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汉服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1] 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2] ;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3] 。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4] ,源自黄帝制冕服[5]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6]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7] ,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干坤”[8]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9-10]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② 汉服起源于哪个朝代 如今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服的起源
神话及传说起源 --- 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 黄帝 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文字,农业,音乐,历法等。黄帝的正妃 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实际起源 ---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中国汉服文化--商朝汉服(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简介
③ 中国汉服的历史演变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据《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从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由于清廷“十从十不从”政策,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能看到她的影子。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
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以“交领右衽”、“褒衣宽袖”、“系带隐扣”等独特服饰结构而闻名,带着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格。大家都知道汉服衣冠华美,但是否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呢?下面记录的是从秦汉时期到明末时期汉服的演变图。
上古时期
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
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与交领、右衽、系带的上衣相配的下装是“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
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男女均可穿着。
秦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其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由于汉代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但由于当时的风气汉服的风格变得潇洒飘逸。魏晋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
或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由于南方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家常,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一场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魏晋·公元220年至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589年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汉服开始高端创新发展,但不脱离汉服基本特征。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仍然是襦裙是裙、衫、帔的统一。女性当中十分流行齐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贵妇当中,也穿钿钗礼衣。汉服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颜色大胆。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无太大变化。
④ 汉服历史
1.商 (直裾袍)
形制:上衣下裳,袖口较窄,没有扣子,腰部束腰带,腰带以下身体正前方有一条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特征:交领右衽为主,窄袖,服装穿着便于日常劳作
2.周 (冕服)
统治者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形成了古代的衣冠制度,服饰的功能:遮羞、蔽体、保暖外,另加分贵贱、别等威
衣冠制度:通过服装的颜色及其款式,区分各个社会阶层
例如周朝的统治者用服装的颜色区分等级,五行对应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用于礼服
其他的例如绀色(红青色)、浅红色、缥色(淡青色)、紫色、骝黄等为间色,象征卑微,多用于便服
周朝最能体现等级制度的就是冕服,周朝立国之初,就参考夏商遗留的冕服制度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上至天子下至士阶层的贵族冕服体系,冕服最为当时统治者的最高礼服十分讲究,一套冕服主要由冕冠、玄衣、𫄸裳、白罗大带、蔽膝、素纱中单、玉组佩、赤xi构成,仅冕服种类就有六种,《周礼》中集中反映了先秦的冕服资料
周朝的其他服饰:玄端、深衣、袍、襦、裘以及一些军戎服饰
用玉佩做配饰
在西周的高档服装上,出现了织锦、刺绣
周朝的衣服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领子多为交领右衽,一般不适用纽扣,腰间系带,有的在腰间佩戴玉制的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衣冠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3.秦 (袀玄)
秦朝主要承袭前朝影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秦始皇废除了先秦以来的冕服制度,取而代之的秦朝法服为袀玄,也就是一种纯黑色的袍子
秦以坚兵利甲夺得天下,秦朝的军戎服饰在秦朝服饰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从秦兵马俑可以看出,秦朝军队的服饰均为窄袖,交领右衽,衣服的长度在膝盖左右,非常便于行军打仗,服饰外层一般还罩有铠甲,这些铠甲不仅对将士们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还是研究战争史的重要而珍贵的资料
4.汉 (曲裾袍、上襦下裙)
进入西汉时期后,服饰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又具有楚风特色,服饰兼有二者的特征,比如西汉的袀玄就继承了秦朝制度,而其长冠又有楚风特色
另外汉朝有直裾袍,还有襜褕、诸于等,据考证,襜褕是衣裳连制比较短的直裾袍服,襜褕在汉代的史料中出镜率很高,不过襜褕不属于正装,汉朝人经常会说“衣襜褕入宫,不敬”、“若妇人表”,可见女性穿着襜褕的情况比男性普遍的多
西汉最具代表性的女装为曲裾袍,这是西汉承袭楚风的又一特色,西汉时期的人们,大多穿着开裆的袴,因此为防止走光,将衣裙一层一层缠绕起来,即成为曲裾
除了曲裾袍,西汉也比较流行前朝的直裾袍服
东汉永平二年后,逐渐恢复了先秦以来的冕服制度,冕服制度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复辟帝制的洪宪(袁世凯所创的中华帝国年号)
另外,从出土的汉代陶俑上看,汉代士兵的服饰与秦兵马俑相比都是穿着较短的衣袍,而下面的裤装看起来更为明显,从服饰的实用效果上看便于骑射型战争
汉代女子穿的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到了东海时期已经非常常见,东汉时期的裙襦样式一般是上襦较短,而裙子很长,甚至下垂到地,襦裙是中国传统女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至明朝前后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会有变化,但其基本形制始终保持这最初的样式
5.魏晋南北朝 (宽衫大袖)
女子的服装承袭着秦汉的遗俗,并吸收了异族的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变,一般上身着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部用丝帛扎系,尤其是贵族服装款式,多以上俭朴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交领或对领,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除缀有不同颜色的纹饰,其下穿长裙,衣身部分合体包裹,而袖口宽肥,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在整体视觉效果上达到俊秀飘逸的洒脱之美,加上丰盛的手势,反映了奢靡华丽之风
传统的深衣制在女装方面发生了变化,女子的深衣下部加襳髾(先烧),古人谓之蜚襳、垂髾,襳是指腰部以下垂为饰的纤纤长带,髾是指衣服下摆相连接的三角形饰物,襳髾通常以丝织物制成,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飘逸的丝绸,助长了人们动姿的灵动之美,如燕飞舞
魏晋时期的贵族男子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衫的袖口宽敞,不受约束,成为一时风尚,汉族士大夫这种褒衣博带的服饰也影响了鲜卑族,例如历史上着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汉化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裤褶服,其基本款是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裤和短上衣合称襦裤,但自古以来,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或裳,贵族是不得穿短衣或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时期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因此用棉带在膝盖部位将库管缚住,又称缚裤,这种服装特别像黄梅戏《天仙配》里董永穿的那种服装
6.隋 (冕服)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的战争动荡年代,至隋唐再度走向大一统,也再度进入了盛世,隋朝虽然只经历了两代帝王,虽说时间很短,但其承前启后的影响非常大
隋朝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仪,恢复了秦汉的章服制度,自隋炀帝开始,又重新把日月星辰放回到了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了后世帝王冕服的规定款式
隋代女子装束以紧窄为美,其服饰风格一直影响了初唐
7.唐 (钿钗礼衣、圆领袍)
唐朝在将近300年的漫长历史里,并不都是以宽衣广裙为时尚审美标准的,尤其周武时期一度流行“尚危侧,笑宽缓”这样的审美标准,也就是崇尚梳着例如单刀半翻髻这种高耸而摇摇欲坠的发型,衣袖紧窄,宽大的衣服穿在身上一般会被视为不合身而嘲笑,这跟后来流行宽广肥大的衣裙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总体的美学风貌呈现从窄小纤细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
唐代贵族女子在朝参、辞见、昏会时会穿钿钗礼衣为礼服盛装
唐代男子服装在冕服、祭服、朝服等大礼服上严格遵循古法,依旧是广袖博带的汉官威仪,唐朝男子日常的服装喜欢穿圆领袍,可谓是唐代的时装,在唐代的四个时期里,圆领袍的长度越发加长,袖子也越发加宽
据说早期是受了粟特服饰等胡服的影响,为了便于骑马射箭,日常生活中穿着也非常方便,安史之乱以后,圆领袍越发汉化,越发宽大
与圆领袍相搭配的幞头也由最早的包头巾帻而发展成了有帽身骨架和伸展角的完美造型
唐代的圆领袍与幞头最终成为了中原衣冠体系中的公服、常服等官方正装,也成为了汉服衣冠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宋明
8.五代 (素雅)
到了五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人们历经战乱,又恢复了比较苗条的身材,大礼服上虽然依旧承袭了晚唐宽大华丽的遗风,但日常服装则已偏向于素雅的美感,从传世的一些五代时期的名画上可以看出五代文人的日常服装,比如现在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可以说五代虽然是个战乱不断的动荡年代,却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9.宋 (头巾)
到了宋代,农业、制船、纺织和造纸业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宋代的美学崇尚雅正,于上尊周承唐,于下启元明之盛,宋代的服饰总体上可分为官方服饰与民间服饰两大类
宋代官方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时服、戎服和丧服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除了在正式的朝祭场合要戴冠及展角幞头等,平时非常喜欢戴巾,这在五代时期就已经非常常见了
例如韩熙载先生佩戴的巾就称为韩军轻格
到了宋代,这种高装巾子更是受到了文人们的广泛喜爱,出现了例如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高士巾等样式,文人以褒衣博带为雅
作为平明百姓的一般庶人,则由花顶头巾、幅巾发展到逍遥巾
宋代男子的一般服饰有袍、衫、襕衫、袄、短褐、裤等
在北宋着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宋代普通百姓与文人们的日常装束
宋代女子的装束也分为官方的和民间日常的,宋代命妇随男子的官府而厘分等级,皇后、妃子及内外命妇有袆衣、翟、鞠衣、朱衣、钗钿礼衣和常服,出了皇后受册这种大事时,穿袆衣这样的大礼服,宋代贵族女子平时并不会穿的非常隆重
例如内外命妇平时就会穿真红大袖衣为常服
另外宋朝期间,汉人和周边其他民族通过战争、贸易、朝参等方式与辽国契丹人、西夏党项人、金国女真人、蒙古人经常会打交道,文化、经济、服饰等方面有着相互的影响
10.元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版图空前的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南宋政权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推翻,蒙古统治期间,没有像清朝那样强制实行剃发易服,汉人的服饰保留了宋代以来的中原汉人服饰的特征,相对显得比较宽松,一般的服装便于农耕或者读书等生活方式,而蒙古服饰有着鲜明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服饰特征,如《元世祖狩猎图》,服装显得相对比较紧窄,一般的服饰便于骑射,游猎等生活方式,元朝蒙古人的装束多为头戴帽笠、身穿质孙服或者开叉的短袖长袍,以便于骑射
而元朝汉人的装束显得宽缓从容、便于耕读的服装特征,尤其是在文人服饰及僧道服饰中,依然保留了汉族贵族那种宽衣博带的服饰风格
可以看出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在服饰上的差异
11.明 (衣冠禽兽、蟒服、飞鱼服)
明代的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当今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明朝建国以后,非常重视传统的服饰制度,明太祖欲集华夏历代服饰于大成,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尽可能的恢复华夏的服饰特征,然而,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局限,以及经过蒙古游牧民族将近一百年的统治,明代的服装除了承袭唐宋以来的汉家衣冠制度
例如冕服、朝祭之服、公服等,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服饰的影响
具体例如曳撒,明代贵族所穿的曳撒也就是把蒙古的质孙服衣身放松、加长改制而来的衣服
明代的织绣技术,例如缂丝、妆花、织金、孔雀羽线等精加工技术已经迈向高峰,面料的色彩鲜艳华丽,使得明代的章服显得更加豪奢
据考古推测,明代为小冰河时期,当时的天气较为寒冷,冬天穿的襦袄夹层会显得比较厚,上衣穿与裙内,会显得比较臃肿
于是明代的女子将上袄穿于裙外,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袄裙,袄裙分为长袄和短袄两种,有交领和圆领之分,圆领多为命妇冠服
此外明代的衣服领子都比较高,也比较宽,而且为了便于清洗,明代的领子上多有护领
明代还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裙子,马面裙,其前后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叠,裙门重叠形成的光面大概有五寸到七寸左右,俗称马面,马面裙作为汉族女子的装束一直沿袭到了清代
明代亦有褙子,而明代的时候多称其为披风,比起宋朝的褙子明朝的披风袖口更加宽大,并在衣缘上有了更多的装束,而且在领子上,有时也会用到金属扣
明代女子外面穿披风、下面穿马面裙这种装束,也就成为了戏曲艺术中闺门旦的代表性服饰
明代在重大礼仪场合,依旧采用汉晋唐宋以来的衣裳制大礼服
皇帝、亲王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着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
而文武官员在重大场合上,服饰上有朝服、祭服
明代的衣冠制度还深深影响到了邻国朝鲜,朝鲜的祭服明显是受到了大明祭服的影响,只是颜色和款式稍有不同,显得比较短而已
明代官员的公服、常服多为承袭唐宋以来的圆领袍,也成为盘领袍,官员戴乌纱帽、幞头,圆领袍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饰,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以穿着,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区别,平明百姓所穿的盘领袍,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等级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
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员常服做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前胸和后背加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就是我们说的衣冠禽兽,这是明代官服中非常有特色的装束
明代还有赐服,就是皇帝赏赐给建功立业的官员们的一种服饰,比如蟒服、飞鱼服等
另外直身、直裰、道袍是明代男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种形制较为相似,故放在一起说明比较,三种形制皆为交领、右衽、两侧开裾
区别在于:直身有摆,且摆在外部,道袍也有摆,但摆在内部,直裰两侧开裾,但是没有摆
12.清
到了清代,满洲统治者入主中原,为了通知需要,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令,并规定了十从十不从等政策,例如儒从而释道不从,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必须穿旗人的服饰,并剃发留辫,出家人可以不变,仍然可以穿着明朝汉式服装,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穿着清廷所要求的服装,演员扮演古人时则不受服饰限制,依然可穿着明代的衣冠,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留辫穿满服,女子依旧可以梳原来的发髻,穿汉人的服饰
清代早期的汉族女子服饰基本承明,但是到了后期,和旗人的服饰越发相似,但汉族女子依然保留了传统汉族女装上袄下裙的基本款式,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说的秀禾装,以区别于旗人女子从肩至脚的长旗袍,并且汉族的女子裹脚,而满洲的女子不会裹脚
清代各项工艺制作,可以说尽百工之能事,其工艺趋于繁复细腻,服饰工艺上出现了例如十八镶,也就是一件衣服上镶十八道花边这种劳心费力的衣服
⑤ 汉服文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历程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这一传统服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大街小巷间,历史景点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她们自信地走在街头巷尾,一行一动均恪守着中华礼仪。在行人或赞叹或惊讶或不屑的目光,她们淡然处之,展现出汉服的美丽。
国内的汉服复兴如火如荼之时,一部分旅居海外的留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快捷,采用快闪这一新兴方式与汉服这一传统服饰结合,在海外唱响对故乡的赞歌。总而言之,从专家学者到大学生再到普通民众,他们均在自觉或者无意识地推进汉服文化的复兴。
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之一,它不只指汉代时期的衣饰,而是整个汉族的衣冠发饰,它历史流长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而《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则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周公制礼作乐稳定社会秩序,礼节在中国古代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汉服也不例外,衣冠发饰中都蕴含着礼仪文化,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我看来,汉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应该被传承发展。我们在谈论汉服时,其实就是在谈论我们的文化,当我们身着汉服时,其实就是在展现我们的文化。“汉服热”的升温,它本身就是我们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重建民族自尊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一种重要手段。
汉服的繁杂有可能确实是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但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发现,每个时代的汉服都有其特定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现代,我们也可以对汉服作出改造和创新。比如改良版的简易汉服就省去了很多繁琐,穿着方便。同时,汉元素也被积极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穿搭,很受各个年龄段的欢迎。除此之外,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在政府,学术领域,设计力量和民间四者形成合力的基础之上,再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内涵,方能形成优秀且具有示范性的汉服创意产品。
汉服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当你身穿汉服走在大街小巷甚至是异国他乡,那一刻我相信,你的心中肯定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五千年的历史厚重通过你身上的汉服穿过层层时光迷雾来到现代,带着抵达人心的力量,让人们领略到汉服的美、领略到我们华夏民族之美。
⑥ 汉服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正式名称为华夏衣冠,古又称汉装、华服、汉衣冠等。汉服起源于华夏文明肇始的炎黄时代,定型于春秋战国,汉民族在汉朝正式形成后遂有汉服之名。此后,历朝历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点从未改变。汉服大体上可分为周汉汉服、魏晋南北朝汉服、隋唐汉服、宋明汉服四个发展阶段,周汉风格古朴凝重,魏晋风格潇洒飘逸,隋唐风格雍容华贵, 宋明两朝为汉服的集大成时代, 古朴、典雅、华贵、明快等多种风格并存,百花齐放,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汉服体系。满清入关后,汉服在满清政府“削发易服”的民族压迫政策下被人为禁止。此后,代表中国文化的正统华夏衣冠——汉服,从中华大地基本消失。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大袖,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礼服制式严谨,为正式场合穿的服饰;常服一般去掉大袖,适合百姓日常起居。以衣冠(汉服)、礼仪(汉礼)为表征的中国,被邻国评为衣冠之国、礼仪之邦。 汉服运动是旨在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媒介,引导人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寻回失落的华夏情节,由物质的汉服导向精神的文明,并最终实现传统中华文化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复兴运动。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与华夏衣冠(汉服)相应的礼不是形式,而是民族历史之积淀,民族之根脉,汉服之美更须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长幼有序、严密规范诠释着华夏社会的理想,而庄重、纯正、质朴的周礼更充分的发挥了礼的内涵。 汉服属广义的礼的范畴,通过礼仪的形式,指向华夏文明的内涵,因此汉服是礼与仁的统一。
⑦ 汉服的起源变迁几千年,到底经过了哪些变化
汉服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从开始的蔽体保暖,慢慢兼具审美的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变迁当中来看看汉服的变化。
《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但这时的服装样式没有文字记载。
也有人认为,汉服应该是起源于殷商时期。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从这个时期开始,汉服消亡了。清朝政府实行“剃发易服”。如果你穿汉服,束发,就会治罪。清朝政府强制要求所有人必须穿满族服装。汉服由此渐渐消失了。
⑧ 汉服的历史发展知识
汉服的历史发展知识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那么,在这其中,汉服有哪些属于它的文化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下吧!
汉服文化知识
汉服中交领既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既人道,既方与正;而袖子,其实都是圆袂,既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所以,领是交领(从一开始的方形的矩领演化过来)右衽;袖是圆袂收祛,都是像一种图腾一样体现了文化的。
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
深衣
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所谓“汉人”的名字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汉人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汉服的服饰特点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严格来讲也不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清装除外)”。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服的历史发展知识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沿袭了秦制。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的。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汉族女子的服装,初承秦汉旧制,后有所变化。衣衫多为对襟,下着长裙、腰束帛带。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和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跑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 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清入关之后,正式颁布剃发令的时间为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剃发令的正式颁布意味着清撕下了不强迫剃发的假面具,彻底强硬的执行起剃发令来,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的斗争。死亡人数无法统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十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
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此起彼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服中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汉服仍在清朝统治者武力血腥 镇压与屠杀下逐渐消亡了。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证服制、推广汉服,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现代汉服
现代汉服是指立志于复兴华夏文明的志愿者,尊崇古代汉族人一脉相承的服饰特征,传承汉服数千年文化基因,从而复原的汉族传统服饰。现代汉服须遵循的主要原则:第一,现代汉服必须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第二,现代汉服必须是具有数千年来华夏(汉)民族一脉相承的服饰基因。第三,现代汉服要有严谨的着装规范意识,体现汉族人礼义廉耻的文化要求。
现代汉服的基本定位:汉服是汉民族礼服。
现代汉服的实用要求:现代汉服一般实用于祭祀祭典、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庆典、冠礼笄礼(成人礼)、传统文体竟赛项目等。
现代汉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济南府学文庙春季祭孔大典中着汉服的参礼者
第一,现代汉服要注意不要把凡是古代汉人穿的一切服饰都拿来用于现代,不要古人怎么穿现代汉服就一定要怎么穿。特别要注意古代汉人流行的时装或特定的时代装饰不要强行用于现代。如唐翻领胡服、内衣内裤等。
第二,古代汉族人具有封建官职等级的服装,如:军服、官服,帝王服等等特征的服装等不宜用于现代汉服。
第三,汉服历经数千年,汉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自然会具有许多朝代特点,现代汉服不宜带有朝代印记。数千年的汉服历程里汉服有一脉相承不变的元素。提倡运用交领右衽的深衣和襦裙作为现代汉服的传承款式。
第四,汉服作为汉族人自古以来的民族服饰,具有其实用性,但需
汉服祭礼(江阴抗清三公祭)
要注意不同场合汉服的穿着。例如,在正式活动中以穿深衣为宜,日常生活中以穿着裋褐、襦裙等常服为宜。
现代汉服现状:汉服产业发展迅猛,汉服商家们根据不同的需求做出了不同款式、质量、价位的汉服以及相关配饰。在汉服复兴的过程中,对于民族服饰不同层次的质量要求、款式选择都是处于完善状态的。
(1)每个人喜欢的款式不一样是对的,但因为对汉服认识的加深以及生活上的需要,同袍们对汉服的认识会经历一个从单纯由“华丽、好看、吸引眼球”到“适应日常生活、环境气候”等的思想上的转变。
(3)汉服运动是由民间自发发起的,拥有其独特的活力,而现有汉服的款式也是为复兴的主体——普通同袍所自发选择的,也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⑨ 汉服的历史发展
汉服的历史发展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汉服的历史发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
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
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鸱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下裳。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裁剪已经不同于战国深衣。
西汉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方便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汉代女子劳动时喜欢上着断襦,下着长裙,敝屣上面装饰腰带长垂;汉代男子劳动时上着断襦,下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士农工商皆可穿着。
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
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的。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
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
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和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
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跑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贯彻执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开始确定了许多服制。
明朝时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袭了传统服饰样式,并且品种十分丰富。明朝时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朱元璋又亲自制定了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
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满族入关后,下令汉族剃发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各处城堡着遣人持檄招抚……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宜核地方远近,定为限期,届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过限不至,显属抗拒,定行问罪。”此后清廷多次就剃发易服颁发谕旨。
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颁布剃发令,要求“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
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江阴人民奋起抵制,坚持抗战三个月,城破,全民死战,男女老幼无一投降。嘉定民众也坚持了两个多月的斗争,受到清兵的残酷屠杀,演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残暴的惨剧。当时中国广大地区,由于明朝末年封建统治者对农业、手工业的摧残,以及官军对农尺.起义的进剿,已经造成许多地方千里无人烟,满目疮痍的景象。
随着这种残酷政策相继而来的,便是改冠易服。清廷再次用政令强制汉族军民一律改着满族服装。有些乡间农民,因不知朝廷法令,偶尔穿着明代服装进城,大多要被剥得全身精光,并且以能保全性命为幸。由此可见,改易冠服与剃发令一样,都是通过强制办法推行的。
汉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服中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汉服仍在清朝统治者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逐渐消亡了。也致使了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汉族男子服饰基本以满服为模式,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⑩ 汉服已有5000年历史,为何还没成为国服
我国有着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汉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自己的传统服装汉服。但是到了我们现在,穿汉服的人几乎没有,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场合,都穿的是礼服,西装等西方国家的衣服。而汉服经过5000年的发展,至今没有成为我们的国服,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3个原因,汉服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人们穿衣服,更多偏向舒适,简易,而真正的汉服非常考究,在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真正穿起来耗时费力并且没有现在的衣服舒服,这是制约汉服发展最大的原因。而且人们现在生活节奏非常快,就连吃一个饭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很多人都吃外卖,快餐,如果穿汉服的话,不光穿衣服耗费时间,就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会增加很多,这对于时间紧张的现代人如何能忍,很多人不选择汉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