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么迅速学会春秋战国历史
入门建议看编年体 战国的部分看《资治通鉴》的周纪和秦纪 可以理顺历史发生的时间脉络 语言也比较好懂
春秋部分主要是《左传》 是春秋末期写的 语言较难
《史记》和《国语》是纪传体和国别体 对时间没什么观念的看起来会比较乱,建议捋清了以后去看 内容比较全面和深入 属于进阶
主线之外的轶事之类 可以去看《战国策》、《说苑》 和《新序》 都是刘向编撰的 里面记载很多有意义和有意思的趣事 属于野史
只是有兴趣可以去国学123看 开始不需要买书
百家讲坛也有一些适合初步发展兴趣 例如李山教授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两部 姜鹏解读资治通鉴第一部 方志远教授的国史通鉴第二部 另外还有爱奇艺的谷园讲通鉴 这个是脱口秀 语言比较风趣 但是讲的故事内容都是有史可寻的
Ⅱ 如何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平王东迁以 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 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 《春秋》,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春秋时代,先后出现五个霸权,史学家称为"春秋五霸"。
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
战国 (公元前 476 年 ~ 前 221 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着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酪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着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骤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愈来愈多,愈打愈大。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人们都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排挤,离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也日益强盛了起来。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招徕士人,发展水利,对外用兵,图谋吞并以濮阳为都城的卫国,引起周围国家的不满。这时,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进行改革,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抚流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魏的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从此,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给予土大夫的优厚俸禄和舒适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专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着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分化六国)和合纵(联合抗秦),导演了一幕生动悲壮的活剧。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向东方扩张领土。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它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意图,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它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后一次大战。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着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公开的秘密的、光明的卑鄙的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长平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政。然而,历史的大潮已无法扭转,六国终于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于东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君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于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 而卒,秦庄襄王继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岁的秦王政继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又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平嫪毒之乱,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于十七年(前230年)灭韩,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灭赵,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Ⅲ 想了解春秋战国史应该看什么书
1、《史记》司马迁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着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资治通鉴》司马光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4、《左传》
《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着作。
5、《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为明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当周宣王轻易见杀,当褒姒巧遇得活,《东周列国志》拉开了它那长达数百年史事的序幕。这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Ⅳ 怎样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有怎样的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可以说是中国史独一无二的时代,这期间,政治、军事、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百家争鸣,合纵连横,各式各样的改革,变法。有论语、孙子兵法等着作,长平之战、围魏救赵等着名战役。出现了秦始皇,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孙子,商鞅,吴起,白起等传奇人物。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个屌的不行的时代。东周列国,听起来很屌的名字,为啥呢,因为根本记不住啊,太乱了。
郑国,宋国都地处河南,郑国曾仗着自己协助杀敌有功,目无王室,和周王打过一架,还射中过周王的肩膀,当时可谓是气焰嚣张,但是后来自己不争气,越来越怂。宋国(帮齐国处理过家事)虽有远大的理想,但是被楚国一顿揍,学乖了!最后两个国家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两边讨好,苟延残喘!(陈,曹,卫,滑,蔡,梁,随,申……等等)
Ⅳ 怎么系统地学习春秋战国历史
勤读书,历史学习从来没有捷径,就是不断的读书,读书 ,读书 ,学历史不读书,那趁早转行。读什么书?最最最起码,名家的书。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你得知道,经典的学术着作,你得看 多思考,汲取他们的学术营养,塑造自身的专业素质,记住要想当一个专业的历史本科生,那就得对的起专业二字,市面上的科普书要慎读,如果当有人问你专业研究历史应该读什么书时,你推荐易中天,当年明月,那就是不专业,野路子,没品位。
Ⅵ 如何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
战国不太了解,春秋相对简单一点。只要理清六个国家的历史就可以了。
郑国: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第一个反抗周天子的诸侯国,射王中肩。后来沦为晋楚争霸的靶子,可以说晋楚争霸就是围绕着郑国来进行的;到后来郑国也学乖了,做起了墙头草,也不抵抗了,谁打过来都投降,两边都讨好,虽然两边都不怎么买账,却也不好把它怎么着。
齐国:第一个征服各诸侯的霸主,齐桓公死后逐渐没落,时不时的欺负一下身边的鲁国,逼的鲁国只好投靠强大的晋国,齐国吃了晋国的亏之后也象征性的投靠南边的楚国以牵制晋国。但由于远在东边,齐鲁不是晋楚争霸的主战场,大部分时候都是齐鲁互斗,互相解闷;
晋国:第二个强大起来的霸主,整个春秋时期都很强大,直到三家分晋。跟楚国的争霸处于略占小便宜的地位。把西边的秦国牢牢地摁在关内,支援东南的吴国来骚扰楚国。
秦国:一心崇拜中原文明的西方小国,只要有机会它就要去中原掺和一下。它逮着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帮助平王东迁,由此正式成为诸侯。但守在它关口的是无比强大的晋国,它几乎没有机会东出函谷关。在无数次被晋国欺耍和痛扁之后,终于认清了形势,转而向西发展。穆公霸西戎,一举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国土面积大了。但东出的心始终不死,南联楚国,东联齐国。但凡晋国反对的,它都支持。同时大力引进中原的人才,奋发图强。这个被晋国压制了几百年的国家,在晋国倒下之后,迅速涌向中原,成为一匹来自西北的狼。
楚国:从楚文王称王开始强大,略早于晋国。连年征伐,很快就打到了中原腹地。但是遇到了齐晋等中原大国的阻挠。也不敢直接跟大国冲突,就只好拿中原的门户——郑国出气。齐晋当然不能放任楚国吞并郑国来直接威胁自己,就围绕着郑国打起了拉锯战。晋国扶持了吴国之后,楚国也陆续扶持秦国(对付晋)和越国(反制吴)。
鲁国:来头很大,实力却很弱。本来春秋的舞台上它只是个跑龙套的。奈何《春秋》是鲁国国史,以记录鲁国国事为主。所以想绕过鲁国来了解春秋是不大可能的。
可见春秋这段历史的主线是晋楚争霸,但它的发展规律却不完全是此消彼长,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封建制度下各国权力分配的矛盾。各国纷纷对封建制度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比如晋国逐公子,齐国用客卿,秦国广招贤等等一言难尽。但都没有彻底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最为接近解决的是楚国,国土并没有完全分封给卿大夫,多余的国土置县。而且已分封的国土也不是永久的,离开职位一段时间之后,封土要收回国家。后来的郡县制就是在楚国的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里补充一下封建制度的弊端:天子的嫡长子继承为王,其他儿子就分封为诸侯,可是后来的周王已经没地可以分封了,周平王的时候自己的王畿都没了,东迁洛阳,寄人篱下,混得连诸侯国都不如了,他还怎么分封诸侯?同样的,诸侯的嫡长子继承为诸侯,其他儿子就要分封为卿,可卿的职位有限,大国六卿,小国三卿,毫无疑问,这个竞争也是激烈的,鲁国三桓长期霸占三卿,晋国各大世家互相倾轧打斗,争夺六个卿位,根本没有机会留给新国君的儿子,晋厉公赢得了晋楚争霸的鄢陵之战,应该说是声望很高了,就因为想安插自己的亲信胥童做卿,结果就受到了六卿的联合抵制,净诛三郤之后,因不忍再杀大臣,结果反被大臣截杀,上谥号为厉,单车陪葬。继位的晋悼公也是文韬武略,想把大权收回,结果落得个早死谥悼的结局。这就是分封制造成的矛盾——分不下去了。各国内部都是这个问题,内斗严重。
Ⅶ 怎么系统地学习春秋战国历史
春秋战国之时,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拒土称王,无形中使得各地形成了具有本王国特点的文化,鲁重礼,齐重商,楚重农,燕重武;在兵法上则燕赵之地因匈奴之扰而有精兵强将,善攻;楚据长江天险而兵精粮足,善守;秦因地利之便进则兵出三晋,南下巴蜀,退则据潼关之险而拒天下兵马,攻守兼备.
但同时,因各地兵祸不断,也间接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使得各地的文化不断重复着兼并,发展,创新.而各地的兵法谋略得以相互促进影响.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地呈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之向,所以我中华大地得以名将辈出.
反观后世,虽也有分裂之时,但再也没有春秋战国八百载纷争时间之长,各地虽也有名将,猛将,但他们只能代表一时一地,而无法和春秋战国中能代表我整个中华大地文化兵法特点的名将们相提并论.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名人,名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Ⅷ 如何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
春秋战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最早的就是诸侯国的划分:
诸侯们根据自己的血缘和功劳分到了不同位置的土地。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燕国、楚国、宋国、郑国、卫国、鲁国、吴国、越国、秦国,等等。
接着,就到了齐桓公(小白)称霸:
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为霸主(史称“春秋首霸”)。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霸主会盟的制度。
然后就是齐桓公死后,因为齐国的内乱,宋襄公接手了中原领袖的位置:
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等为乱,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楚成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拥立齐孝公、平定齐乱之功,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反而见辱于楚。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
往后,因为晋献公的昏庸,晋文公夺权,在他的治理下,晋国成为了新的霸主: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宠信爱姬,使国政大乱。前636年,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再往后,楚庄王的改革使楚国国力大增,一战功成,问鼎中原:
楚庄王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悉心改革后,前597年开春,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楚庄王趁势而起,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楚庄王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包围郑国国都,晋国闻讯支援,双方大战于邲。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一战功成,问鼎中原(即“楚王问鼎”)。
紧接着,秦国的崛起也随之而来,秦穆公成为了一代霸主:
秦穆公继位后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孙枝为重臣,扶持晋惠公(姬夷吾)登基,还在晋国闹灾时接济晋国。可晋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给秦国(晋惠公许诺:若成功夺位,必赠秦五城),反而恩将仇报,在秦国同样闹灾时,一颗粮食也不卖给秦国。秦穆公大怒,亲率孟明视(百里奚之子)等人讨伐,并生擒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
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晋怀公),在秦国放走晋惠公之后如约到秦国做了人质。秦穆公为了继续掌控晋国,将女儿怀嬴许配给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晋国登基之后变卦,与秦国交恶。秦穆公之后又将怀嬴改嫁给姬重耳,并辅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着名的:怀嬴改嫁,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多称为:秦晋之好。
后来晋国发生了着名的事变:三家分晋。自此,春秋时期结束,进入战国时代。
春秋晚期,晋国被晋国韩氏、晋国赵氏、晋国魏氏、晋国智氏、晋国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战国初期除了三家分晋外,着名的事件还有: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接着,就是各国的变法,第一个变法的国家是魏国,这使魏国成为了当时的第一强国,这次变法就是:李悝变法。
然后各国相继改革,最着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成为最强国的道路,可与魏国的李悝变法并称战国时期最成功的两大变法。
其他还有: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韩国申不害的改革、齐国的邹忌改革、燕国燕昭王“千金买马骨”。当然,论效果比起上述两大变法差太远了。
注意:这里一并提及,并不是说各国都是这一时期改革的。
然而,天时地利,最强两国:秦国和齐国争霸,接下来,就是那着名的“合纵连横”的时代了: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着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分化六国)和合纵(联合抗秦)。这种情况又被称为纵横(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最终的结果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苏秦持六国相印。
然后,因为楚国王室的自身原因,楚国开始衰弱。
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车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 。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约齐愍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
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愍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然而,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燕国联合秦、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昭王自继位以来,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劝说齐愍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齐国只剩下两座大城,几近灭亡。
但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不过,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反观秦国,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
在秦国多年的休生养息后,终于展现了他的“獠牙”,“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着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食客三千),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该国的灭亡。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秦国因在长平之战损失严重亦自感力量不足遂撤兵。
最后,就是秦始皇帝一统天下了:
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赵;前221年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此,春秋战国时代结束,进入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