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几个观点
一 形成一个观点:无论是那一种政治文明,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富,从来没有间断过彼此间的交融与共存共进。
政治文明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分为古代政治文明(又称农业社会政治文明)和现代政治文明(工业社会政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政治文明有两个不同的文明范式(一个是以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为代表的形态不同的君主专制制度,其中中国最为典型;另一个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公民集体民主制,其中希腊最为典型)。现代政治文明同样有两个不同的文明范式,即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现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论是那一种政治文明,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富,从来没有间断过彼此交融与共存共进。
下面,笔者以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现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1 从静态上看,两种政治文明都是近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彼此“相濡以沫”,共生共存。 近现代政治文明是一个发展的整体,从静态上看,近代资本主义
政治文明和现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都是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结构,两种文明“相濡以沫”,在合作与竞争中共生共存共发展。
两种政治文明的交融与共进,实质就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和谐,是一种共赢的金规则,更是各得其所的正义。对两种文明的共同敬畏是人类文明成果存在和发展的互动基础,超越自我的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彼此承认对方的客观存在,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积极构筑和共享人类文明(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的共同体,才能在丰富多彩的共存坐标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共构两种文明的和谐发展。
在现今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多极化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还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它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性,还在不断诉求其存在的合理性。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现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式和合理竞争的需要,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就大量借鉴和吸收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营养。两种政治文明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对立统一中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暂时没有必要去比较和争论哪一种政治文明更优秀,或哪一种更有“优等存在”的“专利”。更不能以一种政治文明
去“和平演变”另一种政治文明。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要看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前景和未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学习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几百年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两种政治文明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不论是哪种政治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依然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平演变”或“消灭”对方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理想的价值观是:宽容对方的存在,共同向前看,在求同存异中生存,在竞争借鉴中发展,各擅其美,交融共进。
2 从动态上看,政治文明总是在不断地相互借鉴与交融中共同发展。
从动态上看,两种政治文明总是在不断地相互借鉴与交融中共同发展。因为政治文明的创造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然进化、孤立发展、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一个既立足于特定的、具体的自然与历史条件,同时又互相撞击、互相借鉴、互相竞争、互相超越的永无止息的过程。政治文明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的共同性或共通性,是不同政治文明互相借鉴的基础。
古希腊雅典的繁荣强盛使其创造的以公民大会、议事会、人民法院等政治制度为特点的直接民主制获得了超时空的影响力;罗马帝国保持稳定与强大的主要法宝——法治获得了突出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影响,并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源头。
陪审团制度源于英国,在它对保持司法公正的作用显示以后,很
快为欧洲各国所借鉴,一直延续到今天。《自由大宪法章》,规定国王征税前必须召开“大会议”,以取得全国人民的同意,从而确立了“无代表权不纳税”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政治原则。《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的通过,最终形成了议会制度。英国人创造的这些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陆续为欧洲国家和世界各国所借鉴,同样沿用到今天。
美国独立后建立的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借鉴了西欧政治历史发展的全部有益成果,对美国的迅速崛起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近现代日本政治的进步,同样是大胆借鉴甚至仿效西方的结果。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政治现代化,同样以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为主线。中国的民主思想来源于西方,以政党为核心政治组织的政治运作方式来源于西方,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体制是美国式的总统制,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来源于苏联,间接借鉴西方的议会制。
西方国家建立公务员制度时也曾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启发。 3 从性质上看,两种政治文明都是以“现代化”和“民主”为主基调,发展中的趋同性正在淡化“阶级性”或“社会制度本位主义”。
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主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现代政治文明的丰富与发展。两种政治文明都是以“现代化”和“民主”为主基调,发展中的趋同性正在淡化“阶级性”或“社会制度本位主义”。
B. 如何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引领民粹主义思潮
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引领民粹主义思潮的方式:
1、历史研究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旗帜;
2、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3、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2)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唯物史观扩展阅读:
当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延续,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发展;既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继承、薪火相传,又是中华文明的推陈出新与当代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现当代中国历史,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就是要深刻阐述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问题的艰辛探索与回答;
深刻揭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就是要在历史认识和研究中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资政育人护国。
C.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下:
1、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2、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
4、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
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D.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容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E.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摘 要:历史课堂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学科素养,体现历史课堂的价值取向,可以展示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进而实现历史教育的两大重点——健全人格与公民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课堂 实现
2016年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的改革主题,对我们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命题的侧重点,这就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成为我们思考的话题。[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历史教育,更离不开历史课堂。历史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有价值引领的不失魂
F. 例谈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剖析历史难点问题
摘要: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因而要学好历史,最基本的是要学会以这些原理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不仅是高中历史理论教学的必须,也是综合考试中政史结合的需要.笔者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对如何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个基本原理剖析历史难点问题作些探析,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