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焉耆县怎么读
焉耆县的拼音是:yān qí xiàn。
yān,声母y,韵母an,声调一声。
qí,声母q,韵母i,声调二声。
xiàn,声母x,韵母an,声调四声。
焉耆回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辖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3月,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中段焉耆盆地中央。
建制沿革
焉耆国在《汉书·西域传》、《晋书》等多部史料中都有记载,秦汉时期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公元前53年西汉在焉耆屯田,北魏时在焉耆设镇。
唐代在焉耆设立都督府,清代在焉耆设立厅、府,管辖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属各县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焉耆曾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
1954年3月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县。
2020年1月2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将焉耆回族自治县部分区域划归铁门关市管辖。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焉耆回族自治县
❷ 库尔勒香梨的历史典故
据历史学家考证,是当年西汉张骞通西域时,由内地带到新疆种植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另外,《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道:“阿耆尼国(今焉耆)引水为田,土宜糜、麦、香枣、葡萄、梨、奈诸果”。清西征将领张曜的幕僚萧雄在《新疆杂述诗》中赞扬库尔勒香梨“果树成林万颗垂,瑶池分种最相宜;焉耆城外梨千树,不让哀家独擅奇”。库尔勒古时候为焉耆国属地,所以这首诗中的“焉耆城外梨千树”,其实指的就是现在的库尔勒香梨。萧雄在这首诗的自注中对库尔勒香梨推崇备至:“唯一种略小而长,皮薄肉丰,心细,甜而多液,入口消融以余生事所食者,当品为第一。”他称赞库尔勒香梨可与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哀家梨”媲美,给予极高评价。
❸ 中国最难的地名
.盱眙(xūyí)
初名“善道”,秦始皇一统中国后改名盱眙,一直沿用至今。盱眙是全国最早建县的县份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现属于江苏省淮安市,被称为中国“小龙虾之都”。
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因县城地势高,远方景色纵览眼底,所以称此地为盱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的墓葬明祖陵便在此地,即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台。
2.邛崃(qiónglái)
初名”临邛“,战国时筑城,自古为“天府南来第一州”,现属四川省成都市。这里是西汉着名才女卓文君的故里,也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和中国最大白酒原酒基地。
邛崃城饱经沧桑,王莽“新”朝时,城郭因天灾被毁。唐朝中期被南诏、 吐蕃等小国攻毁。明末清初,战乱频发导致户口锐减,甚至常有虎豹出没。
3.甪直(lùzhí)
初名”甫里“,被费孝通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现属于江苏省苏州市。甪直有2500多年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古代城内曾架有江南小桥72座半,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
相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路过此地,见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便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4.焉耆(yānqí)
焉耆位于新疆境内,是典型的古西域地名,秦汉时期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名称的起源有数十种之多,焉耆是古今中西大陆上的重镇,现在是“中国小茴香之乡”。
唐玄奘在去往西天取经便路过这里,留下了大量文字记录。据说《西游记》中遭到唐僧师徒所受磨难之一的乌鸡国,就是以焉耆为原型。
5.扎尕那(zāgǎnà)
位于甘肃省迭部县,现在是着名的自然风景区。在藏语中,“扎尕那”是石箱子的意思。顾名思义,扎尕那是群山环抱的栖息地。这里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素有“阎王殿”之称。
“迭部”则指大拇指,传说这里是神仙用大拇指摁开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香巴拉王国。
6.镆铘岛(mòyédǎo)
镆铘岛位于山东荣成市,狭长的岛型就像古老传说中的莫邪宝剑,斜插向风高浪涌的黄海。而镆铘岛名称来源也和干将莫邪有关。
莫邪以身殉剑,干将铸剑成功后,吴王欲抢夺双剑而不得,剑人就此失踪。600年后,晋朝的雷缓和张华各得一剑,二人携剑在延平津相遇后,两剑突然双双跃入水中,化作两条龙向东北腾飞而去。飞到石岛上空后,莫邪落下海面成为镆铘岛,干将则落到北海岸,成为干将山。
7.阚疃(kāntuǎn)
阚疃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初名“房锺”,北宋时称“阚团”。现属于安徽省立辛县,有“淮北小上海”的美誉。《左传·昭公六年》:“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
8.歙县(shèxiàn)
歙很多人会念xi,但在指安徽歙县时,则念shè。歙县在秦朝建县,距今有2200多年历史。自隋朝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所在地,府县同城时间长达1300年,是古徽州文化的大核心。
❹ 西域三十六国-焉耆
《西游记》中有一章讲的是发生在乌鸡国的事情。说是乌鸡国连年干旱,国王昼夜焚香祈祷。忽然锺南山来了一个全真道人,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国王请他登坛作法,果然大雨滂沱。国王便与他结为兄弟,同寝同食。然而二年后全真将国王推下井,又变作国王模样,占了乌鸡国的江山。而王后、王子还被蒙在鼓里。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行经此地。乌鸡国王,在唐僧的梦中诉说冤情,请求除妖救他。悟空和八戒去井下,通过井龙王引路,背出国王的尸体,用还魂丹救活了他。悟空变作木箱中的小和尚,向王太子揭露了事实真象,并在大殿上用真国王掀开了假国王的面具,一场打斗迫使妖道显出原形。国王合家团聚,唐僧师徒继续取经路。
这里的乌鸡国,便是西域中的焉耆。焉耆原来的名字叫焉支,属于大月氏的一个叫乌绎的部落。相传,焉耆国内有九座城,管辖的地方包括今天焉耆、库尔勒,和顾、尉犁一带。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渔业、畜牧。
焉耆作为一个西域小国(地区),从西汉诞生到现在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西汉初期附属匈奴,河西走廊打通后又属西汉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九十四年),被班超率领的大军打败后又内归附汉朝。北魏时,一度属北魏,和北周也有往来。唐朝初年又归附西突厥,后又归属唐,为唐羁縻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现为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
关于乌鸡国大旱五年,焉耆国的历史上也有同样的情况,神话的最后焉耆国得到了自己的国宝,媲美汗血宝马的焉耆龙驹。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在焉耆这个地方有一座博斯腾湖(神话中的西海),西海龙王有三个儿子,他们的心地都非常善良,常常扶贫济困。有一年,焉耆国大旱,土地干得裂开了巨大的缝,马羊吃的牧草也都枯萎了,由于没有吃的喝的,人和牲畜饿死了不少。西海龙王的三个儿子不忍心看着焉耆人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于是背着父亲,把贮存在西海中的水吸到焉耆的上空,骤然之间,焉耆的上空风驰雷鸣,轰隆隆地下起大雨来。仅仅用了一昼夜,三位龙子就用西海中的水帮助焉耆驱除了旱灾。
三位龙子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为马,放逐到焉耆这个地方。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形象正是来源于这个传说。,与凡马代代交配繁衍,焉耆从此到处都是这种龙子和普通马杂交生出来的后代。由于这些马是龙王之子的后代,焉耆人于是又把这些马称为“龙驹”和“海马”。
古时,驿站从西域往京都传递消息所用的驿马就是焉耆马,好的焉耆马一日可跑300公里,并且焉耆马善于游泳还能驮着主人一起游。据说,焉耆马游泳的姿势十分美丽大方,就象一条龙在水中飞跃,由此人们也称其为“海马”。焉耆马勇于爬山,善于涉水,走过一遍的路一辈子也忘不掉,就像龙一样有灵性、聪明。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宝马良驹,焉耆才能在两大强国之间存在2000年之久。毕竟打不过总能跑的过。只要有后生力量总有复苏的时候啊。
西汉末年中原王莽篡权,中原一片狼藉。于此同时西域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战争的起源就是焉耆这块肥肉。汉武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驻兵屯田后,窥探西域的匈奴并没有放手,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焉耆的邻国莎车身上,并且不断向莎车国提供包括武器装备在内的各种支持。等到西汉末年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莎车在未经匈奴授意的情况下突然向焉耆进攻,将驻扎在那里的汉军全军歼灭,并一举占领焉耆。匈奴不满莎车独吞焉耆,莎车不满匈奴挑衅,一场浩劫在西域爆发。当然最终莎车人败给了匈奴的铁骑,西域再次被匈奴控制,丝绸之路终结。
东汉政权稳定后,决定抗击匈奴。传奇英雄班超带领36名将士开始了收复西域的道路。第一站鄯善国内杀死匈奴使者,迫使鄯善归顺;紧接着出使于阗,一刀砍死受命匈奴的于阗国师,于阗归顺;待到了疏勒,活捉由龟兹人所立的傀儡,改命原来疏勒人为王,疏勒人心服于汉;由此班超开启以夷制夷方针,靠着鄯善、于阗、疏勒等国兵攻打莎车,月氏、龟兹,最后进兵焉耆,重新收复西域。从此以后,焉耆在汉朝的庇护下乖乖地呆了上百年。
西域诸国中最富裕的一个国家非焉耆莫属,焉耆人喜欢经商谋利。焉耆古都博格达沁”残破的城墙以及出土的珍贵文物都足以说明这点。博格达沁古城残存的古城墙,从地面起算,大约有十几米高,长约20米,厚度也有5米左右。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员渠城刚刚建成时,整座焉耆都城该是何等雄伟壮观。除此之外,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金铜饰件、料珠、石珠,陶器,铜镜、包金铁剑。其中,金质带扣在我国现存只有两个,博格达沁古城里就发掘出了其中一个。然而这座辉煌一时的古焉耆国都此时已被挖盗者掘得一蹋糊涂。宏伟之城在风霜雨雪的侵袭和盗墓者的盗挖下,变得千疮百孔。
❺ 焉耆的历史
《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2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王莽建国五年(13年)西域诸国中焉耆先叛王莽,杀都护但钦。天凤五年(18年),王莽遣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贡献。诸国前杀都护但钦,王骏欲袭之,命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别将。焉耆诈降,伏兵击王骏等,皆死。何封、郭钦后到,袭击老弱,从车师还入塞。王莽拜王钦为填外将军,封劋胡子。何封为集胡男。西域自此绝。
《魏书》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里。其王姓龙,名鸠尸卑那,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都城方二里,国内凡有九城。国小人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养蚕不以为丝,唯弃绵纩。俗尚蒲萄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恃地多险,颇剽劫中国使。世祖怒之,诏成周公万度归讨之,约赍轻粮,取食路次。度归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向员渠。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度归募壮勇,短兵直往冲,尸鸠卑那众大溃,尽虏之,单骑走入山中。度归进屠其城,四鄙诸戎皆降服。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获其珍奇异玩殊方谲诡不识之物,橐驼马牛杂畜巨万。时世祖幸阴山北宫,度归破焉耆露板至,世祖省讫,赐司徒崔浩书曰:万度归以五千骑经万余里,拔焉耆三城,获其珍奇异物及诸委积不可胜数。自古帝王虽云即序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朕今手把而有之,如何?浩上书称美,遂命度归镇抚其人。初鸠尸卑那走山中,犹觊城不拔,得还其国。既见尽为度归所克,乃奔龟兹,龟兹以其婿,厚待之。
《周书》焉耆国,在白山之南七十里,东去长安五千八百里。其王姓龙,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治城方二里。部内凡有九城。国小民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牛羊。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俗尚蒲桃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莆苇之饶。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名马。
《隋书》呤焉耆国,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姓龙,字突骑。都城方二里。国内有九城,胜兵千余人。国无纲维。其俗奉佛书,类婆罗门。婚姻之礼有同华夏。死者焚之,持服七日。男子剪发。有鱼盐蒲苇之利。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唐书》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在安西都护府东八百里。焉耆国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贞观十八年(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焉耆,平之,由是臣属。
❻ 焉耆国的历史
焉耆的分布区较为集中,在博斯腾湖西北岸,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为其治所。由于紧靠博斯腾湖,故多鱼。文中提到北与乌孙接有误,当为西北与乌孙接。焉耆原名焉支(属大日氏乌绎部)、作乌耆,乌缠、阿耆尼。
《西游记》中称乌鸡国。国内有九城。辖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和硕、尉犁一带。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畜牧。有文字。
西汉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属西汉西域都护府。
东汉初年,附莎车国。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附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九十四年),班超击破之,又内附。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焉耆被北魏打败,北魏在此设镇管辖。不久,焉耆先后被柔然、高车控制,又被厌哒破灭。后来,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焉耆国重新振兴。
大周武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把焉耆确立为安西都护府下面的四镇之一。
安史之乱(公元755--762)后,吐蕃攻占焉耆。不久,焉耆又归属漠北回鹘汗国。
13世纪末,统治焉耆的畏兀儿王国灭亡,焉耆也不复以国的形式存在。
❼ 新疆焉耆县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古为西域焉耆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焉耆府。民国二年(1913)始设焉耆县。1954年设立焉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自治县。隶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❽ 焉耆县属于哪个市
焉耆县一般指焉耆回族自治县,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焉耆回族自治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腹心,地处南北疆交通要道,东南与博湖县接壤,北与和静县、和硕县相连,南与库尔勒市相依,西南与库尔勒市、轮台县毗邻。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境内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戈壁、沙漠和平原绿洲,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