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太古的历史沿革
当明朝时候,外国人和中国通商,独在澳门一隅,我们北省距澳门很远,没有人敢放洋前往,独太谷人具有远大眼光,首先去澳门行商。至于在中国的境内,三百年前,就有太谷客商的足迹,那更不用说了。所以参茸庄、绸缎庄、绵茧庄、洋布庄,这些较大的商铺,都是从太谷创办的。其它钱行、布行、铁器行、竹器行、南京杂货行、亦莫不占有先进的地位。
太谷有许多大商铺,所卖的货物,又是别处没有,因此全省的商务,就自然集中于太谷一县。省南的平、蒲、绛、解,省北的忻、代、宁、保,以至大朔、归绥,各处的行商贩客,莫不来太谷采办货物,运回本处销售。要以寻常眼光看来,太谷居然成一个商端口了。自火车通行以后,中部各县,以及北省距京绥路近的贩商,虽多亲到外省办货。但是太谷主要货物的销路,并不减退。至于韩侯岭南的客商,仍是来太谷采办一切。这都是规模雄大,信用素着的缘故。正如商业课本中所言,太谷商业历史悠久,早在宋金时代就已经有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但在金、元两代的残酷统治下,社会经济处在落后的阶段,商业活动发展缓慢。明代前期,太谷地区风调雨顺,老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国家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量移民太谷,农业经济得到复苏,太谷的商业活动也由小到大,有了一定的规模。直到明代中叶,太谷商业才有了较大发展,参与人数大增,商贸活动形式多样,并且规模较前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明万历24年(1596)版的《太谷县志》这样记载:太谷素称勤俭,崇经术,尚礼义,诚为美俗。今观士敦行谊,农力于野,商贾勤于贸易,无间城市、乡村,无不纺织之家,可谓地无遗利,其勤不减古昔矣。据太谷耄耋老人回忆说,太谷城内孙家乃是明朝财主;沟子村员氏于明末即在汉口做茶叶生意,并在北京设志一堂分号。明末清初,北汪曹氏在东北热河省朝阳地区的三座塔开始从事种菜、养猪、磨豆腐业,尔后开设酒坊,兼营杂货业,故有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之说。由此可知,太谷人的经商活动到明代中叶就已经相当频繁了。
顺治18年(1644),满清入关后,经过康熙、雍正、干隆三个盛世的发展,太谷商业空前活跃起来。这期间,太谷出外谋生的一大批富商大贾衣锦还乡后,盖起一座又一座富丽堂皇的豪宅:如北汪曹家、上庄王家、白燕张家、南席武家、东里乔家、阳邑杜家、任村贾家、里美庄郭家、要家,还有城内的赵、孟、武、孙、党、康家等等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富商大户。他们以家乡为根据地,建立总商号。干隆年间,太谷就有170余个商号,分号不知其数,太谷商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太谷,作为山西商业的一个繁盛之区,其商人的经商活动逐渐成为晋商中一支劲旅。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中叶以后,商贾辐辏,甲于晋阳,太谷商业进入鼎盛时期,道光二十二年(1842)《太谷重修大观楼捐银碑》记载,当时太谷捐银的商号就有600余家。全县近半数的壮年男性出外长期从事商业活动,太谷商号遍及全国各大码头。从经营的行业来讲,票号、药材、绸缎、皮货、呢绒、布匹、典当、粮食、杂货、副食、土产、麻铁、颜料、茶庄、客栈应有尽有;从活动范围来讲,北起东北、蒙古,南到四川、广东,西达新疆、青海,东至京、津、徐、沪、杭、闽,全国商端口大邑、水旱码头,几乎都有太谷商人的生意,还远足外蒙库伦(乌兰巴托),俄国的伊尔库次克、莫斯科、日本、美国等地。晚清光绪年间,县城的东街、西街、南街商号林立,鳞次栉比,其中着名的有:协成乾、志诚信、世义信、锦生润、大德玉、大德川、公合泉、裕源永、保隆堂,还有祁帮、平帮设在太谷的分号大德通、大德恒、三晋源、合盛元、日升昌、蔚丰厚、蔚长厚等;帐庄有:砺金德、用通五、三晋川;药材行有:广升远、广升誉、广益义、广懋兴、广源兴等20余家;绸缎布匹百货业有:万聚恒、锦全昌、万泰恒、恒升泰、元生利等;土产杂货业有:瑞隆裕、义兴隆、达泉涌;生烟业有西谦亨、北谦亨。这些商号中的多数主要是经营大宗批发业务,其次才是零售,其时,有一位太原的晋绅叫刘大鹏,他在太谷私塾教书时,写了一本《退想斋日记》,书中记录了太谷当时的富庶繁华:太谷为晋川第一富区也,大商大贾都荟萃于此。城镇村庄,亦多富堂,故风俗奢侈为诸邑最。他还说,当时的太谷有五百万金者1户,百万金者3、4户,数十万金者数十户,数万金者则不计其数。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二十二日,适遇冬标之期,见夫街市之中,商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银锭的代称),如水之流,滔滔不断。说太谷的商业,还有三点不得不说。一是太谷标;二是太谷周行镜宝;三是太谷设立的山西省总商会。 商人办货,用现金交易,当时钱货两清的实在很少。大多都是先行交易,然后定期付款,这付款的时期,每年中按四季分为春标、夏标、秋标、冬标。每季付款一次,叫做标期,标期结算是一种信用度很高的合同经营。赊销商品,既是商行的买卖,也是票号的放贷。商品卖者与买者的关系,也成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山西各商家适用标期,最普通的是太谷标和太汾标两种。太谷标即太谷一县之标,太汾标即太原府所属的祁县、榆次与汾阳府所属的平遥、介休之标。在地域上讲,太谷也不是独偏于东而另划一区,实系太谷在当时经济上显赫的地位与优势之所在,其一县之势力,可与榆次、祁县、平遥、介休等数县相抗衡,故独为一标。太谷标每年又分春二月、夏五月、秋八月、冬十一月四个标期,每期三天。因为众多的票号、商号总部都设在太谷,每到标期,外地分庄的贷款、货款、利润等现银都要运回总部进行结算,每逢标期,各票号的库房银山银海,外地转运标款银两的驮骡、车辆络绎不绝。同时外地商贾云集太谷,向各大商号办理订货、进货合同,清理旧债务,开始发生新的业务关系。太谷各大商号在外地商业大端口设有坐庄,派出专人采办货物,如苏杭的绸缎、川广的药材、四川的夏布、山东的曲绸,蒙古的皮毛、两湖的茶叶、京津沪的洋货等,大量运回太谷,然后再批发给外地商户,省城太原的各大商行也均由太谷进货。标期之日,各商业大户还要搭台唱戏,公演三天,古老的太谷县城,自然是车水马龙,人群熙攘,热闹非凡。
清代货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以银为主,以钱为辅,银子一般铸成元宝后,在市场上流通。银子最重以五十两一个元宝,中锭为十两,也流行一至五两的小元宝,叫小锭,或锞子,还有一两以下的散碎银子,票号一般以一千两为汇兑标准。因为各地银两的成色不同,所以金融本位标则也不同。太谷票商为增加其信誉度,则规定了本太谷货币流通的金融标则,称作谷钱平。凡是外来银两,必须按九九八的成色,在太谷银炉重新铸成银锭,加盖太谷周行镜宝的钢印,才能在市面上流通,这比山西2.4宝标准还高。所以太谷的周行镜宝在全国享有极高的盛誉。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太谷商业的发展。 太谷古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古城最早建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太谷春秋时属晋,周襄王时,晋侯以阳地赐大夫处父为食邑,始有阳邑。西汉时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太谷县。明清以前,太谷一直隶属太原府。
县城所在地,原为白塔村。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始迁于此,之后筑土为城,周围5公里,高6米,四周掘护城池。明正德九年(1514),太谷城墙增高到8.3米,以砖砌门,上建重楼,城墙四角建角楼。明万历四年(1576),太谷古城改砌砖城。城基垒石1.67米,自基至堞砌砖,基宽14米,高12.5米,东、北、南为瓮城,西门为重门,瓮城上各建楼3间,角楼重加修饰,周围建警铺56座,以砖砌堞道,里侧加回垣。清代,古城虽时有修缮,但其规模与建筑基本还是明代样子。直到1930年,太谷城墙、瓮城完好,西、南、北护城河依旧。太谷古城的第二大特点是街巷整齐,宅院讲究。太谷城是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心,鼓楼作为太谷古城有标致性建筑,雄距古城中心,不仅蕴含有传统审美观念的思想,而且客观上对古城建筑规划起着定位的作用。太谷旧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而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旧县衙,北大街与西大街中段相交。在此基础上,多数街巷横平竖直,把全城住宅划分为若干方块。使得整座古城建筑规范齐整,进退有节。
太谷旧城的建筑,商号约占三分之一,集中于东西南北四大街;民宅约占三分之二,集中于城内四隅。太谷古城住宅特色明显,普通人家的宅院大多为三、三制,即正房、厢房、下房各为三间的四合院。而一些大户人家或临街铺面则是正房5间,厢房里七外五或里五外三的两进院、三进院。但正房多呈一面坡,俗称梯儿房。外观青砖石砌,上窗一律内启。这些四合院既有防火的作用,又有聚水聚财的寓意。都属明清北方典型的宅院。许多北京的游人说太谷的四合院,楼高墙厚,而北京的四合院低矮、窄小。究其原因是明清太谷为山西最富有的地区之一,老百姓兜里有了钱,山高皇帝远,又怕土匪盗贼,所以起房盖屋便不惜钱财,而北京地处天子脚下,那些王公大臣即便有钱,也讳于皇家规制,不敢造次,只能依例行事。
查阅《太谷县志》,我们还发现,太谷古城寺庙众多,文化深厚,直到现在,太谷城内的街道名称,除一部分是因方位、地名、姓氏以及居民的意愿而命名的外,仅以商号和寺庙命名的就有三十多条。如以商号起名的有:兴隆巷、钱市巷、钱龙巷、醉乐园巷、纯和巷、卖珠市巷、永胜巷、振兴巷等;因寺庙而取名的有:观音巷、杨庙巷、南寺街、东寺园、狐公庙巷、三官庙巷、上观巷、东岳庙巷等。据史料记载:自晋代至晚清,太谷仅城内就建有祠、庙、观等27处;建有状元、进士、举人及节孝牌坊20余处,再加上一些过街门楼,整座古城到处闪烁着浓郁的传统文化。
如今,太谷古城昔日规模宏大的城池,杨柳岸边的护城河,以及一座座入城的石拱桥、瓮城、角楼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古城的两座标致性建筑古楼与白塔依然如故。鼓楼又称大观楼,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底层以砖为基,开四门,面向县衙,贯通东、南、西三条大街,夕阳西下,登楼四望,满城的青堂瓦舍尽收眼底,三条大街两旁的老式商铺,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历历往事。建于城南无边寺内的白塔,通体白色,塔为7级砖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高43.6米,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塔身为楼阁式空心制,塔顶为莲座瓶式喇嘛刹,塔腹空心,登塔北望,古城旧貌犹存。晚霞映照下的鼓楼,燕子环飞,令人心驰神往。 庄南低处围以外墙,形似瓮城,庄门石券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五尺,上嵌石匾迁善庄。门外是一条数米宽的深沟,想出入庄内必须经过吊桥。桥边的石栏杆栏板上还雕以各种长寿、如意图案。进入庄内,先是小天井,石板路,再进内寨门,寨门上书紫燕小石匾。门外是外院,有龙王庙、磨房、坊碾,和饲养牲口的地方。门内是正庄院,有大小五个院子,院内有假山、住宅、小轩、下棋亭等建筑,院内的石磴,石阶尺度虽小,但依石势,石纹而筑,很是精巧。由于整个院落依山势而建,前后错落,别有洞天。近年来,一位香港的先生下正计划在此重新修葺,开发旅游,希望有一天这个古老的山庄也成为我省旅游的一个亮点。
历史上的太谷城乡风景名胜还很多,如公署园林有分防厅东书房花园、小河阳,有公共园林西园、东寺园,有酎泉、凤山、龙泉寺、天宁寺、关帝庙、观音庙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中,太谷就有净信寺、光化寺、真圣寺等六处被列为国保单位。
⑵ 太谷饼的历史渊源
太谷饼的产生和盛行都与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相传在明末清初,太谷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太太,经常在夜里想吃饼子。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是嫌干硬难嚼。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生意,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这种甜饼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饼,直径约12厘米,中间厚约3厘米,其表皮色呈茶黄,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太谷饼具有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点,而且即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
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白糖、胡油芝麻、蛋清。制作方法是用蛋清将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调成糊状,用勺子盛在扣炉内,糊状自然融流成圆形。成熟后,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送到阔太太府上后,颇受青睐,于是诞生了享誉后世的太谷饼。后来太谷饼被深居宫廷的慈禧太后发现,将其定为宫廷贡品,更让太谷饼身价陡增。
另一说在清朝咸丰年间,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姓张的以开饼面铺为生。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富豪大户们贪图享受,就苦思冥想,反复试验,制成了一种“甘饼”,受到有钱人的欢迎。这种“甘饼”,用料讲究,烤制技术特殊,吃起来香酥甜软,很快即远近闻名。
⑶ 太谷学派的学派历史
太谷学派产生于清代嘉道之际,延之民国年间,它以创始人周太谷而得名。当今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在传授的方式和学术思想上又与儒家学派有所不同,它以儒家思想为主,杂糅佛、道二教的一些观点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这个学派的“教天下”与“养天下”,对后来的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具有启导作用。周太谷在家乡安徽石埭一带传徒,讲授时常杂有一些气功之类的养身术,弟子达数千人。官府恐危及朝廷,将他逮捕并准备处以死刑,后经狱卒相救,周太谷得免于难。他隐迹江湖数年后于道光初年来到扬州,以行医为生,经常出入茶馆市肆,言行怪异,不流时俗,他的言行被扬州的有识之士关注。扬州书生汪全泰率先求道,成为周太谷在扬的第一个门徒,世称大竹先生。不久,颇有文名的七旬老翁许鹤汀也拜太谷为师,周太谷的名声大振,信徒日众,上至达官显贵,下有贩夫走卒、家庭妇女,影响颇广。道光十一年(1831年),仪征张积中和李光炘表弟兄俩从仪征来扬,与周太谷辩论三昼夜后,拜在周太谷门下,周太谷对他俩也极为器重,说“启予者炘也,助予者中也。”第二年,周太谷病危,临终时嘱李光炘“传道于南”,张积中“还道于北”。兄弟二人尊奉师命,张积中在山东一带讲学,并从“民胞物与”,“不忍人之心”的仁爱思想出发,以黄崖山为中心,招集流民,依山筑寨,组成一个财产共有、教养兼施、君师合一的半封闭耕读社会,尝试建立一个互助、互爱、平等和谐的管教养卫联合体,门徒一时多达三千人,号称“北宗”。人们称张积中为黄崖夫子或黄崖先生。同治五年(1866年)张积中被诬为谋反,黄崖山遭官兵血洗,张积中及其门徒几乎全部遭难,史称“黄崖教案”。此后“北宗”的活动转入地下。李光炘主要在扬州、泰州等地讲学。同治二年(1863年),在江都宜陵建龙川草堂,门人日众,号为“南宗”,太谷学派进入全盛时期。李光炘着名的弟子有蒋文田、黄葆年和刘鹗。“黄崖教案”后,蒋文田去继承“北宗”;李光炘逝世后,刘鹗主要从事实业,以兴办实业来养“圣功”之学。黄葆年则成为太谷学派“南宗”传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黄葆年被推为山长,在苏州兴办归群学堂,人称“黄门”。“黄门”在全盛时门徒多达万余,这在晚清、民国期间的学术流派中是仅有的。由于太谷学派的第二代传人李光炘讲学于泰州多年,黄葆年、蒋文田又是泰州人,所以有人称太谷学派为“新泰州学派”,以别于明代的“泰州学派”。民国二年(1913年)后,黄葆年、蒋文田在苏州共同讲学,从此南北合宗。黄葆年去世后,太谷学派逐渐衰微。太谷学派在苏州讲学40余年,造就了一批学术人才,1949年太谷学派解体。周太谷对儒家经典有独到的见解,常“发往圣所未发,释先儒所莫释”。在宇宙观方面,他认为“乾,阳气也;坤,阴气也;屯,二气交于下也;蒙,二气凝于上也。需讼者,运寒暑也;师比者,建畿国而分井邑也。”又称“夫大赤之气,运日生而不坠,深黑之气,载出海而不泄。”把阴阳之气具体为能“运日星”的“大赤之气”和能“载山海”的“深黑之气”,而日、月、风、雨、雷、电、星则是两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周太谷把“诚”注入生命之学,发展了传统的生命之学。周太谷年青时曾游学四方,分别拜精道学的韩子愈、通佛学的陈少华为师,这样他就谙熟佛、道两教,所以在他的学说中也就带有佛、道的思想。李光炘认为,儒、佛、道的学问各有所长,他们之间是相互兼补的,而太谷学派则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融进了佛、道两家之长,“老者,孝也,忠也。佛者,弟也,恕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圣之说诗,佛门作偈,道门咏歌,其义一也,多风人之旨”。太谷学派一开始就带有宗教色彩,到太谷传人时宗教色彩渐浓,到黄葆年的“黄门”时则已有宗教化的倾向。“心息相通”是道家练气之术的入门要诀,周太谷讲学时常带有的气功之类的养身之道,经过张积中、李光炘、黄葆年等人的发挥,演化成“心息相依”,被当成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成为太谷学派的精华所在。周太谷说,“人之始生也,知视动而视动之心已放矣,知言听,而言乎之心亦放矣。欲求其放心者,必得非礼勿视动。非礼勿言听。言近乎听,言认则不闻;视近乎动,动无往则不睹。厥后已放心之复其初也。”“言认”是不说话,“无妄动”是不做无谓的动作,这样就可以使人的心转“复其初”,这就是“心息相依”。张积中把“心息相依”与人的道得修养联系了起来,说“慎动则息依于心,沉思则心依于息。人能心息相依,则言自谨而行自慎。”“以心省察其息,以息涵养其心,故瞬有存息有养。”黄葆年不仅把“心息相依”作为养身之道,还作为门下弟子修习“圣功”的准则,并对“千经万卷”作了更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心不明不能依息,心不纯不能从心。龙川夫子有曰:心依息便是居仁,息从心便是由义。心不明,息昏之也。息不定,心乱之也,故心息相依可包罗千经万卷,千经万卷皆是心息相依注脚,识得心息相依,读书可,不读书亦可,否则多读书愈加黑矣。庄子仙心,心息相依,只在仁为己任。”并说“心息相依是格物。”太谷学派在讲授形式、入学的规矩都带有很深的宗教色彩。
学派自称其传为“羲、文、周、孔、周”。后一周虽说可能是周太谷,但书中颇推崇周敦颐,可能为其渊源所致的民间暗流。
太谷学派的遗书主要有《周氏遗书》《张氏遗书》《李氏遗书》及《语录》等百余种,均未刊。
⑷ 山西太谷名人故事和经历
杜任之(阎锡山时期太谷县长)与李淑清(杜夫人)
杜任之生于1905年,万荣人。15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四·一二”政变”,革命处于低潮,他于1927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冬,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并加入第三国际领导下的反帝同盟。留学期间,他加入了德国共产党。1932年,他出席了爱因斯坦和高尔基等人发起的世界反战大会。回国后,他受命回太原策动阎锡山抗日,被阎锡山任命为太原绥靖公署秘书,兼任山西大学讲师,同时还秘密担任共产国际远东局通讯员。
李淑清祖籍北京,自小家境贫寒。读完大学后,她被母校北京师大附中聘为教员。她曾赴法勤工俭学,学习舞蹈艺术。为完成学业,她一边绣花挣学费,一边在学校苦读。学成归国,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等高校教授体育和舞蹈课。目睹众多女性不幸的命运,她下决心终身不嫁。经友人介绍与杜相识后,她便被他的学识渊博、志向坚定、风流倜傥所倾倒。自小家里就给任之订了“娃娃亲”,但他反对封建的包办婚姻。认识淑清后,他认定这就是他的理想伴侣。他妥善安置好老家的“夫人”——承诺供养她余生,随后与淑清结婚。婚后淑清跟丈夫来到山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了10多年。她先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学习革命思想,后到临汾民族大学任体育教师。她自编教材授课,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
“七·七事变”后,杜任之被赵戴文任命为太谷县县长。他组织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准备与日军展开武装斗争。他到八路军办事处拜望周恩来副主席,按照周的指示,回到太谷组织青年救国会,鼓舞群众士气。太原沦陷,阎锡山命他担任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教务主任。他经常破译敌人的秘密文件,并汇报给延安的党中央。因从事地下工作,他被阎锡山囚禁在吉县克难坡,差点被杀害。他与王世英向阎锡山面陈并分析团结抗战和反共的利弊,促使阎保持中立。1948年,他到北平华北学院任教,与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崔月犁取得联系,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与周北峰、刘厚同等人一起,策动傅作义部起义,北平被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任常务副主任,担任中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先后撰写有多篇论文,出版多部论着和译着。文化大革命中,他被非法囚禁6年。“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被平反,并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⑸ 太谷党家历史太谷党家是哪里过来的
太原的南面,属于晋中,我没去过,看地图上的距离不管火车还是汽车,车程都在两个小时左右。太谷饼好吃,嘿嘿。
⑹ 太谷有多久历史
查阅晋商史料,太谷的人和事介绍的都比较少,巧的是,最近笔者看到一本民国十五年十二月出版,由当时山西教育厅编辑处发行的《商业课本》第一册。书中第23课专门介绍了太谷,文字虽然不多,但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太谷的商业在晋商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抄录如下:太谷是山西全省的第一个商区。其在商业界的势力,可以左右全省金融,城内商号栉比,又多为批发庄,它的支庄遍布全国。山西中部的商业,首推祁、太、平、榆,但祁、平、榆三处,固然各有所长,如祁县的茶庄、平遥的票庄,尤其轰动一时。不过要总括起来,还不能与太谷等量齐观,他们的历史也不能与太谷同日而语。
在明朝的时候,外国人和中国通商,独在澳门一隅,我们北省距澳门很远,没有人敢放洋前往,惟太谷人具有长远眼光,首先去澳门行商。至于在中国的境内,三百年前,就有太谷客商的足迹,那更不用说了。所以参茸庄、绸缎庄、绵茧庄、洋布庄,这些较大的商铺,都是从太谷创办的,其它钱行、布行、铁器行、竹器行、南京杂货行,亦莫不占有先进的地位。
太谷有许多大商铺,所卖的货物别处没有,因此全省的商务就自然集中于太谷一县。省南的平、蒲、绛、解,省北的忻、代、宁、保,以至大朔、归绥,各处的行商贩客,莫不来太谷采办货物,运回本处销售。如果以寻常的眼光看来,太谷居然成一个商端口了。
自火车通行以后,中部各县以及北省距京绥路近的贩商,虽多亲到外省办货,但是太谷主要货物的销路并没有减退。至于韩侯岭南的客商,仍是来太谷采办一切。这都是规模雄大,信用素着的缘故。
正如商业课本中所言,太谷商业历史悠久,早在宋金时代就已经有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但在金、元两代的残酷统治下,社会经济处在落后的阶段,商业活动发展比较缓慢。明代前期,太谷地区风调雨顺,老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国家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经济得到复苏,太谷的商业活动也由小到大,有了一定的规模。直到明代中叶,太谷商业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参与人数大增,而且商贸活动形式多样,规模较前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⑺ 太谷凤凰山的古城传说
太谷古城历史上被称凤凰城,明代以前古城内建筑和宅院规模还不是很大和豪华。经屡次改造,受高人指点,在南门口开了一个外门,朝东南方向的凤凰山,作为凤凰的脖颈。南门外为凤凰的头,把东门和西门连起来,成为凤凰的翅膀。北门外的水秀村做为凤凰的尾巴。另外,在城内正中盖了一座鼓楼,楼下正中打一眼井,作为凤凰的心脏。南关正街修了一座桥曰永济桥(已毁)是凤凰的鼻梁。桥左右两边各打一眼井就是凤凰的双目。
城池建成后,在城墙的四周栽了不少枣树,作为凤凰身上的羽毛,枣成熟后,绿里透红,这只凤凰显得更加美丽可爱,后人称太谷为“金太谷”,太谷自然就成为“金凤凰”。
后来又取孔子有3000弟子72贤人之说,太谷城墙上修了3000个城垛,筑了72个角楼。相传每到夜深人静时,城楼上便有忽明忽暗的灯光和隐隐朗朗读书声....
“金太谷”辉煌和鼎盛时期乃是明清时代,那时太谷商人涉足东北、蒙古,开拓到江南一代,远至新疆。太谷城乡参与商业活动者占全县成年男子的半数以上。
太谷城内先后出现了闻名遐耳的富商大家,如城内的杜家、贠家、宋家、孟家、孔家、赵家、白家、党家八大家,以及北汪曹家,白燕张家、上庄王家、东里乔家等都是腰缠万贯的巨商大贾。他们经商致富后,用从外地挣来的钱大兴土木,建房买地,使太谷城面貌大为改观,小小的古城铺面林立,商号票号云集,豪阔宅院彼彼皆是,使整个古城形成了现存的四街、八井、七十二巷格局,其丰富的资财,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繁荣发达的经济,使这里一度成为全国货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贸易中心,太谷也成为一个商号云集的城市,被人们誉为“金太谷”,“小”,“旱码头”。
美国人罗比·尤恩森在他所着的《宋氏三姐妹》一书中称太谷为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中国的华尔街。
⑻ 山西太谷的介绍
太谷,山西省晋中市辖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中国北方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中国的华尔街”之美誉。同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为其代表。中华第一哲人——箕子封国,孟子母亲仉氏故里,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
⑼ 万里长城距今有多久的历史了
最早的秦长城距今已有2000余年,最晚的明长城距今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一、秦代长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二、汉代长城
汉初,匈奴乘华夏战乱,越过秦大将蒙恬所筑长城,和汉帝国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对峙。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
程不识是驻守长城的名将,治军严厉,只要他戍边匈奴就不敢来犯。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秦、赵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三、唐代长城
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新唐书·地理志》载:山西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
唐长城遗址从马陵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和顺县仪城。
四、明代长城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9)太谷有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着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⑽ 有“中国华尔街”之称的山西太谷有哪些历史名人
作为山西历史悠久的名城,太谷也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明末清初着名的山西八大皇商崛起后,太谷更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山西素来有“金太谷,银祁县,铜平遥”的民谣,在民国时期,太谷更有“中国华尔街”之称。
汇通天下
其他太古名人,还有如有华北一支笔之称的书法家赵铁山;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孟子之母、曾为孟子三迁的孟母;五代后唐大家李嗣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