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枣庄的历史人物,风土人情介绍
枣庄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根据考古发现,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时南部为鄫国,北和西北为滕国和薛国。后几经变称,明时,北置滕县,南置峄州,后降峄州为县。清循明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枣庄地区分属台枣专署和尼山专署,1950年5月,属滕县专署。1953年7月,属济宁专署。1960年1月,撤销峄县,建立县级枣庄市。1961年9月,定为省辖市。1979年,滕县由济宁专区划归枣庄市。枣庄市驻地,早在唐宁时就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近百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逐步演进为集镇,现已建成以能源生产为主,煤焦化工、建材、食品、电力、纺织、机械、电子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中等规模的工业城市。
在这块土地上,近百年来发生过多次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1923年,“杆子”首领孙美瑶率部在津浦铁路临城与沙沟之间毁轨,将2次特快列车上的中外旅客300余人,其中外籍旅客39人,劫持到抱犊崮,制造了轰动世界的民国第一大案“临城劫车案”。1938年3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枣庄境内台儿庄会战,战役历时33天,共消灭日军1万多人,最后以日军溃败而告终。1940年铁道游击队成立,这支搞日武装活动在枣庄、临城的铁道线上,打洋行、扒铁道、炸火车、拔据点,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这块土地上,几千年来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战国时,齐贵族田文,号孟尝群,受封于薛,门下有食客3000,先后出任齐相、秦相和魏相,是当时名扬四海的显赫人物。薛人毛遂,为赵国平原群门下,自荐出使楚国,说服楚王联合抗秦,“毛遂自荐”被历代传为佳话。汉初薛人叔孙通才智过人,被汉高祖刘邦拜为博士,后为太子太傅,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西汉曾县人匡衡,自幼勤奋好学,曾流传“凿壁偷肖”的故事,在朝迁中官至太子太傅、丞相等职,被历代推为名人。明隆庆进士贾三近学识渊博,曾两次出任现南京光禄寺卿,据考证《金瓶梅》作者即为此人。另外,墨子、滕文公、疏广、疏受等都是享有千古盛名的历史人物。
历史沿革
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二国。春秋时期,今枣庄地区东属鄫国、南属逼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秦朝,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三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公元550年以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隋朝,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唐朝,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宋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金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明朝,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清朝,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中华民国时期,沿袭清代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
古今名人
奚仲
任姓,古薛国(今滕州市)人。据传为黄帝之后,夏禹之臣,因善造车,受封于薛,为异姓诸侯。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非常喜爱科学技术,再加上天资聪明、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奚仲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决心把车造成,为人们解决陆路交通运输的困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夏王大禹封奚仲为“车正”。后来奚仲告老回家,大禹就封他为薛国的国君,奚仲遂成为薛国的始祖。今滕州市与薛城区的交界处奚公山西南的小南山上,就是奚仲造车的地方。
墨子
名翟,战国时期鲁之小邾国(今山东省滕州市木石一带)人,约生于公元前480年,卒于公元前390年。墨子工匠出身,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出生于劳动人民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博学多才,创立了墨家学派。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等主张,其主要思想、业绩体现在《墨子》一书。墨子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网络全书式的平民圣人。墨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的某些创见与近代科学原理几乎完全相同,后人尊称墨子为“科圣”。当代着名学者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
滕文公
战国中期滕国(今滕州市)国君,滕定公之子。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诲。增强了将滕国治理为善国的信心。滕文公做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
毛遂
战国时薛(今滕州市张汪镇)人,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三年无所为,不被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20名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19人,尚缺1人。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会谈,求其出兵援赵。半日已过,会谈仍不见成效。毛遂手握宝剑登阶而上,陈其利害,毛遂一席话语说得楚王连连点头称是,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决心楚赵联合共同抗秦。至赵国后,平原君将毛遂视为上客。毛遂后卒于薛,葬于薛城北门外(原滕州官桥火车站处),民国初年,修建津浦铁路时,迁葬官桥车站西,现迁葬墓址尚存。
孟尝君
姓田名文,田婴之子,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薛国(今滕州市张汪镇)人。田文继位后,他轻财下士,广招八方志士仁人。不久,门下食客达3000人,境内百姓达6万余户。公元前298年,秦昭王闻知孟尝君贤能,聘为国相,后听信谗言,将孟尝君囚禁。孟尝君靠门客有“狗盗”“鸡鸣”之技方才逃出。后孟尝君又被齐闵王聘为齐相。在任期间,他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赵,发展合纵抗秦势力,使齐国名声大震。有一年,门客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竞“窃矫君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并称“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后因同姓田甲劫闵王,遭人诬告。孟尝君谢病归薛时,“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卒后,葬于薛城东北隅,现墓址尚存。
叔孙通
汉初薛国(今滕州)人。秦末,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在彭城率领儒生弟子百余人归顺刘邦。叔孙通聪明机警,善于言辩,审时度势,得到了刘邦的赏识。叔孙通见刘邦为群臣无礼而忧虑,召集儒生,参照周朝和秦朝的礼仪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汉代的朝仪。孝文帝时,叔孙通又任奉常,并制定了宗庙仪法。叔孙通不仅帮助刘邦整顿了朝纲,而且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他的一生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司马迁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匡衡
字稚圭,西汉着名经学大师,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匡衡幼年好学,勤奋努力,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读书不但刻苦勤奋,而且说《诗经》见解独特。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疏广 疏受
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兰陵(今枣庄市峄城区)人。自幼好学,博通经史,被朝廷征为博士。汉宣帝时,选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广的侄子疏受,当时亦以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疏广、疏受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并称之为朝廷中的“二疏”。疏广任太傅五年,称病请求还乡。皇上考虑到他们年迈,就答应了,并加赐黄金20斤,皇太子赠金50斤。二疏辞官回到家乡萝藤之后,将金遍赠乡里。二疏去世之后,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旧址筑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疏城”;在其散金处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内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绝。
贾三近
(1534――1592)字德修,号石葵,别号石屋山人,明隆庆进士。贾三近出身仕官之家。贾三近24岁举山东乡试省魁;隆庆二年(1568年),以博学宏词一举成名,高中进士,名次为山东省第一,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自此,开始宦海政治生涯。贾三近一入仕途,即注意兴利除弊,嫉恨贪官污吏如寇仇。明万历十二年,贾三近任光禄寺卿。不久又拜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到任之初,宣布科条,接见吏民。改革弊政,严惩贪污,政绩卓着,受到朝廷嘉奖。万历二十年(1592年)夏,朝廷遣使至峄县贾三近家拜为“兵部右侍郎”,贾三近以父母年高,上书辞谢。后因背疽发作,长逝于家,终年59岁。贾氏一生着作多有散佚,见于贾氏谱载的仅奏疏、杂文等三十余篇。诗词、碑记等十余篇。据张远芬在其所着《金瓶梅新证》一书中指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峄县文学家贾三近”。
刘平
(1812――1862)原名刘平先,枣庄市台儿庄侯孟村人。清咸丰八年春,刘平以贩粮、盐同伙为骨干,在侯孟村发动和领导了农民起义。后响应太平军北伐,参加幅军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以逼阳城一带为根据地,起义军声威大震,很快增加到几万人,刘平成为幅军的主要领袖。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封刘平为“北汉王”。清同治元年二月,当清将翼长索尔固善进攻幅军驻台儿庄的营区时,幅军遭到惨败,德棱额趁机率领清军进攻阳城主寨,刘平指挥军队斩杀清将索尔固善、琦胜等人,身受重伤,冲出重围,率部至蝎子山中养伤时,被叛徒待卫杀害。
戴华藻
号新斋,安徽寿县人。曾任清政府直隶东明候补知县、直隶望都知县,中兴公司主要创办人和总办。清光绪六年,李鸿章奏派戴华藻等来枣庄设立中兴矿局,用土法开采煤矿。他受命后,轻行至峄,躬自相度,择地兴办。使枣庄煤矿成为山东省第一座近代化煤矿。
光绪七、八年间,戴华藻为了进一步筹集资金,先后函请张莲芬等一批清政府官僚集股。资本到位之后,中兴矿局便陆续购买了4架抽水机器,又从上海、广东等地雇请技师和技术工人操作,生产局面逐渐打开。在酝酿筹议创办中兴公司时,他积极支持和协助张莲芬工作。清光绪二十五年,中兴公司成立时,他任协理,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因年老多病而辞职。
张莲芬
(1851――1915)又名张毓蕖,官僚资本家,商办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总理,浙江余杭人。1881—1882年,应山东峄县中兴矿局创办人戴华藻之邀,参与矿局投资。以张莲芬为首的一部分官窑局股东,于1898年10月决定禀告办理北洋通商事宜直隶总督王部堂,要求复业开矿。在取得清政府同意后,于光绪二十五年春招收德股,集股200万两,将公司定名为“华德中兴煤矿公司”,自任总办,德璀琳为洋总办。光绪三十三年,张莲芬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趁德国在山东侵略行动较缓和时,毅然不再招收德股。
1908年,中兴公司将公司改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注销“华德”字样,取销洋总办。中兴公司从形式到实质都完完全全是中国人自办的民族工业。1915年2月1日,南大井透水,灾情惨重,停产半年多,经理张莲芬因忧致疾,是年底病故。
张莲芬经营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7年,计筹股本300万(连同借款共500万)银元,修筑50公里运煤铁路一条,近代化大井一座,并附建了自备电厂、机械修理厂和车辆修理厂,使枣庄煤矿成为“唯一能与外人竞争之矿”。
孙美瑶
(1898――1923)枣庄市付庄乡康宅村人。其胞兄孙美珠,清末秀才出身,为这一带有名的知识分子。1918年,孙美珠等联络地方武装和各路“竿子”,筑寨于君山(即抱犊崮),与其族叔孙桂枝分别为大寨主、老寨主。苏、鲁、豫、皖四省数十县的饥民,相与云集,不期而聚者达七八千人。孙美珠等于1920年清明节,正式组成“山东建国自治军”,由孙美珠任五路联军总司令。1922年7月15日,在西集的一次遭遇战中,孙美珠为官军所杀。孙美瑶继被推举为司令。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了消灭“山东建国自治军”,委山东督军田中玉为剿匪司令,对抱犊崮山区继续进行围剿。山上水粮俱绝,随时有被消灭的危险。孙美瑶在沙沟、临城间的姬庄附近,把路轨拆开。1923年5月6日凌晨2时50分,由浦口开出的第二次特别快车,至此出轨,孙美瑶将中客30人,西客39人,虏到抱犊崮山区。临城劫车案的发生,中外为之震惊。驻北京各国公使团,公推葡萄牙公使符礼德为领袖,向北洋政府提出口头抗议。北洋政府屈于外力,积极设法与孙美瑶谈判。田中玉、郑士琦等在领事团的压制下,答应于13日上午9时前把官军撤离。谈判达成了协议:围剿“自治军”的官兵,一律撤回原地,并将“山东建国自治军”改编为“山东新编旅”,委孙美瑶为旅长。
曹锟为了彻底消灭孙美瑶部,于12月19日通过新任山东督理郑士琦;指使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在枣庄中兴煤矿公司摆下“鸿门宴”,将孙美瑶诱至枪杀。
㈡ 峄城的名人轶事
枣庄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根据考古发现,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时南部为鄫国,北和西北为滕国和薛国。后几经变称,明时,北置滕县,南置峄州,后降峄州为县。清循明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枣庄地区分属台枣专署和尼山专署,1950年5月,属滕县专署。1953年7月,属济宁专署。1960年1月,撤销峄县,建立县级枣庄市。1961年9月,定为省辖市。1979年,滕县由济宁专区划归枣庄市。枣庄市驻地,早在唐宁时就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近百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逐步演进为集镇,现已建成以能源生产为主,煤焦化工、建材、食品、电力、纺织、机械、电子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中等规模的工业城市。
在这块土地上,近百年来发生过多次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1923年,“杆子”首领孙美瑶率部在津浦铁路临城与沙沟之间毁轨,将2次特快列车上的中外旅客300余人,其中外籍旅客39人,劫持到抱犊崮,制造了轰动世界的民国第一大案“临城劫车案”。1938年3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枣庄境内台儿庄会战,战役历时33天,共消灭日军1万多人,最后以日军溃败而告终。1940年铁道游击队成立,这支搞日武装活动在枣庄、临城的铁道线上,打洋行、扒铁道、炸火车、拔据点,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这块土地上,几千年来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战国时,齐贵族田文,号孟尝群,受封于薛,门下有食客3000,先后出任齐相、秦相和魏相,是当时名扬四海的显赫人物。薛人毛遂,为赵国平原群门下,自荐出使楚国,说服楚王联合抗秦,“毛遂自荐”被历代传为佳话。汉初薛人叔孙通才智过人,被汉高祖刘邦拜为博士,后为太子太傅,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西汉曾县人匡衡,自幼勤奋好学,曾流传“凿壁偷肖”的故事,在朝迁中官至太子太傅、丞相等职,被历代推为名人。明隆庆进士贾三近学识渊博,曾两次出任现南京光禄寺卿,据考证《金瓶梅》作者即为此人。另外,墨子、滕文公、疏广、疏受等都是享有千古盛名的历史人物。
历史沿革
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二国。春秋时期,今枣庄地区东属鄫国、南属逼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秦朝,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三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公元550年以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隋朝,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唐朝,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宋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金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明朝,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清朝,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中华民国时期,沿袭清代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
古今名人
奚仲
任姓,古薛国(今滕州市)人。据传为黄帝之后,夏禹之臣,因善造车,受封于薛,为异姓诸侯。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非常喜爱科学技术,再加上天资聪明、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奚仲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决心把车造成,为人们解决陆路交通运输的困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夏王大禹封奚仲为“车正”。后来奚仲告老回家,大禹就封他为薛国的国君,奚仲遂成为薛国的始祖。今滕州市与薛城区的交界处奚公山西南的小南山上,就是奚仲造车的地方。
墨子
名翟,战国时期鲁之小邾国(今山东省滕州市木石一带)人,约生于公元前480年,卒于公元前390年。墨子工匠出身,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出生于劳动人民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博学多才,创立了墨家学派。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等主张,其主要思想、业绩体现在《墨子》一书。墨子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网络全书式的平民圣人。墨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的某些创见与近代科学原理几乎完全相同,后人尊称墨子为“科圣”。当代着名学者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
滕文公
战国中期滕国(今滕州市)国君,滕定公之子。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诲。增强了将滕国治理为善国的信心。滕文公做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
毛遂
战国时薛(今滕州市张汪镇)人,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三年无所为,不被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20名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19人,尚缺1人。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会谈,求其出兵援赵。半日已过,会谈仍不见成效。毛遂手握宝剑登阶而上,陈其利害,毛遂一席话语说得楚王连连点头称是,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决心楚赵联合共同抗秦。至赵国后,平原君将毛遂视为上客。毛遂后卒于薛,葬于薛城北门外(原滕州官桥火车站处),民国初年,修建津浦铁路时,迁葬官桥车站西,现迁葬墓址尚存。
孟尝君
姓田名文,田婴之子,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薛国(今滕州市张汪镇)人。田文继位后,他轻财下士,广招八方志士仁人。不久,门下食客达3000人,境内百姓达6万余户。公元前298年,秦昭王闻知孟尝君贤能,聘为国相,后听信谗言,将孟尝君囚禁。孟尝君靠门客有“狗盗”“鸡鸣”之技方才逃出。后孟尝君又被齐闵王聘为齐相。在任期间,他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赵,发展合纵抗秦势力,使齐国名声大震。有一年,门客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竞“窃矫君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并称“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后因同姓田甲劫闵王,遭人诬告。孟尝君谢病归薛时,“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卒后,葬于薛城东北隅,现墓址尚存。
叔孙通
汉初薛国(今滕州)人。秦末,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在彭城率领儒生弟子百余人归顺刘邦。叔孙通聪明机警,善于言辩,审时度势,得到了刘邦的赏识。叔孙通见刘邦为群臣无礼而忧虑,召集儒生,参照周朝和秦朝的礼仪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汉代的朝仪。孝文帝时,叔孙通又任奉常,并制定了宗庙仪法。叔孙通不仅帮助刘邦整顿了朝纲,而且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他的一生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司马迁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匡衡
字稚圭,西汉着名经学大师,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匡衡幼年好学,勤奋努力,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读书不但刻苦勤奋,而且说《诗经》见解独特。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疏广 疏受
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兰陵(今枣庄市峄城区)人。自幼好学,博通经史,被朝廷征为博士。汉宣帝时,选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广的侄子疏受,当时亦以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疏广、疏受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并称之为朝廷中的“二疏”。疏广任太傅五年,称病请求还乡。皇上考虑到他们年迈,就答应了,并加赐黄金20斤,皇太子赠金50斤。二疏辞官回到家乡萝藤之后,将金遍赠乡里。二疏去世之后,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旧址筑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疏城”;在其散金处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内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绝。
贾三近
(1534――1592)字德修,号石葵,别号石屋山人,明隆庆进士。贾三近出身仕官之家。贾三近24岁举山东乡试省魁;隆庆二年(1568年),以博学宏词一举成名,高中进士,名次为山东省第一,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自此,开始宦海政治生涯。贾三近一入仕途,即注意兴利除弊,嫉恨贪官污吏如寇仇。明万历十二年,贾三近任光禄寺卿。不久又拜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到任之初,宣布科条,接见吏民。改革弊政,严惩贪污,政绩卓着,受到朝廷嘉奖。万历二十年(1592年)夏,朝廷遣使至峄县贾三近家拜为“兵部右侍郎”,贾三近以父母年高,上书辞谢。后因背疽发作,长逝于家,终年59岁。贾氏一生着作多有散佚,见于贾氏谱载的仅奏疏、杂文等三十余篇。诗词、碑记等十余篇。据张远芬在其所着《金瓶梅新证》一书中指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峄县文学家贾三近”。
刘平
(1812――1862)原名刘平先,枣庄市台儿庄侯孟村人。清咸丰八年春,刘平以贩粮、盐同伙为骨干,在侯孟村发动和领导了农民起义。后响应太平军北伐,参加幅军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以逼阳城一带为根据地,起义军声威大震,很快增加到几万人,刘平成为幅军的主要领袖。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封刘平为“北汉王”。清同治元年二月,当清将翼长索尔固善进攻幅军驻台儿庄的营区时,幅军遭到惨败,德棱额趁机率领清军进攻阳城主寨,刘平指挥军队斩杀清将索尔固善、琦胜等人,身受重伤,冲出重围,率部至蝎子山中养伤时,被叛徒待卫杀害。
戴华藻
号新斋,安徽寿县人。曾任清政府直隶东明候补知县、直隶望都知县,中兴公司主要创办人和总办。清光绪六年,李鸿章奏派戴华藻等来枣庄设立中兴矿局,用土法开采煤矿。他受命后,轻行至峄,躬自相度,择地兴办。使枣庄煤矿成为山东省第一座近代化煤矿。
光绪七、八年间,戴华藻为了进一步筹集资金,先后函请张莲芬等一批清政府官僚集股。资本到位之后,中兴矿局便陆续购买了4架抽水机器,又从上海、广东等地雇请技师和技术工人操作,生产局面逐渐打开。在酝酿筹议创办中兴公司时,他积极支持和协助张莲芬工作。清光绪二十五年,中兴公司成立时,他任协理,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因年老多病而辞职。
张莲芬
(1851――1915)又名张毓蕖,官僚资本家,商办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总理,浙江余杭人。1881—1882年,应山东峄县中兴矿局创办人戴华藻之邀,参与矿局投资。以张莲芬为首的一部分官窑局股东,于1898年10月决定禀告办理北洋通商事宜直隶总督王部堂,要求复业开矿。在取得清政府同意后,于光绪二十五年春招收德股,集股200万两,将公司定名为“华德中兴煤矿公司”,自任总办,德璀琳为洋总办。光绪三十三年,张莲芬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趁德国在山东侵略行动较缓和时,毅然不再招收德股。
1908年,中兴公司将公司改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注销“华德”字样,取销洋总办。中兴公司从形式到实质都完完全全是中国人自办的民族工业。1915年2月1日,南大井透水,灾情惨重,停产半年多,经理张莲芬因忧致疾,是年底病故。
张莲芬经营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7年,计筹股本300万(连同借款共500万)银元,修筑50公里运煤铁路一条,近代化大井一座,并附建了自备电厂、机械修理厂和车辆修理厂,使枣庄煤矿成为“唯一能与外人竞争之矿”。
孙美瑶
(1898――1923)枣庄市付庄乡康宅村人。其胞兄孙美珠,清末秀才出身,为这一带有名的知识分子。1918年,孙美珠等联络地方武装和各路“竿子”,筑寨于君山(即抱犊崮),与其族叔孙桂枝分别为大寨主、老寨主。苏、鲁、豫、皖四省数十县的饥民,相与云集,不期而聚者达七八千人。孙美珠等于1920年清明节,正式组成“山东建国自治军”,由孙美珠任五路联军总司令。1922年7月15日,在西集的一次遭遇战中,孙美珠为官军所杀。孙美瑶继被推举为司令。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了消灭“山东建国自治军”,委山东督军田中玉为剿匪司令,对抱犊崮山区继续进行围剿。山上水粮俱绝,随时有被消灭的危险。孙美瑶在沙沟、临城间的姬庄附近,把路轨拆开。1923年5月6日凌晨2时50分,由浦口开出的第二次特别快车,至此出轨,孙美瑶将中客30人,西客39人,虏到抱犊崮山区。临城劫车案的发生,中外为之震惊。驻北京各国公使团,公推葡萄牙公使符礼德为领袖,向北洋政府提出口头抗议。北洋政府屈于外力,积极设法与孙美瑶谈判。田中玉、郑士琦等在领事团的压制下,答应于13日上午9时前把官军撤离。谈判达成了协议:围剿“自治军”的官兵,一律撤回原地,并将“山东建国自治军”改编为“山东新编旅”,委孙美瑶为旅长。
曹锟为了彻底消灭孙美瑶部,于12月19日通过新任山东督理郑士琦;指使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在枣庄中兴煤矿公司摆下“鸿门宴”,将孙美瑶诱至枪杀。
㈢ 浙江嘉兴平湖以前的付庄村现在在哪
平湖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西瓜之乡 ,瓜灯之城, 服装名城 ,叔同故里 , 国家火炬计划平湖光机电产业基地。
平湖,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东北部,南濒杭州湾,东临上海市,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度35分—52分和东经120度57分—121度16分(不包括海域),市树:银杏 ,市花:桂花。陆域面积53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8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耕地面积47万亩。总人口50万。 平湖属江南古陆外缘杭州湾凹陷,为一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8米,除东南沿海有呈带状分布的20座低丘和11座岛礁共4.89平方公里外,余为大片平原.
编辑本段[平湖历史]
平湖历史悠久,据大坟塘遗址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春秋时为越国武原乡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盐县,今平湖市境为海盐县一部分。秦末或西汉初,县治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地域(今平湖市当湖镇东湖一带)。东汉永建二年(127)县治陷为当湖,迁治齐景乡故邑山(今乍浦附近)。东晋咸康七年(341),县治从故邑山移治马嗥城(今海盐县武原镇东南)。明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县分出大易、武原、齐景、华亭四乡,建为平湖县,县治设当湖镇,属嘉兴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汉时陷为当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以后,建置长期不变,境域基本稳定。
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2000年,进行了行政村区划调整,将原来的286个行政村调整为138个。2004年,进行撤镇乡建街道和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将原来和10个乡镇调整为3个街道、7个镇,即当湖街道、钟埭街道、曹桥街道,乍浦镇、新埭镇、新仓镇、黄姑镇、全塘镇、广陈镇和林埭镇。
编辑本段[平湖名人]
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省平湖县,1880年10月23日(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着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法名演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着名高僧,他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编辑本段[平湖交通]
平湖市交通便利,沪杭高速公路在我市有两个出入口,分别相距12km和13km;从我市乍浦镇起点的乍(浦)嘉(兴)苏(州)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01省道、07省道和市内四通八达的乡镇公路网使平湖与上海经济区内大中城市保持十分便捷的交通;水路交通也十分方便,有16条水上航线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相连,南部由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宁波,被孙中山先生提名的“东方大港”--乍浦港已开辟为嘉兴港区,成为浙江省四大港口之一,浙北地区唯一的海河联运航线——300吨级乍(浦)嘉(兴)苏(州)航道,将乍浦海港码头与黄浦江和京杭运河等主要内河航线连接,为货物运输提供了低成本的便利通道。铁路客货运输也相当便利,嘉兴火车站与平湖相距29公里,为铁路运输的中转站。
编辑本段[平湖经济]
外向型经济发达。平湖先后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已有英荷壳牌、日本川铁商事、三井物产、丸红、夏普、日本制纸、日本纸浆纸张商事和日本电产等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落户我市。外贸出口继续保持领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9.9亿美元,其中地方自营出口18.9亿美元,分别增长19.5%和26%。
经济外向度高是平湖经济的鲜明特点,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已连续六年双双进入全省"十强"。2006年,平湖市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连续八年双双进入全省县(市)“十强”。
平湖工业素以服装业闻名海外,服装行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年产服装2.2亿件(套),是国内服装出口第一大县(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命名为“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2006年被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服装跨国采购产业基地”称号。目前,平湖工业已形成服装、光机电、造纸、箱包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和纺织、童车、化工、洁具、五金机械等新兴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2002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光机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平湖光机电产业基地,成为浙江光谷。平湖还是中国包装纸生产基地和中国软箱包出口生产基地之。
编辑本段[平湖旅游]
国家AAAA级景区--东湖景区
东湖景区位于我市区东侧,总占地面积62.8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7公顷。东湖由九条河流汇聚而成,古时喻为“九龙港”,俯瞰犹如一幅“九龙戏珠”图。环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林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十分丰富,是平湖市的城中湖。古诗赞曰:“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环碧霭烟生,支流远带群龙合,巨浸中开一槛平。”
东湖是“金平湖”的一颗璀璨明珠,古时原是陆地,在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7),由于地壳变动,地表塌陷成湖,名为当湖,晋隆安五年(401)改东武湖,又称东湖,雅名鹦鹉湖、鹉湖。2007年2月,东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东湖景区由八个景区组成,东湖八景各具特色,“八景风光各不同,四时宜游似画中”。“鹉湖春色”寓意深邃、“案山晓翠”湖山胜揽 、“南村书堆”书香悠远、“北原牧唱”田园野趣、“含珠凝晖”热情奔放、“西浦鱼罾”鱼遨鹭翔、“九龙戏珠”高洁俊逸 、“塔影垂虹” 古朴典雅。同时,这八景又由江南特色的水景和文化有机地组成一个有序和谐的整体。
九龙山旅游度假区
浙江省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是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推荐的200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也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浙江“九五”计划及至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区块。
度假区位于乍浦镇,距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均在100公里左右,乍王公路、沪杭公路、沪杭公路复线、沪杭高速公路以及乍嘉苏航道等均在度假区旁通过,正在建设中的乍嘉苏高速公路可望于2002年底通车,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于2002年动工建设。该区海陆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莫氏庄园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历三载春秋,耗资十万两白银,方告竣工。是当地豪绅莫放梅祖三代居住的大型宅院。庄园占地7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大、小房间70余间,主体构架为南北向三组,东西向四进。依次有门厅、祠堂、账房、花厅、佛堂、厨房、轿厅、正厅、堂楼厅、花园、书房及卧室等。其完整的建筑,典型的风格,丰富的实物,堪称江南独步,为世人所瞩目。1989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氏庄园是嘉兴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嘉兴市旅游定点单位。
莫氏庄园不仅以其完整、丰富、典型的群体建筑赢得了中外游客的赞誉,也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倾倒了众多影视界的朋友。自1981年以来,已有《红楼梦》、《少林小子》、《家》、《春》、《秋》、《原野》等100多部、集电影电视在这里拍摄。
编辑本段[平湖特产]
平湖西瓜已有八百年的栽种历史,它具有糖度高、汁多、瓤细、皮薄等优点,被誉为"江南第一瓜",盛名海内外,曾远销香港、澳门、南洋等地。平湖优质西瓜品种层出不穷,从二十世纪初引种的"马铃瓜",解放初期的"解放瓜",二十世纪60年代起的"中育"系列瓜,直到近年来的"平优一号"瓜等,多次获得省级西瓜品评会第一名。 在西瓜上雕出各种精美的图画,内置蜡烛或电灯的"西瓜灯"艺术,乃平湖人之独创。 1985年7月,平湖举办了建国以来首届西瓜灯会。1991年以后,每年举办盛大的西瓜灯艺术节,中央、上海、浙江和日本有关媒体作了报道。
平湖糟蛋柔软晶莹,醇厚芬芳,营养丰富,鲜美开胃,有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既是佐餐的冷食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乘礼品。它创制于250多年前的清雍正年间,嗣后作为贡品,受到干隆皇帝御赐金牌嘉奖。先后在"南洋劝业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南京品物会"上展出,博得中外人士的好评,并获巴拿马博览会颁发的奖牌。解放以后,在同类产品评比中名列前茅,连获部级优质产品奖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曾受日本前首相田中等国外友人的好评,产品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㈣ 付姓的来历,有什么故事吗
“付姓”与“傅姓”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及文字改革所致。
考证:
“傅”,字从“人”,起初有逐渐相传之义,后意会为辅助、教导。本意上讲,“傅”字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是新兴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与“赵(赵)”字同时诞生。“傅”,是贴身于奴隶主的高级仆人,就是当今从教授到家教、以及白领主管一类的角色;而“赵”,则是贴身于奴隶主的高级侍卫,就是当今警卫、保镖、保安一类的角色。作为奴隶主,当然希望得心应手的大奴才代代相传地为自己服务,“傅”字便应运而生,及至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今社会因之。作为姓氏,则主要源于官职称谓。“付”,字亦从“人”,起初是人与人近距离传递物品之义,后意会为给予、支付,交给,后延义到涂、搽、符合、归附、附着等。
起源:
傅(Fù)姓源出八说: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说的后裔以其居地为姓,形成傅氏。
2、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以邑名为氏。黄帝(一说尧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为傅氏。
3、出自姚姓,为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源》所载,古有傅国(故城今山东省枣庄南),舜之裔也。以国名为姓,称为傅氏。
4、出自赖姓,源自为避难改姓傅氏而来。据《赖氏族谱》所载,赖氏族人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故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5、出自清代有少数民族改姓傅。如满洲人傅恒(本姓富察氏)、傅开(本姓郎佳氏),还有高丽、蒙古、回、马、土等少数民族改为傅姓。
6、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记载:回族傅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回族傅氏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清顺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一称滚子岭),后裔定居于旧村,成为傅氏一族。
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8、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付(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湾省,傅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付氏名列第八百七十一位,人口总数约八百八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5%左右。
㈤ 宋史洪皓列传的译文
这短短几百字中间包含了三段历史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秦末楚汉争霸时的田横的故事。这段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田儋列传》。楚汉相争最激烈的时候,田横游离两大势力之外,趁机平定齐国之地,立侄子田广为齐王,自己担任宰相掌握大政[1]。
为了稳住这股势力,刘邦派郦食其去游说齐国,劝田横同汉军结盟。田横同意了,于是就没对汉军设防。不料韩信在平定赵,燕之后,却趁其不备偷袭齐国,俘杀了齐王田广。田横就接了齐王位继续同汉军作战,结果被汉将灌婴击败,只得投靠魏相国彭越。是时彭越仍在楚汉间保持中立,摇摆不定。不久后,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刘邦平定天下。彭越在这个过程选择了正确的一边站,所以汉朝建立后,就被封为梁王。这样一来,田横就麻烦了,为了不使已经受了汉朝封爵的彭越为难,田横率500铁杆弟兄,逃亡海岛。
天下初定,首要是巩固政权,对于田横这样的危险人物,刘邦当然不会放心,于是就开出了“大者王,小者候”的条件。当然还有个洪迈没有提到的尾巴,就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意思就是,老老实实投效新朝进入体制内,你田横少说也能混个中央委员当当,要是敬酒不吃,老子就派兵宰了你。于是才有了田横这段感叹,意思是想当年刘邦同我平起平坐都是一方诸侯打天下,现在他当了老大,而我却成了逃亡的流寇,现在要我投降侍奉他,实在太令人羞愧了。史记上,田横的话后面还有一段,田横说刘邦要见我无非是想看看我长的什么样,把头割下来给他,不也一样是看[2]。于是就自杀了,田横的两个门客把人头带给刘邦,安葬完田横后随即也自杀了,消息传到了海岛上,500名追随田横的壮士全部殉主自杀,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田横五百士。司马迁赞叹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也许是感念司马公之言,抗战时,着名画家徐悲鸿则以此背景特意创作了一幅画,用以激励民族精神。
田横宁死不受辱的精神,也感动了对手汉高祖,不仅“流涕称其贤”,还“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3]。汉书作者班固也称其为雄才,韩愈更是在祭文里赞叹道,自古以来死去的人有多多少少,(田横)您老人家直到今天仍然光彩照人[4]。洪迈由此也赞道“其英烈凛然,至今犹有生气也”。
第二段故事是三国时的曹操灭吕布的故事。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对这段故事很熟悉了。洪迈的时代还没有《三国演义》,这段故事主要出自《三国志》,但大致情节同《三国演义》的差不多,所以这里不再赘述。吕布被俘后对曹操说的这段话也是出自三国志[5]。目的在于请降保命,最后还是被曹操杀了,比之田横“不顾王侯之爵,视死如归”当然是差远了。吕布同曹操曾用样是一方诸侯,失败却愿意侍奉曹操。虽然其才干可比田横,但临死之际,却没有田横那样的气魄,所以洪迈就借苏东坡的一首诗[6]嘲笑他贪生怕死。
第三段故事恐怕是大家最不熟悉的,讲的是五代时,晋王李存勖(即日后的后唐庄宗)灭燕的故事。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当时最大的军阀是在河东(今山西一带)的晋王李克用和汴州(今河南开封一带)的梁王(后封魏王)朱温。这两股势力在讨伐黄巢起义军时因争功而结仇,后来相互屡次交战,仇深似海。刘守光的父亲刘仁恭是北方一个小军阀,借助李克用的势力,夺取了幽州(今北京一带)这块地盘,拿到地盘后就过河拆桥,脱离了李克用独立,在梁(朱温)、晋(李克用)以及北方的契丹辽国中间摇摆,忽降忽叛,利用这三方的矛盾搞平衡,“三个鸡蛋上跳舞”(阎锡山语),在三大势力夹缝中生存。
李克用死后,儿子李存勖承袭晋王位子。李克用留下临终遗言,要求李存勖完成三件大事中的头一件就是消灭幽州刘仁恭势力[7]。当时刘守光已杀兄囚父,不久后自立为大燕皇帝,其人平庸无能但为政极其残暴[8]。这个燕国历史上称为“桀燕”,一个两年就被灭的短命政权,正史上不算在五代十国的十国中,只承认它是个僭伪政权。
而此时,朱温已经取代唐朝,建立后梁(五代中的第一个朝代)。李存勖欲借恢复唐朝之名讨伐后梁。一方面要先安定后方,另一方面也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所以就先展开了灭燕战争。面对晋军,刘守光屡战屡败,中间又玩了几场降而复叛的把戏,而后梁和辽也因为其反复无常而没有救援,最终被晋军所俘。被俘后,李存勖要杀他,刘守光怕死,求情道,“王将定天下,臣精于骑,何不且留。”相比之下,表现还不如他老婆[9]。其路数同吕布一样,但却没有吕布的能耐,李存勖当然不会理他。洪迈对此就评论道:“此又庸奴下才,无足责者”。鄙视之意,跃然纸上。
田横,吕布,刘守光都是一方诸侯,失败之后态度截然不同,同是难逃一死(即使田横接受了汉高祖的条件,看他的朋友彭越的下场,恐怕也不会太妙,免不了身死国除,恐怕“以王者礼葬”都办不到),表现各异,孰高孰下,不言而喻。
洪迈的父亲洪皓曾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出使金国,然后被扣留15年,其间屡次拒绝诱降还常常偷偷派人向南宋传递情报,九死一生、生还故国。为此宋高宗曾对他说,“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10]。洪迈生于宣和五年(1123年),靖康之耻发生在1127年,父亲在他6岁时出使敌国,15年后才回来,家国之难,感同身受。而父亲效苏武于敌营15年不屈,其精神可比田横。洪迈此文,未尝没有暗中褒扬老父的意思。续笔大约写于孝宗淳熙和光宗绍熙年间(1174-1194)[11],此时距靖康之耻已有半个世纪,故国沦丧仿佛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苟且偷安的南宋君臣们大体已经习惯了“只把杭州作汴州”,以岁币侍奉金国以保安宁。洪迈借田横、吕布、刘守光的故事,恐怕更有借古喻今的意味在里面。
这则笔记倒使无斋主人想起本朝的一段故事。民国逊清后,军阀混战,慢慢演化成国共相争,堪比秦末、三国、五代乱世。当时游离在国共之外还有一些民主党派和非蒋系军阀势力。国朝鼎定之初,太祖挥师南下,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老蒋仓皇辞庙。太祖对这些第三势力,倒也开出了“大者王,小者侯”的条件。老蒋尚有半壁河山时,各民主党派要员已纷纷北上投效示诚。国朝初建,太祖兑现承诺,民主党派人士和非蒋系降将(如傅作义、龙云、程潜等)从而也纷纷把握要津。对熟详《容斋》的太祖来说(相传,《容斋随笔》是太祖临终前把玩的最后一本书),上述诸公恐尚不及刘守光(人家毕竟还据地开府,建立燕国)。打天下没出什么力,相反还常添些乱,治天下时,倒要来分一杯羹享受果实,还指手画脚、常嫌杯小。看在熟读二十四史的太祖眼里,难免会觉得岂有此理。由是观之,鸣放之后58年反右之无可避免,恐怕也是顺理成章的。
[1] 司马迁, 《史记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
[2] 司马迁, 《史记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闲,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
[3] 司马迁, 《史记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4] “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出自韩愈的《祭田横墓文》,全文如下,“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欷而不可禁? 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去此其从谁?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于剑�?抑所宝之非贤,亦天命之有常。昔阙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
[5] 陈寿,《三国志 魏书七 吕布传》,“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
[6] 苏轼,《答范祖禹》,全诗如下,
“吾州下邑生刘季,谁数区区张与李。
重瞳遗[足亦]已尘埃,惟有黄楼临泗水。
而今太守老且寒,侠气不洗儒生酸。
犹胜白门穷吕布,欲将鞍马事曹瞒。”
[7] 薛居正,《旧五代史 唐书 武皇纪下》,“《五代史阙文》: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安巴坚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
[8] 薛居正,《旧五代史 僭伪列传二》,“守光性本庸昧,以父兄失势,谓天所助,淫虐滋甚。每刑人必以铁笼盛之,薪火四逼,又为铁刷劀剔人面。
[9] 薛居正,《旧五代史 僭伪列传二》,“守光恸哭曰:“王将定天下,臣精于骑,何不且留指使。”二妻让之曰:“皇帝,事势及此,生不如死!”即延颈就戮。”
[10] 脱脱,《宋史 列传一百三十二洪皓传》,“帝(高宗)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岂可舍朕去邪!”请见慈宁宫,帟人设帘,太后曰:“吾故识尚书。”命撤之。皓自建炎己酉出使,至是还,留北中凡十五年。同时使者十三人,惟皓、邵、弁得生还,而忠义之声闻于天下者,独皓而已。”
[11]容斋续笔序有,“是书先已成十六卷,淳熙十四年八月在禁林日,入侍至尊寿皇圣帝清闲之燕,圣语忽云:“近见甚斋随笔。”迈竦而对曰:“是臣所着《容斋随笔》,无足采者。”上曰:“煞有好议论。”迈起谢,退而询之,乃婺女所刻,贾人贩鬻于书坊中,贵人买以入,遂尘乙览。书生遭遇,可谓至荣。因复衷臆说缀于后,惧与前书相乱,故别以一二数而目曰续,亦十六卷云。绍熙三年三月十日迈序。”可见续笔是早于绍熙三年完成的。另,四笔序有“始予作《容斋随笔》,首尾十八年,《二笔》十三年,......”,也就是说续笔写了13年
㈥ 山东枣庄历史发生过什么事
最有名气的就是抗战时期的台儿庄战役、又称台儿庄大捷,山东枣庄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领导下,以台儿庄为重心的广大鲁南地区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赢得了自抗战以来一次空前胜利。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枣庄成立的铁道游击队与日军斗智斗勇,以游击战术击败日本侵略者。
(6)付庄有什么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台儿庄战役简介: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赴前线,台儿庄是山东省峄县的一个小镇(今属山东枣庄市),位于津浦线台枣(庄)支线及台潍(坊)公路的交会点,扼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38年3-4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会战,击败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胜利。因为这次会战的地点在台儿庄,故称为台儿庄会战。
台儿庄会战是在抗战初期日军大举进攻和中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发生的。当时,日军攻陷了南京,急欲打通津浦线,夺取徐州,然后循陇海线西进,取道郑州南下,占领中国抗战的中心城市——武汉。
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中国军事当局调集了七八万军队,于1937年10月12日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徐州,指挥津浦线的防御战。
㈦ 枣庄有哪些名人
枣庄的现代名有:洪振海、李景、杨斯德、李家祥、李继耐等等。
1.洪振海
洪振海(1910年—1941年),山东滕州人,铁道游击队第一任大队长,抗日英雄。自幼随父亲在路矿谋生,因生活所迫经常与火车打交道,练就了飞登火车的本领,人称“飞毛腿”。
1938年3月18日,滕州被日军占领。洪振海和王志胜、刘景松正式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洪振海抗日决心大,作战勇敢,很快就被提升为班长、排长,成为这支人民抗日武装的基层骨干。
着名电视剧《铁道游击队》和小说男一号刘洪即是洪振海同志。
5.李继耐
李继耐,男,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67年12月入伍,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大学学历。 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上将军衔。
参考资料网络-李继耐
网络-李家祥
网络-杨斯德
网络-李景
网络-洪振海
㈧ 谁知道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在“序跋类”古文中,《新五代史》里的一些序,是和《史记》里的《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秦楚之际月表序》等同样着名的。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云:“余撰次古文辞,不载史传,以不可胜录也。惟载太史公、欧阳永叔表志序论数首,序之最工者也。”其中的《伶官传序》,明代古文家茅坤推为“千年绝调”,虽未免溢美,然而跌宕唱叹,情韵绵远,确乎得《史记》神髓而不袭其貌。
《新五代史》“发论必以‘呜呼’”,这篇《伶官传序》也不例外。为什么一上来就要“呜呼”呢?这和欧阳修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政治态度、政治遭遇有关。《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卷五载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等所述《事迹》中有云:“先公……自撰《五代史》七十四卷……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其论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余述本记,以治法而正乱君。’此其志也。”
《东皋杂志》的作者曾说:“神宗问荆公(即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认为五代之事可叹,故多用“呜呼”,这是搔到了痒处的;但还忽视了更重要的一面。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乱世。北宋王朝建立以后,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得到了暂时的相对稳定。然而紧接着,统治者日益荒淫腐化,社会矛盾日益扩大加深。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通过对五代政治与历史人物的记述、描写和批判,表现了他对北宋王朝的忧虑和对当时弊政和当权派的不满。这篇《伶官传序》,和《宦者传论》、《唐六臣传论》等一样,既是史评,也可以说是针对北宋的现实而发的政论。它以“呜呼”开头,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中。
《伶官传序》是冠于《伶官传》前的短序,旨在说明写《伶官传》的意图。很明显,有关伶官的事实,自然应该写在传里。事实上,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任其败政乱国的史实,正是写进了《伶官传》里的。那么,既要写明作传意图,又要避免和传文重复,就难免概念化。欧阳修的这篇短序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既避免了和传文重复,又说明了作传意图,而文字生动,形象鲜明,毫无概念化的毛病。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文章劈头就讲大道理;而“呜呼”与“哉”相呼应,却造成极其浓烈的抒情气氛。“盛衰”二字是全篇眼目,“虽曰天命”一纵,“岂非人事哉”一擒,“天命”是宾,“人事”是主。从感慨万千的叹息声中,读者已不能觉察:有些人忽略“人事”而将国家的“盛衰”委于“天命”,正是作者所痛心的。而他的写作意图,也已经呼之欲出。
论点一经提出,即是过渡到摆事实的桥梁。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櫆认为此句较弱,拟删去。在全文中,这一句的确弱一些。然而起势横空而来,此后叙事的一段又一笔笔骞举;在二者之间,还是需要有这么个文气迂缓的句子调剂一下的。一张一弛,也适用于文章作法。何况,“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应“盛”,“所以失之者”,应“衰”;而下文将要写什么,也交代得一清二楚。有了它,文章的脉络就更加分明了。
接下去,自然要先写“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而庄宗李存勖得天下的全部过程,已经写入“唐本纪”了。何况,即使冒重复之嫌,在这里写出李存勖得天下的经过,也必将造成文势的拖沓,且不合“序”的体制。那又怎么办呢?
写一部书,像缝一套衣服一样,如何剪裁,是要作全盘考虑的。仅从这篇小序着眼,已经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全书的总的构思方面,付出了多少心血!遍读《新五代史》,就会发现:此序所写的关于李存勖得天下的事实,不仅在《唐本纪》和《伶官传》里都没有写,而且在其他任何篇里也不曾涉及。这大约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在通盘考虑之后,觉得这些事实留在这里写最合适,因而在其他篇里不写。其二是:这些事实本身的真实性还有问题,不便写入有关的“纪”、“传”;但其精神还是符合晋王(李克用)和庄宗的情况的,因而写在这篇“序”里,“虚寄之于论以致慨”。看来这二者都有,而后者的成份更大。所以先用“世言”二字冒下。
比欧阳修早五十多年的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中写道:“世传武皇(李克用)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约为兄弟,誓复唐社稷,今背约附梁,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及凯旋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开头用“世传”二字,也见出王禹偁的严肃态度。对于这些事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八中通过考证,作了这样的结论:“庄宗初嗣世……未与契丹及守光(燕王)为仇也。此盖后人因庄宗成功,撰此事以夸其英武耳。”胡梅磵则认为:“晋王实怨燕与契丹,垂殁以属庄宗,容有此理。”姑无论这些事本身可信不可信,而李存勖“英武”是真实的,后来也确曾“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因而写进这篇序里,并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且,这些本来用以夸赞李存勖“英武”的情节,正适合于说明他所以“盛”全在于“人事”。
“世言”两字,直冒到“及凯旋而纳之”。事实根据王禹偁的记载,而文字却更精练、更传神。其中写李克用临终之言和“与尔三矢”的动作,真是绘声绘色!简短的几句话,说得很急促,很斩截;追述已往的恨事,激励复仇的决心,如闻切齿之声,如见怒目之状。写李存勖受父命,只一句:“受而藏之于庙”。而“受而藏”的行动,却既表现了他的坚定意志,也流露出他的沉重心情。而这,又为后面杀敌致胜的描写和“忧劳可以兴国”的论断埋下的伏线。
从“晋王之将终”到“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得天下”似乎已经写完了。但在这里,关于李存勖复父仇的事未免写得太简括,不足以落实那个“盛”字。然而别忙!看来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用“凯旋而纳之”一收,却立刻用“方其……”承上提起,作了追述;并在追叙的基础上作出判断,表明了作者的态度。由几个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构成的长句,一口气读下去,有如迅雷猛击、暴雨骤至、烈风巨浪相激搏。就李存勖说,“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就作者的行文说,也是“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从“及仇雠已灭”到“何其衰也”写“失天下”,夹叙夹议,极概括而又不乏形象性。读之只觉阴风飒飒,冷雨凄凄,与前一段形成鲜明的对照:就史实说,一“盛”一“衰”;就文势说,一扬一抑。两相激射,而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的情绪,也洋溢于字里行间,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光看这一段文字,对李存勖失天下的具体过程自然还不甚了了。但这不能责怪作者,因为那些事实全写入了《伶官传》。作为《伶官传》的序,只要提几笔就够了。
接下去,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自于人欤”两个反诘语一宕,既承上,又转下。前一句照应“得失”、“天命”,是陪笔;后一句照应“岂非人事”,是主意。“《书》曰”以下,紧承第二个反诘语,用“‘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几句,充实开头提出的论点,揭示李存勖得天下与失天下的根源。“故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两层,回应“盛”、“衰”,先扬后抑,一唱一叹。
作者通过李存勖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阐明了“满抬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从而有力地体现了他的写作意图(在《伶官传》里,便着重写存勖得天下以后溺于伶人,如何“满”、如何“逸豫”的事实)。行文至此,似乎可以收束了。但他还嫌不够,又推开一步,提出更有普遍性的两个问题感慨作结。从文意上说,更见得语重心长;从文势上说,也显得烟波不尽:真有“篇终接混茫”之妙。而其所以语重心长,正由于作者忧国忧民情深。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虽称“盛世”,但其实已经危机四伏。“祸患常积于忽微”,难道不应该及早注意,防微杜渐吗?当时的北宋统治者,固然不像李存勖那样溺于伶人;然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足以溺人者,“岂独伶人也哉”!难道不应该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吗?作者写这篇文章,分明是痛恨当时统治者的“满”、“逸豫”和溺于奸邪小人,希望他们从李存勖那里吸取历史教训的。
这篇用以“序”《伶官传》的文章,实质上是论说文,所以不少人管它叫《伶官传论》;但又和非文艺性的论说文不同。写李克用愤恨填膺,须眉皆动;写李存勖始而英毅,继而衰飒,神态如生:极富形象性,而又跌宕唱叹,情深韵远,于尺幅短章中见萦回无尽之意。《文章精义》的作者曾说欧阳修的文字“遇感慨处便精神”。这里所谓“精神”,除了语言的平易畅达、富有音乐感而外,最基本的因素,恐怕就和这“感慨”有关。而欧阳修的感慨,则如前面所说,来自北宋王朝的危机,来自他为争取实行政治改革而受到的政治打击。
㈨ 泌阳历史上最聪明的人是谁
春秋战国
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56年),楚在其北部边境修筑长城。由今泌阳县白云山经
付庄、象河出境,境内长约30公里,称楚长城。
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齐,韩,魏四国联合攻楚,“夹批而军”,楚溃
败。盟军取重丘(今泌阳县付庄乡政府驻地).此后,泌境属韩.
西汉
高祖五年(前202年),在今境设比阳、舞阴二县,均隶属南阳郡。
高后八年(前180年)夏,特大水。
建昭五年(前34年),南阳太守召信臣督民工建成马仁陂(今华山水库旧址),“灌
田万余顷,民得其利o。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境内大旱,饥荒,“民死十之七八”。
更始元年(23年),更始帝诏舞阴降,为舞阴大户李氏拒绝.更始帝遣柱天将军李
宝往劝,李氏提出:“必得宛之赵熹则降”。刘玄复遣熹去舞阴,李氏遂降。
是年,更始帝封李轶为舞阴王,王匡为比阳王。
东汉
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封征南大将军岑彭为舞阴侯。
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女义王为舞阴公主。自此舞阴为邑。
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九月,南阳春陵(今湖北枣阳)地震,波及比阳,舞阴,
房舍倒塌,人畜有伤亡。
永寿元年(155年)夏,特大洪水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与张绣战于宛(今南阳市),曹败退舞阴,张引兵
追至,被曹击败。十一月,张与荆州刘表联合,攻夺舞阴,曹亲率士卒复战败张、刘联军。
三国魏
黄初四年(223年)春,比阳、舞阴大疫,死者甚多。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霪雨,伤禾稼。
两晋
西晋永熙元年(290年)春旱,九月大水,十月淫雨连绵,秋稼受害。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后秦王姚兴割舞阴归晋。
东晋义熙十年(414年)春旱,五月水灾,七月后大旱,河、井多干涸。
南北朝
南朝宋元嘉年间(约450年),我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范缜出生在舞
阴。
宋泰豫元年(472年),桓诞拥溃叶以南、沔水以北8万余落降北魏,北魏即于比
阳设东荆州,任桓诞为东荆州刺史。
北魏延兴三年(473年),置江夏郡,领县江夏(郡、县治所均在今付庄乡古城
铺)。·
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增置西汝南、北义阳二郡(治所均在舞阴),又侨置高
邑县(治所在今高邑)。
齐建元元年(479年),北魏雍州刺史韦珍与齐将崔慧景在比阳交战,齐军溃败。
韦拥降民7000余户内迁,置城阳(治所在今泌阳县高店乡丁道村)等三郡。
齐永明五年(487年),桓诞引魏兵万余人与齐将陈显达战于比阳南,桓败,退守
比阳。复引兵攻舞阴,齐舞阴戍主殷公愍抗击,桓之副将张麒麟被杀,桓败退出走,陈
显达率众人舞阴城,协助殷戍守。
永明六年(488年),齐将陈显达率兵围攻北魏乐陵镇(今泌水镇),乐陵镇守将韦
珍凭城固守10余日,后夜开城门出击,齐军溃败。
齐建武四年(497年),北魏大举南攻,齐派军主鲍举率众助西汝南、北义阳两郡
太守黄瑶起抗拒魏兵。次年春,齐军全军覆没,鲍举逃跑,黄瑶起被俘。自此舞阴归北
魏。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樊素安、樊秀安(一作季安)领导东荆州“蛮”人武装起
义,称帝。次年初,樊秀安领导的一支起义军,被东荆州刺史杨大眼所败,樊素安被
俘,起义失败。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范缜《神灭论》问世。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郦道元任东荆州刺史。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都城发生内乱,孝静帝命东荆州刺史冯景昭率兵人援,
被东荆州民杨祖欢率众截击,景昭战败。是年北魏分为东、西魏,东荆州归东魏。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冬,西魏荆州(今襄樊市)刺史郭鸾攻东荆州,东荆州刺
史慕容俨坚守200余日,后乘间出击,郭鸾大败。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东荆州为淮州。
隋
开皇三年(583年),废舞阴郡为县。
开皇五年(585年),改淮州为显州。
开皇十八年(598年),废江夏郡、县,更名为慈丘县。
大业三年(607年),舞阴更名为显冈。改显州为淮安郡,下辖比阳、显冈、慈
丘、真昌(今社旗陌陂一带)、平氏、桐柏六县。
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淮安郡复为显州,置总管,领显、北澧、纯三州。
武德九年(626年),唐州治所由湖北枣阳徙至比阳。
贞观元年(627年),废显冈,并人比阳。
贞观九年(635年),改显州为唐州。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象河关建清真寺。
开元十年(722年),迁徙河曲六州胡人万余至唐州落户。同年夏,大水。
天宝元年(742年),再改唐州为淮安郡。
乾元二年(759年),复改淮安郡为唐州,隶山南东道,辖比阳,慈丘,平氏、桐
柏、湖阳、泌阳(今唐河)、方城七县。
贞元十五年(799年)三月,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叛唐,并攻陷唐州,唐州守将张嘉瑜战死。
元和十年(815年),蔡州(今汝南)吴元济袭唐州东界,唐派山南东道节度使严
绶率兵十万进讨。次年二月,被吴元济击败于慈丘,严绶退保唐州。
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命李恕为唐、随。邓节度使,驻节唐州。纤周密郎署,
于是年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息了叛乱。
中和三年(883年),黄巢义军在马谷田,高邑一带活动。
光化元年(898年),朱温陷唐州。
天佑三年(906年),朱温徙唐州治泌阳,更名泌州,比阳以县属之。
五代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废慈匠人比阳。
宋
景德四年(1007年)夏,大水。
治平元年(1064年)春旱,夏大水。
绍兴六年(1136年),宋与金战于牛蹄(今板桥水库库区内),金军大败。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割唐州予金,比阳属之。
金
太和五年(1205年),宋兵袭比阳,杀比阳副巡检阿里恩腾嘉努。十月,再袭比
阳,杀其军事判官萨都。
正人八年(1231年)一月,蒙古军拖雷部以少数游骑雪夜袭陷比阳。
兀
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改比阳县为毗阳镇,设巡检司,隶唐州。
天历二年(1329年),今年特大旱,大饥。人死者以万计。
p明
洪武十四年(1381年),毗阳镇复置县,以明初唐县之旧名——“泌阳”移此更名为
泌阳县,属南阳府。
弘治五年(1492年)冬,大雪,深数尺,人有死于饥荒者。
正德元年(1506年),明廷将唐、泌129顷地赐予徽王府(府第在今禹州市)。
正德三年(1508年)五月至次年正月不雨,,夏酷暑,人有热死者。
正德七年(1512年),起义军赵燧率众克泌阳。
嘉靖七年(1528年),特大旱,成重灾,人有饿死者。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春、夏霪雨三个月,人秋更甚,马仁陂决口,下游有人
淹死。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夏大旱,蝗虫遍野,大部分庄稼被食成灾。
崇祯元年(1628年)冬,地震。
崇祯八年(1635年)十二:‘月二:叶·六日,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部首次到达泌
阳,沿途农民纷纷参加。
崇祯九年(1636年)春.境内大疫,粮价昂贵,民死甚多,田地荒芜。
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白成率众与南阳总兵左良玉激战于泌阳城南关家岭,万
有伤亡。义军离去,左军割两军战死士卒和百姓头颅数千,佯示胜利,人城后大掠而
去。
崇祯十二年(1639年),大旱,泌水竭,塘龟裂,蝗灾重,秋绝收。人大饥。
崇祯十三年(1640年)特大旱,五谷绝收,野无青草,人以树皮充饥,有人吃人
者,死亡甚多。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五月初六日,农民义军首领张献忠率部乘雨夜克泌阳县
城,杀死知县姚昌祚。主簿熊天伦。南阳总兵左良玉闻讯急驰泌阳“进剿,,义军离去。
崇帧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再克泌阳县城,击毙
知县王世昌、主簿金国柱。建立农民政权,委康畀为泌阳县令。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委石维瀚为泌阳县令。同年九
月,义军在泌阳建立的政权被颠覆,石维瀚遇害。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农民义军“过天星”和李好率部再克泌阳县城,捕杀官
吏,焚烧官府,为石维瀚等人复仇。
是年,泌阳县共5.8万余人,因天灾战乱逃亡4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