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
我建议你在课前好好看看这节课的内容,或者提前一天晚上睡觉前看看第二天的课本内容,基本有个大致了解,完了听老师讲课,这样会加深你对预习内容的吸收,经常养成这个习惯,你将对历史课越来越感兴趣。有些人不喜欢看历史书导致一些历史剧看不懂,如果你喜欢看历史剧,好好看历史书吧,希望能给你帮助! 我给你这个建议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是这么学习历史的,在班上我的历史成绩都全班前三名的,从来没掉出过前三。
2. 美国高中历史课怎么上的
从一名历史教师的视角观察美国的高中课堂,得到一些直观的认识,也引发了些许思考。
一、以学生为本的探究式课堂教学
旁听的两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国教育的特点也可以从中略知一二。
1.讨论中的历史课
我们在大都会学习中心听了一节历史课。这是一所公立磁石学校,授课的是一名全美优秀教师,学生则是九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的学生)。这位老师对课堂有很强的掌控力,全程很好地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们跟着这位老师完整地上完了一节课,连中途校方请我们换教室继续参观,都没舍得离开。
这节课的主题是“WHAT MAKES A GOOD
QUESTION?”(怎样能提出一个好问题?)。问题一出,同行的老师禁不住悄悄问:“这是历史课吗?”这时,教师假设情境:假如你遇到一位多年前来自中国的移民,你想问他些什么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五个问题。写完后,两三人一组交流,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至此,我们才反应过来,原来这位老师是把历史知识当成了问题探究的素材,我们不禁暗自叫好。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总结提问的规则,学生先独立写出,再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纸上总结了提问的四个基本原则。由提出具体的问题到总结提问的方法与规则,课堂探究在一步步深入,也深深地吸引了听课的我们。
然后,老师又提出新问题:“什么是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要求学生把刚才提出的问题按类型分类。封闭式问题就是只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开放式问题就是需要解释的问题。老师又要求学生从两类中各找出一个问题进行转换。学生们讨论十分热烈,争着介绍自己的问题是哪一类型、怎样转换的,还有两个学生针对哪种问题更好辩论了起来,课堂出现了高潮。
接下来,老师要求学生从刚才的问题中“挑出你认为最重要、最有趣的问题”,并写到教室后边的白板上。学生们“倾巢出动”,把大大的白板写得满满的。就在我们以为本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认为这几个问题更重要?”画龙点睛,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这节课,基于学科又高于学科,
既是对学科知识的应用,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整节课的探究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升华,把教学的重点指向“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主探究和思维碰撞中,学会了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甚至未来拥有独立思考、善于表达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一节不像历史课的历史课,让人难忘!
2.游戏中的历史课
还有一节历史课,同样值得深深品味。
我们在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顶尖私立高中,见到了这位厉害的马克老师。马克老师自1975年耶鲁博士毕业后,就在此教学,已经有40多年的教龄了。多年的教学生涯让马克老师对历史教学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他为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教学。
这节课的主题是“早期世界贸易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学生们则通过游戏和讨论来完成课堂学习。
首先,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模拟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国际贸易。学生们分别扮演商人、买家、海关人员等角色,相互讨价还价,买进卖出。过程中,学生须知道自己扮演角色的商业规则,要办清关手续,要考虑运输中可能会遇到风暴或海盗等因素,把货物都运到、能赚钱的组就算获胜。
然后,大家围坐进行分析讨论。马克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了网上一篇关于耶鲁先生支持贩奴的文章,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与他们的游戏之间的关系,并谈谈做游戏的感受。学生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商人为了利润会不择手段,所以一定要制订贸易法案;有的学生质疑这篇批判耶鲁的文章,反问如果没有像耶鲁这样的人去做这些不光彩的贸易,今天的美国会怎样;结果马上就有学生反对,认为当时的新大陆太邪恶了,竟然贩奴,为了赚钱不顾道德。这时马克老师适时追问:你认为当时的商人是怎么想的?如果把贩奴从整个贸易中去掉又会怎么样?……讨论进行得不亦乐乎!
在笔者看来,身临其境的模拟游戏使学生能够站在特定时代、以特定身份去思考,发现并提出了很多有独立见解、甚至有思想高度的问题,表现出极强的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品质,这已非常了不起。但马克老师并不满意,他本想让学生发现早期国际贸易对文化和对现在世界的影响,但学生在讨论中并没有生成这一预设目标,于是他决定再用一节课,设计新情境,继续做游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马克老师认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要指望学生能迅速发现问题,学生肯定要思考一段时间,教师要耐心等待,要给学生比较高的期待和尊重,这样学生才会成为独立思考者、终身学习者。
二、对美国高中课堂教学的特点分析
1.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一节中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在美国教师看来,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可以不需要老师仍然能很好地学习发展。所以课堂上,我们从未见过教师侃侃而谈,都是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且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并重。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后,一定是先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案,再进行分组讨论,哪怕只有六七名学生,也会分成三个小组讨论,最后才是全班交流。在这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美国的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怀疑态度,从而树立自尊、自信、自立的健全人格。
2.“翻转课堂”是教学常态
近几年,我们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在我们还纠结于要不要“翻”、怎样“翻”才适度时,美国的“翻转课堂”早已成为教学常态。
马克老师认为,“翻转课堂”
的最大困难是让学生真正能够自己学习。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困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研究的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创设情境,运用游戏等有趣的、经常变换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学生会在此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对问题产生更高的兴趣。最后教师再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恍然大悟,回归历史真相。
在美国,教师不是教“教材”,甚至不是用“教材”教,课本只是阅读材料之一。而且,开发课程资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美国的高中历史教师,或者只教美国史,或者只教世界史,都可以深入研究某些问题。反观我们,我们可以说的上是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全知全能”的。
3.其他特点凸显美国的国情与教育理念
一是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开放性测试。小测试、综合写作、阅读笔记、角色表演和发言时的表现、提问和解答问题的时体现的思维品质等,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笔者见到一堂历史考试中有两道论述题,每题都含两到三个观点,全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发表独立观点的思辨性问题。
二是高度重视阅读与写作。美国
高中生的阅读量远远大于中国学生,又厚又大的课本,要在课前阅读,并写出阅读笔记和提出问题;老师还会发阅读资料及学习任务单;每个单元结束时都有综合写作,不论人文课还是科学课,学生们常常一写就是一篇论文。
三是小班教学与走班上课。小班教学大大方便了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与指导,大大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里,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固定教室,学生没有行政班,但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的课表,走班上课。
四是高科技手段支撑及个性化、实用的教室布置。美国的课堂在硬件配置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借助软件、系统,或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教学和管理已形成常态;教室布置往往取决于老师的教学内容。例如:一节与家庭有关的选修课,老师会把教室布置得像间大厨房;很多教室的前半部分是课桌椅,后半部分是实验区,实现了实验和教学实现完美融合;教室里的桌椅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组合,方便学生完成不同任务。
反思美国的高中历史课堂,不由得想起一位哲人对教育的认识:“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看似游戏化的课堂,却赋予了学生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健全的人格。走进美国课堂,更让笔者对现阶段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理念和举措有了深切的认识与理解。我们的高中教学应当充分借鉴西方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形成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3. 怎样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
指导学生解读教材目录,把握历史框架结构。虽然新课程打破了原来通史的编写结构,但是就整个模块而言,仍然有清晰的脉络和框架结构。目录本身就是一种情报产品,是学习者获取历史信息的一种情报源,因为目录能提供教材主干知识信息和结构信息,目录能够提供有关事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课本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目录。所以善读课本的同学一定首先善读、善用课本的目录。我读书的经验就是:利用好课本目录。这样既有利于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书越读越“薄”;又能够促使我们在忆、说、写的复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习能力。
4. 谈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三年,每年接触刚刚跨进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时,发现他们对历史课的印象是“副科”、“听故事”,没什么好重视的。“学习历史还有用吗?”“不如把学习历史的时间用来学习有用的东西如计算机等,甚至休息也好!”“我本不想学的,是老师要我学;”等等受急功近利社会思潮影响的言论,在同学们的头脑中颇有市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扭转刚进入高中大门的高一新生的错误观念,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不宜讲新课,而要上一节导言课,课上不仅要充分“推销”自己,更要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课程设置、主干知识、考试方式和学习方法等,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能否上好第一节历史课将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历史”兴趣与情结的重要一环。一、端正学生学史的思想认识,突出学史的重要性各种情况表明,要上好历史课、学好历史科,必须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否则就难以激发起同学们学史的热情,即使学习也是应付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更不用说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甚至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了。因此,在正式学习历史前必须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要求学生从思想认识和日常行为上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历史不能像应用科学那样直接地创造财富,也无法提供解救燃眉之急的锦囊妙计,看似“无用”,但却有“大用”:学习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历史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同学们的学习而言,历史对地理、语文、政治的学习很有帮助。如《史记》就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英文的学习也很有用,不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不利于英语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学习中、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借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办事能力。“学史使人明智”就是这个道理。学好历史知识还能帮助人们提高娱乐和审美的水平,帮助我们理解其它学科或者其它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我们在观看外国优秀影片,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基度山伯爵》、《列宁在十月革命》等时,如果不学习世界历史,就无法了解影片中故事背景,无法真正看懂这些片子,也就无从分析、理解了,更谈不上欣赏。在中学开设历史课,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提高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不学历史,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就不会完整,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不开设历史课,要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整体素质就无从谈起。二、让学生了解历史教材的结构和编辑特点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老教材采用通史编年体裁,较容易掌握,新教材采用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分为若干个历史单元模块,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因此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通史知识基础。同时新教材每一课的内容容量大,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认真预习,将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或写下来,这样课前就有了疑难问题,带着这些疑点上课,便会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方面的基本常识导言课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基本常识、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以后的历史学习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学习历史知识要注意四要素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要学好历史科,必须让学生了解这四要素内涵和外延,掌握它们、运用它们。初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史书里面的内容隐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同时教材也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来编写的。因此,学习历史前对基本的哲学原理进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对他的学习和成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常规措施来认识。这些习惯主要有: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天安排学习计划的习惯、在作业和试卷上的有关位置工整书写班级、姓名和学号的习惯、在教材或其它阅读材料上做记号或批注的习惯、带着问题看书的习惯等。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成为提高教与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导言课对学生在整个学年以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历史导言课的讲述,使学生对本科的知识概况、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以及注意事项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史的兴趣。对本学期教师的教学计划、其它安排有所了解,对历史学科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初步的了解。因此,精心设计好和上好导言课就成为每位教师新学期开学初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工作都影响很大。
5. 如何上好一堂高中历史课
在课前要先看一遍教材画出主要事件、时间、人物做好预习工作。在课上认真听讲不要急着做笔记。笔记人人都会做但课不是人人都会讲。要明白课上10分钟在课下需要40分钟!在课后要先复习一下内容再做作业整理错题弄清不懂的知识点。不要忙着做很多题弄慬1个题等于多做10个题!就这些啦!祝学习进步,金榜题名!
6. 如何实现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什么是有效课堂?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在努力思
考,实践和探索的两个问题。”对于什么是有效课堂,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看法。本人赞同这样的观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历史教学之后,学生在知识、心智显性和隐性等方面多多少少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收获、进步或发展(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
我们现在所讲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不管我们的教学观怎么变,教学理念或教学手段怎么更新,我们所关注的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应该始终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学中人的生存状况,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况。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
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1。在实践中,我常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
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或者采用新颖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如讲太平天国运动时,请学生回忆初中时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印象,结果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在讲戊戌变法运动时,我则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了戊戌戍三个字要同学们认,然后导入,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落实了基础知识。
2.历史本身是生动的、丰富的、有趣的,但写在历史课本上后,许多
东西已经变得十分枯燥。我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引入一些声像资料片段,如林则
徐、南京大屠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创设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时,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作为示范;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轮流表述,表述时注意史论结合;教师则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指导学生编写学习提纲、归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
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
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规定学生在新课前要预习,并编写学习提纲;课后,则对全课知识进行归纳小节,明确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
由于历史学科内容庞杂,需记忆的东西多, 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
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把握不住要点,该记忆的内容没有掌握。
在起始阶段,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出示范,如《五四运动》一
节,我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读完后,让学生归纳这几段主要表述的中心意思是背景。然后再仔细分析每段的中心意思也就是运动的背景包含有几
层。在逐步把握了本节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分析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并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和概括。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逐渐掌握了方法。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既阅读能力、归纳综合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
7. 如何上历史课
历史课是一个需要极强代入感的课程,比如给你讲唐朝,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感知到唐朝时期的氛围和景象,对唐朝的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于老师的语言功底要求是很重要的。
假如你的历史老师上课平淡无奇,只是对于课堂知识的反复重申和总结,那你就做好笔记,课外多阅读。如果你老师上课富有感染力,你需要做的就是仔细听课就好了,多做题。顺带说一句,学校课程,无论哪一科多做题是最主要的。
8.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六大方法帮你轻松搞定
文科知识中很多都是需要记忆的,特别是历史,光靠死记硬背真的是学得很痛苦的。那么,高中怎么学好历史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种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浓缩记忆法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增加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的负担,而且适用的范围较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重要的历史知识编成诗歌、民谣、顺口溜、快板等形式来记忆。例如关于"历代农民起义",可以通过以下歌诀进行记忆:陈胜吴广揭竿起,刘邦项羽诛暴秦。绿林赤眉灭新莽,黄巾起义反东汉。隋炀帝,施暴政,群雄聚义在瓦岗。黄王起兵为百姓,冲天将军入长安。元末义军裹红巾,改朝换代朱元璋。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吊死万岁山。洪杨率领太平军,攻占南京作天京。坚持反清十四年,中外敌人梦魂惊。这首歌诀不仅便于记忆,还各有侧重地将一些起义的重要特色、主要活动范围、重大功绩、坚持斗争的时间等勾勒出来了。歌诀记忆法的好处是记忆时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并且生动轻松,久久难忘,乃至于记忆终身。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图示记忆法
图示记忆法即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法最形象、直观,如果把图示做成三维课件,记忆效果就会更好。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历史知识中,我们感到年代最难记,也最怕记。如果采用数字特征记忆法记年代,就可做到多记、记活、记牢。如采用逐次连续数记忆:1919年"五·四"运动,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1923年"二·七"惨案……;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战争……;采用一数多项联记: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曾国藩创安庆军械所、那拉氏发动宫廷政变、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联想比较记忆法
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不仅能很快掌握它们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特点。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结束时间的对比,会很容易记住双方形成和结束的时间,还会发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早于西欧1000多年,而结束时间却晚200年。通过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规律记忆法
历史知识虽然繁多而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规律进行记忆。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许多国家发生,但各国的背景有着共同之处,主要的规律就是本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严重地阻碍它的发展。规律记忆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个性,这样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9.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阅读历史材料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阅读历史材料题的能力
历史信息,是指能为历史学习和研究提供文字实物的语言﹑音像或其他符号的载体。因而历史信息能力是主要借助以上载体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即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一要求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各类命题中材料型题目成为考查学生信息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都提取出来,并按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才能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因此,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在主观题中,淡化问答题,出现问答题材料化的趋势;在主观题中,也增加史料和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从史料和情境中准确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学生历史信息能力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高中学生在掌握历史信息能力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提高。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审题不到位。审题本身是一种信息提取过程。审题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学生从材料里准确获取信息。面对问题,部分学生表现出不重视审题或不懂得如何审题的现象。比如:他们往往忽视问题中的时间地点等限定词;不理解提示语和中心语的意思;不知道现象和本质,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区别等等。
2、提取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在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方面,学生往往以偏概全,看材料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部理解了。常出现的问题如孤立分析材料,无法将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只看表面信息而不懂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只见文字不见图片,忽略材料来源,材料提示语和一些标点符号等等;不能准确理解喻意,不懂图表,漫画的本质等。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相对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历史信息能力。为此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 强化审题意识,科学审题训练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前提。许多同学连题意还未弄清楚就急于求解,结果欲速则不达。因此老师要强化学生审题意识,将审题训练发展为信息能力培养。审题的训练主要是在评讲试卷或习题时,一般来说问题是由限定语(如时间地点),中心语(关键词),提示语(如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比较分析或概括等)求答语(如原因,结果,本质)组成的。比如“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比较所推行的政策异同,并分析其影响”提示语是“结合以上两则材料。”限定语是“比较分析”,中心语是“推行的政策”求答语是“政策的异同及影响。”除此之外,学生不容易把握的概念,如本质或根本原因等,教师可根据题目深入分析现象和本质的不同,根源和直接原因的不同。
2、 在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训练
教材是学生第一手资料,深入发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才学资源,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用足教材,用好教材,找出重点,采用圈点评等,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其次,还可把阅读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句与句,段与段,课与课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多归纳,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
第三,结合教材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图片的地位,它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而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教学中利用教材图片进行比较是常用方法之一。如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提供了“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和“北宋文官出行图”两幅图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后,启发其思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针对学生对漫画的喻意和本质不能理解的问题,则要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漫画“被垄断组织操纵的美国参议院”同学们觉得这幅漫画很有趣,但对于其反映的本质却很难回答,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漫画,并思考漫画说明什么现象?反映什么本质?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漫画反映的本质。
由于课本资源有限,教师又可充分发挥辅助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在多媒体中补充经典材料,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引用资料“《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利的限制和保证议会权利的相关条文”,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国王权利受限,议会权利至上。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还可充分利用静态图,动态声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并增加学生从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后,学生的历史信息能力得到一定提高。比如在审题方面,养成较好的审题习惯,能注意问题中各信息的关键,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在材料中获取信息方面,同学们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教材也更有针对性,对教材的整体宏观把握能力增强。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坚持对学生历史信息能力培养,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加强阅读理解能力,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历史信息能力,认知历史,理解历史,深入透彻把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