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换个角度看司马昭之心也还好,为何历史总是痛批他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个历史知名成语,每一部涉及权谋的电影电视,基本都能听到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出自《汉晋春秋》,相传为魏国第四代皇帝,曹髦的临终遗恨和控诉。
同时,也将司马昭彻底打成反派,成为后世人们心中阴谋家、野心家、谋朝、篡位等等言行的代名词。可是,这是真的吗?成语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历史远比我们想的要精彩。
如果司马昭真的没能力,他是凭啥覆灭蜀国,他儿子司马炎又哪来的实力去一统中国?乱世的百姓实在凄苦,有这样一位能人,结束那个混乱的时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历史评价是看一个人的政策、功绩,而不是靠一个所谓成语,来界定的。司马昭之心与路人皆知的弑君说,不能划等号。
B. 如何看待司马昭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死后,司马昭召集幕僚商讨对策。仆射陈泰拒绝入宫,最后是被装上车子,才拉着进了宫。陈泰将曹髦的脑袋枕在腿上,抚摸着皇帝年轻而倔强的脸,大哭不止。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司马昭问:玄伯,现在天下人都怎么看我?陈泰:现如今,只有杀了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还有没有别的方法?陈泰:难道你还想让我继续说下去吗?不久,陈泰因悲痛过度,呕血而亡。
但,曹操是伟人,刘备是伟人,诸葛亮是伟人。司马昭,却不是伟人。
司马昭,曹魏帝国实际领导人、司马家族第三任领导者,三国末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昭在位期间,成功的将曹魏帝国皇帝彻底架空,给司马炎留下了众多既忠心又有才的文武人才,完全奠定了西晋王朝的基础。
C. 司马昭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对司马昭的评价是怎样的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封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昭生平与正史相差不大,早年随父司马懿抵御诸葛亮伐魏。多有军识。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专揽国政,并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蜀灭亡后,钟会阴谋造反,司马昭率领大军亲讨。未至,钟会业已败亡。回朝后自称晋公,后加晋王。立子炎为世子。司马昭戏责阿斗,阿斗蜀乐不动情。咸熙二年,昭中风猝死。数月后,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D. 三国中司马昭是个怎样的人
提到司马昭,大家第一时间想到司马昭之心,仿佛司马昭一直被冠以一个篡权夺位的政治家的标签,可是尽管这样,最终当皇帝的也不是他,他的作为只是推动了历史进程。对于一个人物的评价,我们自然不能只看一面,实际上的司马昭在历史属实算的上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
因此,大家不应该只记得一句俗语,更应该好好了解司马昭的一生,世人皆称他为人宽仁大度,降人不杀,当年寿春一战,敌军头领文钦的儿子文鸯、虎不仅不杀,还封为侯,这种举动让吴国的民众都佩服不已,心悦诚服。
E. 大家怎么看待司马昭
司马昭是曹魏后期的权臣 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一直想取而代之,也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F. 如何评价司马昭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北魏重臣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之弟,他继承了父兄留下的基业,成为魏国最有权势的人;在他手上,司马氏进一步发扬光大,几乎接近统一中国的顶点,“三分天下有其二”,民间有传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他却将自己比作魏王曹操,曰:“魏武帝昔日不肯受禅于汉,恰如今吾不肯受禅于魏也。”
那么,司马昭是如何为司马氏最终统一天下扫清障碍的呢?
在实际伐蜀过程中,邓艾偷渡阴平,出奇兵,直逼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司马昭为防邓艾、钟会生变,令卫瓘监督两路军马。果不出所料,邓艾、钟会密谋造反,卫瓘先发制人,将叛将斩杀。至此,西蜀安定,尽归魏晋。
纵观司马昭伐蜀一役,其展现的谋略完全不下其父司马懿,名将姜维、邓艾、钟会等均不是他的对手;伐淮南叛军,更是远胜其兄司马师。称他是司马氏的“中流砥柱”,一点都不为过;司马氏能最终统一天下也绝非偶然。
G. 历史上的司马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说起司马家,总会提到三马同槽。即司马懿、司马师以及司马昭。西晋王朝的基业算是这三父子打下来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更多的是和孙权一样萌父辈福荫。
以司马家在魏国的势力,杀死皇帝有一百种可行的方法,司马昭完全可以不声不响的杀死皇帝,然后找一个替罪羊,再号召群臣立自己为帝,名正言顺的登上帝王的宝座。
但司马昭偏偏选择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死天子,闹得朝野震荡、天下哗然。
论头铁,司马昭绝对可以称之为“三国第一铁头”。
H. 历史上的司马昭是个什么样的人
1、司马昭尽管在历史上背负了权臣的名声,但是在客观实际中,司马昭的所作所为还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他善于主动配合友邻部队作战,是三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2、在东关战役中,就军事指挥特点看,诸葛诞与司马昭以前经历的主要战役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相比,明显不是一个水平,同这次战争后司马昭在平定关中,征服灵州,平定叛乱,招抚北方蒙古高原少数民族,以及在淮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曹爽伐蜀战役中,司马昭就对夏侯玄提出险地应该谨慎、不可久留,并且判断出了敌军会抢占各险要防御。
生平经历:
(1)司马昭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景初三年(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
正始元年(240年),司马昭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当时正值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以后,司马昭免除苛捐杂税,不误农时,百姓大为喜悦。后转为散骑常侍。
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蜀将王林夜间偷袭司马昭军营,司马昭坚持按兵不动。王林终于退走。事后,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占据险要之地而固守,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攻坚而不能下,应赶快撤退,以后再作打算。"曹爽等引军撤退,费祎果然率兵急奔三岭,截其归路,魏军夺得险道才得通过。回到京都,拜为议郎。
I. 如何看待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宣帝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