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湄潭县茶有多少年历史

湄潭县茶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07 06:30:07

Ⅰ 茶有多少年的历史

中国制茶历史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Ⅱ 湄潭茶起源于哪

湄潭是贵州茶叶第一县,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基地;贵州十大名茶之一的“湄潭翠芽”曾连续在“中茶杯”、“中绿杯”、“国际茶博会”上获得28次金奖。将“湄潭翠芽”打造成“茶中茅台”是湄潭县茶产业的一个发展目标。湄潭县在打造“湄潭翠芽”品牌的规划上,实际统一规范化管理,提出了4个统一的要求,即“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只有生产管理上达到了统一标准的企业才能称其产品为“湄潭翠芽”。这一规划让“湄潭翠芽”品牌的含金量得到了保证。

在湄潭众多优质茶叶品牌中公司生产的”牌是我国茶叶行业特别是高原生态茶行业重点知名品牌,旗下有,先后荣获贵州省十大名茶、“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等殊荣;“兰馨金尖(红茶暖人心)”是高端工夫红茶,先后荣获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等殊荣。兰馨100为百元品好茶,主要针对各种上班族和普通老百姓,小众茶主要涵盖湄潭翠芽,贵州毛峰,贵州毛尖,湄潭翠片等优质茶叶,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

Ⅲ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

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和迁至湄潭,使这座宁静的小城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不仅开创了湄潭大面积植茶的先河,更是贵州乃至中国西部近代大面积创建新式茶园的开始。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遗址,在茶学界被称为茶文化的朝圣地。建国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分成了“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业科研所”两个部分,开发出了有名的“湄江翠片”和“湄潭红碎茶”,载入了《中国名茶志》,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代名茶。它是贵州省农垦系统规模最大、出口茶最多,全国8个重要茶叶出口基地之一的省属国营大型茶场,是贵州茶业的领军企业。它的主要产品有名茶“湄江翠片”,出口“红碎茶”和内销“炒(烘)青绿茶”、“工夫红茶”等,产品远销美、英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红碎茶二号”连续4年获省、部优产品称号。

目前,湄潭已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最受老百姓欢迎茶产地等称号。自1940年中央实验茶场开始领垦打鼓坡555.59亩茶园起,全县已有32.5万亩茶园,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10左右,拥有1000吨加工厂2座,年产各类茶叶近1000吨,年创汇70多万美元,年利税200万元。茶品有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等,对于传承和弘扬湄潭的茶文化、发展和壮大茶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湄潭的茶文化的发展方法

(一)重视民族茶文化的弘扬,培养荼文化人才。收集整理现有的茶文化,挖掘埋藏的民族茶文化,编辑一些茶书,让爱茶的人看:编辑一些茶事,引导不爱茶的人来了解茶;编辑一些茶诗,让茶友们喝茶时吟诗作赋;编辑一些茶歌,让我们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把它唱响,向世人宣传,提升加强贵州茶文化的文化底蕴。通过正规的茶专业学校教育,培养大批的茶人,研究茶的特性、改善茶的品质、提升茶的内涵,来发展茶、宣传茶。通过茶艺培训班培养一大批了解茶、懂茶。能泡好一壶茶、并且讲好这壶茶,引导消费者充分享受品茶的专业人员,通过这些专业人员引导消费者通过“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来感受茶、认识茶、最终爱上茶。

(二)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途径,普及茶文化知识。弘扬茶文化,不只局限于茶界与文化界的小圈子,也不只是茶叶主管部门和茶人的责任。应以政府为主导,出资金,茶叶主管部门和茶企业都行动起来,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让茶文化知识深入各层次人们的心里:茶叶主管部门举行比较大型的茶文化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爱好茶的人会主动去了解茶文化。不懂茶的人听说了茶文化;开设茶叶培训班,让这那些参加培训的人对他们的同事、朋友、家人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多方面的了解茶;通过开设一些雅致茶楼、茶吧,配置古典乐器,弹颂古典名曲,幽雅美妙,韵味悠长,有一种令人回肠荡气,清魂摄魄之美;茶文化的普及还应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也是家庭的主心骨,儿童能带动家里的大人、老人来喝茶、懂茶。有的放矢地引导了青少年的饮料消费观念。从而让更多人知道茶、认识茶、懂得茶,会品茶,而来宣传茶。使更多的饮茶爱好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茶文化的知识,从而促进茶的消费。

(四)借助酒文化发展荼文化。好水出好酒,好水出好茶,1915年世界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被评为金奖产品,自此得以名扬天下。贵州茅台酒博大精深,风靡全球,而贵州的茶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茶酒是接人待客必不可少的,茶酒原本是一家。贵州茶应借助贵州茅台酒的船出海,借助贵州茅台酒的舞台唱戏,哪里有我贵州茅台酒,哪里就有我贵州的好茶。一手拿着贵州茅台酒,一手拿着贵州的原生态名优茶茶,就象高大结实的大哥哥引领娇小未见世面的小妹妹代表贵州出席重要宴会,让世人来认识它,了解它,从而象爱哥哥一样爱惜它,珍藏它。让贵州茅台酒文化引领贵州茶文化一起走出夜郎国,走出大山,走向中国各地,走向全世界。

Ⅳ 湄潭翠芽曾在唐朝的哪一位历史人物所写的茶经中提到过

湄潭翠芽,是贵州湄潭出产的一种绿茶。湄潭种茶历史悠久。中国的茶圣、唐朝的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中,就有湄潭不仅能产茶,而且茶味很美的论述。在《茶经》之《茶叶产区》中有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即黔中产地是恩州、播州、费州、夷州。夷州即贵州遵义湄潭一代。

Ⅳ 湄潭翠芽的茶叶采摘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湄潭翠芽茶,原名湄江茶,因产于湄江河畔而得名。创制于1943年,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为贵州省的扁形名茶。主销贵阳、遵义,也销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作为馈赠亲友,招待国际友人的礼品茶。产地 湄江茶产于贵州湄潭县。湄潭县位于贵州北部,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极为有利。
湄江翠片采自湄江良种苔茶的嫩梢。清明前后开采,以明前茶品质最佳。特、1-2级翠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芽叶长度分别为1.5厘米、2厘米、2.5厘米。三级翠片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芽叶长度不超过3厘米。通常,制500克特级翠片需采5万个以上芽头。一级翠片约需4万个左右芽头。采回的芽叶必须分级摊放在通风阴凉处,摊放厚度每平方米1-1.2公斤,失水量8%左右。一般历时3-5小时。

Ⅵ 什么茶是栗香型

湄潭翠芽茶是栗香型。

湄潭翠芽茶,原名湄江茶,因产于湄江河畔而得名。创制于1943年,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为贵州省的扁形名茶。


主销贵阳、遵义,也销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作为馈赠亲友,招待国际友人的礼品茶。产地 湄江茶产于贵州湄潭县。湄潭县位于贵州北部,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极为有利。


湄潭种茶历史悠久。唐朝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中,就有湄潭不仅能产茶,而且茶味很美的论述。宋代则有以茶叶为上贡的记载。如今的湄潭,涌有全国闻名的大型茶场和星罗棋布的农村茶园。有创建于三十年代末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湄潭翠芽茶特点

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湄江翠片炒制技术考究,既吸取了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又有其独特之处。主要工艺分杀青、摊凉、二炒、摊凉、煇锅等五道工序。


采用双手在电炒铁锅内进行。主要手法有抖、带、搭、扣、拓、抓、拉、推、磨、压十种。各种手法视鲜叶老嫩、含水量高低等情况灵活变换,因势呵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湄潭翠芽茶

Ⅶ 贵州有什么茶叶

1、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茶又叫都匀细毛尖、白毛尖,产于贵州南部的都匀市。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都匀产出“鱼钩茶”、“雀舌茶”已列为“贡品”进献朝廷。

2、湄潭翠芽

原名湄江茶,因产于湄江河畔而得名。创制于1943年,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为贵州省的扁形名茶。

3、遵义红

其外形紧细、秀丽披毫、色泽褐黄;烫色橙红亮、带金圈,香气纯正、幽长、带果香,滋味纯正尚鲜,叶底匀嫩。

4、明前毛峰

采用一芽一叶初展(芽苞长于一叶)为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外形条索圆直显峰,色泽碧绿润亮。

5、明前翠芽

按西湖龙井生产工艺精制而成。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状,色泽翠绿。

(7)湄潭县茶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湄江翠片采自湄江良种苔茶的嫩梢。清明前后开采,以明前茶品质最佳。特、1-2级翠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芽叶长度分别为1.5厘米、2厘米、2.5厘米。

三级翠片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芽叶长度不超过3厘米。通常,制500克特级翠片需采5万个以上芽头。一级翠片约需4万个左右芽头。采回的芽叶必须分级摊放在通风阴凉处,摊放厚度每平方米1-1.2公斤,失水量8%左右。一般历时3-5小时。

Ⅷ 湄潭县有多少年的历史

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隋大业十一年(615),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大业十二年(616)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武德四年(621),义州改称智州。至贞观五年(631),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十一年(637),智州复称牢州。贞观十七年(643),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天宝元年(742)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乾元元年(758),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大观二年(1108),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代,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定播州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四县。湄潭县正式成立,黄 家桂首任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康熙二十年(1681),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次年,道废。二十六年(1687),改称平越府。嘉庆三年(1798),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1868),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九年(1920),废道后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1958年12月,凤冈县、余庆县并入,1961年8月复将凤冈县、余庆县分出至今。今属遵义市。

Ⅸ 湄潭茶是贵州的吗

是的,贵州名茶。

阅读全文

与湄潭县茶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