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海公园
历史沿革
【传说】
北海的建设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浩翰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瀛洲、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不死药,可一无所获。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做起了长生不死之梦,可寻找仍然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以蓬莱、濒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来建造皇家宫苑。北海采取的正是这种形式--北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园中有"吕公洞"、"仙人庵"、"铜仙承露盘"等许多求仙的遗迹。
建园历史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园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北海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金代又在辽代初创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我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万寿山、太液池成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称西苑。明代向南开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干隆时期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规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后,1925年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北海公园的保护极为重视,拨巨资予以修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园林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西王母传》中描写的仙境建造的,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战国时代传说,渤海东面有"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长生不老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等带童男女数千人,渡海找3座"仙山",寻长生不老药,未果;便在兰池宫建百里长池,筑土为蓬菜山,刻石为鲸,长200丈。到了汉朝,汉武帝重蹈覆辙,仍未找到仙山,于是降旨在建章宫后挖一个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将挖出的泥土的池中堆了3座山,象征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此后历代皇帝都在宫殿附近建"一池三山",
北海园林也是继承这个传统而建的。北海和中南还是太液池,琼化岛如"蓬菜",团城为"瀛洲",中海犀山台似"方丈"。今天我们不仅能看到琼化岛上的犹如仙境的亭台楼阁,而且还能看到神人庵、吕公洞以及铜仙承露盘等传说中的仙岛景物。北海不但保留着把神仙宫苑幻想意境用高超的造园艺术实现于历史上高峰期的基本形态,而且还把寺庙园林、江南文人园林和宗教名胜艺术的成就融合在整个宫苑之内,其规模之宏大,历史之悠久,艺术成就之高超,确实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的精品之作。
北海的历史和北京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迁后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早在辽代,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会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后,就在城东北郊"白莲潭"(即北海)建"瑶屿行宫",在岛顶建"广寒殿"等。《辽史》记:"西城巅有凉殿(即广寒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观,盖不胜书"。《洪武北平图经》记"琼华岛辽时为瑶屿"。以上史实均可说明"瑶屿行宫"的存在。
金灭辽后,改燕京为"中都"。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二年(1150)扩建"瑶屿行宫",增建了"瑶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了北宗汴梁(今河南开封)艮岳园,建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即北海)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从那时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宫苑格局。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广寒殿"等建筑。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东北郊选择新址,营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扩建琼华岛,重建广寒殿。广寒殿东西宽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广7间,作为帝王朝会之处。殿中放置"渎山大玉海"(今北海团城内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并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顶悬挂玉制响铁,殿内另有两个小石笋各有龙头,喷吐着从山后用水车提上来的湖水。可见当时的广寒殿宏伟浩大,构思巧妙,奢华无比。至元八年(1271年),琼华岛改称"万寿山"(又称"万岁山")。以琼华岛为中心,又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皇家御园。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这一年,大将徐达进占大都,大都改称"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他侄儿手里夺取了帝位,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改名"北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对"万岁山"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在圆坻(今团城)修复了仪天殿,在圆坻南面小岛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圆殿,在团城的东部拆桥填土,将其与陆地相连。明天顺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现五龙亭处)建"太素殿",由于用锡做材料,又称为"锡殿",也叫"避暑凉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余人,用白银20万两。在东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团城西面的八孔中断的石桥(原断部有吊桥)改为九孔石桥,称为金鳌玉虫东桥。在新开挖的南海瀛台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筑。
明万历七年(1579),"万岁山"上历经四朝600余年风雨战乱的广寒殿坍毁,人间天宫主景建筑从此化为乌有,成为千古憾事。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覆灭,清军入关,巧得天下,建都于京。1651年,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临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觉殿为山门)。因为岛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称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历干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清干隆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于是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引进皇家宫苑,先后建成北海的静心斋、画舫斋、濠濮间等"园中之园"。晚清时期,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用海军经费重修"三海"建筑,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在静心斋前修建小火车站,供慈禧乘小火车来园游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北海掺遭践踏。北岸的澄观堂设立了联军司令部,万佛楼的10000多个金佛及园内其他宝物被洗劫一空。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北海闭园10余年,园林建筑略经修缮后于1925年8月1日才正式开放为公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疏浚了湖泊,维修了古建筑,铺设甬道,增设了公共服务设施,使古老的北海焕然一新。
㈡ 北海公园名称的由来
清高宗弘历干隆六年至三十六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从而得名北海公园,作为皇家园林。
元八年(1271年),琼华岛改称"万寿山"(又称"万岁山")。以琼华岛为中心,又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皇家御园。
清高宗弘历干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清干隆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于是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引进皇家宫苑。
北海公园原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开放为公园。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71年2月末(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对公众没有作任何公告和通知的情况下,与中南海一桥之隔的北海公园及附近的景山公园被神秘关闭,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近2年后的1978年3月1日,方重新对社会开放。
1987年,北海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2)北海公园历史多少年扩展阅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位于迄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御苑北海公园内的琼岛春阴作为流传下来的为数甚少的燕京八景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琼岛春阴”是一年中最早呈现胜景的燕京八景之一,而此时正是欣赏“琼岛春阴”的最佳时机。为了响应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北海公园于2011年4月3日至5月3日隆重推出“北海公园首届‘琼岛春阴’赏春文化月”。
据史料记载“琼岛春阴”早在12世纪末的金代金章宗明冒年间就曾命名, 宋元以来,蜚声海内,最为当时文人雅客所爱,留下了许多辉煌不朽的诗篇。清干隆对此景更是感慨万千并御笔亲题“琼岛春阴”。每到阳春三月“琼岛春阴”郁郁葱葱,白塔、叠石、景亭参差错落,遥相呼应,连翘、碧桃、丁香次第开放,五颜六色的山野花绽放欢颜,风景如画,令人陶醉。此时的"琼岛春阴"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纪实。春花烂漫的琼华岛春景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道独特的季节景观。
㈢ 北海公园有什么历史背景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景山西侧,在故宫的西北面,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是我国古代的皇家园林。
这里早在辽、金、元时期就已经开辟,明、清时辟为帝王御苑,是我国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我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的皇家园林。
㈣ 北海公园的景点介绍
1、小西天
小西天始建于清干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 年),建成于清干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年),是清干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的。主体建筑为极乐世界,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横梁跨度13.5米,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殿四面窗扉、楠扇细镂花纹,殿内高处悬挂金匾,上书“极乐世界”为干隆御笔。
㈤ 北海公园好玩吗
北海公园是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典园林,也是世界上建国最早的皇家御苑。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城区喇山地带,面积为71万平方米,水面占39万平方米。公元10世纪,辽代在北京建陪都,并在其东北郊挖池堆山,建瑶屿行宫。公元1125年金朝灭辽,在北京建都,叫做中都,并于1 166年在东北郊进一步扩建为离宫,1179年建成大宁宫,琼华岛上建了广寒殿等建筑,又从原宋朝御苑(开封良岳)拆运来大批太湖石,在岛上堆叠假山幽洞。当时岛上种植很多树木花卉,成为风景优美的皇家御园。“琼岛春阴’被定为燕京八景之一。30多年以后,蒙古族骑兵攻进中都,焚毁了豪华的中都宫殿城池。元世祖忽必烈到中都时,就住在东北郊大宁宫,以后又多次修建,并以此为中心,兴建新的大都城,这就是今天北京老城区的前身。
北海公园图片
北海公园景点:
北海是按古代海上仙山的神话传说的意境筑造的,经历代增建,吸收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园的中心是琼岛,岛四面临水,中央建藏式白塔,南有永安寺,隔桥与团城相对。岛北建长300米带延楼的游即。各式园林建筑布在岛上四周,如珍藏三希堂书法石刻的阅古楼;精美的铜仙承留盘;观景、办公的悦心殿、庆霄楼;别致的半月楼等,北坡堆叠的庞大的仙山洞府,构筑巧妙,堪称国内园林中的典范。
画肪斋
湖东岸有濠濮间、画肪斋两处园中园,东北角为蚕坛。现画肪斋、蚕坛被外单位占用,不对夕研放。湖北岸土山后,原为阐福寺、万佛楼、天王殿等寺庙建筑,现在仅存天王殿一座楠木大殿和门前七彩琉璐坊。近年正在修复天王殿后院及九龙壁后面的两座大殿。着名的九龙壁就在天王殿西侧,由4 24块方琉璐砖拼砌而成,两面各有蟠龙九条,姿态生动,为清代琉璐制品的杰作。其西有小西天,是北京最大的方亭,内有模拟普陀山,亭外有月牙河环绕,四角有亭,四方各有琉璐坊,极为壮观。
濠濮间
湖滨五龙亭,原为帝后垂钓、看烟火和观景的地方,建于水中,有曲桥相连,筑造鹅致。北岸的园中园静心斋,为清干隆读书处,造园手法高超,园中大假山宏阔雄奇,气势非凡。
团城是世界上最小的城,是一座城堡式园林,既是北海的一部分,又自成一园。园内有造型别致的承光殿,内有雕刻精美流畅的白玉佛。园东、西、北三面有三亭、两堂、两庞,在松柏掩映下有座玉瓮亭,亭内用整块大墨玉雕成的大玉瓮,重3 500公斤,元朝忽必烈在北海原广寒殿大宴群臣时,曾用它盛酒,这件历史文物为稀世珍品。团城总面积只有4 553平方米,但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登城游览,赏心悦目。
团城
㈥ 北海公园的由来是什么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的中心区,与中南海一桥之隔。是我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由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逐渐修建而成。
北海的修建与一个神话故事相关。神话传说东海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住着神仙。秦始皇曾相信方士徐福的话,派徐福去寻找仙人仙药。汉武帝也听信方士李少君之言,相信东海蓬莱有仙人仙药,结果派人去寻找一无所获。但汉武帝不罢休,下令在长安建章宫北面挖了一个太液池,在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叫蓬莱、瀛洲、方丈,以此比作三座仙山。此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建造皇家宫苑。北海公园就是这类建筑形式。北海(以及中海、南海)便是太液池,琼岛是蓬莱,团城是瀛洲,南面的犀山台是方丈。我们今天不但可以在琼岛上见到仙境船的亭台楼阁,而且还能看到吕公祠、仙人庵、铜仙承露盘等许多求仙的遗迹。北海的名胜除了太湖石、白塔、画舫斋、仿膳等,还有堪称叫绝的藏有《三希堂法帖》全部刻石的阅古楼、惟妙惟肖的小园林团城和我国古代琉璃建筑艺术珍品双面九龙壁。
㈦ 北京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全园以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富有浓厚的幻想意境色彩。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花木芬芳,亭台楼阁,叠石岩洞,绚丽多姿,优如仙境。琼岛上有高67米的藏式白塔(建于1651年),还有清干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碑石及假山、邃洞等。东北岸有画舫斋、濠濮涧、镜清斋、天王殿、五龙亭、九龙壁等建筑;其南为屹立水滨的北海团城,城上葱郁的松柏丛中有造型精巧的承光殿。北海公园属于皇上的娱乐地方。其九龙壁最有名。
㈧ 北京北海公园有什么建造历史
传说,浩瀚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叫做蓬莱、瀛洲和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
秦始皇统一我国之后,曾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不死药,可是一无所获。
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做起了长生不死之梦,可寻找仍然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以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命名。
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来建造皇家宫苑。似乎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
而发源于山西桑干河的永定河,在河北省纳源于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流经北京和天津之后进入海河,最终注入渤海。
永定河河道南迁之后,留下了一片原野和池塘,水中有岛名为"瑶屿"。地势像极了"一池三山"的模式,遂成为历代皇室看中的风水宝地。
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建都燕京后,就在城东北郊的"白莲潭"建立了"瑶屿行宫",因开挖湖泊堆积泥土,日渐形成了水中岛屿,称为"圆砥"。
据《辽史》记载: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观,盖不胜书。
《洪武北平图经》中记载"琼华岛辽时为瑶屿",都可以证明"瑶屿行宫"的存在。
金国灭辽国后,改燕京为"中都"。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在1150年,也就是天德二年扩建了"瑶屿行宫",增建了"瑶光殿"。
1163年至1179年间,金世宗完颜雍仿照北宋汴梁的艮岳园建造了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的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为中心,修建了大宁离宫。
又将挖湖的泥土用以扩充琼华岛和圆坻,在琼华岛上建造广寒殿的同时,在圆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广寒殿遥遥相对。从这个时候开始,以瑶屿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就逐渐形成了皇家宫苑的格局。
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了"广寒殿"等建筑。
1260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做了蒙古汗国的第五任"大汗"。由于向南夺取南宋江山的需要及向北控制蒙古各部的方便,忽必烈接受亲信霸突鲁和刘秉忠的建议,决定在原金中都之地建都。
因金中都已于1215年被蒙古军队彻底摧毁,忽必烈采纳太保刘秉忠的规划,选择以金中都东北郊外的大宁宫为中心建立新都。新都建成之前,忽必烈经常住在大宁宫。
在建设元大都期间,曾在永安寺遗址中残存的"释迦舍利之塔"塔基下,发掘出一座石函,石函中有一小铁塔,铁塔中有一铜瓶,瓶中存有释迦牟尼佛舍利20粒。
更为奇特的是,瓶底还有一枚铜钱,钱上铸有"至元通宝"4个字。忽必烈闻知后大为高兴,因为他的年号就是"至元",而100多年前埋入塔基的铜钱居然已有"至元"的年号,这岂非天意昭示,他这个"至元皇帝"确系真命天子吗?
加之忽必烈制定的国策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佛教圣物佛舍利的出现,更有利于推行"以佛治心"的国策。
另外,忽必烈自己也是佛教信徒,他尊奉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为"帝师",接受过八思巴举行的"金刚灌顶"仪式,他希望借助佛的法力保佑江山永固,当然也是在借崇佛来强化西藏对朝廷的归顺。
为了供奉佛教圣物佛舍利,保佑大元江山永固,1271年忽必烈下令建一座巨大的佛塔。在元初留下的《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中明确指出:恒虑新都既建,宜卜永年,以福为基,莫如起塔,冀神龙之扶护,资社稷之久长。
因为忽必烈以藏传佛教为国教,所以他选择了帝师八思巴推荐的精通藏式佛塔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来负责永安寺白塔的设计和督建。
"塔"是古印度梵语"浮屠"的译音字。佛舍利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凝结成的小颗粒。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做法。藏式佛塔的样式来源于古印度。
㈨ 今北海公园最早修建于哪个朝代
今北海公园最早修建于辽代。它有1000年的历史,北海公园在辽,金,元,明,清时期都存在。现在大多数建筑都是在清朝干隆年间建造的,这里曾经是许多朝代的皇家园林,包括中国的金,元,明,清。
北海公园现在是中国最好的古典园林之一,今天有人工山,亭台,大厅,寺庙和有盖走廊,夏季,北海公园是远离炎热的理想场所。
北海公园的形成灵感来自一个传奇故事。据说在东海之上,有三座仙境山:蓬莱,瀛洲和方丈,在山上可以找到神仙和长生不老药。从公元前211年到公元前210年统治的秦始皇,在海上派人到山上寻求药水,汉武帝也是如此,然而,他们都未能找到它。
为了不朽,皇帝武帝下令挖一个大湖,三个小岛模仿仙境山脉在湖中被挖出来的地球创建。琼花岛代表蓬莱仙境山,环城和西山平台代表瀛洲和方丈。
(9)北海公园历史多少年扩展阅读:
北海公园,历史上在辽、金、元、明、清五个封建王朝的历史时期是皇家“禁苑”,一般百姓出入不得。历史上也经过几次修正,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是在干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1771年)时,经过了三十年的精心营造,耗费了二百三十二万两白银。
北海公园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誉为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荫”就是公园内的着名景点。
明清以来,皇家宫苑内各式亭子更是花样繁多,其中以北海园内的亭子为最多。北海的亭子多而且美,共有四十九座。多玲珑精巧的镶嵌在苍林翠柏之间,它们分布在团城、琼岛及沿湖四周庭院中,使得原本就秀美的山光水色间又增添了另一番巧夺天工的雅致。
因其位于皇家园林内,且不说那亭子上运用的红柱黄瓦、雕梁画栋,光是亭子垂脊上的吻兽和瑞兽也多达五个、七个,显示出皇家园林独有的特权和威严。
其中,小西天观音殿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大殿,垂脊上的瑞兽为七个;与它相邻的五龙亭垂脊的瑞兽为五个。这两处亭子均以黄琉璃瓦盖顶,显示出它们在众亭之中的不凡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