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南昌市徐坊客运站有到安义的车吗票价呢
到洪城大市场做车到石鼻,然后打的或者做班车去古村!
安义古村
古村文化
千年古村群位于南昌市郊,梅岭脚下,安义境内,有罗田、水南、京台三大自然村。来到这里就象踏入历史的门坎。一条五里多长的古石板路,越野连村,穿街串巷,曲曲弯弯地牵引你探寻着那昔日古集镇的繁华、古建民居的艺术宝库、田园古村的风韵。古街道上商铺林立、私宅犹如迷宫、墨庄书香四溢、戏台古韵犹存、古樟遮天蔽日、古井古桥、古家俱、古农俱......
千年古村群由相距不到300米的罗田、京台、水南三大自然村落组成,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86幢,面积21800余平方米。古建民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雕饰精美、文化内涵厚重。主要景点有:占地八亩拥有48个天井的世大夫第;6人合抱不下距今110余年的唐代黄樟;再现昔日罗田繁华商贸景象的400余米长的古街道;反映江南农村民俗文化特点的水南民俗馆;商贾名媛起居的闺秀楼;雕有一百只形态各异蝙蝠堪称中国窗雕工艺一绝的"百福图";体现忠孝节义的黄氏、刘氏祠堂;雕龙画凤江南农村少见的古戏台;散发着浓郁书香气息的曦庐(墨庄)等等。千年古村群是古代赣文化和赣商文化的完美结合,是都市市民追溯历史、感受自然、体验农家生活的绝好去处,它最有神秘风采,最有古郡风韵,最有田园风光,最有乡村风貌。
古村历史
千年古村群游览区,位于南昌市所辖安义县南面约十公里的西山梅岭之麓。该游览区,由京台、罗田和水南三大古村落组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三座古村落成鼎足之势,村间有长寿大道、祈福古道和丰禄大道(简称"福、禄、寿’三星’道"相连通,各自相距仅一里之遥。三大村落既是独立的,又是一个有机整体。
京台村: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该村有刘、李两大姓。刘姓村民,为汉代学者刘向后裔,初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迁居此地。明初洪武年间,李氏之祖则由朝廷授封而落户于此。千年古村,远离嚣尘,许多古建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如石牌坊、古井石槽、古戏台、砖石大门、四十八天井古屋等。游人至此,定能感受农耕生活之情,油然而生归园田居之趣。
罗田村: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该村均为黄姓,传为祝融帝后裔,为避战乱,于晚唐广明年间由湖北蕲州迁徙至此。民谣有云:"小小安义县,大大罗田黄。"足见罗田黄家名声之大。该村乃当年香客赴西山万寿宫朝拜许真君的必经之地,帮店铺比肓,商贾云集,称一时之盛。该村古街、麻石板道、古车辙清晰可见,整个村庄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民居古建、砖雕、石刻、木雕构件古朴而精美。该村有"长寿村"之誉。唐代黄樟生机盎然,"寿康"方井泉水甘冽,驻足古村,不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水南村;该村村民为古罗田村黄氏分支后裔。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69年)族祖一能公在此开新基拓新村。该村现存古屋规模宏大,装修考究,雕饰精美,栩栩如生,令人叹服,驻足于当年张勋"辫帅"打工时所出入的古屋,流连于丹桂飘香的黄氏宗祠,游人们仿佛还能蝗到那渐渐消逝的历史的回音。这里的"水南民俗馆",陈列有许多不可多得的展品,看见这些丰富的物件,不难想象先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情和景。
‘贰’ 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徐古街有多长历史
徐古镇位于新洲区东北边缘,与麻城、团风、罗田三县(市)毗邻。辖32个行政村,9536户,42175人,版图面积9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00亩,山林面积58000亩,是全省27个革命老区乡镇、100个重点贫困乡镇之一,也是武汉市重点扶贫乡镇之一。徐古镇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致富路,建起了蘑菇“楚天第一镇”。蘑菇是徐古镇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镇种植蘑菇400万平方米,创产值1.7亿元。
洪良品清季进士(新洲区徐古人)。同治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户科给事中。1854太平天国丞相吉文元统兵入境,洪受黄冈知县翁汝瀛命,办团练以抗。1871年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1873年任山西乡试正考官。 1882年任顺天府乡试监考官,江西、云南道监察御史,兵部给事中,户部掌印给事中。洪司谏18年,屡向清廷上疏,力陈时弊;亦为镇压捻军出谋划策。1897年2月卒于北京。在诗文方面颇有建树。
中文名称
徐古镇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中
下辖地区
32个行政村
面 积
96.4平方公里
人 口
42175人
着名景点
将军山
支柱产业
蘑菇
目录
1简介
2革命老区
3经济发展
4行政区划
5特色产业
6旅游景点
7相关报道
▪ 古镇又现百年老桥
▪ 徐古山顶小村走上致富快车道
▪ 中国蘑菇第一镇
▪ 打造新洲蘑菇节和徐古蘑菇两大品牌
▪ 历史名人
1简介编辑
徐古镇为武汉市十大贫困乡镇之一,辖32个行政村,9532户,42100人,版图面积96.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5.8万亩,耕地3.63万亩。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image: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7px; top: 88px; z-index: -6190466;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
© 2015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徐古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位于武汉市郊东北角,地处大别山南麓,与大别山地区的麻城、团风、罗田三县(市)毗邻;是武汉市对外开心的窗口集锦,更是大别山区六县(市)南下广州、深圳,西出武汉、重庆等地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随着麻南公路、东环公路、新道公路、新徐公路的陆续开通,徐古镇交通优势日益凸现,徐古距武汉市中心90公里,距麻城市中心30公里,距新洲火车站12公里,能满足大规模的物流、客流的往来需要。 徐古镇依沙河两岸,东环公路、新徐公路两旁,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实,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民风纯朴,是商家投资建厂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品生产、物流中转的理想之地。
徐古镇境内东山西岗,中流少河。东部山区群岚起舞,森林密布,溪流淙淙。春来鸟语花香,秋观“香山红叶”。西部丘陵,一望无垠,五条山岗,自北而南,似龙爪飞驰,直欲江南。中部径流沙河,从大别山中,通举水,入长江,夏时洪流滚滚,波惊两岸,平日碧水长流,鱼翔浅底,燕舞鹰飞。
2革命老区编辑
徐古镇是着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分别有方毅、刘西尧、漆光庭、张体学、林少兰、文祥等革命前辈率部驻扎于徐古镇将军山周围,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威逼武汉、扼制南京”的战略意图,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此徐古镇两千余先烈前仆后继,血洒疆场。为表彰他们的功绩,警示和教育后人,徐古镇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文祥同志和汪敬先同志分别题写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虽死犹生,浩气长存”的碑文。
3经济发展编辑
2010年,我镇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608.35万元,比上年增长56.5%;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比上年增长18%。财税收入连续5年增幅稳居全区前列,街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区下达我镇财税收入目标值为4469.4万元,今年上半年,我镇已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679万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国税完成58万元,地税完成2585.6万元,财政完成35.4万元,预计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可突破5000万元。
4行政区划编辑
徐古镇
徐古镇驻徐古,人口42029人,面积85.1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2个村委会:徐古、龙岩、成兴寨、周湾、桃花寨、雷桃树、扁担山、孙家咀、桃花岗、克昌湾、沙河、胡家畈、龙岗、铁河、大屋、柳河、琵琶垴、将军山、长岗山、马岗、万岗、张湾、周岩、茅岗、刘二、乌钵窑、徐古、曹兴寨、谢元、大和湾、谢店、许易、周山、傅山。
5特色产业编辑
徐古镇
1997年从上海引进蘑菇生产项目、投资32万元新建1.5万平方米的试种基地,1998年扩大到2.8万平方米,获得投入与产出1:1的经济效益。1999年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股份经营、社会筹资、干部带头,部门支持”的办法,规模猛增到28万平方米,巨大飞跃带动了快速裂变,此后四年翻三番,2001年56万平方米,2002年120万平方米,2003年8月总规模达到240万平方米,全镇搭建菇棚2300多个,建立生产基地28个,参与菇业生产经营的菇农达到3600多户,形成了10万平方米的周湾蘑菇科技示范园区,10公里长的两大蘑菇走廊,各50万平方米的三大蘑菇板块,兴起了基地十农户的大发展强势。
徐古镇
快速裂变促进了产业化发展。政府主导推动企业运作,2000年组建了武汉市康之源菇业有限公司,壮大成为菇业腾飞的龙头企业。新建了年产100万瓶的菌种厂和年产4000吨的蘑菇加工厂两个股份制实体。2002年生产鲜菇12800吨,加工盐水菇、保鲜菇4000吨、实现种植、加工总产值5600万元,创纯利178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特色产业。 徐古镇种植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预计全年产鲜菇4.5万吨,实现种植总产值1.2亿元,创纯利润5000余万元。省内外14家营销商,自营或联手镇内4家公司,11个加工厂和8家营销大户,形成了庞大的购销网络,并显现出新的特点:内外联手收购,鲜销加工并举;运输陆空并进,鲜菇直销出口;分级优质优价,购销市场火爆;现采现卖现钱,菇农增产增收。全镇出现了一大批一年赚2万元以上的蘑菇大棚,赚十几万元以上的蘑菇大户。
蘑菇产业的发展显示了巨大的带动效应:带动了10多种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连过去不被人重视的塘泥、牛粪、茅草也得到充分利用;带动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一年进菇棚打工的劳力达到12万人次,连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做些剪菇柄的手工活一天能刨上15块钱左右;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搞活了全镇1000余台大、小运输车辆,围绕菇业服务的各种专业户上千户,全镇蘑菇生产带动的经济效益达到1650万元。
6旅游景点编辑
将军山地处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属大别山脉,海拔675米,与大崎、接天诸峰构成了大别山在湖北境内的主峰,为武汉市最高山峰,素有“武汉第一山”之称。是新洲区与团风县、麻城市交界处,离新洲城区三十余公里。人们对它的地理位置有:“一脚踏三县”和“鸡鸣三县闻”的说法。 将军山东连大崎、接天二山峰,相互呼应;与西南诸山相对高差二三百多米。临空俯瞰,它像一只巨大的金盆,故山顶有古寨名曰“金盆寨”。金盆寨亦是“蕲黄四十八寨”之一。
新修的盘山公路可直达半山腰,环山近看峭岩削壁,绝谷深幽,树高林密,山峰峻秀,溪流淙淙,奇石古洞隐于峰峦;绝顶远眺,三地景色尽收眼底,原野梯田层层,沟坝交错,农舍星罗棋布。山上有将军洞、九龙洞、情侣洞、仙人洞、望仙台及自然形成的仙人石、鳊鱼石、青蛙石、鹰嘴石、试剑石、风动石和传说中的巨人足迹等。据清代光绪黄州府志载:“将军山,峰甚峻,有巨人足迹。”明代诗人、黄冈知县、湖广总督瑞征曾作《登将军山绝顶》诗云:非关性癖耽邱壑,何事猿腾绝顶过。千岭遥翻红日出,万松深护白云拖。雄图尚说争蛮触,猛气惊看印薜萝。满眼巉崖烟雾冷,好将谈笑释干戈。
将军山一带,地处大别山南,东邻英(山)罗(田),入安徽;北上红(安)麻(城)到河南,可直入大别山腹地。西望长江,是鄂豫皖水、陆两路通向武汉的咽喉要地,战略地位十分独特,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上世纪初至新中国建立的历次革命战争时期,这里都是革命根据地,一直是新洲地区革命火种保存、积蓄之地。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里是中共黄冈中心县委常驻地之一。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武汉、黄州等较发达地区的中共党组织遭到全面破坏,将军山地区由于山高林密,易于活动,部分党员奔赴江西南昌参加“八一起义”,为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部分党员和农会骨干参加冈东回龙山暴动,中共党组织在这里反而赢得了较大的发展。
7相关报道编辑
古镇又现百年老桥
“我们这里有座石桥,估计有100多岁了”,新洲区徐古镇柳河村银河湾村民赵师傅致电本报反映。[1]
2月14日,本报25版报道了徐古镇柳河村范家咀湾一石桥已有90岁高龄,在当地引起关注。而据报料人赵师傅介绍,像这样古老的石桥,在当地就有三四座。
他所指的这一座石桥,是一座横跨当地柳河支流的拱桥,位于银河湾境内。这座桥宽2.44米,弧长4.7米,桥身由条石砌成。据当地人称,条石之间用于粘合的,是用石灰与糯米调成的,“历百年而不坏”。
据该湾一74岁老人戴荣清介绍,他小时候曾听说这座桥建于光绪末年,由当地赵、余、黄三人出资兴建,方便了一方百姓。当地村民希望,政府部门能将此桥列入文物保护名单,并刻碑立传记录其历史。
而据新洲区文物管理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已将此桥列入申报市级文物保护的名单,目前正在审批中,“据初步判断,这座桥应是建于清朝末年”。
徐古山顶小村走上致富快车道
2011年3月29日上午, 新洲区徐古镇琵琶垴村的山坡上,几千只土鸡在松林中觅食,几十只黑山羊在山
致富快车道
坡上吃草,种养大户方进明告诉记者:“这种散养的土鸡和黑山羊根本不愁卖,俏得很。”
琵琶垴是新洲徐古镇东南部的一个山顶小村,海拔400多米,与麻城交界,从武汉驱车要2个小时才能抵达。这个小村只有146户,550多人。3个自然湾分布在三个山脊上,以前进出十分不便,离最近的小集市沙河也要跋涉8公里。全村耕地不到210亩,种一季水稻维持全村人的基本口粮,集体经济几乎空白,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打工,农民收入历来在徐古镇垫底。
方进明说,是帮扶工作队为村民带来了致富希望。2008年,小康帮扶工作组来到村里后,采取养一头牛补助500元、养一头猪补助300元的办法,鼓励村民搞家禽家畜养殖。刚开始,村民半信半疑,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邹家顺听到消息,咬咬牙,一次性买了60头小猪娃,获补贴一万多元,当年净赚2万多元。“当时我打工一个月也就千把块,刨去吃喝,自己落不到几个钱”。于是,邹家顺铁了心回家搞养殖。
昨日,邹家顺指着坡下的一排猪舍说:“这是我去年花3万元盖的200平方米猪舍,去年出栏120头,赚了5万多元。现在有57头猪,马上还要抓60多个小猪娃回来。”
小康工作组对口帮扶三年来,已多方筹措资金120多万元,实施进村通户道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及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
今年,随着“万名干部进万户入万家”活动开展,市委农办外,地产集团、市一医院和舟桥旅对口帮扶琵琶垴村。帮扶工作组通过调查走访,和村委会一起确定了村里今后的发展方向:一种一游五养。
“一种”指种油茶,计划达1100亩;“一游”指引进老板,修建休闲山庄,发展乡村休闲游。“五养”就是指利用村里林地资源和小水库,养土鸡、养黑山羊、养猪、养黄牛、养鱼,也为村里的休闲游提供产品和观赏项目。
中国蘑菇第一镇
素有“楚天蘑菇第一镇”美誉的新洲区徐古镇欲更上一层楼。昨日,该镇政府向中国食用菌协会正式提出书面申请,申报“中国蘑菇第一镇”称号。
据介绍,徐古镇70%的农民(2万余人)从事蘑菇生产及经营,人平均种菇面积110余平方米。
镇内共有蘑菇大棚4600多个,生产基地36个,国内一流的蘑菇科技示范园3个,14家蘑菇加工企业、1家大型蘑菇深加工出口企业扎推。
打造新洲蘑菇节和徐古蘑菇两大品牌
武汉市新洲第二届蘑菇节将于11月16至17日举行,主题为“科技·开放”。[2] 举办第二届蘑菇节,旨在进一步扩大新洲蘑菇的影响,促进新洲蘑菇产业上档升级,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蘑菇丰收(2张)
本届蘑菇节拟邀请中央及省市领导、中国食用菌协会负责人、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朋友等各界人士光临。届时将举办的活动有:大型开幕式、招商签约、蘑菇烹饪大赛、蘑菇科技高峰论坛、食用菌科技千人培训、八艺节“走进菇乡”大型文艺演出、新洲民间艺术节、新洲农民运动会、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大展示、电影放映周等,同时,将邀请各界来宾参观徐古蘑菇生产园区及加工企业。
本次活动由红金龙集团特别赞助,武汉常阳集团、新八建设集团、武汉新七建筑集团、武汉祥和建筑集团、新洲烟草公司赞助。
十年前,新洲人起步种蘑菇;十年后,新洲蘑菇远销八方,出口欧美,小蘑菇长成了大产业,新洲摘取了“全国双孢蘑菇之乡”、“全国双孢蘑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区”等众多桂冠。
小蘑菇形成大产业
近几年来,新洲区利用稻草、谷壳、棉籽壳、塘泥等农业生产中的副产品,大力发展双孢蘑菇产业,历经十余年,现种植面积达640万平方米,双孢蘑菇、白灵菇、香菇等多品种竞相发展,形成产、供、销、贸一体的产业链,蘑菇产业成为新洲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2006年,全区种植面积540万平方米,鲜菇总产5。2万吨,总产值6亿元,参与农户8000户,从业人员1。5万人以上。单个菇棚纯收入2万元以上,高的达到5万元,不少菇农种植两个菇棚纯收入过8万元。当年,新洲区成功举办了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暨新洲首届蘑菇节,唱响了新洲蘑菇品牌,推动了新洲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良好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广大菇农种蘑菇的积极性。今年该区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达到640万平方米。新建种植示范园区6个,加快了生产种植园区化的步伐;双孢菇栽培料机械化发酵拌料厂建成投产,为解除菇农繁重体力劳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提高了应用机械化的水平;许易产业园区温控菇房的建成,实现了蘑菇种植由自然状态下的单茬生产向数控智能化周年多茬生产的飞跃,形成了现代化生产的雏形;长华食品贸易公司生产的蘑菇酱油已投放市场,标志着新洲食用菌产品加工由初级的盐渍菇、罐装菇向更深层次的综合加工、循环利用方向发展;双孢蘑菇菌种生产,鲜菇种植、采收、储运等标准化生产的系统化应用,大大提升了蘑菇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应用,推动了蘑菇产业的整体发展,促进了产业上档升级。“徐古蘑菇”系列7个品种被国家绿色食品管理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新洲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起步、扩张、提升、上档四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1997年新洲区徐古镇引进双孢蘑菇生产技术,点燃了星星之火,搭建双孢蘑菇生产大棚30个,1。5万平方米,当年收回成本,取得成功,激发了农民种植蘑菇的热情。
扩张阶段。徐古双孢蘑菇生产取得成功后,群众争相仿效,区政府积极引导,蘑菇种植迅速向周边街镇扩张。到2002年,全区新建成双孢蘑菇生产基地28个,搭建双孢蘑菇生产大棚560个,实现了“量”的扩张。
提升阶段。正在双孢蘑菇生产在实现量的扩张时,相继出现了草棚失火、量多价低、菇多伤农的情况。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引导。从2004年开始,先后改草棚为遮阳网棚,改遮阳网棚为菇房,改分散种植为园区种植,改单季种植为周年生产,在生产规模、生产品种、种植技术、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质”的提升。
上档阶段。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新。历经十年的风雨征程,新洲的双孢蘑菇从提篮叫卖发展到超市宠儿,餐桌佳肴,走出国门,远销欧美。从单一的双孢蘑菇生产向双孢蘑菇、草菇、白灵菇等多品种生产,从单一鲜菇到蘑菇罐头、蘑菇酱油等系列产品,从粗放的蘑菇产品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创建了“徐古”、“徐古蘑菇”等六大品牌,全区食用菌生产初步形成了产业化格局。
历史名人
洪良品
个人主要经历:
洪良品(1827~1897年),字叙澄,号右臣,别号龙冈山人。出身鄂东黄冈洪家湾(今属武汉新洲)。
14岁时就读于道观河紫霞寺。
1864年(同治三年)举人,18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户科给事中。是晚清政治和学术舞台上比较活跃的人物之一,曾长期担任科道官员,热心时政,在中法和中日战争中积极主战,建言颇丰。从政之余,更从事着述,在古文《尚书》考辨、湖北地方志编修等方面均有建树,同时也留下了数量颇丰的诗文。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吉文元统兵入境,洪受黄冈知县命,办团练以抗。清光绪《黄州府志》记载,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取黄冈,知县翁汝瀛还真的逃进了新修的李家集城内暂避,并在此召募地方乡绅洪良品、卢璲采、钱崇兰等人大办团练。一时,这里成为抵御太平军的指挥要地。自此,李家集就成为方圆十数里的集市中心。
1868年官至兵部给事中的洪良品游览新洲境内的将军山,在其《登将军山》诗中云:“隐隐烽烟樵唱断,萧萧戌垒暮云平。山空涧沸松风响,犹似当年铁马声。”
成就及荣誉:
同治十年(1871年)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
1873年任山西乡试正考官。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上奏弹劾云南非法军费报销一事。
光绪八年(1882年)任顺天府乡试监考官,江西、云南道监察御史,兵部给事中,户部掌印给事中。
1885年(光绪十一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迁御史,户科给事中。
洪司谏18年,屡向清廷上疏,力陈时弊;亦为镇压捻军出谋划策。
中法之役,权臣主和赔款,洪上疏力谏。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廷议求和,洪联络言官数十人,领衔上书,力主迁都练兵,自强立国,参奏李鸿章“志存和局”,“贻误军机”。
1895年3月23日,上疏抨击李鸿章,指出辽海之败系李鸿章不事战备所致,议和事应由军政官员公议利害后而定。4月17日再上疏弹劾李“先存不欲战之心,驰防纵过,为敌所窥,以致侵扰不已”。主张停止谈判,坚决反对赔款割地议和。指出“方今四国虎视眈眈,惟利是歆”,“闻日本蕞尔小国以虚喝获此重利,势必纷纷借此构衅,群起效尤。欲不与,则倭事已有成例;欲与之,则屡赂从何措赀?势不至以国敝不止,土尔其之削弱可鉴也”。
闻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6月26日再奏赔款甚巨,请废约备战,主张启用宿将,以战为防,与日军持久周旋,召回李鸿章“严饬将士,各修战备”,以绝徘徊观望之念,奋勇直前。后终日孤坐流涕,忧愤致疾,1897年2月卒于北京。
个人作品:
曾作书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主要着作有《紫藤花室骈文》、《葵国奏议》、《半亩园笔记》、《古榆阁诗谈》、《古今称谓考》、《孔子家语验诬记》、《经说征是》、《古文尚书辩惑》、《诵经释要》等,合编印为《龙冈山人诗文集》,并撰有《顺天府志》30余卷、光绪《黄冈县志》24卷。社会评价
洪良品的诗:
1、赤壁于清端公祠
独拜荒祠绕薜萝,堂堂遗貌壮山河。清名白日雷霆动,故老青天涕泪多。千载招魂悲宋玉,一龛香火伴东坡。雪堂夜静虚明月,风马云旗缥缈过。
2、楚怀王墓
沱水弯环齿墓门,峣关归魄夕阳昏。当年已雪商于恨,三户亡秦尚有孙。
3、庾台
昔书《枯树赋》,如见庾兰成。故宅空文藻,荒洲绕县城。远烟三澨晚,残雪五溪明。萧瑟登台意,悲风日暮生。
4、荆南讲院晤王子寿先生
先生壮岁谢簪缨,归卧沧浪白发生。自谓羲皇陶靖节,许身稷契杜文贞。渚宫花老啼莺尽,梦泽云荒断雁征。愧我周南久留滞,巴山夜雨梦春明。
5、登将军山
隐隐烽烟樵唱断,萧萧戌垒暮云平。山空涧沸松风响,犹似当年铁马声。
6、又渡洪湖口
极目疑无岸,扁舟去渺然;天围湖势阔,波荡月光圆。 菱叶浮春水,芦林入晚烟。登橹今夜月,且旁白鸥眠。
7、黄州东坡赤壁
水光接天,人影在地,月白风清,问良夜谁来赤壁;好竹连山,长江绕郭,笋香鱼美,忆先生初到黄州。
最新相关报道:
新洲发现翰林手书寿匾
近日,新洲历史名人—清朝翰林院编修洪良品亲书的一块大寿匾现身新洲。据悉,这样的文物在新洲还是首次被发现。
近日,记者在新洲区邾城街沿河大道收藏爱好者黄仕恒先生家,看到这块大寿匾,匾长2.6米,高1.05米,中间有“婺焕花龄”四个行楷大字,浑厚苍劲有力。右侧的两行小字为“恭祝伯母胡母王老孺人六旬慈寿”,左侧两行小字为“钦点翰林院编修户科掌印给事姻愚侄洪良品敬题”,图案上的黄金层还依稀可见,很是精美。
从题款上看,这块匾是洪在被钦点为翰林院编修后,在1871年前后送给他夫人伯母的,距今已140多年。此前这块匾的主人一直将其放在阁楼当楼板用,一位麻城收藏爱好者发现后将其买走。本月初,黄先生听说后,又从麻城将其高价买回。
洪良品出生于新洲区徐古镇,1868年进士,历任顺天府乡试监考官,江西、云南道监察御史,兵部给事中,户部掌印给事中,热心时政,是晚清政治和学术舞台上比较活跃的人物之一。
‘叁’ 古文意思
徐孺子赏月
本文作者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着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古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释义编辑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曾经。
③瞳子:瞳孔。
④语:对……说。
⑤然:这样。
⑥戏:玩耍,嬉戏。
译文编辑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慢慢地说:“不是这样的。比如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瞳孔一定看不见。”
徐孺子编辑
徐孺子(公元97—168年),即徐稺(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区北沥徐村)人。是我国东汉时期着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他曾赴江夏(今湖北云梦)拜着名学者黄琼为师,后来黄当了大官,徐就与之断交,并多次拒绝黄邀请他去当官。黄琼死后,徐孺子身背干粮从南昌徒步数日赶到江夏哭祭,后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门,奔丧不远千里。”
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陈蕃曾多次赠粮给徐孺子,徐认为“非自力而不食”,于是全部转送给贫苦人家。
徐孺子谢世后,葬于南昌市进贤门外东潭巷铁树坡旧城壕沟边,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着名的高士,曾于南昌市内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诗人黄庭坚游学南昌期间拜谒徐祠后写道:“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樽。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旧痕。”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孺子亭、高(士)桥均是以徐稚的字号命名的。
根据据历代修撰的《南昌府志》、《南昌县志》及当代《南昌市地名志》记载证明徐孺子是豫章故郡北沥村人,唐代着名书法家颜真卿在其《豫章北沥徐氏族谱序》中也记载“今北沥徐,自西汉审言始,四传而至南州高士讳稚字孺子者”,以及范晔的《后汉书·徐稚传》、唐代张九龄的《全唐文》、北宋曾巩的《祭汉徐孺文》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史料都肯定了徐孺子出生于北沥村。关于徐孺子出生地,还有丰城市白土乡隐溪村、南昌市青云谱区徐家坊之说。
明嘉靖年间,陈蕃的嫡裔陈绍儒时隔1400年后,继陈蕃出任南昌知府,他到南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了北沥徐村的同族。另外,在明代万历年间,江西提学副使朱廷益决定模仿山东曲阜“祭孔”之例,在江西创立公祀徐孺子的“祭徐”制度,后选定北沥徐家的徐廷臣、徐文华为首任世袭的奉祀人选,由此拉开了官方“祭徐”活动的序幕,并一直延续到清初。
徐孺子祠堂记
北宋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稺,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后汉书》 徐稺传
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稺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稺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稺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稺、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着、颍川李昙,德行纯备,着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𫄸,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稺、袁闳、韦着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着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稺者,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稺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稺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稺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稺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稺,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
‘肆’ 南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南昌市风景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文化遗址600余处,人文景观18处,自然景观26处,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86年,国务院命名南昌市为首批[1]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多处。南昌加快滕王阁景区扩建、梅岭景区、象湖景区、天香园三期、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逐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强化南昌红色旅游珍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休闲旅游新品等四大品牌。[1]南昌十景:滕王阁、鄱阳湖、梅岭、绳金塔、八一广场、南昌之星、百花洲、瑶湖、青云谱、八一起义纪念馆。
凤凰沟茶海
江西省凤凰沟风景区拥有茶叶、蚕桑、绿化苗木、果业等成熟生态产业体系,其中生态茶园2150亩,标准化高产示范桑园100亩,生态旅游果园650亩,生态景观花卉苗木基地5000亩,水面1000亩。园区内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候鸟成群,为人们享受绿色、亲近自然、感受欢乐的世外桃源。
滕王阁因初唐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与岳阳楼、黄鹤楼并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一代文学家韩愈撰文赞道:“江西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又与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继王勃之后,唐代的王绪写了《滕王阁赋》,王仲舒写了《滕王阁记》,史书上称为“三王记滕阁”,成为佳话。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们以滕王阁为歌咏主题的诗作数不胜数,其中就有张九龄、白居易、杜牧、苏轼、王安石、朱熹、黄庭坚、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汤显祖等古今一时人杰。
南昌宝葫芦游乐场
被誉为江西的迪士尼乐园,处于南昌西部,具体位置在素有“中国藠头之乡”的新建县生米镇,生米大桥、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南侧,东临赣江,西接新建县望城新区,南邻厚田沙漠,北连红角洲,周边还有西山万寿宫、梦山、象山森林公园等景点,为今后规划区际旅游线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绳金塔
古代传说镇火消灾的镇城之宝。建于唐代天佑年间(904年—907年),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塔高49.89米,7层8面,每层飞檐回廊,八面均有拱门相通,是南昌古代最高的建筑。塔顶为铜制镇火鼎,鼎壁刻有水族兽和阴阳八卦。1998年塔身进行维修曾出土佛家舍利等几十件历史文物。每年农历十五都会举行大型庙会活动,展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和各地美食。塔园内设有古戏台、文庙、农家小院。古戏台每天都会上演传统地方戏剧“采茶戏”,文庙主要供奉孔子等贤人像,香火旺盛。农家小院是以古南昌的农家风格设置,院内设有石磨等古代农器供游人游玩。
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南昌南郊15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古代画家纪念馆。位于市南郊定山桥畔,原为道院,1959年10月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由郭沫若题写馆名。占地约1公顷。清流环绕,白墙古木,绿荫掩映。整个庭院布局巧借地势,富有江南古韵,因形设景、亭、廊、桥、池、山、花、木错落有致,古雅幽静。明末清初的着名画家、书法家,一代山水写意大师朱耷(号称八大山人)曾经隐居于此经行创作。三百年来其人品、画品画坛上启迪着“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等画家,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1985年,“八大山人”朱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
天香园
天香园距市中心八一广场仅4公里,国家5A级景区,是南昌人引以为骄傲的自然家园,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园内以江南民宅艺术为底蕴,集鸟趣、园艺、禅佛、书法等于一身,湿地、湖泊、沼泽串通成片,野生候鸟群落共有132个品种,18万余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的有关专家一致认定为,这里的鸟类之多、密度之大、与人之近堪称世界城市之第一。2004年天香园侯鸟被确定为“世界侯鸟保护研究中心”,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里还是盆景之国,6000株树桩盆景,它们大多是树龄在100-900年间的森林古树,置身于园中,总能给人一种拥抱绿色,回归自然的感觉。
南昌海洋公园
南昌海洋公园一期项目海洋水族馆总投资一亿元人民币,占地4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水体5000余吨,海底隧道总长74米,海洋生物800余种,数量10000余只(尾),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水族馆之一。
南昌樟树林
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是江西省首个由老工厂改造而成的创意商业项目,同时是南昌市场上第一个只租不售、全程运营的商业项目,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占地约110亩,总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设车位超过850个,按每100平米配1.37个车位的配备,远超市区商业车位配备水平。是国内继北京798废弃工厂的国内第二个废弃工厂建设的艺术文化街区,林内共分为四个特色组团,分别是香樟谷、八千锭、尚都汇、体搏会。
百花洲
东湖位于南昌市区中心,湖面约13公顷。自唐以来,东湖即为着名风景湖,唐代诗人韦庄曾吟诵道:明代以后,分成东、西、南、北四湖,有桥涵相通。东湖之中有三座小岛,俗称三洲即百花洲。现有九曲桥、百花桥及海成堤(亦称“苏翁堤”)跨湖通洲,洲上有“水木清华”馆、中山亭,百花洲亭,苏圃和文物广场等名迹。
百花洲位于东湖湖心。原有三洲,其中两洲在八一公园内。“百花洲”一名出自宋代文学家吟诵豫章的诗篇。南宋绍兴年间,豫章节度使张澄在此建“讲武堂”以习水军清干隆十一年(1746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百花洲”碑“豫章十景”中的“东湖夜月”、“苏圃春蔬”二景均在此间。
摩天轮
“南昌之星”摩天轮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红角洲赣江市民公园,是全球第二高的摩天轮,2008年4月15日开放的“新加坡飞行者”以165米的高度超越了“南昌之星”和世界第三高摩天轮英国“伦敦眼”。该摩天轮总高程为160米,转盘直径为153米,比位于英国泰晤士河边的135米高的“伦敦之眼”摩天轮还要高。
佑民寺
佑民寺是享誉东南亚的古刹。位于民德路中段,东湖之畔,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502年至519年)。该寺几经兴败,数易其名,1929年改名“佑民寺”至今。殿宇雄伟,寺内后殿原有巨型铜佛,高5.3米,重达3.6万斤。近代民谣“江西穷又穷,还有三万六千斤铜”,即指此。文革时期被回炉冶炼为毛主席像。
秋水广场
秋水广场位于赣江北岸红谷滩新区,南濒滔滔奔腾江,与江南名楼滕王阁隔江而望。“秋水广场”取《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意,是南昌市一道靓丽景观。工程于2003年7月动工,2004年元月正式投入使用,总投资约6000万元,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总体平面呈月牙形,岸线长1100米,最宽处110米。秋水广场以音乐喷泉为主题,拥有全亚洲最高最大的超级音乐喷泉群,主喷高度达128米以上。
孺子亭
位于市区西湖中心。为纪念东汉名士徐稚(字孺子),始建于三国吴永安年间(258—264年)。解放后扩建为孺子亭公园,占地面积4.3公顷,水面2.1公顷。
安义千年古村落
千年古村群游览区,位于南昌市所辖安义县南面约十公里的西山梅岭之麓。该游览区,由京台、罗田和水南三大古村落组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3座古村落成鼎足之势,村间有长寿大道、祈福古道和丰禄大道(简称"福、禄、寿''三星''道"相连通,各自相距仅一里之遥。三大村落既是独立的,又是一个有机整体。
京台村有1400年历史。该村有刘、李两大姓。刘姓村民,为汉代学者刘向后裔,初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迁居此地。明初洪武年间,李氏之祖则由朝廷授封而落户于此。千年古村,远离嚣尘,许多古建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如石牌坊、古井石槽、古戏台、砖石大门、四十八天井古屋等。游人至此,定能感受农耕生活之情,油然而生归园田居之趣。罗田村有1200年的历史。该村均为黄姓,传为祝融帝后裔,为避战乱,于晚唐广明年间由湖北蕲州迁徙至此。民谣有云:"小小安义县,大大罗田黄。"足见罗田黄家名声之大。该村乃当年香客赴西山万寿宫。
梅岭
梅岭,南昌市的着名旅游景点,位于南昌市西北部的湾里区,距市区中心约15公里,被称为小庐山[1]。梅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古称飞鸿山,相传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此修道,后人筑梅仙坛于岭上,故改称梅岭。梅岭樱花谷不仅是国内最大的樱花观赏园,也是继日本东京地区的亚洲最大观赏四季花色的美景之地。樱花谷共分为国色樱花观赏区、浪漫樱花观赏区、爱情樱花观赏区、友谊樱花展示区、远景樱花观赏区,滨水樱花观赏带,是成片的五区一带。
梅岭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主峰洗药湖海拔841米,共有大小山峰99座,天然和人工湖泊50余个,岩洞、奇石、泉瀑、幽谷、云海佛光、古树名木,处处皆景,融雄、秀、奇、幽于一体,使之成为南昌市郊自然风光最胜之处。梅岭森林覆盖率达67%,夏季平均气温为22℃—25℃,素有“小庐山”之称。梅岭是着名的避暑胜地、中国古典音律和道教净明宗的发源地,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杏花楼
杏花楼位于市区南湖之中,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曾为宁王朱宸濠之妻娄 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别墅,称“杏花楼台”。内设“闲云馆”,汤显祖、刘应秋、吴应宾等人在此多有吟咏。干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改称“观音亭”。亭高2层,傍湖挺立,四面环水,有一桥与湖岸相通。现辟为“南昌画院”。
象湖风景区
象湖坐落于南昌市区西南角,地处抚河支流故道的上游,北起将军渡闸,南至南隔堤,东起施尧路,西至桃花路,原为一片水草丰茂、湖水浩淼、候鸟聚集的沼泽之地。1958年,箭江、将军渡建闸堵口,始由自流湖变为固定湖。1998年,为抵御百年难遇的洪涝实施围湖筑堤、绿化植树,始具今日公园之雏形。因当年陆九渊曾在此开坛讲学,“象湖”一名由其号(象山先生)而来;也有一说因湖貌酷似大象外形,故名“象湖”。
1998年象湖被列入城市重大景区工程:建设旅游休闲、水上运动、生态园三大功能区,形成了“环湖一路、湖心四岛、湖中两条堤、西南一座山、八千水面柳如烟”的总体格局。主要景点有:灌婴广场、观礼台、渡口长亭、藉香榭、环漪阁、万寿宫,还有沙滩泳场、千亩垂钓中心等。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
艾溪湖湿地公园是南昌市唯一的一块典型城市天然湿地,位于高新开发区艾溪湖东岸,占地2500余亩,北起城东一路、南至北京东路、东起长堤路、西至艾溪湖东堤,与4.5平方公里艾溪湖相邻。
公园栽种乔木5万余株,竹子4万余杆,草坪60万平方米,堆筑岛屿30余个;规划种植树木160余种,已栽种南酸枣树、苦练树、腊梅、紫荆、水杉、湿地松、小钢竹等120余个品种。公园建成后,将逐步与天香园候鸟公园连为一体,成为鄱阳湖候鸟通道。而艾溪湖4.5平方公里的水面也将与2500余亩土地一起将构成自然、立体的森林湿地体系,成为南昌继梅岭之后的又一个天然绿肺。
西山万寿宫
西山万寿宫位于新建县西山镇,是着名的道院。清代曾盛极一时。晋朝教武帝宁康二年(374年),为祀奉治水有功的名士许逊,在此建立了“许仙祠”(即万寿宫前身)。宫内庭院宽敞,古柏参天。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每逢农历八月,更是人涌如潮。西山万寿宫四面环水,游客不仅可以参禅,也可以泛舟湖上。
八一公园
八一公园位于市区中心,面积26.27公顷,其中陆地面积6.4公顷,水面面积19.8公顷。中国共产党八一起义时,是战场之一。建于1932 年。原名湖滨公园,1946年改为中正(介石)公园。1949年正式命名为现名。公园由东湖、百花洲及东湖东岸陆地组成。早在唐初,东湖、百花洲就是着名的风景游览地。园内有“水木清华馆”、“苏圃”、“冠鳌亭”、“九曲桥”、“柳堤”等着名景点和建筑。“豫章十景”中的“东湖月夜”和“苏圃春蔬”就在园中。
洪崖丹井
洪崖丹井,相传为黄帝的音乐大臣,史称“伶伦”。他创制了十二音律,被誉为华夏音乐鼻祖。传说他在此处凿了五口井汲水炼丹,丹成便脱俗成仙,“洪崖丹井”因此闻名于世。北崖石壁上“洪崖”二字是清康熙年间的摩崖石刻,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字迹仍清晰。
南矶山
南矶山,位于新建县南矶乡,系鄱阳湖中的两座岛屿。曾是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时的水军基地。尚存朱元璋将士墓及军师刘伯温的钓鱼台遗址。岛上观赏日出、日落及候鸟,美景尤其壮观。
民俗博物馆
位于子固路95号,为中国唯一的一座省会民俗博物馆藏机构。博物馆展览主要有四个部分:南昌婚俗、儿童服饰、吉祥图案、中国岁月风俗画。展示了南昌风土人情、传统风俗、艺术等。
青山湖风景区
青山湖位于南昌城区东北,北依赣江。古时因湖四周山丘环抱,山色青青而得名,古时建有徐孺子祠堂,惜现已不存。湖面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1.5公里,水域面积300公顷,陆地面积近65 公顷。建成了相思林公园、湖滨公园、燕鸣岛公园。整治后的青山湖显现出欧式风格,是环境优美的大型城市公园。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
李渡烧酒作坊位于进贤县,是目前中国年代最早、遗迹最全、遗物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且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白酒(俗称“烧酒”)作坊遗址。
已发掘出的遗址位于江西进贤县李渡酒厂厂区内,经过发掘考证,确定这是一个发现面积15000平方米、距今逾800年的特大古代白酒作坊遗址。发掘面积已有350平方米,其揭露的遗迹现象竟然包涵有横跨元、明、清至近现代的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墙基、水沟、路面、灰坑和砖柱等,能够完全的说明中国古代烧酒生产的工艺流程。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地处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大塘坪乡汪山岗,距省城南昌45公里,是清道光初年兴建起来的官僚豪门府第。土库以江南园林建筑、徽派建筑与清朝宫庭建筑相结合,建筑规模浩大、气势伟绝,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在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此书下一联馈赠:湖山意气归词苑,兄弟文章人选楼。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马池“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内。旧址原是江西大旅社,建成1924年,是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共96个房间。1927年7月下旬,起义部队到南昌,包租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江西大旅社成为领导起义指挥中心。
‘伍’ 南昌有多少古桥
南昌市区古桥在1928年前保存了许多,随着拆城墙建马路,一些桥梁被拆建,现存的古桥也都是马路拓展经几次拆建重修的。市民熟悉的市内古桥有: 高桥 位于今象山南路高桥 巷,也是古代城南区一条最长的桥。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始建,初建时为拱桥,跨湖,长约300尺,为当时南昌城区最长的一座桥。因桥建在汉代南州高士徐孺子祠附近,为纪念这位先贤,故名“高士桥”。后改为石构式平桥。当时在桥附近有南昌、新建两县县学,知府范涞说:“桥龙名,外象也,龙以跃名,内象也。”希望两县学子学业有成,像龙一样腾飞,又将此桥命名为“跃龙桥”。高士桥始建时,两侧无护栏,为安全计,后在其两侧加筑石柱82根,间有护板。桥的两端各设木牌坊一座,上书“跃龙桥”三字,颇为壮观。明王仲序诗:“桥列东湖隐素秋,桥前故宅抱清流。马嘶波影青龙见,鱼戏檐阳紫具浮。题柱谁论支大厦,洛川人意在南洲。临分莫动问梁思,把臂如年忆再游。”从诗中可看出当时跃龙桥之情景。至康熙年间,巡抚董卫国、提督严明又主持大规模重修,使之成为当时南昌市内一座较大的桥梁。该桥建在西湖之畔,后因桥西逐年淤寒,不少人在此搭棚建屋卖旧货,逐渐形成高桥露天市场,终是喧嚣,已失古风,到清朝未年,桥与路平,已空留“高桥”之名。桥旁曾有“跃龙坡”,如今只有“高桥巷”街名。 定山桥 坐落在青云谱道观西南进出口处,建于西汉年间,始称“陈家桥”。后因处定山又名“定山桥”,是南昌市有据可考修建最早的一座古石桥。清干隆年间重修,长15米,宽3米,3孔红条麻石结构,载重15吨,至今仍在沿用。属青云谱外十景“五里三桥”之一。 洪恩桥 建于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位于东湖同仁祠左侧,由洪洲观察使李巽所建。洪恩桥的建立,将东湖一分为二,以洪恩桥为湖界,桥西为西湖(即孺子亭处),桥东为东湖(即百花洲处),桥为高拱形,颇有古风。宋治平中,少府监杜植复修,又名“杜公桥”。南昌教案(江召棠惨案)发生时,主凶法国传教士王安之就是在洪恩桥附近被群众发现,殴毙后抛尸于湖中。1928年,拓建中山路,在洪恩桥毗近,兴建水泥混凝土桥一座,改称“三道桥”。 状元桥 位于今民德路东段,靠近当今八一公园,是东湖与南湖的分界桥,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为一座石拱小桥,砖石结构,称“广济桥”。传说清朝初年,大庚(今大余)县才子戴衢亭屡考落榜,乡里人不服,为他出钱捐了一个秀才,使戴衢亨获得参加乡试资格。在乡试中,戴衢亨一举考中举人,赴京又得是进士,经殿试高中状元。戴衢亨荣归故里,途经广济桥时,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又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下联是“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蓝袍脱下换紫袍”,以汇心中之积愤。清干隆八年(公元1743年),由戴衢亭出资,知县钱志遥主持重建,并将此桥改名“状元桥”。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昌绘成图标称“状元桥 ”。1935年辟筑民德路中段,改为混凝士整体板桥,长9米,宽14米,设计荷载为汽B-拖60。 塔子桥 位于解放西路江西国药厂东南,清干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建,称塔资桥。干隆《南昌县志》记载:“塔子桥,亦名塔资桥,在进贤门外灌城乡九部,位于资溪上,有石塔,故名塔资桥。”后演变为“塔子桥”。原桥为砖石结构。1968年拓宽上海路时被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士水泥桥面,长16米,宽14米,设计荷载为汽15-拖60。 朱姑桥 位于城南南莲路北段,地处青云谱岱山,原桥始建于唐代,系青条石结构小型便桥,称“姑嫂桥”。清初,朱耷(八大山人)兄妹分别隐发达地区沥水两岸,改便桥为石墩的青条石桥,更名“朱姑桥”。1928年在修筑南昌市至莲塘的公路时,在原桥(已废)东30米处建钢筋混凝土桥,仍用“朱姑桥”原名。1965年将桥改建成长12米,宽12.5米,设计荷载汽10-拖60。原桥为青云谱外十景“五里三桥”之一。 鸡公桥 位于南昌县刘傅村东1.5公里,原为木桥。传说晋代有蛟精为害,一夜要犁出99条大河,使江西化成大海。许真君求助观音菩萨,观音命土地神半夜在此佯作公鸡啼,蛟龙以为天亮,欲逃,被观音擒住,交由许真君锁于万寿宫古井铁柱宫中,后乃称此桥为“鸡公桥”。1970年将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3.9米,宽7米,载重量为15吨。 南浦桥 位于南昌城外南塘湾之西南角,通蓼洲路。原住此三洲居民均以舟通行城内,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大都督朱文正在此叠石为桥,并覆以屋,名曰“广济”。后年久失修,桥废。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由舒廷璋等组织人员重修,更名“南浦桥”。桥为巨石墩台,五孔,上架重木,墁石桥面,桥上覆屋18间,桥旁还建有围墙,十分壮观。南浦桥傍南浦亭,曾是“豫章十景”之一,清未至民国时南浦桥渐废,今已由钢筋水泥建成的抚河桥代替。 安义县历史上以人名、地名、动物、平安等命名的古桥达66座之多,这些桥大多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许多至今仍在使用。 黄建桥 位于安义万端口枧溪村南南全公路北侧30米处,始建于唐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距今1100多年,是一座至今仍在供人畜使用的古桥。清干隆年间曾重修过。桥面铺设长条麻石,石砌桥台。 济圣桥 位于安义县长端口乡罗田村,建于宋代,筑有石墩台3座,石梁6支,至今未损,仍可通行人。 北山桥 位于安义县东阳乡下北山村南,明代永乐年间由当地富户彭毓清资建。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彭毓清四世孙彭仲肃2人重修。桥台镶嵌碑记,桥形为花岗石拱桥,长14.6,宽3.3米,高3.3米,净跨4.3米。此桥古时为北接黄城铺驿路,南连徐端口之要冲。今为乡村公路(向平至北山)桥。曾承受5吨卡车通告而无损。 钟溪桥 位于安义县城北20公里峤崚乡吊钟村,由耆民帅有序、监生帅达贤募修,是一座古桥,但始建年代已无资料考证。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冬重修(桥东桥台刻记),桥型为青石拱,桥面铺青石台阶。长15米,宽6米,高6.7米。桥下原可行舟,今筑水闸停航。此桥旧时为合水山区对外的主要通道。 乌溪桥 坐落在安义新民乡乌溪村,跨乌溪港,为清时驿道桥。长42米,宽1米,高1.97米,7孔,孔跨5米。石墩和桥面铺架长条石21支。清干隆年间,村民陈会洲捐款重建此桥。至今桥面仍有明晰石刻“陈会洲修六墩,条石十五支”字迹。 县城浮桥 位于安义县城南门街南端码头处,古为津粤驿道要津,今为县城跨越北潦河之辅助桥。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在北端道建浮桥一座,共9节。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在南端沙滩上建石桥一段,计10墩,桥长30米,宽4米,与浮桥衔接。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重修,石桥加高1米,浮桥增加2节。原浮桥为木制,1981年改为铁质浮桥,两边设栏杆,至20世纪90年代未,这座传统的古浮桥终止使用。进贤见于县志记载的古桥有79座,最早的桥建于宋代。 通济大石桥 位于进贤县北端,跨通济河。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3 年)由僧人法澄、法净建。桥上建有屋宇,以利行人趋避风雨。后经元明清历代维修,覆屋不存。现存的通济大石桥是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由当时县令尚崇震复修的。新中国成立后在桥面两侧增设了护栏。桥为二孔拱桥,孔用麻石,余为红石,孔径7.2米,全长22米,宽6.7米,高4.9米。现为进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钟陵桥 在进贤县钟陵乡南端。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进贤知县赵铨修建,传说开始建桥时屡修屡塌,乡人埋一小钟于桥侧镇邪,桥才建成,故名钟陵桥。明弘治(公元1488-1505年)初年,县令褚潭重建此桥。桥为三孔拱桥。红石料,孔径4.55米,全长25.9米,宽5.5米,桥面呈弧形,中高4.3米,两头高4米。钟陵桥设计构筑精巧牢固,能通行机动车辆。1982年曾将卷拱上部及桥面作了加固重修。该桥现为进贤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池溪桥 在进贤县池溪街南端,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县令张冲建造。并在桥上建造屋宇,以便过桥者避雨休憩。成化未年(公元1487年),由县民车銮重新建造。桥为3孔红石拱桥,长29.2米,高5.6米,桥建造得坚固耐用,经历400多年后,1965年作了部分整修,桥墩、桥孔保持重修原貌,桥面已铺水泥,两侧增设了石护栏,现为进贤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 南昌的安义古村有什么历史建筑呢
作为一名南方人,对于南方的古村落,总是有着特殊的情结,难舍难分,大概是它是童年的快乐结晶,街头巷尾间都藏着细碎的童趣时光。时隔多年,每每来到一座古朴的村落,都会梦回老家,重温小时候的纯真记忆。今天小编就要为大家介绍一座周末最值得去的古村,100栋明清建筑散布其中,门票只需80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所耳闻?
不知道大家是否去过安义古村?欢迎留言评论。
‘柒’ 我是江西省南昌县南新乡中徐村村名2016年我向省市县反映过我们村村书
吃人个村,期善怕恶
‘捌’ 江西有多少年的历史
翻开历史,明清以前,江西从来都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首先,南昌之名就是“南方昌盛之地的意思”。
江西最昌盛的时候应该是唐宋: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到“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见当时南昌确实昌盛。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江西人: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朝时江西出了两位着名的宰相:一是变法的王安石,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明朝时江西人在科举考试中更是了得:以吉安来说,吉安历史上共出了18个科举状元。建文二年,吉安府包揽了那一届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分别是胡广、王艮和李贯。科举前三名同出一地,这在中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此时候,吉安府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永乐二年科举,又一次破天荒,吉安府包揽全国前七名!从此,天下读书人闻吉安府色变,当真个是威震天下!明朝可以说是吉安的教育界,思想界成就最高的朝代。那时“隔河两帝相,十里五状元”,甚至“一门五进士”都并不少见。明朝的吉安,共出过12名状元、11名榜眼、10探花,并且有10位帝辅、22位尚书。明成祖朱棣创设的内阁中,七个内阁成员(和现在的中央常委一样),解缙、胡广、杨士奇、金幼孜四人同属吉安。其中解缙是《永乐大典》主编。杨士奇更是为四朝帝辅,称他为仁宣盛世的第一功臣一点都不为过。而正德年间的的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正是大名鼎鼎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所以江西自古便很繁华的。(自己是吉安人,所以拿吉安说了点)
另外说点题外的,江西既然自古繁华,为什么现在不见得怎么样了?
江西一省为全国贡献了多少文人,为中国的社会科学作出的贡献恐怕连山东都要退避的,没有江西就没有古典文学,哲学的高度繁荣,长征路上三个亡灵中就有一个兴国人,而兴国只是江西的一个县。
“ 京广线的一次选择就让湖南湖北繁荣了上百年,直到最近十年,南昌才找回了南方昌盛之地的浮华旧梦。这不仅仅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包容。江西没有错,但是江西却当作后娘的孩子养了将近50年。翻开历史,明清以前,江西从来都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说明江西人缺乏的不是人和,而是一种环境。 ”
‘玖’ 南昌的历史人文小故事
徐稺(公元97—168年),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区北沥徐村)人。是我国东汉时期着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他曾赴江夏(今湖北云梦)拜着名学者黄琼为师,后来黄当了大官,徐就与之断交,并多次拒绝黄邀请他去当官。黄琼死后,徐孺子身背干粮从南昌徒步数日赶到江夏哭祭,后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门,奔丧不远千里。”
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陈蕃曾多次赠粮给徐孺子,徐认为“非自力而不食”,于是全部转送给贫苦人家。
徐孺子谢世后,葬于南昌市进贤门外东潭巷铁树坡旧城壕沟边,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着名的高士,曾于南昌市内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诗人黄庭坚游学南昌期间拜谒徐祠后写道:“乔木幽人三亩宅, 生刍一束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 箫鼓何心进酒樽。白屋可能无孺子, 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旧痕。”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孺子亭、高(士)桥均是以徐稚的字号命名的。
。
‘拾’ 南昌这个城市怎么样
南昌这几年发展确实很快,
2005年还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十大活力城市,
亚洲就三座:中国南昌,日本福冈,韩国高阳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蛮惊讶也蛮自豪的(笑~~)
下面是南昌概况:
江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地区,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滨。位于东经 115°27'至116°35'、北纬 28°10'至 29°11'之间。王勃《滕王阁序》概括其地势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南昌市西接九岭山脉,东南属赣中南山地丘陵,土地面积 7402.3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全境山、丘、岗、平原相间,其中岗地低丘占 34.4%,水面占29.8%,平原占 35.8%。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以非金属建材矿为主,有花岗岩、石英石、石灰石、陶瓷土、河沙等近30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 17%。主要树木有413种,常见树种为松、杉、樟等。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水杉和被誉为水果之王的猕猴桃也有零星分布。 用材林、薪炭林居多,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 39% 和 31.8% ;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偏小,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 20.9% 和 4.5%。野生动物有 48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 20多种,珍稀鸟类 12种。 境内江河湖塘星罗棋布, 以鄱阳湖为中心散布着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等大小数百个湖泊,市区东北有艾溪湖、青山湖和贤士湖;城区有东、西、南、北四个风景湖。水利资源总量为 7.27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45万千瓦。
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无霜期长、冰冻期短。一年中,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冬冷夏热、秋爽春寒,春夏多雨、秋冬干燥。平均气温悬殊,春季平均气温 17.5℃,夏季平均气温 28.2℃, 秋季平均气温 20.9℃,冬季平均气温 6.3℃。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
全市共有38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以上。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人口回族最多。 全市除定居港澳台人员外,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分布在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数较多的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
南昌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建城2200年来,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历代冠盖云集、车马如流、楼台相望,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南昌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彪炳史册而驰名天下。古老的名胜交融于奇妙的自然风光之中,秀丽的山水装点着江南文化古城的独特风貌,构成南昌特有的旅游资源。南昌市东有京东、瑶湖水上娱乐区,南有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文化游览区,西有梅岭、梦山度假、宗教旅游区,北有鄱阳湖、南矶山、象山候鸟观赏区。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耸立在赣江之滨,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观。有“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和位于伏虎山绝壁飞瀑间的洪崖丹井、享有“小庐山”之誉的西山梅岭及古柏苍翠的西山万寿宫、金光灿烂的“绳金塔”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多处。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外,百花洲、苏圃、苏堤等有中国园林之美,又有水陆花木之胜;水上观音亭、孺子亭、佑民寺等是名噪一时,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
当人类走到了送走一个百年世纪,迎来又一个千年文明的重要时刻,古郡南昌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焕发出青春活力,展现出辉煌前景。从 1978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左右,提前七年实现了翻两番目标。特别是“八五”期间,南昌经济又上新台阶,提前一年完成“八五”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16.1%。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 435.10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46.05 亿元,第二产业 205.28 亿元,第三产业 183.77 亿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地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先后与日本高松市、 青森县东北町以及墨西哥托卢卡市和芬兰瓦·托市结为友好城市,同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及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1992年国务院批准南昌为内陆重点开放城市,享受同沿海特区同等的优惠政策,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市场全面拓展,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八五”期间,南昌对外开放程度迅速提高。市政府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外商、外资企业的一切合法权益。
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发达便捷。昌北、京东新区初具雏型,“一江两岸”格局开始形成。浙赣、皖赣、向九、向乐等铁路干线穿城而过,尤其是京九线纵贯全市并与浙赣线交汇,成为内地连接港澳、西部地区连接东部沿海的大通道,南昌承东启西的大区位优势更为突出。1999年,南昌铁路局率先购入三列国内最新型机动车组,同时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开发的“电子引航员”IC卡“黑匣子”于5月份首次在路局各机务段试用,进一步提高了南昌铁路运输的现代化水平。 公路四通八达, 105、320、316等三条国道在南昌交汇,直贯湘、鄂、皖、浙、闽、粤等邻省而与全国联网。境内公路网络直达所辖郊县全部乡村。全国最长的双层立体分流两用桥枛“南昌大桥”以及新“八一大桥”、新火车站和老福山、坛子口、银三角立交桥的竣工,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环境。 水路经赣江入长江出东海。空运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福州、厦门、南京、西安、海口、昆明等城市的始发航线和中转航线34条,民航运输年起飞9330架次。京九铁路、浙赣复线、国际性现代化昌北乐化机场的通车、通航,使南昌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交通立交化,城区绿化率33.1%,气化率25.5%,日供水量103万吨。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3.75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5万路端,模拟蜂窝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6万户,数字蜂窝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15万户。城市年供电量1.27亿度,配电系统供电可靠率99.76%。1998年,启动实施“一江两岸” 道路防洪系列、朝阳污水处理厂、孺子路综合改造等工程项目68个,累计完成工作量42272.78万元。
历史性的机遇,跨世纪的召唤,绚丽的前景和光辉的蓝图,激励着勤劳智慧的南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建设花园城市的伟大事业中。到 2010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1.5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 1.5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前移,把南昌建成“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强辐射”的中心城市。
为达到上述目标,实施五项战略举措:
1、以京九铁路贯通为契机,在现有经济格局上,突破行政区划,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拓展生产力布局,发展相对集中、规模较大、各具特色的若干产业区和产业带。
2、进一步优化农业,主攻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繁荣以商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形成农业优、工业强、三产兴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3、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以塑造文明省会城市形象为目标,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南昌,这座具有两千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古城和举世闻名的“英雄城”,必将以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崭新风貌在新的世纪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南昌市及所辖各县、区人民政府:
名 称 联 系 电 话 邮 政 编 码
南 昌 市 (0791)3885935(秘书处) 330038
南 昌 县 (0791)5712189(办公室) 330200
新 建 县 (0791)3702737(办公室) 330100
进 贤 县 (0791)5664225(办公室) 331700
安 义 县 (0791)3422244(办公室) 330500
东 湖 区 (0791)6221407(办公室) 330006
西 湖 区 (0791)6616694(办公室) 330009
青云谱区 (0791)5231693(办公室) 330001
湾 里 区 (0791)3760427(办公室) 330004
青山湖区 (0791)8102242(办公室) 3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