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的历史方位指的是什么在哪册政治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九年级上册书籍中。
新的历史方位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该内容是在人教版的九年级上册书籍中。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❷ 三个代表思想由谁,什么时候提出的
是江总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茂名高州市考察时提出的论述,2001年7月1日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其概括为单指导思想,后经一系列阐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理论。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第十六大被写入了《章程》;2004年3月14日召开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之写入《宪法》。
❸ 历史方位是在党的哪次会议明确提出的科学概念
历史方位是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明确提出的科学概念。
❹ 党的报告中,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时期的“历史”是什么意思
这里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历史意味着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一种新的站位。
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
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
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
(4)党的历史方位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的扩展阅读
历史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一个根据。既指“经过长期努力”,“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它也指“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
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二个根据。这种变革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地展开。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会产生历史性影响。历史性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三个根据,也就是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三个意味着”。这“三个意味着”都是解决好了“欠发展”时期所存在的根本问题,从而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提供了立论依据。
❺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党的历史方位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的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❻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的历史方位和两大转变
历史方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两大变化:一是“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这两大变化,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80多年历史发展所取得的全部胜利、成就和进步;另一方面,又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今天所面临的全部挑战和考验。这种考验,说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在新世纪,在前面所说的世界情况、中国情况和党的情况的历史方位上,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利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实现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❼ 党的历史方位首次提出的时间
党的十六大
❽ 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分析。求高手帮忙~
所谓历史方位,是指我们党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环境和条件。科学判断一个政党的历史方位,从纵向看,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从横向看,必须把握现今时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
执政党的历史方位是现实的,又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领导人民开展斗争。80多年来,我们党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现实的中国由于人口多、资源缺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国内外的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有利,但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这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判断执政党历史方位的基本立足点。
执政党的历史方位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必须按照执政规律,及时调整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80多年来,我们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最显着的有两回,这就是党的十六大所概括的: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是两次总体性的历史方位的大变化,是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依据。同时,我们党在执政的不同阶段上,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出新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就属于党的历史方位的较小范围的调整和变化
(我这个是复制黏贴的,节选的)
❾ 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时间提出哪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❿ 历史方位是什么意思
认清历史方位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但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准确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时代特征,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认清历史方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历史方位是决定发展方向、选择正确路径的根本性问题。对历史方位进行判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深刻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深入分析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重大方针政策,努力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发展阶段,以较短的时间、较小的代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认清历史方位与时代特征绝非易事,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但在历史上也曾因重大迷误和失误走过一些弯路,付出了沉重代价。归结起来,一切重大迷误和失误都与在历史方位上出现的严重偏差密切相关,一切重大胜利和发展都离不开准确判断与把握历史方位这一前提。因此,清醒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是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切合经济发展实际的关键,也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走向的关键。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准确判断我们所面临的世情、国情与党情。从世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情看,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复杂程度与日俱深,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党情看,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面临的任务发生了重大转换,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对新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时代特征作出了清晰的概括,提出了“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走向,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与政策。
要逐步扭转“三个没有变”的局面,就必须紧紧扭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长期困扰我们的经济短缺局面已经改变,现在绝大多数商品实现了供求平衡或略有富余,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更优的服务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在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新的瓶颈。正是依据这样的变化,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10年来,我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不松劲,力排国内外的种种干扰,在成就面前头脑冷静,在风险面前沉着应对,战胜了非典疫情、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巨大冲击。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7万亿元,经济总量由2002年的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10%左右,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着提升。
二、中国经济社会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在新世纪之初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日益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加深,等等。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再次成为我们党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把握社会前进脉搏,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走的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0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们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中国经济呈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特征。
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切实解决了大量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977元,分别是2003年的2.6倍、2.7倍。同时,城乡养老、医疗卫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在不断扩大,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改善。
发展结构更趋协调。我们党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正在加快发展,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出。从城乡关系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坚冰正逐步消融。2010年和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从区域关系看,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逐步释放。2009年以来,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发展基础更加稳固。我们党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和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推动地方和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了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的倒逼机制。近年来我国关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等企业,火电、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水平显着下降。“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2.4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29%,2011年又分别下降2.01%、2.04%和2.21%。
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了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蓝图。10年来,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另一方面重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通过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克服市场经济局限性,初步构建起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2008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受住了考验,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强大动力。
三、把握时代特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
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设想,我们已经完成了前两步战略任务。在深刻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上半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完成这两个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下,国内外经济走势呈现出新的特征。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十分久远,各类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全球正在经历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的重大调整,世界经济增长新的长期动力远未形成;金融危机及其影响还未结束,全球经济结构恢复平衡的过程漫长而艰巨;各国对资源、人才和技术的争夺日趋激烈;新兴大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从国内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进入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呈现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我国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明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多集中在价值链中低端,决定市场地位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发展滞后,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三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这些因素将是我国在较长时期内所要面对的基本局面。
可以说,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经济建设领域紧紧抓住“三个转变”。
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内外需关系看,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也一度出现过贸易顺差偏大的情况。我们要利用好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有利条件,不断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从国内需求结构看,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尽管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由于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两者出现不平衡。我们要在保持投资合理规模的同时更加突出优化投资结构,继续严控“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领域的盲目扩张。从消费来看,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不强。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是抓紧制定出台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着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二是积极扩大就业与创业,稳步提高工资收入,逐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三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各类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还没有明显改善,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因此,要着力扭转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扶贫开发和山区建设,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量的扩张;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继续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要着力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质量效益偏低的问题也很明显。这突出表现在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主要能源资源消费量占世界消费量的比重偏高。同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较少的利益收获。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要素禀赋的变化,简单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来实现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中国要保持较高的潜在增长水平,关键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此,我们应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形成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发挥政府投资的激励和带动作用,完善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认清历史方位,把握时代特征,推动科学发展,是我国进入新世纪新时期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与前提,也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根本与支撑。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断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
把握时代特征 推动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