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洪泽湖的资料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地理位置在北纬33º06′—33º40′,东经118º10′—118º52′之间,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
属暖温带黄淮海平原区与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区的过渡带,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洪泽湖降水量较为丰沛。
洪泽湖属过水性湖泊,水域面积随水位波动较大。在正常蓄水水位12.5米时,面积达2069平方公里,容积为31.27亿立方米,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当湖水位达到13.5米时,湖区面积为2231.9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2.95亿立方米,此时湖区面积基本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相当(太湖水域面积为2388平方公里)。湖水位17米时,防洪库容135亿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间,最低处7.5米左右。湖底高程高出东侧平原4~8米,所以又称为“悬湖”。
洪泽湖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6.9米,发生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因黄河决砀山、东溢六塘河,洪泽湖水位猛涨,礼坝(位于三河闸南岸)被冲决,自此淮水由入海为主改为入江为主。洪泽湖最低水位为9.68米,发生在1966年。
洪泽湖水质属中-富营养型,洪泽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氨、酚、总汞;年均水温16.3℃,最高水温在9月28℃,最低水温在1月3℃,洪泽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只有当北方强冷空气过境时,湖面才出现封冻,全湖性封冻一般发生在寒冷的1~2月;湖内的鱼类以鲤科为主,约占全湖种类的50%以上。
❷ 洪泽县的历史沿革
夏朝时,洪泽县为淮夷人聚落。
西周时,是徐国腹地。
春秋时期,属吴、越;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时,境内东部属东阳县,南部属盱台(眙)县,西部属徐县,北部属淮阴县。
汉时,境域先后分属徐、高平、睢陵、盱眙、富陵、淮阴、东阳、平安等县。
三国时期全境属魏。晋时,隶属多变,境内先后分属淮阴、东阳、盱眙、山阳等县。
南北朝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割直渎、破釜(破釜塘即洪泽湖一部)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洪泽境东部始属淮安县。
隋时,地处下邳郡、江都郡边界,东部属安宜县、山阳县,南部属盱眙县,西部属徐城县,北部属淮阴县。
唐时,全境处泗州与楚州边界,东部属宝应县、山阳县,南部属盱眙县,西部属徐城县、临淮县,北部属淮阴县。
五代时,地处后晋边境;后,境域大部属南唐。
北宋时,全境处泗州和楚州边界,东部属宝应县,南部属盱眙县,西部属临淮县,北部属淮阴县、山阳县。南宋、金时期,境域分属金与南宋。
元时,境域处河南江北行省、东道宣尉司边界,东部属山阳县、宝应县,南部属盱眙县、临淮县,西部属泗州,北部属桃源县、清河县。
明时,全境属南京(南直隶),地处凤阳、淮安、扬州三府边界;东部属宝应县,隶扬州府高邮州;南部属盱眙县,西部属泗州,隶凤阳府;北部属桃源县、清河县,东北属山阳县,隶淮安府。
清初沿明制;康熙时全境处江苏布政使和安徽布政使司边界;嘉庆时,全境处江苏省、安徽省边界。
民国时,全境处江苏、安徽两省边界。西部属泗县,南部属盱眙县,隶安徽省淮泗道;北部属泗阳县、淮阴县,东部属淮安县、宝应县,隶江苏省淮扬道;后略有调整,分隶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江苏省第五(后改为第七)、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开辟洪泽湖地区根据地,境内先后建立淮宝县和洪泽县,后撤销。
民国30年(公元1941年)10月在县境东部岔河镇建立淮宝县政府(1950年2撤销);民国31年(公元1942年)4月,在县境西部洪泽湖区建立洪泽县政府(期间因故曾临时撤销,后即恢复,并于民国36年即公元1947年6月撤销),洪泽置县始于此,县境内设有两个县级民主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1952年2月,全境曾分属泗洪、盱眙、泗阳、淮阴和淮宝5县。
1950年2月后至1956年5月建县前,全境分属泗洪、盱眙、泗阳和淮阴4县。
1956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置洪泽县,隶属江苏省淮阴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洪泽县隶属淮阴市。
1985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洪泽县行政区划重新调整,洪泽湖部分水面及淮河、临河、半城、成河等乡镇划出,盱眙县和淮阴县部分村划进,县仍隶属江苏省淮阴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改名为淮安市后,洪泽县隶属淮安市延续至今。
❸ 请教!华南农业大学洪泽湖历史
好像在校正门附近
❹ 洪泽湖简介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地理位置在北纬33º06′—33º40′,东经118º10′—118º52′之间,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
洪泽湖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
❺ 洪泽湖在哪个省,哪个市
洪泽湖,在江苏省,淮安和宿迁两市境内。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杨广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都,一路干旱,经过“破釜塘”时,喜逢大雨,水位大涨,一望无边,他一时兴起,就将破釜塘改为洪泽浦,洪泽之名由此而来。到了唐朝,又改称洪泽湖。
洪泽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淮河中游、江苏省洪泽县西部,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部分的过水通道。在正常水位12.5米时,水面面积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湖泊长度65公里,平均宽度24.4公里,全湖水域由成子湖湾、溧河湖湾、淮河湖湾三大湖湾组成。
洪泽湖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
洪泽湖,属暖温带黄淮海平原区与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区的过渡带,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洪泽湖降水量较为丰沛。
(5)洪泽湖历史多久扩展阅读:
洪泽湖风景区发展历史:
由于巨流大川的冲击,海湾退成了内陆,留下了许多湖泊与水塘。公元616年,随炀帝乘船“游幸”江都,一路干旱,途经破斧塘时,适逢大雨,一时兴起,便将破塘改名为洪泽浦。唐代的洪泽浦,已是一片泽园,遂又改名洪泽湖。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淮并交,洪水暴涨,明祖陵、泗洲城和周围许多村庄均侵入湖底。明清两代,为了维护南北水上交通,不断对东岸防洪大堤加固增高,洪泽湖遂成为着名的“悬湖”。
据测,洪泽湖底层是海拔10米左右,洪泽湖大堤东的地面只有海拔4~8米,所以古有“倒了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清淮(原清江市、淮安府)不见面”的民谣流传。
2006年4月5日,泗洪县洪泽湖湿地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11月,泗洪县洪泽湖湿地公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通过国家验收。
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境内,泗洪县洪泽湖湿地是整个洪泽湖地区中湿地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
❻ 洪泽湖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上黄河洪水泛滥,经常夺淮河河道如海,含有大量泥沙的黄河水在流经黄海平原的淮河下游沉淀,堵塞了河道,于是淮河水无法宣泄,在中游积蓄下来,形成了今天的洪泽湖。
❼ 洪泽湖到底有多久历史
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五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三十里,以防淮水东侵,高家堰便是洪泽湖大堤的萌芽。南宋时因战乱,造成黄河夺淮,直到明万历七年,河督潘季顺实行“蓄清刷黄”政策,即将高家堰加高并向南延伸六十里,形成洪泽湖大堤。从1580年(明万历八年)起,洪泽湖大堤就开始增筑直立条石墙护面,历经明清两代171年,使用千斤条石6万多块,达60万立方米以上,且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
❽ 洪泽湖怎么形成的
洪泽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
1、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
2、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客观因素。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与泗水合,南流入淮,此为黄河改道之始。
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黄河夺淮长达近700年之久。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3、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角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8)洪泽湖历史多久扩展阅读:
据《淮河史话》记载:大约300万年前,洪泽湖地区原是黄海海湾的一部分,是古淮河下游所经过的地方。由于长江、黄河、淮河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各自入海口沉积下来,堆成了河口三角洲,后来逐渐发展扩大,形成了不断向海洋伸展的三角洲平原,而海岸线也就逐渐由陆地向海洋推进。
与此同时,海流所挟带的泥沙又在三角洲冲击平原沿岸的海湾地区堆积下来。这样,年复一年的冲击和堆积,终于将这一浅海湾与大海隔绝开来,封闭成一个个泻湖,这就是洪泽湖的胚胎。洪泽湖最早只是由破釜塘、白水塘、阜陵湖、泥墩湖和万家湖等几个小湖荡组成,范围很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劳动人民将破釜塘、白水塘等几个小湖泊加筑堤堰,垦湖为田,开渠引水灌溉,加之从1194年到1855年,历史上660多年黄河夺淮,长期造成洪水泛滥,以及战争的破坏,使原来湖区面积逐年扩大。
其中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淮地区连降70天暴雨,黄淮并涨,古泗州城被洪泽湖淹没后,从而形成了今天面积达2069平方公里的浩浩洪泽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洪泽湖
❾ 洪泽湖风景区的景区历史
由于巨流大川的冲击,海湾退成了内陆,留下了许多湖泊与水塘。公元616年,随炀帝乘船“游幸”江都,一路干旱,途经破斧塘时,适逢大雨,一时兴起,便将破塘改名为洪泽浦。唐代的洪泽浦,已是一片泽园,遂又改名洪泽湖。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淮并交,洪水暴涨,明祖陵、泗洲城和周围许多村庄均侵入湖底。明清两代,为了维护南北水上交通,不断对东岸防洪大堤加固增高,洪泽湖遂成为着名的“悬湖”。据测,洪泽湖底层是海拔10米左右,洪泽湖大堤东的地面只有海拔4~8米,所以古有“倒了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清淮(原清江市、淮安府)不见面”的民谣流传。
❿ 洪泽湖水域经历了哪些发展
洪洚湖在江苏省的西北部,位于淮河的中游,其外形好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天鹅。水,面浩瀚,面积为1805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湖盆的前身是古代渴湖。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断裂上升,以及泥沙的淤积和陆地,的不断向海推进,渴湖退居内陆,并分化为无数小的湖泊,史书上有记载的有:破釜涧、白水塘、富陵塘,泥墩湖、方家湖及成子湖等。这些湖泊多有水道相连。隋炀帝乘船游江南,路经破釜涧,时遇大雨,便把破釜涧改称为洪泽浦,洪泽湖之名由此而来。据历史记载,从公元1575~1855年的280年间,洪泽湖大堤曾决口140余次,每次决口,江苏里下河二带顿成“泽国”,特别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在黄、淮两水的袭击下,古泗洲城沦于水下。京剧“虹桥赠珠”就是描写古泗洲城被洪水吞没的神话故事。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一大蓄水库。湖水全赖东岸大堤作为屏障,湖底比东部平原要高出4~8米,是一个“悬湖”。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建于东汉(约公元200年),原为壬堤,长30里,自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后,湖面扩大,堰堤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后经明永乐、万历年间数次修筑,土堤延伸至蒋坝,为现今洪泽湖大堤的雏形。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在大堤的北段改用块石护坡,到清干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才完成块石护坡,形成“堤堰有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在大堤中并筑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减水坝,备大水泄洪之用,这是中国劳动人民治水智慧的结晶。
洪泽湖年平均水位为12.10米(蒋坝水位站),湖泊蓄水量达24.4亿立方米,水位年内变化幅度为1.24~4.14米,湖泊平均永深仅135米,局部最大水深达4.75米。
注入洪泽湖的河流主要有淮河、渫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等,这些河流大多分布在湖的西部。在人湖各河流中,以淮河为最大,最大人湖水量为26500立方米/秒;来水量占人湖总水量的70%以上,是洪泽湖水量补给的主要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湖区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使洪泽湖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湖先后建起了三河闸、二河闸及高良涧闸,并建成了蒋坝和高良涧两处船闸,此外,还全面整修了洪泽湖大堤,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二河和淮沭新河,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枢纽工程。现在的洪泽湖已变成为淮河下游的一大蓄水库,每年由灌溉总渠输出的水量约70~14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800余万亩。
洪泽湖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湖内盛产梅鲚、银鱼、鲤、鲫、鳊、铂、草、青、鲢鱼及乌鱼等,此外尚有虾、蟹、螺、蚌和鳖等。50年代洪泽湖水产最高年产量曾达4200万斤,现今的产量只有当时产量的半数。在鱼产量中银鱼和梅鲚的产量扶摇直上,1969年梅鲚收购量为37万斤,1971年增至170万斤,1977年高达317万斤。
洪泽湖的水生植物以湖西分布较多,芦苇比较集中分布在淮河人朔尾闾的沙滩上,总面积约有6万余亩。所产芦苇。除直接外运作建筑材料和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外,湖区不少乡镇还利用芦苇加工成芦席外运,此外,湖区还产芡实和莲籽,1971年收购莲籽约8万斤。1953年三河闸建成前后,洪泽湖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有较大的变化。1953年以前不少湖面大型水生植物茂密,莲藕、芡实丰盛,有“鸡头(芡实)、菱角半年粮”之说,可见其产量之多。三河闸建成后,湖泊水位显着提高,不少洲滩被水所淹,大大地缩小了其分布的面积。目前除湖西尚茂密外,大部分湖面已成为开敞的水面了。
兴建水利设施,使洪泽湖的水产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水利方面的效益是巨大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大力恢复和增殖水产资源,以达到综合利用湖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