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算盘什么时候发明的,至今多少年
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算盘究竟是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于近日不同 。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又据徐岳说,他的老师刘洪曾问学于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可见至迟在东汉已经出现算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1249——1293年)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剧中有这样一句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公元1 算盘
274年,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里,1299年朱世杰在《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公元1450年,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为详细,张择瑞在《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盘这一计算工具了。
㈡ 算盘有多少年的历史
2600多年关于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采用的计算工具很接近现代的算盘。这种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1。
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珠算。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
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在中国被普遍使用,并且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但是古老的算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一批打算盘的高手。使用算盘和珠算,除了运算方便以外,还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因为打算盘需要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锻炼大脑的一种好方法。 [编辑本段]外型结构 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或15档。档中横以梁,梁上2珠(财会用为1珠,每珠为5;梁下5珠(财会用为4珠),每珠为1。用算盘计算称珠算,珠算有对应四则运算的相应法则,统称珠算法则。相对一般运算来看,熟练的珠算不逊于计算器,尤其在加减法方面。用时,可依口廖,上下拨动算珠,进行计算。珠算计算简便迅捷,为我国商店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 [编辑本段]算盘的起源与普及 算盘究竟是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东汉数学家《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可见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于近日不同 。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又据徐岳说,他的老师刘洪曾问学于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即赠传授珠算之法,可见至迟在东汉已经出现算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1249——1293年)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剧中有这样一句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公元1274年,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里,1299年朱世杰在《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公元1450年,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为详细,张择瑞在《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盘这一计算工具了。
我国的算盘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筹算”就是运用一种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15世纪中期,《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算盘的规格。由于算盘普及,论述算盘的着作也随之产生,流行最久的珠算书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辑的《算法统宗》。《算法统宗》是一部以珠算应用为主的算书。全书共17卷,有595个应用题,多数问题摘自其他算书,但所有计算都改用珠算。书中载有算盘图式和珠算口诀,并举例说明如何按口诀在算盘上演算。其中开平方和开立方的珠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来的。书末附录“算经源流”记载了宋元以来的51种数学书名,其中大部分已失传,这个附录便成了宝贵的数学史料。由于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用又简单方便,因而在我国被普遍应用 ,同时也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算盘的出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计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在电子计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
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当普及,并且出版了不少有关珠算的书籍,其中流传至今,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
算盘的出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计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在电子计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但是古老的算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一批打算盘的高手。使用算盘和珠算,除了运算方便以外,还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因为打算盘需要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锻炼大脑的一种好方法。
㈢ 珠算的历史渊源
珠算之名最早见于汉朝徐岳撰写的《数术记遗》。现在说珠算有1800多年的历史,应该就是根据这个时间点计算出来的 。不过,那个时候的算盘运算法与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晰看到赵太承家药店柜台上放着一把算盘。现代珠算起于元明之间。元朝朱世杰的《算学启蒙》载有的36句口诀,即与今天的大致相同 。明朝时逐步传入日本、朝鲜、泰国等地.。元代刘因(1248~1293)《静修先生文集》中有题为《算盘》的五言绝句。元代画家王振鹏《干坤一担图》(1310)中有一算盘图。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1366)卷二十九“井珠”条中有“算盘珠”比喻。里更记载了一段有趣的俗谚:“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把这里的“婢仆”换成职能部门的某些工作人员,同样熨帖 。元曲中也提到“算盘”﹐由这些实例﹐可知宋代已应用珠算。
明代商业经济繁荣﹐在商业发展需要条件下﹐珠算术普遍得到推广﹐逐渐取代了筹算。现存最早载有算盘图的书是明洪武四年(1371)新刻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现存最早的珠算书是闽建(福建建瓯县)徐心鲁订正的《盘珠算法》(1573)。流行最广﹐在历史上起作用最大的珠算书则是明朝程大位编的《直指算法统宗》。国务院已将“算盘”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13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2013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备选名单,中国的珠算位列其中。
2013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为期6天的会议将审议近30个非遗申报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的珠算。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㈣ 珠算是由什么演变过来的,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算盘,是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重要成就之一,在汉代的徐岳所着的“数术记遗”当中,首次提到了珠算。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算盘最早的国家.筹算与珠算并存了几百年。
珠算,是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的.“筹算”就是运用“筹码”——一种削制竹签来进行运算.唐代末年开始用“筹算”乘除法,到了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明代数学家吴敬着《算法十全》中,已正式有了“算盘”这一名称.约在明代初年,算盘逐渐流行,而论述算盘的着作,在十五世纪中叶已经很多了.由于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方便,遂在我国普遍应用.同时,也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受到广泛欢迎.
㈤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
【答案】(1)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珠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3)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算盘这种计算工具。这说明,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文化交流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客观要求,珠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传播,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尽管目前世界计算工具已进入电子时代,然而中国古老的算盘在电子时代仍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这启示我们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每点3分,共9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珠算文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本题题型是认识类,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展开。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展珠算文化的原因主要从文化遗产的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社会实践角度分析;怎么样是如何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注意回答问题时教材知识要与材料要结合。
考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
㈥ 珠算是由什么演变过来的,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一、萌于商周。珠算是以珠做计数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用以表示数字,然后根据五升十进制原理进行计算。我国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完备的10进制记数系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来计算的圆珠便是西周时期的陶丸。因此珠算的萌芽,可远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二、始于秦汉。最早出现“珠算”一词的,是东汉徐岳所着《数术记遗》。书中一共记载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十四种算法及算具,即积算、太一、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算。其是对“珠算”方法的记载原文为:“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种“珠算”被称为“游泳算板”,它与现在所使用的算盘有所不同,但其计算原理已是五升十进制,所以可视为现代算盘的前身。
珠算算盘三、成于唐宋。现今所使用的这种算盘何时开始出现呢?根据现有史料推断,至迟在宋代已出现现在所使用的这种算盘。 史料一:巨鹿算珠。宋徽宗大观二年,即1108年,河北省巨鹿县故城因黄河泛滥而被湮没。1921年7月,前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派员前往巨鹿三明寺故址发掘,获得王、董二姓故宅地下的木桌、碗箸、盆、石砚、围棋子、算盘子等到二百多件,其中掘得算盘珠一颗,此珠木质,扁圆形,与如今通用的算盘珠大小相仿,只稍扁,这颗算珠现由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
㈦ 珠算盘起源于()年代,算盘的历史发展简介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学计算的一种技术,算盘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们中华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发明”。
在远古,人类刻木记事,结绳记数。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生产有了发展,特别是商品出现以后,用结绳记数、手指计数已不能适应需要。于是“古人布算为筹”,发明了算筹(即小竹棍),用算筹表示数进行计算叫作筹算。珠算和算盘就是在古代筹算和算筹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珠算和算盘究竟起源于何时?多年来,中外算史家一直为此探讨研究。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汉代说。此说的代表有日本的武田真元、泽田吾一,我国清代数学家梅启照。当代我国珠算界的不少学者和英、美等国一些专家也持有这种观点。此说依据之一:我国东汉灵帝时(168 ~189 年)徐岳所着《数术记遗》中记载:“珠算,控带四时,三才。”这部书着录14种算法,其中第13种叫“珠算”。到了6 世纪由北周甄鸾注解,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但据一些学者考证,《数术记遗》此书既无珠算的图样,而且叙述不明,语句不详。对《数术记遗》,有人认为此书虽卷首标明汉徐岳着,实际上是北周的甄鸾伪托徐岳之名而作注解的。
依据之二:1954年山东出土的“沂南古汉墓”第六幅、第七幅拓片中有“长方形盘,盘中有三格,每格排列八颗珠”类似算盘的东西。认为这是《数术记遗》书中提到“珠算”的一个形象佐证。但也有人提出截然相反意见:那根本不是算盘,而是卜卦一类的东西而已。
二、唐代说。此说的代表有日本的铃木久男和当代我国一些珠算专家。这一说要是根据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算盘图,推论应在唐代产生算盘。
此说依据之一: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和确立,决非一朝一夕或短时间之事。特别算盘已成为宋代画家笔下之事,可推想算盘于唐代已逐步推广至市井,普及在了。
此说依据之二:唐代是我国的安定、经济繁荣、文化鼎盛时期。尤其是唐代中、后期,商业日盛,计算日繁。为适应商业计算的发展,算盘因此“应运而生”。另外在唐朝中、后期兴起了“一位算法”热浪,尤其是“求”算法的产生,更是珠算产生的重要标志。
有人对此说法也提出了异议,认为仅仅凭借宋代《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医寓中算盘之物,而推想唐代已出现算盘,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推测,不可靠。
三、宋代说。此说的代表有日本的那河通高、星野恒和我国清代的数学家许桂林,以及一部分当代我国珠算专家。
此说依据之一: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代故城出土一颗算盘珠。考古鉴定,年(宋徽宗大观二年)因黄河改道,这颗算珠被水土淹没800 年之久。其质为木,形与现代算珠一样为鼓形,中间有孔。这是宋代说的重要实物佐证。但有人认为,算珠权一颗,而且出土地方与算板之类东西不在一处,又没有其它旁证。因此,尚待进一步考证。
此说依据之二:
北宋元丰年间和南宋绍兴、淳熙年间有算书《盘珠集》、《走盘集》,二书虽已失传,但从书名推断都是有关“算盘”的书籍。还有宋代的《谢察微算经》中也记有:“中:算盘之中;上:脊梁之上,又位之左。下:脊梁之下,又位之右。脊:盘中横梁隔木。”此书虽也失传,但在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中有提及。北宋钱易在《南部新书》也有“鼓珠”、“鼓珠之术”等词句,所谓“鼓珠”或为算珠,或言拨珠动作。
但也有人认为以上书籍不可为据。因宋代算书《盘珠集》、《走盘集》书中未有算盘图,也没有珠算的算法。至于“鼓珠”只能理解为“盘内置珠,移动算珠,进行计算”,与现代算盘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此说依据之三:《清明上河图》最左端有一家“赵太丞”药铺,药铺的正面桌上放一用品,形状大小如算盘,档次十五,历历可数。1981年中日两国珠算专家将赵太丞药铺桌上的长方形东西,摄影放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物是“算盘”。但由于画面老化,色彩模糊,尤其画上算盘甚小,梁、珠若有若无。故有人认为是钱盘,也有人认为是水牌,双方争论不休。
有些学者对宋代说也提出疑问: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对宋代文物无所不谈,为什么不提已流行于世的算盘呢?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算书中,为什么也没有一言论及到珠算?这又如何解释宋代已有算盘了呢?
此说依据之四: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的《井珠》曾引谚语:“凡纳婢仆,初来对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故为后人称作“三珠戏语”。清代《四库总目提要》载有:“宋人三珠戏语,已有算盘珠之说,则是法盛行于宋矣。”宋末元初人刘因曾以《算盘》为题作五言绝句:“不作瓮商舞,休停饼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宋代张孝祥曾写过一首《咏珠算》诗,其中有句云:“提封连岭海,风土似江吴,去山乳,商归斗算珠。”有人认为:刘因的《算盘》诗写于元初而不作于宋代,故不足为凭。而张孝祥诗中的“斗”字,有人作“动词”,把“算珠”作“名词”。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解释。认为“斗”字应为名词,属于量器,“珠”是“珠宝”,“算”属动同。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服。
四、元代说。此说代表有日本小山田与近藤远里和我国清代钱大听等。此说依据之一:清代数学家钱大听在他的《十驾养新录》中云:“今用算盘,以木为珠,不知何人所造,未亦审起于何时。按陶南村《辍耕录》有擂盘珠、算盘珠之喻,则元代已有之矣。”
此说依据之二:在明初洪武年间刊印的《魁本对相四言》已经出现算盘的图形。《魁本对相四言》类似今日儿童读物。另外在元曲《庞误放来生债》中也有算盘的唱词,可见在元朝已经比较普遍使用算盘了。因此,元代说也可置信无疑,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推论,而不能正式定论。
五、明代说。此说代表为清代一些数学家。
此说依据之一:清代数学家梅文鼎曾在《古算器考》中说:“今用珠盘,起于何时,曰古书散亡,苦无明据,然以愚度之,亦起明初耳。”
此说依据之二:明初《魁本相对四言》书中绘有梁上二珠下五珠的十档算盘图。年间编印的《鲁班木经》介绍了算盘的规格、尺寸。明朝大数学家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对珠算各种计算作了完整、系统的介绍,可称集珠算之大成,曾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但有人认为:这种观点未免过于谨慎,既然明代算盘已普及,那肯定早已有几百年历史了。
故明代说毋庸再议了。
六、西周说。这是近一年出现的新说法。此说代表为我国陕西文管所的刘亮等。
1978年,在陕西岐山古周原区(西周官室遗址)发掘出90粒陶丸。根据陶丸出土的位置、形制不同颜色,数量组合认为:这是西周早期宫廷内所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即我国最早的珠算。以此加以推论:珠算起源应在西周时期,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据考证,有人认为:这可能是计算工具,但不能断定。大多数人认为:这陶丸不是算珠,可能是周人打鸟用的弹丸或玩具之类的东西。
近百年来,珠算盘之起源,引起中外专家的热烈争论,孰是孰非,尚待算史界学者专家进一步探索、研究。
以上就是与珠算盘起源于()年代相关内容,是关于算盘的分享。看完算盘的历史发展简介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