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国历史多少年一昌盛

中国历史多少年一昌盛

发布时间:2022-08-14 22:21:51

A.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在其中每隔七百年就会出现一个盛世,说说前四个盛世的情况

自古史家便有公论,能称盛世者,必须达到六条,一曰国泰、二曰民安、三曰国富、四曰民足、五曰国强、六曰文昌,这六条才是判定盛世与否的标准。
西汉昭宣盛世
【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
东汉明章盛世
【东汉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明、章两帝共统治三十一年(57-88)】
隋代开皇盛世
【开皇(581年二月—600年十二月),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开皇年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与后面一个时间相差不多】
唐代开元盛世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
明代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备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盛世,但是很多盛世不是处于国家大统一的状态,而且真正的盛世是大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以上五个盛世最辉煌灿烂,统一王朝的其他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是国力的上升期处于积蓄力量的状态,贞观之治政治清明但不是唐朝国力的顶峰,仁宗之治国家没有统一、仁宣之治是永乐盛世的延续、弘治中兴虽然明朝国泰民安但是国力不是明朝最强盛的时期、康乾盛世思想倒退而且科技越来越落后于世界。
内政方面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生安定,民族凝聚力强;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
对外方面
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番邦臣服)对外交流活跃等等。

按照你说的七百年的话,最近的一次是永乐盛世(1413±11),向前是开皇和开元(661±80),再向前昭宣和明章(公元前后),这些是公认的的盛世,再往前推700年,那时候应该是东周的春秋时代开始的时候,向前推西周末期,向后推诸子百家是文化方面,其他方面称不上盛世吧。

B. 中国古代共有几次盛世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清朝入关定鼎后,内有三藩、台湾、准部之忧,外有俄罗斯之患。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疆域之辽阔,为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所仅见,也为世界历史上所罕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对手能够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干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庆五年,干隆于此前一年去世),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提供了基础。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之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学、史学的兴盛,使清代学术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历史地位。一部《红楼梦》,堪称时代的史诗。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往被奉为样板,竞相学习仿效。

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汉代的盛世从文帝继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续130年;唐代的盛世从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持续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到1795年,长达133年。综上可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保持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并形成无与伦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比较清明或繁荣的时期,特别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现出上升、发达的气象,但都称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续的时间不长,不过数年、十数年或稍长而已;二是达不成全面繁荣昌盛的局面,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终没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气象。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自诩的“盛世”,但大多事与愿违,有如过眼烟云,空付笑谈中。由此可见,“盛世”是历史的评价,是大跨度的时间的结论。

盛世依仗强大的武备

自古以来,世人都期盼“太平盛世”。但绝对“太平”的“盛世”,从来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美好憧憬。所以先哲反复强调:“居安思危”,“安不忘战”,“有备无患”。没有强大国防的盛世,从来就不存在。

在一个幅员广大的多民族国家,欲缔造盛世,首先必须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消除内忧外患,实现和保持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这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在汉、唐、清三朝,都与一系列的战争相伴随。如西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远征匈奴;唐太宗征伐突厥、吐谷浑,武后讨灭徐敬业;清代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干隆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大小金川等。这些战争的胜利,无不有赖于武备的整饬,其结果则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使兴盛局面的形成和保持成为可能。

反之,国防和武备上的举措失误,必然直接危及盛世的延续。以唐代为例,玄宗时均田制日益破坏,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也呈瓦解之势,中央集权的军事体制逐渐遭到削弱。玄宗晚年,节度使权势越来越重,藩镇武装力量不断坐大,而与此同时,中央武备却日益空虚。天宝元年,边镇节度使增至10个,拥兵49万,仅安禄山掌握的兵力就达18万之多,而朝廷辖统的部队总共才有12万人,在兵力部署上出现了内轻外重的严重局面。另外,各道节度使都身兼数职,集军、政、财权于一身,久任一方,得以大力培植私党亲兵,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藩镇拥兵自重,割据成势,进一步刺激了他们攫取更大更高权力的欲望和野心。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武装叛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虽然这场叛乱最终得以平定,但唐王朝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盛世“盛极而衰”的内在根源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而且,盛世的倾颓,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定局。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号称“全盛”,繁荣景象史所未见,但“安史之乱”的狂飙瞬间吹散了旷代繁华,唐朝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世。康乾盛世是何等辉煌,但干隆刚退位就猛然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四境骚乱,清朝自此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研究“盛极而衰”这一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重要原因。

(一)国家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和一贯的进取精神,社会意志消退和睿智的领袖后继乏人。国家的不断发展,繁荣的持久延续,需要不断地向社会注入新的动力,向社会成员提出理性而富有刺激性的新的奋斗目标,再辅以正确的政策指导,使整个社会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活力。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繁荣的。然而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在出现后,都不可避免地趋向守成,社会的主导思想逐渐由开拓进取转为“持盈保泰”,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由奋发有为而转向享受升平。国家的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一旦丧失了开拓的动力,迷失了努力的方向,陶醉于眼前的繁荣,沉湎于已有的辉煌,各种问题和矛盾就会逐渐滋生和酝酿。而睿智的领袖和领导集团后继乏人,又直接加剧了这种局面。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明智的领袖和领导集团为之领航。汉有文帝、景帝、武帝,唐有太宗、武后、玄宗,清有康熙、雍正、干隆,他们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身旁都有一批志在高远、才具卓越的名臣襄助。这是促成盛世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封建社会,归根到底属于人治,并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实行家天下的专制王朝中,君主的素质总体上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数世之后,继位者全都“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才略根本不能与其太祖太宗相比,朝中则老成凋零,往往裙带风行,宦官当道。守成已难,更何言开拓进取。汉朝在武帝后期,因征发过甚,社会扰动,国家已呈现虚耗之象。武帝之后,几位君主都不免孱弱,昭、宣两代,赖有老臣辅佐,国势尚有起色,再往下,外戚擅权,朝政日益混乱败坏,贵族官僚大量兼并土地,社会矛盾愈加激化。西汉王朝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下坡。

(二)忧患意识丧失,歌舞升平,忽视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哲一再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但历史上的统治集团在进入盛世后,大多趋向“持盈保泰”、“护守成宪”,满足于维持现状,对眼前的问题小修小补,乃至自高自大,掩盖矛盾,粉饰繁华,纵情于声色犬马,陶醉于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在这种状态下不断滋长,日积月累,变小患为大患,一朝爆发,遂致不可收拾。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晚年也因滋生自满之心,无法真正做到善始善终,幸有良臣辅佐,及时提醒。贞观十三年,魏征针对唐太宗渐好奢纵的倾向,呈上直言进谏的名篇《不克终十渐疏》,指出唐太宗的志业与贞观初年相比,在十个方面都出现了今不如昔的变化,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唐玄宗的悲剧,则直白地印证了骄纵误国、懈怠败事的道理。玄宗英武有才略,曾将武后末年濒于内乱的唐朝导向“开元盛世”,但在晚年耽于享乐,无心理政,把朝廷政事交付给外戚杨国忠之流,全然不顾政治的不断败坏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对关乎国家大计的均田之法和府兵之制日趋瓦解不事补救,坐视藩镇权势积重和中央武备的不断削弱,以至造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悲惨结局,百年基业与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三)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潮流的浩浩荡荡。大清盛世的缔造者,不仅忽视了国内社会的潜在矛盾和问题,而且完全看不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沉溺于“盛世”之中,最终使盛世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肇端。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表示了如下看法,大清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发迹时间相当于干隆后期的拿破仑,则把中国称为“东亚睡狮”。确实,从1662年到1796年这135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经文艺复兴之后持续二三百年的思想解放运动,最终促成了如火如荼的资本主义革命和工业革命,经济、科技和军事踏上了不断加速发展的轨道。当此世界剧变的关键时期,康、雍、乾三朝却进一步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社会更加趋向于封闭愚昧、妄自尊大,深陷封建时代的隧道之中,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从而与西方的发展势差越拉越大。自视为“天朝上国”的大清朝,就在自我陶醉的“盛世”荣华之中,不知不觉地成了世界潮流的落伍者。落后就要挨打。干隆退位仅仅不到半个世纪之后,清王朝就在鸦片战争的中西碰撞中不堪一击,成了不折不扣的挨打者。

C.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盛世,基本是八百年一轮回

第一次大盛世开始:西周,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
第二次大盛世开始:秦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距上一次盛世845年
第三次大盛世开始:隋唐,公元581年隋代北周,距上一次盛世801年
第四次大盛世开始:明朝,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距上一次盛世787年
第五次大盛世开始:本朝(还是将要取代本朝的那个朝代),距上一次盛世800年,则盛世应从2168年开始

D. 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几大盛世各有多少年吗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盛世?各有多少年?盛世的标准?为什么说我国现处于盛世的初级阶段?据文字记载,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公认的‘盛世’有四次:(西汉的文景之治,约93年;唐代的开元之治,129年左右;明代的永宣之治,时间最短只有32年;清代康乾盛世,有133年但存很大争议).。盛世---有以下的条件:1、国家统一;2、没有外患或外患不严重,边境比较稳定;3、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4、科技文化有大发展;5、政治清明。按照以上标准再对照现实情况,我们国家如今算不算处于盛世阶段?准备在以后讨论。 1、西汉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汉武帝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决定改变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新政策,进行一场反击匈奴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这3次战役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但这些战争消耗了国家的财富,使广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为了联合西域,共抗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同西域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产交流的新纪元。不但促进了亚洲各地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2、从贞观到开元之治 开元(公元71374年)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段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在各方面达到了空前的盛世景况,史称开元盛世。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 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 第二,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 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 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 3、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干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着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干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清朝入关定鼎后,内有三藩、台湾、准部之忧,外有俄罗斯之患。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疆域之辽阔,为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所仅见,也为世界历史上所罕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对手能够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干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庆五年,干隆于此前一年去世),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提供了基础。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之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学、史学的兴盛,使清代学术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历史地位。一部《红楼梦》,堪称时代的史诗。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往被奉为样板,竞相学习仿效。 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汉代的盛世从文帝继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续130年;唐代的盛世从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持续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到1795年,长达133年。综上可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保持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并形成无与伦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比较清明或繁荣的时期,特别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现出上升、发达的气象,但都称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续的时间不长,不过数年、十数年或稍长而已;二是达不成全面繁荣昌盛的局面,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终没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气势。(上)

E. 中华民族最昌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元朝 唐朝
元朝
其次大明无比富裕耕地面积世界第一: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国力强弱有直接关系。在万历年间,明朝的耕地总面积是七百万顷,明末时达到七百八十多万顷,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后来的康乾盛世都没有被打破。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形容明朝的,中国的耕地像花园一样井井有条,没有一块荒地,中国产的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美。

人口世界第一:
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争议。3323在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大部份人留离失所,但有户可查的人口仍然达五千万,所以保守估计当时明朝的人口大约在七千到八千万左右,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又不超过四亿,所以明朝绝对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矿产量世界第一:
明朝的铁产量是宋朝的两倍,万历年间达9000多吨,冶金工业极其发达,天工开物对这方面有详尽记载,后来的两百多年,世界上都没有国家能破这个纪录。

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在 16和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并在那里得到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当西班牙和葡萄牙贵族得到这些财富后,他们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向中国荬丝绸,瓷器和茶叶,到最后这些白银和黄金大部份都流到了中国。美国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种说,在十六和十七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

军队数量世界最庞大:
据记载在明初,明朝有二百万官兵驻扎在全国各地。到了明末,长江一带的经济圈为皇侯和军阀把持,中央政丨府出现了财政危机,明朝政丨府已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了,在山海关防守后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万。但根据传教士的笔记,当时明朝的军队数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个欧洲的军队加起来也不够中国多。

军工产值世界第一:
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一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一千挺,鸟枪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门,除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丨,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跟宋朝不一样,明朝在每代皇帝执政期间,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所以明朝的军工业为了应付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间谍机构世界最庞大:
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厂,是当时世界上最有组织和最旗帜鲜明的间谍组织,在鼎盛时期人数达到六万人。在武侠小说里面,锦衣卫,东西厂常常被描写成是一群武功高强的杀人机器。但实际上,明朝间谍机构的主要作用是打击贪污,叛臣,维护国家稳定,但不排除有部份人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跟专门从事颠覆敌国政权的中情局和克格勃比起来,明朝的间谍组织其实并不太可怕。

船只总吨位世界最大:
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3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宝船外,郑和的船队还有二百多艘平均长度达七,八十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叶,虽然朝廷再没有进行像郑和那样的大航海,但中国的水师却仍然控制着政个南太平样,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国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国的。对明朝的海上实力,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描述的,只要中国的皇帝愿意,他们可以一夜之间征集到从大陆连接致马六甲海峡的那么多船只。到了明末,由于要抗击倭寇,联朝抗日,明朝政丨府无瑕南顾,最后被葡萄牙和荷兰钻了空子,把势力伸展致南太平洋。即使是这样,荷兰的殖民者依然要每年向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进贡。

第三产业世界最大:
据阿丨拉伯旅游家记载,当时在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第三产业,在北京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者保守估计就有近两万人。跟欧洲和回丨教世界不同,当时第三产业在明朝是合法的,官员不以扫荡第三产业为政绩,明朝读书人又独爱风花雪月,再加上明朝人口基数巨大,第三产业为世界之最并不奇怪。

国土面积世界最大:
明朝的国土面积在大部份时间都保持在900万平方公里左右,比鼎盛时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都要大,明朝在东南亚的海外殖民地也绝不比当时的英国要少。

防御工事世界最多: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排第二长的防御工事,据传教士记载,中国的城市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墙保护,城上有大炮,城墙外还有沟,战争时灌满了水,中国人认为那是最好的防御工事

中国最繁荣时期还在在唐中期,开元盛世的时候。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我们现在说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就是到盛唐时期那种国际地位和经济水平。

F.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盛世为什么总是每隔八百年出现一次

贞观之治(公元627年-649年)唐朝的贞观之治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唐朝是万国来拜,百姓生活那是相当富裕,那时候的丝绸之路发展也是最鼎盛的时候。唐朝国门大开面向世界展示我们大国威仪,放眼望去歌舞升平,在古代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时候更繁华?

仁宣之治(公元1403年-1435年)大明王朝讲究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说当官的不作为,无为而治说的是一种境界。遵循道法规律来治理国家,让百姓自己就能够创造理想的国度。从大明朝的减赋税、免劳役、郑和下西洋,就能看出来这个国家不仅富还会下西洋炫富。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多少年一昌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