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有多少姓欧的名人
具体数量无从统计,知名的有欧冶子、欧普祥、欧大任、欧信、欧磐等。
1、欧冶子
欧冶子(约前560年-前510年),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一说为古代瓯江流域生活着的闽族匠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宝剑创始人。
曾为越王允常铸五剑,名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后因风胡子之邀,与干将夫妇赴楚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欧冶子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先是吴国攻破楚国,后吴越先后吞并长江以南45国。少年时代,他从母舅那里学会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
他肯动脑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体强健,能刻苦耐劳。他发现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后改名“龙泉剑”),开创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2、欧普祥
欧普祥(?-1364) 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黄冈人。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从徐寿辉起义,屡获战功,被封为元帅,领兵攻取江西诸郡县。
两年后,攻克重镇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占为根据地;并分兵取分宜、新喻等县,接着又下安福、上高等城。
1353年,元政府派左丞大耳赤率兵赴蕲(今湖北蕲春),镇压起义军,一度攻下黄连大寨,徐寿辉避入黄梅山中。由于他在江西屡战获捷,根据地不断扩大,大耳赤不得不率兵转攻袁州,蕲黄之围乃解。
徐寿辉乃晋封他为左丞相、大司徒、袁国公。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害徐寿辉后,他以陈友谅悖逆不道,宣称不受陈友谅节制。后二年,朱元璋军攻取江西,他遣其子纳款归附;朱元璋命他仍统本部兵马,镇守袁州。
3、欧大任
欧大任(1516-1596)字桢伯,号仑山。因曾任南京工部虞衡郎中,别称欧虞部。广东顺德陈村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他从小就聪颖好学,家中广有藏书,给他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博涉经史,工古文辞诗赋”,并喜体育运动,擅长踢球、击剑。
14岁时,督学曾集中十郡的优等生会考,他三试皆列第一,名噪诸生。他和梁有誉、黎民表、梁绍震等人是十分友好的同学,在着名学者黄佐门下读书,很有得益。
无奈文运不佳,八次乡试均落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47岁的欧大任才一鸣惊人,以岁贡生资格,试于大廷,考官展卷阅览,惊叹其为一代之才,特荐御览,列为第一。由是海内无不知欧大任,名声远播。
4、欧信
欧信(生卒年不详),明朝中期将领。
欧信初嗣世职为金吾右卫指挥使。明代宗时,因广东平叛之功升任都指挥同知,又调守白羊口,迁大宁都指挥使。明英宗复辟后,欧信以都督佥事、参将守备广东雷、廉等府,又接连升至都督同知,佩征蛮将军印为广西总兵官。
欧信进讨两广瑶、僮叛乱,虽时有小捷,却无法将其彻底平息。明宪宗即位后,随左佥都御史韩雍等荡定藤峡盗乱,旋即入朝掌前军都督府事。成化七年(1471年),出任辽东总兵官,屡破朵颜三卫侵扰。
辽东巡抚陈钺好大喜功,欧信不能违抗,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被弹劾召回。此后又被无端归罪,罢职闲住,最终饮恨而逝。
5、欧磐
(公元?~1483年待考),滁州人(今安徽滁县)。着名明朝将领。袭世职指挥使。明成化中期,历任广西右参将、都指挥同知。屡剿蛮寇有功。分守柳州、庆远。
随同平定黄公平、胡公明等乱。弘治中,历任都督佥事、湖广镇守。破府江、永安诸僮乱,击败思恩土官岑濬,铲除其所筑丹良庄石城。为将廉明,能得将士心。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1年)告老归。又二年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冶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普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大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磐
② 安福国会的历史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由比较集中的独裁统治,变成了分散的军阀割据局面。他们分别在不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行争夺或控制中央政权的斗争,在政治上出现了极端混乱的局面。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北京政府由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是政府的实权却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段是袁世凯的忠实走卒之一,他继承了袁的衣钵,企图组织新的独裁政府。但由于当时各派政治势力对于国家政制究竟依《临时约法》来制定,还是按《新约法》来组织,发生了一场争执。争论的结果,段祺瑞被迫宣布恢复1912年3月由南京临时政府所颁布的《临时约法》,并恢复民国元年的官制与国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会重新开会后,选举冯国璋为副总统,并重行审议《天坛宪草》。为时不久。国会与内阁因“对德宣战案”发生了冲突。黎元洪借机利用国会免去了段祺瑞总理职务,可是他在督军团的要挟以及张勋的所谓调停下,又下令解散了国会。接着,1917年7月1日,北京城又演出了一幕为时12天的张勋复辟丑剧。于是段祺瑞东山再起,黎元洪引咎辞职,冯国璋继任总统,段祺瑞仍担任国务总理。
冯、段执政后。段祺瑞因为与原国会矛盾较深,所以不打算恢复被解散了的国会。于是着手改造国会,以为己用。他与研究系的人物互相勾结,主张仿照民国元年的先例,先召集临时参议会,重新制定国会组织法及选举法,然后再召集新国会。对于被解散了的原国会,则不再过问。于是原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奋起反对,他们在上海集会并发表宣言,主张仍召集原国会,孙中山于1917年7月17日,带领这一批人南下,在广州组成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于是出现了南北两个政府、两个国会相互对峙的局面。
在反对帝制的过程中,《临时约法》终于再现了它那历史的光辉。在袁世凯死后,尽管军阀们并不准备实行民主政治,但是民主的潮流迫使他们不得不承认《临时约法》的合法地位。1916年6月7日,黎元洪宣誓就任大总统之职,以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在经过了一番“法统”问题的争执后,6月29日,以黎元洪的名义发布申令:“共和政体,首重民意;民意所寄,厥惟宪法;宪法之成,专待国会。我中华民国国会,自三年一月十日停止以后,时越两载,迄未召复,以致开国五年,宪法未定,大本不立,庶政无由进行,亟应召集国会,速定宪法,以协民志而固国本。宪法未定以前,仍遵用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之《临时约法》,至宪法成立时为止;其二年十月五日宣布之大总统选举法,系宪法之一部,应仍有效。”8月1日,国会在北京正式恢复,称为国会第二期常会。国会恢复后决定以《天坛宪草》为基础继续制宪。9月初追认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于是责任内阁制的民主共和政体又在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从此时直到1924年10月底,北京中央政府的政治制度并无多大变化在这段时间里,由于袁世凯的死,便北洋集团失去了统一的首脑,开始以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为核心,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三派之间明争晴斗,在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轮流坐庄的政治局面。这是北洋集团开始分裂、衰落的阶段。在这短短的7年中,北京政府更换了4个总统。国务总理包括正式任命、署理、代理、暂代等各种名义上台的有28人次。其中任期最短的仅仅是6天。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象征的国会,由于军阀们的破坏和操纵,也发生了极大的蜕化甚至变质。
1916年8月国会恢复后,于9月5日成立宪法会议,开始继续制宪。此次制宪,各方面人物都异常活跃,争吵激烈,一时间似乎很有点民主气氛。但实际上,国会此时已经蜕化,成为各派军阀之间公开争权夺利的场所。
国会恢复后,从国会原有的几个政党中又分化出许多小的派别。其中势力及影响较大的,一为梁启超为首的宪法研究会(研究系),一为一部分国民党议员所组织的宪政商榷会(商榷系)。研究系和商榷系分别以段祺瑞和黎元洪为靠山,于是为了各派的利益,议员们围绕宪法迭起纷争,喧嚷不可终日,当时,围绕宪法内容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总统、内阁和国会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两方面。在总统、内阁和国会的关系方面,商榷系主张扩大总统和国会的权力,以削弱段祺瑞把持的国务院的权力,研究系则主张加强国务院权力以体现责任内阁精神。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商榷系主张省长民选,各省可制定省宪。研究系为了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则反对省宪及省长民选。
1916年12月8日,众议院举行审议会,讨论省制问题,研究系与商榷系议员争论激烈,相持不下,最后竟导致大打出手,酿成着名的“国会殴斗案”的丑闻。可见此时的国会已经蜕化为军阀政客们的交易场所,议会民主制完全成了幌子。
1917年5月,在制宪之争远未结局的情况下,又爆发了“府院之争”。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在张勋的逼迫之下他又下令解散了国会。第二期常会就这样结束了。
1917年6月,张勋复辟,解散民元国会(第一届国会)。
1917年7月,段祺瑞再造共和,打败张勋。但是段因为民元国会曾反对他参战欧战,故段没有恢复,而是在梁启超等建议下,“效法”辛亥革命初期成立临时参议院,制定新的国会组织法,于1918年5月至6月间举行全国大选。南方五省(粤、桂、滇、黔、川)均反对,当时南北交战,湘、鄂、陕等三省因战乱,也不能正常办理选举,故实际进行选举的仅十四行省。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腐败、作弊现象。选举结果:安福系获得多数,获330席次,旧交通系120席次,研究系只获20余席次。
但是孙中山及部分南方军阀不承认解散民元国会。
1917年8月25日,部分民元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中国南北并存两个政府。
1918年8月12日,也是第一届国会期满之时,临时参议院解散,安福国会正式成立。8月20日众议院议员406名,选举安福系领袖王揖唐为众议院议长,刘恩格为副议长。22日参议院议员168名,选举旧交通系领袖梁士诒为参议院议长,朱启钤为副议长。
1918年9月4日,安福国会正式选举徐世昌任中华民国总统,接替了代总统冯国璋。但是直系将军吴佩孚于9月13日在衡阳通电,不承认安福国会的总统选举。安福俱乐部暗中操作,拟推选曹锟为副总统,因研究系、旧交通系和部分安福系议员抵制[5],副总统竞选会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流产。
1920年7月,爆发直皖战争,直系曹锟吴佩孚取胜之后控制北洋政府,迫段祺瑞辞职。
1920年8月,解散安福国会。
③ 安福民风民俗6个
安福南乡的民间风俗独具特色,文明礼仪繁杂而隆重,如从一个人的出世、三朝,满月、周岁、发蒙、结婚(找媒人,吃饭,给见面礼,看人家,定日子,过担,结婚、回门这些程序),做寿到丧葬,又如建房子的捡(挑)日子动土、挖基、缮架到(过窝)乔迁新居,又如“吃新”过年、三礼五节等仪式风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据有关记载:“吃新”又叫“尝新”,“吃新节”,是安福县南乡片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也是当地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吃新节”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其时间大约在农历“小暑”到“大暑”之间,以早稻成熟为标志。因各村水土、气候条件不一致,早稻成熟往往会相差一天或几天,所以,各村的“吃新”也有先有后。现在“吃新”的具体时间基本上由当地乡政府来确定。同时由于地域和风俗的不同,各地吃新仪式稍有不同,但供奉新谷、祭拜神灵、祭祀祖先、按长幼辈分依次入席尝新的仪式程序几近雷同,更重要的是各地都很重视“吃新节”。节日当天,各村外出务工经商村民纷纷赶回家过节,村民们精心摘取颗粒饱满的稻穗,捆扎成稻束,供奉神灵,祭拜当地谷神和祖先,并在随后按长幼辈分,依次入座就餐,餐席以新米饭、米粉蒸肉为主,还有鲜嫩的茄子、辣椒、黄瓜、南瓜、豆荚等时令蔬菜以及鸡、崖、鱼、肉等。“吃新”,不仅仅能表明农民劳作之后,对即将收获的无比喜悦之情,更重要的是一种增进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间和睦团结的传统风俗、是该县不可多得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该县民间古风古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吃新”是指早稻收割时吃头回新米的意思。节日时间为一天,按照南乡惯例由洲湖镇政府决定并张榜公布,大约在每年的公历7月上、中旬,南乡各乡镇统一过“吃新”节。在安福南乡,“吃新”节与春节一样重要而隆重,俗称“吃新过年,不说假的”。在中秋节还有烧塔的习俗,每到中秋节年轻人和学生就会到处去捡许多残瓦片搭成一座一人多高的塔,由几个小孩敲打着村里的铜锣去家家户户捐稻草,大人还会用稻草圈起来放在塔顶上烧,说是烧元鞑子,这样的活动会持续烧3个晚上。家家户户在月亮出来时都会放鞭炮,把家里的月饼,广橘(柚子)等等圆的食物摆在桌上供月亮公公。
在过春节初一那天小孩都要穿新衣服,在这一天父母交代小孩不许讲脏话,不许骂人,同村的人都要到村里人家去拜年贺喜,初二那天才可以出门走亲戚。春节初七八开始舞龙灯(在以前还会有舞狮灯),第一天舞龙灯先要去村口的小河边给龙上水,也就是拜河神的意思,然后才可以去家家户户舞龙灯贺春,在春节十三那天舞龙灯结束,在那天晚上要熄了灯悄悄地把龙灯抬到初时给龙上水的河边,脱掉龙身上的纸片再一把火烧了,就这样舞龙灯就结束了。吃完元宵春节就过完了。
文化风气
安福县南乡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宋元以来,文风蔚然,人才辈出,乃人杰地灵之域、物华天宝之地。历代名人学子、忠臣义士不乏其人:唐禅宗七祖行思、文学家刘弇、诗人王庭珪、宰相彭时、理学名家邹守益、文武女豪刘淑英、"七君子"之一王造时、爱国诗人王礼锡等均出生于此。功勋卓着的安福南乡籍老红军有,王元和、廖明、毛少先3位授衔将军,为南乡历史谱写了新的篇章。
安福南乡内古代民俗文化村落很多,较大型、有价值的当数洲湖镇的塘边村、甘洛乡三舍村、金田乡柘溪村、洋门乡槎江村和高州村等。明清建筑群上百座,造型别致、雕工精美、文化底蕴深厚,是旅游观光和历史研究的好去处。
塘边古村,是江西省安福县的一个自然村,离县城约30公里,交通方便。1996年在京九铁路沿线旅游资源普查中被发现。这些年来,对外有了一些宣传介绍,来古村参观、考察、游览者络绎不绝。2003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首批“历史文化古村”。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筨箕晒谷,教崽读书”是南乡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重文敬士、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南乡人在勤于务农、经商之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在南乡有历史悠久的安福县洲湖中学,学校前身为着名理学家邹守益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倡立的复真书院,为当时着名的讲会式书院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名为“复真学堂”。民国初年(1911年)改为“复真学校”。洲湖中学是江西省乃至全国连续办学史最长的学校之一。悠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崇真求实,开拓进取”的优良校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类人才。恢复高考以来,为高校输送优秀新生500多人,培养出处级以上干部40人,博士27人,教授17人,以及一大批副教授、硕士、企业家活跃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人员。教师公开发表论文达130余篇。在县级以上的各类教学竞赛中,先后共有316多人次获奖。
南乡妇女有事没事还会凑到一起喝“表嫂茶”。喝茶的名义很多妇女怀孕吃好事茶,小孩出生后吃三朝茶、满月茶、周岁茶,开始上学读书吃发蒙茶,考取大中专学校吃升学茶,女子出嫁前吃妹妹茶,娶了媳妇吃新人茶,做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大寿则更要吃祝寿茶,建房要吃挖基,缮架,过窝茶,老人过世后要吃“倒七”茶、“烧衣”茶,连请木工做寿棺也要吃“合千年屋”茶,吃这些茶,都是不请自到,顺手带点小意思,或四五个鸡蛋,或几斤花生,捧个南瓜,冬瓜,一篮子芋艿都可以。过完春节还有开春茶,农忙茶,小生产队里也要一起吃表嫂茶,隔壁邻舍空暇也凑一起,你家吃完我家吃,家家户户吃遍了也就开始农忙了。
④ 历史上有哪些廪生﹖
光绪三十年(1905年)麻章长布村人冯凌云经遂溪县试、雷州府试和省学政院试,成绩一等第一名,考取廪生。同年,光绪皇帝下诏书:“停科举,办学堂”,结束了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冯凌云是湛江历史上比较开明一位廪生。
冯凌云(1875-1954)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却家境困难,入读私塾不久,便一度停学,全靠六伯冯绍琮资助,才继续复读。冯绍琮早年投军在抗法名将冯子材麾下,累立战功。1898年湛江爆发震惊中外的抗法斗争,冯绍琮为抗法“团总”,率领志士和乡民痛创侵略者。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壮志难酬,抱恨而死。六伯对冯凌云一生影响甚大,也奠定他立志进取,爱国爱乡的人生取向。
晚清废除科举后,大多数贡生仍自负清高,对功名追逐,耿耿于怀。冯凌云却识时务,应潮流,1907年考入两广法政学堂,是湛江首个毕业于省级学校的学生。他亦古亦今,双重学历,在湛江很有名气。尤其他的书法、诗词、楹联不落俗套,独有一格,很受欢迎。但他的墨迹绝不投机变诈,与世道同流合污。他在赤坎兴汉路住宅大门的自题对联 “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他沥诚从善,正义做人的写照。有二件事,最能反映冯凌云的风骨。法国入侵湛江后,相继有法人死亡,侵略者便在今霞山四中附近修建一座法人坟场,民众称为“番鬼园”。墓园按西欧传统模式建造,为显示也有中式特点,在大门设计对联,通过法国师爷向冯凌云索取。冯素对殖民主义者深恨痛绝,决心在墓联上戏弄讽刺侵略者。他写了一副表面像是悯悼死者葬身异域的墓联,实寓却质问侵略者死在“谁家土”,讽刺其灵魂难以归国。联曰:“江山信美谁家土,苍海荒凉故国魂。”墓联在霞赤必经之路,市民来往都可看见,均知其意,大快人心,相争传诵,不少老湛江人至今仍能背诵此联。还有一件是1947年3月,罪大恶极的遂溪县长戴朝恩(浑号铁胆)被我游击队击毙,其亲属和妾侍恳求冯凌云为“铁胆”写诔文,连续登门三次,还送来金条金镯作酬金,冯坚决拒绝不写。此外,冯凌云在民国初期,曾一针见血写过讽刺法国统治下的广州湾市容市貌的对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联文是:“到此地除非嫖赌饮吹断难小住;惟斯界可容官商兵盗任作欢场。”
冯凌云平生开明豁达,深恶官场宦海,热心教育事业,民国期间曾任遂溪七小、晨光学校、河清中学校长。他同情革命,这些学校的革命师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为抗日和解放战争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后,不少冯凌云的学生,担任了湛江市各级领导。1954年冯凌云病终,享年八十岁。
吕公望(1879年—1954年),浙江永康人。字戴之。清廪生。早年参加光复会,后毕业于保定军校。曾任浙江新军督练公所科员、第八十二标第二营督队官。辛亥革命时,参与光复杭州和光复南京之役。1912年后,历任浙军第十一协协统、浙军第六师师长、嘉湖镇守使。护国战争时,在浙江宣布独立,起兵讨袁。1916年被推为浙江督军兼省长,半年后辞职。1918年至广东,任护法军援闽浙军总司令。1922年蛰居天津。北伐战争时,任北伐军江北宣抚使,旋辞职。后曾在上海、浙江等地经营实业。1946年任浙江参议会副议长。共和国后,曾任中国人民救灾总会杭州分会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委员。
徐树铮(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29日),字又铮、幼铮,号铁珊,自号则林,江苏省萧县官桥镇醴泉村人,北洋皖系将领。光绪六年(1880年)十月九日生,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荐为段祺瑞记室。1905年,被段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1910年第七期步科毕业,回国后在段祺瑞的部队任清朝第六镇军事参议,1911年任第一军总参谋。
1912年任民国陆军部军学处处长等职。1914年5月任陆军部次长,袁世凯称帝时,因其劝段祺瑞抵制,遭袁世凯的罢免。1916年袁世凯死后出任国务院秘书长(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在府院之争中,他同总统府秘书长被先后革职。1917年策动张勋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事后又策划了讨伐张勋的“讨逆军”行动,后任陆军总次长,主张武力统一中国。第二次府院之争,段祺瑞辞职。徐幕后策划督军团对冯国璋施加压力,策动奉天张作霖入关抢夺军火,迫使冯国璋再度启用段祺瑞组阁。
1918年6月15日在天津暗杀冯玉祥的恩师兼老长官陆建章。1919年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1919年10月率兵进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
1920年直皖大战后,皖系失败,徐遭通缉,被列为安福政治集团的中心人物。后在日本使馆帮助下逃到上海英租界避难。1921年,孙中山计划联合段祺瑞、张作霖组成三角同盟,北伐讨直。徐代表段祺瑞于次年初赴桂林与孙中山晤谈。
1924年9月,爆发江浙战争。徐任浙沪联军总司令。皖系失败,他在英租界寓所内被支持直系的英国人拘捕,并强迫他乘英轮去欧洲。在途经香港时,直奉战争结束,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徐获得自由,被任命为考察欧美日本各国政治专使。遂率考察团15人,先后考察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德国、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荷兰、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在考察法国期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徐电致挽联。
1925年12月11日徐考察结束回到上海。段祺瑞以京津局面混乱电嘱其暂缓赴京,但他认为考察回国,理应复命,19日即动身赴京。复命后,于12月29日晚乘专车离开北京南下,途经京津间廊坊车站,被冯玉祥部劫持,于30日凌晨杀害复仇,时年四十五岁。翌年,归葬故里。
着有《建国铨真》、《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
龙国桢(1877—?)又名泽树,化名龙灵。原重庆永川万寿乡人,民国进步官员,留学日本。
幼时在私塾及县中书院读书,成绩优异。1897年时应小试,取列文生;次年科考一等,又补一增廪生。后会试,考取贡士获取殿试资格,中翰林,入翰林院。1901年时考入四川东文学堂。毕业后,官费留学日本,在东斌学校读书。
1912年,四川都督府建立,任都督参赞、高等审判厅院正,1914年起先后任安徽高等审判厅检察长、贵州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检察长、总检察厅检察长、四川高等法院院长、刘湘21军顾问、四川省政府考试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政府统计室兼综核室主任等职,为官正派,1946年赋闲家居。解放后,加入民建,任相辉学院教授、重庆文史馆员。
⑤ 江西省安福县有哪些名人
安福县南乡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宋元以来,文风蔚然,人才辈出,乃人杰地灵之域、物华天宝之地。历代名人学子、忠臣义士不乏其人:唐禅宗七祖行思、文学家刘弇、诗人王庭珪、宰相彭时、理学名家邹守益、文武女豪刘淑英、"七君子"之一王造时、诗人王礼锡等均出生于此。
⑥ 吉安有多少科举进士
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吉安电视台在播送我市参加香港招商活动的消息时,说吉安历史上人才辈出,涌现了2678名进士(播送日期和进士确数记不清了)。我听了有些奇怪,因为去年《江西社科》这份很有影响的期刊上介绍,“吉安历代进士约3000名”。怎么不到一年就少了几百名。我查阅了一下近年公开出版发行的书报,吉安进士数五花八门,令人生疑。吉安市地方志办负责人编写的《吉安史话》中说,吉安有历代进士2855人,而由原吉安地委宣传部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吉安揽胜》中称,吉安有进士2300多人。2002年7月9日《井冈山报》第二版的署名文章也说有进士2300多人。一些对外介绍市情的资料里,还有说2500多名、2700多名的。从2300多到近3000名,相差六七百名,使人难以置信。要知道,考中一个进士是很不容易的。唐宋元三朝进士的考试方法不太相同,到了明代已基本稳定。就是先要在县里考上了秀才,才能参加全省的乡试,考中了的叫举人;在第二年进京会试,此为全国统考;合格的再去参加殿试,按名额录取公布的考中者才叫进士。三年考一次,名额很有限,有时几十或上百个,有时两三百个。中了进士,真的是出人头地了。范进他老人家,只不过中了个举人,就高兴得发疯,被做屠夫的岳父打了一巴掌还没清醒。要是他中了个进士,那更不得了。进士太难考了,谁考中了,要荣耀几代和威风四里八乡。据说,进士超过千名的州府全国屈指可数。可是,如今吉安的我辈却悬殊数百地对外公布进士数,不管怎么说总有点对不起先贤和关注吉安的各界人士。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悬殊的数字?一是古今地域范围的概念有异。现在说的吉安进士,应含市属的各县区,不能按旧吉安府的范围计算。因那时新干、峡江不属吉安府,而莲花县则属。如按原府志统计,明显不确。二是进士数缺乏权威的统计资料。主要的依据是地方史志,可府志县志在元代以前基本无存,明清时又往往相隔数十年甚至百多年修一次志,历经天灾人祸,要追溯本地数百年谁是进士的,的确很难。连皇宫档案中的进士资料都很不齐全,何况民间。三是进士资格的确认问题。到了明代才称殿试合格者为进士。可在唐代,往往是去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都叫进士,意为朝廷推举人才,录取了才叫“赐进士及第”。于是,往往进士和举人同称,宋代也有类似情况。地方史籍所称的进士,有的不过是去参加了进士考试罢了。另外,还有恩赐进士和清末时有人拿钱买进士之名的现象,正式录取名单上不载。鉴于此,进士数额误差在所难免。如今的作者参照的史料不同,于是有了悬殊。不过,在一个不大的区域相差数百名,是很不正常的。
属现吉安市所辖区域到底有多少进士?先从大范围来看。全国正式录取的进士共98万多人,其中江西1万多人。从各种官方史籍的记载中可推算,吉安应占江西的三分之一左右。1985年至1997年出版的吉安各县新编县志所载的进士数为:吉安县635人,吉水552人,安福460人,泰和369人,永丰287人,永新198人,万安135人,峡江114人,遂川76人,新干67人,宁冈16人,一共2936人。当然,这个数字很不确切。首先,有重复。县与县之间因行政区划变更,现属和原属县都载入。尤其是名人,如欧阳修,吉安县、吉水县、永丰县都收录了。第二,身份不确。有的是举人,按唐代的习惯,在宋代也有称进士的。第三,严重缺漏。旧府、县志根本无法收全历史上本地的进士名单。因为有的是本地人,考中进士后终身在外生活,全家随迁,后代也不在本地生活,过了若干年,无法联系了;有的家族在明清时整体迁往外省,本地已无任何踪迹;有的是信息不灵,修府、县志时没有及时将本村的进士报上去,而府、县又没有这些史料。我的高祖,族谱中准确地记载是道光某某科的进士,旗杆石上清楚地刻了“朝廷进士某某”的字,至今仍树在村前;他儿子的墓碑上,也刻有某某年进士的文字,仍历历在目,可旧吉安县志上没有他俩的名字,可能是一直在外地做官的原因。
吉州区钓源村,旧县志上记有6位进士之名,可从前不久出土的大墓碑上,发现了另3位进士之名。据邹晓明先生考证,这3人肯定是正式的进士,而旧县志上没收录。这种缺漏的现象比较普遍,可到底缺了多少,无法考证。因此我认为,根据新县志的统计数字,减去重复的和身份不确的,加上缺漏的,应该说吉安科举进士有近3000名。说具体的个数,是不科学不妥当的,说2300或2600多名,不太符合吉安的实情。
⑦ 江西历史上的名人
江西历史上的名人:
秦汉之交 :吴芮、梅鋗
汉朝:徐稺、唐檀、程曾、陈重、雷义
三国吴: 聂友、徐整
晋朝:陶侃、陶渊明、许逊、吴猛、慧远、周访、雷焕、周续之、熊远
南朝:雷次宗、胡藩、邓琬、吴迈远、胡谐之、黄法氍
隋朝:林士弘
唐朝:郑谷、钟绍京、綦毋潜、刘昚虚、卢肇、王贞白、行思、吉中孚、王季友、许和子、吴武陵、熊孺登、陈陶、来鹏、来鹄、任涛、陶玉、杨筠松
五代十国 董源、巨然、徐熙、李颇、王定保、沈彬、孙鲂、宋齐丘、元德昭、钟传、卢光稠、危全讽、谭全播、刘江东、曾文辿
宋朝: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乐史、李觏、刘敞、刘攽、刘恕、洪皓、洪迈、洪适、洪遵、曾几、刘过、刘辰翁、谢枋得、王钦若、王安国、王雱、曾布、胡铨、周必大、赵汝愚、江万里、王韶、张叔夜、杨再兴、曾安止、陈自明、孔平仲、谢逸、惠洪、洪炎、徐俯、王庭珪、汪藻、裘万顷、邓剡、王炎午、向子湮、赵长卿、赵善括、袁去华、石孝友、张辑、俞国宝、朱弁、吴曾、罗大经、罗烨、姚勉、陆九龄、傅子云、李燔、徐元杰、欧阳守道、徐梦莘、徐天麟、罗泌、彭大雅、周应合、赵希鹄、杨无咎、陈彭年、陈恕、夏竦、陈执中、刘沆、欧阳澈、杨邦乂、汪应辰、京镗、崔与之、马廷鸾、侯叔献、张潜、舒翁、曾民瞻、严用和、赖文俊、佛印禅师、慧南、方会、陈景元、王文卿
元朝:马端临、吴澄、虞集、揭傒斯、范梈、周德清、危素、朱思本、汪大渊、程钜夫、刘将孙、赵文、姚云文、曾允元、刘埙、陈苑、陈澔、刘时中、汪元亨、饶介、颜辉、方从义、陈汝言、熊朋来、阴时夫、熊梦祥、杜本、张留孙、刘玉、陈致虚、释惟则、赵友钦、危亦林、杜可用、彭莹玉
明朝:解缙、汤显祖、宋应星、黄子澄、杨士奇、况钟、严嵩、夏言、谭纶、邓子龙、朱权、魏良辅、艾南英、吴与弼、胡居仁、娄谅、罗伦、罗钦顺、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王时槐、刘元卿、邹元标、练子宁、胡俨、陈诚、夏原吉、金幼孜、胡广、李时勉、陈循、周忱、彭时、费宏、桂萼、舒芬、毛伯温、张位、姜曰广、袁继咸、杨廷麟、朱宸濠、刘綎、梁寅、刘崧、张羽、李昌祺、邓志谟、陈际泰、郭子章、陈邦瞻、张自烈、魏良弼、胡直、章潢、邓元锡、邓以赞、郭诩、何震、廖均卿、龚廷贤、徐贞明、周颠、张宇初、邵元节、伍守阳、邓茂七、娄妃
清朝:朱耷、魏禧、李绂、江永、蒋士铨、黄爵滋、陈宝箴、陈三立、文廷式、喻昌、王猷定、周亮工、吴宏、罗牧、牛石慧、闵贞、揭暄、雷发达、彭士望、谢文洊、朱轼、曹秀先、裘曰修、彭元瑞、蔡上翔、王谟、王聘珍、罗有高、谢启昆、戴衢亨、纪大奎、舒梦兰、刘凤诰、曾燠、乐钧、吴嵩梁、陈用光、陈孚恩、齐彦槐、杨希闵、高心夔、龙文彬、李有棠、尚镕、柳华阳、黄元吉、傅金铨、陈炽、朱益藩
⑧ 宜春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网络查一下,就知道了
⑨ 吉安市安福县严田镇有多少人口
素有“樟树之乡”美称的严田镇位于安福县境内的西乡,东邻横龙镇,南与寮塘乡交界,西与洋溪镇接壤,北靠泰山乡、章庄乡,安莲公路和安宜公路两条省道在严田镇区交汇。全镇国土总面积192.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153个自然村,5619户,全镇农业人口22799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7%,城镇人口70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镇机关干部27名。严田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安福县西乡重镇。
全镇拥有山地面积15800公顷(23.7万亩),林木蓄积量26万立方米,毛竹15万根,森林覆盖率58.7%,在2005年至2006年林改期间全镇已落实山林权属21万多亩,占任务数的98%,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到目前为止全镇还有两个村未完成林改。山上林业资源丰富,覆盖有松、荷、杉、槠等乔木,以及山苍子、毛粟等灌木。山下樟树成荫,邵家村的樟树之王“八爪樟”、严田村的“五爪樟”闻名全国。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全年无霜期可达271天,主种水稻,特产西瓜、生姜、李子、花生、玉米、烤烟、香菇、木耳等,油菜是该镇的主要经济作物,多次被上级评为“金花走廊”乡镇,近几年,全镇上下大力发展烤烟产业,2005年全镇种植烤烟450亩,2006年达到1000亩,烤烟生产已逐步成为强镇富民的新型产业。李子种植、加工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每年从严田销售的李子达200多万斤,在全县小有名气。
2005年完成财政收入151万元,其中工商税139万元。有镇属企业两家,分别为装机容量达375千瓦的车田电站和日设计供水量800吨的自来水厂。
全镇拥有小学11所,其中完小6所,小学在校学生1496人,教师107人,完中1所,在校学生1120人,教师80人,高中1所,在校学生1111人,教师68人,卫生院1个,医疗室25个,医务人员105人,床位25个。
镇现有面积8000余平方米,设施齐全的敬老院,现有30多位老人在安度晚年,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全镇有5个村相继实施了“五通一气”工程,已建成沼气池600座,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镇区16个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砂石路,50%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2005年完成镇区街道1.3公里二级水泥路面改造,已初步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的交通网络、水利设施齐全,灌溉便利。
⑩ 山东德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1、管辂
管辂(209年-256年),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
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北宋时被追封为平原子。管辂是历史上着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
2、邢侗
邢侗于公元1551年生,公元1612年逝世,明嘉靖三十年生于临邑县万柳村(今临邑镇邢柳行村)一个书香门第。邢侗资秉聪慧,七岁能作擘窠大书,剑拔弩张, 气势生动。
十三岁作雅宜(王宠)楷书;家多藏书,十四岁能读所藏。邹督学安福至济南,见邢侗楷书道:“此儿书法有前辈风,是天下才也!”召至济南泺源书院读书,传为齐中美谈。
十八岁考取拔贡,隆庆四年(1570)应诏进京,尽友天下士,学日益博,考中京闱举人。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进士,1575年,任南宫知县。
万历十一年(1583)按三吴(今苏州、常州、湖州一带),1584年升湖广参议,1586年,升任陕西太仆寺少卿。同年5月辞官归乡,筑来禽馆等二十六景名“烁园”,身于其中,攻读习书26年。
邢侗家资巨万,在古犁匠修建“来禽馆”,减产奉客,以致家道中落。擅诗文,书画尤为精妙,时有“北邢南董”之称,又有邢、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之誉。
明·史孝先在《来禽馆集小引》中说,“侗法书工诸体,章、怀、柳、索、虞、米、褚、赵,规模肖像,咄咄逼人。”
3、卢荫溥
卢荫溥(1760~1839),字霖生,号南石,德城区黄河涯镇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之孙。清朝大臣。卢荫溥一生,历经干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五十多年。
历任军机大臣、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尚书,并多次奉诏出使,按事决狱,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之衔。
其为官“专心职守”、“殚心竭力”、“老成练达”,为清朝中期 “股肱”、“耳目”之臣。道光十九年(1839)被晋加太子太傅之衔后不久,病卒。
4、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西汉时期着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
东方朔一生着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的名篇。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人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
5、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