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挖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虽然可以挖掘皇陵地宫,但是挖掘后无法保护,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就像兵马俑一样,挖掘出来的时候都是有彩绘的,等过了大概一周之后,颜色就全部氧化,没有了。据博物馆的一位副馆长透露,50年内秦始皇地宫不会挖掘。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
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②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很奇怪,当朝的皇帝为什么不敢挖前朝(上一个朝代)皇帝的坟呢
一个是损阴德,而且对于统治不利(古人很重视这个),都是统治者,做的太绝不好
其次,不是不敢挖,主要看素质,据说干隆给自己修建陵寝时,金丝楠木不够了,就以修缮为名,挖了明朝皇帝的陵寝,拆了用
③ 为什么不挖掘秦始皇陵
关于不挖掘秦始皇陵,专家给出了8条原因
1.建造大棚会遮挡秦陵地面景观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秦陵南北长约515米,东西宽约485米。要保护文物不受到任何因发掘造成的人为损坏,就不能用推土机推,也不能用挖掘机掏,更不能用炸药炸,只能慢挖,不能快挖。露天作业不现实,最好先搭建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大棚才有利于长期发掘,保护出土文物安然无恙。
从技术上来说,搭建一个500米跨径的大房子估计不是难题。问题是,造出这样跨度的大棚子,把整个秦陵封土都“包”到大棚里去,人们就再也看不到秦陵与周围群山融为一体的巍峨景观了。
2. 挖掉封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秦是早于西汉的王朝,所以秦陵肯定会被塌方的填土埋实,墓室内部不太可能存在空旷的空间。这就是说,如果真挖秦陵的话,压根儿不可能挖一个洞,找到墓门之后直接进去;只能先把封土大面积地挖掉,露出整个墓室的墓口平面以后,才能再深挖下去,直到挖到秦始皇的灵柩。
但是,这样一来,秦陵巍峨的封土景观就消失了,如何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更何况,封土本身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迹啊。
3. 地宫深深,上下不便
考古探测初步发现,秦陵地宫距地面约35米。这样高度的立壁,如果是用石头或砖砌成的还算牢固,如果是土壁,就很容易塌方。当然,可以对土壁进行加固,可那样不就改变了立壁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
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在旁边围上围栏,游客不用下去也能看清楚。可是,地宫比兵马俑坑深10倍以上,如果在上面围上围栏,让游客用望远镜看也不是办法;如果横七竖八建造一些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更是破坏了地宫内部原有的土木结构景观?
4. 发掘时间过长
如果不管秦陵封土,不计深度,只算地宫面积,大约25000平方米。这个面积相当于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估计要挖40年;这个面积又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大概要挖150年。
兵马俑坑经过30年仅发掘了三分之一。已经退休的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任重道远,考古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5. 发掘能力与研究能力有限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不会发生发掘上的失误?面对秦陵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不可逆的历史文化遗产,谁都不敢轻易处置。
如果发掘后真的出土了种类繁多的遗物——不仅仅是兵马俑那样的陶质文物的话,修复的工作量有多大?修复这些复杂文物需要攻克大量技术难关。而这些无一不是我们难以回避的挖掘秦陵的必需的条件和前提。
6. 保护技术不成熟
秦陵地宫中的文物如果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极为丰富。但是,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等文物一旦被挖掘出土,如何对它们进行保护将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
2006年《中国文物报》曾报道说,即便不是丝织品等容易变质的有机物,就是非彩色的兵马俑那样相对不太容易发生变化的无机物,天长日久一直暴露在外,也生出了几十种病菌。为了攻克保护技术的难关,科技人员费尽了心力,才暂时缓解了眼前的麻烦。
另外,上述那些文物毕竟还是可移动的,万一现场处理有困难,还可以搬到博物馆里进行室内处理,温度、湿度、光度都可以控制。但是,地宫遗迹无法移走,只能就地保护。如何就地保护以及日后进行维护,考古学家们还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和技术。
7. 投资太大
发掘秦始皇陵这样大规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将是巨大的。假如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即使启动了也难以长期维系下去。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更难以预料。如果对秦陵进行发掘,是凭陕西自己的力量干,还是募集全国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员展开“大会战”?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几百、上千乃至数万人的考古队伍,仅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就够让人承受的。
8.相关国际组织可能干预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国际着名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可能干预秦陵的发掘。挖秦陵不但有涉外问题,还有科学化与否的行业标准问题,甚至还不乏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否可以让所有参加发掘的国家共享的难题。这恐怕是不少主张挖秦陵的人没想到的。
(3)历史上为什么不挖前朝的皇陵扩展阅读:
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考古发掘坚持以配合基本建设为主”,“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国家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
④ 朱元璋的陵墓为何600多年都没人敢挖呢
明朝时候皇帝的陵寝,很多人就是知道位于北京市天寿山的明十三陵。也有很多人疑问,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为什么是十三个皇帝的十三陵,这也是因为有三位皇帝没被葬在天寿山。这三位皇帝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朱允炆是靖难之役之后失踪的,因此与天寿山无缘。朱祁钰是土木堡之变后代替各个朱祁镇登基当皇帝的,在朱祁镇又复位登基之后,就把朱祁钰的陵墓清初了皇家陵寝。朱元璋的陵墓却位于大明王朝起先定都的南京城,也就是明孝陵。
在地理位置上,由于明孝陵依山而建,处在山环水绕之中,采用蜿蜒曲折的随山建造方式,再加上2600米的纵深宽度,除了国家力量,盗墓贼的个体或者集团也是难以挖掘明孝陵。可以看到,由于明孝陵设计的精巧,也是得以保护的重要原因。
⑤ 为什么清朝入关之后不挖了明朝皇帝的陵墓
当然是有的,而且用的护陵的兵勇用的还是明皇室原来的人马,历代的清皇帝都有颁布要保护明皇陵的诏书,比较有名的还有康熙和干隆皇帝
其实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有惯例就是要保护前朝皇帝的陵寝,因为一来可以收买人心,显示他们的气度二来皇陵中的宝物也是一笔不少的财富,三来就是他们也会考虑到当他们灭亡的时候,也同样希望后代也来保护他们的陵墓
⑥ 为什么国家禁止挖掘帝陵
历史天天侃,小坏天天见,大家好,我是小坏。今天小坏再来大家看一看关于挖掘古墓的事情,看看前人在对待古墓尤其是帝陵是什么样的做法。众所周知,明十三陵是我们国家最为奇特也是最吸引人的帝陵,但是自从这其中的明定陵被挖掘之后,我们国家就下达了关于帝陵禁止挖掘的严格命令。这一切都是因为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以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人联名上书要求批准挖掘明十三陵,挖掘对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乐皇帝。但就是因为这次挖掘,给我们的中国考古学带来一场不幸!
这次的挖掘工作无疑就是给我们国家的文化,文物遗产以及我们自身的文明追溯带来了巨大损失。经此之后,我们的周总理直接就下达了重要指令,那就是禁止发掘帝王陵墓,这个决定要坚定五十年,一百年都不能动摇,因此明十三陵的其他皇陵帝陵才得到了保护,这也是使得我们的华夏瑰宝得到了有效的流传!
⑦ 秦始皇陵已经探明是故宫80倍,为何专家迟迟不敢挖掘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历史底蕴很深,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都非常重视死后的生活,因而每个帝王都耗费心思从很早开始就为自己身后的陵寝做考虑。
其中最着名的君王陵墓,还要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嬴政秦始皇的陵寝。秦始皇陵的发现,到现在为止都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事情,而据说秦始皇陵的规模竟然是故宫的80倍,故宫去过的朋友们应该都有印象,规模之大也是让人感到震惊的,难以想象八十个故宫那么大到底有多宏伟。
因此重视经济发展的现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第一位,国家也不会劳民伤财,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挖掘一个古墓,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原因,关于这方面的原因大家肯定也有听说很多,无非就是一些古墓内部有机关,贸然开挖可能会丧命之类的传说,但是这种说法是真是假,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所以大家还是不要轻易听信外界的说法,应该要有个人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