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秋瑾是哪个时期的历史人物
晚清时期
秋瑾(1875-1907年),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❷ 鉴湖的历史沿革
为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处适合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江南水乡型风景名胜区,由东跨湖桥、快阁、三山、清水闸、柯岩、湖塘6个景区和湖南山旅游活动区组成。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
外的绍兴老酒,即用此湖水酿造。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游之感。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工,筑堤潴水,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溉田九千余顷,民享其利甚巨,为江南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东起蒿口斗门(今上虞蒿垻镇),西至广陵斗门(今绍兴县南钱清),全长56.5公里。湖在集雨时面积610平方公里,湖总面积189.9平方公里。后因水土流失,在唐中叶以后逐渐淤积,又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开始有豪绅在湖中建筑堤堰,盗湖为田,湖面大蹙。今鉴湖面积约30.44平方公里,其主干道东起亭山,西至湖塘,长22.5公里,形如一条宽窄相间的河道,镶嵌在绍兴平原之上。
❸ 会稽太守马臻造鉴湖,使宁绍平原西部成为鱼米之乡,鉴湖始建于
C.东汉时期
鉴湖是中国的历史名湖,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东汉永和五年(140),时任会稽太守马臻为灭灾害、灌田畴、率邻民众、战天斗地、筑堤蓄水,拦洪成湖。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汇入鉴湖,集雨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湖面达358里。湖涉山阴、会稽两县(今上虞、绍兴县和越城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❹ 康有为,梁启超,鉴湖女侠秋瑾,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后面是哪三个字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处在近代民主进程和时代剧变中的知识分子代表,研究谭嗣同个人,有助于考察晚清知识分子思想裂变中的矛盾与冲突、群体与分化、进步与反复等各种现象。
他的生平,是梳理湖南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线索,他的思想,代表了危机中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是从改良到革命、从旧学到实学、从经世之学到绅权理论的演变,也是近代大乘佛学、今文经学、自然科学三大思想主流的体现;他的精神,则更是感召着此后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古人推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在谭嗣同身上都有绝佳的体现。
图片
唯其如此,深入研究谭嗣同的生平和思想仍具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以往研究谭嗣同的学者及其相关成果已有不少,仅年谱类着作,我们所能见到的就有三种:谭氏后裔谭训聪先生的《清谭复生先生嗣同年谱》、杨廷福先生的《谭嗣同年谱》、王夏刚先生的《谭嗣同与晚清社会》附录的年谱部分。这几部着作,为当下研究谭嗣同提供了相当可资借鉴的经验,不少独家信息和史料尤为珍贵。
随着对谭嗣同研究的日趋深入,很多新的资料得以发掘,因而写作一部翔实的谭嗣同年谱长编十分必要。且众多近代着名人物皆有年谱长编,而谭嗣同还未曾有,浏阳市政协文史协作项目——青年学者张维欣编着的《谭嗣同年谱长编》适时填补了这一空白。全书三十余万言,将谭嗣同文献史料系日排比,钩稽考订,堪称一部了解和研究谭嗣同这一历史伟人的必备之书。
❺ 原来苏轼还干过水利工程历史上还有哪些治过水的名人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一共12位。分别是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和李仪祉。网友们纷纷表示,入选的个别人物超出了我的知识范畴。那我们今天就来科普一下,除了大禹、西门豹、李冰、郭守敬、林则徐和近代着名的水利学家李仪祉(这几位要么太知名了,要么就是近代人物,资料齐全,大家具体可以网络)之外的几位名人,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是怎么治水的。
孙叔敖:助力楚庄王争霸的大功臣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公元前602-前593年间,孙叔敖担任楚国令尹,在淮南修筑了芍陂(quèbēi),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灌溉条件,显着提高了当时的粮食生产能力。
芍陂
苏轼(1037-1101),宋朝人,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其文学造诣向来为后人所仰慕。但是相比其文才,苏轼的治水之才同样为人景仰。
苏轼治水足迹几乎遍布他所任职的各地,多亏苏轼,不然"人之眉目"的西湖今天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苏轼先后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都发现西湖杂草丛生,淤泥遍野,就快要消失了。如果西湖消失了,那么西湖周边的农田如何灌溉?渔民又该如何生活呢?为此他上书朝廷,要求整治西湖,最终得到了朝庭的支持。
当时的西湖"湖田葑田积二十五万丈,而水无几",清理淤泥的工程量巨大,苏轼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清理的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为保持湖水连通,长堤上还筑有六桥,后来称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六桥。堤上两旁种植芙蓉、杨柳,最终成为一条"横绝天汉"的湖上通道。如果今天去游西湖,还可以见到的那座堤,就名叫"苏堤"。
今日 苏堤
潘季驯:以堤束水,以水攻沙,黄河不能分流!
潘季驯(1521—1595年),浙江湖州人。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至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27年间,他四次负责黄河、淮河和运河的治理,卓有成效。
明朝永乐年间的时候,迁都北京,为了保证南方的戊子能及时运到北京,所以疏浚了京杭大运河中的会通河段,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样一来就将黄河与大运河沟通,而黄河下游,历来是主流迁徙不定,并常常泛滥成灾的。这一沟通以后,黄沙的泥沙进入了大运河,淤塞了运河河道,经常引起漕运中断。
为了保证运河畅通,朝廷采取了"分流杀势"的治黄方略,将黄河的水从多处分流。我们都知道,黄河,一碗水,半碗沙,所以早就有人说过"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塞"的道理。河道一旦淤积,河床抬高,要泛滥那就是一场雨的事。果不其然,黄河泛滥了。为了保护凤阳、泗州的皇陵不被水淹,朝廷又采取了"北堵南疏"的方针,任凭黄河的水向南岸泛滥。到嘉靖晚期,黄河下游竟一度分岔13股南下,灾情严重。6年间,朝廷换了6任治河的官员,灾害依然如故。当初只顾着皇陵,做事时顾头不顾腚,现在百姓遭殃了。
嘉靖四十四年七月,当黄河再次在沛县决口,纵横数百里一片汪洋,朝廷一片惊惶。同年11月,明廷任命了一向勤政有为、政绩显着的潘季驯为总理河道(明代主持治河的最高官员),协助工部尚书兼总理河漕朱衡开展工作。
潘季驯劳踏勘了黄河下游许多急流险段,又深入河工和黄河沿岸的百姓之中,倾听治黄的看法和建议。他深深感到,开河分水是一种消极的治河方法,因此他提出了"开导上源,疏浚下流"的治黄方案,反对从前将洪水向南方分流的做法。希望经过"开上浚下",结束黄河漫流的现状,实现"水归一槽"的目标。但是朝廷拒绝了"开导上源"的建议,只同意"疏浚下流",你问为什么?没有钱嘛。嘉靖朝差点就破产了。但是潘季驯据理力争,朝廷只能忍痛答应修复部分旧河。朱衡和潘季驯两人带领9万多劳工,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之中。很快便开出新河140里,修复旧河52里,修筑大堤3万多丈,石堤30里。
隆庆三年七月,黄河自沛县决口,九月淮河又决口。黄淮并溢,洪水横流。朝廷再次任命潘季驯为总理河道兼提督军务。通过上次治水的经验,潘季驯深深感到不能把黄河问题同一般清水河流等同起来,也不能完全采用适于清水河流的方法来治黄。他说:"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升之沙,非极汛溜,必致停滞。水之力大则沙随水走,水之力微则水走沙积"这就是黄河的特性。于是"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思想在其脑中形成,可惜朝廷的经费有限,潘季驯只能亲督5万民工堵塞了11处决口,在徐州至邳州西岸修筑了缕堤3万余丈,疏浚了匙头湾以下淤河,并修复了旧堤。此次治水"束水攻沙"的成效大显,河道深广如前,漕运畅通。
潘季驯担任总理河道期间,对旧有的27万多丈堤防闸坝进行了整修加固。在黄河两岸修筑堤坝34.7万丈,新建堰闸24座,土石月堤护坝51处,堵塞决口和疏浚淤河30万余丈,使黄、淮、运河保持了多年的稳定,实现了运河畅通,黄河安澜的宏伟目标。
"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思想是潘季驯半生治水方略的核心,也是其后300年人类治理黄河的圭臬。我国古代治河思想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壅障-分疏-束水"这样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而潘季驯的思想和实践完成了从"分疏"到"束水"的第二个否定过程。他的治河理念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千余年来人们在治河问题上的传统观念,而且对于此后300多年来人类治理黄河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❻ 鉴湖女侠指的是谁
鉴湖女侠-革命活动家秋瑾
秋瑾,字王睿卿,号竞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留学日本,加入光复会、同盟会。1907年主持绍兴大通学堂,联络革命党人,谋划反清起义。同年7月,因起义事先泄密,秋瑾被捕,7月15日英勇就义。
在文教方面,她创办《白话报》,鼓吹革命,提倡男女平等。而后她先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和《中国女报》,又在绍兴明道女学堂、吴兴浔溪女校执教,启迪民智,鼓励人们参加争取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斗争。此外诗作甚多,如着名《感怀》《感时》等。1960年7月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了《秋瑾集》.
秋瑾曾多次到杭州开展革命活动,诗作中多有歌咏西湖山水的佳作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先生亲至秋墓祭悼,并撰题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70多年间,烈士遗骸备遭颠沛流离,从始葬以后,竟经历了十度迁移!直至1981年,才第三次重建于西泠桥南,墓顶屹立以汉白玉雕刻的手拄利剑的秋瑾全身像,英姿飒爽。
❼ 鉴湖禹陵和哪个古人有关
明代散文名家袁宏道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的诗句赞美鉴湖。清朝诗人姜秉初的七律《夸鉴湖》 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在为绍兴名士李慈铭《湖塘村居图》写的题画诗称赞鉴湖,南宋大诗人陆游所写的“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诗句,最主要的是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建造了鉴湖。
禹陵自然与大禹有关,清康熙曾题“地平天成”四字。秦始皇祭禹陵所留《会稽刻石》。干隆皇帝在此祭禹后留下的诗碑,又称“御书碑”
❽ 请说出绍兴古代历史上着名的水利工程和治水英雄人物各一个。
鉴湖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南,经纬度N29°58ˊ, E120°14ˊ,是我国长江以南着名的水利工程,古鉴湖淹废后的残留部分。俗称长湖、大湖、庆湖,雅名镜湖、贺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为湖,总面积曾达200多平方千米。湖在唐中叶之后逐渐淤积。北宋时,豪家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湖面积大大减少。今湖塘、容山湖、屃石湖、白洋均为其遗迹。湖长约15千米,面积3平方千米。鉴湖水质极佳,驰名中外的绍兴酒就用鉴湖水酿制。湖滨有马臻墓、陆游故里、三山、快阁遗址等古迹。
治水英雄则是大禹、马臻
❾ 历史上,秋瑾为什么被称为鉴湖女侠呢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是《对酒》中的诗句,从诗中可看出作诗者的爱国情怀。而这位作诗者就是辛亥革命浪潮中的一位巾帼英雄,她就是秋瑾。为了寻求救国真理,毅然抛夫弃子,东渡日本。之后,加入了光复会、同盟会等组织,积极投入反清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后因起义筹划不周密,失败被俘,英勇就义。
❿ 鉴湖得名的由来
鉴湖的缔造者——鉴湖之父——东汉会稽太守马臻。
鉴湖是在马臻的主持下筑成的,为绍兴最终成为富甲江南的鱼米之乡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马臻却蒙受冤屈被皇帝处以了极刑。 这就是历史。即“功也鉴湖,泪也鉴湖”。 原始的鉴湖,水域面积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个西湖。它南依会稽山,北至人工堤塘,东抵东小江(今曹娥江),西近西小江(今浦阳江),全长56.5公里。 古鉴湖汇聚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方圆百里一片浩瀚,它既造 就了绍兴发达的水产业、有利于平原农业的发展,又造就了绍兴地方的独特风光:稽山鉴水。 然而,由于鉴湖的建成,使得一些官宦豪强的土地和坟墓淹没,引起了他们的联名告状,一大批死人的名字被他们作为联名告状人写上了状书。东汉朝廷认为马臻的行为造成了社会的大不稳定,震怒之际铸成一桩千古奇冤。 当时,一群胆识超群的会稽百姓冒险将马臻的遗体从京城偷运回来,安葬在了鉴湖之畔。
历史总会作出公正的评判。数十年后,马臻的冤案得到平反。唐元和年间,人们便隆重祭祀马臻。北宋嘉佑年间,宗仁宗取“利民济世”之意追封马臻为“利济王”。历代文人墨客对马致对鉴湖的歌咏更是连篇累牍。唐大诗人李白诗云:“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杜甫诗云:“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