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门宦制度
门宦(al—Tariqah),伊斯兰教苏非教团[1]分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通称。最初,这些苏非教团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语名称,或以赞念的特征命名,或沿用原苏非教团名称。亚非伊斯兰学者称之为“托勒格”,西方学者称之为“教团”。 “门宦”一词的渊源,其说不一,主要有: (1)源于汉族的“宦门”、“门阀”等名称。 (2)源于河湟地区群众所说的“七门八宦”。 (3)源于穆斯林所说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门(即真主的召唤)等词。
“门宦”一词始自清中叶,据传甘肃临洮北乡穆夫提第六代教主马显忠(1736~1795),由清朝地方当局委派为“统领”,命其统管河州各教派,群众称其所管为“七门八宦”,但这只是口头传说。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在河州知州杨增新《呈请裁革回教门宦》一文中始有记载。其他种种有关其来源的说法,在阿拉伯文、汉文文献中尚未发现。门宦一名的出现和被甘肃、宁夏、青海苏菲主义者及一般穆斯林所承认,表明这些支派大多已形成为一种具有宗教世袭制度和特殊地位的“高门世家”。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权力集中、辖区较大并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组织形式,存在于回、东乡、撒拉、保安等各民族中。
各门宦教义上信奉逊尼派,在教法上信守哈乃斐学派的主张并以苏菲着作《米尔萨德》、《麦克图巴特》等经典为认主和必修的课本外,还有以下共同特征: (1)崇敬教主,以教主为“老人家”,认为他们是引领教众走上正道的“赫海”,甚至认为教主是能够创造和显示各种“凯拉玛特”(即奇迹)的“吾里”(即真人)。教众对教主唯命是从,凡事必须听教主的“口唤”。从精神生活到世俗生活都受到教主的影响。教主管辖许多教坊,并委派“热依斯”和阿訇管理清真寺教务。 (2)为门宦创始人、掌教人及其家族成员、门生修建墓冢——拱北。各门宦创始人如大拱北的祁静一、穆夫提的马守贞、华寺的马来迟、库布林耶的穆哈伊丁等逝世后,教众在其墓地都修建有拱北,有的建有类似衣冠冢的墓地,也尊之为拱北。有的给各代掌教人建拱北,有的给掌教人的家族成员或其得意门弟子也建立拱北,甚至给与本门宦有关的阿拉伯或中亚传教士也修建拱北。拱北已成为门宦的宗教象征,一般都在人去世后才修建。现在甘肃省玉门市的吾艾斯拱北,是当地穆斯林为纪念七世纪来华传教的宜教师吾艾斯修建的墓地,与门宦拱北无关。 (3)有严密而又系统的道统继承制。为了门宦的继承和发展,各门宦都建立有自己的传承世系,称为“道统”。这种道统既上承某个苏菲教团的创始人和其思想主张,又代代相沿相续,脉络分明。其方式有子孙世袭、家族世袭和传贤继承3种形式。华寺、穆夫提、北庄等门宦都是子孙世袭。哲赫林耶在第三辈教主以后,也演变为子孙世袭制。戛迪林耶则以传贤方式继承教主。大拱北、洪门、丁门、韭菜坪、灵明堂等门宦都坚持这一传统。家族继承则以保安族的高赵家门宦为典型,其创建人马叶哈雅之后的3代教主,无论男女都在家族内相传。各门宦都非常重视其道统,都有神秘的口头历史传说;有的还有正式的书面记载,如《哲罕耶道统史传》等。 (4)重视道乘修持。道乘修持即宗教修炼,各门宦都非常重视。其修炼道路和阶段,一般分为3个品级:教乘(即六大信仰和五大天命功课)、道乘(即各种苏菲神秘主义的功修)和真乘(即通过明心尽性等修炼步骤,达到出世及人主合一的精神境界)。在道乘修炼中,各门宦既根据各个苏菲家的不同修炼方式与仪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国儒、释、道3家的思想因素,表现出不同的要求,如虎非耶主张“道(乘)教(乘)并重”,戛迪林耶主张“道(乘)中有教(乘)”,库布林耶主张“道(乘)教(乘)并举”,哲赫林耶主张“先教(乘)而后道(乘)”。所有门宦都非常重视和醉心赞念“迪克尔”,不同的门宦有不同的赞念方式,且都颇具神秘色彩。
Ⅱ 北庄门宦的接班人
北庄门宦老人家去世后接班人是谁 1 小时前 匿名 | 浏览1 次 来自:手机知道 家庭关系我要回答搜索相关资料 符号 编号 排版 图片 地图分享到: ...(火星人)7793
Ⅲ 伊斯兰教何时在中国形成门宦制度
清朝中期
17世纪苏菲主义各学派从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传入新疆,形成白山派和黑山派,通称为“依禅”。18世纪以来,库布林耶、卡迪林耶、虎非耶、哲合忍耶等苏菲主义学派,通过海、陆两路,相继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穆夫提、大湾头、大拱北、华寺、官川等支系,以拱北或道堂所在地命名的有毕家场、北庄等;以创始人姓氏命名的有鲜门、张门等;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的有胡门等;以拱北众多、建筑宏伟而命名的有大拱北、华寺等,但都不叫门宦。
Ⅳ 门宦的基本概念
门宦(拉丁文 al—Tariqah)是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教团 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各种教团分支的通称。最初,苏非教团各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语名称,或以赞念的特征命名,或沿用原苏非教团名称。亚非伊斯兰学者将之称为“托勒格”,西方学者称之为“教团”。
门宦一词的渊源其说不一,说法各异。主要有:(1)源于汉族的“宦门”、“门阀”等名称。(2)源于河湟地区群众所说的“七门八宦”。(3)源于穆斯林所说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门(即真主的召唤)等词。
据扬州普哈丁墓有关记载,南宋末年来扬州的普哈丁是一个苏菲主义神秘派的修道者,其墓迄今尚存。《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述,元时在广州一山洞中曾见到有200岁高龄的修道者,到杭州时,在他寄居的“埃及人士欧斯曼·伊本·安法尼之子孙家中”,“有一道堂”,“内有一批苏菲修道者”。明崇祯年间,印度一位苏菲派学者阿师格来华,留居南京3年,张中曾投师于他,对其讲道内容作了笔记,整理成《归真总义》一书。17世纪苏菲主义各学派从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传入新疆后形成白山派和黑山派,通称为“依禅”。18世纪以降,库布林耶、卡迪林耶、虎非耶、哲合忍耶等苏菲主义学派通过海、陆两路,相继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穆夫提、大湾头、大拱北、华寺、官川等支系。其中以拱北或道堂所在地命名的有毕家场、北庄等;以创始人姓氏命名的有鲜门、张门等;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的有胡门、疯门等;以拱北众多、建筑宏伟而命名的有大拱北、华寺等,但都不叫门宦。
门宦一词始自清中叶,据传由甘肃临洮北乡穆夫提第六代教主马显忠(1736~1795)提出,经清朝地方当局委派为“统领”,命其统管河州各教派,群众称其所管为“七门八宦”,但这只是口头传说。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在河州知州杨增新《呈请裁革回教门宦》一文中始有正式记载。其他种种有关其来源的说法,在阿拉伯文、汉文文献中尚未发现。门宦一名的出现和被甘肃、宁夏、青海苏菲主义者及一般穆斯林所认可,表明这些支派大多已形成一种具有宗教世袭制度和特殊地位的“高门世家”。门宦作为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权力集中、辖区较大并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组织形式,一直存在于回、东乡、撒拉、保安等各民族中。 门宦在甘、宁、青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分3个时期:
(1)康熙、干隆时期(1662~1795)为传入时期,在甘肃、青海先后出现了11个门宦,最大的有大拱北、华寺、官川和穆夫提等。
(2)嘉庆、道光、咸丰时期(1796~1861)为发展时期,先后又形成新的8个门宦,如北庄、文泉堂等。
(3)清末和民国时期(1875~1940)为内部分化时期,先后从上述门宦中分立出来13个门宦,如崖头、灵明堂、撒拉教等。
Ⅳ 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北庄老人家马进成去世了他的接班人是谁
一部分人承认了洒里哈《洒果》也就是马进成老人家的孙子为新的继承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他的孙子洒里哈达不到这个平级因而不承认他,所以北庄门宦分为两派了
Ⅵ 中国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哪四个详细说明,谢谢。
分别是噶德忍耶、哲赫忍耶、库布忍耶、虎夫耶。
中国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四大功修教团于17世纪初自西亚、中亚和南亚陆续传入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一带。在云南、吉林和华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1、嘎迪忍耶
起源于波斯人阿卜都·卡迪尔·吉拉尼所创之卡迪里教团。清康熙年间由阿布·董拉希传入甘宁青穆斯林中,后来分化为数支门宦。
在教乘上同于一般穆斯林,虔信伊斯兰教根本信仰,遵循《古兰经》和圣训,奉行“天命五功”。道乘修持则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心”为宗,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弃绝尘俗为入道之门”。
修持方式以静修参悟为主,默诵各种迪克尔(记主)词。有少数高级修士,抛离红尘,不求婚配,出访名师,入深山或驻拱北,进行苦修苦炼,禁欲苦修的特征很显着。
2、哲赫忍耶
哲赫忍耶的教旨是“ 敬主赞圣”、“ 遵经从训”。在修持上主张先 “教乘”后“道乘”。认为“教乘”是基础,“道乘”只限于少数有条件或教派继承人才能修持。
对伊斯兰教“舍希德”(圣战、殉教)思想信仰较为重视,富于斗争精神,曾数次掀起反对民族和宗教压迫的抗暴起义。在宗教修持和礼仪习俗上,主要特点是高声念诵“迪克尔”(记主词) 和公开举行颂主赞圣的仪式,以“明扬正道”故名“哲赫忍耶”。
主麻日只举行聚礼拜,不再举行晌礼拜,该派男性教徒以不留腮须和戴黑白色六角帽为特征,妇女不戴盖头,不蒙面纱。
3、库布忍耶
起源于中亚人纳吉姆丁·库布拉所创的库不拉维教团。传入时间,一说于明末清初,一说于明洪武三年 (1370),由一名外籍传教师穆呼引弟尼传入。该门宦除遵五功外,主要是静修参悟,幽居山洞拜主,默念迪克尔,静修时间分 40 天、70 天、120 天不等。教徒分布于甘肃省东乡、康乐及皋兰等地。
4、虎夫耶
由也门乃格什板顶耶道堂的派出者叙利亚人阿法格·赫达耶统拉西·古图卜·兰巴尼·毫苏素不哈尼于清康熙初年到青海西宁时所传。
以教乘、道乘兼修并重,以教乘为基础进行道乘功修,强调遵循教法,笃信《古兰经》和圣训,严格要求奉行“天命五功”;主要实行静修,但主张“闹中静”,即在热闹的尘世生活中进行修炼,反对脱尘幽居;门宦领袖穆勒师德或谢赫及其拱北(陵墓)受到信众的高度尊崇 ;道统传承多行世袭制,也有实行“传贤制”的。
(6)白庄门宦的历史有多久扩展阅读
门宦一词的渊源其说不一,说法各异。主要有:
1、源于汉族的“宦门”、“门阀”等名称。
2、源于河湟地区群众所说的“七门八宦”。
3、源于穆斯林所说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门(即真主的召唤)等词。
据扬州普哈丁墓有关记载,南宋末年来扬州的普哈丁是一个苏菲主义神秘派的修道者,其墓迄今尚存。《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述,元时在广州一山洞中曾见到有200岁高龄的修道者,到杭州时,在他寄居的“埃及人士欧斯曼·伊本·安法尼之子孙家中”,“有一道堂”,“内有一批苏菲修道者”。
明崇祯年间,印度一位苏菲派学者阿师格来华,留居南京3年,张中曾投师于他,对其讲道内容作了笔记,整理成《归真总义》一书。17世纪苏菲主义各学派从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传入新疆后形成白山派和黑山派,通称为“依禅”。
18世纪以降,库布林耶、卡迪林耶、虎非耶、哲合忍耶等苏菲主义学派通过海、陆两路,相继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穆夫提、大湾头、大拱北、华寺、官川等支系。
其中以拱北或道堂所在地命名的有毕家场、北庄等;以创始人姓氏命名的有鲜门、张门等;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的有胡门、疯门等;以拱北众多、建筑宏伟而命名的有大拱北、华寺等,但都不叫门宦。
发展历史:
1、康熙、干隆时期(1662~1795)为传入时期,在甘肃、青海先后出现了11个门宦,最大的有大拱北、华寺、官川和穆夫提等。
2、嘉庆、道光、咸丰时期(1796~1861)为发展时期,先后又形成新的8个门宦,如北庄、文泉堂等。
3、清末和民国时期(1875~1940)为内部分化时期,先后从上述门宦中分立出来13个门宦,如崖头、灵明堂、撒拉教等。
Ⅶ 有没有北庄门宦的候空群说一下
北庄门宦的后空群,那是可以的
Ⅷ 临洮门宦的历史传说
临洮拱北在城西二里,屋脊五光十色,彩霞四射。拱北创自前明,系成化间物戊辰燹毁。(见民国二十年黄陶庵编《续修导河县志·卷入·金石门·转瓦》)
注:临洮门宦先贤历史追溯到明朝,拱北为清代建筑。《续修导河县志》着者可能当时把二者混淆了。
临洮拱北:本门宦属虎非耶派,其祖先原于唐时来自阿拉伯。住于陕西西安仓门街,至宋时迁居青海西宁,明初又迁至洮阳(甘肃临洮)。崇祯十六年,生首辈道祖名白什勒力哎尼。……发扬虎非耶派教理,育化群迷,不遗余力。后于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归真,享寿八十五岁,葬于临洮(现分设为康乐县,原属临洮)。其道传于西宁同太爸爸,继传至七世道祖马玉焕(生于干隆三十二年十月十四日——应为“生于干隆九年十月十四日”),迁来临夏(本门宦一门两户即由于此)宣扬教理,授徒甚众。后于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因病归真,葬于城西王家场。当其病笃时,有得意教徒前来探视,并向道祖曰:死若可代,吾能替否?道祖颔首笑曰:汝可替余。道祖逝世,该教徒亦同时而殁。当时康乐教徒闻知道祖逝世,欲偷迁尸灵,临夏即星夜穿圹,圹深丈余,于最底层安葬道祖,而于五六尺处穿穴葬埋该教徒。康乐教徒于盈夜偷得史灵,仓卒间未辨真假,及抬至康乐境,于休息时启视,始知非道祖真体也。此即道祖所谓“汝可替吾”者也。想见道祖行高功深,洵非寻常。复传三世,至十世道祖马真(生于道光八年九月,归真于光绪十六年四月,享寿六十三岁),不再递传,而告一段落。至道祖马有德,曾赴阿拉伯,遇虎非耶道堂散以的名哈必本拉海,得其真传。
Ⅸ 北庄门宦晨礼后念啥
雅西尼 具体点。
Ⅹ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苏菲门宦,苏菲门宦徒是不是背叛格蒂姆(老教)的变节者
我们承认我们的历史,起初是各地木,然后是苏菲教团(门宦),再之后是伊赫瓦尼..这三派都承认自己的历史,都是正统的历史教派.只有某些思潮不承认自己的历史,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是猿猴变的?还是从墙缝里蹦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