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天津为什么没有历史建筑

天津为什么没有历史建筑

发布时间:2022-09-08 22:43:44

1. 中国为什么没有更古、更多的古建筑

到过埃及、希腊、意大利的人都不能不惊叹那些地方古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完好保存。且不说那些巍然屹立的金字塔已经历了三四千年的风霜,就是已有近1900年之久的罗马万神殿,不仅基本完好,现在还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大建筑。欧洲不少中世纪以来的建筑,尽管都是几百年的老屋,今天还在超期服役,并且依然显得雍容华贵,完善舒适。 反观中国,虽然号称五千年文明,但今天还存在的真正的古建筑却少得可怜,年代也晚得多。先秦的所有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就是绵延万里的秦汉长城、壮丽辉煌的汉唐宫阙,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明朝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留下任何地面建筑。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建筑大概要数隋朝李春所建的赵州桥;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梁思成于1937年发现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着名的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就是一般的“百年老屋”,如果不是多少有点中西合璧的话,也很少有人愿意居住了。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自然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遗憾。但认真分析一下,出现这样的结果却并非偶然。 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比较完整的遗迹几乎都是使用石料的,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台农神庙、印度的塔姬陵等等。但中国的古建筑基本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石料仅用于台阶、门槛、柱础、栏杆、局部装饰、雕塑等,连采用石柱的建筑也不多见。木结构建筑易受虫蛀鼠啮,也不耐风雨雷电、霉烂朽变,更难逃祝融之灾。同样遭受天灾人祸,石建筑一般还能保全骨架,容易修复,而土木建筑往往已荡然无存。就是日常维修,土木结构的建筑物也比较麻烦。这不能不说是过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使我们的祖先失去了选择性,因为在中国早期文明兴起的地方一般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者离森林不远,便于就地取材。在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的平原上,优质石材反而不易取得,而且开凿不易,不如利用木材那么容易。有的地方如太行山北段也有很好的石料,但在原始森林还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使用木材无疑更便利。如十六国时石勒要在襄国(今河北刑台)建宫殿时,竟有洪水将太行山上的大批树木冲下。而在泛滥平原的尼罗河三角洲、多山的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开采石料显然比采伐木材更方便。而一旦形成传统,即使地理环境已经改变,人们也会按原来的方式行事。例如,到明清时在北京一带建造或修理宫殿陵墓寺庙时,尽管北方已经没有合用的木材可以采伐,还是会不惜代价从四川、云南等处运来巨大的木材,以维持长期沿用的木结构建筑。就是一般的民间建筑,基本的模式也没有改变。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建筑解决了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数千年的居住问题,也使中国这片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了新开发的地区以外,各地的森林都采伐殆尽。另一方面,天灾人祸造成的火灾一次次将建筑物毁灭,项羽焚烧秦朝宫室的三个月大火,南宋杭州城内一次次毁灭性的火灾,只是无数次火灾中显着的例子,就是连明清紫禁城中的三大殿也未能幸免。 如果说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先民作出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那么第二方面的原因却完全是人为因素,那就是人们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一向是追求“整旧如新”,而不是“整旧如旧”。当然这种观念的产生也与客观条件有关,木结构建筑无法持久,无人居住或使用,一座建筑很快就会朽败以至倒坍。就是有人居住或使用,也得不断维修。在木材容易获得或价格不高时,与其局部更换,还不如整体重建。但这样一次次“整旧如新”的结果,恰恰是对古建筑的一次次破坏。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提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是“增其旧制”,而不是“复其旧制”或“遵其旧制”。正因为如此,尽管岳阳楼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但经过历代一次次“增其旧制”式的重修,现在留下的早已不是原来的古建筑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介绍:现存的建筑物始建于什么朝代,但看到的建筑物却丝毫看不到那个时代的外形和风格,大多是明清建筑的式样,甚至已变成上个世纪的产物了。而得以保存至今的真正的古建筑,往往是处于穷乡僻壤、深山荒野,虽然一直得不到世人的重视和保护,却躲过了“整旧如新”之厄,尽管大多已岌岌可危,却容貌不改。 第三方面的原因则是中国建筑观念本身的缺陷——过于重视建筑物礼仪性的、政治性的、公共性的作用,却忽视甚至无视其生活功能。结果是,一切富丽堂皇、宽敞舒适的建筑物几乎都属这一类——宫殿、陵墓、衙门、寺庙、祠堂、会馆、楼、台等,而私人住宅,特别是一般平民百姓的住宅就等而下之了。专制等级制度充分体现于建筑的规格,不同等级和身分的人只能建造或居住于相应的规格的住宅中,只有少数贵族、官僚、地方豪强才敢“逾制”,但也要冒很大的风险。在参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废墟时,我对城中平民住宅的规格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座相当于中国东汉前期的城市中,一般居民都拥有一座独立的住宅,包括三至四间卧室、起居室、浴室,比起同时代的中国平民住宅来要宽敞舒适得多。就是在私人住宅中,用于家庭或家族祭祠、礼仪、接待、聚会的大厅、祠堂(家庙)一般都是建筑的主体,居于核心,标准较高,而卧室等私人空间往往阴暗狭小。我去参观号称“千古一村”的江西乐安县流坑村时正值盛暑,在看过的几座古宅中我都注意观察了其中的居室,发现都处于厅堂的附属地位,都处在夹层、偏房、后室,显得狭小、黑暗,闷热难当。正因为如此,有钱有势的人都会设法“逾制”,或者弃旧图新,另建花园、别业、书屋。就连贵为君主的清朝皇帝、慈禧太后,也更愿意住在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欧洲一些建于三四百年前的住宅,今天去住还觉得很舒适,但我见过的明清帝后寝宫、曲阜孔府的内宅,却实在没有什么令人羡慕之处。怪不得清朝皇帝修圆明园时要建西式房屋,晚清时上海的官绅无不住新式住宅,民国时在天津和青岛的前清遗老都住洋房别墅,伪满溥仪的“皇宫”也是中西合璧、以西为主。试问今天研究和保护古建筑的专家学者,谁还住在千年古村、百年老屋中?又有谁愿意迁入未加改造或现代化的四合院、徽派建筑、石库门、吊脚楼、土楼、碉楼、窑洞之中?尽管它们既属“传统文化”,又有说不完的“好处”。 以上的说法并不是对中国古建筑的全面评价。第一点只是指出它的先天性不足,总的来说,这是当时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应该正视这一事实。第二方面的原因是值得我们今天吸取的教训,所以对现存的古建筑一定要坚持“整旧如旧”,只能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而不要轻易伤筋动骨。按照今天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任何古建筑都可以重建,但真正的古建筑的保存却依然面临很多难题。唯其如此,古建筑才值得全人类珍视。第三方面的原因则影响到我们对待古建筑的态度——是将它们作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加以保护和保存,还是要继续发挥它们的使用功能?应该承认,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早已不适应现代人使用了,任何人都不应该片面强调它们的“优点”(即使以往确实存在),而要求人们耐心地住下去,即使他们自己愿意。只有正视这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中国为数不多、年代并不太久远的古建筑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才不至于消失在建设性、保护性的破坏之中。

2. 从天津的城市老建筑看天津历史文化与北京的不同

北京以中国古建筑为主,因为他是辽金元明清五代故都,所以皇家的故宫,天坛之类的古建筑居多。
天津:由于在近代中国被侵略时天津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英、法、美、俄、日、比、奥、意、德,9国都在天津划定租界区,建了很多欧式建筑,今天仍然有很多保留了下来。
由于历史足迹不同,因此造成的建筑风格不同。

3. 简略天津人文,历史,建筑,发展,改革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端口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 (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端口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端口。随着天津的开端口,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仍设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区设置天津特别市,是为天津市之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1919年10月17日,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大学部,两年后,正式改称南开大学。
天津人民具有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20世纪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为天津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天津的城市建筑颇具特色。既有雕梁画栋、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有英国的中古式、德国的歌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典式等,人们通常把这些西洋建筑称为“小洋楼”。在一座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如此众多的西洋建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少见的。故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天津国内生产
总值2003年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GDP比重2003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亿元,增长17.8%,比上年加快3.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8%。第三产业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完成增加值1084.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50.8%和45.5%。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1年,全市再就业人数为2万人,全年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15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为214万人。2002年,全市将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左右。
财政收入2003年,辖区内财政收入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51.74亿元,增长20.2%,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完成总产值4370.76亿元,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79亿元,增长20.1%;完成总产值4049.61亿元,增长26.1%。
农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年农业总产值1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外贸状况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进口149.97亿美元,增长33.5%;出口143.74亿美元,增长24%。
外资利用
状况2003年全年新批三资企业941家,比上年增长15.3%;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35.13亿美元,增长74.3%;实际到位16.33亿美元,增长62.9%。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8个,增长60.9%。
支柱产业汽车机械装备、微电子和通信设备、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优质钢管和优质钢材为重点的四大支柱产业。

4. 历史风貌建筑的介绍

历史风貌建筑不可简称为风貌建筑,是天津保护历史建筑的法定名词,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定位,历史风貌建筑是:“建成50年以上,在建筑样式、结构、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反映本市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特点;着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在革命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名人故居及其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而历史风貌建筑集中的街区为历史风貌建筑区。

5. 天津为何有那么多洋楼,有什么历史原因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城市建筑独具特色,既有雕梁画栋、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有英国的中古式、德国的哥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这些外国建筑称为“小洋楼”。

6. 天津风貌建筑与近代史

天津历史不长但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却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天津的历史和北洋政府有着密切关系,历史建筑名人故居也很多曾住的是北洋政府的高官
像段祺瑞(旧居在今天鞍山道那边)

袁世凯的故居现在是个饭店

冯国璋的旧居在海河边上,对面就是袁世凯族侄袁乃宽的府邸(任职北洋政府农商总长)

梁启超的饮冰室在民族路上,前面就是曹寓的故居(现在那一片开发成意式风情街)

鞍山道的静园 八国联军进京时溥仪在这避难

张爱玲(这个有争议)赤峰道83号位于赤峰道与山东路交口,是一幢三层连体楼房的把角儿很像是张爱玲照片里的房子,有资料证明那边的几栋房子是李鸿章的产业很有可能是张爱玲在天津的居所

张学良旧居在赤峰道78号离张爱玲在天津的居所很近,嘿嘿他们曾经是邻居

张学铭(张学良的兄弟解放前曾任天津市公安局长 天津市长解放后曾任天津市建设局副局长,天津政协、全国政协委员。)故居在英租界31号路(今和平区睦南道50号)

李叔同故居 在北区粮店街62号 是一座四合院(我没找到之前去到时候那个位置是一个工棚旁不知道是不是找错了)

马连良(京剧大师马老板)的在河北路285号现在是饭店

吉鸿昌故居 在落法租界40号路(今和平区花园路5号)

金汤桥 平津战役会师地

7. 着名的天津古代建筑有哪些

我国不乏有许多名胜古迹的城市,许多都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城。在 天津文化 中,也有许多的古代建筑,天津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正因为天津的这些古建筑存在,而且至今保留,使得当地的文化丰富多彩,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大自然更加的贴合。那么,你知道天津古代的建筑有哪些吗?

天津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包括独乐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楼教堂、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黄崖关古长城,有各种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盘旋于群山峻岭之中,四周风景优美如画。

全市现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着名的有天后宫、玉皇阁、文庙、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禅院、广东会馆,以及周**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旧址等。

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位于天津三叉河口西岸,原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的场所,1986年修建成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在内的古文化街,全长580米,两端有巨型仿古牌楼,街道两边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有着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和刻砖刘刻砖等专卖店铺。

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海河西岸,系5A商业步行街。作为津门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古文化街内有近百家店堂。

古文化街的天后宫
天津的天后宫建于公元132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古文化街建成后,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吉日)在此举行盛大的皇会,表演龙灯舞、狮子舞、少林会、高跷、法鼓、旱船、地秧歌、武术以及京戏、评剧、梆子等。

玉皇阁
“玉皇阁”是当年天津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殿内主要供奉的是在道教神系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它是道教世界中级别最高的神明之一。但在民间的神仙世界中,玉皇大帝却是众神之王,统领三界十方,就连人间的皇帝也由它管辖,因此它也就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世界主宰。

玉皇阁的原建筑群落十分庞大,由旗杆、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八挂亭、清虚阁、南斗楼、北斗楼以及三清殿组成。其中清虚阁是庙内的主体建筑。但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玉皇阁的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仅存的清虚阁是玉皇阁建筑群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明代建筑。只是至今仍然沿用着玉皇阁的名称。

文庙
天津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至圣庙,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尊崇和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

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干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此建筑始建于明代,位于天津南开区东门内大街路北,是全国唯一的府县合一的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全文

与天津为什么没有历史建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4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