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用好新历史教材

如何用好新历史教材

发布时间:2022-09-09 02:24:30

⑴ 如何用好部编历史教材

我觉得一方面就是要去熟悉这些材料,另一方面的话,就是要去了解里面到底想要表明一些什么样的历史常识,或者说是通过这些历史城市表明一些历史态度之类的,毕竟考试出的题都是源于课本,肯定就是要掌握好课本才行。

⑵ 如何使用历史教材论文

新的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因此,师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以求取得最大的效益。历史教材已经不是“圣经”,但历史教材肯定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新的历史教材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促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呢?
一、注重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属性;②概念的内涵,即质的属性;③概念的属种关系;④概念的定义。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类问题很多,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如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没有从国际大背景去分析,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须视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诸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原因有:①政治上,进一步扫除了阻障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势力;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大量物质条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就深刻了、全面了。
三、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及假象所迷惑。例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国的权益,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认清本来面目,必须揭示每一项内容的实质:①对任何条约、口岸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着中国的海关管理权;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实质上是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进而占有中国市场,以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由此可见,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完全是根据列强、特别是美国的利益制定的,根本没有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其结果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中国的民族危机非但未减轻,反而进一步加深。
四、强化史实理解,揭示内在联系及规律
我们的教材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但对大量史实的表述与评论,只是体现某一观点,且分散在各个不同章节中,缺乏系统完整的表述,许多问题使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上,把有关史实归类总结,然后揭示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要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增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象,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方面的分析,学生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外国对华资本输出越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越发展。为了讲清二者的内在联系,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我们把两件事同时放到一定的历史空间中对比学习,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挖掘思想教育素材,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教材中体现思想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大都是隐性的,靠教师去挖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恰当的时机实施。当确定某一历史事件为思想教育的素材、拟定和实施思想教育时,应注意把对知识的准确理解作为载体,情感的培养为目标,提高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为二者的纽带和桥梁。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现“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时,就必然涉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问题,我们不能回避错误,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坚信党的领导。
总之,创造性使用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师教学的魅力所在,这样做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把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⑶ 初三历史应该怎么学

初三历史,是中学生开始了解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长河中一系列事件和任务的一门基础课程。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初三历史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⑷ 面对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我们该如何备课

前些日子,听专家讲解新教材的使用。当时听得津津有味,心潮澎湃,通透之感油然而生,本想提笔总结,怎奈惰性来袭,一直拖到现在。翻看以前的手记,只是几个关键词语,在此只好凭借记忆做个简要梳理。

第一,要有课标意识。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先有课标,后有教材,教材是根据课标编写的,所以说,课标是第一位的。

第二,要确定单元主题。每个单元都会有自己的主题,单元的标题基本就确定了本单元的主题。确定单元主题,可让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不再零散杂乱。

第三,要理清教材结构。每节课都会有自己的逻辑结构,找到本节课的结构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前后连贯。

第四,要做到重点突出。新教材内容繁多,课时有限,想要面面俱到,是做不到的。备课时要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课标意识+单元主题+教材结构+重点突出,这是备好一节课的四个标配。此外,还需要注意历史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⑸ 如何用好历史新教材中“史料”

初中历史教材中精选了许多文字史料,这些史料简明通俗,文字生动,教学中万不可一带而过和省略不讲。

⑹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方法:
1、要学会使用好课本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2、巧妙记忆历史知识;从初一到初三的历史知识信息量非常大,中考涉及面又广,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记住这些历史知识呢。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中,为了突破记忆难关,首先我们要反复记忆,持之以恒。
3、学会归纳总结;学习政治和历史不能仅仅是圆图吞枣似的死记硬背,要学会归纳总结。对于初中的历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所学的历史事件串起来,然后拓展,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进而牢牢掌握课本的内容。

⑺ 新教材历史如何教学

如果下发了新的历史教材书,那么也应该下发配套相应的讲义书籍。也就是说帮助老师备课用的书籍。

⑻ 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更好地使用新教材的技巧:
一、理解教材的定义

教材就是教科书(课本),但是,教师用书、练习册、磁带、多媒体光盘,甚至卡片、挂图也属于教材的组成部分。另外,根据课标的定义,教材就是英语课程的核心学习材料,包括网络、电视节目、报纸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一部分。

二、英语教材的特点
教材结构一般有warming-up, pre-reading ,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language supporting , task 等,条条框框都很清楚;而现在的教材,给大家的印象是--这些板块不明显了。实际上是把语法放在文章中自然而然地出现。 其实,现在教材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研究、多反思、多收集案例。

三、教材的作用
教材就是“圣经”吗?其实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说教材有可能起消极作用,也可能起积极作用(受编者条件和水平的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学校强调校本教研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使用的教材实际上是把庞大的语言系统压缩到一点点,再把一点点拿出来给学生。这一点点是不是最核心、最基础、学生最需要的呢?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当,只能是照本宣科,对学生和教师成长都不利。所以在使用教材时要有效地进行取舍,也就是说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四、重视课前备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呢?我认为:在备课前,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备课的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过程。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五、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首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和教学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重视教学有效性。
1、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教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在课堂中倾听。我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4、课后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⑼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并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而是一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特别是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高度关注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呈现教科书内容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强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有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才能发挥新课程的价值和功能。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意义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不仅是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在教材使用方式上的要求,也是课程、教科书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的必然要求。
1、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生成的、不确定的,而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样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就不应该把教材再奉为“圣经”,仅仅是“教教科书”,而是应该根据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主动、合理、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材内容,使教科书内容更有利于达成理想的课程目标,从而学会“用教科书教”。
2、教材改革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之一,是教材呈现出多样化。变化之二,是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例如,《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一改过去人文学科那种以现成的、“定论”方式把课程内容给予学生、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而是以案例、情境和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总之,教材的改革,使教师摆脱了教材的束缚,大大地拓展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空间,也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
3、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随着人类逐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别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学生在学习某项内容之前,在其脑海里可能已有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传授上,而是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取舍,并结合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使之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教学策略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科书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教师的教学工作,一定要重视课程标准的作用,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去实施教学。同样,要想创造性地使用《历史与社会》教材,也必须从贯彻和执行课程标准的角度去创造性地使用。
首先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对教科书内容的重新设计一般包括: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以及整合内容等等。
2、把握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鼓励教材的多样化。目前,《历史与社会》学科已经编写出三套教科书。这些教材虽然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但在教科书体系和内容呈现的方式上却显示出各自的特色。因此,把握所使用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关键。
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为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须对该教材的编写意图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是教科书的内容框架。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编写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综合社会科课程框架体系,即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主轴,整体设计课程内容。根据这一课程框架体系,教材内容依次设计了三个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这三个学习主题,教科书就将历史、地理和其它人文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旨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概念,培养他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全面观察、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新教科书首先精选了社会、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不同学科的一些核心概念,然后以此来进行单元内容的设计。地理知识选择的核心概念是“社区和区域”;介绍历史知识的内容时,“延续”和“变化”又成为这一部分的核心概念;在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容学习时,这一部分由于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等几个不同领域,因此社会、规则、选择和精神又成为这一部分的一些核心概念。新教科书将这些学科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旨在使学生准确把握这些学科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并使其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还有是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是淡化学科规范,教材内容呈现出情境化、案例化和问题化,如对七年级下册“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容进行设计时,不是简单地对公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进行叙述和说明,而是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案例、情境和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规范和标准,最终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方式。二是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即在每个单元的最后,都设计了一课“综合探究”的内容,如“我们生活的世界”主题下“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旨在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三把钥匙,即了解地理空间的钥匙、了解过去的钥匙、了解现实社会的钥匙,学生获得了这三把钥匙,也就获得了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了解了新教科书的这些编写意图,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
3、创造性地呈现教科书内容
所谓创造性地呈现教科书内容,就是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示课程内容。教材必须进入学生的视野,也就是说教材不能是教师强行塞给学生,而学生又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材料。教材必须取自于学生的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由教师自然地呈现后立即就能抓住学生心灵,并促使他们投入身心地去深入探究的材料。
4、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科书内容
教科书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在《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发现,仅仅利用教材上呈现的内容,不利用其他的资源,实施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因此,教师要想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还必须学会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不断补充和丰富教科书的内容。
1、利用图书馆和教师自己拥有的资料补充教科书内容。
2、利用教学软件、互联网资源补充教科书内容。
3、利用乡土资源补充教科书内容。
总之,创造性地使用《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对教师的知识面、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短时间内肯定难以适应,因此,这就需要承担本学科的教师,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新课程的理论书籍,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的培训班,参加优秀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量力而行,逐步前进。

阅读全文

与如何用好新历史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4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