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肥乡有多久的历史
今肥乡县境域,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归赵。赵惠文王时,为嘉许遇难牺牲的相国肥义,把肥乡作为他的封地,命名肥邑。后肥乡史称肥邑。
秦属邯郸郡。西汉于县境内东北部置列人县,属广平国。征和二年(前91年),在西南部设即裴侯国;地节三年(前67年),在西北部设邯沟侯国;二侯国均属魏郡。〔新〕王莽时,改列人县为列治县,更即裴为即是。东汉废即是、邯沟两侯国,列治县复名列人县。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属钜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再属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析列人、邯沟县地始置肥乡县(其境域是由邯沟侯国和列人县西部构成),“其故城在今肥乡县西二十二里”;与列人县同属广平郡。晋肥乡、列人两县均属司州广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斥漳县(今曲周)并入列人县;太和二十年(496年),列人县又分出斥漳县。列人县、肥乡县民属相州。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肥乡县并入临漳县,属魏郡。北齐时,列人县废。
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肥乡县,县城迁于今址。十六年(596年),于县东部原列人县地设立立清漳县。大业三年(607年),肥乡、清漳两县属武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肥乡县改属紫州;四年(623年)属磁州;六年(621年)属名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广平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属名州。
会昌三年(843年),清漳县并入肥乡县。至明、清、民国三代,肥乡县境域“东西广袤八十里,南北延袤四十里。”其四至是:“西至邯郸梨林堡界三十五里,南至成安县雾睹营(也名雾观寺,即今店上)界十五里,东至广平县李白营界三十五里,北至永年县大由村界(现属曲周县)二十八里。”
五代肥乡县属名州。宋、金,属河北西路名州。天会七年(1129年),肥乡县领新安镇。(另有一说:五代属洛川,宋属广平武安郡,金属广平郡)元属中书省广平路。明属京师广平府。清属直隶省广平府。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漳水沉城,县治东迁旧店营(今东营)。雍正九年(1731年),县治迁回原址。此后,县城未再变迁。
民国2年(1913年),肥乡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大名道;民国17年(1928年)属河北省;民国26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区。同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五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建伪政权。
民国27年(1938年)5月31日,肥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抗日军政委员会,后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同年8月,属冀南第二专员公署;不久,属冀南第三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年)2月,成立邯(郸)永(年)肥(乡)边区(相当县级)。同年10月,邯永肥边区撤销,成立永(年)肥(乡)(后改为功岑县)。此时,肥乡县的境域只有现在境域的二分之一,这是肥乡县有史以来辖区最小的时期。民国32年(1943年)3月,成立磁(县)肥(乡)办事处(后改称磁肥县)。民国33年(1944年)8月,功岑县撤销,并入肥乡县。民国33年(1944年)8月,肥乡县二区24个村划归永年县。民国34年(1945年节8月,磁肥县撤销,所辖原肥乡县村庄,归肥乡县建制。民国36年(1947年)7月,肥乡县第六区划归永年县。
民国37年(1948年)5月,肥乡县属华北人民政府冀南第三专员公署。民国38年(1949年)8月,属河北省人民政府邯郸地区。建国后,肥乡县隶属邯郸专区。1958年7月30日,广平县并入肥乡县。1958年10月,同年10月,撤销肥乡县,将其所辖的行政区域除天台山公社划归永年县外、其余部分全部划归曲周县(属邯郸专区)。1960年5月,曲周属邯郸市。
1961年6月1日,恢复肥乡县建制,永年县将原肥乡县所辖的天台山、张达、白落堡、辛安镇、大西韩、大寺上6个人民公社划归肥乡县。1962年3月1日,原广平县从肥乡县分出,同年又将赵村、积善2村再划回肥乡县。此后,肥乡县境域边界、形状和面积没有变化。1970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属邯郸市至今。
B. 董仲舒的生卒年份
董仲舒简介
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着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着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同时,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认为天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四季的变化体现了天以生育长养为事的仁德。董仲舒给天体加上了道德的属性,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识的体现。
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有两个要点:
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策》)。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
“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上述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他宣扬这一学说,也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人性论
人性论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人性理论。他认为人是宇宙的缩影,是天的副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人,人的性情禀受于天。他比附说:“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他还指出,人与禽兽不同,具有先天的善质,但这种善质是潜在的,要经过教育才能转化为人道之善。董仲舒将性划分为“三品”,认为“圣人之性”是善性,“斗筲之性”是下愚者,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名性。他认为被统治者的大多数属于“中民之性”,需要统治者加强道德教育。
伦理学说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他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把人性看成是人“受命于天”的资质,并明确指出人性包括“性”与“情”两个方面。他认为,性表现于外则为仁,可以产生善;“情”表现于外则为贪,可以产生恶。因此,必须以“性”控制“情”,“损其欲以辍其情以应天”。人性虽然体现了天,可以产生善的品质,但这只是就其可能性而言,只有接受“圣人”的道德教育,然后才可以为善。所以必须以道德教化的“堤防”,阻止“奸邪并出”。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强调义重于利。在志与功的关系上,他强调志,主张“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认为动机(志)不善就可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
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
董仲舒认为,历史是按照赤黑白三统不断循环的。每一新王受命,必须根据赤黑白三统,改正朔,易服色,这叫新王必改制,但是“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这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纲常名教万古不灭的僵死教条,起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剧烈。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针对这些情况,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等措施,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这些建议和主张在当时有进步意义。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根据。因而被尊为群儒首,成为汉代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理论家。董仲舒着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C. 通州区牛堡屯东永和屯村积善堂是谁家的啊通州区牛堡屯东永和积善堂的历史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D. 梁邱李氏的历史
梁邱李氏虽地处偏远,可是富在深山有远亲。他们先后同莒县庄家、兰山尹家、车辋宋家、马庄王家等地主联姻,形成掌管一方政治经济的士绅势力,人称大家门官宦人家。 其后代遍居鲁南苏北三市,数十万人口。
费县梁邱关阳李氏家谱辈分
目前20代排列表
克功逢殿堂 秉景忠秀常
存仁延余庆 建义钦一方
以下是后续60代
明法襄太舜 利贞开其源
定鼎盛先汉 成化超群贤
怡念祖泽昊 悦广颂歌传
为国献英华 兴家启瑞端
正诚勤敬恒 修齐治平全
善积增幅瑞 名美益扬宣
E. 下桥镇的历史沿革
下桥圩形成于明正德年间,原称隆盛市(圩),后因址傍省道公路桥——下 桥而改称下桥市(圩)。明清时期属积善乡。民国20年(1931年)为六区的板桥镇;民国29年属 一区;民国30年10月,隶属青桥乡,称下桥保。1950年5月改设徐四区,领行政村5个;1957 年12月31日,撤区后改称下桥乡,领高级农业社6个;1958年10月成立下桥人民公社(又东方红公社),辖生产大队18个;1983年改为下桥区;1987年改称下桥镇。
F. 谁知道积善桥
积善桥是延庆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桥。该桥位于三里河村北,建于沽河之上。清同治年间由本地人集资建成,因其造福乡民,方便交通,故名“积善桥”。
民国十三年(1923年)曾进行过修复。
G. 昆山积善新村到昆山朝阳区有多少路程
没有多远,只有十几公里,开车也就30分钟多一点。
H. 河南省安阳县铜冶镇积善村到山西省壶关县西街有多少公里
诺谁算过?我知道铜冶到积善
I. 古镛镇的介绍
古墉镇位于将乐县中部,总面积167.8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金溪河北岸,为将乐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银高速公路、省道金泰线、岭文线纵贯境内,并在下村设高速公路互通口和在积善村设停车区。1991年8月,山门、洋坊村恢复行政村建制。2005年,全镇辖3个社区居委会、13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有10724户33277人。 镇政府所在地为县城。五代十国闽天德三年(964年),将乐升县为州时,县城西郊有西台山,形如覆钟,取名“镛州”,后因历史悠久改称“古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