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永定桥的历史和故事
永定桥是滇北通往四川会理、西昌古驿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据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4年),县令许成德将县城由今旧城村迁回今址,垒土筑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成四墩五孔大桥,原名天虹桥,后以县城永不搬迁之义,改名为永定桥。桥共有五孔,各孔净跨不一,整座桥长23丈1尺,宽2丈3尺。桥上建有桥房20间,中间为人行道,两侧设有廊柜72个,可供商贩摆摊设点。每逢街期(旧历逢3、6、9日),廊柜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日用百货,真是琳琅满目。桥房两端建有高大的牌坊,北端名"凌云天堑"坊,南端名"长虹映碧"坊,雕梁画栋,造形精致,故有"花桥"之称,成为富民的标志,驰名全省。南端两个桥墩猪嘴上分别建有水宫殿和火宫殿,形成相对之势。正中猪嘴上立有石雕犀牛,面向上呈昂首嗷叫之态,旧有镇洪泛滥之说。北端猪嘴上建有亭房,一为阅报室,一为"映虹亭"。康熙贡生杨为秀有吟"映虹亭"诗云:"孤亭临绝间,时见此涟漪。隔岸千峰出,中流一支柱。打船花雨疾,依褴榔烟迟。忽起伊人慕,遥遥寄所思。"把永定桥的远景和近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❷ 永定河入什么海发源于哪里
永定河入渤海。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全河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五省市,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全长747公里,最大流量520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为47016平方公里。
永定河,古称㶟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旧名无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为河北系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积47016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45063平方千米,平原面积1953平方千米。永定河全长747公里,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共43个县市。全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上游有两大支流,南为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北为洋河,发源于内蒙古兴和县,汇合于河北省怀来县夹河村,开始称永定河。发源于北京延庆县的妫水河也流入永定河。上游处在太行山、阴山、燕山余脉、内蒙古黄土高原,海拔1500米以上,植被、地形、气候条件差,有八个产沙区,土壤侵蚀严重是永定河水泥沙含量极大的主要来源。
官厅山峡及下游上段是北京段,流经门头沟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区五个区。由官厅水库至门头沟三家店,长度108.7公里,平均海拔 500-100米,短距离内落差从450米降至100米,山峦重叠,沟谷曲曲弯弯,坡度变化大,水流湍急。
下游从三家店出山,入京津平原到渤海口,形成古道洪冲积扇面,海拔在25米至100米之间,在近80公里的流程中水流相对平缓,泥沙大量沉积,至河床高于地面,历史上改道多次,极易发生漫溢决口。1985年永定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四大防汛重点江河之一。从三家店以下至天津的入海口,河道全长大约200公里,在水利系统将其分为三家店至卢沟桥、卢沟桥至梁各庄、永定河泛区和永定新河四段。
永定河古代传说历史悠久,在当地流传广泛。它的基本特征是传说与史实相联系,传说中映射出历史的影子。
河挡挡河的传说,有刘靖治河的史实;唐僧取经的传说,以石景山上的晾经台和石景山曾称湿经山、石经山为依据;王老汉栽种河堤柳的传说,与历代治理永定河时栽种堤柳有关;冯将军严惩老兵痞的传说更是以史实为依据……永定河传说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永定河两岸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记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治理永定河的发展史,为研究北京生产发展史提供了翔实资料;同时传说中反映的永定河周边人民为制服水患,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斗志和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❸ 永定土楼的故事
我是永定土楼的当地人,长辈经常和我们说土楼被发现的故事:美国人每天都用一大堆的军事卫星来监测我们中国,在70年代台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他们的卫星重点拍摄的就是福建的闽西、闽北等山区,那时是所谓的战略部署区,福建的军工业全部都转移到那些地区。有天他们发现了在闽西的一些山区,有很多规则的圆形口!美国人初步判断是中国的核弹发射口!这时的美国冷汗都吓出来来,因为在那片地区有非常多的这种圆形口!
最后为了确认,美国派遣了一批专家以各种名义来到这片地区进行考察!一考就把世界遗产给考出来了!
我讲的是我们这边本地人流传的,可信度就不知道了!楼主就当作趣味故事来看吧!
❹ 永定土楼的传说
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历史。一部分辗转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4)永定有什么历史故事吗扩展阅读
趣闻
20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的卫星发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成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可能是核反应堆,也可能是导弹发射井,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引起该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于是派遣特工人员以游人的身份前来探个究竟,结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楼古民居建筑。
❺ 北京永定门城楼有什么建造历史
永定门地处北京中轴线上,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的正门及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始建于明朝嘉靖时期,跨越明、清两代,寓意"天下一统,江山永定"和"永远安定"。
永定门由城楼、瓮城和箭楼等主要建筑组成,采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并装饰了琉璃瓦脊兽,它以其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
明朝始建永定门城楼与瓮城1403年,在南京称帝的明成祖朱棣下令将自己原来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升格为"北京",此为北京得名之始。
1406年,朱棣又下令在北京兴建皇宫,整修城墙,预备迁都北京。1419年,为扩展皇宫前方的空间,明朝又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南面城墙南移1000米,在正阳门一线重建。
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迁都至北京。当时的北京城又称"京城"、"大城"。城内有城门9座,所以后来又名"内九城",由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和西直门等组成.古代官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正是指这九门。北京内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皇城的中轴线南起正阳门,贯穿皇宫,北抵钟楼。
明代初期,国势强盛,但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之际并未彻底击溃蒙古军队,所以长期遭受北方蒙古的侵袭。为了给蒙古以惨痛教训,明成祖朱棣先后5次亲率大军北征,因此当时的北京的城防问题尚不凸显。
可后来,明朝实力逐渐衰落,蒙古军队多次趁势兵临北京城下。到明代嘉靖年间时,于是有官员建议在北京城外围增建一圈周长约40千米的外城,以策北京皇城安全。
为了确保北京安全,明世宗朱厚熜决定,在北京城的外围,增筑一道边长10千米的外城,将原有的北京城包围在里边。
增筑外城于1553年开工,因为当时南郊正阳门外商业密集,又有皇家的天坛和先农坛,所以外城由南面开始建造,然后依次建造东、北、西三面。但是外城开工不久,明世宗忧虑工程浩大,财力不足,耗时过久,于是就派内阁首辅严嵩去想办法。
严嵩去工程实地考察之后,修改方案为:将原定边长10千米的南面城墙缩短为70.5千米,其东西两端向北转折与原有城墙连接。
因此原来计划在北京城外围增筑的呈"回"字形的外城,只建成了呈"凸"字形的南城,这就是北京外城为何不在城外而在城南的来历。所以北京外城又称为"南城",原有的北京城也由此被称为"内城"。
外城初建于1553年10月完工,明世宗将外城南面三座城门命名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东门命名为"广渠门",西门命名为"广宁门",广宁门后为避讳道光皇帝名字"旻宁"被改称"广安门"。
另外两座外城,向北转折与内城连接处的城门则被称为"东便门"和"西便门"。由于建造外城是为了确保北京的安全,所以这些城门的名称多具有"安定"、"安宁"的寓意。
古时,北京南城垣正南为永定门,是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必经之路。
永定门城楼为两层,面阔五间、宽24米,进深二间、长10.5米,绿琉璃剪边灰筒瓦重檐歇山顶建筑。正门上嵌有一块楷书的"永定门"石匾,此匾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永定门"三字沉雄苍劲。
当时,取名永定门,意思是希望大明王朝从此"天下一统,江山永定",也寓意"永远安定"。据史料记载,后来复建的永定门门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门"3字,就是仿照1553年初建永定门时的这块石匾雕刻而成。
永定门的正门,规模宏大,巍峨壮丽,斗拱多层,且内外梁枋斗拱遍施殿式彩画。彩画最初的目的原本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从宋代以后彩画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彩画主要有两种类型:"殿式彩画"和"苏式彩画"。
"殿式彩画"在元代以后被规定为皇室专用,主要用金,蓝,红三色,有以龙凤图案为主的"和玺彩画"和以旋花为主的"旋子彩画"两种,只有皇家较高级的建筑才能使用。
"苏式彩画"则是民间建筑使用的绘画形式,起源于江浙私家住宅与园林,后来也被皇家园林采用,题材主要有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永定门城楼彩绘采用最高级的殿式彩画式样,足见其规制之高。
永定门城楼的大门,门钉数量,门洞以及门前石狮规制均与后来所建的箭楼相同,不同的是,在永定门城楼门前两侧各有一间小房。
两房左右对称,规制一样,均为布瓦卷棚顶。这两间小屋在古代被叫做"班房",是古时城楼门洞前守城兵丁临时休息之所。两间"班房"规制虽低,却有其独特之处。小屋砖雕精美,垂脊角兽下的向日葵砖雕雕刻手法洗练,大巧若拙。
梁枋上大面积施以苏式花鸟彩画,画面内容丰富,形神兼备。其他地方画有象征多子的石榴,象征多福多寿的仙桃等,寓意美好,表现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的各种吉祥图案。
"班房"椽子顶部为"卐"行,字不到头图案。"卐"在古代是"火"与"太阳"的象征,梵文意思为"吉祥之所集","万德吉祥"。"卐"字图形与梁枋上的石榴,仙桃共同组成"万福万寿","万子万孙"美好寓意。
1564年,明朝全面增建北京外城,共建成了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7座城门。因这7座外城位于北京城的前3座门以南,所以百姓多习惯性称其为"南城"。
但当时,由于南城东西比内城要长,而南北却只相当于内城的一半,形状上又像顶帽子,所以南城又俗称"帽子城"。
当时的北京外城总长约14千米里。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8千米。
在这次外城的增建过程中,明朝在永定门城楼下的城台前增建了瓮城。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围城墙顶宽6米。
永定门的瓮城之上城钟高悬,御鼓卧立,鸣钟击鼓,数里可闻。在古代战争时期,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攻进箭楼,这时只要迅速关闭箭楼与城楼城门,就可以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将敌人集中剿杀,瓮城因此得名。
通常而言,城楼与箭楼间被两段弧形城墙围成一块空地,这块空地即为瓮城。但当时的永定门,明朝根本就没有修筑箭楼,实际上只是将城楼用极其坚固的城墙围成了一座瓮城而已。
❻ 永定河的传说
永定河古代传说历史悠久,在当地流传广泛。它的基本特征是传说与史实相联系,传说中映射出历史的影子。河挡挡河的传说,有刘靖治河的史实;唐僧取经的传说,以石景山上的晾经台和石景山曾称湿经山、石经山为依据;王老汉栽种河堤柳的传说,与历代治理永定河时栽种堤柳有关;冯将军严惩老兵痞的传说更是以史实为依据……永定河传说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永定河两岸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记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治理永定河的发展史,为研究北京生产发展史提供了翔实资料;同时传说中反映的永定河周边人民为制服水患,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斗志和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永定河传说历史悠久,在石景山最具代表性的讲述人是曹玉兴,由于老人现年已经95岁,年事已高,如不抓紧记述整理这些口头传说,流传久远的永定河民间传说很可能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消失殆尽。
❼ 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永定土楼的历史介绍
说起 土楼 顾名思义,就是用一定比例的土和和沙子搅拌而成的混合土在加上木料做成的构架建成的房子。由此可以看出他独特的艺术气息,那么大家知道土楼最早是在哪里出现的吗?不知道的话那么我就偷偷的告诉你们把,就是在永定,他位于湖雷镇下寨村,在哪里有着福建最早的土楼,下面就和我一起看看吧。
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永定,是纯客家县,是福建拥有最多的土楼的县,总共23000多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土楼分方形,圆形,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回字形,吊脚楼等多种内型。永定区共有着名的圆楼360座,方楼10000多座。其中最着名的的土楼有-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土楼王子-振成楼,土楼公主-振福楼。其中,承启楼是福建土楼当中建筑规模最大的,2010年进入世界吉尼斯最大土楼纪录。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着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
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历史。一部分辗转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永定客家土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形成让人“消魂夺魄”的奇特景观。
❽ 永定土楼的人文历史
永定土楼,最古老的是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土楼。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福建客家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
其中福建土楼王,承启楼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着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历史。一部分辗转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永定客家土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形成让人“消魂夺魄”的奇特景观。
面对一座座有漫长岁月的土楼发出一声声惊叹之后,人们对于“客家人如何创造神奇的土楼?”“土楼又如何孕育繁衍一代代土楼人”等问题,表现出更为为浓厚的兴趣。是的,永定土楼是客家民居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而且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紧紧相连。从西晋时期起,部分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洪荒先后五次逐渐南迁到闽粤赣交界山区,孕育了一支汉民族中充满活力的民系——客家。永定则成了纯客家县。
起先,他们沿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筑技术,利用当地竹、木、泥、石等原料,从建造简便的木屋土屋发展到泥墙瓦顶的土楼。为聚族而居,又逐步建成系统成熟的大型多层生土建筑。清康熙、干隆年间,永定广种烟草,被称为“烟魁”的条丝烟大发展,畅销大江南北、南洋各地,大批烟商大发其财,又因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仕官辈出,使永定的豪门富翁和部分民众有了大兴土木、建造规模宏伟的土楼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出现了其他客家地区望尘莫及的鼎盛时期。这些高大土楼因取材方便,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有高度审美价值,而辐射周边客家地区。永定土楼作为客家土楼中最优秀的作品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 “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黄汉民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绿色土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众多的土楼形状中,圆土楼是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的,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福建作家洗怀中说:“土楼是个句号,却引出无数的问号和感叹号”。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一郎说:“土楼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师克劳得说:“土楼是客家人大胆、别具一格的力作,它闪烁这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动不已”。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艺术殿堂。每一座土楼,又如同一个“大家族,小社会”。土楼内,居住在同一屋顶下的几十户几百人同祖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这种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家族的亲和力。而且,楼内的客家人,住着层数相同、开间面积相等、无明显朝向差别、更无贵贱等级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和平等团结的传统。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土楼对建设和谐社会最有用。”徐松生说,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孩子孝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教育约束的作用。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洪坑村已开辟为中国土楼文化旅游村。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振成楼外,还有五凤楼、福裕楼、宫殿式的奎聚楼、直径最小的如升楼等一批颇具特色的土楼。奇特的方圆土楼,秀丽的八景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融合成一幅绚丽的画、一首动人的诗,一曲优美的歌,使人如醉如痴,心旷神怡。
❾ 客家土楼的故事或历史
客家土楼的故事或历史:
土楼居民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土楼很注重防御要求。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着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9)永定有什么历史故事吗扩展阅读:
客家土楼的结构分类: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
1、五凤楼,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2、方楼: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
3、圆寨,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寨是堡垒,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4、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