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初中历史健康教案怎么写

初中历史健康教案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9-07 10:33:59

A. 15分钟初中历史试讲教案怎么写

这个是讲片段的,但是你准备一定要充分,不要刻意去追求一种讲课的效果,你平时多去观察请教一下初中历史老师的上课风格,甚至找到机会参与感受一下课堂氛围,你读过初中,不代表你能自如的在初中课堂上讲课,站在台上和台下完全是两种风景,讲课最重要的并不是多全面,也不是一针见血,而是自然。评委很青睐讲课很流畅,很自然的考生。

B. 谁有好的初中历史教案,给一份来做个参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主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和作用。国际联盟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九国公约》的签订、主要内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揭示美、英、法等国在巴黎和会上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地位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
2.通过对凡尔赛体系不牢固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社会现象来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凡尔赛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美国通过这次会议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说明强权外交的后盾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张图片(屏幕显示)是福煦车厢,这节火车虽然不在了,但非常着名,它曾经是一战德国签订停战协定、正式投降的地方,是一战重要的见证物,说起“一战”,我们先复习一下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结果?

一战德国投降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时间:1914年—1918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性质:帝国主义战争;结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战是结束了,但帝国主义的矛盾解决了吗?战后由于德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实力削弱但仍是欧洲强国,美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它们企图依据变化的各国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们的矛盾斗争又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就这样一场会议上、谈判桌前的唇枪舌战开幕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
27个国家参加会议,面对即将到来的和会,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如意算盘。但是争夺总是要凭资本,按实力去较量的。
教师问:那么经过了这一场时达4年多之久的世界大战,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暂时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并沦为被宰割的对象;(2)作为战胜国,英法实力也遭到削弱,但它们还分别在海军和陆军方面保持优势。(3)美日成为一战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在一战期间共赚380亿美元,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日本在亚洲夺取了新的霸权利益。
战后列强的实力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就要按新的实力对比去重新建立战后的新秩序,于是便有了巴黎和会。各国怀着各自的私心。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叙述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学生看书]……
[学生叙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国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使和会持续了五个月。(用投影界示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是否参加协约国一方?1917年段琪瑞北洋军阀政府在日本的怂恿下,也对德宣战,现在当然应列入战胜国的行列。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也赶到了巴黎。那么战败国代表来了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引导]这么多国家,是否部有发言权?
[学生回答]不是,有权对和会决策的,真正起操纵作用的只是英、美、法三个大国。
[教师引导]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这三国力量最强大,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实力。
[教师讲解]美国总统威尔逊,此人原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了校长,又当了总统,人称“百灵鸟”。他带来了非常漂亮的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称为“狡猾的狐狸”,这个圆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轻视已发生十月革命的俄国。既主张处分德国,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即实行大陆势力均衡政策,让欧洲大陆的各国家之间互相牵制,谁也别太强,好让英国控制欧洲大陆。一战前就是由于德国发展太快,不但严重威胁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还提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德矛盾才急剧尖锐。现在呢,情况变了,德国战败,只要能削弱它,使之既不能与英国抗衡,又能牵制法国,那么恢复英国控制欧洲大陆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他已78岁高龄,说话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他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着称。克里孟梭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是重建欧洲大陆霸权,为此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他曾经说过:“我是如此喜欢德国,所以我希望有两个德国。”针对当时巴黎和会这种情况,在和会开幕时,有识之士就曾预言:“和会组织并不复杂,无非是说克里孟梭当主席,劳合·乔治为总顾问,威尔逊为秘书长,如此而已!”折中局面终于成了现实。另外,意大利曾加入同盟国,1915年同英法签订了伦敦密约,得到了战后满足其领土要求的承诺,参加到了协约国一边作战。尽管一战中,没打过几场胜仗,但其野心却不小,不仅希望英法实现其承诺,而且含有新的领土要求。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被称为是“沉默的小伙伴”,日本对欧洲事务不感兴趣,只想保证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就这样,经过近半年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故称《凡尔赛和约》。
[板书]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投影显示]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教师讲解]关于领土问题,第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第二,萨尔区由国联代管15年,期满后经公民投票表决,决定归属。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这个萨尔煤矿,其煤炭蕴藏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第三,规定莱茵河西岸地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地区为不设防区(指图强调莱茵河非军事区的空间概念)。第四,承认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的独立,尤其是大波兰的建立(看图)。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和东普鲁士及上西里西亚的部分领土,还得到穿过西普鲁士的所谓“波兰走廊”的狭窄出海口,但泽被宣布为国联管理下的“自由市”,从而使德国的领土被分割为两部分。
关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加以瓜分。用的名义是“委任统治”,实质就是重新瓜分,而且使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和占领披上“合法”外衣。那么德国原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的租借地让给谁了呢?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提问]对此,中国人民有什么反应?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爆发了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教师讲解]关于军事问题,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赔款问题,在巴黎和会上并没有完全解决。决定由协约国成立的“赔款委员会”决定其赔款总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条约的内容来说明该条约的实质。
[学生回答]《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际上是对战败国德国的一场掠夺。
[教师说明]和约使德国丧失欧洲本土上1/8的领土,1/10的人口,还压上巨额赔款。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毫无疑问,《凡尔赛和约》极大地伤害了德意志民族的感情。这为以后希特勒、法西斯复仇主义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难怪当时就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20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人们不得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和约的规定,我们能否由小见大,一起来分析出巴黎和会的实质。
[教师明确](师生共同分析)从条约规定来看,尤其是关于殖民地的处理,我们再次证实,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此外,从军备限制的内容上,我们又可以看出其反苏的性质。列强们在和会上就如何对付苏俄达成了协议,即实行经济封锁,制定武装干涉的计划。从1919年春到1920年,协约国对苏俄进行的三次武装干涉的计划就是在此时制定的。所以,我们说这次会议又是指挥反苏战争的司令部。
[教师引导]除德国以外,还有哪些战败国呢?
[学生回答]还有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
[教师说明]确实如此,因此在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以上各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新秩序。
[板书]3.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教师引导]总而言之,凡尔赛体系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那么这个体系靠什么来维持?
[学生回答]国际联盟。
[板书]4.国际联盟的成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提炼出有关国际联盟的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国联是根据和约规定在1920年1月成立的;(2)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所以它被英国和法国控制。
[教师讲解]美国领导人自认为,以自己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实力,可以“领导世界”,但是由于美国在海军方面实力不如英国,陆军方面实力不如法国,因此在战后的第一轮较量中,“温文尔雅”的教授总统最终败给了“老奸巨猾”的资产阶级政客。这再次说明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综合实力。由此可见,表面上看,战胜国达到了目的,德国被押上了审判席,战败国和弱小国家遭到了随心所欲的瓜分,维持国际秩序的国际联盟也成立了,但是,由于战胜国强迫战败国承担了全部战争责任,对战败国而言,这种和约是无法接受的,之所以接受了,是形势使然。因此,和约虽然签字了,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再次发生战争,重订和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到,《凡尔赛和约》所构筑的国际安全体系孕育着极大的不稳定性。没有资格参加和会的列宁评价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约束维系的整个国家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参与主宰和会进程的法国人、战时的联军统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和会期间的另一位巨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曾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说:“这是胜利者所做的蠢事。”事实证明,他们的评价可谓切中要害。和会刚刚结束,德国人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
即便如此,有权主宰和会的战胜国却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进行补救。法国人沉醉在虚假的和平之中,英国人也以为欧洲大陆的均势已经恢复,而威尔逊则喜滋滋地回到华盛顿,向国会贩卖他的国际联盟体系。他要求美国人民大胆地参加国联,“接受领导世界的责任”,可美国人却不领情。参议员威廉·波拉对威尔逊说:“你的和约不会带来和平,它离和平很远、很远,我们如果根据过去判断未来,(那么,可以肯定)它将带来战争。”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和约,战胜国苦心经营的凡尔赛体系刚刚开张就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由此可见,巴黎和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列强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是在英法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重建了资本主义世界在西方的新秩序。它反映了几个主要战胜国按新的实力对比取得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它不但不能消除矛盾,而且加剧了很多矛盾,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矛盾。尤其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取得预期目的,而且远东亚太地区帝国主义还未按实力对比进行新的调整。不久,他们再次坐到谈判桌旁,展开舌战,这就是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板书]
[教师引导]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回答:一战期间,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霸中国?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引导]当时在中国,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学生回答]美国和日本。
[教师讲解]1902年《英日同盟》签订,在英国的扶植下,日本成为东亚的霸主。一战期间,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急剧膨胀,几乎独霸中国,并占领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巴黎和会,更加强了它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而美国随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要打破日本的独霸。再加上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使美国到太平洋的航程缩短,所以战略重心转移到远东亚太地区。日本的扩张不仅与战后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为争夺霸权,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争。日本将国民收入的50%造无畏舰,直接影响英国海上霸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由美国倡议,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看完之后,概述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板书]2.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在这次会议上,英、法、日、美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属地的权益。接着,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板书]3.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教师分析]《四国条约》的签订体面地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国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障碍。根据《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的吨位比例是5∶5∶3∶1.75∶1.75。请同学们思考,《五国条约》的签订,最大的获益者是谁?(学生回答:美国)使美国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对日本来讲“3”已经不少了。《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美国代表在解释“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有行政之自由。”就是说,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的远东霸权之争,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的争夺。关于中国山东的问题,由于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此问题在会外得以解决。(阅读材料小字,进行了解)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三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地位,中国被宰割,日本受抑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获利最多,日本受的限制最厉害,中国受的伤害最重。因此华盛顿体系隐含着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教师小结]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板书]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师分析]下面我们就此体系的形成作一简单的分析。经过华盛顿会议,资本主义世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也得到了安排。它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种新秩序,代表着资本主义世界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建。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之时,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当这场大战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本主义本身的稳定性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重新安排,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从《凡尔赛和约》到《四国条约》《九国公约》,都是首先具有这种资本主义世界整体性安排的特点;而国际联盟和《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又是20世纪政治整体化趋势的一种最初的反映。
这种情况说明,战争和相对的联合,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不同政策。而它们采取哪一种政策,取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特定形势。当涉及到不同利益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不可调解时,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而当战争危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时,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相对联合就会取代战争。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稳定各自国内的经济政治秩序,避免革命,也会加强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在世界现代史上,这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合趋势,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但在第一次大战后的国际环境下,这种资本主义的联合还仅仅是开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极不稳定的。
第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主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又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世纪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活动与探究
1.根据过去学过的内容,叙述山东问题的由来。
(参考资料看课后“自由阅读卡”)
2.观看历史题材影片《我的1919》,简要谈一下你的观后感

C. 求两份初中历史教案 急急急

第一次见到这么囧的老师耶,老师别生气啊,你没说哪课我找了以下2课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初一)

一、教材分析
重点: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以古史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述,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上一课的“氏族部落”,启下一单元的“国家的产生”。它是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
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属于了解层次,可通过讲故事、演课本剧、游戏、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组织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1.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2.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和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阅历史资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炎黄子孙” 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回事?远古时代的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谜底。请同学们讲述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
由学生分组准备,然后召开“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2、学习新课
1)“炎帝与黄帝”
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
指导学生进行“传话”游戏。(六位同学排成一行,老师用纸写好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运用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看两者之间的差别)。
谈谈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这些传说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至于发明,不一定都是炎帝黄帝创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并非一人短时之功,而是后人在追述他们的历史时,将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身上。
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有哪些? 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是怎样走向联合的? 炎帝与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龙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看“贝壳堆塑的龙虎图”(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有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这也反映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
2)尧舜“禅让”
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来获得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却很温和,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产生的。这一制度即历史上的“禅让”。
学生想象当时禅让的情景,挑选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尧”和“舜”,进行对话表演,体验什么是禅让。
禅让的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3)大禹治水
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开展“大禹治水的启示”讨论竞赛活动,分四组进行。可以启发学生在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去谈。
3、课堂小结
中华五千年文明从黄帝算起。尧舜的禅让、大禹治水等传说让我们得以窥视我们祖先逐渐走向文明的一幕,被选举为首领的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我们祖先当中的这些英雄都具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
4、课堂练习:
-------------(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国家萌芽的出现)→ ---------------(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5、板书设计: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炎帝和黄帝 —— 尧舜的“禅让” ——大禹治水
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国家萌芽的出现 ——国家的产生
六、评价
本课知识结构比较清晰,按历史时序先后介绍了“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炎黄二帝由争斗到联合,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本课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明确,设计者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着中华古代的传说故事,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中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完善了知识链条;同时让学生体验民族的认同感,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几课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历史有了比较直接的概念,对于夏商西周的历史沿革已经基本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周朝诸侯国林立,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奠定了基础。作为初一新生对历史故事是十分喜爱的,本课又是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源流,其中有的成语学生比较熟悉。对于不了解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并整理。在教学中将成语故事贯穿于全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又使他们掌握查找历史资料的途径,让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针对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成语故事大串联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叙述有关资料、成语典故,增强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有关春秋战国时的历史典故,给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从中突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
根据史实,总结出此时的社会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进一步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通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通过争霸战争的学习,明白人要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国要兴,要有贤才、能人来治理,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针对本课内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第一,指导学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具体的地理位置。第二,争霸斗争的史实具有较大的趣味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成语典故,课堂上按小组展开成语故事知多少知识竞赛,拓展学生视野,较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竞赛中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特别是运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所以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学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预习:如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上网查找相关内容等。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预习。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抓住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心理和有利因素,通过组织竞赛等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历史问题。

四.教学方式:
鉴于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有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小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样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有: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2.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和网站,请同学查阅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资料。
3.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课前从媒体、网络、课外书籍中搜集春秋战国争霸历史资料,搜集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
2.自主组成历史学习小组。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提出问题:
1.同学们还记得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2.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政策?
3.是不是采取分封制,西周的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呢?
4.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弊端?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归纳:世袭制使无能的人为天子,周王室的实力越来越弱,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想取代周天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原大地上刀光剑影、战乱不断。在争霸战争中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在这段时期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段动荡历史。
2. 学习新课: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五霸: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西周灭亡后建立了什么国家呢?
【师】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你们知道春秋与战国的起止时间吗?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作“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生】看书思考回答:春秋—前770——前476年,来源于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前475——前221年,当时各大诸侯国连年交战,战国名称由此而来。
〖课件显示周王势力变化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师】东周的统治是不稳固的,从表格的对照中可以看出周王的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 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认识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从此,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
【师】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五个,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包括哪五个人?他们是怎样出现的?
〖课件显示《春秋五霸形势图》〗
【生】回答问题:春秋五霸市相继出现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在图中找出“春秋五霸”的具体地理位置并填图,益于学生掌握。(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2.齐桓公首霸:
【师】请同学们看图,想象你就是齐国的国君,要想成为第一个霸主,需要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生】回答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可以将此问题分为若干子问题,减轻学习难度,突出重点)
①齐国在什么位置,其自然环境怎么样?
②齐国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为称霸齐桓公采用什么高明的手段?
④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
【生】看书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回答老师问题。
第一,齐国在今山东北部,靠近渤海,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优越地理位置为其称霸争霸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的优越地理位置是争霸的有利条件。
第二,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他改革内政与军事,发展经济,使齐国国富兵强。管仲相齐改革成为其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三,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第四,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师】归纳:〖屏幕显示〗
〔知识拓展〕【师】看书中材料: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它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有关管仲的哪些成语故事?
【生】学生认识:齐桓公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使国家日益走向强盛,最终完成霸业。成语典故:老马识途、管鲍之交等
(二)问鼎中原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师】继齐桓公之后的另一位霸主是谁?在晋楚争霸中最着名的战役是什么?
【生】晋文公,城濮之战。
【师】这场战役中有一个着名的成语故事,有谁能讲述一下?
【生】退避之舍。(讲述故事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退避三舍这种策略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生】①体现了晋文公是信守承诺的人。他退避三舍不仅报答当年的恩情,又使晋军赢得政治上的主动。②在军事上也使处于劣势的晋军退避三舍是为了避开敌人强大的中军,诱敌深入,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这是晋军采用的有利战术。
【师】归纳:晋文公“退避之舍”可以说是一箭双雕,诚信、歼敌两不误。“城濮之战”成为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晋文公因此成就霸业。此后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做了中原霸主。
【师】看图,启发同学思维提出问鼎,“鼎”代表了什么?楚庄王问鼎意味着什么?
【生】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西周传国的宝物。周王朝掌着它,是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凭证。楚国楚庄王问鼎,是挑战王权,是暗示想取而代之。
【师】春秋末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有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仇。①我们应该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放弃,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恒心与毅力。②学习勾践不忘国耻发奋图强的精神。③学习勾践能屈能伸的人生态度。④ 认识到立志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理想能帮助我们实现个人抱负。
【师】归纳: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作为一名学生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三)合纵连横
〔过渡〕: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了。
1.战国七雄
【师】 七雄并立是怎么产生的?战国七雄包括哪些国家?
【生】三家分晋:赵、魏、韩。〖屏幕显示动态演变过程〗增强直观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屏幕显示 《战国形势图》〗 (学生识别其方位并填图,并出示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帮助学生掌握识记地图要领)
2.合纵连横
〔动脑筋〕【师】如果你是当时某一国的谋士,你会为自己的国家献出什么策略?假如你是秦国的最高指挥官,你希望中原地区呈现什么景象?你会如何去统治你的国家?但是你的国民又会怎样对付你呢?假如你是中原六国的最高领导人,面对中原的形势,你将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对付秦国?
【生】回答略,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问题
【师】①这一时期,各国除了使用武力外,还使用什么样的外交手段?
②什么是“合纵”、“连横”的斗争?战国时各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合纵”、“连横”的斗争?它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
③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有成功?(结合书本小字和课后阅读材料分析)
【生】小组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讨论并发言。〖屏幕显示动态演示图〗增强直观。(学生指图讲解,什么是“合纵”与“连横”)
【师】归纳:“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什么成语的由来?
【生】朝秦暮楚。
〔放飞思维〕:〖屏幕出示问题〗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列宁则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你怎样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历史问题)
【生】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并回答。①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②战争使一些小国被大国吞并,一些疆域较大国家出现。③争霸战争促使了一些国家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师】〔学法指导〕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应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应该抱着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观点,辩证地去看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屏幕出示答案〗(①春秋争霸战争的确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无义战”。 ②但在战争过程中,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扫清了道路,推动社会进步;③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④大国为了争霸,都重用人才,实行改革,出现了经济发展、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⑤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轻松时刻
【师】同学们收集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下面我们进入成语大串联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擂台赛:按次序说出与本课相关的成语,不许重复、不能中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与增强学能合作意识)
【生】老马识途、管鲍之交、退避三舍、一鸣惊人、朝秦暮楚、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完璧归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
3.课堂小结:
【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生】动荡、变革、争霸。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在分裂中一些大国为强大不断改革内政,又孕育了统一的因素,为后来秦统一埋下了伏笔。所以说争霸战争谱写了国家统一的序曲。
这一时期是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源流。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又是秦国在战国末期,国力日益强盛,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攻势,是笑在最后的国家,但它是不是笑得最好的呢?欲知后世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4.课堂练习:
一.慧眼识珠:
1.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 楚庄王 B 宋襄公 C 齐桓公 D 晋文公
2.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的是:( )
A 城濮之战 B 葵丘之盟 C 长平之战 D 问鼎中原
3.齐桓公发展齐国势力的口号是:( )
A 改革内政 B 发展生产 C 尊王攘夷 D 改革军制
4.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边的国家是:( )
A 楚国 B 燕国 C 秦国 D 齐国
5.下列哪一个成语与晋文公有关:( )
A 卧薪尝胆 B 问鼎中原 C 退避三舍 D 老马识途
6.朝秦暮楚这一个成语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
A 诸侯争霸 B 三家分晋 C 周王室衰微 D 合纵连横
二. 对号入座:(请将下列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用线相连)
朝秦暮楚 相传燧人氏用人工方法生火
钻木取火 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采用的战略战术
退避三舍 春秋时楚庄王数次挥师北上,打败晋国
问鼎中原 战国七雄为了各自利益时而“合纵”时而“连横”
三.填图乐园
请在下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5.板书设计: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年)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 春秋五霸
战国(前476—前221年)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战国七雄

D. 山东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教案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http://www.zgjsks.com/html/2013/shuokejiaoan_0608/9453.html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E.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怎么写

原教学大纲相比较,《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有很大区别,《历史课程示准》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近、现代史和世界古、近、现代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若干学习主题,这些标准的制定,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归结到每节课堂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上,要求教师并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学生应接受那些重、难点和基础知识,而是首先要明确学习主题,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学会什么.以《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中华文明起源》第一节为例,《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题,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注意,让学生找出中国早期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内含,而不是让学生只知元谋人是元谋人,北京人是北京人的两个孤伶伶的概念.
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通过对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供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识,既可作为学生学习前的探究学习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教师拟定一个知识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标准,应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于教学评价,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F.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的教案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本课主要叙述近代中国是怎样由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教材大字部分用了800多字宋体字精选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知识,反映了上述过程。它少而精,简而明,突出了鸦片战争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逆差,借机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理解一个“沦”字,沦者,淹没,沉沦、没落之意,中国好比停在海上的一艘大船,在猝不及防的英国强盗的炮火下受伤了,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开始下沉。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
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英国侵略者阴险和凶残的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形式上虽然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受到外来干涉,紧闭的大门已被打开;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由一元趋向多元。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分组学导,自学讨论法。
“分组学导”教学模式为济南市区课题组所创,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七年级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实用的。
2.教学渗透点。
①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②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③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三、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川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自我认知智能。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
三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中国东南沿海地理范围”和“英军侵略路线”这两个问题看《中国历史地图册──鸦片战争》。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四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G. 初中历史教案怎么写

把每一节课里的主要内容 如:时间 地点 事件 内容 意义 影响 一整理 就行了 很容易的

H. 初中九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九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学期阶段,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历史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产生很好的课堂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 九年级历史 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古代埃及与金字塔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设计】

1、导入:

利用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 故事 ,让学生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如果不游览一下金字塔,就不能说是到过了埃及。从开罗西行数公里,来到吉萨村,世界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便屹立眼前。在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东侧,便是狮身人面像,它以诱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游客。胡夫的圣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来这里巡视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胡夫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石工们冒着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细刻,终于完成了它。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脸长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 浮雕 ,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一只耳朵,有二米多长。“怪物”--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头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儿的吗?

2、“金字塔的国度”:

在学生发言(讲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础上作最后 总结 :

(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体现古代埃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长的共同规律。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关于种姓制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5、最后,利用教材上的亚非文明地图,对全课进行总结。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

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开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相关 文章 :

1. 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 初三历史教师教学计划

3. 2019九年级历史老师工作计划

4. 2019初三新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5. 常用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I. 初中历史的复习教案怎么写

听课+看书+反思=成功

J.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

历史让我们了解古代的事情,历史记录国家的成长,那么历史的教案是怎么设计的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二历史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历史教案一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基 础

知 识 了 解 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掌 握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观察想象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联系 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进取意识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革土地制度

《民 报》发 刊 词 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初二历史教案二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着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着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初二历史教案三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2005年5月24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北洋军阀名称的由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时间和标志;宋教仁改组同盟会和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二次革命的发动和失败;袁世凯加强独裁统治和洪宪帝制的丑剧;孙中山号召讨袁和蔡锷发动护国运动;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通过对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及其失败的教学,培养学生透过历史表象看待历史问题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历史的选择。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17年(1912年——1928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17年。本课讲述的是1912年——1918年的历史。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不懈努力的历史,是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孙中山先生在苦闷彷徨中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阶段,是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在历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重点分析

护国运动的过程是袁世凯恢复帝制面目暴露后,各种反袁势力在人民的推动和支持下,起来推翻袁世凯的过程。在这场斗争中,又是孙中山最先举起革命旗帜。二次革命后,逃亡日本的孙中山,不为失败所吓倒,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组建新的革命党——中华革命党,以迎接反袁的第三次革命。护国运动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它进一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其胜利果实最终又归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国家政权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转移。人民毫无所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对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继续,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凯之间的一场武装斗争,最终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而遭到失败。二次革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反动的武力统一的政策一时取得成功。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军阀盘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军阀及其附庸的统治下。

难点分析

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斗争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孙中山手中没有可靠的革命武装;没有提出和涉及有关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的纲领,没有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对土地迫切要求的口号,因而不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斗争的行列中来;帝国主义列强干涉破坏等等。护法运动的失败,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因此引导学生透过事情的表象看事物的本质是教学的有一个立足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全国人民斗争的结果,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是袁世凯搞复辟不得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被人民所抛弃的必然结果。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太抽象,也就是说超出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1、按时间顺序简要的向学生介绍袁世凯袁复辟帝制,践踏民主共和的活动,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分析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最终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猜你喜欢:

1.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

2.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图表

3. 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3篇

4. 八年级历史手抄报内容

5. 八年级历史手抄报图片

阅读全文

与初中历史健康教案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