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国历史经历了多少分分合合

中国历史经历了多少分分合合

发布时间:2022-09-18 08:55:28

‘壹’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大统一都在什么时期

夏朝 前2100-1600 启 阳城 存在500年

商朝 前1600-1100 汤亳 殷 存在500年

周朝 前1100-256 武王 镐 存在844年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阳 存在15年

汉朝 前202-公元220 刘邦 长安 存在422年

隋朝 581-618 杨坚 大兴 存在37年

唐朝 618-907 李世民 长安 存在 289年

宋朝 960-1279 赵匡胤 开封 存在319年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存在97年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 存在276年

清朝 1644-1911 努尔哈赤 北京 存在267年 回答者: facmain | 四级 | 2011-4-19 20:00
秦(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然后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刘邦在楚汉相争中最后胜出,建立大汉帝国。
晋朝(公元265-420年的建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分裂,统一全国。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
宋朝(公元1127-1279年)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实现统一。
其余朝代的更替基本都是在一个比较统一的情况下,又一个政权取代另一个政权

‘贰’ 历史上分分合合的事

在中国历史中有句老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一次分合的过程中,群雄逐鹿的动荡战乱,国家朝代的兴亡更替,将平民百姓卷入到一场鲜血与生命的大博彩中。这分分合合的宿命,到底其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呢?是天命气数的轮回?还是英雄人物野心的消长?亦或是国家社会的演化?在这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每一次的分分合合到底将中国引导到什么方向?未来又会如何?

本文将就以上这些问题,抛砖引玉,与读者共同探讨一下。全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中国历史上数次的分裂与大一统,焦点在于每一次达成统一的一方是如何脱颖而出又是如何维持稳定统一的。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最根本的是依靠两个特点:1.制造工具;2.人与人的合作。在随后漫长的人类内部竞争中,决定最终胜利者的往往也与以上两点一脉相承。谁的工具更有效,哪个组织能够在更大规模上达成有效合作。

如果把夏朝的建立看作中国第一次的大一统,这次统一的实质相当于血脉传承替代禅让制度。从此以后,竞争中国主导权的基本单位成为了一个个的家族。那么为什么父传子这种权力世袭制度会在之后的几千年里顽强地生存下来呢?除去人类对保存自己基因的生存本能以外,血脉传承作为一种制度,其优点在于清晰、明确、几乎很少出现争议。而且,基于血缘的家族,其成员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合作的建立也更容易。所谓上阵父子兵嘛。至于禅让制度,与其说是基于个体能力选拔领导者,不如说是基于上一任领导者喜好随机抽取接班人。毕竟几千年前没有智力测验,而直到今天也没有人可以清晰地说明什么样的领导者是有能力的。

在确立了血脉的地位后,中国社会就成为了一个个家族竞争的舞台。谁能占据更肥沃的土地,谁拥有更多的生产者(奴隶),谁就能拥有更多更强壮的士兵。但是不同家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排呢?夏朝没有给出答案,于是他们就被周王朝干掉了。随后的周王朝之所以能够稳定存在几百年,是因为周公制定的“礼”的体系给各个家族的关系做了一个理性的安排。王、诸侯、大夫清晰分级,每一级别的家族所能拥有的资源设置明确上限,同时在外敌入侵时,周王朝统合各个家族的武装力量进行联合防御,正是由于这项托拉斯协议的存在,使得炎黄子孙能够保有东亚大陆平原地区的肥沃耕地,外敌也许可以偶尔侵入,灭亡西周,但他们无法持久占领,而不得不在诸侯的军队赶来时退却。周王朝的制度安排使得中原地区成长为东亚的核心,也使炎黄子孙在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超越了周边的少数民族。

那么周王朝又为什么会衰败,而让中国迎来分裂的春秋战国时代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防御协议的安排:周的核心家族在中原内部的安全地带,而把异性家族安置在边缘地区,阻挡外族的入侵。然而,不承担风险的家族自然也无法收获最大的收益。当其他家族兴旺发达的时候,周王朝的核心家族却逐渐衰败了。但所有诸侯国仍然接纳家族联盟的制度安排,只不过老大轮流做而已,看谁的拳头大嘛。

直到秦始皇出现,又一次制度变革的契机出现了。秦的统一至少证明一个问题:家族之间靠联盟已经无法抵御强大的外敌入侵了。当外敌够强大够机智的时候,家族联盟只有被各个击破的份。从军事角度讲,中央集权绝对比联军的多头指挥更有效率。秦王朝的建立,实质是终结了各个家族分享权力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独大,中央集权,全天下其他姓氏都是给秦王族打工交税的。理论上讲,这种中央集权消除了各个家族的流血纷争,以统一换和平,就像张艺谋的“英雄”里面所幻想的一样。可惜,秦始皇当年可没打和平这张宣传牌。秦王族的超然地位唯一的依靠就是秦军的暴力,而民众在统一后得到的也不是和平,而是徭役以及酷刑。结果就很明显,当秦军的机动力战斗力被此起彼伏的反抗消磨到极点的时候,围绕着秦家族的中央帝国也就垮掉了。

秦亡后,项羽对中国的发展没有什么安排,只是依靠思维惯性短暂恢复战国的格局。可很快刘邦就证明了,目光局限在地区的家族(西楚霸王),不管战斗力多么强,也耗不过统合天下的家族。于是,尽管刘邦屡战屡败,但最终还是很流氓地磨来了项羽的失败。

随后的汉王朝在建立初期通过休生养息政策让民众真正得到了统一换来的和平以及繁荣,可以说文景之治就是之后几千年中国人心中统一的理想情景。汉王朝统一的实质就是一点:大家从此都是一个皇帝的子民,不能轻易彼此开战了。皇帝及其衍生的中央政府作为一切争端的最终仲裁者,比起诸侯国混乱地打打杀杀要高效得多。这最根本的特点经过儒家学说的包装就变成了皇家所拥有的天命血脉以及君臣有别的纲常忠义。

然而,不同家族对于中央政府权力的争夺仍然在继续。首先,皇族内部在汉初仍然延续了分封制度,皇帝之下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王国。其次,异姓家族虽然无法封王,但还是可以参与中央政府的管理,特别是在与皇室联姻之后。理想状态下,这些亲王和外戚将会对皇帝充满了基于亲情的拥护和保卫,而且其权力也会受到皇权的压制。但是历史从来不是那么理想的。于是汉朝就有了七王之乱和无数外戚夺权的故事。

当汉朝终结于曹、孙、刘之手的时候,没有人再相信皇室得到的上天眷顾了。皇室通过儒家思想戴上的特殊光环消失殆尽,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充斥着各大家族此起彼伏的争权与篡位,第一家族无法稳定的保持其超然的仲裁地位,自然也无法维持大一统帝国的长期存在。

到底如何长期维持第一家族的实力呢?这个严重的问题终于在隋唐时代得到了改善,解决方案就是:科举制度。皇帝作为第一家族,在其广阔的直辖土地上,不再单纯依靠其他有实力的大家族来维持统治,而是通过面向所有人的科举来解决中央政府的人才问题。这下子皇帝身边的自己人终于不再只有那些宦官了,也不用到处三顾茅庐赤脚迎客了。天下有实力有智慧的人们会纷纷自动地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皇权的维护者。

隋唐再一次达成稳定的大一统,其实质就是基于科举制度的皇帝官员分权格局代替了纯粹基于血缘的世族政治。自此以后几千年间,中国历朝历代国家内部的权力分配机制几乎从来没有跳出科举的框架,变化的只有皇权与官员阶层之间的比例而已,直到清末废除皇帝。

虽然科举制度解决了皇帝对政治人才的需求问题,但仍然有另一个显着的不稳定因素威胁着大一统帝国的延续。那就是军权与政权的关系。任何一个政权,其最根本的权力基础在于国家暴力,对内维持治安,对外抵御入侵。而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精兵强将与乌合之众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军事指挥的专业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对皇帝管理自己的军事力量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皇帝本身可能不懂军事,需要寻找代理人;另一方面即使皇帝本身是将军,他也不可能一个人把大一统帝国的治安与边防照顾得面面俱到。所以虽然政务在科举制度下集中到皇帝与中央政府,但军务却仍然与分封制大同小异。将在外,君令到底受不受?这要看皇帝手中的军事力量了。而当地方军事实力由于安全问题(边患或是暴动)而膨胀,中央实力衰弱丧失威慑力的时候,大一统的唐朝就被它自己的节度使们打散了。

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以往大家族之间的政治竞争被将军们的流血政变所代替。一个又一个的政权此起彼伏,纷纷由于内部的军权挑战而崩溃。直到宋朝的建立,汉族才又重新获得了一个稳定的相对大一统的政权。

宋朝的制度进步,其中相当关键的一个特点就是政权对军权的严格控制。宋朝皇帝对于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地方军阀带有天然的敏感,因为他们开国皇帝就是这么起家的。但军队还是需要将官的。怎么管理将官呢?宋朝提供的答案是1)文职官员的监督管理;2)完善的武举制度;3)强大的皇帝直属禁军。对于不服军令的将军,文官负责撤换之,而武举选拔的人才负责替代之,维持这一秩序的就是皇帝手中的军事力量。应该说,这种制度安排已经是相当严密了,直到今天,国家对将军(不是军队或士兵)的控制最核心的也就是靠这三条。

然而,这种制度安排自然也有它的问题。第一,它选不出也留不住军事天才。当皇帝需要以将军的可替代性来保证自己对军队的控制时,没有哪个皇帝愿意看到一个不可替代的军事天才。按照这个逻辑,岳飞的罪名的确是莫须有,因为宋朝皇帝不需要岳飞的存在。第二,这个制度重内轻外,帝国核心的禁军强于/多于应对边防的外围部队,但却不会得到实战的检验。万一哪一天皇帝心血来潮御驾亲征,或是不幸被人家打上门堵在家里的话,呵呵,问题就大了。

相比起来,宋朝北方的竞争对手们则对政权军权有着不同的安排。游牧民族的生活决定了其全民皆兵的特点,一方面赋予他们较高的攻击力,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社会结构中政权与军权天然地合而为一。历史上,由于游牧经济的不稳定性,北方民族通常生活在一个个分散的部族中,偶尔会在某个天赋超人的军政天才推动下形成部族联盟,但却较难维持长期稳定的中央集权结构。但在宋王朝时期,两个因素给少数民族政权带来了便利。1)随着中原汉族文化的辐射以及民族的迁徙,北方地区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混合,增加了社会的稳定程度。2)就像唐王朝曾经采用少数民族雇佣兵一样,北方政权可以采用汉族雇佣政务官/经理人。事实证明,后者的搭配比前者效果好得多。这些接纳了汉族政务官或者汉族政治经济策略的少数民族政权,实际上近似于采取民族开放政策的唐朝,区别只是这些少数民族皇帝还有本族的职业化军队可以依靠。

比起宋朝,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安排是不是更加具有效率呢?这要看他们对汉族开放程度以及本族的战斗力高低了。相比起宋朝这个汉族政权,其实反倒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一套稳定的解决方案。从此以后,在中原大地上竞争的主体就不再只是汉族内部的大家族了,而是上升到了民族这一层次。

有人说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倒退。笔者对此有谨慎的保留意见。当制度安排已经能够维持大一统政权的稳定与经济效率时,历史就不再怜悯任何一个偏安一方的地方政权了。长江保不住南宋;大漠护不了北元。如果把北宋也考虑在内,元代替宋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在战争中,农耕政权已经很难靠武装农民人海战术来抵挡拥有精锐骑射常备军的游牧政权了。

当然,作为一个政权,元确实很不成熟。其实大部分蒙古人恐怕对于治理国家没什么兴趣,遍及欧亚大陆的征服史大概也就算是一次大范围的远程的长期的抢劫而已。元朝对于内部的权力分配、人才选拔以及军权的管理都是相对混沌的。从制度演化的角度讲,元朝用自己的短命证明了一点:暴力维持的民族歧视体系是不稳定的。压迫的链条总会有脆弱的一环或是腐朽的一天。当朱元璋的骑兵可以和蒙古骑兵正面冲突的时候,元朝也就自然地被明朝取代了。

在元朝之后的明清两朝,都是稳定的大一统政权。两者的交替只是军队战力此消彼长外加一系列偶然因素影响造成的。两者都采用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安排,继承了汉、唐、宋的经验。可以这样讲,汉朝开始,皇帝的存在可以防止各大家族随意开战,隋唐开始,皇帝的存在可以将社会权力导向有能力的人才,宋朝开始,皇帝的存在意味着国土完整与社会安定的唯一责任者。而明清对皇帝制度的贡献就在于:如果哪个皇帝做不到以上三点,特别是第三点时,他这个皇帝也就做不下去了。

的确,当西方人开始插手东亚大陆事务而无人能阻挡的时候,清王朝和皇帝制度也就随之寿终正寝了。东亚大陆稳定统一的格局被100多年的分裂与内战所代替。为什么经过多年完善的皇帝集权制度又突然不稳定了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武器的发展重新定义了军人。当火器进入战场时,冷兵器部队和平民就没多大区别了。所以清朝皇帝实质上等于被突如其来地解除了武装,数次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清王朝的衰弱直接暴露在国人面前。没有军事实力的皇帝,不就是一块待人宰割的肥肉么。

同时,西方文化进入东方也给社会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人都知道稳定的大一统政权可以给民众带来和平、繁荣与安全,但如何重建一个没有皇帝的大一统政权呢?孙中山的答案是共和,先生自己没来及做;蒋介石的答案是军事独裁,可惜只做到了军阀联盟一家独大的程度;毛泽东的答案是共产主义,到1949年,他做到了农民军进城的程度。

今天的中国,算不算一个统一、稳定的政权?是不是给民众带来了和平繁荣与安全?各位读者自有心证。

如果对这整篇文章做一个总结的话,可以这么说: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由分到合的过程都是民众追求和平、繁荣与安全的过程。而每一次由合到分的过程都是在旧有制度无法保持稳定时,新的制度探索相互开始进行竞争,直到产生又一个可以维持大一统政权稳定存在的制度为止。

一些朋友对于台湾问题的分裂现状耿耿于怀。个人的一点浅见:台湾能不能拿回来,这也许可以通过讨论武器装备等军事问题来解决。可台湾能不能留得住,这大概就需要大家做更多的思考了。诸位觉得那个包容台湾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诸位的所作所为对于实现那个理想中的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叁’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分裂,各持续多久啊

主要有两次,一次是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到公元前220

,汉朝以来汉人尚武风气渐失,到南北朝,十六司马争权,中央汉族争权逐渐丧失凝聚力,胡,羌,鲜卑

等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大举入侵中原,我个人拙见,其根源在于曹操开的坏头吧,挟天子的事情从他开始,

司马氏内部纷纷效仿,屡试不爽,导致汉族争权一直忙于应付内部的争权夺利,有点能力的就想着挟天子

加九锡。
要说影响嘛,西晋被刘汉消灭,中原的皇族和百姓大量南迁,和江南本地大姓豪族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混合

体,自然是丰富了江南的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江南在政治上正统地位,可是这个东晋政权并没

有因为这次死里逃生而自此发奋,卧薪尝胆,从而光复中原。整体上,这是个比较消极懦弱的政权,只在开始几年让人看到点同甘共苦的气息,甚至实行过禁酒令等等,然后就慢慢习惯了偏安一隅了。其间,桓温北伐,冉魏崛起,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都是汉人一举收复中原的好机会,由于东晋内部君臣猜忌,或者由于东晋政权的不思进取而最终没有成功,东晋以后,南方证券再想以正统的身份回到中原就不可能了,南北象是平等的两个国家其中南方政权更迭更加频繁。北方在北魏,经过几任皇帝的励精图治,特别一代明主孝文帝的锐意改革,使北方的文化经济都得到很大发展,渐渐立于不败之地了。南方政权大多只求能仪仗长江天险守住半壁江山。但是在整体懦弱的政权却涌现出不少北伐名将,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朝的陈庆之,已经成功的扶植起了北魏的傀儡政权,并一举攻下洛阳。梁武帝听信元颢的谗言,放缓了增援陈庆之的步伐导致后援不足的南梁7000精兵和尔朱荣的大军死磕,最终寡不敌众,陈庆之也是侥幸逃脱。梁武帝可谓是南朝里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了,可惜晚年迷恋佛教,盲目扬善,法纪偏废,而且忌讳忠言,对东西两魏过分依赖软实力,只想分化招降坐享其成。最终被东魏候景的一小只反叛军队灭国杀身,虽然候景后被陈武帝陈覇天消灭,但是这是南朝国运的分水岭,此前,北魏分裂,南梁是双方争取的对象,本国多年未经战争,国力应该是三国里最强的,可是却被候景之乱搅得一团糟,东西魏都趁乱打劫,特别是西魏,一举攻下江陵,掳走皇帝萧绎,夺取大片土地,从此南朝颓势,虽然后来又有南朝最英明的陈武帝出现,可惜出现的太晚,如果陈武帝早出100年,可能就是南朝统一中国了吧。
北方嘛,孝文帝不用说了,北魏的皇帝个个都还过得去,只是后来的汉化改革有点矫枉过正,失去了北方鲜卑民族固有的尚武风气,轻视北方防务,重蹈了当年汉人中原政权的覆辙,导致镇将叛乱此起彼伏,皇权偏废。西魏的宇文泰是个真正的人才,他的改革简明实用,注重实效,而且采取政策都是击中要害,比如废佛兴儒等,使西魏在险恶的环境下反而得以生存并逐渐壮大,最终孕育了空前强大的隋乃至唐。一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肆’ 中国历史上国共的分,合基本过程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分裂,1927到1937国共十年对峙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伍’ 中国历史主要有有4大分分合合.都是哪四个王朝

2楼的正确..
秦统一了六国(齐楚燕韩赵魏)
西晋统一了三国(魏蜀吴)
隋统一了南北朝
元统一了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南亚.及至欧洲(南宋.西夏.吐蕃.南洋.俄国等)

汉朝建国之前,虽然各地纷纷起义秦的暴政.但毕竟秦已经统一的中原,所以汉朝不算分合的
唐估计更不用说了,就是从隋的手里直接接过了.不算什么分合啊

‘陆’ 中国古代历史分期有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东周、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常识历史篇。

‘柒’ 有无人统计过中国历史平均多少年分多少年合

中国的分裂主要集中在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一共分裂了549年

第二阶段: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一共分裂了60年

第三阶段: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一共分裂了169年

第四阶段: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一共分裂了72年

如果把宋朝与辽、金等国家对峙也算作分裂的话,那么这段历史一共持续了316年

一般一个朝代更替的时间为100到300年,平均为150年左右。

但是纵观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话以战乱时期为主,大约占世界历史的65%。

一般一个朝代会有一到两次战争(最少的)

‘捌’ 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分裂,几次统一

春秋战国、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南北乱世、隋朝末年、五代十国6次大分裂。统一也6次,或者说一个朝代就统一一次

‘玖’ 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分与合的演变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文化大融合,其中有两次大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是从远古的部族文化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形成了百家争鸣,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第二次是汉魏以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时代被消化吸收,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前两次儒家都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但是第三次文化冲突却是儒家思想的节节败退,虽然早在明清之际西方文化就逐步传入中国,但真正冲击中国传统的封建
主义文化的西方近代思想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经过改良主义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
化运动,形成了中西文化论战。论战的性质实际上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
第一节从解释学和文化哲学看儒学的第三次转折--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如果我们从解释学和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和传统儒学的三大转折,就会发现:从夏商周三代经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两汉经学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远古的部族和地域文化演变出夏商周的王朝官方文化到春秋的官学下移,私学的出现,到战国时代儒、墨、道、名、法、阴阳、兵、农、小说家、杂家等各派学说的百家争鸣,再经过秦汉之际黄老之学与儒学互争统治地位,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终于形成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从文字的统一,古代经典的解释,思想的创新,每一个学派都有其自身特点,然而儒家思想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不是偶然的,尽管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但到了孟子时代已经前呼后拥引起各方诸侯和大夫世家的注意,到了汉代董仲舒哲学被定为官方学说,就在于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家族式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维护封建国家大一统的思想文化,其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与柔和的人性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决不是秦始皇那样的焚书坑儒,而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拾’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史上的分分合合

这跟制度是有关系的,古代史是家天下,利益集团主要在君主与臣子之间。
一般而言,创业之主都比较厉害,手下文臣武将都比较团结,水平也比较高,所以一个王朝一般开始的时候政治都比较清明,百姓生活比较富足。
但是经历几代君主之后,这些君主从小生活在富足的生活环境之中,对外面人民大众的生活缺乏了解,乐于享受,而执政的大臣各自为派,互相争权夺利,迎娶君主喜好,完全不顾虑最底层人民群众的死活,当底层人民群众生活没有保障,生命面临危险时,自然会揭竿而起,反对当朝执政者。
像秦朝陈胜吴广起义,因为耽搁服役面临死亡所以揭竿而起,汉末的黄巾军,上层统治者乐于享受,不顾民间百姓死活,百姓揭竿而起,隋末烽烟遍地,不也是因为隋炀帝重徭役,广征税,穷兵黩武引起人民群众生命缺乏保障引起的吗?
所以,古代史上的分分合合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分是因为人民的需求,和也是人民的需求,当统治者危及广大人民群众,自然会引起分裂,当人民群众向往统一和谐时,自然会时势造英雄。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经历了多少分分合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