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么才能写好头条文章
书写是一种能力,持续练习可以找到人生困惑的解答,回归内心深处的平静。
再好的素材积累都是写作的第一步,都是信息的储备和整合。
想要真正提高写作的水平和能力,最关键的还是
开始写!
B. 今日头条现在写历史最好的头条号是哪个好
这个肯定是没有最好的,不过你可以自己去历史频道多看看,看看哪个历史头条号的粉丝比较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C. 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一、写作指导
写一篇好历史小作文,要尽量做到作题新、作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命题求实求小
命题就是确定写作的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学生初写历史小作文,不一定能够做到“发前人所未发”,但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决不能人云亦云.主要以教材内容为背景,选取某个方面,对照历史,联系现实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或透视自己感知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引发自己的观点、看法.
确定一个自己既有浓厚兴趣,又是力所能及的命题.从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选题宜小不宜大,更不宜用一些华丽或空洞的题目.选题如果过大,就不易抓住重点,无法深入,作证也就困难.相反,如果能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问题,把握住关键,深入其本质,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讲透,对问题的难点和症结能科学地给予解决,这样的作文也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选材求博求精
材料与观点统一,是写好一篇小作文的基本要求.材料要紧扣文章的作点,材料还要具有生动性.如此,才会使文章产生吸引力,引人入胜.
首先,根据命题的需要,带着问题,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期刊室去查阅,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个知识宝库,使自己成为材料的主人.我们可以通过书目、索引了解某个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根据索引定向查阅散见于报刊中的材料或以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广泛收集、整理尽可能多的有关资料.通过实际调查,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研究的对象,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其次,在服务主题的前提下,进行讨作、辨析、整理,把收集到的复杂的、混乱的资料,通过归纳、分类、组合及科学的分析、类比,筛选出具有典型性、说服力的材料,使其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用的作据.
(三).构思求巧求深
我们写历史小作文,要在搜集大量材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确立作文的作点.初学写历史小作文的人,首先要确立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确立中心论点下的分论点.要十分注意逻辑性,由浅入深,使理论紧密而又具体地联系实际,内容丰富而不松散.使人读后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信服作者所阐明的道理.文章的中心作点一经确立之后,就起着统帅全文的作用.材料的取舍,作证方法的选择,层次段落的安排,都要根据作点的需要来考虑.还要注意史论结合,切忌观点归观点,材料归材料,两相脱节.
D. 写历史类的作文 求一个好开头
写作思路:开头可以写历史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场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朝代的兴衰和更替,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例文:
喜欢读历史,是我从小就养成的爱好,在史书中欣赏历史人物,品读历史人物的对与错,品读历史人物的点滴生活。品读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品读历史朝代的兴衰和更替。我喜欢历史,尤其喜欢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犹如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血脉相通,心手相连。
一部盛唐史,是多少华夏儿女的美丽梦魇,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血和泪。每当读到一些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自己的心也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读=国时的诸葛亮,将一切国家大事都运筹帷幄,帮助刘备成就大业,一篇《出师表》,把自己的一片忠心表达得淋漓尽止。
读汉史中的韩信,在刘邦和项羽两人的历史争斗中立下多少战功。而最后却逃脱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自己也感到心悸。而读到言廷斗争,兄弟反目,比如唐史中的李世民,发动的宣武门之变,为了获得权利和兄弟、父亲反目,看得我感慨万分。
喜欢读历史,喜欢去欣赏历史上一个个留下足迹的历史人物的生命。喜欢去了解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人物的一切。我是如此热爱历史,历史是如此迷人,历史人物是如此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痴迷于历史,我钟爱于历史人物,我渴望学习历史。
不是因为那烦琐的条文和需要背诵的知识,而是因为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渴望了解他们的对和错。我不断审视自己,思考未来,如何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积极向上的少年?历史不能从来,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能重新再来一遍。
我们只有铭记历史,了解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会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E. 只要方法对路,你也可以成为百万级阅读量的历史专栏作者!
大家好,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文章无人问津,但其实这都是一个过程,只要你坚持,只要你持之以恒,你终会有收获的。我想写这样一篇自己写作心得的文章,希望能帮到刚开始写历史文章的朋友。
首先,我觉得刚开始写历史的时候,一定不要怕被别人说。 人们可能会嘲笑你的文章如何如何不好,但如果此时气急败坏地摔键盘不是明智之举哦,我们可以从批评的声音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比如批评者质疑你的年代的错误,吐槽你文笔如何不好,我们应该做的是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慢慢地你会发现批评声渐渐少了,赞美声慢慢增多,这就是进步。
其次,历史写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切记不要照搬史料。
这篇我写的是民国历史中的刺杀大案 杨杏佛的一篇文章,算是点击率还不错的文章。其实仔细想想,做到其实很简单,首先写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大量的文史参考。我们要透彻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还有文章的看点一定要选好,切记白开水一样的叙述,在文章中,标题是一方面,重要的细节的描写,以及深层次的人物内心描写。这样你的文章会很受欢迎的。
写历史的角度一定要新颖,可以换一种角度去写历史人物。
比如吕后这篇文章,人们都知道吕雉是一个狠毒的形象,但很少有人去写吕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如果你把吕后的心理苦衷写出来,会是一篇独特新颖的文章。我写的这篇文章是围绕吕后悲惨的经历,比如她两次入狱,比如她生活的不幸,绝望的经历等,而且题目起的比较新颖,所以这篇文章在头条上还不错。
还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写作平台,文风是不一样的,要把握每个写作平台的风格。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比如你头条号很受欢迎的文章放在上可能反响平平,而放在天涯论坛上可能也不太对路,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风格的。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摸索和找到规律,找到平台什么文风比较受欢迎,你的文章自然会慢慢进步。点击率也会慢慢上来。
勇于去向学术期刊投稿,这样能提高你的水平
写作初期的时候,我不断给自己最热爱的历史杂志投稿,这本杂志叫做《看历史》。这本杂志很棒,它是中国最有名的历史杂志之一。投稿的人都是历史专家或者学者。每次看《看历史》,我都很喜欢里面的文章,我试着模仿他们的风格,开始写一些有深度的历史文章。我开始投稿,疯狂地投稿给《看历史》杂志,但每次基本都是石沉大海。没有人回复,没有回信,看着邮箱里面堆满了投稿的文章,我内心很失落。
毕竟不是学历史专业的,我开始否定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怀疑。过了将近一个月,我又开始投稿,因为我始终含着那股气,我认为历史没有什么专业之分,只要你热爱,只要你有思想,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你的素材。
再我投到第100篇的时候,有一天我打开QQ,发现有一个好友申请,我无意扫了一眼,发现是《看历史》杂志的编辑吴老师。通过申请后,她肯定了我的文笔,说可以试着写一篇历史趣闻类的文章。我的内心很激动,真的,刚开始以为是骗人的,我翻看杂志,看到投稿编辑的联系方式,仔细一对这个人QQ,真的是《看历史》的编辑。
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因为那是我的梦想。我详细地听了吴编辑的建议,开始写一篇关于蔡元培征婚广告的文章。可以说那几天用尽我的脑汁再写,反复看蔡元培的资料,仔细揣摩里面的关系,和看点。那是我改了不下20遍的文章。
给吴编辑发过去的时候,我整个心都在噗噗跳。过了一天,吴编辑给我发邮件,正式录用了我的文章。那一刻,我感觉我成功了。而且我的水平也从得到了提升。
长期坚持,慢慢就会得到肯定
后期,当你写的越来越好,自然你就会得到社会的肯定。今年五月,得到搜狐历史频道的聘书,成为搜狐历史频道内容指导顾问,也开始在中国经济网、中国广告博物馆,搜狐,光明网写专栏,后期也和一些有名的作家合作出书,这些进步都是长期积累的,所以,朋友,别太着急,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坚持写就好啦。
F. 历史类的头条如何起名字
所谓的历史也很遥远,“故事”的真假很难解释!原因是“真或假”作为现代人,我们毕竟没有见证历史的发生!古人说: 耳朵是假的。眼见为实。有时候你看到的可能不是真的!假设一个王朝不想在历史上留下他们认为是低级错误的东西!我认为他们有能力改写历史。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历史上看到的。业余爱好者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可以享受的故事
G. 写历史文章需不需要素材,怎么收集素材,怎样把素材化为自己的东西!
摘要 您好亲,很高兴为您回答问题。
H. 如何写新闻头条评比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 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 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笔者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在这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探索。在10多年的实践中,大胆突破地域界限,“放眼四海”,写出了《中国第一奇村》、《中国高考史上第一人》、《中国年龄最大的死刑犯》、《徒步中国第一人》等一批有全国影响的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数百家报刊刊发作品上千篇,其中头版头条有200多篇,还有300多篇作品先后被《文摘报》、《报刊文摘》和《文萃周报》等文摘报刊转载,其中6篇文章,曾引起中央电视台关注,拍摄成专题,在“东方时空”、“今日说法”、“半边天”栏目播出,中宣部新闻局的新闻阅评员,在近六年中,三次对笔者的作品进行讲评。
2004年夏,笔者的两部长达60万字的新闻作品集———《财智之门》和《徒步中国》也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里面收集的许多作品都是能“突破地域”、引起全国反响的文章。从笔者近年的新闻实践来看,地市报记者只要加强学习,胸怀大局,也同样能写出有全国反响的文章来。在具体的操作中,地市报记者应该在以下七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小处着眼,大处落笔
地市报记者在采访中,最大的益处是身在基层,最大的桎梏也是身在基层,要想有所突破,就要多观察留心本地市之外的形势,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好题材,升华主题。
1999年3月,笔者应邀到本地的衡阳三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去采访,在与该公司的科技科长闲聊时,得知他正在忙着一个化工产品的专利纠纷,这种用于制造高级油漆的化工产品名叫季戊四醇。
笔者了解到,这种产品1957年就在我国开始生产,目前全国有28家化工企业在产,“衡阳三化”生产的产品,98%是季戊四醇。生产这种产品的工艺在中国已经是半公开化,由于28家生产企业都是兄弟单位,大家都没想到,也不好意思去申请这项工艺的专利权。从1957到1998年,大家都相安无事。情况在1998年发生了变化。这年4月,张少华在湖南科技信息所查阅资料时,在中国专利局印发的发明专利公报上,很意外地发现,1996年12月23日,国外一家公司正式向中国专利局申报了制造季戊四醇方法的发明专利。作为科技工作者,张少华知道这件事的后果,如果国外这家公司申请成功,最好的结果是,在1996年之前形成的生产能力,按照优先使用原则,可在现有规模内生产,但不准扩大生产规模,不准出口到拥有专利国家;最坏的结果是,我国企业必须向他交专利费,还要赔偿损失。
看到这个信息后,张少华作为化工行业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为捍为国家的利益,开始了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并联系其他企业,向中国专利局进行申诉。
听到张少华的讲述,按照地方记者惯有的思维模式,就事论事,报道张少华的事迹就可以了。但笔者没有到此为止,联想到此前不久看到的一则消息,称近年来,大批外国企业纷纷来我国申请专利,且申请连年上升,在一些重要高科技领域,已经出现了对我国企事业单位构成包围的趋势。因此,笔者敏感地觉察到,这虽是一种产品的专利纠纷,但化工行业面对的这一专利遭遇,可以起到警示全国企业界的作用。
在心中布下阵后,笔者在如实叙述这一故事的同时,点明了其中的核心———我国的企业都应当从中受到启迪,加强专利保护意识。
此稿写就后,除了在本报刊发外,笔者大胆向上级新闻单位投稿,结果《中国化工报》加编者按在头版头条推出此稿,《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湖南日报》等全国30多家报刊也纷纷进行转载,北京电视台、湖南经视也派员赴衡阳采访。此稿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不仅极大地声援了化工行业的申诉行动,而且也为中国企业界敲响了一记警钟。
此稿也因此先后荣获1999年度中国地市报好新闻、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湖南地市报好新闻评比一等奖和中国专利好新闻三等奖等7项新闻奖。
二、处处留心细细品味
地市报记者在面对众多的新闻线索时,应该处处留心、细细品味,提炼主题,从而写出有影响的文章来。
1999年9月,笔者采访中,发现一些已经考上高校的学生没有去心仪已久的高校。对于一个地市记者来说,这是经常可见的新闻素材,如果不从深层次去挖掘,写出一般的求助新闻就可以了。但笔者在采访中,经过深入挖掘时发现,造成大学生上学难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家庭困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高校在收费上还是有些偏高。这种偏高的收费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带有全国性的问题,于是笔者放弃一般的救助式新闻,写出2600多字的新闻调查,反映这种高收费很不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吁有关部门正视这一问题。
1999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社的《市场报》以《高校高收费,槛高难发展》为题,在头版头条刊出此稿,引起较大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天即进行转播,随后全国20多家报刊也纷纷转载。1999年10月27日,中宣部新闻局在其主办的《内部参考》上,配发阅评员文章就此稿进行推介,认为这篇文章剖析高校高收费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此稿也得到《人民日报》领导的高度评价,该报副总编谢宏在中宣部的这一期《内部参考》上作出批示:这是《市场报》发挥市场监督、舆论监督功能的一个典型,请注意总结经验。
三、不惧强手放手一搏
地市报记者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大题材,但这些大题材,常常伴随着与许多大报记者的竞争,这时候,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就不能怯场,应该做到不惧强手,大胆搏击,也常常能取胜。
1982年12月,笔者应国务院体改委旗下《中国改革报》之邀,到人民大会堂领取该报举办的一项全国性征文大赛的一等奖。在颁奖之后,该报还举办了一次改革20年回眸座谈会,被喻为中国国企承包第一人的马胜利,也被邀参加座谈。在座谈会上,已经沉寂多年的马胜利,畅谈了自己从1984年在河北石家庄造纸厂率先推行承包制,尔后组建遍及全国100多家企业的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后因种种原因,集团解体,他于1995年退了下来。这位曾受到邓小平同志四次接见过的改革风云人物,在失败中退下来后,一下子从媒体“消失”,这期间他干起了私营。在那次座谈会上,马胜利追忆历史中,谈到自己撰写出10多万字的心得,由自己从国企到私企,总结、剖析自己为何会失败的十大失误,坦言自己还想到国企创业。
听到马胜利的心声,笔者发现这是一个极佳而且重大的新闻素材,尽管面对参会的实力派写手,和到会的许多中央媒体记者,笔者虽然作为一介地方媒体记者,却没有怯场,而是主动出击。在座谈会一结束后,即拦下马胜利进行采访。
从北京回来,长达4000多字的《马胜利还会东山再起吗 》顺利脱稿。此稿由于在全国首次披露了马胜利的十大失误,《人民政协报》率先刊发,全国20多家报刊也随后转发,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南风窗》杂志也根据此文,派记者专程到石家庄采访马胜利。由于此稿的广为传播,沉寂多年的风云人物马胜利再次成为新闻人物。此稿也在《老人春秋》杂志举办的全国征文赛中获得三等奖。
四、凡中取奇以奇制胜
对来自基层的信息,地市报记者不要因为其平凡而放弃探奇,应该力求重视每一条信息,从凡中取奇,以奇制胜。
2002年6月,衡阳汽车配件厂发生了一起惨案:两位关系曾经亲如兄弟的邻居,因为房屋买卖问题,发生纠纷,结果其中一位老人用刀刺死了另一位老人。2002年10月14日,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一审刑事判决书,将伤人致死的老汉韦有德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
这是一个看似十分普通的案件,按照其新闻点,也就是两个老人为房而酿血案,如果这样报道,最多只能发一块“豆腐干”,更不用说有什么全国反响。
笔者在阅读判决书时,意外发现韦有德生于1915年,已年近九十。这个年龄让笔者眼睛为之一亮,忙去询问相关的同志,得知的消息是:韦有德是新中国司法史上年龄最大的死刑犯。得知这一信息后,笔者立即前往看守所采访了韦有德,发现韦有德已经上诉,以自己年龄过大、行为能力受制约、对方也有错等为由,请求湖南省高院改判。
不久,笔者撰写了《中国年龄最大的死刑犯》在《老年知音》刊发后,全国20多家报刊也进行转发,此稿因此引来了全国众多司法界人士和媒体的关注,《检察日报》等报刊还就此刊发文章,就死刑应不应该设年龄上限进行讨论,《南方都市报》、《杭州日报》还刊发整版文章对此事进行评议。《中国年龄最大的死刑犯》一文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有关死刑要不要设年龄上限的讨论。
2003年12月25日,湖南省高级法院下达终审判决书,以本案系邻里纠纷引发,且被害人在邻里关系的处理问题上方式欠妥为由,改判韦有德死缓。
五、做大做强写深写透
如今是信息时代,好的新闻线索,常常是共同享有。面对这种情况,地市报记者可利用自身优势,对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在外界已经报道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放弃,而是去做大做强,写深
写透。
2001年7月9日,是全国高考的日子,笔者从湖南经视的新闻里得知一条新闻:衡阳市祁东县一位叫彭炼钢的考生,在身患骨癌的情况下,带病坚持高考。由于他要边治疗边考试,湖南省考试院专门为他开设了个人考场。
看到湖南经视的报道,笔者的第一个感觉是遗憾,这么好的新闻我们没抓到,却让湖南经视捕捉到了。遗憾之后,却不想放弃,电视为了争抢时间只发了一条消息。经验告诉我,这条新闻的背后,一定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还可以去深入采访。于是当天笔者就与祁东方面取得关系,并立即赶往祁东。
进入祁东采访,果然不出所料,这个考生的背后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彭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他为了坚持高考展现了与病魔斗争的惊人毅力;为了让他顺利高考,上百人为他忙活,监考人员重新布置考场,医护人员在考场护卫;他缺钱治病,上至县委书记、下至普通同学为他捐款,人们为拯救这个坚强少年,让他能圆大学梦,谱写了一曲十分动人的“乐章”。
笔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以骨癌之身,单独设场考试,这在中国高考史上都是没有的。从祁东回来,笔者饱含浓情撰写出了一篇长达4500字的新闻特写———《中国高考史上第一人》。此稿在《衡阳日报》刊发后,2001年7月20日光明日报社的《生活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此稿,并开通了捐赠热线;《北京日报》以一个整版篇幅转发此稿,随后全国有30多家报刊纷纷转发此稿,全国各地读者纷纷寄钱寄物,资助这位少年,引来各种捐款捐物总计10多万元。中央电视台记者看到此文后,专程派员赴湘采访,制作出二集专题片播出。尽管后来,虽然彭炼钢分数上了本科线,但终因不治而逝,未能圆梦,但却为大家所记往。《三湘都市报》在年度人物回眸中提到了他,衡阳市将他评为当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中国高考史上第一人》也因此获得中国地市报2001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六、身处一地放眼全国
应该说,地市报记者不乏素材,但不少同志常常固步自封,不敢放眼全国,因此遇到“大鱼”也常常困在小池中,不能让它游到“大海”去。
1999年底,作为地市报记者,笔者接到总编分派的任务,写一篇年终特稿,要求既能反映1999,又能展望2000,且要同百姓贴近。
接到这个命题作文后,笔者下到基层去采访,一直没有发现亮点。倒是在采访时,一些群众认为记者信息灵通,向笔者打听起一些信息,辟如:明年物价会涨吗 会加利息吗 哪个行当好挣钱……,这些信息一波一波传来,不断刺激着笔者,让笔者豁然开朗:这不正是一条好年终特稿吗
于是笔者转变思路,专门收集百姓疑问,汇成了老百姓关注的十二大问题:物价会涨吗 人民币会贬值吗 遗产税何时开征 手机单向收费啥时搞 存款要用实名吗 打工潮会往“西”涌吗 养路费改税会出台吗 ……
此稿成文后,笔者在推敲时,心中想开了:衡阳是中国的一个分子,衡阳百姓的所思,虽不全是国人所思,但这些疑问许多都牵系到全国的政策 ��沂侨��缘模�Ω靡彩瞧渌�傩账�迹�谑潜收呓�宋睦┱钩梢黄�胺叛廴��薄⒊ご?000字的大特稿———《2000年,中国的十二大悬念》。没想到此稿受到异乎寻常的欢迎,全国50多家报刊先后刊发,有许多报刊还在头版头条刊发。
七、胸怀全局做大个案
对于每一个素材,地市报记者不仅要关注新闻对本地的影响力,而且要留心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只要善于用“放大镜”去观测新闻源,有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1年7月14日下午,衡阳市衡东甘溪水轮泵水电站开闸泄洪,巨大的激流一泻而下,将正在泄洪河道———m水河下游沙滩玩耍的7岁小男孩吞噬,由此引发了一场官司。2002年7月,小男孩的父母以甘溪水电站泄洪时、未将信息沿途传达、从而导致其子死亡为由,状告甘溪水轮泵水电站索赔18万元。
2002年10月22日衡阳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甘溪水轮泵水电站败诉,赔偿原告3万元。甘溪水轮泵水电站不服,上诉至衡阳市中院。2003年6月,衡阳市中院审理后,下达终审判决书,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03年8月,笔者得知这一信息后,前往采访。主审法官透露,因为泄洪引发如此巨大的索赔,这是目前从未见过的。应该说,从这一点看,也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但如果仅此这一点,则只是一个民事案件而已,并没有多大的冲击力。在深入采访中,笔者得知原告的律师取得了一个重要证据,即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当时,m水河沿岸已有10多人突遇泄洪而葬身m水河。而一位水利界人士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的河流很多,每年都有洪灾发生,开闸泄洪不只发生在衡东县。这种悲剧也不只是发生在衡东县,他希望此案能作为一个判例,来警醒全国有泄洪任务的单位,使他们加大对泄洪前的告知义务,以杜绝悲剧的发生。
这位水利界人士的话,让笔者眼前一亮,终于找到了这个新闻的“核能”。因此,笔者随后写出的《中国泄洪索赔第一案》同样广受欢迎,《经济参考报》等全国20多家报刊转发了此稿。■
I. 如何撰写头条新闻,才能挣到可观的收益呢
(1) 头条广告
头条广告是头条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赚钱机制,我们在头条上随便找到一篇文章,拉到文章末尾的评论处,就会看到广告。这就是广告商在头条上面打的广告,只不过头条通过我们的文章展现出来,然后给我们一部分广告费。很多人并不知道的事,这部分的广告费是按照广告的展现量来计算的,阅读量又是影响展现量的关键因素。要提高头条的广告收入,就要提高展现量、阅读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深耕原创文章、原创视频。
2/4
(2) 自营广告
除了头条的广告收入,我们还可以自己联系广告商,前提是需要你把头条账号运营起来,这部分的收入就属于自营广告收入。要获取自营广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你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同时对账号的推荐量、阅读量的要求都很高。毕竟,没有哪个老板会出钱请一个没有阅读量的账号来为自己打广告。
3/4
(3) 流量变现
通过卖商品卖服务将流量变现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自媒体创业模式,头条上的很多作者也在实践这个模式,头条广告收入只是他们收入组成当中一个很小的部分。通过头条上的文章创作不断地吸引流量、聚集粉丝,随后通过各种方法把这些流量引到微信,不管是通过卖产品还是卖服务,逐渐把这些流量变现。
4/4
(4) 千人万元
“千人万元”是头条号平台向原创头条号提供的保底广告收入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使1000个个人头条号作者获得每月不低于1万元的保底收入。“千人万元”接受公开申请,后台申请页面为:设置—帐号状态—千人万元。审核很严格,基本很难通过。
J. 怎么在头条提升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其实这个比较简单的:
1、你挑选问题的时候挑一些比较热门的、
2、你找一些相关性强的问题、
3、不要复知制网上的答案或内容,坚持自己写,因为头条有强大的系统监测机制的
4,搞点量就行了,其实先开始(扣)396然后3239最后31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