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改革对德国历史有什么意义

改革对德国历史有什么意义

发布时间:2022-08-15 14:38:42

㈠ 二战后,德国的民主化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德意志国家向现代民主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旧的统治和权势势力(如容克贵族集团、军国主义集团、大垄断资本巨头等)连同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基础遭到空前沉重的扫荡,“旧的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二战后西方盟国在德国西占区实现的“非纳粹化”政策,消除了纳粹和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及对德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它和非军国主义化一道为德国的民主改造铺平了道路。西方盟国大力推动政党政治建设,发挥德国地方自治传统;重视对西占区民主、自由思想的灌输,以把德国人逐渐改造成“有民主思想和感情的人”。德国中产阶级及其政党迅速崛起(如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等),为德国民主政治改革提供了阶级基础。西方盟国的对德改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场政治革命,它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本应完成的任务[19](第301页)。正如德国学者彼得·施泰因巴赫指出:“从历史观点来看,对20世纪德国史,俾斯麦和威廉时代是一种沉重负担和致命障碍,正是在那一时期创建了德国专制主义国家并最终导致了希特勒的极权统治并一直延续到1945年,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新生的德国民主才最终抛弃了德国的特殊道路。”[20](第29页)在冷战爆发的大背景下,西占区的建立必须符合和满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利益和需要。《基本法》基本上反映了西方对德国政治体制的规划。

联邦德国政治体制的设计同时也是借鉴魏玛宪政教训的结果。《基本法》的制订者们认可西方民主自由原则,“在1948-1949年制宪议会准备联邦德国《基本法》的反复讨论中,‘魏玛教训’扮演了重要角色”[21](第141页)。

战后联邦德国民主政体的最大特点是使议会权力和作用处于中心优势地位,避免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双元首制”的重大体制性缺陷;在行政权方面实施了“总理原则”,强调联邦政府的内阁性质和联邦总理作为政府首脑的地位,赋予联邦总理重大实权:包括人事决定权、方针制定权、单独负责权等。《基本法》重新设计了联邦总统的法律地位。从表面上看,联邦总统似乎拥有许多最高权力。作为国家元首,总统是联邦共和国的代表,与外国缔结条约,任命驻外使节并接受外国使节递交的国书。他有权任免法官、官员、军官。联邦总统颁布大赦令。总统有权审查法律是否符合《基本法》,并公之于众。总统向联邦议会提名联邦总理,当选者由联邦总统任命。依据联邦总理提名,联邦总统任免联邦政府部长。如果联邦总理的信任案在议会未获通过,联邦总统可根据联邦总理建议解散议会,举行新的大选。《基本法》中总统的权力实际上更多具有象征意义和礼仪性质,是如同英国国王和日本天皇的“虚位总统”。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不经讨论选举之。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全体议员和同等数量的由各州根据人口比例选举产生的代表所组成。凡年满40岁,并有联邦议会选举权的德意志人均可以当选;总统任期五年,连选以一次为限。联邦总统不是全国武装力量的统帅,也不拥有《基本法》第37条规定的联邦强制权,更无单独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的权力。联邦议会、联邦参议院得以联邦总统故意违反本《基本法》或任何其它联邦法律向联邦宪法法院提出弹劾。联邦宪法法院如认定联邦总统故意违反本《基本法》或任何其它联邦法律,得宣告其解职。弹劾程序开始后,联邦宪法院得以临时命令决定停止其行使职权。

宪法所赋予的总统权力大多不能单独行使。比如联邦总统有权签署法律和法令,但只能签署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通过的法律,并且还必须得到联邦总理和有关联邦部长的副署才能生效;总统有权提名总理人选,但无权决定总理人选,因为他提名的人必须得到联邦议院的表决通过;总统有权任免联邦部长,但只能任命联邦总理推荐的部长及免去被联邦总理撤换的部长等。在特定的条件下联邦总统可对议会进行制约:如在政府危机时他可应总理的请求,宣布解散联邦议院;也可以应总理的请求并在联邦参议院的参加下宣布立法紧急状态,但出发点不是实现行政权力的总统和总理共享,而是起协调的作用,更好地维护民主政体。

“波恩再不是魏玛”,联邦德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议会民主制,这是德国百年来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大进展。

二战后,西方盟国对德国西占区实行了一场强制性的
民主化改造,内容包括“非纳粹化”、“经济民主化”、“政
治民主化”和思想上的民主“再教育”等各个方面,涉及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为德国民主社
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促使了
德意志人民对本民族的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内省和反思,消
除了积淀在社会深层的消极因素,同时发扬光大了历史文
化中潜藏的民主自由观念,同外部强制性的民主化改造实
现了良性互动,最终促成了德国社会的根本转变。
德国西占区的民主化改造,是德国史和世界史、同时
也是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深入细
致地考察和研究这一问题,无疑会对研究德国与世界和平
的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㈡ 欧洲宗教改革为何首先发生在德国心目是怎样拉开到十四号又是怎样扩展的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的原因:罗马教廷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从德意志掠夺大量财富,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强烈
过程: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领袖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否定赎罪券,主张谁进天堂完全由上帝决定,与财富多少无关,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影响:打破了罗马教会的统治,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新教教派,并和不同民族的国家相结合,欧洲各个国家也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而加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的精神凝聚力;这场改革无形中给欧洲带来了自由,宽容的新气息,从最初对不同信仰的包容到后来对不同政见的包容,这场宗教促进了欧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

㈢ 德国宗教改革的地位以及影响

改教运动在十六世纪的欧洲造成了很大的震荡,不但改变了欧洲宗教生活的面貌,更在经济、政治、教育各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转化作用。首先从思想的角度看,改教运动代表着一个宇宙人
生观的转变,从中古的宇宙人生观转化为现代的宇宙人生观,因此,史学家大都以改教运动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以它为现代史的开端。其实,欧洲科技的突飞猛进,显然与改教运动有很大的关系。改教运动将整个欧洲的思想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中古以来,神学完全被困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之内,圣经的道理被化成一套玄学思想,对于宇宙的解释,价值的取向,完全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依归,几百年来,欧洲人的思想被困于这框架之内,加上教会用她的势力去确立,这思想的枷锁便牢不可破。从这角度看,路德向中古神学体系宣战,根本便是一种思想的革命,路德的改教运动最深远的意义也在于此。路德公然对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提出怀疑,这便成为一种思想解放的号召,在哲学、科学方面,心中存疑已久的人便敢于将疑问拿出来,一种重新思想宇宙人生的空气便开始扩散。没有这种思想空气,克卜勒(Johann Kepler,1571—1630.A.D.)的新天文学理论便根本很难孕育出来,没有克卜勒所建立的基础,加利略(Ga-
lileo Galilei,1564—1642.A.D.)所倡导的宇宙观也很难建立起来。我们不要忘记,克卜勒的新思想是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德国出现的。
除了对传统思想的疑问,路德的改教运动更标示每一个人都应该凭他的良心去体认真理并坚持真理,而不应受传统的势力所左右。这种自由思想的种子,日后开出了民主自由的花朵,也促进了欧洲在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政治方面,改教运动为民主政制奠下了重要的基础。首先是每一个人在神的面前都是祭司的观念的出现,既然每一个人都是祭司,每一个人都有权侍立于神的面前听命于他,每一个人都有同等责任去服事他的弟兄。在神面前,平民、平信徒原来与王孙公子,与圣职人员完全是同等,那么中古的层级制度便开始不攻自破了,改教派的教会以这种人人平等的观念去治理教会。例如长老会的长老,权力虽然根大,但他们也是平信徒选出来的。其他的如浸信会、公理会等会友的权力更大。当他们习惯了以民主的方式治理教会,也同时感觉这是有效的治理方式,便自然想到用同样的方式去治理国家。美国以民主政制立国,可说完全是以治理教会的模式为蓝本。在欧洲方面,这种民主的思想透过教会体制孕育生长,到美国的民主政制成形时,便产生很大的转化作用,假若没有改教运动,西方的民主政治不知要再等多久才被建立起来。
在经济方面,假若我们环视一下欧洲的经济发展,便会发现一个充满启发性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改教派的国家都比天主教的国家进步不知多少倍。只要你将改教派的荷兰和天主教的西班牙比较一下,将英国和意大利比较一下,将改教派影响下的德国、端士与天主教影响下的德国、瑞士比较一下,将固守天主教的南美国家与美国比较,便发现他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改教派传统下的国家似乎充满了活力,创新、富裕,而天主教传统下的国家,除了法国外,却似乎是落后、贫瘠。我们要知道在固守天主教的国家中,只有法国是不受天主教会势力的干预的。这现象给我们一种提示,就是教会势力干预越少,信徒可以比较自由发展的国家,其经济活力便越大,除此以外,改教派将宗教及人生其他的责任交回与平信徒,他们强调人与神立约,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将这约表达出来。人每天的活动,包括工作、享用工作的成果,都是一种敬拜神的表达。于是工作便有了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发挥自己的创作也有一种神圣的意味。改教派的人明白,原来工作、创作、享受都是荣耀神的活动。这便带来很大的工作热忱和创作活力,经济便自然突飞猛进了。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与改教派的伦理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分析固然不无道理,但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就是十七世纪成形及兴起的资本主义,是极度温和及满有责任感的资本主义,并不是只顾剥削、不理别人死活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当时的资本主义满有道德责任感,原因乃在于改教派强调人之间立约的观念。每一个人都是看守他弟兄的,因此在勤奋工作,积聚资本中,他们都谨记,这一切都是为荣耀神,而他们是神的管家照管财富,在立约观念的薰陶下,他们很注重对别人的道德责任,于是资本家剥削他人以自肥的倾向便大大受到抑制,到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出现,人否定了神,否定了人与神的立约,否定了圣经中伦理责任的要求,人以自己为绝对,便形成了一种只顾自己不理他人的心态。这种心态蔓延,便决定了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路向及形态。我们可以说,造成资本主义剥削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其中主要因素是西方文化转向世俗化,否定了传统的基督教信仰,绝对地高举人的自治、自主,对人有过份天真的乐观,而忘记人本有的罪性。
在另一方面,改教运动也改变了欧洲教育的理念及日后发展的方向。首先,改教家认为每个信徒都应该能够看得懂神的话话,正因如此,教育必须普及,从此时开始,受教育成为一种每一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改教家也切实地推行教育普及化。路德发动改教不到五年,便委派墨兰顿全面地建立一个新的教育制度。教育不再是贵族或神职人员的专利。从这时起德国的教育事业再不是由教会一手包办,而是由国家承担,但却是根据基督教的理想施行全人教育,结合学术道德及灵性的操练。
改教运动另一个重要影响乃在家庭生活方面。过往,教会将神职人员与平信徒绝对地分开来,强调神职人员圣洁的身份,而他们圣洁的一个标记便是守独身,由此便产生一个观念,就是婚
姻生活与家庭生活是属世的,是成圣的缠累。家庭生活便不自觉地受到贬抑。改教运动以后,家庭生活成为整全生命很重要的一环,不单是神所喜悦的,也是神的命令。自此以后,家庭成了信徒敬拜的地方,也成了培育敬虔后代的所在。在很多家庭中,晚祷、家人聚一起读神的话语,成了家庭生活重要的一环。
不单家庭生活被看为圣洁,就是信徒的职业也分别为圣。改教家认为职业没有圣俗之分,只是不同的呼召而已。以前,人以为只有圣职人员才是被召的职份,普通的职业与神的呼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然而,马丁路德却改变了这种看法。他认为信徒无论投身什么职业,我们必须寻求神的旨意,看是否神呼召他,要他在那岗位上完成他的使命。这样一来,欧洲不再看职业为糊口的工作,而视之为完成神使命的生命表现,这种职业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极为重要。
在宗教方面,圣经的权威被确定,讲解神的道成为牧者主要的责任,这两点乃是日后改教派教会的重要标记,现时的福音派承袭且极力保持这分重要的遗产,以此为不能妥协的信仰基础。

㈣ 论述德国洪堡教育改革的意义

洪堡
19世纪德国社会教育改革发展时期,他在教育社会改革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新闻新人文主义的思想,制定了学制课程考试考试管理师资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在初等教育方面,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不学习做准备,中等教育方面,编制了,教学计划,希腊文,德文,数学为主,学课程,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高等教育方面,学术自由教学研究相结合,创建,柏林大学,这个,19世纪对德国最有影响的是,对后来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不仅使大学,不应该仅仅注眼前利益而且要把大学看作是古典文学和古典大的学科从长远利益考虑注重学术研究他创立了柏林大学。博仁大学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学研究全学术自由权。聘请学艺的教授。重视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㈤ 德国的历史变革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听(说明·资讯),简称德国,德语音译“德意志”,英语音译“日耳曼”)[1] 是位于欧洲中部的议会制和联邦制国家,由16个邦组成,首都柏林。德国陆上邻国由北依顺时钟数降下来分别为丹麦、波兰、捷克、奥地利、瑞士、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共九个国家接壤,是邻国最多的欧洲国家,其国际代码为DE。

德国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第一次形成统一的国家。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和战败国,二战后,德国在1949年被美国、苏联、法国、英国四强分割为东德和西德两部分 。1989年东欧民主运动蜂起,包括东德在内的各国共产党政权纷纷垮台;在四强同意下,1990年东德和西德终于达成两德统一。

德国是欧洲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地中海联盟的成员国。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德国、法国、英国、义大利)当中最为优秀的国家,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2][3]。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按照国际汇率计算)、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4];德国同时在科学技术的许多个领域当中处于世界绝对领先的地位[5]。德国人口将近8200万,在现今欧盟成员国和欧洲国家中排名第一和第二[6]。
历史

主条目:德国历史

考古发现证明, 德国和亚洲,欧洲许多国家一样,有过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基础上建立,德国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国家。由此往后的历史才称为德国历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编辑] 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

主条目:日耳曼人

据推测,日耳曼部落的进化发生在青铜时代或者最晚是铁器时代。公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凯尔特人的高卢部落以及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接触。除了史料记载的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以及考古发现外,科学家对早期日耳曼人历史知之甚少[7]。

在奥古斯都的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德意志地区,日耳曼部落在抵抗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与罗马军队相类似的战斗战术。公元9年,舍罗斯克人首领阿米纽斯(Arminius)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瓦卢斯所领导的罗马军团,位于莱因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区才得以独立于罗马帝国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莱因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据了如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3世纪,出现了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萨克森人和弗里斯兰人等[8]。
[编辑] 民族大迁徙和法兰克王国(300年-843年)

主条目:民族大迁徙和法兰克王国

376年,匈奴人对日耳曼的一支西哥德人发动袭击。西哥德人在得到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后,以“同盟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帝国控制的土地,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此后日耳曼多个部落陆续跟进,并在今天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国家。由于不堪忍受压迫,476年,日耳曼人与部分罗马帝国人联合,推翻了罗马帝国[9]。

5世纪末,克洛维一世建立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进入法兰克时代。法兰克王国延续了数个世纪,经历了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的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几乎占据了整个西欧地区。由于领地内各地区间缺乏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国在查理曼大帝死后陷入一片混战[9]。
[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843年-1806年)

主条目:神圣罗马帝国

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分成西、中、东三个部分,其中莱因河以西的西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莱因河以东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德意志王国的基础,也是其后神圣罗马帝国和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部则成为后来法德争端的起源。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正式开创德意志国家,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开始[9]。王国由洛林、萨克森、弗兰肯、士瓦本、图林根和巴伐利亚多个公国组成。962年,王国国王奥托一世由罗马教宗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在弗兰肯王朝统治期间(1024年-1125年),义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圣罗马帝国,但主教叙任权之争使皇帝的权力被削弱。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统治期间(1138年-1254年),帝国势力进一步扩张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北部地区的城镇因汉萨同盟而繁荣发展。

1356年金玺诏书颁布,规定帝国皇帝由七位选帝侯选举产生,选帝侯则来自帝国内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和地方大主教。这一规定成为帝国的基本国体,直至其灭亡。从15世纪初起,帝国皇帝几乎被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占据。
马丁·路德

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质问罗马天主教的《九十五条论纲》,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宗教战争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战争使德意志领地遭受破坏。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结束了德意志地区的宗教战争,但也使帝国实际上分成了众多的独立公国。从1740年开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战争占据了18世纪的德意志历史。1806年,在拿破仑战争中,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被迫退位,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瓦解[10]。
[编辑] 莱茵邦联(1806年-1813年)
1808年的莱茵联邦

主条目:莱茵邦联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联邦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联邦。联邦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联邦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联邦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在接着的数年,有再多23个邦国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帝国剩下的领土奥地利。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霍尔斯坦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有加入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艾尔福特。

根据条约,联邦平常由一个宪法权力的组织管理,但联邦各邦国都拥有独立的主权。

联邦亦是一个军事同盟:各邦国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助战。作为回报,这些邦国的统治者将被给予较高地位:巴登、黑森、克莱韦和伯尔升为大公国,而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则升为王国。其他邦国亦可以与其他前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合并而得到扩展。

1806年普鲁士败于法国后,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国都加入邦联。1808年邦联达到最大的版图,包括三个王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及汉堡、吕贝克和不莱梅三个汉萨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区被迅速合并到法兰西第一帝国,以便监控对英国的禁运,令封锁英国的大陆封锁能够顺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被打败,撤退到莱茵河西岸,失去保护的联盟内各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联盟正式解体。
[编辑] 复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

主条目:德意志邦联

随着拿破仑·波拿巴战争失败,1814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一个由39个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德意志邦联成立。由于不满意复辟,德意志人民兴起了追求统一和自由的自由主义运动,但随后被邦联议会主席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策划的措施所镇压。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极大促进了德意志国家的经济统一。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民族主义在德意志人民特别是年轻知识份子中迅速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来代表此次运动的黑色、红色和金色后来也成为了德国国旗的颜色[11]。

受1848年欧洲革命和法国建立共和国的影响,德意志知识份子和平民也发动了革命。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普鲁士)为缓和群众的反抗情绪,同意制定宪法和成立议会,使运动暂时得以平息。1862年,威廉一世与议会斗争日益激烈并引发了军事变革,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成功赢得了1864年普丹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联之外。
[编辑] 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
1871年现代德国在法国凡尔赛成立。图中着白色制服者为俾斯麦。

主条目:德意志帝国

随着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开始统治新的帝国,首都柏林。帝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国家,称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国开始在欧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在统一德意志后的最初时期内,帝国皇帝威廉一世采取的外交政策是通过建立同盟以巩固德意志强国地位、孤立法国和避免战争。但是在威廉二世统治期间,帝国又采取了新帝国主义政策,导致与邻国关系紧张。原先有帝国参加的联盟不复存在,而新的联盟又将帝国排斥在外。与此同时,法国却通过《英法协约》与英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巩固了与俄罗斯帝国的联系。除了与奥匈帝国保持接触,德意志帝国日益孤立。

德意志的帝国主义走出国内,与其它欧洲列强一道瓜分非洲。柏林会议后,德意志帝国获得了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多哥和喀麦隆在内的非洲多块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强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作为被协约国战胜的同盟国的成员,德意志帝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国被迫签署《凡尔赛和约》。此次谈判与以往的战后和谈不同,作为战败国的德意志帝国被排除以外。由于条约被认为过于苛刻且令德国蒙羞,促进了纳粹主义的兴起[12]。
[编辑] 威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

主条目:威玛共和国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成功后,威玛共和国成立。1919年8月11日,《威玛宪法》经德国总统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签字生效。1918年,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创立德国共产党。1919年1月,德国工人党成立,后来成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

威玛共和国的经济曾遭受两次严重打击,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尔赛和约》所订下的巨额赔款造成的。虽然20年代中期经济迅速复甦,但是经济大萧条再次令共和国遭受打击,一蹶不振。同时,共和政府十分不稳定,执政联盟屡屡变更,人们逐渐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还要面对右翼的君主主义、民意主义及纳粹主义势力的挑战。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传说,即宣称德国革命是德国在一战失败的原因,并把革命党人、社民党、共产党人甚至犹太人定义为“十一月罪犯”,借此打击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产党也反对共和国的资本主义统治,希望以议会共产主义取而代之。

革命过后,德国选民渐渐倾向支持反对民主的政党,无论是右翼的德国国家人民党、纳粹党或是左派的共产党。大萧条以后,政局两极化明显。1932年的两次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分别得到37.2%和33.0%的议席,而共产党则在第二次选举中得到17%的议席。因此,共和国后期的议会中有很多成员都不是民主派。社民党一类的温和民主政党的票数也愈来愈少。

1930年代开始,德国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党如纳粹党使用准军事化部队威吓选民,并借助高失业率与民众的贫困争取民意。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党,经常借用威玛宪法第48条允许联邦大总统以紧急法令统治国家,令民主制度渐渐崩溃。

在连续数个政府内阁失败后,别无选择的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在右翼部属建议下,于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新一任德国总理。
[编辑] 第三帝国(1933年-1945年)

主条目:纳粹德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阿道夫·希特勒

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发生,随后颁发的紧急法令将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取消。1933年的《授权法案》赋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权。只有德国社会民主党投票反对,而德国共产党由于其国会议员被杀或被捕,已无法表达反对意见[13][14]。在一系列行动和法案之后,德国成为一党专政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1936年,德国军队进入莱茵兰非武装区,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被证明是不恰当的。1938年后,希特勒在膨胀主义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为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于1939年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两天后法国和英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很快就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1941年,德国开始了大屠杀,有组织地杀害了约600万犹太人、约1000万斯拉夫人和吉普赛人以及约25万德国籍伤残人士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与苏联的条约,打开东方战线并入侵苏联。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不久,德国对美国宣战。虽然一开始德军快速深入苏联境内,但随后的史达林格勒战役扭转整个战争的局面。1945年5月8日,在红军占领柏林后,德国投降。
[编辑] 分裂和重新统一(1945年-1990年)

主条目:盟军占领下的德国和两德统一

1945年德国被分区占领情况

战争使近千万德国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国土丧失,约1500万名德国人被驱逐,多个大城市被炸毁。战后德国领土和柏林全市被盟军划分为四个军事占领区。1949年5月23日美国、英国及法国占领区(包含西柏林)合并,成立以波恩为首都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俗称“西德”或“联邦德国”);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于波恩的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包含东柏林)则单独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俗称“东德”或“民主德国”),设立首都即为东柏林。

西德遵循自由主义,是个议会民主制共和国,施行“社会市场经济”,与美国、英国和法国联盟。西德从195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长期的经济成长,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8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始国之一。东德于1955年与苏联结盟,施行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并迅速成为华沙公约组织中最富有、最现代化的国家,但其国民依然向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经济繁荣[15]。为阻止东德人逃往西德而于1961年建造的柏林围墙被认为是冷战的标志。1970年代,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由于日益增多的东德人取道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东欧剧变的发生,东德于1989年11月9日下令开放柏林围墙。这一举动加速了东德的变革,最终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的两德统一。根据两德协议,合并后的东、西柏林再次成为新国家的首都。
[编辑] 统一以后(1990年-现在)

㈥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路德及其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最明显的结果是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新教团体只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而且是最小的分支。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重大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在欧洲广泛进行的宗教战争,其中有些是叫人难以相信的血腥战争(例如从1618年到1648年的德国三十年战争)。结果是德国死了八百万人, 从此德国的天主教人数变为少数,而德国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没落, 二百年后才再组成德意志,而进入现代社会更是在二战之后。即使不考虑这些战争,在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欧洲政治舞台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间的政治斗争都起着一种主要的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带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变了两种教派, 长期斗争的结果是天主教在十七世纪的改革, 引入了人民主义的色彩而出现十八世纪法国的自由思想, 而基督教却在十八世纪没落而发动其自己的改革, 结果产生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资本主义,最终产生了现代的各种思想,包括社会主义。

㈦ 德国宗教改革的过程及影响

权威回答:
15世纪初期德国的宗教改革不仅引发了德国农民战争,而且产生了新教。新教的抗议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纪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国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义大利的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德国,在瑞士,加尔文的归正运动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响。
到了16世纪中叶,主要宗派都以可以与旧教抗衡。因着教权与王权的权利争夺,新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民族国家或世俗政权的支持与保护。在宗教战争后,根据随之而签订的合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确立的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新教在欧洲的布局,信义宗分布于德国以及北欧诸国;归正宗为德国、瑞士、荷兰以及苏格兰。
中世纪时期,德国政治分裂,教会实力庞大,每年从德国拿走许多财富,有人戏称德国为“教皇的乳牛”。1517年,教皇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为名,下令在天主教各国发售赎罪券。在德国发售赎罪券的使者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立刻就可以从炼狱升上天堂”。德国人认为这种行径简直是敲诈。
10月30日,维滕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要求辩论赎罪票的功效,但无人向路德应战。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此后,马丁·路德又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他的宗教改革内容:
信徒皆祭司,即信徒不必通过教会,就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教士不是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强调信徒可以唯因信仰称义。
唯独《圣经》才是信仰的权威,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并且亲自将《圣经》译成了德文。
马丁·路德的改革在很短时间内就传遍了全国。1520年6月,教皇宣布路德的学说为异端,路德则声称教皇是“
异教徒”。随后,路德的学说在瑞士等国得到响应。后来人们将路德的学说称为新教,而且地位逐渐合法化。
宗教改革为先导,在1524年-1525年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德国农民战争

阅读全文

与改革对德国历史有什么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