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瓜州古渡风景区的民间传说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现在,为纪念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建的“沉箱亭”,静静立于古渡景区的江边。八根廊柱撑起八角形的飞檐穹顶,亭内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沉箱亭”几字,石碑的背面记述着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概况。
‘贰’ 古渡有着怎样的历史
在秦代,古都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就是古渡。因而,古渡在地理上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名的咸阳古渡就始于这一时代。
咸阳古渡就是咸阳渭河渡口。渭河横贯关中,从古代秦都咸阳旁边流过,加之流水丰沛,岸线狭长,桥梁数量有限,舟渡就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
咸阳古渡始于秦代。直到明洪武年间,咸阳城西迁到渭水驿,古渡也就随之西迁。真正成为秦中第一大渡,并一直沿用至解放初。
咸阳古渡并非一处,在渭河上就曾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渡口,除古渡遗址外,还有两寺渡、安阳渡、西同渡、嘉麦渡、新开渡、孙张渡、北田渡、交口渡、李家渡、耿渡、新丰渡及许多不大固定的临时小渡口。
‘叁’ 瓜州古渡风景区的简介
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
‘肆’ 咸阳古渡的简介
咸阳古渡就是咸阳的渭河渡口,横贯关中的渭河,从古秦都咸阳旁边流过。
古桥遗迹,在隐没百年后,数年前重现人间。
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渡品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木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交通、经济、军事,以及渭河流域的桥梁建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证。 李商隐有诗云: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 从长安城到咸阳桥,送行送出一天的路程,颇有送君千里的情谊。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就是在此为朋友饯行所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现位于河南街村主街道直下渭河发现古桥桩。
咸阳古渡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古渡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文物,为人们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军事提供了重要的物证。丝绸之路也称为佛教之路,咸阳古渡遗址出土的大量隋唐佛像,为研究当时佛教文化活动以及中原和西域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古时的咸阳桥已不复踪影,咸阳市在渭河上架起了新的咸阳桥。咸阳桥不仅留下了名字,更留下了千年传唱的《渭城曲》。我们听到的就是这首曲子, 它还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阳关三叠》,想象人们曾以此送客,一唱三叹,其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伍’ 咸阳古渡的起源与发展
“咸阳古渡”美景始于秦代。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阳城西迁到渭水驿,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渡口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古桥遗迹,在隐没百年后,2001年重现人间。
今天,横跨市区的渭河上已经架起四座现代化的公路桥和四座铁路桥,还有西宝高速公路桥,成为关中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咸阳湖”的生态景观建设总体规划西自西宝高速公路渭河桥,东至机场高速公路桥,全长15.56公里。一期规划的“咸阳湖”位于咸阳铁路桥以东450米处至中华小区西侧,长5500米,水面宽度350至400米。生态景观工程主要包括绿化、亮化、美化两岸的滩地及岸坡,主要以秦文化为主线,加上绿化、美化,形成咸阳特有的渭水历史文化景观。游客来这里探寻古渡遗址,在怀古的同时,更感慨时代的变迁。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以渭河为轴线,西起涝渭交汇口,东至泾渭交汇口,南北两岸延伸800-1000米,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该区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将以河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绿化、景观打造为重点,积极开发渭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横贯东西的百里渭河生态长廊。
咸阳古渡的消失,是历史的变迁,以渭河为中轴线长达100多里渭河生态长廊,成为西咸一体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正是那传说的秦代阿房宫的历史延伸。这正是:
太公直钩为钓相,
商鞅变法国富强。
弄玉箫吹咸阳城,
横扫六国号始皇。
千年古渡今重游,
壮丽胜似秦汉秋。
绿洲园林映碧流,
不见艄公一叶舟。
‘陆’ 镇江西津古渡的文章
下面有镇江最大的娱乐门户网站《镇江吃玩网》告诉您:关于西津古渡资料,今年下半年在市政府的努力下,整体环境得到了全面的改造,因此由原来的免费参观,现在本地人收费10元,其他20元。新增“小码头”遗址。欢迎您登陆《镇江吃玩网》查询更多景点信息。
西津古渡街座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着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像,“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废残缺.........
由于地处山麓,经济开发价值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旅游开发的破环……
与镇江博物馆比邻而居,一座矮墙相隔,由数十级石阶沿坡而上,一道雕花砖砌的券门立于坡顶,上书“西津渡街”字样,穿过这道券门,展现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历史的“西津古道”。一道券门之隔,门里门外的建筑却恍若隔世,门外是大道通衢,两旁是高大、宏伟、瑰丽,或中或西或中西混体的建筑,门内却转瞬间化作小巧古朴的中式阁楼、亭台、塔庙,中间夹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
整个西津渡街全长约1000米,从刻有“西津渡街”的头道券门至待渡亭大约500米,从待渡亭到长江边500米,而其中浓缩的历史遗存最多、建筑艺术最精的则是从头道券门至待渡亭的500米。如果从云台山脚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话,西津古街实际上是一条依附于云台山麓的栈道,雕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仿佛是以一颗颗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为“珍珠”镶嵌在云台山麓上的精美“项链”。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靠近头道券门的木结构店铺已经适应了现代商业氛围,成为了当地古玩字画的交易场所,热闹的休息日,店铺连同券门外的阶梯都成了市场,平常日子里则人迹寥寥,惟有店铺门口的竹椅、木凳和时不时窜出的京吧狗透露出宁静中的生机。
走过两座香烟缭绕的亭状香炉,过第二道券门,虽建筑风格未变,体量却明显大了一号,砖木结构,雕花飞檐的窗栏和立柱一律被漆作朱红色,与二道券门上“飞阁流丹”一词呼应得恰到好处。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纪念碑,上书“西津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禅院的一部分。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由此可见这一建于元代的过街塔至今已经历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且与北京老城中的白塔寺还有着嫡亲渊源。
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虽然风雨斑驳了立面,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肃穆庄严。在数百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当西津渡已经成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港口时,长江天堑之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宗教的护佑。
走出观音寺前的“共渡慈航”券门,西津古道开始沿阶而下,直至待渡亭,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间有一坡面,坡面当中留有深深的车辙,坡面一来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来用于在西津渡上岸或离港的大宗货物运输之用,那些车辙痕迹则来自当年运货所用之独轮车,这些历史的印迹,令人遥想当年西津渡人来货往的繁盛景象。
沿观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当年的老街店面,诸如“吉瑞里西街·1914”、“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匾额至今犹在。据当地老人家说,在这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上当年有各式店铺150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当然,还有许是专门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有一个警察分局,一条街俨然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到了建于清朝的待渡亭,就走完了西津渡街现存最完美的部分。“待渡亭”顾名思义就相当于现在的港口码头的候客处,当年的商旅们想来曾在此俯视滚滚长江,怀着各式心情等待着一次难以预测的远行。
从待渡亭继续下行,穿过一片老式民居,约摸500米距离处有一块高耸壁立的石崖,这就是蒜山石崖。当年石崖之下即为滚滚长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原先紧临长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泥沙淤积,导致江岸北移,当年拱卫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离,一条新建的长江路横亘在当年的西津渡与滚滚长江之间。
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金陵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隋唐以后,朝廷打压六朝古都的南京,贬为县级,镇江却升为润州,再由于南北大运河的修通,镇江地位日显重要。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是我国东南地区漕粮、丝绸等物质北运京师的重要港口。
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于这一地理优势,其创建始于六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近两千年的积淀,才有了如今的规模。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历史,更能触摸到镇江老城的“文脉”和“底蕴”。
近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让西津渡周边不大的区域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活化石。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元代石塔、临街的明清建筑及民居不过是最表层的遗留罢了。据近年考古人员对西津渡地区沿街一线的考察发现,整个街道下面叠压着3-5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包括从清代到唐代的历代路土遗迹。在唐代路基的块石下面,即是鹅卵石、流砂地层。文化堆积中出土遗物丰富,早期见有六朝砖瓦及先秦时期夹砂陶鼎足等,唐代遗物有莲花纹方砖、瓦当、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遗物则有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铁刀、撑船竹篙的铁脚等。这反映出,古街的修筑、使用从未中断,千年古渡的街道走向是稳定如一的。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西津渡地处于镇江人口稠密的老城区,但因其地处云台山麓,又有象山遮挡,经济开发价值显然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建设之风的破环。而作为如此具备文化与观赏价值的去处,也并未因近年来的旅游热而受到过度开发,甚至连门票都没有,管理者也少见,完全的原生状态。笔者去时,正值今年春节期间,但整个区域内游客并不多,进入西津渡头道券门后更是人迹寥寥,而且其他路人基本都是过路的本地人,无嘈杂游人之乱耳,当地住户的生活也与古朴的建筑浑然天成。
如此景象,令人感慨。同是着名的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地,那些收取高昂门票的景区反而未必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景区甚至以提高门票的方法来限制客流,保护景点与文物,但效果还是难以彰显。事实上,不走为了旅游而开发之路,让文物古迹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命感,恰恰是“保护”的精髓所在,这或许正是古朴的西津古渡对于“无为而治”这一古语的诠释吧。
‘柒’ 黄河古渡口的兴县古渡口
从北至南有裴家津、黑峪口、巡检司、大峪口、罗峪口等渡口,专以引渡人畜,短途航运等。
万里黄河渡口多
“九曲黄河万里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往今来,大量有关黄河的诗歌,为我们记录了黄河的兴衰,作为曾经承载中华民族兴衰的大河,今天它留给我们的依然是无尽的未解之谜。
长达万里的黄河究竟有多少个古渡口呢?这些古渡口究竟有什么样的传说呢?它们是怎样来的呢?这些问题,无疑是值得人们追寻的。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说,黄河是一条巨龙,那么黄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龙身上的鳞甲。其实,这句话还应该这样说,古渡口,跨越大河的基石。如果没有黄河上难以数计的渡口,黄河充其量不过是一渠死水,没有太大的生命。
黄河割断两岸,渡口让天堑近在咫尺。从青藏高原上奔腾而来的黄河究竟要经过多少古渡口,谁也说不清。渡口,作为连接两岸、沟通不同人群的支点,它给人们带来的作用是无法形容的。
第一个黄河渡口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人们都想知道、但又无法说清楚的问题。它或许是原始人群之间因为放牧的需要,或许是战争的缘由。实际上自古以来,万物起源就是一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黄河上的第一个渡口在鄂陵湖和扎陵湖的交界处。我曾经到过那里,那里的河水极浅,藏族同胞的牛羊能轻而易举地踏过黄河。看着自由自在的牛羊漫不经心地来往于黄河两岸,不由得就想起中下游人们过河的情形,两者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个交界处的渡口也不是黄河的第一个渡口。万里黄河第一渡究竟在何处?谁也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就没有说的必要了。
说起黄河上的古渡口,不能不说青海省玛多县,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因为有黄河源标志的牛头碑。这里也被一些人称之为黄河第一县。
黄河上游的第一个大型渡口就在玛多县城边上。只不过过去的渡口,如今已变成了一座公路桥。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稳稳地跨过了黄河,南下果洛,北上西宁的车辆都由此经过。然而,在黄河上没有修建桥梁之前,人们过黄河就只有靠摆渡,或者用木船,或者用皮筏,将各种货物,将走亲访友的路人,运过了黄河。所以也有人将这个地方称之为“黄河第一渡”。
“万里黄河万里沙”。不同的渡口,留下了不同的故事。虽然许多渡口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公路和桥梁取代,但这并不影响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流传。黄河上渡口的名字也充满了浪漫色彩,莲花渡缘自那个地方如同莲花的地形;青石渡则是因为那里的青色石头而得名;君子渡则缘自于那个地方流传的民间传说;索桥渡则是因为那个地方曾经修过一座铁索桥。
不同的古渡口流传着不同的故事,在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黄河沿岸每个古渡都和战争密切相关,甚至有些与少数民族相关。可见,黄河渡口不仅为汉民族所独有,它也是所有生活在黄河两岸人的渡口。
其实,一般而言黄河古渡口都比较平静,尽管黄河水面很宽,但很少波涛汹涌的激流。唯有如此,才能够方便人们渡河。比如位于甘肃靖远境内的小口渡虽然在红山峡内,但是人们将渡口选择在黄河的拐弯处,这里河道狭窄,水深且缓,是置舟渡河的好地方。
今天黄河上还保存着大量的古渡口遗址,临津渡、金城渡、横城渡、风陵渡、孙口渡、大禹渡、茅津渡等大批古渡,都是延续使用了几千年的古渡口。“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古人笔下的古渡景象。其实,黄河上的不少古渡自古已经就是交通要道,很少存在清冷的景象。
渡口是人们跨越大河的基石,它和大河相互依存。河造就了渡口,渡口带活了大河。
西部现状
古渡见证了烽火硝烟
在今天的青海、宁夏、内蒙、陕北、山西等地保留了大量的黄河古渡口遗迹。仅是在宁夏境内黄河河段上就有16处古代渡口遗址,而在青海境内黄河上的渡口遗址则达到30多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许多生活在内蒙古、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就是通过这些黄河古渡口而“南下牧马”的。
许多时候,黄河上往往实行关津并存的情况,官渡设有木船、皮筏之类的运输工具,有的渡口还配有水手或船夫,并有管理渡口的士兵和水手、船夫等人员。一切工薪和费用由官府拨专款发放。
据记载,明清时期宁夏境内的古渡有横城、高崖、李祥、马头、临河、永康、常乐、新墩、宁安堡、广武、老鼠嘴、张义、青铜峡、冰沟、泉眼山和田家滩南等16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横城渡口。
横城渡口位于银川市东30余里的黄河东岸,这里登高东望,是浩瀚无垠的黄沙,隔河西眺,则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有专家考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横城渡口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这里有个宁河台是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畅通无阻而修筑的防卫设施。这个台高 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厢房。台外有一道城墙,周长90余丈,高 2.4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记载说“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
位于今天甘肃永靖县城莲花寨炳灵寺附近的莲花渡,又名黄河下渡。唐代这里被称为凤林渡,北宋时易名为安乡关渡。明初,这里设置千户一名常年驻守,明嘉靖年间,知州刘卓奏请清朝廷批准允许动用官银,选官工只设水夫名,并更名莲花寨渡口。
在几千年的烽火岁月中,这些古渡见证了一次次的战争。尽管它们沉默无语,但是在黄河一圈涟漪背后,就是一个民族的兴亡历史。
古渡故事
君子津
这是一个黄河岸边的市镇,在市镇外面就是黄河古渡君子津。小镇的名字叫做河口镇,滚滚黄河在这个地方掉头南下进入晋陕峡谷区。
君子津的名称来自于一个古老的故事。《资治通鉴》记载:东汉桓帝刘志(公元 147至167年)到西部榆中(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一带)去巡视,而后又转向东行到代地(今河北省北部)。随行队伍中有一名来自洛阳的商人,因为迷了路,就投奔君子津渡口,津长于是安排他住宿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津长推门叫他起来赶路的时候,他已经直挺挺地死在了炕上。没有办法,津长只好将他就地掩埋。后来,这个人的儿子从洛阳赶到这里寻找父亲,得知父亲去世,便决定运遗骸回乡,打开棺木后发现他父亲带的金银货物原封不动,没有丝毫损失。于是桓帝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君子津。
阴口渡口
这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这个渡口位于靖远县城东,祖厉河入黄河的河段上。据传说,在汉武帝时,当时这里就有渡口存在,叫做鹯阴口。由于其交通位置重要,所以几千年来,这里一直兴盛不衰。先后有匈奴、鲜卑、羌、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在这里放牧。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均有提及,但只寥寥数笔。其中《三国志·魏志》中记载,东汉后期,凉州的卢水胡(匈奴的一支)起兵骚扰河西,曹操命令张既率领几千人马过河去平叛,张既率领人马到达金城后,手下建议兵少道险不可深入,卢水胡知道消息后,就在阴口渡口埋伏了七千骑兵,张既知道后,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派遣了少数骑兵制造了在阴口渡口渡河的假象,结果却率领大军从金城过河直捣凉州卢水胡大本营,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靖远索桥渡
这里位于靖远县境内的黄河上。据《靖远志》记载:“隆庆初创设船桥以通往来。”后来因河水上涨而冲走,仍然以船渡河,这里也被人们称之为小口子渡口,因为在距离小口子村2公里的黄河岸边。公元 1614年,人们又修了河西索桥,以缆索系舟在河面上,上面铺着木板,供人们通行。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在古代黄河上有不少桥梁,其中比较集中的在青海境内,当地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传说:“黄河置渡,湟水建桥。”可见,古代青海境内的桥梁不少。
不论是桥梁,还是津渡,其目的是沟通两岸,都是为了解决黄河上丝绸之路干线上交通问题而修建的。
‘捌’ 咸阳古渡的历史
咸阳古渡
清·朱集义
长天一色渡中流
如雪芦花载满舟
江上丈人何处去
烟波依旧汉时秋
西安的东西两侧,有两座桥很着名,一座是城东的灞桥,一座是城西的咸阳桥。两座桥都因离别而着名,也各自延伸出了“关中八景”中的一景,城东的是“灞柳风雪”,城西的是“咸阳古渡”。 据咸阳地方志记载, “咸阳古渡”有“秦中第一渡”之称,是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繁荣与离别并存的古老渡口
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国都,咸阳被世人熟知。这座古城背原面水,形势险要。其所背靠的原称为“北坂”或“毕原”。原下不远处滔滔渭水奔流东去,宛似一条游龙。这段渭河也就是关中东西大道的分界线,东来西往的人必须从这里渡过渭河,然后才能东出函谷,或向西踏上丝绸之路,于是也有了“咸阳古渡”。
咸阳古渡从何时兴起?这个问题似乎难以找到确切的时间,也许要追溯到渭河两岸开始有居民生活开始。陕西秦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在咸阳市文物局进行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的祝烨告诉记者:“咸阳古渡繁荣于秦汉时期,自秦汉以来,此地称为杜邮或渭城,即长安通往西方诸国的渭水渡口。陕西地方志曾有记载,渡口自古建有木桥,是关中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交通要冲。秦时官府正式在此架设桥梁,固有‘渭水贯河,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描写。行人站立渡口桥头,可西望雄伟华丽的秦宫殿。”
提起咸阳古渡,就不能不说到渭河三桥,渭河三桥包括东渭桥、西渭桥和中渭桥。祝烨说:“因为古代的渭河渡口大都依桥而设,以取地利和桥梁之不足。渭河上最大的几个官方渡口都是依渭河三桥而建的。”其中东渭桥是汉景帝刘启五年在高陵县耿镇渭河上建的;汉武帝建元三年又在渭河东岸马家寨与曹家寨两村之间的文王嘴附近建起了西渭桥(也称便桥或便门桥);而中渭桥则是秦昭王始建,到汉代重修,在今渭城区窑店镇南的东龙村。咸阳古渡的遗址就位于西渭桥的附近,所以咸阳古渡也有西渭桥渡之称。汉代修建帝王陵是东西渭桥营建的直接原因,不过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后,这里已成为丝绸之路的桥头堡,送行去西域这里是必经之路。通过渭河只有两种方式,要么通过桥,要么通过古渡,据说渭河上或桥或渡,并存了很长时间,也许一段时间以桥为主,一段时间以渡为主,但究竟何时靠桥,何时靠渡,如今已不可考。
唐时,西渭桥更名为咸阳桥,昔日之便桥成为一座见证了离愁别绪的“离别之桥”,古老的渡口也曾见证了多少离别的泪水。虽然唐朝从军或出使西域是令人仰慕的壮举,但西域一带当时还比较荒凉,生活水平与风土人情都和中原大不相同。送客至此,心中不免悲伤。因而,我们能感觉到在咸阳桥的送别辞和灞桥送别辞的情绪是颇不相同的。唐代很多诗人都写诗描绘了当时的心境,最着名的当属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尤其是最后一句,至今听来仍有一种浓重的悲凉。
虽然是离别之桥,不过咸阳博物馆原馆长李宏涛介绍,唐代的咸阳古渡已经非常繁华了,白天桥上车马穿梭,晚上城门关闭,舟船开始工作,把货物摆渡到码头。码头附近建有“西市”,来往于长安的商旅、马帮、驼队必在这里歇脚。桥头两岸,贩夫走卒,人马喧闹,歌舞升平,一派繁荣。
咸阳渡,在治城南。明嘉靖中以舟为浮桥,岁可常通。其后冬春有桥(其费由粮赋项下开支,作正报抵,岁不得过三千元),夏春仍以舟渡。通陇通蜀,过客众多,欸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渡。案:自两寺渡至治城,河宽仅里许,俗名十里狭,非若上下流之可容多水也,故可以舟渡,或以木桥而不可为石桥。以石柱林立,水涨时不能畅行,又有禾草(俗名河络柴,水涨则有)以塞其眼,势必泛滥横流,不但南乡被淹,而县城且不可保矣。冯玉祥驻咸,可颂者多,惟议修石桥人皆危之。乃或以为德政,而又惜其未修焉。安刘渡,在县东三十里。旧志因安、刘二氏近渡故名。或谓因诛吕安刘名。又名嘉麦渡,以地产嘉麦也。今为左所渡。中桥渡,在安刘渡东十里。即古中渭桥所,唐乔谭有记:“自鸟鼠穴者兹水广矣,依凤凰城者兹桥壮矣。水朝巨海而不竭,桥通大路而居要。,不然岂自秦至我唐,六干甲子而独存也?稽厥弘道率兹帝圻侯天根之见,当务农之暇,司金司土鸠而集也,水工土工速而至也。挥刃落雪,荷锸成云。京兆尹紫绶而董之,邑吏墨绶以临之。远迩子来,结构勿亟。无小无大,咸称天休;经之营之,不愆于素。丹柱插于坎险,朱栏赩而电炫。乃虹引成,势犹雀填,就功连横,直抵禁苑。南驰终岭商洛,北走滇池鄜畤。济济有众,憧憧往来,车马载驰而不危,水涝起涨而转固。人思启者,吾其有济。赩赩赫赫,轰轰阗阗。且周穆之驾鼋鼍振千祀也,东方之聚鱼鳖称一时也。孰若我由之而必达,凭之而必安。若以匹敌,夫何远矣。遂因行迈,睹兹崇饰,将刊石以表迹,敢搦札以纪事。赤奋岁流火之月也。”今名千家渡。庵阳渡,在县西五里。两寺渡,在庵阳渡西五里。先是三里桥以木为之,重车行其上辄摇动,一遇大雨桥板或漂去。西路车马往省者,多由文昌桥渡丰,两寺渡颇冲繁。自三里桥易石柱后,仅以小舟渡行人矣。西闾渡,在两寺渡西十里,其西有吕村故名,今废。仇里渡,在西闾渡西三里,俗名麻子渡。旧志:苏不韦能报父仇,以渡近其家,故名。久废。
‘玖’ 请了各位,关于咸阳·····
咸阳周4,周日都有集市,都有买旧书的
咸阳在以前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桥,都是靠渡船过渭河的,咸阳古渡几千年嘛,自己看去吧http://www..com/s?cl=3&wd=%22%CF%CC%D1%F4%B9%C5%B6%C9%22%D2%C5%D6%B7
周四,咸阳三号桥北。周日,在原上文林路,能源学院旁边,坐20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