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潍坊景点排行榜前十名,哪些比较值得去
潍坊景点排名前十:沂蒙山旅游区沂山景区、青州古城、常山文化博物苑、寿光三元朱村、中国宝石城、昌邑市绿博园、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潍坊金宝乐园、诸城恐龙文化旅游区、诸城恐龙博物馆。都比较值得去。
大量衙署建筑遗存、遍布古街的牌坊、120多条明清古街巷及众多传统民居,蔚为大观。世界上最早的拉弦乐器——青州挫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回族花毽以及满族八角鼓等7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述说着青州古城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青州古城历史脉络清晰,城建格局完整,至今完整地保留原貌。
⑵ 杭州有条未被开发的古街区,有原汁原味的老房子,哪条街区呢
对于杭州很多的印象都是停留于西湖,杭州西湖的知名度在国内是非常的高,因为是免费而且景色又美再加上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对于西湖的赞美,所以每逢节假日的时候西湖总是人山人海。很多来杭州游玩的人都希望可以寻一处安静的地方,静静的感受下江南水乡的美好,那么杭州有这样的地方吗?其实杭州本地人都知道有一个地方,平日里没有很多游客,但是这里却保留着很多老房子,古色古香还很安静。
来小河直街游玩可以看到有学生在写生、有老人在打牌,处处彰显都是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可以走一走小巷小弄,感觉很轻松,这里是春游杭州的好去处,来杭州不要忽视了这个地方。
⑶ 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况特点是什么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在城市建设中,常会听到如此议论“这些东西破破烂烂的保护起来干啥!拆拆掉算了。”他们(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认为保护古街区、古建筑就是保护“落后”。“这也保护,那也保护,还怎么发展?”,此说把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其实我们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1994年统计全国有1500座博物馆,拥有藏品总量仅800多万件。人称美国无历史(才200多年历史),就是这个历史短暂的国家的历史博物馆却拥有1700万件文物,是我国博物馆馆藏总量的一倍以上。我国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面对旧城改造、城市建设时,拿不出具体依据,在“保”与“拆”的争议声中,只得眼看着它被拆毁。
3、“建设性破坏”触目惊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忧心: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0.8平方公里的定海古城拆得只剩下0.13平方公里。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
4、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制造出了承德的清代一条街,开封的“宋街”,沛县的“汉街”等仿古建筑,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沦为“假古董”。擅自改变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从而出现“三孔”、“秦始皇兵马俑”等难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事件发生。
5、保护规划的滞后严重影响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1982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公布三批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省也先后公布了近百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滞后普遍存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左右没有编制保护规划。
6、保护资金的匮乏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况,历史文化遗产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还谈什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7、对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还没有引起重视。目前我国只注意到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没列入保护范围。《文物法》也没提及无形文化的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正快速消亡,抢救无形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在继续大力、持久地面向社会宣传《文物保护法》、《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同时,还要开展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不但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也要向各级、各部门领导宣传,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走人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摸清家底,依法保护。要做好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何处,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2001年浙江在全省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就把古镇、古村落、古街区列入普查对象,并发现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公布不同级别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
3、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些领导简单地把高层建筑理解为城市现代化,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重视,是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拆毁的主要原因。“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而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荒漠,是有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阮仪三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精神感情的保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成功经验,把有价值的传统街、巷和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再另外开发新区,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性的破坏”。对该保护的传统街区则进行环境整治,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内配套设施,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需求。
4、在做好保护的前题下,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作用,这并没错,问题是如何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如只顾经济效益不顾保护的旅游开发,无疑是“杀鸡取卵”、 “涸泽而渔”。“历史不可重现,文物不可再生。”历史文化遗产毁了,它所包涵的历史信息也就丧失了。文物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同样适用所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持续发展。片面的追求旅游经济效益,不合理的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表现出来,在保护区内拆除、改变一些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了所谓的仿古建筑和旅游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不是“摇钱树”,盲目的追求旅游收人及其回报,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应该从“三孔”等事件中吸取教训,根据《文物法》等法规,理顺管理体制,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5、尽快编制保护规划,做到有规可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有严肃的科学基础,是多学科综合研究反复论证的产物,是对《文物保护法》等法规的补充和细化,同时,也是规范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法规,能够避免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特别是来自领导层面的盲目行为,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效率。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专项保护规划的同时,也要抓紧编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规划,只有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或村镇总体规划,有了“保护伞”,才能做到有规可循,依法保护。
6、多渠道筹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一是以国家投入为主。二是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维护、维修、展览和科研,吸收境内外企业、团体、个人捐资赞助,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7、在加强有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依附于人的身体,一旦人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随之消亡。人是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人继承才得以传承发展。保护无形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对无形文化持有人(老艺人等)进行保护,并鼓励他们“师徒相授”培养继承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其次是进行广泛调查,挖掘、抢救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请专善此道者现场表演,用录像、录音等高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如:有丽水地方特色的“处州乱弹”、 “松阳高腔”、“遂昌石练十番”等优秀戏剧、音乐和畲族的“做聚头” (传师学师)等。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的收藏功能必须扩大,要化大力气做好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工作。
⑷ 南京文化与历史课你对这门课了解多少你希望从这]课中学到哪些知识 (不超过1
了解很多。可以学到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文文化等。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临安,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
⑸ 水城古镇的建筑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古镇文化的历史内涵
代表着“朴实、传统、醇厚、清新”的田野和乡村却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乡村古镇建筑文化也得到了大家的青睐。古镇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古镇文化包括民居、宗庙、祠堂、服饰、头饰、歌舞、工艺、技艺、美食,以及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它不但传承着数千年的乡村传统文化,还体现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历史风貌,具有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建筑学等多个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古镇及古镇文化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的,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具有唯一性。古镇是历史的见证,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存在,也是我们现代人认识和了解历史的鲜活载体。古镇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拥有文物艺术等多方面的丰富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镇保护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古镇的民众生活及其生存环境是活着的社会生态博物馆;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之间浓厚和谐的交融关系也是古镇文化底蕴之所在。
1.古镇的物质形态文化
古街区、古建筑以及其它物质遗存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形态文化的具体承载物,包括古镇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而成的整体文化风貌。例如:我国江南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迄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县城——慈城,在2.17平方公里的古县城内,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着名的古建筑有孔庙、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姚状元宅、符卿第、向宅、冯宅、俞宅等,都是保护得较好的物质形态文化。宁海前童村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留下了黛青瓦、粉白墙的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在布局方面十分精巧别致,具有鲜明的江浙特色,整体上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风格,成为全国闻名的古村落。石浦老街,以全国罕见的明清渔村古建筑群而得名。石浦老街始建于明代,又名中街,清代繁荣发展,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延昌街等组成,有绸布庄、鞋庄、铜店、药店等100多家。
2.古镇的非物质形态文化
非物质形态文化的载体从学理上讲并不是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因而,古镇文化与书籍、字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以物质作为载体)不同,主要是指民俗、民间艺术、民情、民风等形式。但不论是物质形态文化还是非物质形态文化,都是古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一起构成了古镇的历史环境与文化韵味。例如慈城的稻米文化、慈孝文化、慈城庙会、吉带,宁海前童行会、龙舞、平调、祭孔舞、石浦鱼灯、石浦十四夜、海洋捕捞习俗以及元宵灯节、清明扫墓、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重阳节登高等民俗节庆活动,都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形态。由于非物质文化形态的载体不是有形的物质载体,它们在历史漫长的岁月中容易流失,因而对于古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3.古镇的生态文化
古镇的生态文化是古镇自身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样也是古镇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一个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既离不开所在的地理环境,包括城镇周围的山脉、植被、地形地势、河流湖泊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也离不开与之相应的人文环境,如行政区划、土地资源、民族、人口及农牧副业状况等,城镇的生态文化其实是这两方面要素相互交叉组合的产物,决定或影响着城镇的兴衰,因此保护古镇的生态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宁波自古为水乡泽国,东临大海,傍身于三江口平原,具有以水为主的和谐人聚空间,因而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应给予大力保护。
二、古镇建筑文化保护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历史悠久,在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且数量众多,但由于受到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雨侵蚀、战争破坏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的过度开发,如今真正能够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至今的古镇早已是凤毛麟角。宁波地区由于地处文化璀璨、经济发达、百姓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名镇云集。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江南的其它地方(例如周庄、乌镇等)一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水乡风貌独领风骚。然而宁波与全国的其它地方相似,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发展迅速,住宅、交通、文化体育设施大量兴建,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一些古建筑、古街区甚至古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曾经遍布甬城南北的水乡城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真正完好无损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宁波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各级政府对古镇名村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视的,如对慈城、前童、石浦等古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其面貌焕然一新。但无庸置疑,也有许多寄托着宁波人无限“乡愁”,凝结着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古建筑也在城市改造中被破坏损毁了。正如市人大副主任邬和民所说,“当前宁波的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原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受损严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不够妥当,保护资金不足,部门管理职责不够明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自然损毁或者自行改建现象较为严重,历史建筑的普查、确认、公布尚未实施。”宁波市人大城建环境资源委员会也认为:“宁波的鼓楼公园路、郡庙天封塔、天主堂外马路、郁家巷、月湖、南塘河、永寿街伏跗室、秀水街八个历史文化街区,目前仅有二个半保存完好。同时,随着农村的城镇化改造,目前一些仅存的古村落和古建筑已经或正在被毁坏,古村镇的原始历史风貌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宁波古镇文化保护规划有待完善,保护意识有待培养,保护资金有待增加,保护效果还差强人意。
1.古镇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过度负重
就生态环境而言,对生态资源的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难以承受。虽然还是“小桥流水”,由于旅游者众多和餐馆密布,古镇的河水不再清澈;由于古镇的经济发展,小作坊、小企业众多,废气废水乱排乱放,污染了宁波古镇生态环境。古镇为发展旅游业,镇中住户乱搭乱建建筑物,影响了古镇风貌。一些旅游者乱刻乱划、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古镇景观。久而久之,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原始风貌和韵味难以依存。
2.古镇的“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
水乡古镇神秘独特,到处都遗留着历史的沧桑味道,如果把古镇的生活风貌拍成一部戏剧的话,那么古老的建筑就是戏剧里的背景和道具的话,而人就是其中的主角。许多地方政府打着保护古镇的旗号,强行让原居民搬离出去。认为保护古镇文化就是保护古镇的建筑物,导致古镇只有物的承载者,而没有精神的承载者,这种失去了居民的古镇“空心化”,就像一出古老的戏剧里没有了主角。一幅完美的江南古镇画卷应该是人是主导者,物是陪衬者,而没有了“人”作为主角的历史画卷也是苍白无力的,难以感动人们的;同时,失去了原住民为古镇所营造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特有的风俗民情,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与深沉的历史感染力,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景象。另外,古镇民宅的“空心化”还表现在现古镇居民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人们来古镇旅游观赏,不仅看到的是物,也接触古镇居民,他们的一举一动,旅游者无不看在眼里。作为一个现代人当然不能完全回复到古代生活,但他们应具有强烈的古文化保护意识,对本镇历史传统,风土人情,遗人趣事都应当略知一二,否则一问三不知,会给古镇的精神风韵带来负面影响。
3.古镇旧建筑物的翻新与复古
一些古镇民居的设施落后,已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原居民对建筑物的保护意识薄弱,或者随意改造,或者任其腐朽倒塌。镇上的许多古老建筑长期经受风雨剥蚀,且年久失修,面临着随时倾倒的危险。如果说,建筑是古镇的外部特征,那么,新翻修的古建筑无法再现原有古韵,会显得突兀或不伦不类,隔处在古建筑之中显得十分不和谐协调。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老宅翻新应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运用原有的老材料,参考古时的建筑资料,老照片等,恢复原有的古朴的风貌。作为古镇生活中的主角的居民所作所为,无时无刻不影响到古镇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因而,他们需要有较强的古文化保护意识,在古镇建筑物的改造中要以大局为重,不能为自己的居住方便而修建有碍瞻观建筑物。
4.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
古镇的灵魂在于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古镇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特有的民俗风情正在日益淡化,一些传统工艺品和技艺不断失传,如何让它们得到较好地传承,这是当前地方政府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除了给子孙后代留下青砖碧瓦,古道斜阳,小桥流水之外,还需展示和演绎祖先的一抹生活痕迹,民间的传统工艺、歌舞庙会等非物质遗产应与绿水蓝天,竞相辉映,使之世代相传,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方法的单一
现在各地都瞄准了乡村文化旅游的这块大蛋糕,许多雷同的项目纷纷上马,东模仿一点,西模仿一点,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后,搞成了千镇一面,千篇一律,不少独具特色的一流古镇,被“建设”成所谓的“现代化”城镇。如何不流于世俗化和庸俗化,如何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和挖掘的问题。要挖掘当地与众不同的文化资源,既能吸引游人,又能独树一帜,既能好玩又要不流于俗套,并且要有后续资源和可持续项目,古镇旅游的强大动力来源于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应该尊重历史真相,坚守古镇的原有风格和特色,这是古镇魅力之所在。
三、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综合考虑古镇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承继和发扬。为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科学观,遵循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1.古镇文化发展应做到传承性保护与市场性开发相统一
在古镇进行保护与开发中,应将传统的文化特色、淳朴民风、优美环境、历史韵味、深层记忆等原真地保留下来,免受过度商业化的侵袭,因此,对于古镇的开发应该是以保护性为主的开发。在古镇开发过程时,需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互惠效应,使古镇能够真正得以保护性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进行涸泽而渔式的过度或破坏性开发。特别是要综合权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要巧妙地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标志的旅游商品,旅游产品既要吸引眼球又要具有朴素鲜明的乡村文化标志,避免太浓和过度的商业化包装。
2.古镇文化发展应兼顾特色保护与整体开发相协调
古镇是古建筑物、古文化形态与原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其独特景观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石铺老街不但有明清建筑的街区、纵横交错的河流、古树和形态各异的桥梁,还有独特的习俗等文化形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古镇的独特文化场景,其中的每一项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中,既要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和特色,又要注重与整体环境的协调与统一。特色即是古镇文化底蕴之所在,失去特色就会失去古镇的真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整体即是在古镇新的建设中产生的建筑物要与原有风貌相协调,这样才能使古镇在历史与现代的统一中既有良好保护又有开发创新,以形成浓郁的古镇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品味。
3.古镇文化发展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古镇文化丰富多彩、涵盖百家,具有多样性特征。例如,前童的行会、龙舞、平调、祭孔舞,石浦的鱼灯,“十四夜”、海洋捕捞习俗等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古镇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但这些文化元素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与独特文化意蕴。如龙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广泛流行于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但浙江龙舞与广东的龙舞在表演形式方面有所不同,广东雷州半岛龙舞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浙江的宁波布龙舞小巧轻捷,动作套路变化丰富,舞蹈技巧精湛,舞龙速度很快,直接一气呵成;各地龙舞演出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有的在农历正月初一拜年,有的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的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因此,在对古镇文化进行保护时,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尽一切可能展现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多样性。即既要保持古镇文化的共性,又要突出其个性。
4.古镇文化发展应注重现实性与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古镇文化发展的现实性在于城镇化背景下,以市场机制促进古镇发展,就是说,在古镇开发中要考虑人们的现实可行性和市场性,注重古镇开发的经济效益,提高古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古镇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于开发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的长久发展与利用,绝不能盲目跟风开发,不顾自身能力和自身特色,急功近利,吃子孙饭,合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做到科学规划,循环发展。在切实有效地保护古镇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既要满足古镇与群众当前利益诉求,又要符合长远发展目标,以保护古镇文化遗迹为重,使古镇能够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四、宁波古镇文化保护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古镇文化保护的立法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古镇文化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在城镇化建设中导致一些古迹被人为毁损。新的房屋可以不断地建造,但古代物质遗产一经损坏,难以复原。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形成共识,通过立法保护古镇文化。如宁波市人大在2015年2月通过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这是一个十分及时与必要的立法,将对宁波古镇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起重要作用。《条例》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法规,效力不等同于法律,然而,我们毕竟可以对宁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了。
2.提高古镇文化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对古镇的规划、管理与开发中应当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一是古镇文化资源的调查。由于宁波城镇化建设速度很快,有些历史古迹价值的鉴定存在争议,哪些需要保护的,哪些可以重建的,规划部门与文化保护人士有不同的看法,还有些是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使项目顺利进行,就不顾它的历史价值,随意损坏。目前宁波到底有多少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不是很清楚,因而需要当对古镇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既要对每个古镇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其历史、特点和现状,又要对个别的古代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形态文化遗存等进行登记造册,为后期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重点古迹的特别保护。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各地古镇的保护现状差异较大。例如有的古建筑在历史上破坏十分严重,或者荡然无存,或者破败不堪,整体上已基本失去了保护价值,有的可以修复或仿造,有的历史工艺品、制作技巧可以通过找到传承人进行继承。总之,对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镇文化要给予资金资助进行重点保护,不让它们在流失。三是古建筑物的集中保护。由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一些因重大建设工程需要搬迁的古建筑等文物可以按原样搬迁到一个地方进行重建保护,被视为集中保护法。宁波在未来的古镇保护方面完全可以借鉴这一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文物遗产保护方法。
3.加强全民古镇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古镇文化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后代能够领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精髓,但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由于当前一些居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潜在性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充分,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需要通过媒体的舆论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手段,加强市民群众对历史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共同以保护古镇文化遗产为荣的局面。
4.拓展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多元化投资渠道
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宁波可以借鉴其它地方古镇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一个既能保护历史遗产,又有合理收益的社会投资体系,实行谁出资,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多元化投资的模式,为古镇的开发利用奠定物质基础。
⑹ 对于现在消失的古建筑有何感受
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时代的悲哀。
现代文明的飞速进程,越来越显露出了“此消彼长”的遗憾。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筑就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而那些见证历史沧桑,凝聚民族智慧的中国古建筑却渐渐濒临消失的危险,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曾几何时,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曾几何时,我国的古代建筑大师创造了多少惊艳世人的宫殿、坛庙、寺观、园林、民宅等。
曾几何时,那些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给厚重的历史留下了多少鲜活的空间与生命;曾几何时,那一部部石刻的史书便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才干的有力见证。而现在,那些古代的建筑遗产已经被新时代的炎黄子孙拆除一空,仅存的千年古宅也难以在钢筋林立的现代丛林中安然自立。
我们呼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拯救正在消失的中国古建筑,于你,于我,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历史的责任。
(6)你对南河头古街区的历史文化了解多少扩展阅读:
古建筑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
然而,在大兴土木的现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做到既让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
虽然一些古代建筑离现在很遥远,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学习借鉴,作为是炎黄子孙,建筑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走出中国特色建筑之路,让中国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⑺ 急急急!平湖西瓜灯节的调查问卷
江南物华天宝,风景这边独好。当湖古镇,历史遗存丰富,文化蕴藏深厚;平湖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已在这里从事劳动和繁衍生息。 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彩的文明,那些富有特色的建筑也在经历了几百年几千年开始绽放光彩.,还有那些现代的标志性建筑,共同谱写平湖美丽地城市风貌.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家乡,我们调查小组决定从这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调查。
相关资料
历经沧桑依然屹立着的古建筑
波映南河头,风韵犹存
南河头,古称鸣珂里,位于当湖镇,东与建国路相接,西至迎瑞桥,明天启版《平湖县志》“县治城内全图”已有标注,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载:“……西之北由胡家汇为横街,一日鸣珂里,俗称南河头。”平湖设邑(1430)之时,鸣珂里已颇具街区规模。历史渐进,沧桑变迁,虽经时光侵蚀、兵燹战乱,但南河头古风古貌犹存。
据平湖市人民政府平政发(1998)127号文,南河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1999年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组成的专家组一行5人,来平湖调查考察,认为南河头是平湖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保护价值。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2000)27日号《批转省文物局、省建设厅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报告的通知》,将南河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汉塘之水西来,逶迤流入甘河,似玉带镶嵌其间,用条石垒砌的驳岸整齐划一,驳岸上栓船石鼻随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水踏渡半淹水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梁式石桥迎瑞、鸣喜、利市、秀源、永凝,古朴庄重;武康石铺就的石板路旧迹斑斑。一群晚清民宅鳞次栉比,包藏着江南古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莫氏庄园为标志的名门望族宅第,其规模宽宏、布局紧凑、构造精致、雕饰华丽、高低有序、错落适宜,昔日的威风可以想见。有比比皆是的白墙青瓦、一门三吊挞;木结构的市民宅第,其楼上为卧室,楼下为客堂,后宅为灶间,旧时民情依稀可辨。有平湖望族葛氏所创的当湖最早的新式学堂――稚川学堂,办学三十五年,培养了大批专家学者,如中科院学部委员冶金专家邹元燨、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水稻专家俞履圻、着名古文献专家周振甫等等,其辉煌永载史册;现学堂旧址虽已移作他用,然睹其屋舍墙垣,仍可感受昔日风貌。
日照宝塔圩,胜地风光
“文笔巍巍出水央,登临直接五云乡。寒飞海上诸山雨,月落城中万瓦霜。礼佛悠悠扳叠磴。法堂钟磬朝还暮,不是瀛洲是上方。”这是明贡生冯敏效《沙汀塔院》一诗。报本塔乃平湖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邑人陆杲发起。当时竣工的宝塔有七层,拔地十九丈余,四周华檐围绕,翘角皆有悬铃,风动铃鸣,声传数里。塔建成后,陆杲等人又在塔旁建报本寺,至万历七年寺院建成,塔寺合称报本塔院。
岁月荏苒,报本塔经塌圯、重建与不断的修葺,现存之塔为五层,通高49.14米,平面为八角形。从南口入塔,有螺旋形石级直达顶层。层次之间有圆形空间,为穹窿顶所隔。顶层中有一根双人合抱的大木柱。木柱穿透塔顶,沉重壮观的铁塔刹套置其上。登临报本塔,远望九峰,近瞰东湖,旖旎风光,尽入眼中。
宝塔圩在东湖中,本不与陆地相连。后于康熙和雍正年间,分别建成启元桥和通济桥,俗称西宝塔桥和东宝塔桥。清陆秋山有诗云:“一水拖蓝打浆平,启元通济两桥横,斜辉半落云山外,塔影波光照眼明。”一派迷人的风景。
清代和民国期间,报本塔院为着名古刹,有僧众数百,香火鼎盛,缙绅、富户多在塔院举办佛事。塔院风景优美,引人入胜,一年四季,游人不绝。
数百年沧桑,历经人为与自然的损坏侵蚀,报本塔有所倾斜,塔身日趋萧索。2000年底,在市委市府的重视与有关部门努力下,报本塔纠编与基础加固工程顺利完成;2002年7月,报本塔塔身恢复性维修工程启动,估计到2003年初全面完成。1992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平湖市佛教协会在宝塔圩东南角靠湖边重建报本寺,第一步建天主殿,于当年四季度落成,开始接待香客。殿东侧建小花园,园东又先后建平屋五间和两层楼房五间,作为食堂、弥勒室和僧众宿舍。1997年,在报本塔以东,兴建大雄宝殿,殿基为浆砌块石,五开间,黄色琉璃瓦顶,高大庄严。信徒慕名而来,香火渐盛。
平湖民俗风情馆
平湖民俗风情馆位于平湖市环城北路东首,东湖风景区西侧,是一家以展示江南水乡"金平户"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2002年2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 馆舍原为平湖富商陆氏住宅,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座平湖区域内至今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
平湖民俗风情馆内共设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三大展区。生产习俗展区下设农业、纺织业两个展厅;生活习俗展区下设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婚育、票证六个展厅;文化习俗展区下设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文学、民间美术四个展厅。目前,展出的民俗文物达2000余件。在陈述手法上,主要采用原汁原味的实物,辅以图片、文字和模型。在重点习俗上,突出过程,渲染特色,以充分展示平湖的水乡历史文化。
在这里,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观赏到“金平湖”传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民间文艺作品;领略到“金平湖”的历史发展、科技进步、文化演变的轨迹;浏览到“金平湖”的风俗、风光、风情,而且还能参与到一些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可谓别有风味,情趣无穷。作为一家新生的具有深厚和独特文化底蕴的专题博物馆,平湖民俗风情馆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与传统文化熏陶、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出。
平湖中学学生2;我不是很满意。因为平中太大了,如教学楼到食堂很远,漫漫走需要化上五分钟,水泥路在下雨天会积水。。。。。。
采访感想;建筑是一个单位或组织的标志,故从建筑中可以展现一个单位或组织的个性。如平中,身为平中生,我深深的感受到校园给我的一种学习氛围,难怪会出现这么多好学生,当然我门也应该好好保护它,如不在墙上乱画。
采访2:采访对象:莫氏庄园的管理人员
问题:今天我们很荣幸来到莫氏庄园, 莫氏庄园很漂亮.请问您在这里工作了几年?
回答:两三年了!
问题:两三年了,那你一定对莫氏庄园很了解吧,您能介绍一下吗?
回答:我很高兴向你们介绍这里.这里是莫氏庄园位于平湖市当湖镇南河头东首的莫氏庄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历三载春秋,耗资十万两白银,方告竣工。是清末大地主莫放梅祖孙三代居住的大型封闭式古民居建筑群。
问题:你在莫氏庄园一般都做些什么工作?
回答:一般是保持室内的卫生,扫扫地,擦擦桌子,让门窗上没有灰尘,别看这些工作很简单,琐碎,但我们每天都要擦几遍,有时参观的人比较多时,要擦上5,6遍.因为莫氏庄园一直是很有名的旅游景点,每天特别是五一这几天,每天都有很多的人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虽然忙但是很开心.
问题:游客很多当然是件好事,那游客会不会破坏这里的建筑呢?
回答:大多游客都非常遵守,只有少数游客还会在柱子上刻一些字,如XXX到此一游!画一些图案等!
问题:你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回答:假如我当场看到这种现象的话,我会前去制止。因为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它会破坏建筑的质量,由于莫氏庄园大多都是木头做的。在上面刻字很容易,但这不仅侵损原有木头的表面,这样腐蚀会不断深入,这样对建筑的影响相当大,而且刻在上面的字很难去除,使莫氏庄园不能完好地保存。
问题:前去制止会不会使游客扫兴,而破坏他旅游的心情呢?
回答:应该不会吧!我们只是就事论事,他们应该能谅解。
采访感想:建筑的保存需要某每一个人来保护,特别是作为旅游景点的建筑,保存完好是至关重要的。而游客必须遵守道德,不应该在建筑上乱涂乱画,在这方面还有待改善。
采访3:采访对象:一个老人
问题:你好!你身体看上去很健康,也很精神!想必你经常上街吧!
回答:是的。我上街一趟,感觉心情愉快多了。
问题:那你觉得现在街上的建筑怎么样?
回答:高楼大厦,非常漂亮,变化相当大。我们以前可没看见过这么好的高楼。我们以前住的都是柴草棚,简陋得很,而现在的住房也越来越漂亮了。三层楼、别墅都有。现在的人很幸福,能住这么漂亮、这么舒适的高楼,有许多商店装饰得很不错。我每天去的茶馆,现在也在二楼一个宽敞的地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息场所。总体来说,建筑不仅在外部的构造,而且里面的装饰变化相当大,也越来越美丽了!
采访感想:建筑的更新是相当快的,这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是一个国家繁荣的标志。愿建筑能跟上时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壮观。
负责人; 陆妍燕
⑻ 平湖历史遗产
1、平湖历史沿革
平湖历史悠久,从考古发掘,瓦山有戴墓墩遗址,前进通界村有朱王庙遗址,黄姑有平丘墩遗址,新仓有大墩头遗址,前进图泽村有图泽遗址,马厩庙有马厩庙遗址,胜利大南门大坟塘遗址,李墩村有李墩遗址,最近发掘林埭镇庄桥坟遗址等。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兽骨等遗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属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劳动和繁衍生息。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属越国,后属吴国,再属越国。战国时楚威王败越,为楚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会稽郡,次年建海盐县,治城在华亭乡(今上海市金山区)山名柘山,林名柘林,平湖为其西南境。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治陷为湖,名柘湖,海盐县治移武原乡(即今平湖,春秋时为武原乡)。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属荆国王刘贾封地,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属吴国王刘濞封地,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时属扬州。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县曰展武。
东汉光武帝三年(公元27年)复名海盐。顺帝永建二年(公元 127年)县治陷为湖(今东湖),徙县治于齐景乡之故邑城。
三国时为东吴属地,设盐场南场于白沙湾西。
东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治陷入海,移马嗥城。
南北朝时,宋和南齐未变。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析置海盐、胥浦两县,隶于吴郡。改为武原郡,不久复为海盐。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分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不久废。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一度入盐官县隶杭州。
唐高祖武德少九年(公元608年)复置海盐县,后多次置废,三次入嘉兴县,一次入吴县。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复置海盐县。平湖为海盐东北境。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置乍浦镇遏使。
五代时,吴越(钱镠)仍设乍浦镇遏使。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设当湖酒库。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当湖务、乍浦务、广陈务及乍浦市舶司。
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海盐县为海盐州,隶嘉兴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海盐县,当湖务改当湖课税局,广陈、乍浦务裁废。
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邑人参政叶春,请遣官巡行江南诸大郡,上命大理寺卿胡概同行往,胡概进言,嘉兴府所属嘉兴、崇德、海盐三县,为里一千九百三十有九,民二十九万六千三百户,税粮八十五万余石,课程军需等项视他府加数倍,政繁事冗,宜增设县治,建官分理。上命行在吏部员外郎佘亨往同浙江布政司,按察司相度其地,询问其民,计议以闻。至是,亨还奏嘉兴府宜增设平湖、秀水、嘉善、桐乡四县,诏报可。于是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二十八日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平湖县治当湖镇,辖大易,齐景、武原、华亭四乡,隶属嘉兴府。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信国公汤和置乍浦守御千户所,勘地筑乍浦城。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九月十二日,为御倭筑县城城墙。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置东北二瓮城,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增筑城垛,城高2丈5尺,宽2丈,周围9里,有陆门、水门各5座,城河阔5丈多。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上旬,清军南下抵达嘉兴,六月二十三日朱图龙署平湖知县,闰六月初五清军令“剃发”遭民反抗,知县朱图龙遇刺身亡,七月二十三日清兵屠县城,在平的丹阳人王四在东城门口抵御清兵身亡,城内居民得以逃生。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开海禁,乍浦为开放口岸,归宁波海关辖15口岸之一。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十五日,太平军攻克县城,十八日离去。八月初五复克县城,复退兵嘉兴,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初十太平军三克县城,建立地方政权,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十一月初七,太平军战事失利,平湖守将陈殿选降清,十一月十二日乍浦守将熊建勋亦降清,太平军统治平湖结束。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十六日新丰有300余人来平湖自称民军,着知县高庄凯交印,未果。九月二十日嘉兴军政府派民军来平湖,知县高庄凯逃逸,地方各界推薛振基为民政长,平湖光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建立县公署,改民政长为知事,撤道废府,平湖直隶浙江省。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浙江省复设道,平湖隶属钱塘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废县公署,成立县政府,知事改县长,取消道制,平湖直隶浙江省。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浙江省设置九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湖隶第二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1月5日, 日军在全公亭、金丝娘桥一带登陆。11月18日, 日军侵入县城,平湖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 25日县长关震东率员进县城接管县政,9月3日日军离境。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八师进驻平湖,国民党暂编第八师溃退,平湖宣告解放。6月1日平湖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1日平湖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950年5月,埭乘乡4个村划入嘉善县。骑莲乡10个村划入海盐县。
1958年11月,海盐县西塘和嘉兴县钟埭、曹桥3个公社划入平湖县。
1961年12月,西塘、海塘、元通3个公社划还海盐县。
1968年11月7日成立平湖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中共平湖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
1981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
1991年6月28日,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县级市)。
2、南河头,古称鸣珂里,位于当湖镇,东与建国路相接,西至迎瑞桥,明天启版《平湖县志》“县治城内全图”已有标注,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载:“……西之北由胡家汇为横街,一日鸣珂里,俗称南河头。”平湖设邑(1430)之时,鸣珂里已颇具街区规模。历史渐进,沧桑变迁,虽经时光侵蚀、兵燹战乱,但南河头古风古貌犹存。
据平湖市人民政府平政发(1998)127号文,南河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1999年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组成的专家组一行5人,来平湖调查考察,认为南河头是平湖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保护价值。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2000)27日号《批转省文物局、省建设厅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报告的通知》,将南河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汉塘之水西来,逶迤流入甘河,似玉带镶嵌其间,用条石垒砌的驳岸整齐划一,驳岸上栓船石鼻随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水踏渡半淹水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梁式石桥迎瑞、鸣喜、利市、秀源、永凝,古朴庄重;武康石铺就的石板路旧迹斑斑。一群晚清民宅鳞次栉比,包藏着江南古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莫氏庄园为标志的名门望族宅第,其规模宽宏、布局紧凑、构造精致、雕饰华丽、高低有序、错落适宜,昔日的威风可以想见。有比比皆是的白墙青瓦、一门三吊挞;木结构的市民宅第,其楼上为卧室,楼下为客堂,后宅为灶间,旧时民情依稀可辨。有平湖望族葛氏所创的当湖最早的新式学堂――稚川学堂,办学三十五年,培养了大批专家学者,如中科院学部委员冶金专家邹元燨、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水稻专家俞履圻、着名古文献专家周振甫等等,其辉煌永载史册;现学堂旧址虽已移作他用,然睹其屋舍墙垣,仍可感受昔日风貌。
“文笔巍巍出水央,登临直接五云乡。寒飞海上诸山雨,月落城中万瓦霜。礼佛悠悠扳叠磴。法堂钟磬朝还暮,不是瀛洲是上方。”这是明贡生冯敏效《沙汀塔院》一诗。报本塔乃平湖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邑人陆杲发起。当时竣工的宝塔有七层,拔地十九丈余,四周华檐围绕,翘角皆有悬铃,风动铃鸣,声传数里。塔建成后,陆杲等人又在塔旁建报本寺,至万历七年寺院建成,塔寺合称报本塔院。
岁月荏苒,报本塔经塌圯、重建与不断的修葺,现存之塔为五层,通高49.14米,平面为八角形。从南口入塔,有螺旋形石级直达顶层。层次之间有圆形空间,为穹窿顶所隔。顶层中有一根双人合抱的大木柱。木柱穿透塔顶,沉重壮观的铁塔刹套置其上。登临报本塔,远望九峰,近瞰东湖,旖旎风光,尽入眼中。
宝塔圩在东湖中,本不与陆地相连。后于康熙和雍正年间,分别建成启元桥和通济桥,俗称西宝塔桥和东宝塔桥。清陆秋山有诗云:“一水拖蓝打浆平,启元通济两桥横,斜辉半落云山外,塔影波光照眼明。”一派迷人的风景。
清代和民国期间,报本塔院为着名古刹,有僧众数百,香火鼎盛,缙绅、富户多在塔院举办佛事。塔院风景优美,引人入胜,一年四季,游人不绝。
数百年沧桑,历经人为与自然的损坏侵蚀,报本塔有所倾斜,塔身日趋萧索。2000年底,在市委市府的重视与有关部门努力下,报本塔纠编与基础加固工程顺利完成;2002年7月,报本塔塔身恢复性维修工程启动,估计到2003年初全面完成。1992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平湖市佛教协会在宝塔圩东南角靠湖边重建报本寺,第一步建天主殿,于当年四季度落成,开始接待香客。殿东侧建小花园,园东又先后建平屋五间和两层楼房五间,作为食堂、弥勒室和僧众宿舍。1997年,在报本塔以东,兴建大雄宝殿,殿基为浆砌块石,五开间,黄色琉璃瓦顶,高大庄严。信徒慕名而来,香火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