① 求徐州的历史文化特点
“楚韵汉风、南秀北雄”是徐州最为鲜明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质。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称为“千年帝都”,“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是西汉皇室的桑梓之地,是刘邦的“龙潜”之地。西汉建国后,刘邦将彭城及其附近地区设置为重要封国——楚国,并将他最亲密的弟弟刘交封为楚王。毫无疑问,两汉是徐州2600多年建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献典籍和文物遗存。
人们常说“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以形容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徐州同样流淌着悠远而华彩的文脉。
② 徐州是哪个地方的古都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时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当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属归德府。隶属和辖领变化华灯初上故黄河较频。明初徐州曾属凤阳府,直隶京师,后属南直隶。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徐州府废,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抗日战争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汪伪国民政府淮海省省会。
中华民国时期,徐州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着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就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
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
1955年4月14日,国务院为加强洪泽湖管理,将萧县、砀山划给安徽宿州地区管辖。
1970年,徐州专区改称徐州地区。
1983年,江苏撤销地区专员公署,实行市管县的建制。
③ 徐州有多少年的历史
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楚王陵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楚王陵。楚王陵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其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奇特的建筑结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墓中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有金、银、铜、铁、玉、石、陶等质地,其中不乏倾城倾国的艺术珍品,如雕龙玉璜、弦纹玉环、雕花玉厄、螭虎纹玉饰、镶玉漆棺、铜扁壶等,均是国内考古的首次发现,尤其珍贵的是科学工作者根据王陵中残留的楚王遗骨,首次成功地复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在中国的汉代,盛行灵魂不灭,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普遍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由此产生了“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也极力摹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随葬品方面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几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一应物品与器具。
戏马台,位于徐州古城南门之外的南山之巅。史载,公元前206年,如火如荼的倒秦战争功成之后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项羽自立西楚霸王,曾经建都彭城,笼山络谷营台,以观将士戏马,虽然项羽后来在楚汉相争中一败涂地,但戏马台却成为西楚霸业千古雄风的遗迹。
关于戏马台及其战略地位,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有这样一段宏论:“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垒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可见作为军事家的项羽筑戏马台,并不限于有闲取乐,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虑。
然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毕竟不是一位政治家。他没有倒在秦兵斧钺之下,却碎身于同举义旗的汉军之手。从这点上说,项羽胜在军事,败在政治。自古“成者王侯败者贼”,而对项羽,人们却不已成败论英雄。这正是千古以来人们接踵凭吊戏马台的主要原因。公元416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奏捷,班师路经彭城,恰逢重阳佳节,便在戏马台大宴群僚,以壮军威;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举兵南下,曾立毡帐于戏马台上,运筹帷幄,虎视城中,历朝历代,文臣武将和诗人骚客纷至沓来,或登临高台扼腕痛惜,或触发思古之幽情,谢灵运、张籍、苏轼、陈师道、文天祥、萨都剌、袁枚、阎尔梅等,在此都留下传世之佳篇。
戏马古台历经沧桑。自楚霸王项羽在乱石荆棘中营辟高台,后人出于对英雄的景慕和瞻仰所需,陆续在台上进行建筑。其中风云阁最为着名,可作为戏马台古迹的标志。风云阁又称戏马台碑亭,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双层飞檐,六角啄空,丹柱釉瓦, 高耸三丈有余,翘然立于台中,颇具风采。其南檐下嵌有四字篆额:“从此风云”。亭内石碑镌有“戏马台”三字,古朴庄重,气势恢弘,为戏马台增色不少,遗憾的是,由于徐州迭遭水患兵灾之苦,其它建筑大多倾圮,到了近代,宽阔的抬面,只剩下风云阁的立身之地了。
龟山汉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徐州市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该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汉墓分为南北二个甬道,长度分别为56米,二甬道长度差仅为11.90厘米,二甬道之间的距离19米,共有15个墓室,墓道和墓室总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
一走进南甬道,一束红色的激光从里面射出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保安措施,其实这束激光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甬道的直度,整整56米长的甬道,精度居然达到了1/16000。南北二条的甬道平行向里开凿,二甬道距中轴线的偏差仅有5毫米,精度达1/10000。二甬道的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通道地平面内高外低,内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1000的坡度。现在还不知道当时是如何打出精度这么高的甬通,也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通道,二甬通中的墓室有洞口相通。
南甬道为楚王襄王刘注墓,北甬道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于龟山西麓,呈喇叭形状,由两条墓道两条甬道以及十五间墓室组成,由人工开凿而成。墓室十五间,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 容积达到2600多立方全靠手工开凿。此墓工程浩大,气势雄伟,实为世界罕见,中华一绝
④ 徐州的历史介绍有哪些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尧时建大彭氏国。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传说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徐国国都、楚国国都。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历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开国皇帝,故徐州又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誉。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建都彭城。
东汉时,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
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划归江苏省直辖。
⑤ 徐州市有多大,多少年历史了
徐州市面积 :11258平方公里。有6000年历史了。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时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属归德府。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属凤阳府,直隶京师,后属南直隶。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徐州府废,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汪伪中华民国淮海省省会。
民国时期,徐州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着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就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
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
1955年4月14日,国务院为加强洪泽湖管理,将萧县、砀山划给安徽宿州地区管辖。
1970年,徐州专区改称徐州地区。
1983年,江苏撤销地区专员公署,实行市管县的建制。
⑥ 徐州有多少年的历史了现在人口达到多少了,
徐州具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六千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现在人口总数大约在900万。
⑦ 徐州市是什么级别城市
徐州是三级城市。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二线城市是非上述四个城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一般认为是以下十个: 南京、杭州、天津、沈阳、武汉、成都、重庆、济南、西安、乌鲁木齐 。
三线城市是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较发达的较大城市,主要是除上述城市的各省省会(除拉萨、西宁、银川、合肥等几个经济薄弱省会)和大连、青岛、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宁波、温州、厦门、东莞、佛山等十几个城市。
⑧ 有没有徐州的历史简介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尧时建大彭氏国。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按现今时间换算为13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徐国国都、楚国国都。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徐州又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誉。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⑨ 徐州属于哪个省份
徐州属于江苏省,是江苏省下辖地级市,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萧县,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 ,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
(9)徐州有多少年建城历史扩展阅读:
中华民国时期,徐州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着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就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1953年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
1955年4月14日,国务院为加强洪泽湖管理,将徐州萧县、砀山划给安徽宿州地区管辖。1970年,徐州专区改称徐州地区。1983年,江苏撤销地区专员公署,实行市管县的建制。
截至2013年年底,徐州下辖5区3县2市,分别是: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丰县,沛县,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
⑩ 徐州市的历史
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3] ,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一直是淮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6] 。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着名的千年帝都,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7-8]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劳
清代徐州繁华图
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时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属归德府。隶属和辖领变化
华灯初上故黄河
较频。
明初徐州曾属凤阳府,直隶京师,后属南直隶。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徐州府废,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汪伪中华民国淮海省省会。
民国时期,徐州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1]
徐州城建(54张)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着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就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
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3]
1955年4月14日,国务院为加强洪泽湖管理,将萧县、砀山划给安徽宿州地区管辖。
1970年,徐州专区改称徐州地区。
1983年,江苏撤销地区专员公署,实行市管县的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