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邵阳的历史沿革
距2013年已有2500多年历史,市境鸿古开启,历史代远年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栖息屯居。城步西岩上朝园、武冈邓元泰上头园、隆回高坪小坳、邵阳县塘田市水西、邵东牛马司天子坪等多处文化遗址的发掘,较为系统地勾勒出先民们筚路蓝缕开拓山林旷野的进程。
周朝其地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雄溪(今巫水)流域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域。
相传春秋鲁哀公时代(公元前494年~477年),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西区地带筑城防守,人称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地。
西汉初,始设昭陵县,属于长沙国零陵郡。县治设今市西区,为境内有县级建制之始。三国初属汉。
222年地属东吴,226年吴国置昭陵郡,隶荆州。辖昭陵县、昭阳县、夫夷县、都梁县、高平县、新城县六县。其后在资江流域,相继建立都梁、夫夷、昭阳3个侯国。
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治今市境内建郡自此开始。
西晋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马炎因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邵阳”之名由此始。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北塔湾。并把新城县并入邵阳县,分都梁为武冈县、建兴县、都梁县,加上邵陵、邵阳、夫夷、高平,于是邵陵郡所辖增为7个,改隶湘州。
后相继被改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和敏州。境内西南部巫水流域,自汉至隋为“无阳五溪蛮”地,先后属镡城、舞阳、龙标县。隋废邵陵郡,一域之内单立邵阳一县。
唐代设邵州,辖邵阳、武冈2县。武冈县治今城步儒林镇;邵州与邵阳县自此在今市西区同城而治,历千余年。
宋初,武冈县治从城步儒林镇移今武冈城。
崇宁五年(1106),置武冈军。
南宋理宗赵殉当太子时,曾封为邵州防御使,他做皇帝后年号“宝庆”(1225年),就把邵州升为宝庆府,用以纪念自己的潜龙之地,所以邵阳又有“宝庆”之称。宝庆之名沿袭700余年。
元代设宝庆、武冈2路。
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宝庆府领武冈、邵阳、新化、城步、新宁1州4县,经清代沿袭至中华民国初年。
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制,各县直隶于湖南省。民国17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
民国26年(1937),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辖邵阳、武冈、城步、新化、新宁5县。
民国36年坼邵阳县增设隆回县。辛亥革命时成立湖南军政府宝庆分府。
1938年至1949年属湖南省第六督察区。 1949年10月3日成立湖南省临时政府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并成立邵阳市,隶邵阳县。
1950年7月12日明确为县级市,11月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辖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隆回6县。翌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专辖市。
1952年,境内分置新邵、邵东、洞口3县,并划益阳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隶邵阳专区,共辖12县1市。
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
1956年11月,撤销城步县,设置城步苗族自治县。
1958年增领绥宁县,邵阳专区共辖14个县(市):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绥宁、新化、涟源、双峰、湘县。
1965年,湘乡县划隶湘潭专区。
1968年2月,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
1977年,邵阳地区一分为三:7月28日,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邵阳地区代管;10月,分置涟源地区(今娄底地区),邵阳地区仅辖邵阳、隆回、洞口、武冈、绥宁、城步、新宁7县。
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辖东、西、桥头和郊区4区。
1983年又增领邵东、新邵、洞口、隆回、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9县和东、西、桥头、郊区4区。
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撤销邵阳地区建制,邵阳市便成为全省范围最大的市。
1987年桥头区并入东区。
1994年3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
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全市共辖8县1市3区,包括邵东、新邵、隆回、武冈市、洞口、绥宁、新宁、城步和北塔区、大样区、双清区。全市有199个乡镇,80个乡级镇,5819个行政村。
㈡ 邵阳的历史..
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唐代设邵州,与邵阳县在今城区同城而治。宋崇宁五年 (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冈军。南宋理宗赵均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南宋宝庆元年 (1225 年 ) ,理宗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元代设宝庆、武冈 2 府。明初设宝庆、武冈 2 府,后降武冈为州。中华民国 2 年 (1913 年 ) ,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 11 年直隶于省。民国 17 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 26 年,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 年 10 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 11 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翌年 7 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 1955 年 4 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 1968 年 2 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 1977 年 7 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 10 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 1980 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 1986 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1994 年 3 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 1995 年,撤区并乡建镇,全市共辖 8 县 1 市 3 区。全市有 199 个乡镇, 80 个乡级镇, 5819 个行政村。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325 人,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 38 人。中、东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区人口稀疏。邵阳又是湖南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辖市,除汉族外,繁衍生息着苗、瑶、回、侗、土家、壮、仫佬、满、布依、拉枯、黎、彝、白等 39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39. 38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5. 94 %。建有 1 个苗族自治县 ( 城步苗族自治县 ) , 25 个民族乡。
㈢ 湖南邵阳滩头镇的历史有多久
滩头镇位于隆回县的东南方,地处隆回、邵阳和新邵三县的交界地,距县城30公里,上瑞高速隆回出口4公里。全镇辖87个村,3个居委会,671个村民小组,18974户,74089人,总面积198.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846亩,其中水田43689亩,旱土18906亩。
滩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始建于隋朝,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也是国家现代“民间文化绘画之乡”,现被列为湖南“十五”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镇。滩头年画、香粉纸和色纸俗称“滩头三绝”,享誉中外。特别是滩头年画是湖南唯一的传统木板手工水印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于1994年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展”中,荣获银奖;在2003年中国文物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展中获金奖。我国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年画目录的第一号收藏珍品就是滩头年画《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现在滩头年画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抢救的文物。
滩头山美水美、人杰地灵。这里锦绵起伏的群山,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楠竹,清澈见底的溶洞溪水,古朴淳厚的民风为滩头增添了灵气。着名学者教授李剑农就诞生在这里,他是同盟会会员,曾追随孙中山、黄兴闹革命,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学术渊溥,着有《中国经济史》、《政治学概论》等,倡办了“松坡中学”(今隆回一中前身),任董事长。抗日战争时期滩头籍高级将领刘建章(新6军副军长)、李涛(22师师长)等率远征军在印度、缅甸等国配合盟军抗击日本法西斯,战果累累。
滩头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天应石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矿产,储量比较丰富,具有护肤美容保健多种功能,开发前景十分乐观。以天应石为原料的香粉纸,饮誉中外。以楠竹为原料的纸艺加工源远流长,起于明朝。滩头色纸在干隆年间为朝廷贡品,也正因此,滩头镇曾有“莫说滩头口岸小,四十八个钱米流”的美称。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先后投资完成了双龙开发区、城东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滩头泥浴山庄、滩头纸业工业园、滩头造纸坊和年画博艺村已全面启动;现已拥有万亩楠竹基地、 万亩烤烟基地,千亩杂交制种和杂粮种埴基地。以南瓜为主的农副产口加工基地也开始投入生产,发展趋势良好,前景十分广阔.
为加快滩头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品位,镇党委、政府在搞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优化经济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滩头已成为最理想的投资场所,滩头人民热情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㈣ 邵阳有多久历史,有什么名胜古迹
长沙的岳麓山,开福寺,马王堆,天心阁,橘子洲
湘潭的韶山,株洲的炎帝陵,
岳阳的岳阳楼,君山,汩罗屈子祠,
邵阳的崀山,南山牧场,衡阳的衡山,
张家界,凤凰古城,武陵源
常德桃花源,花岩溪,益阳桃花江
㈤ 邵阳历史比衡阳久
是的。邵阳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名为邵阳。而衡阳是
㈥ 邵阳市有多少年历史古称什么府
邵阳市地处湘中偏西南,为半山半丘陵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市现辖八县一市三区。总面积为208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411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汉族占94.06%,有39个少数民族。全市建有1个苗族自治县,25个民族乡。面积2.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1/10,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邵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魏源和讨袁护国英雄蔡锷就是这片古老土地哺育出的无数英才中的杰出代表;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雪峰蜜桔、新宁脐橙、宝庆辣椒等久负盛名;崀山、南山、云山等旅游景区的迷人景观则令世人仰目。
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南宗理宗赵均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登极做皇帝,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宝庆之名经明、清两朝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宝庆为邵阳。1949年解放,1950年成立邵阳市。为地辖市。1972年改为省辖市,仍归地区代管。1977年7月改为省辖市,由省直接管理。1986年初,邵阳地区和邵阳市合并。
㈦ 邵阳历史
中文名称:邵阳市外文名称:Shaoyang City别名:昭陵,邵州,宝庆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中南下辖地区: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等政府驻地:邵阳市大祥区城北路东面6号电话区号:0739邮政区码:422000地理位置:湖南省西南部面积:20829平方公里,排湖南第3位人口:常住人口2010年707万,湖南第2位方言:邵阳话、湘语、西南官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着名景点:崀山,白水洞,双清亭,北塔,南山,云山,黄桑,虎形山-花瑶机场:邵阳武冈机场火车站:邵阳站、邵阳南站、高铁邵阳北站车牌代码:湘E行政代码
邵阳,地处中国中南部,湖南省西南,原名昭陵、宝庆,邵阳古城建于春秋时代,踞资江之上游,邵水之北,始称白公城。邵阳是湖南省次中心城市,国家“三线”建设时期老工业基地,湖南现代工业的发源地;素为“上控云贵,下制长衡”的交通要塞,为湘中及湘西南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邵阳历史悠久,风景如画,人文荟萃,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楚文化与梅山文化相得益彰,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邵阳辖三区一市八县,总面积20829平方千米。
:430500
㈧ 关于邵阳的历史~~~
文有魏源,武有蔡锷。
㈨ 位于湖南省邵阳市的隆回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隆回的,至今已经有了多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三国时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昭陵置高平县,县治原永固团右脚村(今大桥公社小 坳大队)。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武冈县置都梁县,县治今桃花坪。此时分属高平、都梁、邵陵县。南北朝时因袭晋制,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都梁县并入邵阳县。从唐至清,皆分属邵阳、新化、武冈县。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分邵阳县原隆治、隆中、兴隆、中和、果胜、保和、礼教、西胜八乡及桃洪镇,新设隆回县,县治六都寨。
据清《嘉庆一统志》载:“隆回巡司在邵阳县西北百八十里隆回市(今司门前镇)。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又清道光《宝庆府志》载:“明时邵阳为乡十七、厢二、里十二……曰隆回,领里八……又以县西北瑶境置十六峒(今小沙江区),分属隆回司而统于邵阳县一厢。”隆回设县时基本辖原隆回司地域而沿用“隆回”。
1949年10月隆回解放,成立隆回县人民政府,县治迁桃洪镇。1950年划入武冈县紫阳乡和石江乡大部,1952年划入新化县高平、罗洪、苗田等地。
1956年又将武冈县之西坪乡和溆浦县之岩儿塘乡,以及庙山坪、芦茅凼等地划入。至此,县域规模始定。
㈩ 邵阳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