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做好一个中学历史老师
一、好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基本技能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是有职称的人。所以,好教师基本的标准必须是具备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具备的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在课堂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持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五方面。一位好教师应该做到:1、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清楚认识所授课程在本学科总体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并能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撰写实用、有效的教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正确掌握教学媒体使用方法。2、能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好坏是评价教师工作是否胜任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做到“五看”:一看导入方法。要以为授新服务,不能喧宾夺主为原则,或开门见山、或联系旧、或设置悬念、或故事引入、或创设情景等,好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授课类型等因素,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二看能准确运用教学语言。做到“三有”:有形象、有感性、有幽默感。不同学科的老师除了正确恰当使用学科术语外,还各有侧重。语文老师应该突出语言感染力,数学老师则要突出其逻辑性、条理性,政治历史老师分析问题时要表现出语言的严谨、严密,社科老师的语言表达的要简洁、准确、有启发性等。对教学语言的评价看其即兴说话的能力,有“六要”:思路要清晰、构思要全面、应变要灵活、仪表要得体、教态要自然,表达要准确。三看教学设疑提问要恰当。启发式教学不是问答式教学,设疑要在恰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出,并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进行肯定和总结。四看能正确认识板书的作用。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把本节课知识点向学生整体、条理性呈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一位好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板书功底:文图准确,有科学性;层次分明,有条理性;书写(绘图)规范,有示范性;重点突出,有计划性;布局合理,有艺术性;形式多样,有启发性。五看能善于归纳总结。一节课上下来要对所授知识形成系统性总结,具有启发性,利于学生拓展延伸。3、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辅导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选择作业形式,布置作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够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作业要求明确,指导要及时;运用合理的作业批改方式,能够正确总结出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批与改、批与评相结合,及时进行课后辅导,既进行课程内容的辅导,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4、具有科学评价技能一能科学命题。通过准确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题目的难度和题型,掌握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二能够科学分析。根据每个考试题目的质量和考试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5、树立主动学习和研究意识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优先确立终身学习意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充实自己、提升教学素养;其次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主动参与,做研究型教师。当好教师、当名师就一定要会研究,教学即研究,树立“小课题”意识,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梳理独立撰写学科研究论文。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在听课、说课、评课上有自己独到之处,具体要求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评得到位。善听课。主动深入同头、同科、同级课堂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方面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全面客观了解学生,为自我成长打基础。精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说课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好教师能够运用语言把自己的备课思路和设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和他人交流、分享、提高的目的。懂评课。评课不是否定、不是挑刺儿,不可借题发挥,一伙人群起而攻之,对授课人品头论足,或者干脆一棒子打死,永不得翻身。好教师应该懂得,同样一节课,十位教师会有十种教案;同样一个问题,不同教师会有多种解法这个道理。好教师应该具有平等的思想、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对授课人的优点要大胆肯定,对其不足要直言不讳,通过交流产生思想碰撞,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二、好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形成一个认识:教材是我们教学的素材。不仅仅指课本,也包括考纲、考点、课程标准等;教材是工具,而不是拐杖。本着一个原则:教材是教学的例子。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或者拄着拐杖不敢放手。好教师应该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要有钻研教材的能力。首先能吃透课本。熟知学科性质,把握所教知识的内涵实质及其知识结构,熟知每章节、每单元的知识点、重难点,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是什么、如何是”,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只有知道了“是什么”,才能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其次能细心研读学科考纲、把握考点。考纲是是指挥棒,决定教学的方向,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该挂在嘴上、装在心里、用在实际的有效进行教学任务的指导性纲领。只有清楚考向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教师理解不深、认识不到位甚至错位,那么他们就很难将本学科的知识正确、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很难保证教学的高质量。二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好教师除了对所教年级课程熟悉之外,整个学科课程体系都应该清楚明了。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关联,给学生呈现出框架式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为了某一知识点而学习,学会横向、纵向双向思考问题,将知识整合,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样,教师不是为了单纯的“教”而“教”,学生也不是为了盲目的“学”而“学”,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提升。三、好教师必须能够会上课能上课不等于会上课。会上课分三个档次:能让学生爱听,能让学生掌握,能对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即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下,好多地方教研工作盲目跟风,今天学这个模式,明天学那个模式,学来学去把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变成了“花架子”的表演,只要有“剧本”,按照设计好的“台词”,加上表演功底,课上的叫“精彩”,学生配合的叫“绝妙”。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充其量就是跟着老师“跑龙套”,课堂够热闹,但不充实;讲课够花哨,但不有效。失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到最后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不是说这节课教师导入好、板书好、学生活动多、技术手段使用多、PPT制作精美就是一节好课;也不能说教师的外表美、教态好、口齿清晰、表演到位、语言感染力强就说课讲得好。讲课不是表演,更不是“作秀”,好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讲课特色,不盲目跟风,能够把新的教学理念融会于自己的授课过程中,把常态课上规范、上扎实、上有效。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点:一是上课能吸引住学生,学生爱听。一位好老师应该懂得“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个道理,不管你长得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轻还是年长,都要通过自身精彩的授课特色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喜欢听讲。二是上课能讲清、讲透,学生能听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倡了几千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把它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一定是熟练掌握教学教法,根据学生的差异科学施教,有条理、清晰地把知识点讲到位,让学生听懂、听明白。三是上课能做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开发潜能二者兼顾。好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看他做对了几道题、记住了几个单词等等,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课上举一反三,适时的引导和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自觉的学习,从而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好教师要让学生学得会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习,学生学得会。对学生而言,教学的效果就是学得会,它包括显性的学会了知识和隐性的具备了能力。对教师而言,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就是检测或考试成绩优秀。也许会有人说,现在进行的是素质教育,是不能谈考试、谈成绩的,这是与当下的教育理念相悖,我却不这么认为。当前社会背景之下,我以为,为了城乡教育的公平、为了加速教育的发展,不能回避考试,尤其不能回避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1、正确理解素质教育与教学检测现在有人一提起素质教育,就要讲到学生的“减负”,就会把考试贬得一无是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只管上上课、搞搞活动,不能涉及考试成绩,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颇,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全面理解考试以及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其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应试教育是一切以分数为中心,以牺牲师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考试也是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不能怕考试,素质提高了,考试自然能成功。抓检测、抓考试,并不是搞应试教育,也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检测而检测,考试和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为了了解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因为,在目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育放弃了考试,放弃了检测,教学就失去了评价,失去了方向,这恐怕不是素质教育提出者的真正目的。对素质教育作简单化的理解,对考试作简单化的评说,都可能造成历史的贻误。2、客观认识教育公平现在之所以大谈教育公平的问题,就是因为有许多的教育不公平。目前国家采取的中考、高考以及各类选拔考试,都是消除城乡、贫富、高低、贵贱之分的最佳方式。我们让农村孩子学得会、考得高,不正是给教育公平做贡献吗?在教育资源还不太丰富,教育结构还比较单一的条件下,分配教育资源的标准,应该是可预期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是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客观测度标准又是什么呢?与考试相比,人们更担心的是权力的交易和操控,所以,考试无疑是最有效、最客观、最公平的标准之一。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是好教育,适应教育发展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一个教师能关爱学生,能热爱教育,可是到最后学生做题做不对、考试不及格,那他也不能算是好教师。好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眼下所提供的平台上不被淘汰,顺利通过选拔迈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这才是对教师教学成效的根本肯定,这就是为教育公平奉献。经常抱怨:一边是偏远山区岌岌可危的校舍,一边是大都市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教室;一个是早早辍学在家,肩负生活重担的山里娃,一个是车接车送、衣食无忧的城里妹;有的孩子从来没上过微机课、没上过像模像样的体育课,有的孩子却在享受着平等、幸福、健康的先进教育。这样的“不公平”还有许多,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能做的就是用行动,教学质量逐步改善这一状况,缩小教育差距,力求教育公平的最大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怎样,一个教师如果想要发展的更快、更好,就必须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学习教育理念、坚持教学常规,走自主发展之路,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成长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学者型教师。如何做好一个中学历史老师
B. 如何成为合格的历史教师
一、 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教学艺术。
有句话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但是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一名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不能给出完美的解答,不仅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同样也会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因此,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老师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历史老师不仅要有比较全面、系统的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历史老师自身的努力,那就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教师。还应该关心时事政治,以古论今,以故鉴今,使历史课堂更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时代教育功能。
做一名好的历史教师要有独特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要努力实践,积极探索独特的教学方法,设计好每一堂课,尽量兼顾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随着新的课改的推行,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从简单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变得丰富多彩。比如现在常用的分组讨论法,容易激发每位同学的参与度和兴趣,他们可以自由的讨论,把自己的观点在同学中轻松的表达出来。同样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别于传统的被动提问和回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起来,同样也能使课堂氛围“活“起来。相反,如果传统的让学生单独举手回答,未必会有学生会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有回答的也不见得全面,这种方式不利于激发大多数同学思考问题。
二、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人格魅力。
教育家陶性质曾经说过:“德者师之魂”。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怎样去做,怎样去学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和动学生,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学识,这是教师工作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做一名好的历史教师要有职业之爱。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把它当作一份事业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要对这种事业充满执着和热爱,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会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在工作中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不计个人得失,一切服从工作需要。积极自觉地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结合自己的岗位和教学实际,进行“全人教育,”“精英教育”。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用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在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做一名好老师,我认为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不教死书,不读死书,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与时俱进,对于现在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师一定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因为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多媒体网络教学有以下优点:首先,让历史告别历史;其次,网络技术让历史知识更加丰富和有趣;最后,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网络教学可以把影视、视频或图片播放出来,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观看,把死的历史”活“学过来。同样,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查找和课本有关的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好老师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完善自己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
四、历史老师要把爱与关怀奉献给学生。
作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只有业务的精与博远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爱,对学生的爱。当我们生活很累的时候,要能够关心别人,倾注自己的爱心,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的这份爱,学生能够用他们的心灵来感受,从而激发出他们内心的原动力;我们的这份爱,学生能够用他们的行为来感受,从容转化为他们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我们的这份爱,学生能够用他们的情感来感受,从而体验到他们周围的人间真情与社会责任。只有好教师才能够将自己对世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爱奉献给他们的学生。只有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高尚情操的不断完善,人格魅力的不断体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历史老师。
五、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老师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健康是每个人的追求,体现了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的高低,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那么,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那如何维持一名教师的心理健康呢?首先,增强教师对自己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认识到教师职业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表现,最后,教师要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式和方法。
总之,历史新课改的实施给中学教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更大的挑战。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革,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历史老师。
C. 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历史教师
思想深度决定课堂高度
——谈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陈 钱
中学历史课作为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核心课程之一,承担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历史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塑造人格,砥砺品性,传承道统,弘扬主旋律,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钱穆先生曾在其《国史大纲》序言中指出:“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少年,对本国历史当有所知,对本国已往历史当有一种温情和敬意。清代着名诗人龚自珍曾说:“灭人国者,必先去其史”,历史是一个民族共有的记忆,是一个国家共同的精神家园,她是我们的根,告诉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因此,学校教育中,历史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知识内化成学生心中的价值判断、人格诉求和处事风格。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随着整个社会教育的功利化,人们越来越汲汲于分数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科本身的教书育人功能,历史学科成了一门靠死记硬背来获取高分的小科,学生学习历史大部分是迫于中高考的压力,这就与国家开设这门学科的初衷相背离了。
其实历史本身是很有趣的,否则也不会有所谓的“历史热”,但是历史和历史课(历史教育)又是两码事,历史教育渗透进了国家意志,政治色彩较浓,历史教科书语言呆板,过于成人化,缺少故事性。这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们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
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认为要解决上述困惑,关键在教师授课,而教师授课的关键在于提升课堂高度,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与教师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共鸣,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笔者深知要达到这一目的,老师必须提高思想深度,做学者型和智慧型的历史教师。
第一、广博的知识打动学生。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本身包罗万象,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博古通今,否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课堂上就显得捉襟见肘。如果一个历史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学生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头脑里浮现的是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画卷,我相信这样的课堂肯定是美丽的,这样的历史教师也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当然,要做到如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广泛的学习。历史教师只有通过多读书,多思考,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历史课堂才有高度,才会产生智慧,让学生得到终身受益的东西。
第二、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笔者向来认为,一节好课终究是老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演出来的,尤其是历史课,需要的更多的是老师的讲,老师语言应该生动幽默,抑扬顿挫,妙趣横生,整堂课起伏跌宕,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学生们身处其间,应该是享受课堂的每一分钟,而不应该是被动地听讲。像袁腾飞、纪连海、阎崇年等着名百家讲坛主讲人,他们虽然风格各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语言精练,表达恰如其分。
第三、丰富的智慧启迪学生。新的时代,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一节课的生命和价值不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懂得了多少技能,而是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些什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远远比知识教育重要得多,但当前教育的功利化似乎蒙蔽了教师的双眼,我们看重的仅仅只是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长远发展。其实,一节历史课,真正的灵魂在于整节课渗透进的智慧,而这些智慧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任何纯知识的教育都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当然,做好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执着和坚守。囿于水平,认知粗浅,尚待完善之处,纠谬拾遗,以俟君子。
D. 教师如何上好历史课
首先,教师要精通历史每一个小故事,其次,要将一些成语和耳熟能详的故事连到一起,在课堂上做好与学生的互动
E. 怎样上好历史课,上海特级教师的经验摘录
1.《唐朝的诗画》这堂课也不知是满足于讲出唐代诗画兴盛的时代背;而是透过诗画及其创作者的人生,点出诗画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社会风貌,寄托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证史价值与路径,这才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史料实证、诠释评价的目标,而这也就构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中心”。
2.《汉莫拉比法典》如何解释石刻画面。学生答案“君权神授”。何以产生如此整齐划一的结论?殊不知这段历史为初中所学知识,多数学生对这一陈旧的,错误的历史结论深信无疑。但根据欧阳晓莉副教授推介的2012年发表于某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汉莫拉比法典及其受众》中的节选,木条和线圈的组合源于两河流域把“正义”的概念理解为“被弄直的东西”,它代表着这一地区的测量师在打下建筑地基时确定是否笔直的工具。太阳神沙玛什授予汉莫拉比的并非权杖,而为木条和线圈。遭遇认知颠覆的学生倍感诧异,产生了寻根究底的浓厚兴趣。教师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史事是一定客观内容的反映,但史家研究史事,难免会掺杂撰写者的主观意识。因此,对历史学习者而言,要立足整体的视野和联系的视角,以期尽量求得历史的全貌。教材提供的史事及其解释并非一成不变,有些结论是可供讨论,可以质疑的,这正是基于史学的灵魂——求真,即经过探究,无限接近历史的真实。找准历史解释的突破点,把准诠释论证的思辨性便是好课的关键所在。
3.转型是指事物结构的内涵在一定的内外条件的作用下,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从而增加或减少事物功能的过程;而“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的内涵在一定的内外条件的合力作用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从而引发社会各领域剧烈变革的过程,有学者把这一过程称作“新陈代谢”。如,甲午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线索梗概。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国家政体:晚清帝国~中华民国。思想观念:儒学主导~西学渐入。教育体制:科举制度~新式教育。
4.分析教材,语言表达,板书设计,要提高教师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历史生动是历史教学语言主要特点。讲人时要鲜活可信,讲事时要身临其境,讲物时要绘声绘色,讲景时要历历在目。这样的归纳很有道理。
5.李惠军,涵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教育的责任,现实的担当和未来的期许。好的历史课要有灵魂,历史的智慧往往在通感,通识中萌发,在联系联动中生成。要善于将具体的历史课题放置于总体历史坐标中加以考量,从中发现历史课的灵魂。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地理时间(长时段对应结构),社会时间(中时段对应局势),个体时间(短时段对应事件)~拓展了历史认识的视野。在长时段大空间中去察变观风,磨勘贯通,才能领悟历史的真谛,才能揭示历史的前世今缘和递进逻辑。唯其如此,历史课才能体现出它的雄浑,宽广和大气,具体历史问题才有了宏阔和厚实的支撑。淬炼和捕捉历史课的灵魂,不仅要善于在历史的高处眺望,也要善于在历史的深处与细处凝思和雕琢。历史教师应该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视界和心界。在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就是“涵养我们的历史思维”。从历史哲学层面而言,“历史解释”的客体是过往的历史现象,“历史解释”的主体则是作为对过往现象加以观察思考和理解评判的人。
6.庄子眼里人的认识有三个局限性:拘于虚,井底之蛙不可能跟他们讨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笃于时,夏日之虫不可能跟他们讨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术于教,乡野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讨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学识的束缚。要突破空间,时间和学识的藩篱,培养不局限于眼前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眼界,学习历史无疑是必需的选择。历史之用不仅在于博闻厚学和格物致知,他更能够让我们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藩篱,拥有见微知着的洞见,领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胜景。历史不仅能照见过去,照耀未来,还能照亮灵魂。学习历史使我们拥有宠辱不惊,海阔天空的心境,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宽广和开放的心智,养成更大的格局。
7.谈历史教学中的通感意识。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我们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此须通古;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此须通彼此。
王家范先生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提出:吕思勉先生一再感慨“通人之难得”,读书人之百,通者无一焉……历史通识乃是史家所必备的要素,而通识之由来,必由读书长期积累而得。读多,读广而后方能不断产生联想,触类旁通以至于豁然贯通。
历史研究和中学历史教学都需要通感意识,聂幼犁教授主张备课环节要有“三通”,即本课与前后课相通,本课与单元相通,本课与整册书相通。纵向打通多为制度的演变,前代经验积累所致,横向打通多为挖掘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促进当时的变革。总之,有了通感意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激活看似孤立的知识点,加深历史的贯通感,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也颇有意义。举例:纵向如古代选官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秦汉统一与隋唐统一的差别。民族交融历史等专题史多为纵向。横向如近代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是在经济,文化思想政治方面层层递进后逐步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此外,历史道法语文也可建立跨学科通感教育。如宋朝武将如岳飞,陆游,辛弃疾等文采飞扬皆是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近代英美法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纷纷用相关法律予以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此乃法治保障民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相通之处。
我们也可以站在西方文化视角看看中国历史,如西方人更看重制度建设,工程建设,秦始皇统一中原,筑长城,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等。中国人更看重人,比如唐太宗时期“君明臣直”。这是法治和人治两个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
何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我以为,具有穿透力的历史解释,必须将看似零散无序杂乱无章的知识点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来。那么,如何挖掘这条主线呢?毋庸置疑,打通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8.图像证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半路径:一是考察图像的背景资料,如时间地点作者的个人信息,图像流传过程中是否被毁坏或者篡改等现象;二是充分挖掘图像内容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要想坐实所提取的信息往往需要多种材料相互印证,避免孤证论史;三是考证作者有无刻意美化丑化扭曲甚至造假等现象,如果存在,则论证史实时须谨慎,但这些被歪曲的照片可用作探究作者内心动机的直接史料;四是注意图像流传的方式和广度,这往往可以折射出不同社会时代对图片所承载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等方面的价值判断。
如文物图片,一是描述文物背景,二是引导学生观察文物,挖掘表层信息,如青铜牛尊的鼻环,再挖掘隐性信息,礼器;三是以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问题。环环相扣且富有逻辑性,比较清晰呈现文物图片证史的一半路径。
9.历史学科所要传递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它的有效达成和价值取向,取决于教师的史识,决定于教师基于史识的教学立意。正如杜维运所言:史识是历史学家选择事实的能力。它是对于历史的看法观点,是研究主体面对研究对象时一种特具的历史眼光,是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柔美的历史还是残酷的历史。内容不同的历史,所发生的影响迥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教师的史识决定着他在课堂上选择什么样的史实呈现,从而也影响着课堂的价值取向。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10.每个时代的学生群体因时代特征不同而有其特有的时代气质和特点。不同时代的好课是有共性的:首先要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次是点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点化学生正确的“三观”。如时空观念之教法转化为考虑大局的思维方式。
重思维,即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现实或历史等问题采用分析,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重情感,即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评价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和动机,用基于社会道德观的角度去分析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常怀包容之心。重方法,即引导学生秉持实证精神和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注重历史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有意识地将历史与文学,化学,地理,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知识贯通和迁移的能力、释史求通的能力。可以说,重思维是历史深度的课堂体现,重情感是历史温度的人文折射,重方法是历史效度、信度的技能支持。如有关《大宪章》签字问题的学术探究,其未必与高考有关,但他背后启发我们去关注习以为常的历史细节,在历史细节中发现问题,并打破了用现代语境去理解过去历史的思维习惯,学生们在释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大宪章》的真实解读,接近了历史的真实。而这也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序观念的培养目标,即让学生明白,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 再如,法国元帅福煦“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这句话并非针对凡尔赛体系,而是对法德两国未来的担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亦是梁启超的偷梁换柱,虽是“假史”却有着堪比真史的效用,为何偷梁换柱?凸显了革命气概却掩盖了公论。
11.徐蓝教授说过:“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具备比了解一般的历史知识更上位的东西。”例如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当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让他们终身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
12.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叙事~理念与实践
不管观念如何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通史教育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尽可归为叙事。而在历史教学叙事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如何锤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如何深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是三个始终绕不开的问题。
一、巧叙事~历史知识的拓展艺术
历史学家克罗齐说,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优美的叙事也是历史着作的防腐剂。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往往言简意赅,提纲挈领,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历史鲜活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努力展现严谨有逻辑、趣味有思考、温暖可触摸、厚重可感悟的历史,不能完全被背景、原因、影响等所谓的历史要素分析所充斥。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叙事品质,首先要进行精彩巧妙的叙事设计,将碎片化的历史人物,事件置于有意义的叙事结构中,这是历史知识的拓展艺术。教师叙事能力决定着课堂品质,巧叙事把握三原则。1.立意为要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浩如烟海的史料,课堂叙事首先要教师从史学维度和教学维度两个方面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思维轨迹,确立一节课的核心观点,以此整合教学内容,开展叙事。2.学生为本 课堂叙事要尽可能站在学生视角,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的事物出发,从学生认知规律,思维逻辑出发。“我们不应当把学生不能想象,不能理解的东西,教给学生。即使是历史中最重要的东西,也只好舍弃。”在历史教学中尤其要避免概念飞来飞去、帽子甩来甩去,不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渴望消弭在教室对历史知识自以为是的切割和分析中。如上海特教教师姚虹在讲述德国统一的背景时用学生熟知的格林童话作为叙事切入点,格林童话有三多,公主多,王子多,后妈多,为什么呢?当时德国的小王国很多。那为何后妈多?我的理解是格林童话是在集体记忆中缺少母爱,没有祖国,备受欺凌的民族,19世纪初,德意志民族精英想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重塑日耳曼精神,赢得广泛民族认同的努力之一。3.细节为重 巧叙事还要善于利用细节。追求的是大历史中的小切口,于细微处见精神,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形成认识,洞见思维。比如讲述北洋军阀时期内战重税对新兴事业的摧残时,使用如下细节:为筹措军费,各路军阀横征暴敛,四川某军向百姓预征田赋,每年达14次之多,十几年内已把到2008年为止的田赋都预征了。
二、重方法~历史思维的锤炼路径
胡适先生有个观点:史学一面是科学的,重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面是艺术的,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 美国历史学家盖伊认为:没有分析的历史叙事是琐碎的,而没有叙事的历史分析则是欠缺的。
三、求融通~历史意识的深化逻辑
在历史课堂中,巧妙的叙事设计,科学的思想方法都是为了追求历史学习的“融通”。“巧叙事”是前提,决定学生与古人前人对话的亲密程度;“重方法”是路径,引导学生学会与古人前人对话的方法;“求融通”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与古人前人的对话中主动寻找历史的智慧,感受历史学习的价值。三者相辅相成,是历史教学中三个渐次递进的层次。 1.学科知识的贯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表明:“作为纵向发展的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其结构都是前代遗留下来的,这是纵向发展对于横向结构的作用;同时,每一个世代又是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前代的事业,所以又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改变原有的结构,并遗留给下一代,这又是横向结构的变化对于纵向历史发展的作用。人类历史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横向矛盾与纵向发展的不断相互推演的结果。”中学历史的学习也越来越强调对于历史发展线索整体性的梳理和理解,中外历史知识的对比联系和贯通等。这就要求在教学叙事中关注历史知识的“上下脉络连贯一气”和“点~线~面”的历史纵深感,理解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2.学科素养的通达。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教学叙事的出发点;任何人事物都有特定的时空,要培养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自己置于特定的时空,去和古人前人交流,对话的意识;叙事的理性通过史料实证彰显,通过教学叙事和史料解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基于史料的思维”,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即任何结论都必须基于史料和论证;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的历史解释,通过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使过去的人和事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培育具有中国心,世界眼,有社会责任,有人文追求的现代中国人,是历史教育责任所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固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能为了素养而讲素养。在教学叙事中,要厘清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虽不可能在较短的课时中凸显所有素养的培育,但也不能在叙事中“厚此薄彼”,要有通达的意识,尽可能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拓展知识,丰富思维,涵养品质。
3.历史与现实的融通
历史思维有其独特性,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工具。历史学习不是要使人偏激,恰恰相反,是要教会人们更加理智。有时要从历史看现实,有时要从现实看历史,在教学叙事中尝试把历史现象放在一个有更广视域的棱镜下,利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在课堂核心知识的解构中去发现历史规律,感悟多元,包容,开放,尝试历史与现实的融通,学会理解与尊重,汲取人生智慧与力量。
13.历史教学逻辑的优化
简单来说,历史学科逻辑由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研究的逻辑组成。
历史教学呈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时要充分重视因果律,确保因果关系的科学合理。所谓整体感,是指历史发展的各层面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作用,整体演进的,与此相洽的历史教学逻辑是要展现这种整体性,让学生感知到历史发展中的各种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
强调教学逻辑,绝不是反对和排斥突破常规的教学安排,比如,时序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从始至终的讲述就符合时序逻辑,但如果某一事件的结果出人意料,令人唏嘘,教学中倒叙展现,反而可以吸引学生,这恰是最合乎教学逻辑的安排。教学逻辑要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序严谨合乎逻辑规律的思维过程,而不是要用程序化的思维扼杀教学灵性。历史教学有规律,但没有公式,历史课堂呼唤灵动飞扬的教学创意,更呼唤顺畅合理,圆润自如的教学逻辑。
14.思辨性课堂
运用“问题系统”的追问策略:1.问题集优化。在学习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要素或思维的结构模型,形成问题集。2.问题链优化。根据问题的层次或推演过程,形成问题链。3.问题网优化。围绕核心问题与辅助问题,形成纵横交错的问题网。4.问题域优化。在综合领域,可根据多元智能的参与程度,跨领域地整合知识,形成一个更宏观的问题域。
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基本问题分为三个层级:识记层级,包括基本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等基本要素;理解层级,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解释已经形成的历史观点;内化层级,在唯物史观下,通过对史事的辨别审慎,运用科学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历史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级的基本问题是递进关系,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是历史学科素养逐渐培育的过程。
15.教学特色:立意有高度,视野有宽度,思维有深度,教学有效度。
西周通过分封制度,天下归姬;宗法制度,天下归嫡;井田制度,天下归王;礼乐制度,天下归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历史课应不断地有力推动人类克服偏见。
历史的当事人已经逝去,我们只能基于历史意识,进行同情之理解和解释。历史意识,简言之即遇任何事均须回到那个时代,回到那个时代背景里,回到那个时代背景里诸种事物之间的复杂关联和这种关联所导致的变化及其变化所导致的走向来审视历史。构成历史意识的证据意识,时代意识,背景意识,变迁意识,批判意识,价值意识等要素,不仅可以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所谓学科素养一网打尽,而且对避免类似时空观念等概念给历史教学实践或多或少带来的非专业困惑,兴许会有帮助。历史意识到位了,时间就不再是简单的物理时间而是带有文化变迁过程和方向感的时间,空间也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带有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构成的复杂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空间。历史意识的这个鲜明特质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故而才说这是历史学科的看家本领,必靠历史教学来教给学生。
F. 如何成为优秀历史老师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上好每一堂历史课,一直是我
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特别是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贯彻,让我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很重,但我一直在努力的探索,一直在注意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我个人认为,初中历史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一、做好师生双边活动中的提问.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堂上的提问。但是,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没有启发性.无价值的提问,除了让外行看来课堂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外,只会是浪费时间,对教学来讲毫无意义.
二、教具展示辅助教师讲授.
历史课程的内容特点是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空间范围广──纵横几万里;内容繁多──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如果忽略了向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机会,教师只是以语言等抽象的方式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生厌,是不利于历史教学的。历史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运用一定的直观手段,这不但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表象,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但如果使用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让人感觉整堂课的教学华而不实.
三、趣味教学激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知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如果再对历史课没有兴趣,教学中只是教师“剃头刀子一头热”,其课堂教学的状况和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如在讲述第14课<<伐无道
诛暴秦>>这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说如果同学们想知道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起义,他们起义的最终结果如何?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中要注意激思启智.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就需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思维的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一法为主、多法相助”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课堂教学中先提出尝试问题,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设疑求思、以疑促思、思则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向教师提出问题,主动向教师质疑问难。
五、教学中要注意激活双边.
课堂教学中,方法要活,教法要得法,师生双边关系要活,充满“活”的课堂,这也是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备的课要“活”且要上得“活”,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张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又要注重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教师的主
导作用;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严格要求。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小结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性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坚持历史教育现代化的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意识能力,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接受适应未来的现代化教育。
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
做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独特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教师应努力实践,积极探索独特的教学方法,设计好每一堂课,尽量兼顾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易,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过程的情况要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手段要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名好教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塑造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民主平等;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学生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运动的。
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还应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完善自己,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七、关爱每一个学生。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灭一个学生。成长中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激发。给学生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而对学生动辄斥之以“笨猪、蠢才,孺子不可教”等责骂之语,会严重刺伤学生稚嫩的心,使其在惶恐和不安中逐渐丧失信心,迷失自我,沦为后进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知的欲望。
八、教师要不断学习,强化基本功。
教师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能以教书传知,育人感人。作为教师,平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用自己的知识感染学生,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努力创设一种竞争向上的学习气氛,使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关于知识结构方面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在这几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迫切需要不断充电,意识到了自己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还太少,特别是现在使用的新教材知识面宽,涉及的范围广,有许多问题自己也难以回答,越来越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方法.所以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不断积累,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学才会出色.”
(二)、关于教学语言方面
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三)、关于板书、板画方面
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师说完某一知识后,再掉转头去板书,而非边说边写。板画,主要是指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够,自己不会画,只好使用地图册或是书上的地图,不过,以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的.
做一名好教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终生为之追求的奋斗目标,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坚持不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实现做一名好教师的崇高目标。
G. 如何能做历史老师
1、教师资格证肯定是要考的
2、你的本科是理科,教历史,还得有过硬的历史功底。
3、教师资格证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二级乙等或以上。
4、考研考历史:历史学考研是全国统考,考:思想政治100分满分、英语100分满分、历史学300分。
5、历史学比较好的学校:北大、人大、南开、北师大、武大等,历史学考名校难度不是特别大。
6、读完历史学研究生你就不会想去初高中教历史了,最差也得一个一般大学,中学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其类容思路不会是你读完研还愿意去理会的。
7、回答完毕,大家都不容易,还望给分。有问题还可以补充,本人可继续回答
H. 怎样当一个好的历史老师
根据我个人总结,我们的历史老师有以下几点特色:一、板书精要,讲解透彻。(板书就是在黑板写知识重点,怎么补充要结合你实际)二、寓理于史,寓教于乐。(通过讲史明白道理,通过典故增加教学趣味,具体事例和效果你自己编)三、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历史的角度。你要突出教师功底深厚,见解独特,使学生受益匪浅)……(过渡句自己想)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开阔了我们思维活动的时空,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使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多一条思路、多一分厚重、多一个借鉴。历史是活着的,它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要学好历史,就必须注重学习的方法。首先心态要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你很痛苦的翻开历史课本,那里面的内容你还看的下去吗?说看的下去,那是骗人的!听课也是一样的道理。其次,用你的兴趣引导你前进。你英语特好,就是不喜欢历史。那好办,找英文版史书,看看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对你来说是巩固英语,实际取到看历史的作用。这比直接看教材效果好的多!第三,历史就是一条时间组成的线。每个时间点、时间段上都有我们必须知道的事件,这是关键。因为没有事件,起因就不被发现,意义就无从谈起,历史就成了无源之水。
I. 如何做好一名历史教师
如何做好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起码要做到几点:
老师要知识丰富,要像一口井,让学生经常能够有水喝。
要让整个历史顺序让学生掌握,有首历史顺序歌,可以让学生记下来。
在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阐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价值和意义。
让学生知道历史细节,历史真相,学生往往对历史真相很感兴趣。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其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让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榜样,从小培养其人生志趣和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J. 历史教师讲课技巧有哪些
作为一名专业的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历史教师讲课技巧有,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历史教师要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
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高中历史教师要学会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方面,也出版了一些专着,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地理教学案例与评析》等;同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历史教学专业期刊上也刊载了高中历史新课标方面的许多学术论文和经验文章,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学习值得借鉴的资料。
2、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
作为一名专业的高中历史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是教学最基本的保障。首先专业教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
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只有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
3、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例如,“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等专题。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教师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宽阔的'学术视野,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有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能力,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位专业能力扎实、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教师教出的学生自然成才的几率高很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1、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对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改进。可以说,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经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大有帮助。
反思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比如,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定的本节课的目标理解得如何?学生对本节课会有哪些疑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是否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等。
2、提高课堂课程资源的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第一,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能力
老师要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以生动的语言、得当的肢体动作、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其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对所授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专业能力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勾画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去吸引学生,或者运用多媒体效果进行教学,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历史短片。
第二,利用好高中学生资源。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一些关于历史课程资源,如收集历史故事、外出旅游参观历史遗址时的照片、报刊杂志中有关的历史文章等。并进行课堂讨论、组织历史辩论会和故事会、编制历史剧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深入理解。
3、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
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实录,即对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课例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没有关注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其行动缺乏理论的支撑,也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因此,教师在课例教研的基础上,还须提升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有序的研究。
综上所述,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研究者。从历史学科来说,研读史家的学术论文,对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失为一个极重要的途径。研读史家撰写的论文,不仅能够了解何为学术论文;而且也能进一步审视学术论文是如何写成的,通过研读史学论文,使历史教师逐步掌握史家是如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史料来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历史解释的。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接受历史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