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皋简介之历史 如皋简单介绍
1、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 ,北纬 32°00′—32°30′、东经120°20′—120°50′。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北与海安市、东与如东县、东南与通州区毗邻,西与泰兴市、西南与靖江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576.47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水面99平方千米。
2、如皋长江岸线全长48千米,可直接利用长江深水岸线 18.6 千米。境内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港河4条一级河道纵横全境,总长158.52千米。
3、《尚书·禹贡》记载:上古时,如皋属扬州之域;商周时称海阳。周初名发阳,春秋属吴,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秦时归九江郡,汉属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前置如皋县,隋时并入扬州宁海县。唐太和五年(831年)置如皋场。南唐保大十年(952 年)升为如皋县,隶属泰州。后历代沿袭县制,宋时为中下县,元时升为上等县。明清仍隶属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划归通州直隶州。民国时为一等县,与湖南邵阳同被列为全国最大县。民国29年(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至如皋西乡,在卢港建立如皋县政府。10月,县政府随军继续东进至如皋东乡接管如皋县政府。民国30年(1941年)3月,在如皋西乡成立如西县政府。至此,原如皋县以通扬运河为界划分为2个县,如西县隶属苏中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县隶属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民国34年(1945年)9月21日,新四军收复如皋城,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原设于如皋东乡的如皋县更名为如东县。同年12月1日,苏皖边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于如皋城成立。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苏皖边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属其管辖。5月29日,如皋被核定为一等县。1950年1月,如皋县划归苏北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1952年上升为特等县。1983年由南通市管辖。1991年6月1日撤县设立如皋市。
㈡ 如皋盆景有多少年历史
如皋盆景有多少年历史?
答:“六朝柏”俗呼“六朝松”,实为一株古桧,在如城水绘园的雨香庵前,至今800多年,供观赏叶片为主。加有宋代三盆桧尖柏,每盆都爆有“鹿角”,距今900余年,由如皋人民公园珍培。
“东派”的如皋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一支奇葩,于1983年被全国盆景协会考订为全国盆景艺术七大流派之一
全文:
中国盆景向有苏(州)、扬(州)、川(成都)、海(上海)、岭南(广州)五大流派,扬派中,又有东、西两个支派。“西派”包括扬州、泰州;东派则包括如皋、南通。“东派”的如皋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一支奇葩,于1983年被全国盆景协会考订为全国盆景艺术七大流派之一。
如皋盆景源泉于宋。《江苏旅游指南》云:“江苏是我国盆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如有五百年历史的苏派古柏桩‘秦汉遗韵’,有扬派明代盆景‘一把伞’,有如皋宋代大型盆景‘六朝柏’等,苍古拙朴,风姿隽永,令人驻足凝视,流连忘返”。
“六朝柏”俗呼“六朝松”,实为一株古桧,在如城水绘园的雨香庵前,至今800多年,供观赏叶片为主。加有宋代三盆桧尖柏,每盆都爆有“鹿角”,距今900余年,由如皋人民公园珍培。
如皋树桩盆景坯料要求高,常见的有松、柏、榆、梅、榉、朴及黄杨、六月雪等。造型手法多以棕丝绑扎,注重细扎细剪。棕法相当细腻,主干扎成左弯右曲的“S”形,俗呼“一弯半”、“二弯半”,少数为“三弯半”。树顶扎成半圆形、圆形或扇形,向前倾斜称之为“刘海式”或“如意式”。枝片和短参差适宜,错落有致,大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境界
如皋盆景的陈设独特有趣。除两盆成对放置左右的“蹲狮式”之外,且有论“堂”陈设法,国内独此一家。按5、7、9不同奇数组合为“堂”。如5盆陈设,中间的为“文树”,两边分别为两弯半或一弯半的“武树”,互成对子,陈设7盆时,在5盆的基础上,两边各增加一盆一弯半。整“堂”景观趣味横生。“文树‘显得孤高,两边的两弯半如群臣,如侍女,如宾客;一弯半似女子挥动彩袖翩翩起舞,如嫦娥奔月之态。
“文树”是根据画家倪云林画意制作而成,其造型独特,除刘海顶外,主干前有1—3个小顶,称为“怀中抱子”或“带子上朝”,层次分明,意境清旷。“武树”由两弯半、一弯半组成,有“文站武飘”之说。根据弓背、左右倾斜的角度及云片的长短不同,拟出多种多样的人物神韵。“一弯半”在一弯和半弯的交界处还有怀弯,使主干形成后弓态势。第一弯,弓背向上一边的云片称为“阳片”,呈逆风方向,反之为“阴片”呈顺风方向。阴片长,象征人的手臂,阳片短,为人的另一手臂,盆顶仍为刘海,要求照脚。“两弯半”所表现的风力比一弯半略小,树桩之重心偏下,树干倾斜度不大,其意境比一弯半庄重、华贵。
如排盆景好似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都有缩龙成、小中见大的特点。如皋盆景讲究云头、雨脚、美人腰、刘海顶、鸡爪根,有风、雨、雪、露的四体意境。有云:“如皋盆景的特点是左倚右倾,顶部端正,株干古雅体型挺秀,多采多姿,气魄雄伟。尤以雀舌、罗汉松最美观。叶色浓密,株型俊美,叶片雅丽,是庭院、厅堂陈设的艺术精品。
如皋盆景在十年浩劫后,枯木逢春。1986年,我国首次参加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花卉博览会”,如皋17盆盆景参加了展出,是年下半年在意大利佩夏市“第十八届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如皋的一盆罗汉松荣获金奖,为江苏盆景的第一块金牌。1988年春天花汉民的“绿荫深处”虎刺盆景在香港获一等奖。1987年5月,如皋绿园经理花汉民应邀赴意大利讲学,引起了西欧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在意大利形成了一股强烈的中国盆景热,为如皋盆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㈢ 如皋属于江苏哪个城市
如皋概况:
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 ,北纬 32°00′—32°30′、东经120°20′—120°50′。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北与海安市、东与如东县、东南与通州区毗邻,西与泰兴市、西南与靖江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576.47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水面99平方千米。
如皋长江岸线全长48千米,可直接利用长江深水岸线 18.6 千米。境内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港河4条一级河道纵横全境,总长158.52千米。
历史沿革
《尚书·禹贡》记载:上古时,如皋属扬州之域;商周时称海阳。周初名发阳,春秋属吴,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秦时归九江郡,汉属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前置如皋县,隋时并入扬州宁海县。唐太和五年(831年)置如皋场。南唐保大十年(952 年)升为如皋县,隶属泰州。后历代沿袭县制,宋时为中下县,元时升为上等县。明清仍隶属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划归通州直隶州。民国时为一等县,与湖南邵阳同被列为全国最大县。民国29年(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至如皋西乡,在卢港建立如皋县政府。10月,县政府随军继续东进至如皋东乡接管国民党如皋县政府。民国30年(1941年)3月,在如皋西乡成立如西县政府。至此,原如皋县以通扬运河为界划分为2个县,如西县隶属苏中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县隶属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民国34年(1945年)9月21日,新四军收复如皋城,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原设于如皋东乡的如皋县更名为如东县。同年12月1日,苏皖边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于如皋城成立。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苏皖边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属其管辖。5月29日,如皋被核定为一等县。1950年1月,如皋县划归苏北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1952年上升为特等县。
1983年由南通市管辖。1991年6月1日撤县设立如皋市。
如皋东大街古民居
信息来源:如皋市人民政府《如皋年鉴(2019)》
㈣ 为什么如皋被称为“长寿之乡”
1、如皋长寿现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最早记录如皋寿星的资料,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50多年。今天的百岁老人出身于上个世纪初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分析他(她)们的长寿奥妙时,必须把他(她)们放到百年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因此解读如皋长寿现象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考虑现实的因素,又要考虑历史的因素。
2、如皋地处江海平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不具有封闭式的条件,因此形成如皋长寿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显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更有长寿老人的自身原因。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他们也初步认为影响如皋长寿现象的因素,有这样几个:
(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气温温和,舒适宜人。
如皋地处北纬32°00′—32°30′,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4.7℃,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7 .1℃,近40年中最低温度低于零下10℃的只有7天,大于35℃的平均每年仅有5.4天,可见,如皋气温温和,有利于人体生理机能正常发挥。
2、雨水充沛,湿度适中。
如皋常年降水量1056.8毫米左右,平均降水日数119.4天,大于50毫米的暴雨日数仅3.2天,常年平均相对湿度80%,舒适宜人,人们感觉心情开朗,精力充沛。
3、空气清新,绿色满园。
由于如皋气候条件优越,境内林木茂盛,绿色植被常年覆盖,至今境内有1500年的银杏树,850年的柏树,800多年的松树,300年的罗汉松、黄杨,300多年的五针松等,这些充满生机的“活化石”展示出如皋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如皋人重视环境绿化、庭院室内盆景摆制,有中国花木盆景之都美称。如皋普通农家都是“前有大树,后有大竹,中间才是堂屋”,把拥有林木多少看成是财富的象征,自古就有“人穷露肉,村穷露屋”的说法。如皋大地充满生机,满园绿色,美化了环境,陶冶了心情,净化了空气,增加了负离子的含量,对人的身体、心理都是一大享受。
4、河汊纵横,水质优良。
如皋境内水网密集,河汊纵横且与长江贯通,饮用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如皋人喝茶喜欢饮用“天水”,还爱用霍香、薄荷、牛舌头草(学名车前子)代茶叶,冲泡消夏,这些中药有去暑、健胃等保健功能。现在水井在农村还有,但城市已普遍饮用自来水,农村正在实施“清泉”工程,推广普及饮用自来水。根据历年来饮用水源调查资料表明,如皋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8.5%。所有化学指标一直保持Ⅰ—Ⅱ级标准内,人体所需的铁、锰、锌、硒等微量元素丰富,锰、铁有微量超标。据文献资料,锰在人体内有趋脂作用,有抗癌、抗衰老作用,适量的高锰对人体健康是有利的。
5、土壤资源多样,物产丰富。
如皋土壤主要来源为长江冲积物,且受淮河冲积物的影响,使如皋土壤母质的矿物构成比较复杂,为土壤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复杂的土壤资源形成了如皋市丰富的种植基础资源,为如皋市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㈤ 如皋的介绍
如皋市隶属江苏省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北纬32°00′~32°30′、东经120°20′~120°50′,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北与海安县、东与如东县、东南与南通通州区毗邻,西南与泰州靖江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不含长江水面),人口142.26万人(2012年)1;其中市区面积80平方公里,港区城市面积30平方公里。境内拥有长江岸线48公里,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港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总长180.8公里。2如皋市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万人中百岁老人高达270多人,其总数位居中国县(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㈥ 如皋哪年撤县建市的
如皋撤县建市20周年画册、展板还我设计的。。。。。
1991年2月6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如皋县,设立如皋市(县级)。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设立如皋市的通知》要求,经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同意,1991年6月1日上午9时30分,如皋市成立大会在如城西门影剧院隆重召开。会上举行了揭牌仪式,新任市委书记柯文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在会上讲了话。会后,举行了盛大的挂牌仪式。下午,如皋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同志陪同来宾参观了如皋市工业产品展览馆。当晚,在人民剧场举行了庆祝建市文艺晚会。建市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从此,如皋的历史发展进程掀开崭新的一页。
㈦ 如皋县还是如皋市,是不是靠近南通
是如皋市,靠近南通。
如皋市1983年由南通市人民政府领辖。1991年2月6日撤县设立如皋市。
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北纬32°00′-32°30′、东经120°20′-120°50′,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北与海安市、东与如东县、东南与通州区毗邻,西与泰兴市、西南与靖江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147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面积344.56平方千米。如皋长江岸线全长48千米,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港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总长180.8千米。
(7)如皋有多少年历史了扩展阅读:
如皋市建置沿革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县史,有文字记载历史约2500年。
如皋在夏时属扬州之域。
周时如皋为海阳地。
春秋时如皋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
战国时如皋属楚,称九夷海阳。
秦时,如皋先后归九江郡、东阳郡,汉称海陵县。
东晋时期,属广陵郡海阳县。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如皋五县。
北周时,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605年改为江都郡)。
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海陵县。
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
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为中下县。
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升为上等县。
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苏省,如皋属江苏省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划归通州。
民国初年,如皋县先后隶属于苏常道和淮扬道。1927年,废道存县。1933年,属江苏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时如皋为一等县,与湖南邵阳同被列为全国最大的县。1938年3 月19 日,日军占如皋城,如皋县政府先后迁往李堡、丰利、马塘。
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至如皋西乡,在卢港建立如皋县政府。10月,县随军继续东进至如皋东乡接管国民党如皋县政府。
11月下旬,于马塘镇和平接管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并分县,东部为如皋县(如皋东乡),西部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乡升为如西县。至此,原如皋县以通扬运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县。如西县隶属苏中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县隶属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
1945年9月21日,新四军收复如皋城,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原设于如皋东乡的如皋县更名如东县。同年12月1日,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于如城成立,
辖如皋县、如东县、紫石县(今海安县)、泰县(今泰州市区)、泰兴县、东台县、台北县(今盐城市大丰区)、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崇明县、靖江县等12县。
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改称苏中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属其管辖,为一等县。
1950年1月,划归苏南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上升为特等县。1953年后,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区。1955年12月,如皋县人民政府改称如皋县人民委员会,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员公署。
1968年后,改称江苏省南通地区如皋县,建立如皋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复名如皋县人民政府。1983 年,江苏省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如皋县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1988年3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县如城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全县乡陆续被批准对外开放。
1991年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撤县建市,实行计划单列,由省直辖,并暂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同年6月1日举行建市仪式。
㈧ 如皋市属于哪个市
如皋所属的市:南通市。
南通,江苏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濒长江 ,是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
(8)如皋有多少年历史了扩展阅读:
南通是“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发源地,是中国、江苏省重大精神文明先进典型最多的地区之一 ,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并先后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截至2014年,南通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80.71岁,百岁寿星多达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认证委员会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长寿之都”。2018年10月,获评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
㈨ 如皋的历史沿革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礼记》的木牍和《左传》的竹简。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传》:“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经注疏》:“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西晋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苏轼等曾以此为题材吟诗作赋。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县史,有文字记载历史约2500年。
如皋在夏时属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春秋时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归九江郡,汉称海陵县 。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前置如皋县,隋时并入扬州宁海县。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为如皋县,隶属泰州。后历代沿袭县制,宋时为中下县,元时升为上等县。明清仍隶属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划归通州。民国时为一等县,与湖南邵阳同被列为全国最大的县。
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至如皋西乡,在卢港建立如皋县政府。10月,县随军继续东进至如皋东乡接管国民党如皋县政府。1941年3月,在如皋西乡成立如西县政府。至此,原如皋县以通扬运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县。如西县隶属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1945年9月21日,新四军收复如皋城,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原设于如皋东乡的如皋县更名如东县。同年12月1日,苏皖边区第一行行政专员公署于如皋城成立。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改称苏中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属其管辖,为一等县。
1950年1月,划归苏南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上升为特等县。1955年12月,如皋县人民政府改称如皋县人民委员会,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员公署。1968年建立如皋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复名如皋县人民政府。1988年3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县如城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全县乡陆续被批准对外开放。
1991年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撤县建市,同年6月1日举行建市仪式。
㈩ 关于如皋的资料和历史有哪些
如皋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北纬32°00′~32°30′、东经120°20′~120°50′,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北与海安县、东与如东县、东南与南通市通州区毗邻,西与泰兴市、西南与靖江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不含长江水面),人口142.26万人(2012年)[1]
;其中市区面积80平方公里,港区城市面积30平方公里。境内拥有长江岸线48公里,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港船闸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总长180.8公里。[2]
如皋市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万人中百岁老人高达270多人,其总数位居中国县(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地名来源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礼记》的木牍和《左传》的竹简。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传》:“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经注疏》:“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西晋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苏轼等曾以此为题材吟诗作赋。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西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
简称别称
“如皋”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历史上如皋还有一些别称、简称,兹一并辑考如下:
“如”,如皋的简称之一,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史料中不乏“如棠”、“如齐”、“如莒”等辞,战国列御寇《列子、夭瑞》中也有“望其圹,皋如也”之句。如,古作“往”训,是动词,今用作如皋的简称已是名词。[5]
“皋”,如皋的简称之一,最早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荀况《荀子大略》中有“望其圹,皋如也”之句。据1990年新版《辞海》释义:皋:通“高”,指沼泽,亦指近水处的高地。如皋的地理为“锅背形”,据史载:“1931年黄淮大水,泛滥成灾,苏北里下河各县一片汪洋,唯如皋凭借地势较高而安然无恙”。“皋”作为如皋的简称亦常见于本邑的地名、单位和产品名称中,如“新皋桥”等,解放前如皋曾出版过《皋报》、《皋鸣报》等。“皋”也是该市机关团体行文的约定简称。[5]
“雉皋”,源出《左氏春秋》所载“贾大夫如皋射雉”的传说。明《嘉靖维扬志》载:“春秋传贾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御从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即此地,故名如皋、雉皋。”“雉皋”作为如皋的别称常见于本邑历代文人的书画作品的落款中,如皋才子冒襄,在其诗词书画上都署以“雉皋冒襄辟疆”,与冒辟疆同时代的吴伟业等人在和冒的诗书往来中亦称其为“雉皋公子”。[5]
“雉水”,与“雉皋”同源。《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今易名为秀水港矣。”如皋历史上曾是一片沼泽地,河湖港汊密布,其中着名的如龙游河、车马湖、牟尼湖、芹湖、秀水港、高阳荡等。名水出名雉,如皋的雉鸡在历史上是颇有名气的,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如在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女秀才移花接木》一文中有诗云:“闻得罗敷未有夫,支机肯许问津无?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仆射姑。”“雉水”通常被用于书画作品的落款中,有时也用作地名和学校名,清邑人刘钟愉《王学士宅碑记略》中有“在雉水之东阡,有龙图之旧宅”句,又如旧时如城太邑同仁堂的堂联为“情联雉水,谊笃仙源。”今如城安定小学的前身即清干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县赵廷健创办的“雉水书院”,清邑人刘枝芬专门作有《雉水书院赋》。[5]
“泽雉”,是由“雉水”演变面来的,偶见于诗文书画中,例1926年曾任民国江苏省长的韩国钧(紫石)在《五月丁堰道中书感》一诗中云:“竟叫泽雉畜樊中”。当然这个别称有点贬意。[5]
“东皋”,源出西晋潘岳《秋兴赋》中“耕东皋之沃壤兮”之句。唐江都人李善《文选注》注:“水田曰皋,东者取其春意。”《辞海》释义:“东皋,泛指田野或高地。”故潘岳的这句诗是描写春天在肥沃的水田中耕作的春耕景象,意境当然是十分优美的。又唐代如皋与江都同属扬州所辖,而如皋在江都之东,因此,如皋的历代文人,就借用带有诗意且方位明确的“东皋”一词来比喻美好的家乡。一说春秋时长江以北属吴地淮夷(古代的东方人),如皋地处其东南隅故别名“东皋”。“东皋”常见于本邑的地名、商号、流派名、住宅名。[5]
“金城”,源出苏北民谣:“金如皋,银泰兴。”1984年9月14日原扬州地委宣传部长郑铎同志在《游如皋》一诗中云:“古说如皋一片金,相邻泰兴只称银。”如皋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如皋人民在长江“金三角”上辛勤耕耘,赢得了“金如皋”的美称。“金城”常见于商号中。[5]
“海阳”,为如皋古县名之沿袭,源于本县地理位置。如皋称海阳最早始于西周,当时如皋为海阳地,隶扬州。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传》载:“楚东有夏州海阳。”后来战国、秦时如皋亦为海阳地。晋武帝泰康元年(公元280年)正式定名为海阳县,至东晋安帝义熙七年改置如皋县止,凡一百三十一年。[5]
“宁海”,为如皋古县名之沿袭,今海安。古代既曾领辖如皋,又曾为如皋的一部分。如城的宁海路即源于此。
“郧”,源于如皋古地名。春秋时国内有三处地方名“郧”,分别位于郧、卫、吴三国,其中属吴国的郧地即在今天的如皋东。杜预注:“郧,发阳也。”《罗泌路史》:“海陵东南有阳口,今皋北四十五里力乏桥即其地。”《如皋力发桥石碑》碑云:“日惟立发,古称发阳,鲁卫今郧,云是斯地,春秋时有也。”据清干隆《一统志》记载:“力乏桥即立发桥,又称发繇口,发繇亭,立发口等。今已划属海安县。”[5]
“海陵”,为如皋古县名之沿袭。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206年),封其侄刘濞为吴王,如皋属吴王所辖,改海阳名为海陵。清嘉庆《维扬志》载:“因其地并海而高,故名海陵。”《辞海》载:“海陵,古县名,西汉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治今江苏泰州市。”汉武帝元狩六年,正式设置临淮郡海陵县。东汉、三国(时海陵县曾几经兴废,最终由吴国大司马邑人吕岱重置)、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如皋都曾属海陵地域。明太祖洪武元年,省海陵县入州,领如皋一县。[5]
此外,如皋历史上尚有“嵋山”等的别称,台北市如皋同乡会出版的《如皋文献》第一辑中所载的柯新民《全国第一大县——故乡如皋》一文中云:“如皋别称有三:‘曰膑山、曰嵋山、曰雉皋’”。[5]
建制沿革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县史,有文字记载历史约2500年。[3]
如皋在夏时属扬州之域。
周时如皋为海阳地。
春秋时如皋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
战国时如皋属楚,称九夷海阳。
秦时,如皋先后归九江郡、东阳郡,汉称海陵县。[2]
东晋时期,属广陵郡海阳县。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如皋五县。
北周时,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605年改为江都郡)。
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海陵县。
南唐
如皋市风光(12张)
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
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为中下县。
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升为上等县。
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苏省,如皋属江苏省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划归通州。
民国初年,如皋县先后隶属于苏常道和淮扬道。1927 年,废道存县。1933年,属江苏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时如皋为一等县,与湖南邵阳同被列为全国最大的县。[6]
1938 年3 月19 日,日军占如皋城,如皋县政府先后迁往李堡、丰利、马塘。
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至如皋西乡,在卢港建立如皋县政府。10月,县随军继续东进至如皋东乡接管国民党如皋县政府。11月下旬,于马塘镇和平接管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并分县,东部为如皋县(如皋东乡),西部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乡升为如西县。至此,原如皋县以通扬运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县。1941年起,如西县隶属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
1945年9月21日,新四军收复如皋城,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原设于如皋东乡的如皋县更名如东县。同年12月1日,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于如城成立,辖如皋县、如东县、紫石县(今海安县)、泰县(今泰州市区)、泰兴县、东台县、台北县(今盐城市大丰区)、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崇明县、靖江县等12县。[7]
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改称苏中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属其管辖,为一等县。[6]
1950年1月,划归苏南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上升为特等县。1953 年后,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区。1955年12月,如皋县人民政府改称如皋县人民委员会,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员公署。1968 年后,改称江苏省南通地区如皋县,建立如皋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复名如皋县人民政府。1983 年,江苏省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如皋县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1988年3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县如城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全县乡陆续被批准对外开放。[6]
1991年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撤县建市,实行计划单列,由省直辖,并暂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4]
,同年6月1日举行建市仪式。[6]
古城城门
如皋古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圆内方,形似古钱。内城有玉带河(市河,内城河)无城墙,设六座城门(先春、集贤、宣化、丰乐、北极、拱辰);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墙,设城门四座(靖海门、澄江门、饯日门、拱极门)及二水关(东水关、北水关)。[8]
如皋古城池(8张)
1951年因城墙多处倾塌、城门狭窄而拆除,仅有东水关完整留存至今。为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保持古城特色,挖掘旅游资源,逐在原址重新恢复修建了靖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