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滥竽充数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是谁
南郭先生 齐宣王 齐闵王 三人吧 最主要还是南郭先生
原文是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⑵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南郭处士,出自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滥竽充数:滥:不加选择;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充:冒充;数:数目。
字面意思: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⑶ 南郭先生 , 滥竽充数 出自哪个典故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ž 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ž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ž 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 ž 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ž 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 ž 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 ž 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ž 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评点】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⑷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尝胆,滥竽充数,纸上谈兵,指路为马,闻鸡起舞,各自的历史人物 是什么
闻鸡起舞:祖逖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 不耻下问:孔子 卧薪尝胆:勾践 完璧归赵:蔺相如 画龙点睛:张僧繇 纸上谈兵 :赵括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⑸ “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它涉及的历史人物是谁
1、滥竽充数:齐宣王、南郭处士。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2、生花妙笔:唐代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这句成语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生花妙笔和妙笔生花意思相同
3、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四面楚歌:项羽、刘邦。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5、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6、负荆请罪:赵国邯郸廉颇、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凿壁偷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8、单刀赴会:关羽。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9、望梅止渴:三国曹操。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5)滥竽充数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扩展阅读
滥竽充数的成语示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滥竽充数。”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
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真是滥竽充数!(指以次充好)
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明不行时,他总说自己是滥竽充数。(指谦虚)
成语典故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作者: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其作者是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着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着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说林》、《说难》等着作,洋洋十万余言。
⑹ 滥竽充数凿壁借光完璧归赵纸上谈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主人公分别是谁
1、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凿壁借光:匡衡
3、完璧归赵:蔺相如
4、纸上谈兵:赵括
5、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6、三顾茅庐:刘备
滥竽充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6)滥竽充数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扩展阅读: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卧薪尝胆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刘备即汉昭烈帝,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⑺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这句成语讲的是古代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是却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滥竽充数常用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但是却要混在行家里冒充自己有本领的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白话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演奏,一定要一个三百人合奏的乐队。南郭先生也请求来为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给他以很高的俸禄。宣王死后,湣王继位。湣王喜欢听独奏,于是南郭先生就赶紧逃走了。
(7)滥竽充数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扩展阅读: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所谓“处士”的意义,就是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
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南郭先生,文中称其为“处士”,表面是尊敬,实则是讽刺。此人不仅不清高,实则很滑头,善于投机钻营。实为一个“处士”的反面典型。
⑻ 看到下面成语,你会想起与之有关的哪个历史人物
生花妙笔——李白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望梅止渴——曹操
凿壁偷光—— 匡衡
背水一战—— 韩信
单刀赴会——关羽
卧薪尝胆—— 勾践
指鹿为马—— 赵高
囊萤照读—— 车胤
破釜沉舟——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