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祭祀死者的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怎么算
老人死后,儿孙为表示哀悼’,直系子孙、媳妇,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谢孝日。葬后三日为“祭坟”,七日为“小期”,二十一天为“三期”(也称“三七”),三十五天为“五期”,四十九天为“断七”。
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㈡ 人死三七怎么算
传统上,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其中“三七”的祭奠最为重要,很多家人是隆重举行的,其次是“五七”和“七七”,而其它的“七”,则可草草行事。
三七五七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象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㈢ 三七事件的主要历史背景
三七事件(又称小金门屠杀难民事件)发生于1987年3月7日,为一台湾军队屠杀越南难民的事件,事件中搭乘难民船的19位越南难民全部被杀死亡。
1987年3月7日,小金门的一五八师南塘营区(四七二旅)步一营步三连东岗"4"哨附近发现有不明渔船靠近,经回报后按战备程序实施警告射击,接着又实行驱离射击,但渔船仍然上岸。渔船被火箭筒射击炸毁后,有三名男子先后企图跳下船,大声以华语沟通却遭射杀。三名男子遭射杀后,连长奉派率兵上船检查,发现全是手无寸铁的越南难民,船里伤亡狼藉,其中还有四名妇女(含一位孕妇)及六名儿童,无论死活都被搬上岸集中,再搜索船舱,夹层里又有一人。之后被集中在沙滩上的尸体与幸存者,次日由营部连卫生排的士兵奉令就地掩埋,奄奄一息被活埋的,挣扎哭喊的被命令以圆锹击杀,并焚毁船身后掩埋。
事发后,南塘守备区各单位军心浮动,为了防止哗变,旅部由旅部连派出部分军士官兵接管营部连,然后师旅部封锁现场,对金防部战情以例行驱离匪船结报。事后一五八师及金防部隐瞒不报,金防部司令赵万富也佯装不知。
事件曝光后,经过郝柏村面报蒋经国,决定将金防部司令赵万富及政战部主任张明宏调职。一五八师师长龚力、该师政战部主任及涉及滥杀之旅长、营长、连长等交送军法侦办。蒋经国并问郝柏村外界对该事件的反应。郝柏村在日记中记载,"...(该案)不会立即烟消云散,仍是处理棘手,且看半年后能否平息。"
现场的钟姓旅长被依教唆杀人罪判刑一年十个月、刘姓营长被依共同连续杀人罪判刑一年十个月,李姓连长与张姓连长则被依共同杀人罪判刑一年八个月,但都被缓刑三年,关几天再回役或退役,薪水照拿。高层则全都没事。
㈣ 家里一位老人去世,多少天是三七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9
㈤ 三七如何保管
选购贮藏
三七以颗粒大、坚实、光滑、无枝者为优。三七是多年生植物,要种三年以上才能收,种植的年头越长,个头越大,质量越好。三七中的“春七”为最佳,特点是:颗粒大而圆俗称猴头、狮子头,根部粗壮,表面灰褐带绿,无裂隙俗称铜皮铁骨,味苦回甘浓厚。如果三七长成主根上细下粗悬殊大俗称“疙瘩七”,主根上下粗细均匀俗称“萝卜七”,两者均为质次。
家庭贮藏三七要注意防虫蛀。一是可与白茅根饮片同贮于瓷缸内,白茅根为三七的2~3倍;二是将三七包好,与细辛共放一处。
㈥ 祭祀死者的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怎么算
日,部分地区习俗是在七月十四日这一天,在民间传说中,中元节这一天鬼门关大开,死去的人会在这一天来人间游荡,所以,在中元节这一天,大部分地区都有烧香祭祖、上坟扫墓的习俗,中元节是一个以祭祀鬼魂为主的节日,是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关于祭祀亡魂,在我国民间,还有头七这一丧殡习俗,头七也是非常受重视的一个习俗。
头七日子是怎么计算的提前一天吗
头七是一种丧殡习俗,通常是指人去世后的第七天,从人去世的那一天开始算起,据说,死者的亡魂会在去世后的第七天回家,家人需要为亡魂准备一顿饭菜,也就是离世后的最后一顿饭,吃完这顿饭,亡魂才会离开人间,进入轮回转世。
头七有什么讲究和禁忌
在有的地方习俗中,在头七这一天,家人给亡魂准备好饭菜之后一定要回避,据说要躲在被子里,不能让亡魂看见,否则亡魂会留恋人间不开离开,没有办法投胎转世,也有的地方习俗中,认为死者的亡魂会在头七的子时回家,而家人应该在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死者的亡魂能够顺着这把天梯去到天堂。
关于头七的禁忌,一般是不建议在头七这天为了一些琐事争吵,这样会让亡魂记挂不肯离去;再就是头七这一天不要去坟地祭拜,否则会对活着的人、对后代不利;家中若有坐月子的一定要提前回避,避免与亡魂冲撞。
头七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丧殡习俗,信则有不信则无,逝者已矣,这些凡人的习俗只不过是活着的人的心理慰藉而已。
㈦ 三七什么时候成熟
秋季成熟。
主产于云南文山州各县,文山县、砚山县、马关、西畴、广南、麻栗坡、富宁、邱北等,另广西田阳、靖西、田东、德保等地也有种植。云南文山州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习称“文三七”、“田七”,为着名的道地药材。
现状
云南道地中药材三七,是国内医药业界公认的战略资源。在《本草纲目》中,它被李时珍称为“金不换”。云南当地流传着众多关于三七神奇疗效的传说,人们赋予其“南国神草”的美誉。
事实上,三七也并非浪得虚名。作为“活血止血、化瘀定痛”的特效药,三七是包括云南白药、片仔癀等在内的360多种中成药制剂的关键原料,涉及1300多家中药生产企业、近千亿规模产值。
然而,正是这味被业界奉为圭臬的名贵药材,却在不经意间陷入了一场关乎兴亡继绝的危机。业界人士预测,若不尽快纾困,五到十年内,一场“三七荒”或将无可避免。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中药材三七面临无地可种 五年后或现“三七荒”
㈧ 文山三七的历史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同科同属,起源于2 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山区,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称。三七为云南文山州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中医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七是一种品质稳定的常用植物药,又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自古以来其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功效为世人所公认。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三七能治一切血症“,《本草纲目拾遗》又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近 30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三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药化、药理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表明,三七含数卜种皂苷等活性物质高于人参,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显着作用,尤其是在降血脂、降血糖、降血稠、降血压、抗炎症、抗疲劳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疗效显着,而且安全无毒,从而给三七的开发应用展示出新的广阔天地。
文山州三七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文山州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种植为基础,加T为重点,企业为龙头,效益为目标,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化发展之路。“从而使三七产业的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㈨ 云南三七收获季节是什么时候
三七花,每年的7、8月份收获,按三七生长年限分为两年三七花、三年三七花,三七多为三年生草本植物,在种植的第二个年份就会开花。
为防止三七花成熟抢占了三七的营养,故两年的三七花在花蕾期就会全部采摘,但因生长年分浅有效成分含量低,体型瘦弱卖相差,在市面上相对价格也要比三年生三七花便宜。
在采收前半月剪去三七植株地上部分,只留茎桩6~10厘米高,以便挖掘时识别。挖掘时用铁耙或竹撬从厢下方开始,依次带土轻轻挖起,去掉茎干,抖净泥土运回加工。挖时要仔细,不要遗漏,不要挖断、挖伤根部。
(9)三七历史存活多久扩展阅读
1、三七俗称田七、山漆、金不换、参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2、根系短,肉质根,与人参同科同属,有 “北参南七”之说。生长需三成光、七成阴。典型的喜钾植物。
3、云南三七是熟知的三七道地产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悠久的种植历史,成就了这个三七之乡。
㈩ 三七的植物起源
三七,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主治出血症,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三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不少于2500万余年,其诞生时间甚至远超于人类。
三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不少于2500万余年,其诞生时间甚至远超于人类。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中,使用三七的历史推论可知3000余年,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约600余年。
古代典籍对三七有诸多记载
《玉揪药解》记载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剑新血”。
《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能治一切血病”。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三七的名字是由苗语翻译而来
居住在山头的苗族祖先,擅长狩猎,在狩猎过程中若遇到外伤出血,他们便会用一种野生植物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出血很快止住。
苗族的祖先把这种植物叫做“chei”,与山上一种叫“山漆”的树发音相同,因“山漆”与“三七”谐音,在流传中便被记作“三七”。
所以最早的时候是由苗族发现和使用三七,而历史上三七生长就只分布于西南山区苗族生活的地方,就是云南文山及周边少部分地区。
云南文山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被称为“中国三七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