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永寿县多少年历史

永寿县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07 02:01:39

① 大清风云中的永平镇是指哪里

大清风云中的永平镇是指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永平镇。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置永寿总铺(在今永平镇),辖安家宫、永寿、蒿店、乏牛坡、底角沟、窑院六铺。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县城设学宫、置石碑、碑刻教条教训诸生遵守。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天水8级地震波及永寿。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知县李如瑾倡导,修筑县城南关。康熙六年(公元1677年);知事张焜,革除里下养马应差。康熙七年(公元1678年);知事张焜捐俸按里设义学五所。张焜编修《永寿县志》成稿(今存)。康熙八年(公元1679年);



(1)永寿县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63.45平方千米,人口4528人(2017)。永平镇建制于1956年,时为旧县城,1958年9月改为永平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改称永平乡;2001年11月撤销原建制乡平遥乡、底角沟乡并入永平乡,2010年改永平乡为永平镇。

在行政区划上永平镇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永寿县地处“秦陇咽喉”、“古丝绸之路”第一站,南接乾陵,西邻东方佛教名刹法门寺,北界倚崖雕凿的彬县大佛寺。永平镇位于永寿县北部边陲,地处永寿页梁周围。

东和渡马镇隔沟相望,西邻宝鸡麟游县,南接监军,北与彬县太峪镇接壤,312国道穿境而过,距县城14公里。

② 长孙无忌当时是满门抄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子孙留下

一、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因为被流放,所以也会存活。

据《永寿县志》记载,永寿坊村的长孙姓氏相传是唐相长孙无忌后裔,祖籍河南洛阳,唐初来永寿坊。初来者长孙步云,自称是长孙仁的二十四代孙,定居永寿坊村。今长孙姓聚族永寿坊村,分支龙头沟村。
二、长孙无忌简介: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
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③ 隆阳区汶上近代史

公元425年至今。
隆阳区隶属于云南省保山市,地处怒江山脉尾部、高黎贡山山脉之中,镶嵌于澜沧江、怒江之间。隆阳区总幅员面积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截止到2017年,隆阳区辖6个街道、5个镇、10个乡。隆阳区素有“滇西粮仓”之称,被国家和云南省列为“香料烟生产基地”、“小粒咖啡生产基地”、“国家糖料基地”、“芒果生产基地”。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隆阳区常住人口为903081人。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经在保山盆地建立部落国家“勐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述为“乘象国”。公元前425年,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部落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建联盟国家,“勐掌”被其它小国称为“勐达光”,《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述为“哀牢国”,后期的傣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述为“达光国”。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滇、昆明、_等国家和部族设益州郡,将势力伸入“勐达光”境内设不韦、_唐、比苏、邪龙等县划入益州郡。之后,“勐达光”将王城由怒江以东的“勐掌”迁至怒江以西的“勐缅”,以此避开汉朝的威胁。公元47年,“诏达光”遣子贤栗拜访汉朝越_郡太守,请越_郡太守向汉朝皇帝转达归附之意。同年,“勐达光”成为汉朝的附属国。公元69年,“诏达光”柳貌携所属77个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彻底并入汉朝,汉朝将前期占领设县的哀牢地划出、与后期归顺的哀牢地合设永昌郡,永昌郡辖哀牢县、不韦县、_唐县、比苏县、博南县、邪龙县、叶榆县、云南县等8个县及数十个属邑,在“勐掌”境内的“允掌”设置永昌郡,比苏与邪龙之间析出一个博南县,怒江以西的“勐达光”领土置哀牢县,永昌郡共领八县、归“诏达光”与永昌郡守共同治理。怒江以西隆阳区地属哀牢县、怒江以东隆阳区地属不韦县。公元76年,“诏达光”起兵反叛。公元77年,汉朝出动大军平叛,“诏达光”率残部西迁怒江发展,后又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掸国”。怒江以西的隆阳区地属“勐达光”、怒江以东的隆阳区地属汉朝永昌郡不韦县。公元225年,蜀汉平定南中、仍置永昌郡。怒江以西隆阳区地属“勐达光”、怒江以东隆阳区地属蜀汉永昌郡不韦县。公元299年,“勐掌”族头人起兵反对中原王朝,西晋将永昌郡治南移永寿县。怒江以西隆阳区地属“勐达光”、怒江以东隆阳区地属“勐掌”。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之后的宋、齐、梁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陈代梁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怒江以西隆阳区地属“勐达光”、怒江以东隆阳区地属“勐掌”。公元586年,“勐达光”被骠人所灭,“勐卯”的傣族头人联合周边的傣族头人组建联盟国家“勐果占璧”抗击骠人、继承了“勐达光”的版图。怒江以西隆阳区地属“勐果占璧”、怒江以东隆阳区地属“勐掌”。公元738年,“蒙舍”傣族入主洱海盆地、统一洱海周边地区建立南诏国。公元762年,南诏王“西开寻传”、兼并“勐果占璧”,在澜沧江以西置永昌节度和镇西节度。隆阳区属南诏国永昌节度。公元902年,南诏国灭亡,后续在洱海盆地建政的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大理国,皆领永昌。公元954年,怒江以西的傣族土酋联合恢复“勐果占璧”,尊大理国为“勐货相”、自称“勐货罕”。公元1096年,大理国废除节度、都督等军事辖区,设八府、四郡、四镇,原永昌节度置永昌府。怒江以西隆阳区地属“勐果占璧”、怒江以东隆阳区地属大理国永昌府。公元2001年,保山地区改为地级保山市,县级保山市改为县级隆阳区。隆阳区辖5个镇,15个乡。公元2005年,隆阳区将辖区调整为2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10个乡。撤销永昌镇,设立两个街道办事处。撤销汶上彝族苗族乡和瓦房彝族乡,设立瓦房彝族苗族乡。撤销道街乡和潞江傣族乡,设立潞江镇。撤销老营乡和瓦窑白族彝族乡,设立瓦窑镇。将原老营乡管辖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个村委会和金鸡乡管辖的罗寨村委会及河图镇管辖的长岭岗、柳上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板桥镇管辖。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隆阳区共设18个乡镇。

④ 永寿是哪个省的

永寿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历史悠久,交通便利,距历史文化名城西安9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8公里,素有“秦陇咽喉,彬宁锁月”之称,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个驿站,南依乾陵,北屏大佛寺,西与法门寺毗邻,东与唐王陵相通。境内山势平缓,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资源丰富,山水风光秀丽,风土人情甚广。40万亩槐树林漫山遍野,郁郁葱葱,10万亩果园硕果累累,香飘四海,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被誉为渭北旱塬上的“绿州加明珠”。1000亩的东沟水库水面宽阔、水质清澈、独具特色。另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陵寺(北魏古塔)、汉大臣陆贾墓、唐柳公权神道碑真迹、娄敬墓、唐李世民饮过的美水井、五龙泉、养马庄、安定寺、云寂寺等文物古迹、人文景观20多处。这为我县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⑤ 永寿县马坊 地理地势

一、地理位置
马坊镇地处永寿县中部,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16公里处,东隔三岔河与常宁镇相望,南部和西部与御驾宫、渡马乡隔沟对峙,北部和渠子乡、常宁镇相接。属中部梁塬沟壑区,以永寿梁东部与渠子乡为分水岭。北有槐山、高岭山,南有马坊沟、三岔河,整个地形沿永寿梁由北向南延伸倾斜。全镇被两条沟南北走向的沟谷分成隔成三条梁塬,北部多毛支沟,南部较平坦。海拔970-1400米,总面积57平方公里。

⑥ 陕西咸阳永寿县店头镇地理地势和经济情况

店头镇是永寿县西南的一块飞地。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4公里。东临漆水河与仪井镇和乾县石牛乡相望;西南部与扶风县天度乡接壤,北至娄敬山北麓与麟游县庙湾乡毗邻。总面积78.3平方公里,境内海拔最高点是娄敬山1200米,最低点是漆水河出境河底600米,平均海拔高度900米。地下有石灰石等矿石。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点三处(西汉建信侯娄敬墓,西汉大中大夫陆贾和唐柳公权书写的大司徒刘沔神道碑)。有驻镇单位12个。辖27个行政村, 64个村民小组,共4318户,17983人。全镇总耕地44544亩。属南部丘陵台塬沟壑区,以深塬为主,是永寿县自然条件最好的乡镇。因东、西两侧皆为支毛沟,中间高地状如箭头,元末得名“箭头”,明代中叶,将“箭”谐言为“店”,故名店头。1956年3月撤区并乡时,店头乡、梁家乡与乾县的羊毛湾、周家、黎家河、成家河、周家塬合并建立店头乡。1958年10月,店头乡、好寺乡合并建立红星公社。1959年1月改称店头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称店头乡,同年12月改称店头镇。该镇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经济作物有苹果、蔬菜、药材等。养殖业以布尔山羊和獭兔养殖为主。全镇国民经济总值164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土特产有面粉、菜籽油、芝麻、香油、“红富士”苹果、香醋、“白菊牌”卫生纸。辖区面积0.4平方公里。街道长1200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两边人行道各9米,柏油路面、路灯30盏。全镇有15个村8303人饮用自来水。12个村有供水点。 13个村铺设油路42.16公里。26个村低压电网改造57.5公里。26个村通了程控电话,6个村应用“电视村村通”。有初中1所,完小7所,初小7 所,教学点1个。中小学教职工189人,在校学生3218人。每天有汽车客运52个班次,往返县内外,其中往返永寿14次,扶风4次,杨凌34次,咸阳 28次,西安28次。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三月二十日、七月七日、十月十日为物资交流会,逢旬三、六、九日为集日,日上市约5000人,摊点700余个,年市场成交额1200多万元。

樊家河: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5公里处。明末,樊姓人筑城而居,得名樊家堡。又因居于漆水河畔,更名为樊家河。现有4个村民小组,310户,1341 人,耕地2514亩,人均1.85亩。该村自然条件好,主要以果畜业生产为主。人均纯收入2071元。
好寺河: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从唐末到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此处作为好寺县治共448年。县治撤消后,街市尚存,称好寺街。明末,好寺街市衰败,衍为村庄,因地处漆水河畔,沿用好寺旧名,得名好寺河。1949年10月至1958年10月为好寺乡人民委员会驻地。现有5个村民小组,437 户,1619人,耕地2596亩,人均1.61亩。该村自然条件较好,90年代中期在全县首先发展大棚菜生产,近年来,以苹果生产为主。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2106元。
安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7.5公里处。清代,此处建有庵堂,且地势较高,得名庵头。“安”系“庵”之讹误。原属好寺河大队。现有2个村民小组,79户,306人,耕地986亩。该村位居漆水河畔,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人均纯收入2046元。
西塬边: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7公里处。清初,以地处好寺河之西的塬边而得名。原和桃花园、庄和合称庄桃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96户,396人,耕地1143亩,人均2.5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辅以养殖业。人均纯收入1026元。
庄和: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清初,取村庄和睦之意而得名。1952年6月至1953年7月为庄和乡人民委员会驻地。现有2个村民小组,125户, 507人,耕地1677亩,人均3.24亩。该村土地面积较大,主要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5元。
桃花塬: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5公里处。据传汉建信侯娄敬曾在此娶妻。新娘头戴一朵桃花,引得满塬桃花盛开,故名桃花塬。现有1个村民小组,141户,587人,耕地1755亩,人均3.01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3元。
苏家塬:位于镇政府驻地北6.5公里处。元代中叶,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而定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15户,517人,耕地1858亩,人均3.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辅以养殖业。70年代,在该村建有漆水河抽水站,现很少发挥效益。人均纯收入1044元。
西坡:位于镇政府驻地北5.5公里处。清初,以地处苏家塬(村)之西的沟坡上而得名。原属苏家塬大队。现有2个村民小组,77户,273人,耕地1384亩,人均4.9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1041元。
包家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处。清初,以居民姓氏和居住特点而得名。原属徐家塬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69户,296人,耕地873亩,人均2.92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2元。
徐家塬: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东北徐家塬村名而定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86户,784人,耕地1710亩,人均2.13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6元。
高崖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清初,以所处地形而定名。原属徐家塬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85户,336人,耕地793亩,人均2.60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38元。
庄桥:位于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1958年组建大队时,取其所辖北庄头、大桥两自然村名各一字而得名。现有4个村民小组,252户,1034人,耕地2825亩,人均2.6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675元。
坡刘:位于镇政府驻地北1.7公里处。明末,刘姓人依山坡分居两村,居坡下者取名下坡刘,居坡上者取名上坡刘。1958年组建大队时,取所辖上坡刘、下坡刘两村名主体而得名。现有3个村民小组,171户,603人,耕地2335亩,人均3.80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680元。
刘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明末,以刘姓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属坡刘大队。现有3个村民小组,168户,539人,耕地1974亩,人均3.68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699元。
南庄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元末,王姓人分居两村,居南者称南庄头。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村名而得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42户,603人,耕地1332亩,人均2.1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30元。
钟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明末,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张家、周家塬等合成七联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118户,420人,耕地1363亩,人均3.23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904元。
张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2.5公里处。明末,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属七联大队。现有5个村民小组,290户,1116人,耕地2512亩,人均2.17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40元。
周家塬: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处。明朝中叶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而得名。原属七联大队。现有3个村民小组,98户,398人,耕地842亩,人均2.1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031元。
方里: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明初,在店头镇南侧设有作坊,故名西坊里。明末,西坊里部分群众迁居于此,沿用方里二字得名。“方”为“坊”的谐变。原属光明大队。现有2个村民小组,196户,856人,耕地1258亩,人均1.45亩。该村临近镇区,运输、餐饮、商贸业发展较快。人均纯收入1824 元。
强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处。明代中叶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成家河合称强成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98户,402人,耕地919亩,人均 2.25亩。该村土地平坦,土质肥沃,粮食产量高。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果畜业生产为主。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980元。
成家河: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5公里处。明初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而得名。原和强家合称强成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26户,102人,耕地392亩,人均3.24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046元。
梁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处。明代中叶以居民姓氏而得名。1949年10月至1958年10月为梁家乡人民委员会驻地。现有3个村民小组,237 户,1008人,耕地1883亩,人均1.88亩。因该村和临近的葛家、祁家、强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群众生活较为富裕,历史上称为“新四村”。现主要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955元。
祁葛: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8公里处。明代中叶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葛家合称祁葛大队。现有4个村民小组,223户,976人,耕地1520亩,人均1.57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40元。
东庄子: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明代中叶王姓人分居两村,居东者取名东庄子。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而得名。现有3个村民小组,146 户,575人,耕地1120亩,人均1.94亩。该村自然条件较好,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900元。
西庄子: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5公里处。明代中叶,王姓人分居两村,居西者取名西庄子。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而得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 248户,1011人,耕地2530亩,人均2.42亩。该村自然条件较好,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11元。
坡龙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处。明末,以所处沟坡状如龙头而得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63户,598人,耕地1352亩,人均2.24亩。该村为店头镇的南大门,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910元。

你可以看看这个:
http://dtz.yongshou.gov.cn/index.jsp
上边的全部摘自这个网站上边的。据我所知,西北地区的所谓政务,人均收入什么之类的全是假的,根本没有那么多。

⑦ 镇康县的历史沿革

镇康县因镇康河得名。西汉属哀牢国地,名石赕。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隶属永昌郡。
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永寿县。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永昌郡。北朝周至隋属濮部。
唐南诏国,在县境筑拓南城,属永昌节度。
宋大理国,改拓南为棣赕镇康城,属永昌府。大理国绍圣三年(1096年),镇康分属金齿镇的镇康城和永昌府的庆甸。
元至元八年(1271年),镇康置东路安抚司。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东路安抚司为镇康路安抚司。至正十三年(1353年)设镇康路,属镇康茫施柔远宣抚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镇康安抚司并入大理等处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镇康府,属云南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2年)降为镇康直隶州,永乐三年(1405年)省入湾甸御夷直隶州。永乐七年(1409年)复置镇康御夷直隶州,仍属布政司。
清初沿明制,为镇康直隶土州。顺治十六年(1659年)降镇康土直隶州为散州,属永昌军民府。雍正八年(1730年),永昌府属迤西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镇康土州改流设委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镇康(土)州治所由永康迁至德党。宣统二年(1910年),改镇康委员为永康州,仍属永昌府。民国二年(1913年),永康州改为镇康县,同年迤西道改为滇西道,镇康县属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将滇西道改为腾越道,镇康县属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裁道直属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顺宁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云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驻缅宁县)。1950年4月5日,镇康县和平解放;5月,镇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县府驻德党镇,隶保山专区。
1952年,设立缅宁专区,镇康县划归缅宁专区。1954年,缅宁专区更名为临沧专区,镇康县隶属临沧专区。1970年,临沧专区改为临沧地区,镇康县隶属临沧地区。
2001年12月,镇康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凤尾镇迁至南伞镇。
2003年12月,临沧撤地设市,镇康县属地级临沧市。

⑧ 长孙无忌墓的据《永寿县志》记载

据《永寿县志》记载,从西魏大统十四年(548-558年)永寿境内建广寿县,县治就在永寿坊村,先属泾州,后属豳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迁永寿县治至今永寿村,改县名为永寿县,属新平郡。唐武德二至四年(619-621年)复置永寿县,居豳州,县治在麻亭(今永平乡),唐贞观二至三年(628-629年),又迁县治至永寿坊村。唐兴元二年(785年)德宗李适复迁县治于永寿村。前后算来,永寿坊村作为永寿县的军、政、文化要地时间长达167年之久。加之该村长孙氏家族唐时出了一个名相长孙无忌,所以自古以来,永寿坊村就是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村落,该村的长孙氏家族为永寿县的名门望族。2003年,永寿坊村长孙氏族面对和谐盛世,遂起修谱之心。于是由该族长孙振文、长孙振敏、长孙书亭、长孙仲泰、长孙学亭、长孙博等人组成了一个修谱小组。由长孙氏的八十世孙长孙振文、长孙振敏和董沐谨执笔撰写。历时一年,于2003年12月15日修撰完成了《永寿坊村家谱》 。家谱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信史,是家庭演变的记录,是以严整的单位、明确的分类,用以记叙人、事、物的录籍,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一部完善的族谱记录着每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过程。《永寿坊村家谱》,就是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一部鲜活的生命史。
据《永寿县志》记载,永寿坊村的长孙姓氏相传是唐相长孙无忌后裔,祖籍河南洛阳,唐初来永寿坊。初来者长孙步云,自称是长孙仁的二十四代孙,定居永寿坊村。今长孙姓聚族永寿坊村,分支龙头沟村。同《永寿县志》记载相似,在永寿坊村的村民中流传着另一种关于长孙家族的传说。说是长孙无忌在唐时的朋党之争中被许敬宗、武后一派陷害失宠后,被唐高宗贬到了黔州(今四川彭水县)。朝廷随即派杀手一路到黔州刺杀了他,并祸及家族。长孙无忌的儿子为了使父亲落叶归根,于是准备将父亲的尸体运回洛阳老家安葬,半路打听到洛阳老家的族人也已遭通缉杀戮,便改道长安方向,当时京城长安城内凡和长孙无忌来往甚密的官员也同遭祸患。无奈之下,长孙无忌的儿子便载着父亲的尸体一路北上来到了永寿坊村,以金头玉身安葬父亲于此。自己从此也隐居于此。半道途经五峰山(永寿、乾县、礼泉三县交界处)的时候,为了惑众遮目,他曾将父亲的头埋在了永寿境内的上邑乡南顺什村。至今南顺什村埋有长孙无忌头的一个小山包,人们还叫它无忌头。长孙无忌密葬于永寿坊村的事后来被官方知晓后,直到民国时,凡来永寿做官的官员,上任前都要先去永寿坊村拜祭长孙无忌,村民为了接待这些一拨一拨的客人,就在长孙无忌墓旁建了一个占地四十亩之大的拴马桩场,供来客歇息,安置车马,并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戏楼,供来客休闲娱乐。后来,村民实在无力应付这些络绎不绝的来客,就对外宣称,该村的长孙无忌墓为假墓,是衣冠冢。慢慢的,永寿坊村便无人问津,安寂了下来。如今四十亩大的拴马桩场已没有了踪迹,戏楼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但经过修复仍在。从长孙无忌后裔繁衍至今,永寿坊村的长孙氏子民已达1339口。该族唐初至今千余年,没有流传谱牒,仅存各支系清末民初一些支离破碎的篇章。民国时期长孙邦俊,长孙有章曾修家谱一册,也未能留存,仅找到了初修谱。这次修谱,摈弃旧规,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入赘男之子与兄弟同列,抚养不作区别,独女入谱。行辈字从北魏时的世祖长孙仁起至24世祖长孙步云,记叙清楚;从25世祖至64世无考;从65世至今83代记载完整。该《家谱》共分为序言、凡例、姓氏溯源、姓氏考证、行辈字、世祖谱、长孙氏名流、重修长孙无忌墓草图、长孙氏家规、长孙氏世祖谱、东分谱、西分谱、南分谱、北分谱、中分谱共14个部分。《家谱》收录了自十六国时代至民国时期的长孙氏名流60余人,其中就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父亲长孙晟等人。《家谱》不仅翔实地记叙了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繁衍变迁,同时也为研究永寿县的历史变迁、古时民居分布、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数据。
长孙无忌墓-记载
长孙无忌墓在距永寿县城40公里处的槐山脚下,有一个名为永寿坊的村子,境内原面开阔,耕地充裕,民众富足,历史悠久,自古闻名。

阅读全文

与永寿县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