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上的大禹治水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史记》中并没有细致描述鲧治水的方略,我们无从了解这个治水失败的例子究竟是怎样的。但从禹的表现中,我们至少可以判断,鲧被杀的原因绝不仅仅是治水,而是一场政治谋杀。因为在吸取了父亲血的教训后,禹变得异常谨慎。《史记》说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作为一个读史书的后辈,我们不得不赞叹司马老先生的智慧,他总在一鳞半爪的文字中,向我们交待历史的真实。所谓乘车,肯定不是禹自己驾车,所谓乘船,也不会是禹自己驾船。这说明,禹在父亲鲧被杀后,开始注意自身的保卫工作,他出行时,身边总是有相当数量的军队。
禹虽然有忠于自己的武装,但实力还不足以和舜抗衡,他还需要盟友。禹的第一个盟友是四岳,这四个老头是父亲鲧的世交,自始至终都战在禹的一边。禹的另外两位盟友分别是弃和契,我们还能记得,帝喾的这两位王子在尧当政的时候,头上被强加上了杂种的光环,因为他们的父亲分别被说成是一个大脚印和一个黑鸟下的蛋。禹、弃和契因为同病相怜人身经历,自然能够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禹的统一战线工作,不断的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但这还不能动摇舜的根本,因为舜是神。接下来,禹要做的就是破除迷信,彻底打破对舜神一般的个人崇拜。禹的做法很务实,他坚决杜绝他人对自己的神话,并不断用科学教育百姓。在《史记》中,大多数帝王都会有一些有别于常人的记述,唯独禹是个例外。禹从来没有这样那样的特异功能,他所做的是克勤克俭,以身作则,并善于团结不同势力,诚信待人。那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只有具备这样伟大的人格,才能团结更多的人,共同去实现同一个目标——治理洪水。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工作,禹面目焦黑,双腿因长期站在泥中,腿上的毛都脱落了。在禹不懈的努力下,滔天的洪水终于被驯服。禹治水的意义并非只限于此,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统一的中华民族正是形成在禹治水成功以后,而在治水过程中,禹身先垂范,表现出来的各种优良品格实际上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根据河流山川的走势,因地制宜的划分了天下的行政区域,并在各个区域建立了效忠中央的地方政权(其实是自己),基本确立了后世的区域版图。作为一个讲求诚信的实干家,禹的努力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戴。说了这么多,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随着治水的逐渐成功,效忠于大禹的土地和民众不断增加,终于有一天,禹和舜之间的势力天平倾斜了——倾斜到了禹的一方~
Ⅱ 历史上的大禹王是个怎样的人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1],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2]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3]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
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4],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5],国号为夏,分封丹朱(尧的儿子)于唐国,分封商均(舜的儿子)于虞国。
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成为上古时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着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6]、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7]
Ⅲ 大禹的历史地位
贡献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参《论语•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
分九州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端口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威严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Ⅳ 大禹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禹是一个非常务实能干的人,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专注认真的态度,踏实苦干的工作治水成功。他也是一个与人民同甘共苦,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人。面对滔滔而来的洪水,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顺势利导。所以也是一个聪明勤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