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一个历史学家李什么

一个历史学家李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15 06:38:53

1. 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他们还别为祖国做了什么贡献

你好
姓李的名人何其多也!
首推李耳,又名老聃,道教祖师!有名!所箸《道德经》,虽读之不全懂,但也曾读完。
再推李白!号谪仙人,人称诗仙!诗圣杜甫说他的诗飘然思不群!时气磅礴:时思飘渺!令人神往。摘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再摘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不多说,免灌水嫌疑)
又推唐太宗李世民:开大唐盛世,贞观之治,现海外华人居唐人街,疑选用其所执之“唐”。
又:李斯,其:“人之不肖如鼠也”,深有同感。助秦统一天下,统一文字:创隶书!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等事,有名!
李时珍:着《本草纲目》!
说一个女的:李清照!我家先生背她的《声声慢》,能一口气背完,中间都不带停歇的!用时11秒。

2. 二十四史作者生平,及书的影响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着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着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后汉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着《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着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着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侯,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着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着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着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着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着逐一进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着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宋书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着,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着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着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

《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时年十三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

南齐书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着《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着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着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

所缺一卷为《自序》。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梁书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着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着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着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陈书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着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纪末,随着匈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徒,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三世纪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氏族建立的前秦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拓跋时就曾命令邓渊撰《代记》十卷,按年月编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焘神嘉二年,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三十卷。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着《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齐书

《北齐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李百药撰。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着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

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

《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着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还是为我们了解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一部断代史着作。

周书

《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南史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着,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李大师(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着之中。隋末,李大师曾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

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知,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唐初历史学家,曾任崇贤馆学士,官至符玺郎。唐太宗时,李延寿曾参加《隋书》纪、传、志和《晋书》的编写,又参预唐朝国史的编纂工作。但他主要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竟的事业,完成《南史》与《北史》的写作。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着,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北史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着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

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炼,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隋书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着,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旧唐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赵莹立即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但是,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

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广泛流传开来。《旧唐书》传布过程中的兴衰,既反映了它的缺点,也说明它有自己的长处,非《新唐书》所能取而代之。

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列传与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

3. 李雪林是谁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应授予中国经济学家李雪林

李雪林被认为在今后必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物之一。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应授予中国经济学家李雪林,以表彰他在国债与税收,货币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普遍落后状态,不少经济学家都在努力研究这种落后的原因以及摆脱的对策,中国经济学家李雪林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李雪林的研究破除了发展中0国家金融阻滞经济发展的“恶0性循环”-民众贫困,无力进行投资和消费,但离开资本的形成和消费的推动,经济难以发展,民众又只能留在贫困之中。在阐述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方面,李雪林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李雪林的理论揭示了货币先由外生,继而内生,最后中性的科学规律,从而为货币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和崭新的方向,也为发展中0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0策、推动货币金融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论据。

从1980年代起,李雪林在国债税收货币机制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成为国债机制设计的权威学者。2006年李雪林的集大成之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西李湾版) 》在互联网出版,该文对相关主题进行了网络全书式的分析,该权威着作为他赢得了很高荣誉。李雪林国债税收货币机制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为贫穷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扫清了障碍,并在中0国得到实证,2007年6月29日中国人0大直接依据李雪林数据计算决定发行国债15500亿元人民币。

李雪林被公认为是未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诺贝尔奖都是颁发给那些开拓创新领域的有全新思想的人。李雪林是公认的领0袖人物,他的理论是新的。李雪林的成功显示中国经济学家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成果,来自突破的冲动。李雪林的着述和论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用数据说话,且不让你感到枯燥。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使人视野大大开阔,尤其是他对中国经济的独到见解,给人很大的震撼。数学能够应用到经济中,使经济学变得很有说服力。特别是数学方法、数学模型来解读经济学原理,使经济学更加精确与可以实验。把数量分析与应用社会科学的政策问题结合在一起,是从数量背景起步的,因此这是一个容易的转变。

李雪林的经济学学术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梦想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在学习历史学的过程中,历史学的多角度学术观点深深的影响了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深深地迷恋上了他后来为之奋斗一生的金融学。而且在金融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感觉到数学的重要性。国债是货币也是税收,李雪林证明了国债货币税收二重性。在2005年完成《答献破解中国财政和经济能力低下之策》这篇文章中,这个理论得到很好的阐述。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该理论认为。对所有从事金融研究的人而言,李雪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颠峰。他通过一系列论文,直接冲击了长期占据主流的宏微观经济学,甚至被人认为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很长一段时间GOOGEL在对西李湾数万搜索之首就是西李湾财政和金融革-命,一场为打破发展中国家经济停滞不前的革-命。作为对策论领域的大师级经济学家,它代表了经济学理论形而上的价值取向。《答献破解中国财政和经济能力低下之策》是真正有影响的发现或理论、金融理论的里程碑。在该文中,提出并证明了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他在证明充分条件时所构造的对策被称为“西李湾财政策”,广为流传。

互联网对人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不是物质上的更新,而是对人类精神领域的重大影响:任何人都有了面对所有人讲话的机会,任何真-理都有了几乎无条件传播的条件。这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次。李雪林的成功是互联网的成功。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思-想独-立于研究机构之外敢于表-达观点并带有的大学者,透过网络论坛批-判时-政,西李湾是李雪林的网名,西李湾这个网名长期是世界知名YAHOO、GOOOGEL搜索引擎的热门。

李雪林是中国网特约评论员和《联合早报网》的长期撰稿人。这使他在国际社会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也正是他的这些文章,使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的研究成果常常引起学术界的广泛争论。有评论认为,在经济学理论和经验验证方面的非凡才华触动了一大批经济学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改变了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深刻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李雪林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追逐者中呼声极高的一位。领域的一场革命,李雪林也成了当今世界上经济学家把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的又一极为成功的典范。在企业改革、人民币汇率等领域中都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构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改变了整个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李雪林以他开创性的贡献赢得了国际盛誉,重视历史地理的根源,再加上他深厚的数学功底,很快就显示出了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卓越的天赋和才华。他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2005年-2007年,李雪林确立了在经济学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在这一时期,李雪林先后发表了《中国财政能力相当于国际标准一半的原因倒查》及相关的《网上签名反对接受日本740亿日元对华贷款》《战略十字路口的中国:高级阶段 》等经典论文。李雪林2006的着作《六中全会中心议题:向百姓分钱2.2万亿》在国际金融界引起巨大反响。一次空前的国债,创造了世界金融史上的神话,毫无疑问,2007年一二、月间世界权威媒体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香港《星岛日报》报道中国发行1.55万亿国债兑换外汇方案,并于2007年6月29日由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成功通过,李雪林是那次世界关注成功案例的“垂帘英雄”。

李雪林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懂得现实政-治,并将经济对策与政-治现实巧妙结合。经济学家短期是通过媒体途径影响政府的决策,长期则是通过自己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影响。因为政-治家不愿意听取意见,他们清楚自己的利益,而经济学家的建议不一定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经济学家提供想法供人们讨论,过了一年,二年,结果显而易见。但是短期的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一些新思想,通常会遭政-治家的排斥。最终,李雪林的国债方案脱颖而出,被中国决-策层采用。他的方案被采用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正如所有人已经看到的,他的方案是本领域的杰作。然而,仅仅是一个好的方案不是被采纳的充分条件,因此第二个原因是李雪林出色的表达和说服能力。事实上,在李雪林最初提出他的国债方案的时候,中-国财政金融主管们根本无法理解如此复杂的动作规则,他们无法预知这样的国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李雪林运用他的非凡的说服能力为官-员们解除疑虑,他将复杂的国债机制中的各种机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他们,让他们确信,他的方案是可行的且是非常有效的。

李雪林简介:
关于李雪林的有关背景资料,河南省南阳油田公安局二级警司,1974年-出生于中国,1995-2001年被中石油河南局派遣三峡工程,2001年录入河南省公安厅直属机关。

李雪林被认为在今后必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物之一!

河南电视台新闻专访李雪林

4. 李四光是不是历史学家呢

李四光不是历史学家,是地质学家。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5. 历史上姓李的名人有谁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有:李耳、李斯、李世民、李白、李广、李商隐、李清照、李大钊等等。

1.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着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着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5.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着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参考资料网络-李大钊

网络-李清照

网络-李广

网络-李世民

网络-李耳

6.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独立完成的史书是

《南史》《北史》《太宗政典》

李延寿(?~?),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他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可知他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基本是在唐太宗初年至唐高宗初年这三十年间进行的。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他参加了唐代官修史书《隋书》、《五代史志》、《晋书》和唐朝当代国史的修撰工作。还独自撰写了30卷的《太宗政典》,又继承其父李大师遗志,以十六年功夫,独立修成《南史》和《北史》,《新唐书》对两书评价颇高,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其父李大师是一位有志于编着南北朝史的学者,但着述之事仅仅进行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他即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去世了。李延寿是李大师的第四子,深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学的熏陶。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台史主簿,兼直国史,累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他没做过高官,倾其毕生精力从事于官修和私修史书的编撰。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大臣组织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陈,隋六代史。魏征主修其中的《隋书》,年轻的李延寿和其他一些知名学者参加了该书的修撰。贞观五年(631年),母亲又接着去世,他辞去了修史的职务,回家守丧。服阕,被派往蜀中(今四川境内)去做官。公事之余,"以所得者编次之",对前几年搜集的一些史料进行初步的编排。李延寿2
李延寿2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延寿调回北京长安任太子典膳丞。由于令狐德棻的推荐,他再次进入史馆。当时,五代史早已在贞观十年(636年)写成。但这部史书只有纪、传,而无志书,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寿也参加了该书的编撰。经过十二三年的时间,《五代史志》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成书。《五代史志》共十志三十卷,后并入《隋书》刊行,其中的《经籍志》成于李延寿和敬播之手,记录了从古代到隋朝的历代着作。《经籍志》亦简称《隋志》,是专指《经籍志》而言的。《经籍志》正式创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世书籍的分类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以前,史家所撰晋史多达20种左右,但"才非良史,事亏实录",修撰者多不是良史之才,所记史事也往往失实,唐太宗对这些晋史都不满意,于是,他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下诏重修《晋书》。参加重修的共有21人,李延寿是其中之一。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晋书》即重修告成。李延寿除前后3次参加修撰前朝史外,还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参与撰成当朝国史80卷。

此外,李延寿还独力撰成了3部史书,即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的《南史》80卷和《北史》100卷,以及最后撰成的《太宗政典》30卷(已佚)。《太宗政典》写成后不久,他就去世了。调露年间,唐高宗读了《太宗政典》,"叹美久之",给了李延寿后人许多奖赏,并命人抄写了两部,一部由皇家图书馆收藏,一部赐给皇太子。李延寿早年即怀有"思欲追终先志"之抱负,他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先人的未竟事业。《南史》和《北史》是李延寿以其大半生的时间写成的历史着作,这两部史书的编撰,李延寿说是"始末修撰,凡十六载",这里说的16年,是从他贞观十七年(643年)参加修撰《五代史志》这一年作为开始时间的。其实,在此很久以前,亦即从贞观三年参加修撰《隋书》时,他就开始了"二史"编撰的准备工作。那时,他利用"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五代旧事所未见"者,为将来编撰"二史"积累资料。如果从搜集史料之时来计算,"二史"的完成则经历了整整30年的时间。

李延寿的"二史"所依据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但他并未拘限于此,另外还参考了各种"杂史"1000多卷,正如他自己说的"鸠聚遗逸,以广异闻"。对于八代史书,他采取"除其冗长,捃其菁华"的原则,"其烦冗者,即削去之"。他删削的"烦冗者",主要是一些诏书和表文,而史实部分则尽量保留,这就使"二史"比"八书"简约多了。《南史》和《北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延寿的一生在仕途上是平稳的。既未飞黄腾达,也未贬斥流离。贞观初,延寿曾任太子典膳丞(负责太子的膳食事务)、崇贤馆学士(掌管经籍图书,教授生徒);贞观中,延寿为符玺郎(掌管皇帝印玺及国家符节);贞观末,延寿为御史台主簿(管理御史台文书事务)。延寿专注于史学,似乎对于做官没多大兴趣,尽管官职屡有变动,始终没有做到大官,以致他的《南史》、《北史》写成后,当时人还因为他地位不高而"不甚称其书"。

7. 台湾有一个姓李的历史学家吗

没有姓李的,比较出名的是柏杨,中国台湾着名的学者,他一生没有得到任何文凭,他只有通过伪造假学历证件去上大学,但是却被台湾的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1968年,他因“大力水手事件”,被关押了10年。在狱中,他写下了《中国人史纲》、《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中国历史年表》三部书稿。1978 年出狱后,台湾当局勒令他约法三章:不准他提往事,不许旧调重弹,不许暴露台湾社会的黑暗。1985年,他写下了《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广泛流传。

8. 李因笃的主要理念

李因笃在经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清初散文家汪琬与人论师道书谓:“当代未尝无可师之人,其经学修明者,吾得二人焉,曰顾之宁人,李子天生”。说明他当时在经学方面可与顾炎武齐名。顾炎武在《抄书自序》中说:“天生今通经之士,其学盖自为人而进乎为已者也。”他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心学,他继承关学传统,弘扬张载以理教人思想,主张人既要洁身自守,又要有所作为。他向友人讲述自己的学术研究时说,他用了整整10年功夫研究《朱子全集》,希望把朱熹的思想与四书联系,找出它们关系,尽管有人嘲笑,但他不为所动,认为下这种功夫是值得的。
他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师古不泥其意,用法不求其人”,认为深入经学的目的,在于通晓古今治国之道,以利于国计民生,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学术实践中。在他的《受祺堂文集》中,其中策论即占一半篇幅。在13篇策论中,其《漕运》、《圣学》、《荒政》、《治河》、《史法》、《盐政》、《钱法》、《屯田》、《用人》等9篇即为治国兴邦之论。在这些文章中,既无奉迎之词,又无粉饰之言,而是指出源流得失,且能针砭时弊,又有挽救治理之法,如他在《漕运》中“汉武官多徒役众,故恒苦不给,官多而不切于用,宜汰冗员,徒役众而无益于事,宜汰冗卒,则食粟者少,而民力可以日舒。由是观之,国计之赢缩,在用之奢俭。”的主张,对当前机构改革与勤俭建国、富国、富民的政策有借鉴意义。
在《用人》中说:“周汉以来,取人以人,唐宋以后,取人以言,夫君子不以言取人,自孔子已有是说矣。今夫天下忠孝廉节利害藏否之故,能言之不必能行之也,况且不能言之乎?”主张“以人取人”,反对“以言取人”,他又说:“夫资格者,弊之所由集也,先王创为一代之法,以新天下之耳目,而后至言为资格,以阻贤才登进之路”。反对资格论,主张破格选用人才。又说:“愚以为选举诚不能无弊,然天下必无无弊之法,善用之可也。科贡亦不可尽废,参用之可也,欲用之,则莫如慎求用人之人,而重铨衡之典。”并讲到选人要严格考核。这与选拔德才兼备,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的选拔人才的原则和程序如出一辙,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在《盐政》篇中,“古者开创之初,类薄取于民,而其用常足。及其后,加赋数十百倍,而其用益困。国之贫富,在上之俭奢。故夫圣主在上,躬行俭德,尝使其下之不易竭,而后之有可加,是计之一时,且享之数世矣。”之说,主张“薄取于民”,“躬行俭德”,通于今日之减轻农民负担,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其思想主张可为今用。
在《圣学》篇中,“今天下之弊极矣,其患在奢,其风自上,愚谓公侯之家,世禄之胄,一马之肴,费之数千,一食之须费之数百,以至宠赂公行,恬不知愧,害将有不胜计者。今令不严禁之,然骄奢之源不杜,货贿之流不息,而欲清其源,则必自上始也。”所讲,犹如李因笃面对今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另外他在《治河》里讲如何疏通河道,防止水患,扩大灌溉,在《钱法》里讲如何发行贷币、发展贸易、平抑市价、增加财政收入。在《荒政》中讲要以丰补歉、防止灾荒。在《屯田》里讲军队如何开荒种田,于兵寓农,减少国家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在《漕运》里讲到运输、建仓、开渠、垦田、屯粮等等。恕不一一列举,其充分体现了李因笃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之学的观点。完全讲的是治国之法,富民之术,这与顾炎武“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应该结合”不谋而合。这对我们当前科教兴国,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理论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不无借鉴作用。 李因笃早年就以诗闻名于世,《受祺堂文集》序中称:“其文可追班马,惜为诗掩,其为名流推重,一时海内风行”。顾炎武在《酬李处土因笃》一诗中这样写到:“一朝得李生,词坛出飞将”。可见他在诗歌创作成就上并不亚于经学。李因笃的着作凡54种,而以诗集、诗评、诗说就达40余卷。就如他对友人朱长源所说:“吾一生作诗文,不下数百万语”。据此,李因笃堪称一代大诗人也。
李因笃写诗源于风骚,出于古歌谣、乐府,而以杜诗为宗,有一次在宴会上,大家谈论起杜甫诗歌,他即应口讽诵。有人意为偶然,又问及其它方面,因笃皆能应对。他提倡诗必盛唐,认为只有盛唐诗歌才达到了最高境界,以后历朝各代,都有流弊,不足为法。在风格上他主张“直抒性灵,磊落壮凉”。他很讲究作诗的章法句法,坚持“宁拙毋纤,宁朴毋艳,宁厚毋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大抵意气苍茫,才力富赡,而亢厉之气,一往无前,失之粗豪者盖亦时时有之”。李因笃最擅于五言排律、曹溶论诗,把他推为一代之首。他在诗歌研究上也颇有建树,着有《诗说》、《汉诗评》等。 陕西传统文化研究院创建于1998年9月28日,办公地点设在西安具有400年历史、环境优美的关中书院内,院长郑涵慧女士。他们曾于前几年与陕西关学学会、李二曲研究会、西安文史馆联合举办了“关中三李学术思想研讨会”,陕西省哲学、史学界和周至、富平、眉县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出席。大家着重对陕西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行卓绝的李二曲、李因笃、李柏三人的学术思想、历史贡献、对关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当时和今天对他们的评价做了研讨。
在谈到“关中三李”的历史地位时,郑女士说,他们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学行操守在历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和声誉。当时和后来有“熙代学宗”、“理学源渊”、“当代犹龙,人中天人”、“盛世之羽仪,士林之木铎”、“三李处境各殊……但皆以道德气节闻天下……熏陶所及,遍于乡国……均足以信今传后”、“一代真儒,三秦佳士”之称誉,与当时南北大儒并称“三大儒”或“四布衣”。康熙皇帝亲赐拒不入朝的李二曲“操志高洁”匾,更使关中大儒名响全国,士林敬仰。
“关中三李”通过交友论道、诗文唱和、书札往答、寓所解惑、山川寄情、着述传世等方式对传扬关中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当时传扬的地域十分广阔。
A、李二曲学术文化活动地区:省内有周至、富平、长安、华山、同州、兴平、泾阳、高陵、咸阳、临潼等;省外有襄城、扬州、常州、苏州、无锡、江阴、靖江、杭州等。
B、李因笃学术文化活动地区:省内有富平、周至、长安、礼泉、岐山、延安等;省外有代州、雁门、五台、太原、大同、蔚州、涞水、涿州、保定、北京、德州、济南、太和、凤阳、扬州、荆州、武昌等。
C、李柏学术文化活动地区:省内有眉县、周至、长安、岐山、武功、商县、耀县、蓝田、沔县、汉中、城固、洋县、褒城等;省外有南阳、樊城、长沙、衡州、荆州等。
2、传扬的基本内容虽各有所重,但都具有关学学统学风,从不同方面凸现了关中文化的鲜明特色。归纳起来包括:
A、主治关学兼学别家的哲学思想。
B、不畏权势,重操守,讲气节,不断追求完善人格的道德风范。
C、鄙夷空疏,崇尚实践的学风。
D、刚毅洒脱的文风诗韵。
E、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师德。
F、恶贪重友乐助的情操。
通过传扬关中文化,“关中三李”的思想影响深远。表现在
(一):李二曲从杭州返时,“郡人闻之,皇皇挽留,士绅送别依依,雨泣而散……建书院,安奉肖像,遵其教规。”“江浙之间遥闻二曲夫子-仰如泰山北斗。”
(二):是时江浙、四川、广东、甘肃等地常有宿儒致信或亲自向三李请教,据记载天水一学者每接到李二曲书信都要焚香沐浴三躬捧读,敬仰至诚令人感动。三李与当时大儒交谊颇厚,成生死之交而不避艰险。李二曲与顾炎武志同道合,顾几次到周至会见交流心志,留下佳文篇章。李因笃与名儒顾炎武、朱彝尊、傅山为莫逆之交,顾炎武下狱,托信求救,李因笃“冒暑入都,行三千里救之”,震动全国,致使李因笃“骚客词客,趋之若鹜,致邸舍不能容”,“邮使相闻,络绎不绝”。
(三)使关中文化传之四海而发扬光大,好评如潮,“吾秦三李,穷愁着述,传之万祀,使天下正义不绝于綖”。“三李以道德气节闻天下,诸儒慕之,均重操守”。
(四):20世纪我国史学大师侯外庐、冯友兰,教育史专家陈青之等先生在着述中对李二曲等先贤均有专章评述(其中对三李之首李二曲较为详细)。
郑女士说,当代学者对二曲的研究成果不少,周至各界对乡贤的研究也多重视,但对李因笃、李柏的研究很感不足,不少学人有哲人渐被湮没之虑。

9. 李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 )东方学学者,印度语言文学专家,翻译家,散文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英、德、法语言及文学。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历任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多年致力于东方学,特别是印度学的研究、开拓工作,着述甚丰。主要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
在语言学领域,季羡林对印度中世纪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和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均有开创意义;在文学方面,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着,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散文作品有《季羡林散文集》等。

10. 中国古代历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中国古代姓李的名人有很多,比如有李世民,贞观之治,还有名将李靖,还有着名诗人李白,李商隐等。

阅读全文

与一个历史学家李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