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樟树出现已有多少年历史
樟树是一个古老的树种,早在石炭纪已有樟树植物的化石。樟树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有樟木的使用。
B. 樟树镇的历史沿革
樟树镇,原江西省清江县治,1988年撤销,现为樟树市城区。
樟树镇历史悠久。距今四千五百多年前,先民们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和繁衍。活跃在樟树一带的早期居民,是古三苗族的一支,叫做“越族”。他们从原始人群中走了出来,度过了漫长的母系氏族时代,在赣江两岸的丘陵冈阜地区依山傍水建立居民点,或架木为巢,或掘地为穴。他们利用山上的青石和麻石,磨制成斧、锛、凿、网坠等简陋工具,在莽莽森林中打猎,滔滔赣江边捕鱼,并开始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生活。后来,他们学会了制陶、冶铜和纺织,有了陶制的鼎、罐、豆和青铜浇铸的戈、矛、钺、铲等,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人。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先民们已经使用了文字符号。出土的144个刻划符号和陶文中,有数词、名词和动词。一件泥质灰陶钵的底部就刻着“八土村田”四个字,据专家们考证,这是表达祭祀田神,翻犁土地的意思。名闻中外的吴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铜碳渣、石港和大量青铜器表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打破了商文化不过江的定论;龙窑和瓷器的出土,表明已有原始制瓷业。那铺着陶瓷片的回廊和象征权利的列鼎,又可见这里决非一般村落,而是分封的都邑。大批青铜武器的出土,又使人想象到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的雄姿。
樟树镇周围,分布着自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的遗址达120余处,可见这里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村落祺布,经济繁荣。这为秦汉建立淦阳镇、潇滩镇、吴平镇等城镇奠定了基础。据传,早在秦之前,东屏阖皂山,西临赣江古渡口的地方,就有彭、刘、喻、杜四个古村落。那时,这里樟树成林,浓荫蔽日。有位老者在渡口的樟树荫下摆茶摊,人们逐渐聚在一起交换些产品。后来,陆续发展起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店铺,遂出现一条小街把四个村落联了起来,俗称土街仔。这便是樟树镇的雏形。口碑传说和考古发现都打破了旧志上关于樟树镇是古荒服之地的说法。
樟树一带,春秋属吴、属越,战国属楚。《通鉴纲目》记载,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秦灭楚,俘虏了楚王负刍。第二年,秦统一天下后,废封建,立郡县,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当时,樟树一带属九江郡新淦县。樟树镇是新淦县县治所在,名叫“淦阳”。这是因为有淦水发展骊岭,流经紫淦山,蜿蜒向西北,于樟树之南注入赣江,水以山名,县以水名,而县治在水之阳之故。此后,淦阳作为新淦县县治810年,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崇祯《新淦县志》记载:隋开皇九年(587年)置洪州总管府,改庐陵郡为吉州,省巴山郡,新淦县改隶吉州。县令李子乐以县城远离州治,将县治迁到南市村,即今金川镇。县治南迁后,淦阳改称清江镇。因镇临袁河与赣江合流之后的江段,这里江水波流澄澈,古称清江。
明崇祯《清江县志》记载,南唐升元二年(938年)8月,清江镇西南三十里的潇滩镇(今临江镇),有位巡使吴鸾,以潇滩之地,当南粤、虔、吉、洪之冲,舟车辐辏,有仓廪兵戈之积为由,奏请置县。南唐主李升准其所奏。据《南唐书》载:“升元二年八月戊戌,升洪州潇滩镇为清江县,不隶州,谓直隶于节度使也,割高安之建安、修德,新淦之崇学合三乡为县”。当时,清江镇地处新淦之崇学乡,因而划归清江县。清江镇与清江县名同而非县治,容易产生混淆。而清江镇历来俗呼樟树。至此,便更名樟树镇。
明吏部左侍郎熊化在《樟树镇记》中称之为“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
清道光《清江县志》记载:“木之属有樟,诸材独此为最,故古称豫章地,以材着也”。樟树镇得名的由来,本是镇在樟树林中,以树名镇,俚语俗称。直至清初,镇内还有八棵被视为樟树镇命名依据的古樟树。解放初期,仍有一株枯樟树残存。清代诗人查慎行的《樟树镇》诗云:潇滩流下棹歌声,一曲清江见底清。老树不知生意尽,尚凭古社占村名。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如《搜神后记》、《豫章记》、《太平御览》、《宣室志》等,都记有三国对东吴大将聂友夜射白鹿,中樟灭怪的故事。大意是聂友打猎,逐白鹿至此,矢中大樟,灭了樟树精。由此,樟树镇又有鹿江、鹿渚的别称。
自南唐升元二年清江建县以来,樟树镇一直属清江县。樟树虽非县治,但地位重要。明代熊化曾评论说:樟镇于邑治,股肱也;以奉腹,则禁喉也。它与设过军、路、府、县治的临江镇在地势上互为犄角,在经济上互相抗衡,在文化上也相互颉顽。
1949年6月19日,清江解放,县人民政府治樟树镇,7月15日迁临江镇,1950年3月27日又迁回樟树镇。1988年10月26日,撤销清江县及樟树镇,设樟树市及鹿江、淦阳等街道。
樟树镇地处赣江袁水之交,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尤以其传统的药材交易市场和精湛的药材炮制技术闻名全国,被誉为“江南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一说。历史上曾与景德镇、吴城镇、河口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
C. 樟树的简介是怎样的
樟树又名香樟、乌樟、芳樟,属樟科常绿大乔木,高可达四五十米。叶互生,有革质,卵形,表面深绿,有光泽,背面青白色,入秋变为鲜红色或橙红色,娇艳可爱。初夏开黄绿色小花,圆锥花序。结球形果,8~11月成熟,紫黑色。
樟树枝叶幢幢,浓荫蔽地,树姿雄伟壮丽,是营造园林、防风林的理想树种。
樟树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是亚热带树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尤以台湾省为多。台湾是世界上樟树最多的地方,从海拔500~1800米,形成特有的樟树带,占全岛面积的五分之二;樟脑的产量占世界的70%,质量名冠全球。
我国栽培樟树的历史悠久,至今还生长着不少珍贵的古樟。广西全州锦塘山谷有棵樟树,高30米,胸径6.6米,树冠覆荫达10多亩,已有二千多岁。各地还有“唐樟”、“宋樟”等古樟。
樟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木材纹理细致,具有芳香,能驱虫、耐湿,易加工,广泛用于建筑、造船、家具、箱柜、雕刻等。樟树可提制樟脑、樟油,是医药、化工、香料、防腐、农药的重要原料。种子可榨油,是制肥皂的良好原料。叶可喂蚕,樟蚕丝是编织鱼网的上好原料。樟脑、樟油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质量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2中华第一材——楠木
楠木是一类在我国久负盛名的乡土树种,广泛分布在南方各地。由于这类树高大、挺拔,树干圆满、通直,材质纹理直、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和开裂,历来被人们视为建筑良材。尤其是这类木材具有其家族——樟科的传统,香气袭人,虫不蛀、菌不腐,经久耐用,常用来制作高级家具、器具和建筑的梁柱及棺木,被称为“中华第一材”。历代封建帝王在建筑宫殿和陵寝时,楠木往往是首选之材。“蜀山兀,阿房山。”可想而知,在以土木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用去了多少高大挺拔的楠木啊!尤其到了明代,楠木建筑非常时兴,致使南方许多原本楠木繁盛的山林中,已难寻楠木大树。到了清代,统治者不得不靠拆旧建筑来满足其对楠木的追求。明十三陵原本每座陵都有像长陵那样的楠木大殿,但其余十二座陵的大殿均在清代以后被拆毁了。
楠木不仅材好,而且树姿雄壮,枝叶森秀,终年常绿,不论生于山间还是栽于庭前、屋后,均使人感到蔚然可爱,而且有防风、防火之效,深受产地群众喜爱,尤其备受佛门、道家的青睐。在我国古代,庙宇、宫观附近栽楠之风很盛。正如唐代史俊在《题巴州光复寺楠木诗》中赞美的:“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如今,在成都武侯祠内、杭州灵隐寺中,尚有楠木大树,老干参天、浓荫覆地。特别是道教胜迹青城山上,挺拔茂密的楠木林受到很好的保护,在烈日当空的盛夏,走在楠木遮荫的山路上,汗流浃背的登山者顿感凉爽宜人,将“青城天下幽”的美名传遍天下。
D. 江西省樟树市的历史以及风景
历史沿革
樟树市原名清江县,建县于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八月,割高安的建安乡、修德乡 樟树市
,新淦的崇学乡建清江县,以萧滩镇(今临江镇)为县治,直属镇南军节度使。境内袁赣两水在萧滩镇合流后一段,波流澄澈,名为“清江”立县后即以水名县。南唐保大十年(952),将高安升为筠州,清江改隶筠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新淦、新喻三县置临江军,先后管辖“清江、新干、新余、峡江”四县近千年之久;清江为倚郭望县。北宋治平三年(1066),割新淦茂才乡,新喻思贤乡入清江县,县境由三乡增至五乡。元至元十四年(1277),临江军改临江路,清江为上县。明洪武二年(1369),改临江路为临江府,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清代府县隶属仍沿明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的临江府(今为樟树市临江镇)先后经历了军、路、府的行政变革,但一直是地级市级别,江西重要城镇,江西十三府之一。民国二年至民国十四年,属庐陵道;民国十五年至二十年,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先后属第一、二行政督察区。1930年10月至11月,在临江镇建立过县苏维埃政府,属湘鄂赣边境特委领导。1949年6月19日,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同年7月15日迁临江镇,1950年3月27日又迁回樟树镇),属南昌分区专员公署。1959年1月1日,改属宜春专员公署管理。(1978年改称宜春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10月26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撤消清江县设立樟树市,以原清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樟树市的行政区域,同时划为江西省经济计划单列市。2000年,国务院国函[2000]50号文件,定樟树市为江西省直辖市。同年,江西省决定樟树市由宜春市行政代管。
樟树市地处赣中,交通方便,可进入性强,处在南昌-井冈山-赣州金牌旅游线路的必经之道上,又是赣西旅游网络开发与全省金牌旅游线路的结合部。樟树市旅游发展是发掘和彰显樟树药文化、道教文化、古文化底蕴,重点开发建设樟树市药都旅游区、阁皂山药道养生旅游区、吴城商邑文化旅游区、临江赣文化旅游区、筑卫城远古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可以概括为“一山、一江、两镇、两城”。一山为閤皂山(含玉华山),一江指赣江,两城分指吴城和筑卫城,两镇各为樟树镇(即樟树市区)和临江镇。从而形成以閤皂山(含玉华山)为龙头,以市区为核心,以“吴城”和“筑卫城”为两翼的旅游开发框架和格局。江西省推出了三条金牌线路,其中“南昌——井冈山——赣州”是一条红绿古文化生态兼俱的金牌旅游线,樟树正处在必经之道上,特别经公路的旅游者可将樟树作为一个中间站。 ●吴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吴城乡吴城村。1973年樟树市博物馆调查发现,遗址总面积有4平方公里,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自1973年起共进行过十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6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基、灰坑、窖穴、制陶、铸铜、祭祀场所等文化遗迹和墓葬,出土有青铜戈、矛、刀、器盖;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大口尊、鬲、缸、碗、盂、豆、爵、尊;陶质和石质生产工具有马鞍形刀、纺轮、网坠、拍、垫、斧、锛、刀、镰、铲、镞、矛、玉刀,以及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还发现200多个刻划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符号,这些文字有的与甲骨文相似,有的更为原始。特别是在西段城墙城壕近4米深的不到4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20多个商代人头颅骨和部分肢骨。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历史。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荣获“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1年,国家文物局将该遗址列入“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50处重点之一,定性为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遗址。 ●樊城堆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24公里的刘公庙乡庙下村东侧,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系高出稻田1—3米的台地遗址,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距今约4500年的原始村落,是赣江中下游最具有代表性的遗址。 ●阁皂山 道教名山——阁皂山,又名阁山,海拔802.7米,(附近设有大型军事基地)位于市境东南隅,雄峙赣江东岸,蟠衍200公里,成为樟树碧嶂。山名肇见于东汉。宋代以来,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的誉称。东汉建安七年(202)着名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修炼“九转金丹”,尊称樟树药业之祖。唐仪凤年间(676-678)朝廷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与金陵(今南京)茅山、广信(今贵溪)龙虎山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山。 ●九龙泉 位于福地景区太极峰西麓。传为崇真宫前放生池内十条锦鲤,受葛仙翁洗药池水灵气而化成龙,有九条飞入宫东深壑中深修,故壑称九龙洞,泉为九龙泉。经现代科学检测,九龙泉水中含锌、钙、铁、镁等十二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是四特酒酿造水的源头,也是福地景区群众唯一的生活饮用水。 ●永镇塔 又名永泰塔。位于樟树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镇。赣水河畔。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当时村民建塔九层,为镇水患命名为“永镇塔”。系砖石结构。六边形,共7层,从下而上逐层递缩,高24米。清光绪十七年(1981)“辛卯风灾”,刮去塔顶,注入江口。乡民又捐资整修,由9级改为7级。至今塔身保存尚好。塔基系用灰绿色花岗石砌成。青砖作平台,砖上压印铭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会公修”、“永镇塔砖”等。每层高3米,设6门,三虚三实,塔身眠砖垒砌,塔壁白灰粉饰,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雕作翘式,下部吊挂铜铃,顶层以青石覆盖,顶部铜帽呈圆锥形。塔内中心竖一参天杉木柱,柱直径80公分,直通塔顶。各层设有井字木架四根,夹嵌木柱,使木柱与塔身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原塔内设有楼板、木梯,现已废。1984年公布为樟树市文物保护单位。 ●望津楼 位于樟树市西面赣江边大码头石级坪台上。又名望津亭。与对岸的“知津亭”(毁)遥遥相望。该楼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光绪元年(1875)重修。1957年秋,1982年又两次维修。因处重要渡口,居码头之上,登楼可远望赣水;清代曾设卡课税。为商贾税收之要津,故名为望津楼。大码头系赣水交通必经之地,过往船停泊之点,为之标记,当时码头旁设有义渡,过往行人可在望津楼内歇息避风雨。该楼系木石结构,方形擎檐石柱四根,置于方础石之上。木质圆形通住四根。下垫鼓础,楼为两层。底层为敞间,呈方形。铺砌花岗岩为基台,两侧砌有台阶,上下层之间设楼板腰檐,天花板素底,四面棂条明窗,歇山顶泥瓦覆盖,勾头,滴水檐头,彩瓷葫芦刹,饯脊鳌尖,四翼悬挂铎,楼体髹漆枣红。楼上层原悬挂“望津楼”匾颜体字,下层悬挂“利涉大川”横匾、隶书体。两匾均系黑地金字,笔力雄劲,惜毁
E. 樟树市简介
樟树市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樟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自古就是“八省通衢、四会要冲”的水陆交通要津。浙赣铁路、京九铁路等交织成了樟树内外沟通的大交通网络,具有对接长、珠、闽,连接港、澳、台。
加速承东启西辐射,便于接受沿海产业转移和发展科技型新兴产业的区位优势。
(5)樟树有多少历史扩展阅读:
樟树名称的来历缘于远古“聂友射鹿“的传奇故事,故此又有“鹿江“之说。樟树市历史上为清江县,1988年撤县设立县级樟树市。樟树镇江西四大古镇之一。以其特有的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经营闻名于世,是中国着名的中国药都。
樟树主要铁路有浙赣铁路、京九铁路。樟树距昌北民用机场仅1小时车程,属南昌1小时经济圈范围。
樟树自古就有“酒乡”之誉,因“清、香、醇、补”四大特色而得名的“四特”酒就是樟树特产之一,源于宋代有名的土酒。于1988年7月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樟树有悠久的种植柑桔的历史,樟树被定为江西省柑桔生产重点市,全国85个柑桔生产基地之一。樟树红桔以色艳、味甜、皮薄、核少而闻名全省。
F. 樟树的由来
樟树市
药都--樟树概述
樟树市地处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鄱阳湖平原南缘,地理坐标:东经115°06′33〃—115°42′23〃,北纬27°49′07〃—28°09′15〃。
市人民政府驻药都南大道。邮编:331200。行政区划代码:360982。区号:0795。2003年底,总人口53.6万人。
在历史上,它曾是我国中原与岭南舟车孔道,是1988年10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的新兴城市。樟树市历史上曾名清江县,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它以其特有的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经营闻名遐迩,素享“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之美誉,是我国着名的“南国药都”。樟树市名称的来历缘于远古“聂友射鹿“的传奇故事,故此又有“鹿江“之说。它与“瓷都“景德镇等并列为江西省四大名镇,明代为全国三十三大工商重镇之一。
历史沿革
自西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汉至隋唐,先后分属新淦、建成、汉平、宜春、新余、始平等县。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8月,析高安、新淦部分地区置清江县,治所潇滩镇(宋改临江镇),宋设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为临江府,一直沿袭至清末民初。民国时期撤府设道,清江属庐陵道,不久直属于省,先后属江西省第一、二行政督察区。1930年在临江建立清江县苏维埃政权。
1949年6月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同年7月迁临江镇,翌年3月迁回樟树镇,属南昌分区专员公署,1959年改属宜春专员公署。1987年12月清江县实行省计划单列。1988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江县,设立樟树市,12月正式挂牌。
樟树市(Zhangshu Shi)
位于东经115.5°,北纬28.1°,在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五代南唐升元二年置清江县。袁、赣二水汇流县境中部,澄澈见底,故名。一说袁、赣二水合流,绕城而北,称清江。1988年改为樟树市,以樟树镇(江西四大古镇之一)为名。
G. 江西省樟树市或南昌的历史,文化或其它相关的,只要有趣就好,大家帮忙介绍哦!
区位人口面积 樟树市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原名清江县,1988年12月撤县建市,2000年,国务院定为江西省直辖市。全市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城市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53.6万,市区人口14万。现辖11个镇、5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
历 史 沿 革 樟树境内4500年以前已有繁荣的城邑。秦代樟树就成了县级治城,西汉(公元前203年)驻有重兵扼控南方,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8月组建清江县,治所在市境内潇滩镇(现临江镇),宋设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为临江府,一直沿袭至清末民初。清江以其经济繁荣,人文昌盛,军事要塞而名冠华夏,历为上县。樟树镇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
经 济 特 色 樟树的区域经济特色明显,药业、酒业、盐化工业成为支撑樟树地方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药 业 樟树药业源远流长,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历1800年不衰。各个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雅号:吴叫药摊,唐谓药圩,宋号药市,明为药码头,清称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为海内外药界同仁公认的"国药之都"。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樟树"药都"的内涵不断丰富,药地、药市、药企三大医药经济要素竞相发展。现有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1个,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制药和药品流通企业聚集效应不断增强,药品生产和流通基地的地位日益凸显。
酒 业 樟树酿酒始于商周,宋代诗人陆游曾有诗云:"好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清代樟树娄源隆酒店酿出好酒,以四个"特"字相标,远销邻省,故名"四特酒"。1958年周恩来总理称赞四特酒"清香醇纯,回味无穷"。1989年四特酒获国家银奖,是江西省首批36个名牌产品之一,现已跻身全国同行业10强。2004年,“四特”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盐化工业 樟树现已形成40万吨真空制盐和1.6万吨芒硝的生产规模,是江西省最大的盐生产基地。樟树冠京香料公司为新崛起的精细化工企业,产品远销欧美等19个国家和地区,主导产品甲基柏木酮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
交 通 条 件 樟树地处襟带江西东南西北的天心地胆之地,自古就是"四会要冲,八省通衢"的水陆交通要津。境内浙赣铁路纵贯东西,京九铁路衔接南北,两条铁路在境内设有9站,铁路支线11条。清宜、清高公路、105国道、昌樟高速公路相互衔接,赣粤高速与沪瑞高速公路在境内昌傅镇交汇。市区距昌北机场不到1小时车程。千里黄金水道赣江中分樟树,樟树港为江西省三大港口之一。
社 会 事 业 樟树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日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腾飞之翼。
通 讯 樟树通讯发达,京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光缆主干线途经市区。程控电话交机总容量达7万门,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及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广播电视光缆已延伸到农村千家万户。
教 育 樟树教育历来发达,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86所。樟树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现为全省优秀重点高级中学、现化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已通过全国千强中学验收。2004年,江西航天科技学院生物医药学院在樟树落成,为樟树市的教育事业再添实力!
卫 生 樟树医和药同享盛名,历代医坛圣手辈出。樟树市人民医院是一所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樟树市中医院的骨伤、针灸技艺名扬海内外。
水 电 樟树市地表水的水质优,现已形成日产6万吨的供水能力,可充裕满足城区生产、生活用水需要,与工业开发区相配套的第二水厂正在抓紧建设。电力供应可靠率高,丰城火力发电厂、井冈山华能电厂等四条输电主线交汇樟树,供电总容量达20万KVA。
金 融 樟树金融体系比较完善,中、工、建、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对经济的再支持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