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7反映明朝中外关系史中哪一重大历史事
郑和下西洋。
这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和美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⑵ 列举明朝中外关系史上的几件大事。
1405年
成祖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1443年
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返国。
1449年
明英宗亲征瓦刺,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1523年
倭寇扰华,明罢市舶。
1553年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1564年
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倭寇之患。
1592年
日本侵略朝鲜,明出兵援朝,七年中日朝鲜之役开始。
⑶ 论述近代史以来中日两国关系,分析近代两国差异和当今两国关系趋势
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充满风雨,恩怨百年。两千多年的交流中,爱憎相交,关系微妙。
受政治体制与国际局势制约,过去60年间,日本社会对历史问题的回避多于正视,从没有得到过认真清理,历史认识问题成为日本与邻国关系中的“夹生饭”。冷战后,在长期挥之不去的泡沫经济的阴影之下,日本政治趋于保守,政坛上回避战争责任、反过来转嫁亚洲邻国的动向十分明显。日本当局无视政教分离的宪法精神,一味强调参拜靖国神社是“民族文化传统”,政府对篡改历史教科书“无权过问”,无视邻国的国民感情。在亚洲,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美关系的变动、朝核问题的起伏,日本一方面坚持与强者结盟的传统,加强日美同盟关系,一方面又在亚洲四面出击,争夺领土、资源,“远交近攻”,把防卫重点指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趋僵化。目前,日本学界和经济界出现了反对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动向。这必将导致日本在亚洲失去朋友,陷于孤立而不能自拔。
中日关系的现实与前景之间反差明显。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突出使国民感情下滑。构成中日政治基础的历史与台湾问题,给两国深化合作带来严重障碍。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中日关系处在十字路口,面临历史性挑战。
对话与交流是化解对立与恩怨的钥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领土争端的惟一选择。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虽是说了半个多世纪的老话,却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化挑战为机遇的大智慧。
近代中国曾饱受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凌和压迫,这个过程从中英鸦片战争起,持续了百年有余。这期间列强对华侵略形势历经变化,几个主要国家大多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分别扮演过主角;而从总体侵华力度之强劲、发展势头之迅猛上看,从侵华野心之大、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之深重上看,第一号主角当属日本。日本在世界列强对华侵略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侵华史研究应当是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篇章。
近代中日关系史从一个方面来说基本上就是日本侵华史。从19世纪70年代初日本与中国订约建交起,70多年间两国交往就国家关系来说,基本上是侵略与被侵略、反侵略的关系。不能说这期间日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侵略,更不能说每一个人都是侵略者;但从日本的国家行为上看,它对中国的重大决策几乎全都是为了侵夺中国,它在中国以及在国际上涉及中国的各种重大活动也都是为了侵夺中国,这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近代日本对华关系的基本点是侵略,主导面是侵略,日本侵华史是中日关系史从一个方面最本质的概括。
在研究中日关系时,常常会有一种“说不明,道不白”的困惑感。究其因,主要还是在“理性”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价值与利益相互交错重叠面前面临选择的困难。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重伦理”、“重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人在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是道德标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是这样,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也是这样。中国人用自己的道德观作为尺度来衡量近代日本的所作所为,由此形成的“情感记忆”、“整体记忆”,规定和限制着我们对现实日本与未来日本进行判断的理性空间。
但是,两国人民彼此对对方的发展、强大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日本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为“威胁”,中国担心日本重新武装后会再度“卷土重来”。日本虽然否定了“中国经济威胁论”,但时刻担心自己在亚洲的经济实力被削弱。中国虽然也认为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只是个时间问题,但对日本走向“自立”疑虑重重。
说到底,中日双方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自己的国家进行战略定位时,无法找到为对方进行正确定位的心理平衡点。这里既有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也有相互实际利益的竞争。这是同处亚洲的两个大国在同时崛起时所必然面临的矛盾与冲突。
在瞬息万变的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如何构筑我国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我们必须理智思考、周密策划的战略课题。中日关系是我国在制定国际战略、尤其是东亚战略时必须认真关注的一个方面。
不论从地缘政治、安全角度还是从经济利益、历史文化渊源的角度,日本都需要认真对待。国家利益决定我们必须尽快地改善中日关系。当然,改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目前,中日关系已步入“十字路口”,它面临着“感情”与“理性”的选择,它考验着处于崛起过程中的中华民族的度量与韧性。同时它也检验着走向“自立”的日本民族所作出的各项选择是否具有合理性。
“理性思维”与“感情用事”、“现实利益”与“历史恩怨”,这是我们未来在处理中日关系时必须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我们必须理性地面对现实,本着“向前看”的精神来处理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和突发事件,从战略高度掌控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对中日关系进行战略调控。
中日两国政府都应从两国利益的大局出发,为两个民族的子孙后代制定出长远、正确的大政方针。而不是凭“一时之勇”却铸成大错,导致中日关系的停顿与倒退。自中日邦交恢复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坚持对日友好的外交方针,并切实地为发展中日两国的关系而努力。尤其在处理两国关系的“棘手”问题和“突发”事件时,都表现出大国的风范与较强的克制能力。
相比之下,日本随着首相“走马灯”式的更换,对华政策也显得不够平稳。虽然日本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予了支持并作出一定贡献,但日本首相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的“一意孤行”,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无法估量的重大损失。不论他有何种理由,作出伤害亚洲邻国国民感情的事都是无法宽恕的。
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处于上升阶段的大国,两国之间在竞争中有相互合作,在摩擦中有共同利益。两国都不应忘记彼此所担负的振兴亚洲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如何寻找两国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如何避免和化解因过度竞争而给亚洲邻国乃至世界带来的不安,这是中日两国所面临的新课题。
⑷ 历史考研,近代中外关系史方面,哪个学校比较好啊
中山大学的中美关系史研究很有特色…
厦门大学的海洋文明史,比较突出中外通过外洋路线进出进程研究…
不过,需要特别提醒你的是,中外关系史已经不再是完全属于政治史的分支,而是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外交关系史的旧框架,逐渐演化为完全全面的关系史。
复旦大学从亚洲和港口互动角度探讨中外关系。
北京大学也做了一点。
华东师大……等等
如果想将来从事行政类工作,最好不要做历史学,各类综合性大学大都设置了国际关系学院或有关专业,可以考虑。从历史学跳出来,也是一个选择。跨专业有一定的难度,但将来就业很不错。
看你自己想追索什么了。
⑸ 给应怎样上好《中外关系史》这门课提建议1500字左右!
,文综是我的强项..,
说到学历史.,,我可以给你以下几点建议:
1.要学好历史,当然要爱上历史,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了.
2.多看教材.我的同学不管成绩好坏,都说看历史书是最有兴趣的,像看小说一样.应该不像看英语那样折磨人.
3.贯穿历史.历史就是以时间为主线,从古至今,要把每个阶段串联起来.以前我们老师说这是纵向比较.
4.有纵向比较,当然有横向比较.就是同个时期中外发展的不同情况.
做选择题也是很有技巧的,能直接凭知识选出答案最好,有些拿不准的,可以给你提个方法,首先模糊定位,判断事件大概发生年代.在排除非共性选项<比如A唐朝B宋朝C清朝D民国.当然D是非共性>.做到这两个方面就基本能确定答案,这是我屡试不爽的方法.
最后了,推荐电影我是肯定推荐不出来,多看看<探索>这一类节目才是最有用的.
不是通过看电影来帮助你学历史,,你要用你的历史知识来推敲电影场景里的画面,那才最有帮助!
末了,不忘问候一下中国的高考.TMD
⑹ 暨南大学的中外关系史都研究啥呀
看专业和运气刚擦线是多少需要那种“运气”的,明白?世界史相对容易,古近现代相对难,原因都是报考多少,真的一厢情愿,你努力就是,通常300分可能就差不多,当然基本上同等高校都差不多,暨大成绩通知很晚,往往全国倒数第一是想多要好调剂,在老师心里第一志愿和调剂是一起排名的。保送生似乎要涨几个。粤省卷子改的很严,这是当年我没想到的,其实心里来说华南师大是要好于暨大的,只因当年暨大性价比较好,但是今年怕有不如
⑺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段时期 它是中外关系史上的极盛时代 许多中国古代文化科技成就 都在这时传到世界各地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1.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2.唐朝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规划严整,长安在盛唐年间的极盛时人口达到100万。不仅是当时的世界一流大都市之一,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当时周边国家的首都,如当时的:日本奈良平安京、京都、新罗金城、高句丽平壤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长安建造。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国与印度的造型,显得千变万化,多种多样。
3.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
4.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
⑻ 中国近代史从那年开始的
中国官方认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际上导源于它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拉进世界潮流之中,这就从一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到清朝覆灭时,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土已能从多方面适应世界潮流,大体走上了正常轨道。
“‘中国被打开了’,这是历史书上在提到19世纪的中国时所使用的老一套说法。就好像这个文明古国曾经是一个油多肉厚的大蚌。……撬开中国之壳的刀子是鸦片………。在1830和1860年之间,‘打开’中国导致了一连串小规模的战争,这些现在都难得为胜利者们所记起了。今天的中国人把这些冲突称为鸦片战争,当时对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仍活生生地留在当今中国领导人的心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西方的态度。”这是70年代中期国外出版的一本论述两次鸦片战争的书[1]封页上的话。也许这些战争真的的已为胜利者们所忘记,但在失败者的中国,仍然活生生地记着那段历史的决不只是少数人。因为尽管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那些战争的规模不大,但对中国意义甚大,影响深远。这首先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从这里开端的.
说到鸦片战争,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结束战争的《南京条约》及作为它的补充和延伸的《虎门条约》:一场战争,两个条约,构成一个整体。正是这个整体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变化,使中国历史从古代转入近代。本文在谈到“鸦片战争”时,其内涵并不仅仅指这场战争,而是指这个整体.
这场战争和这两个条约都是中外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史从其第一页起就与中外关系紧紧联结在一起。这种联结从逻辑上可以说: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方面)的开端。然而事实却是:它首先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开端,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⑼ 什么是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中外关系史是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史内容相当丰富。从时间段上,我们可以将其内容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历史,如以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洋务运动时期、边疆危机与中法、中日战争时期、戊戌变法时期、义和团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等。
从历史的不同类别而言,我们又可以将其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中外关系史、教育史、军事史、区域史等专史。这些分支都是较为宏观的研究领域。它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分出中观或微观的领域。
就具体问题而言,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线索、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外来影响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近代人物的评价,等等。
⑽ 对百年中外关系史的理性思考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