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求读后感 600字
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又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
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小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总之,这部书,读一读还是比较好,你一定会收获不小。
Ⅱ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300字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
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
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
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
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
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
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ps:<中国人史纲>,柏杨着。书已读完一月有余,感触颇多。一直想写篇书评,然面对浩浩五千年的历史,纵有柏杨先生的妙笔解读,依然惶惶不知从何落笔。没有顾湘的文采,没有了悠闲的时间,万千感慨困于胸腔,着实难受。完不成书评,终是咬咬牙,挤出一篇读后感,算是给自己一个慰藉,给读过此书一个证明。茫然不知所云,贻笑于诸前辈之前了
Ⅲ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里定义了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具体是什么谢谢。
第一历史是真实的无法还原的历史.第二历史是人们从历史文献记载以及一些历史古籍,文物而了解的历史,第二历史只可能接近第一历史,但是不可能完全代表第一历史.我们现在学习的历史全部是第二历史.当然这些都是听易老师说的,呵呵
Ⅳ 颠覆认知,《易中天品三国》拿着史料反演义,我们之前看了假三国
之前我们看的并不是假三国,只是我们之前一般看的都是三国演义,还有语文教科书上的故事片段。而易中天是拿着各种史料、出版物来推翻小说,“哗众取宠”是我个人对易中天的总结。
易中天让我们换种角度看世界,也是不错的,只是我们不能偏信他的观点。我们并没有看假三国,读历史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更加具有智慧。
Ⅳ 学历史的十大优点
(1)以史为镜,知对错,推断未来
(2)知道自己的东西来源
(3)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心胸开怀
(4)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探索人的进程
(5)传承文化,没人学怎么有人教呢?
(6)茶余饭后,闲谈,发表观点
(7)能评论过去,是了不起的
(8)历史是战乱拼接的,朝代的更迭是血腥的,学会布兵
(9)不断的纷争,才有思想的涌现,能在和平的环境下感受这些英杰是感慨万千的
(10)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兴趣是第一好处吧
Ⅵ 《易中天中华史》能不能撑住《二十四史》的分量易中天能超越司马迁吗
咋看一眼问题还以为是个笑话,再看一眼的确验证那句话“搞笑,我们是认真的”。易中天与司马迁相比就如同萤火虫的微弱荧光遇见苍穹之上的皓月,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太史公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才,属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自创的纪传体史书模式更是开启后世史官的先河,仅凭《史记》两个字,就足以让司马迁与秦皇汉武这样的帝王相提并论,所以不是易中天可以比拟的。
Ⅶ 易中天中华史的介绍
由着名学者易中天为您讲述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首部从全球视角为中华文明立传的经典巨着。《易中天中华史》是201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易中天。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网络全书。由着名学者易中天为您讲述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首部从全球视角为中华文明立传的经典巨着。见解独特,轻松好读。读历史,懂人性,鉴古知今,提升洞察力!
Ⅷ 学习历史的好处有哪些呢
观点来自易中天。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和最前沿的理论相比,它自然是有些落后和保守的,但是它依然是构建一门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入门者最好的学习对象。
那些掀起历史波澜的事件,有着怎么样的时代背景,站在时代潮头的人,又是怎么与时代的浪潮相得益彰。他们的所作所为自然不可能照搬到现在,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些经验,抽象地总结出些原则性的东西,在如今这个更加复杂多变的时代指引我们。
微观一点,历史的意义就更明显了些。对我们个人而言,无需了解时代的脉络以及时代将如何发展。我们只需要去看故事,就像看小说一样,从一段故事里思考一些道理。
易中天:学历史有什么用?
现实比小说更荒诞,也更没有逻辑,能从中见识到的也就更多。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是为什么失败或者成功。任何一个能够在历史中留下名字的,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是身份,或者是能力,平头百姓在史书里不过是用来体现项羽勇猛的一百个人之一。
Ⅸ 易中天《我们为何要苦读经典》
易中天:什么是经典 我们为何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着作。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世界各民族都产生过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的思想文化经典,这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
但是,大家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来,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它有用吗?有!
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比方说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样一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
比如说,先秦诸子中,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
尽管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释迦牟尼等等产生在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民族,远隔千山万水,也没有什么来往,但是他们却有惊人的相似。
我认为,第一点是对待人、对待人类社会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理性态度;第二个就是对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幸福的终极关怀。相比当时其他国家的思想家,中国的思想家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的伦理的、道德的、政治的、艺术的关系,更注重社会的稳定、安定、和谐。
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潜下心来,多读经典,特别是多读中国的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 (易中天)
Ⅹ 如何评价易中天写的《中华史》全面吗可读性怎么样呢
早期看过易中天出版的《祖先》等几部作品,感觉主观意识太强,并有牵强附会之嫌,后来购买了两本电子书,也一直未看,闲置app里,总觉得有时间去耗磨这些一家之“言”,个人史观,没有岁月沉淀的新书,不如去看看前四史,譬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总而言之,不管哪位作者的书籍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主观倾向,有的痕迹明显,有的隐匿其中,而历史却是客观的,我们无法穿越回去亲历历朝历代的生活,只能通过不同作者的解读来感知,这使得主观与客观之间亦接近又遥远,历史的真相越发地扑簌迷离,躲臧在脸谱的后面,任由个人喜好厌恶去妆点,于是乎,开国皆为明主,强命必为中兴,亡国暴虐桀纣。因此,喜欢就看看吧,也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