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古代不同时期的名称
北京古代不同时期的名称如下:
1、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2、燕、蓟、燕都、燕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黄帝之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3、蓟县。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4、燕郡。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变。
5、涿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6、幽州。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7、燕。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8、南京、燕京、析津府。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9、中都。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0、燕京路大兴府、中都路大兴府、大都路、元大都。
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
11、北平府。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12、北京。
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如今的北京也从此得名。
13、京师。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14、顺天府。
明清时设置顺天府管辖首都地区,地位与今日的北京市类似,但管辖面积不同。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也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1)北京历史名称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就是“招”和“聚”的历史——战国时期燕昭王修黄金台,招的是人才;元世祖忽必烈修积水潭,聚的是物资;明成祖朱棣从全国招来20万工匠、上百万民工修建北京城,奠定的是城市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和高等院校落户北京,人口和优质资源的高度集中,在助力北京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的人才和资源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
“摊大饼式”的发展,使城市如同一个体形越来越庞大的巨人,步履沉重: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57辆增至目前的570余万辆;常住人口从200万增至目前的2170余万;城市历次总体规划中,1000万、1250万、1800万的人口红线一再被突破……
北京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开始下降,毗邻动物园的“动批”周边环境嘈杂混乱,儿童医院门口常有家长带着患儿支着帐篷等待排队挂号……尤其是一到秋冬季就每每来袭的雾霾,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呼吸的痛”。
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首都应有的样子。北京的城市病治理,正如总书记所说,“光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不行了”,必须从顶层设计上找到治根儿的良方。
功能太多——总书记对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分析切中肯綮。北京既有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又要在经济、金融、产业发展、教育、科研、医疗等几乎所有方面“全面发展”,样样做到最好,自然会导致摊子越铺越大,聚集的资源和人口越来越多,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尖锐。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总书记为北京开出的“治病”处方,从根本上着眼,方向明、思路清,令在雾霾、堵塞、拥挤中困顿的北京豁然开朗。一座城市再大,也不能什么都搞;解困局,疏解势在必行。
疏解之于北京,不仅是空间所迫,更是发展所需。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让城市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迅速成为共识,一场有序疏解的攻坚战由此打响。城市,特别是城六区开始由聚到疏,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从一直做“加法”到引入“减法”,走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
新的规划图紧锣密鼓进行调整修订,勾勒出城市未来的发展路径:设定城市总人口红线——2300万;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明确五环内不再新建大型综合医院,不再大规模开发商业项目;设定水资源红线——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漫灌农业彻底退出北京。
⑵ 北京的旧称有哪些
北京是历史古都,有许多称谓,人们比较认可的北京历史上的称谓有下面一些。
北京不仅叫北平,历史上还曾有十五个名字
蓟。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人于蓟,封召公爽于燕。另一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国并入蓟国,蓟国以蓟城为国都,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后,设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是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位置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
日下。日下是国都的代称。《晋书》就称晋都洛阳为日下。后来唐代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诗句。后来日下就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清人朱彝尊干隆年间着有《日下旧闻考》一书。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代曾设幽都府,所治在今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取消燕京。北京的正式命名多有变动,可燕京这个名称广泛使用。
北京不仅叫北平,历史上还曾有十五个名字
春明。此名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着有《春明梦余录》一书。
京城。长安成为国都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后来国都就指京城。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称京城。
南京。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幽都府即现在的北京地区,因而又称南京。
北京不仅叫北平,历史上还曾有十五个名字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归北宋,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在今天北京西南。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蒙语称大都为汗八里,意思为“汗城”,可汗所住之处。元朝定都北京后,北京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元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⑶ 北京原来叫什么名字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在唐朝时期称为幽州。
北京各时期称谓如下: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3)北京历史名称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北京一些地名的由来:
1、窑
北京有很多窑,大北窑,黑窑厂街,刘家窑,大瓦窑,小瓦窑,崔家窑、鲍家窑、邓家窑、严窑、魏窑等。这些地名都带一个窑字是因为当时明成祖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在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陕西工匠涌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窑逐渐增多,并几种在南城一代。当时的窑主要生产砖瓦,这些都是兴建新北京城的必需品。
2、南礼士路
在20世纪的前四十年,北京城通往门头沟等郊区的交通非常不便,于是在阜成门附近租驴前往,成了当时普通家庭的最佳选择。因此在阜成门附近出现了一条“驴市路”,专供行人租驴西去。而且当时在附近还有着名的白云观,此处经常举办庙会,于是骑驴游白云观就成了当时的时尚。
直到解放后,在调整地名时,由于此处已不再租驴,且“驴市路”不够文雅,就将此路改称礼士路,而此路的南段,就成了南礼士路。
3、五棵松
清代时,此处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围有五棵高大的古松。当时的人们去往北京的西部十分不便,且常有土匪打劫,于是行人们就相约在五棵松树下碰头,然后结伴而行,五棵松这个地名于是从此叫开了。
后来1965年国家修建地铁,由于技术问题,使得这五棵松树相继死掉,为了纪念这个地名的历史意义,在此处补种了五棵松树。
4、苏州街
清朝的干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带着自己的母亲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苏州,这也是皇太后第一次游访江南,大开眼界。回到皇宫后仍然堆江南的美丽风景念念不忘,但由于年事已高,不能经常出游。
干隆皇帝事母至孝,于是决定将从万寿寺一直到海淀镇的沿线大兴土木,建成了一条长达数十里的苏式商业街,俗称苏州街。这条街道不仅修建得象苏州的街道,而且里面的买卖人也是干隆皇帝从姑苏城中挑选出来的,可谓原汁原味。
很可惜的是,这条街道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的时候被焚毁,此后就名存实亡了。
⑷ 北京的古称是什么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4)北京历史名称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所在地,也是中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北京位于东经115.7°—117.4°,北纬39.4°—41.6°,中心位于北纬39°54′20″,东经116°25′29″,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18.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9%。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77.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常住人口出生率7.96‰,死亡率4.95‰,自然增长率3.01‰。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23人,比2014年末增加12人。2015年末北京市户籍人口1345.2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11.8万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⑸ 北京历史上都有过什么名称
1、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4、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8、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9、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5)北京历史名称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
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首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被全球权威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联合国报告指出,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二位。2017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230元,住户存款总额和人均住户存款 均居全国第一。
2017年,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183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北京在福布斯201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排第3位。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北京将成为全球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⑹ 北京历史的称谓,都有哪些呢
历史上的北京曾经叫过“蓟县”、“幽州”、“燕京”、“大都”以及“北平”等名字,历史别称多达二十多个。
先秦时期,有一名叫“蓟”的诸侯国,其地理位置主要为今北京的西南一带。后来这个诸侯国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时候为燕国所灭,燕国随后又将国都迁移至此。所以这一地后来也称燕都、或者燕京。而待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燕国复又被并入秦朝疆域。秦始皇将该地设立为“蓟县”,将它归入广阳郡管辖区。
待中原进入元朝统治之后,忽必烈于1271年将北京更名为大都,并迁都至此。而待元朝统治为朱元璋所灭之后,元大都也随之被并入明朝疆域。而朱元璋在攻陷元大都之后,随即下令将该地的名字更改为北平。而后在分封藩王时,朱元璋将北平给到了身为燕王的朱棣。而朱棣后来因“靖难之役”顺利登上皇位,即位之后的他则将北平更名为了顺天府。除此之外,朱棣还将顺天府设立为陪都,因地处北方,故而又称北京。而待朱棣将明朝都城迁移至北京之后,人们也以“京师”来称呼北京。
⑺ 北京在历史上一共有多少种名称
在古中国历史上北京的名称很多,共有27个历史名称,同时还有13个不太正式的别称。北京的名称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姬发建立西周的时候起,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黄帝的后代到到了一个叫做蓟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在现在的北京市范围内。与此同时周武王还分封了一个叫做燕的国家,这个国家是后来的战国七雄之一,蓟的封底最后被燕国兼并,并且定都于此,因为这个地方被叫做燕都。
元帝国建立之后,这里又被称之为大都。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之后,将首都由原来的金陵迁往大都,改大都为北平。满清建国之后,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又改名北平,新中国成立之后,定都北京,北平再次回复北京的称号。
⑻ 北京 名称的由来
北京名称是由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北京由于经历了很多的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称:
1、燕都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幽州
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京城
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4、南京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8、京师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9、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8)北京历史名称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从1153年开始,北京经历了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历时800多年,一直都处于国都的地位。因此,它又得到了各式各样的别称,如长安、春明、日下、京华、都门、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等。所以,综观世界各国历史悠久的城市,北京市是世界上历史名称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正名、别称约有60个,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名称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西北端,50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原始人的活动。
当时的“北京人”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但是没有留下地名。北京在上古时期叫作幽陵;在夏代称冀州;在周朝称为蓟;春秋战国谓燕;秦署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有、伐戊;北魏叫燕郡;隋改涿郡;唐改范阳郡;辽改为幽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称北京;1421年改称京师;清代称北京;1928年又改北京为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恢复北京的称号。这些名称仅是比较常见的名称。除此之外,北京在历史上还曾叫过宛平、燕山府、圣都、汗八里。
⑼ 介绍一下北京的历史名称
北京是闻名中外的文化古城,在历史上前后共拥有六十多个正名和别称,可谓是中外城市中历史地名最多的一个。她的历史名称有二十七个蓟、燕、广阳、广有、伐戎、幽州、涿郡、范阳、幽都、蓟北、南京、燕京、永安、析津、宛平、燕山府、圣都、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北京、顺天府、行在、京师、京兆。此外,还有三十多个别称,如蓟门、蓟宛、燕都、燕城、春明、日下、京华、京邑、都城、北都、帝城、帝京、天京、天都等。
⑽ 北京在历史上有几个称呼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