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怎么认识春秋这段历史

怎么认识春秋这段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13 16:02:11

❶ 求春秋战国历史概述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3、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生产、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4、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1)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2)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教材有言,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3)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有进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4)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5)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6)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变革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提醒: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因此,其繁荣的原因离不开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

❷ 如何正确区分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常见划分方法:
春秋
由于鲁国孔子的编年史《春秋》一书而闻名天下。《春秋》记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正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差不多。
战国
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称之为“战国”时代。
关于战国的起始时间,不外乎下列几种说法:
1.始于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
2.始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司马光的划分,《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
3.始于公元前481年,吕祖谦《大事记》认为,《春秋》纪事终结于鲁哀公14年,故战国应始于斯年;
4.始于公元前468年,林春溥《战国纪年》认为,《左传》纪事终结于周贞王元年(前468年),故战国应始于斯年。
综合几种看法,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按传统的以某个帝王(天子)即位的时间作为朝代或时代的开始,关于周元王的前一个王周敬王在位时间,由于左传和史记有出入,故出现两种说法,郭沫若认为应该是前475年,故大部分教科书按照这种说法,而翦伯赞按照史记的算法是前476年,《辞海》支持这种观点。
第二类,按战国七雄实际形成的时间开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瓜分晋国,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成为诸侯国。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持此观点。
第三类,以春秋来标志战国,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结束后,战国时代就开始了。这就牵扯到怎样定义春秋时代的问题,有人认为孔子《春秋》绝笔的鲁哀公14年(前481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又有人认为应以左氏春秋的纪事终结年(前468年)作为战国的开始。

❸ 如何了解春秋历史

1.童书业的《春秋史》 杨宽的《战国史》这两本是难得的经典之作,童的文言较多,难懂一点。杨宽的可以作为入门书籍。
2.《春秋》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晏子春秋》 《吕氏春秋》
3.四书五经讲的就是那方面的内容,五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五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希望对你有帮助举报
1轻松一点的要看《青铜时代的战争》系列,语言虽然不羁,但说的都是史料
2 正经一点要看完颜绍元的《语文版春秋左传》
分4册
中原逐鹿
晋楚争霸
冷战风云
吴越斜阳
书很好,可惜只到春秋。
西周灭亡于公元前771年,从公元前770年开始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基本上又可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有关这550年的历史书很多,不过你要的是“历史文献”,而“历史文献”是指历史上关于历史事实的记载,通常称为“史料”,后人研究历史的着作就不能称“历史文献”。据此,我提出以下书单供你参考:
(一)主要历史文献:1、《史记》;2、《左传》;3、《战国策》;4、《国语》。
(二)重要文献:1、《资治通鉴》;2、《通典》;3、《通志》;4《文献通考》。
(三)诸子着作:1、《论语》;2、《孟子》;3《墨子》;4《庄子》;5、《管子》;6、《商君书》;7、《荀子》;8、《韩非子》;9、《吕氏春秋》。
(四)文学着作:1、《诗经》;2、《楚辞》。
(五)考古文献:1、《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辑,文物出版社出版;2、《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根据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战国末至秦代墓葬中竹简整理编辑,文物出版社出版。

❹ 怎样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有怎样的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可以说是中国史独一无二的时代,这期间,政治、军事、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百家争鸣,合纵连横,各式各样的改革,变法。有论语、孙子兵法等着作,长平之战、围魏救赵等着名战役。出现了秦始皇,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孙子,商鞅,吴起,白起等传奇人物。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个屌的不行的时代。东周列国,听起来很屌的名字,为啥呢,因为根本记不住啊,太乱了。


郑国,宋国都地处河南,郑国曾仗着自己协助杀敌有功,目无王室,和周王打过一架,还射中过周王的肩膀,当时可谓是气焰嚣张,但是后来自己不争气,越来越怂。宋国(帮齐国处理过家事)虽有远大的理想,但是被楚国一顿揍,学乖了!最后两个国家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两边讨好,苟延残喘!(陈,曹,卫,滑,蔡,梁,随,申……等等)

❺ “春秋”名称的由来

“春秋”名称的由来:因孔子编写的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春秋》而得名。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这段时间里,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力量逐渐强大而轮流称霸,王室徒有虚名,只能依赖诸侯霸主发号施令。

这段时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它恰好与《春秋》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春秋”。

(5)怎么认识春秋这段历史扩展阅读

春秋时期的列国可以分为几类:一、周的宗室,如鲁、卫、燕、郑、曹、蔡等国;二、周的功臣,如齐、秦等国;三、前代的后裔,如宋、陈等国;四、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的国家,如楚、吴、越等国。

其中,按规模来说,晋、楚、齐、秦都是春秋的大国,其他小国主要分布在这四国之间,成为大国争霸博弈的棋子。吴、越两国稍晚兴起,都在东南方。

1、鲁: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奄曾经是商的都城,分封鲁国是为了镇压商的遗民,国内的公族卿大夫势力强大。

2、卫:卫国是康叔封的封国,最初国都为朝歌(今河南淇县)。朝歌是商末的都城,分封卫国是为了镇压商的遗民。公元前7世纪中叶,卫国因狄族的进攻迁至黄河南岸。

3、燕(北燕):春秋时有几个燕国,其中我们所熟知的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是北燕国,即召公奭之子克的封国。

4、齐(姜氏):齐国是西周初分封姜子牙的诸侯国,国都为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国地位很高,周朝允许齐国讨伐东方有罪的小国。齐桓公时齐国称霸。到春秋晚期,先前从陈国逃亡到齐国的陈敬仲的后人田氏逐渐掌握齐国政权,最终取代姜氏统治齐国。

5、楚:楚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诸侯国。西周初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地位并不如鲁、卫、等国那样高。但楚人不以为然,在公元前9世纪,楚国的君主熊渠甚至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以示与周朝分庭抗礼。在公元前704年,楚国君主熊通称王,即楚武王。

6、晋:周成王灭唐国后,封其弟叔虞到唐地(今山西西南部),叔虞之子夑改名为晋。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夺取晋的君位。晋文公时称霸,后来断断续续成为北方的霸主。春秋末期晋的卿大夫势力已占上风,到公元前453年基本形成家分晋的态势。

7、秦:秦襄公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封为诸侯,成为开国之君。初都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后迁平阳,秦德公时,迁至雍城。春秋时,秦在今陕西、甘肃两省内拓展疆域,但由于东有强大的晋国难以发展。

8、郑:郑国分封于公元前806年。初期国都郑(今陕西华县),后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春秋时期,因其位置处在各国争霸的十字路口上,因而被常常卷入到大国争霸中。

9、宋:宋国是商贵族微子的封国。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乱后,再行分封时,既派宗室镇守商的故地,又分封商的遗民以为怀柔政策,也是为了保留商的祭祀。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10、曹:周武王的弟弟振铎被封到曹地(今山东菏泽一带),建立曹国。到公元前487年,因曹国最后一个君主伯阳背着晋国侵犯宋国,被宋国灭亡。

11、蔡: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度,参加武庚的叛乱,失败后遭到流放。其子胡因功又被封于蔡地(今河南上蔡)。后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又迁下蔡(今安徽凤台),受到楚国的控制。到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灭亡。

12、陈:陈胡公(妫满)据说是舜帝的后人,被周武王封到陈地。初都株野(今河南柘城县东北),后迁宛丘(今河南淮阳)。受到楚国的控制。公元前478年,楚惠王灭陈。

13、吴:相传吴国的祖先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和仲庸兄弟,因其弟季历继承太王的君位逃到南方,在长江下游建立吴国,国都姑苏。后来在申公巫臣的帮助下,吴国渐渐强大起来。到吴王阖闾时称霸,一度破楚,其子夫差时更是到中原争霸。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14、越:传说越国的祖先是夏禹,国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到越王允常之时,与吴国常有战事。到允常之子勾践时,越国一度投降吴国,后来复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勾践也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❻ 如何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

战国不太了解,春秋相对简单一点。只要理清六个国家的历史就可以了。
郑国: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第一个反抗周天子的诸侯国,射王中肩。后来沦为晋楚争霸的靶子,可以说晋楚争霸就是围绕着郑国来进行的;到后来郑国也学乖了,做起了墙头草,也不抵抗了,谁打过来都投降,两边都讨好,虽然两边都不怎么买账,却也不好把它怎么着。
齐国:第一个征服各诸侯的霸主,齐桓公死后逐渐没落,时不时的欺负一下身边的鲁国,逼的鲁国只好投靠强大的晋国,齐国吃了晋国的亏之后也象征性的投靠南边的楚国以牵制晋国。但由于远在东边,齐鲁不是晋楚争霸的主战场,大部分时候都是齐鲁互斗,互相解闷;
晋国:第二个强大起来的霸主,整个春秋时期都很强大,直到三家分晋。跟楚国的争霸处于略占小便宜的地位。把西边的秦国牢牢地摁在关内,支援东南的吴国来骚扰楚国。
秦国:一心崇拜中原文明的西方小国,只要有机会它就要去中原掺和一下。它逮着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帮助平王东迁,由此正式成为诸侯。但守在它关口的是无比强大的晋国,它几乎没有机会东出函谷关。在无数次被晋国欺耍和痛扁之后,终于认清了形势,转而向西发展。穆公霸西戎,一举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国土面积大了。但东出的心始终不死,南联楚国,东联齐国。但凡晋国反对的,它都支持。同时大力引进中原的人才,奋发图强。这个被晋国压制了几百年的国家,在晋国倒下之后,迅速涌向中原,成为一匹来自西北的狼。
楚国:从楚文王称王开始强大,略早于晋国。连年征伐,很快就打到了中原腹地。但是遇到了齐晋等中原大国的阻挠。也不敢直接跟大国冲突,就只好拿中原的门户——郑国出气。齐晋当然不能放任楚国吞并郑国来直接威胁自己,就围绕着郑国打起了拉锯战。晋国扶持了吴国之后,楚国也陆续扶持秦国(对付晋)和越国(反制吴)。
鲁国:来头很大,实力却很弱。本来春秋的舞台上它只是个跑龙套的。奈何《春秋》是鲁国国史,以记录鲁国国事为主。所以想绕过鲁国来了解春秋是不大可能的。
可见春秋这段历史的主线是晋楚争霸,但它的发展规律却不完全是此消彼长,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封建制度下各国权力分配的矛盾。各国纷纷对封建制度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比如晋国逐公子,齐国用客卿,秦国广招贤等等一言难尽。但都没有彻底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最为接近解决的是楚国,国土并没有完全分封给卿大夫,多余的国土置县。而且已分封的国土也不是永久的,离开职位一段时间之后,封土要收回国家。后来的郡县制就是在楚国的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里补充一下封建制度的弊端:天子的嫡长子继承为王,其他儿子就分封为诸侯,可是后来的周王已经没地可以分封了,周平王的时候自己的王畿都没了,东迁洛阳,寄人篱下,混得连诸侯国都不如了,他还怎么分封诸侯?同样的,诸侯的嫡长子继承为诸侯,其他儿子就要分封为卿,可卿的职位有限,大国六卿,小国三卿,毫无疑问,这个竞争也是激烈的,鲁国三桓长期霸占三卿,晋国各大世家互相倾轧打斗,争夺六个卿位,根本没有机会留给新国君的儿子,晋厉公赢得了晋楚争霸的鄢陵之战,应该说是声望很高了,就因为想安插自己的亲信胥童做卿,结果就受到了六卿的联合抵制,净诛三郤之后,因不忍再杀大臣,结果反被大臣截杀,上谥号为厉,单车陪葬。继位的晋悼公也是文韬武略,想把大权收回,结果落得个早死谥悼的结局。这就是分封制造成的矛盾——分不下去了。各国内部都是这个问题,内斗严重。

阅读全文

与怎么认识春秋这段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