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冠病毒竟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美国研究发现,他们那边的科学家说,这个新冠病毒可以追溯至2009年前,是不是真的还不能确定。指出通过研究病毒基因,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病毒 2019年获得遗传特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通过重组早在 2009 然后通过融合进化成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之前尚未发现的新型RNA冠状病毒,它在核苷酸水平上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有 80% 的相似性。
但实际上自然界中有许多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科的 4 个属有近 20 种不同的冠状病毒。从 1937年最早发现鸡到蝙蝠,蛇,骆驼,猪,猫,果子狸,穿山甲,夜鹰和后面的许多其他动物,他们都有冠状病毒,你发现这些被感染的动物有什么共同点了吗,所有被感染的物体,包括人类,都是脊椎动物,这也是冠状病毒的一个特征。
② 疫情持续多少年了
疫情持续了有三年了,希望大家继续加油把疫情灭完,回到以前的生活状态。
③ 为何病毒几万年都没被彻底征服它的生命力有多强
什么因素使病毒流行得更久、更快?科学家们会明确地告诉你,这与病毒的特征有关。这就是说,在自然状态下难以生存的病毒或毒性较弱的病毒不能对人类产生严重影响。但是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制造新的病毒,那些病毒特征不同,有些难以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有些容易生存,有些毒性弱,有些毒性要强。对于生命力强、毒性强的病毒,哪些因素决定了对人类的最终影响?新冠肺炎和SARS病毒的流行能力有何不同?
几年后,第二批科学家再次提取该切片组织,稀释干燥组织后注射给老鼠,令人惊讶的是,死者的脑组织受到了标准灭菌,但注射的8只老鼠中有4只出现了与死者相同的症状。这位女性感染的就是朊病毒,朊病毒不可思议的超强耐力远不止此。朊病毒能抵抗蛋白质分解酶的消化,在经历干燥或化学物质后还能保持多年的传染性,在200的高温下能生存1 ~ 2个小时,几分钟内就附着在不锈钢上。是的。还能抵抗电离辐射。
④ 至今为止,新冠疫情已经持续多少年了
至今为止,新冠疫情已经持续多少年了?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最终也必须留意的一点便是接种完疫苗以后不能够保证不容易感柒上新冠病毒,由于其他的疫苗保障措施也不可以实现100%,因此搞好本人的防控措施,戴好口罩讲究卫生或是十分需要的,必需时也必须协助搞好抗体检测。
⑤ 病毒是最早的生物吗,它存在了多少年
距今约有230亿万年
⑥ 电脑病毒的历史
大家对电脑病毒的历史了解多少呢?深刻地认识病毒,是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所以,我为大家讲解下。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相关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电脑病毒最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一九八二年。当时,电脑病毒这个名词还未正式被定义。该年,Rich Skerta 撰写了一个名为"Elk Cloner"的电脑程式,使其成为了电脑病毒史上第一种感染个人电脑(Apple II )的电脑病毒,它以软磁盘作传播媒介,破坏程度可说是相当轻微,受感染电脑只会在萤光幕上显示一段小小的诗句: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
Yes it's Cloner!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
It will modify ram too
Send in the Cloner!"
1984 ― 电脑病毒正式被定义
Fred Cohen于一九八四发表了一篇名为"电脑病毒 ― 理论与实验(Computer Viruses ― Theory and Experiments)"的文章,当中除了为"电脑病毒"一词下了明确的定义外,也描述了他与其他专家对电脑病毒研究的实验成果。
1986 ― 首种广泛传播于MS-DOS 个人电脑系统的电脑病毒
首宗恶意并广泛传播的电脑病毒始于一九八六年,该种电脑病毒名为"脑(Brain) ",由两位巴基斯坦籍的兄弟所编写,能破坏电脑的起动区(boot-sector),亦被视为第一只能透过自我隐藏来逃避侦测的病毒。
1987 ― 档案感染型病毒 (Lehigh 和 圣诞虫 Christmas Worm)
一九八七年,Lehigh 病毒于美国Lehigh 大学被发现,是首只档案感染型病毒(File infectors)。档案感染型病毒主要通过感染 .COM 档案和 .EXE档案,来破坏资料、损毁档案配置表(FAT)或在染毒档案执行的过程中感染其它程式。
1988 ― 首种Macintosh 电脑病毒的出现以及CERT组织的成立
第一种袭击麦金塔(Macintosh)电脑的病毒 MacMag在这年出现,而"互联网虫"(Internet Worm) 亦引起了第一波的互联网危机。同年,世界第一队电脑保安事故应变队伍(Computer Security Response Team)成立并不断发展,也就演变成为今天着名的电脑保安事故应变队伍协调中心(CERTR Coordination Center ,简称CERTR/CC)。
1990 ― 首个病毒交流布告栏上线和防毒产品的出现
首个病毒交流布告栏(Virus Exchange Bulle:
tin Board Service, 简称VX BBS)于保加利亚上线,借以给病毒编程者交换病毒程式码及心得。同年,防毒产品如McAfee Scan等开始粉墨登场。
1995 ― 巨集病毒的出现
在windows 95 作业平台初出现时,运行于DOS作业系统的电脑病毒仍然是电脑病毒的主流,而这些以DOS为本的病毒往往未能复制到windows 95 作业平台上运行。不过,正当电脑用家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于一九九五年年底,首种运行于 MS-Word工作环境的巨集病毒(Macro Virus),也正式面世。
1996 ― Windows 95 继续成为袭击目标, Linux 作业平台也不能幸免
这年,巨集病毒Laroux成为首只侵袭MS Excel 档案的巨集病毒。而Staog 则是首只袭击Linux 作业平台的电脑病毒。
1998 - Back Orifice
Back Orifice 让骇客透过互联网在未授权的情况下遥距操控另一部电脑,此病毒的命名也开了微软旗下的Microsoft's Back Office产品一个玩笑。
1999 ― 梅莉莎 (Melissa) 及 CIH 病毒
梅莉莎为首种混合型的巨集病毒 —它透过袭击MS Word作台阶,再利用MS Outlook及Outlook Express内的地址簿,将病毒透过电子邮件广泛传播。该年四月,CIH 病毒爆发,全球超过6000万台电脑被破坏。
2000 ― 拒绝服务 (Denial of Service) 和恋爱邮件 (Love Letters) "I Love You"
是次拒绝服务袭击规模很大,致使雅虎、亚马逊书店等主要网站服务瘫痪。同年,附着"I Love You"电邮传播的Visual Basic 脚本病毒档更被广泛传播,终令不少电脑用户明白到小心处理可疑电邮的重要性。该年八月,首只运行于Palm 作业系统的木马(Trojan) 程式―"自由破解(Liberty Crack)",也终于出现了。这个木马程式以破解Liberty (一个运行于Palm 作业系统的Game boy 模拟器)作诱饵,致使用户在无意中把这病毒透过红外线资料交换或以电邮的形式在无线网中把病毒传播。
2002 ― 强劲多变的混合式病毒: 求职信(Klez) 及 FunLove
"求职信"是典型的混合式病毒,它除了会像传统病毒般感染电脑档案外,同时亦拥有蠕虫(worm) 及木马程式的特征。它利用了微软邮件系统自动运行附件的安全漏洞,借着耗费大量的系统资源,造成电脑运行缓慢直至瘫痪。该病毒除了以电子邮件作传播途径外,也可透过网络传输和电脑硬盘共享把病毒散播。
自一九九九年开始,Funlove 病毒已为服务器及个人电脑带来很大的烦脑,受害者中不乏着名企业。一旦被其感染,电脑便处于带毒运行状态,它会在创建一个背景工作线程,搜索所有本地驱动器和可写入的网络资源,继而在网络中完全共享的文件中迅速地传播。
2003 ― 冲击波 (Blaster) and 大无极 (SOBIG)
"冲击波"病毒于八月开始爆发,它利用了微软作业系统Windows 2000 及Windows XP的保安漏洞,取得完整的使用者权限在目标电脑上执行任何的程式码,并透过互联网,继续攻击网络上仍存有此漏洞的电脑。由于防毒软件也不能过滤这种病毒,病毒迅速蔓延至多个国家,造成大批电脑瘫痪和网络连接速度减慢。
继"冲击波"病毒之后,第六代的"大无极"电脑病毒(SOBIG.F)肆虐,并透过电子邮件扩散。该"大无极" 病毒不但会伪造寄件人身分,还会根据电脑通讯录内的资料,发出大量以 ‘Thank you!', ‘Re: Approved' 等为主旨的电邮外,此外,它也可以驱使染毒的电脑自动下载某些网页,使编写病毒的作者有机会窃取电脑用户的个人及商业资料。
2004― 悲惨命运(MyDoom)、网络天空(NetSky)及震荡波(Sasser)
"悲惨命运"病毒于一月下旬出现,它利用电子邮件作传播媒介,以"Mail Transaction Failed"、"Mail Delivery System"、"Server Report"等字眼作电邮主旨,诱使用户开启带有病毒的附件档。受感染的电脑除会自动转寄病毒电邮外,还会令电脑系统开启一道后门,供骇客用作攻击网络的仲介。它还会对一些着名网站(如SCO及微软)作分散式拒绝服务攻击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DDoS),其变种更阻止染毒电脑访问一些着名的防毒软件厂商网站。由于它可在三十秒内寄出高达一百封电子邮件,令许多大型企业的电子邮件服务被迫中断,在电脑病毒史上,其传播速度创下了新纪录。
防毒公司都会以A、B、C等英文字母作为同一只病毒变种的命名。网络天空(NetSky)这种病毒,被评为史上变种速度最快的病毒,因为它自二月中旬出现以来,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其变种的命名已经用尽了26个英文字母,接踵而至的是以双码英文字母名称如NetSky.AB。它透过电子邮件作大量传播,当收件人运行了带着病毒的附件后,病毒程式会自动扫瞄电脑硬盘及网络磁盘机来搜集电邮地址,透过自身的电邮发送引擎,转发伪冒寄件者的病毒电邮,而且病毒电邮的主旨、内文及附件档案名称都是多变的。
"震荡波"病毒与较早前出现的冲击波病毒雷同,都是针对微软视窗作业系统的保安漏洞,也不需依赖电子邮件作传播媒介。它利用系统内的缓冲溢位漏洞,导致电脑连续地重新开机并不断感染互联网上其他电脑。以短短18天的时间,它取代了冲击波,创下了修补程式公布后最短攻击周期纪录
现在人都知道有电脑病毒,不过,你真正地了解它吗?希望本文能够让你更深刻地认识病毒,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
⑦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史
电脑病毒最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一九八二年。当时,电脑病毒这个名词还未正式被定义。该年,Rich Skerta 撰写了一个名为"Elk Cloner"的电脑程式,使其成为了电脑病毒史上第一种感染个人电脑(Apple II )的电脑病毒,它以软磁盘作传播媒介,破坏程度可说是相当轻微,受感染电脑只会在萤光幕上显示一段小小的诗句: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
Yes it's Cloner!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
It will modify ram too
Send in the Cloner!"
1984 ― 电脑病毒正式被定义
Fred Cohen于一九八四发表了一篇名为"电脑病毒 ― 理论与实验(Computer Viruses ― Theory and Experiments)"的文章,当中除了为"电脑病毒"一词下了明确的定义外,也描述了他与其他专家对电脑病毒研究的实验成果。
1986 ― 首种广泛传播于MS-DOS 个人电脑系统的电脑病毒
首宗恶意并广泛传播的电脑病毒始于一九八六年,该种电脑病毒名为"脑(Brain) ",由两位巴基斯坦籍的兄弟所编写,能破坏电脑的起动区(boot-sector),亦被视为第一只能透过自我隐藏来逃避侦测的病毒。
1987 ― 档案感染型病毒 (Lehigh 和 圣诞虫 Christmas Worm)
一九八七年,Lehigh 病毒于美国Lehigh 大学被发现,是首只档案感染型病毒(File infectors)。档案感染型病毒主要通过感染 .COM 档案和 .EXE档案,来破坏资料、损毁档案配置表(FAT)或在染毒档案执行的过程中感染其它程式。
1988 ― 首种Macintosh 电脑病毒的出现以及CERT组织的成立
第一种袭击麦金塔(Macintosh)电脑的病毒 MacMag在这年出现,而"互联网虫"(Internet Worm) 亦引起了第一波的互联网危机。同年,世界第一队电脑保安事故应变队伍(Computer Security Response Team)成立并不断发展,也就演变成为今天着名的电脑保安事故应变队伍协调中心(CERTR Coordination Center ,简称CERTR/CC)。
1990 ― 首个病毒交流布告栏上线和防毒产品的出现
首个病毒交流布告栏(Virus Exchange Bulletin Board Service, 简称VX BBS)于保加利亚上线,借以给病毒编程者交换病毒程式码及心得。同年,防毒产品如McAfee Scan等开始粉墨登场。
1995 ― 巨集病毒的出现
在windows 95 作业平台初出现时,运行于DOS作业系统的电脑病毒仍然是电脑病毒的主流,而这些以DOS为本的病毒往往未能复制到windows 95 作业平台上运行。不过,正当电脑用家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于一九九五年年底,首种运行于 MS-Word工作环境的巨集病毒(Macro Virus),也正式面世。
1996 ― Windows 95 继续成为袭击目标, Linux 作业平台也不能幸免
这年,巨集病毒Laroux成为首只侵袭MS Excel 档案的巨集病毒。而Staog 则是首只袭击Linux 作业平台的电脑病毒。
1998 - Back Orifice
Back Orifice 让骇客透过互联网在未授权的情况下遥距操控另一部电脑,此病毒的命名也开了微软旗下的Microsoft's Back Office产品一个玩笑。
1999 ― 梅莉莎 (Melissa) 及 CIH 病毒
梅莉莎为首种混合型的巨集病毒 —它透过袭击MS Word作台阶,再利用MS Outlook及Outlook Express内的地址簿,将病毒透过电子邮件广泛传播。该年四月,CIH 病毒爆发,全球超过6000万台电脑被破坏。
2000 ― 拒绝服务 (Denial of Service) 和恋爱邮件 (Love Letters) "I Love You"
是次拒绝服务袭击规模很大,致使雅虎、亚马逊书店等主要网站服务瘫痪。同年,附着"I Love You"电邮传播的Visual Basic 脚本病毒档更被广泛传播,终令不少电脑用户明白到小心处理可疑电邮的重要性。该年八月,首只运行于Palm 作业系统的木马(Trojan) 程式―"自由破解(Liberty Crack)",也终于出现了。这个木马程式以破解Liberty (一个运行于Palm 作业系统的Game boy 模拟器)作诱饵,致使用户在无意中把这病毒透过红外线资料交换或以电邮的形式在无线网中把病毒传播。
2002 ― 强劲多变的混合式病毒: 求职信(Klez) 及 FunLove
"求职信"是典型的混合式病毒,它除了会像传统病毒般感染电脑档案外,同时亦拥有蠕虫(worm) 及木马程式的特征。它利用了微软邮件系统自动运行附件的安全漏洞,借着耗费大量的系统资源,造成电脑运行缓慢直至瘫痪。该病毒除了以电子邮件作传播途径外,也可透过网络传输和电脑硬盘共享把病毒散播。
自一九九九年开始,Funlove 病毒已为服务器及个人电脑带来很大的烦脑,受害者中不乏着名企业。一旦被其感染,电脑便处于带毒运行状态,它会在创建一个背景工作线程,搜索所有本地驱动器和可写入的网络资源,继而在网络中完全共享的文件中迅速地传播。
2003 ― 冲击波 (Blaster) and 大无极 (SOBIG)
"冲击波"病毒于八月开始爆发,它利用了微软作业系统Windows 2000 及Windows XP的保安漏洞,取得完整的使用者权限在目标电脑上执行任何的程式码,并透过互联网,继续攻击网络上仍存有此漏洞的电脑。由于防毒软件也不能过滤这种病毒,病毒迅速蔓延至多个国家,造成大批电脑瘫痪和网络连接速度减慢。
继"冲击波"病毒之后,第六代的"大无极"电脑病毒(SOBIG.F)肆虐,并透过电子邮件扩散。该"大无极" 病毒不但会伪造寄件人身分,还会根据电脑通讯录内的资料,发出大量以 ‘Thank you!', ‘Re: Approved' 等为主旨的电邮外,此外,它也可以驱使染毒的电脑自动下载某些网页,使编写病毒的作者有机会窃取电脑用户的个人及商业资料。
2004― 悲惨命运(MyDoom)、网络天空(NetSky)及震荡波(Sasser)
"悲惨命运"病毒于一月下旬出现,它利用电子邮件作传播媒介,以"Mail Transaction Failed"、"Mail Delivery System"、"Server Report"等字眼作电邮主旨,诱使用户开启带有病毒的附件档。受感染的电脑除会自动转寄病毒电邮外,还会令电脑系统开启一道后门,供骇客用作攻击网络的仲介。它还会对一些着名网站(如SCO及微软)作分散式拒绝服务攻击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DDoS),其变种更阻止染毒电脑访问一些着名的防毒软件厂商网站。由于它可在三十秒内寄出高达一百封电子邮件,令许多大型企业的电子邮件服务被迫中断,在电脑病毒史上,其传播速度创下了新纪录。
防毒公司都会以A、B、C等英文字母作为同一只病毒变种的命名。网络天空(NetSky)这种病毒,被评为史上变种速度最快的病毒,因为它自二月中旬出现以来,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其变种的命名已经用尽了26个英文字母,接踵而至的是以双码英文字母名称如NetSky.AB。它透过电子邮件作大量传播,当收件人运行了带着病毒的附件后,病毒程式会自动扫瞄电脑硬盘及网络磁盘机来搜集电邮地址,透过自身的电邮发送引擎,转发伪冒寄件者的病毒电邮,而且病毒电邮的主旨、内文及附件档案名称都是多变的。
"震荡波"病毒与较早前出现的冲击波病毒雷同,都是针对微软视窗作业系统的保安漏洞,也不需依赖电子邮件作传播媒介。它利用系统内的缓冲溢位漏洞,导致电脑连续地重新开机并不断感染互联网上其他电脑。以短短18天的时间,它取代了冲击波,创下了修补程式公布后最短攻击周期纪录
现在人都知道有电脑病毒,不过,你真正地了解它吗?希望本文能够让你更深刻地认识病毒,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
一、病毒的定义
电脑病毒与医学上的“病毒”不同,它不是天然存在的,是某些人利用电脑软、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由于它与生物医学上的“病毒”同样有传染和破坏的特性,因此这一名词是由生物医学上的“病毒”概念引申而来。
从广义上定义,凡能够引起电脑故障,破坏电脑数据的程序统称为电脑病毒。依据此定义,诸如逻辑炸弹,蠕虫等均可称为电脑病毒。在国内,专家和研究者对电脑病毒也做过不尽相同的定义,但一直没有公认的明确定义。
二、病毒的命名
病毒的命名没有固定的方法,有的按病毒第一次出现的地点来命名,如“ZHENJIANG_JES”其样本最先来自镇江某用户。也有的按病毒中出现的人名或特征字符,如“ZHANGFANG—1535”,“DISK KILLER”, “上海一号”。有的按病毒发作时的症状命名,如“火炬”,“蠕虫”。当然,也有按病毒发作的时间来命名的,如“NOVEMBER 9TH”在11月9日发作。有些名称包含病毒代码的长度,如“PIXEL.xxx”系列,“ KO.xxx”等体。
三、电脑病毒的发展趋势
在病毒的发展史上,病毒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新的病毒技术出现后,病毒迅速发展,接着反病毒技术的发展会抑制其流传。同时,操作系统进行升级时,病毒也会调整为新的方式,产生新的病毒技术。总的说来,病毒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DOS引导阶段
1987年,电脑病毒主要是引导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头”病毒。由于,那时的电脑硬件较少,功能简单,一般需要通过软盘启动后使用。而引导型病毒正是利用了软盘的启动原理工作,修改系统启动扇区,在电脑启动时首先取得控制权,减少系统内存,修改磁盘读写中断,影响系统工作效率,在系统存取磁盘时进行传播。
2.DOS可执行阶段
1989年,可执行文件型病毒出现,它们利用DOS系统加载执行文件的机制工作,如“耶路撒冷”,“星期天”等病毒。可执行型病毒的病毒代码在系统执行文件时取得控制权,修改DOS中断,在系统调用时进行传染,并将自己附加在可执行文件中,使文件长度增加。1990年,发展为复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 文件。
3.伴随体型阶段
1992年,伴随型病毒出现,它们利用DOS加载文件的优先顺序进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蝉”病毒,它感染EXE文件的同时会生成一个和EXE同名的扩展名为COM伴随体;它感染COM文件时,改为原来的COM 文件为同名的EXE文件,在产生一个原名的伴随体,文件扩展名为COM。这样,在DOS加载文件时,病毒会取得控制权,优先执行自己的代码。该类病毒并不改变原来的文件内容,日期及属性,解除病毒时只要将其伴随体删除即可,非常容易。其典型代表的是“海盗旗”病毒,它在得到执行时,询问用户名称和口令,然后返回一个出错信息,将自身删除。
4.变形阶段
1994年,汇编语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要实现同一功能,通过汇编语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完成,这些方式的组合使一段看似随机的代码产生相同的运算结果。而典型的多形病毒—幽灵病毒就是利用这个特点,每感染一次就产生不同的代码。例如“一半”病毒就是产生一段有上亿种可能的解码运算程序,病毒体被隐藏在解码前的数据中,查解这类病毒就必须能对这段数据进行解码,加大了查毒的难度。多形型病毒是一种综合性病毒,它既能感染引导区又能感染程序区,多数具有解码算法,一种病毒往往要两段以上的子程序方能解除。
5.变种阶段
1995年,在汇编语言中,一些数据的运算放在不同的通用寄存器中,可运算出同样的结果,随机的插入一些空操作和无关命令,也不影响运算的结果。这样,某些解码算法可以由生成器生成不同的变种。其代表作品—“病毒制造机”VCL,它可以在瞬间制造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病毒,查解时不能使用传统的特征识别法,而需要在宏观上分析命令,解码后查解病毒,大大提高了复杂程度。
6.网络、蠕虫阶段
1995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病毒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它们只是以上几代病毒的改进。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蠕虫”是典型的代表,它不占用除内存以外的任何资源,不修改磁盘文件,利用网络功能搜索网络地址,将自身向下一地址进行传播,有时也在网络服务器和启动文件中存在。
7.窗口阶段
1996年,随着Windows的日益普及,利用Windows进行工作的病毒开始发展,它们修改(NE,PE)文件,典型的代表是DS.3873,这类病毒的急智更为复杂,它们利用保护模式和API调用接口工作,解除方法也比较复杂。
8.宏病毒阶段
1996年,随着MS Office功能的增强及盛行,使用Word宏语言也可以编制病毒,这种病毒使用类Basic 语言,编写容易,感染Word文件文件。由于Word文件格式没有公开,这类病毒查解比较困难。
9.互联网、感染邮件阶段
1997年,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各种病毒也开始利用因特网进行传播,一些携带病毒的数据包和邮件越来越多,如果不小心打开了这些邮件,电脑就有可能中毒。
10.爪哇、邮件炸弹阶段
1997年,随着互联网上Java的普及,利用Java语言进行传播和资料获取的病毒开始出现,典型的代表是JavaSnake病毒。还有一些利用邮件服务器进行传播和破坏的病毒,例如Mail-Bomb病毒,它就严重影响因特网的效率。
四、病毒的演化及发展过程
当前电脑病毒的最新发展趋势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病毒在演化
任何程序和病毒都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一些人还在修改以前的病毒,使其功能更完善,病毒在不断的演化,使杀毒软件更难检测。
2.千奇百怪病毒出现
现在操作系统很多,因此,病毒也瞄准了很多其他平台,不再仅仅局限于Microsoft Windows平台了。
3.越来越隐蔽
一些新病毒变得越来越隐蔽,同时新型电脑病毒也越来越多,更多的病毒采用复杂的密码技术,在感染宿主程序时,病毒用随机的算法对病毒程序加密,然后放入宿主程序中,由于随机数算法的结果多达天文数字,所以,放入宿主程序中的病毒程序每次都不相同。这样,同一种病毒,具有多种形态,每一次感染,病毒的面貌都不相同,犹如一个人能够“变脸”一样,检测和杀除这种病毒非常困难。同时,制造病毒和查杀病毒永远是一对矛盾,既然杀毒软件是杀病毒的,而就有人却在搞专门破坏杀病毒软件的病毒,一是可以避过杀病毒软件,二是可以修改杀病毒软件,使其杀毒功能改变。因此,反病毒还需要很多专家的努力!
⑧ 病毒在世界上存在了多少年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病毒是结构确实比细胞简单,如果按照现在大家的理论在形成具有完整膜系统并能独立完成代谢和增殖过程的细胞之前,确实很有可能产生像病毒这样的简单蛋白-核酸复合体。
但是在细胞形成前的复合体我觉得很难称之为病毒,它们缺少最基本的增殖能力,而这种增殖能力,是细胞给病毒提供的。
所以抛开分子层面的侵染手段,即使机缘巧合之下产生的复合体具有侵染某种细胞并完成自身组装并能产生自身有侵染活性克隆的能力,由于没有细胞的存在,它可能还是称不上病毒。
更何况在细胞产生前就具有侵染序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⑨ 病毒的生活史是什么
病毒主要特点,毒性噬菌体的侵染循环,温和噬菌体和溶原细菌、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的主要特点。
病毒:
是一类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大分子微生物。*
在微生物学当中,病毒学是最年青的一门科学,迄今只有100年左右历史。
(A:1892年(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他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病叶汁液接种
烟草花叶病细菌过滤器健康烟草植株发病(引起相同烟草花叶病)
他认为这种病原物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把病毒等其他微生物分开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遗憾的是把这种病原物称为是一种极小的细菌。
B. 1898 年(贝格林克, 1851—1931),在不了解伊凡诺夫斯工作的情况下,进行了类似的试验,发表了与伊凡诺夫斯几乎完全一样的研究结果。贝格林克把这种病原物称为是称之为“传染活液”,并给以拉丁名(Virus),被誉为“病毒学之父”。(贝格林克1872年毕业于德国德尔费技术专科学校,1877年获科学博士学位)。
1935年斯旦来( USA)第一次提纯得到病毒的结晶,从此病毒学进入到分子水平。
4.1 病毒的特性
4.1.1病毒的基本特征:
1.病毒的个体极小; *
2.无细胞结构,为分子生物;*
3.专性寄生
4.没有或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合成系统,也没有核糖体。
5.在寄主细胞内的病毒对各种化学药剂和抗菌素不敏感。
6. 经提纯的病毒结晶能保持侵染力。
4.1.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4.1.2.1病毒粒子的结构
1、无封套(包膜)的病毒粒子
A.衣壳粒(一种对称蛋白质外壳,包围着病毒的核酸基因组,由多肽组成蛋白质亚单位)。
B.壳体:由多个衣壳粒组成。
C.核壳体(核衣壳):是衣壳与其包围着的核酸。
2.有封套(包膜)的病毒粒子
A.衣壳粒(一种对称蛋白质外壳,包围着病毒的结构。核酸基因组,由多肽组成蛋白质亚单位)。
B.壳体:由多个衣壳粒组成。
C.核壳体(核衣壳):是衣壳与其包围着的核酸的总称。
D.封套(包膜,又称囊膜、被膜、外膜、封套、)
⑩ 病毒在几亿年前产生的
病毒也是一种生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 它和人动物 植物都属于生物 生物的产生 可以参考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原始生命的产生 生命的起源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这是第一个区别。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最有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特征。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态与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我们叫它为原核生物。它是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从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是增加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积和增大自身的体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细菌和蓝藻都是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的发生与发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气含量的增加,从20多亿年前开始,不仅水中氧气含量已经很多,而且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已经不少。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经过15亿多年的演变,原来均匀分散在它的细胞里面的核物质相对地集中以后,外面包裹了一层膜,这层膜叫做核膜。细胞的核膜把膜内的核物质与膜外的细胞质分开。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就是这样形成的。有细胞核的生物我们把它称为真核生物。从此以后细胞在繁殖分裂时不再是简单的细胞质一分为二,而且里面的细胞核也要一分为二。真核生物(那时还没有动物,可以说实际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约出现在20亿年前。性别的出现是在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因为性别促进了生物的优生,加速生物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核的单细胞植物出现以后没有几亿年就出现了真核多细胞植物。真核多细胞的植物出现没有多久就出现了植物体的分工,植物体中有一群细胞主要是起着固定植物体的功能,成了固着的器官,也就是现代藻类植物固着器的由来。从此以后开始出现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内部细胞的形态也开始分化。由此可见,细胞核和性别出现以后,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态和功能的发展。 生命的起源 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很早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近几十年来,人们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 就,对于生命起源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根据科学的推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候是绝对不会有生命存在的。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目前,这种关于生命起源是通过化学进化过程的说法已经为广大学者所承认,并认为这个化学进化过程可以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根据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开始进行的。当时,地球表面温度已经降低,但内部温度仍然很高,火山活动极为频繁,从火山内部喷出的气体,形成了原始大气(下图)。一般认为,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甲烷(CH4)、氨 原始地球的想象图 (左)原始大气(右)有机物形成 (NH3)、水蒸气(H2O)、氢(H2),此外还有硫化氢(H2S)和氰化氢(HCN)。这些气体在大自然不断产生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的作用下,就可能自然合成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一系列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后来,地球的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又随着雨水,流经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在原始海洋中。 关于这方面的推测,已经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实。1935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设计了一套密闭装置(下图)。他们将装置内的空气抽出,然后模拟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通入甲烷、氨、氢、水 米勒实验的装置 蒸气等气体,并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连续进行火花放电。最后,在U型管内检验出有氨基酸生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因此,探索氨基酸在地球上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在实验室里制成了另一些有机物,如嘌识、嘧啶、核糖,脱氧核糖,脂肪酸等。这些研究表明:在生命的起源中,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化学过程,是完全可能的。 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有机高分子物质 蛋白质、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是怎样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形成的呢?有些学者认为,在原始海洋中,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吸附在粘土上),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就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现在,已经有人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制造出了类似蛋白质和核酸的物质。虽然这些物质与现在的蛋白质和核酸相比,还有一定差别 ,并且原始地球上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过程是否如此,还不能肯定,但是,这已经为人们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了一些线索;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产生这些有机高分子的物质是可能的。 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根据推测,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在海洋里越积越多,浓度不断增加,由于种种原因(如水分的蒸发,粘土的吸附作用),这些有机高分子物质经过浓缩而分离出来,它们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这些小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外面包有最原始的界膜,与周围的原始海洋环境分隔开,从而构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即多分子体系。这种多分子体系已经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原始的物质交换活动了。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过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它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发生。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不过,我们可以推测,有些多分子体系经过长期不断地演变,特别是由于蛋白质和核酸这两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终于形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以后,由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进入到生命出现之后的生物进化阶段。 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研究,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但是绝大多数实验只是集中在第一阶段,有些阶段还仅仅限于假说和推测。因此,在对于生命起源,问题还必须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没有蛋白质和核酸,就没有生命。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一种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一种)。这些工作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