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需注意哪些问题
1、要注意科学性
科学性要求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应与当时的历史史实相符合,不能违背历史,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概念要准确,没有知识性、思想性的错误。
教师在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时,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不能的夸大或进行艺术的虚构,应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教师在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现历史情境时,应该注意所展示的声像资料的科学性,如果我们向学生展示的感官形象是文艺作品,比如电影、电视剧、今人的绘画等,很可能是背离历史真实的,其作用恰恰是误导。因此教师对采用的声像资料光看品种题目不行,一定要看看其内容、画面,听听其配音。了解所有的画面是否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对其进行精心的选取和剪辑。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影视作品与历史史实的区别。
教师在把历史小品引入课堂,让学生编演历史短剧以再现历史时,要对历史小品、短剧的内容进行指导,以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如在学习禅让制时学生编演了尧、舜、禹禅让的小品,学生在表演时说,尧把皇位让给了舜,舜做了皇帝。后来舜年老了又把皇位让给了禹。秦朝以前是不存在“皇帝”这一称谓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对这种知识性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或让学生找一找有什么错误。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评判史实的真伪,从而形成客观真实的历史认识。
2、要注意目的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大;目的不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小,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出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并不是目的。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要考虑通过创设情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激发兴趣、引起动机还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还是加大密度、节约时间;是用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还是来加强思想感情上的熏陶……总之,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是为了展示现代教学媒体,或为了演小品而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应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手段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它的作用只能是“辅助”,它的价值也只能是作为一种为人所用的教育手段而存在,而不能成为教学目的。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只会按键盘的“机械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冰冷死板,极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个性等人文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有效的历史信息,要为学生所掌握,这需要学生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反思、交流和表达来实现的。学生接受信息离不开视听,对所接受的信息的感知和理解离不开思考。只有将视听与思考统一起来,才能使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才能实现认识的深化。在这一过程中视听是感受外界的刺激,思考是人脑对接受到的刺激进行分辩和比较,二者相辅相成。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视听与思考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和认识而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环境和场景,不仅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停下生动的形象,而且能从这些形象中得到启示、悟出道理、受到陶冶,发现和认识一些规律。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历史,在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分析思考和情感体验。
3、要注意实效性
实效性要求教师创设历史情境时使用的方法、手段,选择的媒体,必须是教学上实用的、能达到最佳效果的,要注意不要拼凑,不要把媒体当成装饰物,要注意实效。这需要教师坚持两个出发:一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二是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选择使用最佳的方法、手段,最佳的媒体,发挥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媒体的优势,让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使所创设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记忆新知识,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每一种教学方法、手段、媒体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每一种教学方法、手段、媒体呈现教学信息的功能和能力也不尽相同,某一种方法、手段、媒体应用在某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要比其他媒体更为有效。教师应认识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根粉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既是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个语言幽默、思想深邃、知识渊博、情感丰富、风度儒雅的历史老师,他的言行中所折射出来的智慧,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
从现有教学条件出发,把计算机与常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无疑将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求得实效。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看到现代教学媒体种类很多,性能各异,在表现方法和使用效果上各自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优缺点,没有一种能绝对满足一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教学媒体。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对人体的多种感官进行多方位的延伸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应该对性能各异的教学媒体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交互应用,扬长避短。
齐健教授说过:“一堂好课的底线是学科本色。教学设计应注意体现“素课”(摈弃浓妆艳抹、穿靴戴帽),在看似朴实的设计中内隐厚实的史学功力和教育底蕴,蕴藉着思维的深刻性、穿透力,强调思辨性。一切的教育教化应当是从“读史、说史、学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彰显的。在教学手段、教学技巧上宜力求简约。简言之,一句话:要‘返璞归真’。”
‘贰’ 如何创设历史教学的有效情境
就历史学科而言,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产生的,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天生就跟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在历史学科中开展情境教学本不需要刻意而为。但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反而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存在去情境化的现象;另一方面,现行的情境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创设有效情境,开展情境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对中学历史教学尤为必要。
一、审视历史情境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情境?什么是情境教学?请看下面的案例:
美国的一堂历史课。上课开始,教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不少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想要加分数,就给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学生。”学生一听便都愤怒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示抗议。教师则像变魔术一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的情绪达到了愤怒的顶点。这时,教师才对他们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挠的情境。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之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给我们留下了着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伟人并学习他的这篇演讲……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教学过程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这就是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情境,从词义上看,就是事情发生的环境。创设这一环境的目的是提供便于学生理解的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情境就像一座桥梁,引导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由已知探索未知。
情境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就必然地具备这样的特征:基于生活,便于学生接受新知;形象具体,利于学生融入其中;内含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融入情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情境要能有助于再现历史、培养能力、建构认识。那些不符合史实、牵强附会、不够典型和没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在历史教学中要尽力避免,否则,只能干扰或破坏教学,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
二、透析历史情境教学的困境
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如何从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人和事,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一方面,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逝去的便不会回头,很难复原;另一方面,受制约的因素还有很多:首先是受以理性主义为传统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的制约。在理性主义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过分追求理论性、概念化和符号化,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虽然在逻辑上显得严密完整,却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历史过程的丰富多彩和惊心动魄,给人一种僵化和干瘪的印象。其次是受现行中学课程教材的制约。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受传统学科体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篇幅限制,大量类似如“标志”“开端”“转折”“高峰”等符号化的词语充斥其中,过分追求事物的本质,忽略了对大量历史细节的关注,呈现出抽象多、形象少,结论多、过程少,深度多、广度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第三是受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制约。看看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等这些专业名词,就知道中学历史受高校、专家和专业化的影响之深,历史学要走向大众任重而道远。第四是受目前高考命题方式的制约。虽然近年来情境化的命题在高考试题中渐渐多了起来,对中学历史情境教学产生了一定推动,但还远远不够。
三、考量不同情境案例的效度
什么样的情境是有效的?怎样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看看不同的创设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1.再现事件。
美国作家内森・米勒这样描述美国“大萧条”的景象:
1500多万美国人――占全部劳动大军的1/4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踯躅到另一家工厂,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统计的数字不灵了,失业的人数可能高达1700万。
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
在边远的高原上,一群群脸色忧郁、缄默不语的人们持枪保护自己的农场和家园,以防被受押人没收或被地方司法长官卖掉。
失业的匹兹堡钢铁工人打发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去讨些吃的;在纽约市的工厂里,女工们为每天挣20美分而没命地工作。
衣阿华州的农场主将卖不出去的牛奶泼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麦当燃料烧掉;而在芝加哥,饥饿的人群在垃圾堆里觅食。一个寡妇在拾取臭肉时特意取下眼镜,以免看到蛆虫。
到处可见到美国人的极度痛苦。它显示在妇女忧郁的目光中,因为爱和笑已经从她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它显示在巴尔的摩食品商的脸上,因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设备由于付不起租金而被人搬走;它还显示在千千万万年轻人的绝望中,他们沿着铁路和公路游荡,因为他们的家庭已无法照料他们。
上述情境比较全面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但文字偏多,阅读量大,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事实上,如果播放经过剪辑处理的《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的美国》视频,能更好地再现事件原貌,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2.借用人物。
苏州市新区一中的周春保老师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将查理一世(无头之王)、詹姆士二世(被逐之王)、威廉三世(被请之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的国王)、维多利亚女王(懂得进退的国王)等众多人物串成一条线,围绕人物情境,巧妙设计问题,令人耳目一新,从课堂效果来看反应较好。
历史活动的主角是人,通过借用人物设计情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在中学历史教材中,除了选修部分有专门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外,必修部分也有很多要借用人物的章节,最常见的如“百家争鸣”。许多教师在授课时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情境,但实施效果却有很大差异。经验告诉我们,扮演历史人物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教学的成本较大,而借用历史人物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锤炼语言。
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也是衡量教师基本功的一杆标尺。好的语言需要有深厚的学识和真挚的情感,既通俗易懂又启人心智。例如,《西方思想文化》导语:
“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西方文化之旅。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与我们在中国文化园地看到的风景大相径庭。我们旅行的起点是2500年前,终点是100多年前。我们将从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园希腊出发,经过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宗教改革风暴的中心德国、启蒙运动的圣地法国,最后到达科学太阳升起的英国,沐浴人文精神的阳光、科学理性的雨露。我们这次旅行,不是要用眼睛去看自然的美景,而是要走进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精神成长和解放的历程。西方人有两次精神的酣睡,第一次是沉睡于神话世界之中,那是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与自然分离不久,被希腊人唤醒;第二次是沉睡在宗教的迷梦之中,一梦千年,先后由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和英格兰人才把它唤醒。”
上段语言来自陕西省西安中学特级教师郭富斌,从中可以看出其驾驭语言的功力和字里行间的真情。用这样的语言创设情境,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自然会很容易地被激发出来。
历史是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历史教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呆板僵化的。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再现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建构新知,因此,它是不可或缺的。
‘叁’ 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成为一大亮点。最佳课堂教学情境,是运用情感与创设环境的和谐统一、互相映衬的最佳组合的情境整体。
一、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创设物具情境在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赝品,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
‘肆’ 如何创设最佳历史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就必然会事半功倍。
二、怎样实施情境教学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且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通过教师的语言和情感创设历史情境
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语言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我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就会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讲述讲述一二.九运动时,可以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讲述青年学生与反动军警搏斗的事件,让学生感受到一二.九学生的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二)、借助音乐,营造合适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反映社会生活,它最能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革命歌曲。如《长征组歌》《松花江上》等。在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革命歌曲。如讲“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进入学习,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通过内容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通过图片、实物创设历史情境
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可以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历史情境
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历史情境再现提供了条件,拓宽了教学道路。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历史课堂。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时,通过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现历史,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将日军的残暴罪行直观地、触目惊心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使学生对日军的残暴的行径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注意事项
情境创设虽然具有重大的作用,但若设置不妥,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什么样的学习情境设置是有效的?我认为,有效的学习情境应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历史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历史情境。
2.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创设教学情境,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体现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
3.情境创设要有适度的复杂性。
要求学生思考解决的问题应有一定性的难度,学生须经过积极的甚至艰苦的思考合作探究过程才能得到解答;设置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层次,以及系统结构、历史理论上的深度,可以进行逻辑上的分析,以适应系统化的知识要求,并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4.情境创设要具有情感性。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活动应当伴随着情感变化而变化。情感性是情境教学的内在因素之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仔细分辨与选择,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5.情境创设要体现主体性。
学习情境应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在首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建构,另一方面,学习情境的创设不能只考虑个别学生的需要。创设学习情境时既不允许以教师为中心,又不能只考虑个别学生,而应兼顾多个主体,即教师与每一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活跃的交互活动,以达到共同建构学习的目标。
6.情境创设要有可变性。
学习情境要保持合适的复杂性与完整性,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二者在操作中往往会产生冲突。这要求学习情境应具备一定程度的可变性,最好分成几个部分,便于教师在保证其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时间需要灵活处理。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教师的学识与经验也会随着教龄的增加而逐渐丰富,教师对同一项知识内容的把握不会一成不变,学习情境应该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及教师的成熟状态而及时更新,不能选定了某个学习情境之后就一成不变,否则会使学习情境失去应有的吸引力。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善于创设,注重方法,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伍’ 请问我们应该如何上好历史课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作为老师,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历史老师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其实可以参考一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四)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正在更新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评价,又注重质的评价。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地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从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总之,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学生学会学习的显着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
‘陆’ 浅谈怎样让学生学好历史
浅谈怎样让学生学好历史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怎样让学生学好历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常单纯地传授知识。这样的课堂,对于课本知识要点来说,教师的任务是完成了,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否真正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蕴涵?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了历史的真谛、掌握了历史、能把握现在甚至去展望未来呢?我们都知道,历史是富有兴趣的一门学科,本应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做到。如何最大限度地焕发课堂生命活力?如何实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业发展,让学生不为“掌握”而学习,而是通过学习去了解历史?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有了点滴的体会,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种教学感悟:
一、善于利用风俗习惯和乡土史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若只是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不重趣味,不加以积极诱导,课堂上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都比较熟悉,课堂上如果能把历史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不但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风俗习惯的了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到“春秋五霸”时,就可以和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联系起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有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另外,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感情,因此在讲课时,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插入一些涉及家乡的史实,不但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充分利用乡土历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看似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讲活了,把历史学科的趣味性、现实性、情感性和人文性的一面展现给了学生。正是因为开展这样的教学,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中学生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中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能影响中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能促使中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中学生本身的自我运动。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的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生活展现情境;设疑创设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多媒体演示情境。将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非常有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的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及时把握情境设计的时机和切入点,达到情与境融合的效果,真正发挥地理情境的感染作用。我们也应该注意,任何尝试都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应考虑学科特点、注重实效,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使教育改革朝着良性轨道发展。
三、将历史教学通俗趣味化
通俗的课堂,趣味的演讲,一定可以激励学生去追寻和感悟历史的真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通俗的语言是更加容易接受的。教条的知识教学一般来说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厌倦的感觉,而富有激情的通俗讲法则会引人入胜。易中天老师凭借他丰富的知识、极富激情的通俗讲法,使众多的人对三国充满了兴趣。若我们在教学中也能把历史教学通俗化,那么学生对历史的情趣就会更加浓厚。所以运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所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与学生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最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寻找到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的情感突破点,是一节好的历史课的重要之处。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这样一来,谁对历史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谁能够把历史体现得更为现代化,谁就更可能成功。实际上,伟大的时代必定具有历史感,伟大的人物也必定具有历史感。只有平庸的人才会把历史和时代相隔离,也只有那些平庸之辈才会对历史任务般的学习不屑一顾。何况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连台大戏,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动作,有悬念,有高潮,充满戏剧性,岂能不让人兴趣盎然?
总之,每位历史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使我们的课堂弥漫着生命的气息,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拓展内容】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
历史教材学生粗略都能看懂。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参考书(《辞海》、教师用教学参考书、教辅书籍等),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进而达到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呢?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其次,要抓住两个观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构件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具体的学习方法,下面按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各个组成部分依次予以说明。
一、关于教材“说明”的学习
1、利用“说明”明确教材内容上、下限,合理划分历史阶段。
2、利用“说明”明确教材体例和学时,按教材体例构建知识体系,按学时合理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
3、利用“说明”明确学习要求,如教材每章开头筐内的引言和正文内容必需掌握;教材中的地图、图画、表格、文献资料前标有星号的必须掌握;练习题为必作作业等。
二、关于教材目录的学习
教材目录是教材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二、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六节);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度的历史。
(二)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它高度精炼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联系教材内容具体分析,一是进行了正确探索: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与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等;二是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的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理论上产十不良影响,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三、虽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深化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失误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三)跨章节读目录,利用教材目录把握历史专题知识体系,进行历史专题史学习。以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专题为例,按目录进行知识归类,其知识体系为: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2、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册第四章第四节);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册第一章第一、二、四节);
4、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下册第四章第二节);
5、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下册第五章第二节);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一经按目录顺序归纳,该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及其阶段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既便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又便于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而归纳阶段特征,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法。
三、关于引言的学习
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以章为教学单元。每系开头在框内有一段引言,其内容各有侧重,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有关历史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言的内容必须掌握,以培养清理基本线索、抓住阶段特征的能力。
(一)利用《中国古代史》的引言,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别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同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两章引言即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又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气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共6章。这6章的引言结构一致;均补充归纳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原因,点明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特点,概要归纳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表现。以它为提纲,扩而充之,即可系统、完整地掌握该部分教材内容。以第18章《隋唐文化》引言为例:
1.隋唐文化发展原因: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2.特点:辉煌灿烂。
3、表现:
①科技(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世界领先;
②哲学、史学名家辈出;
③宗教兴盛;
④文学艺术光耀千古;
⑤体育空前兴盛。
(二)利用《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引言,把握与该章内容有关的国际、国内形势及该章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注意把中国历史放在当时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明确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下册第一章引言为例:第一段概要归纳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变化,国共对峙局面出现;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国争夺;第三段指出国际形势变动(德日法西斯势力疯狂发展,共产国际错误地制定“抢先”策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引言实际上是该章内容的导读提纲,通过它即可把握世界历史某一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比如:下册第五章引言实际上就介绍了构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第一节):
①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相对稳定,高速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滞涨”阶段;
③80年代结束“滞涨”,进入低速发展时期。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二节):
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的苏东国家改革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3、国际关系:
①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第三节);
②两大阵营逐渐瓦解(苏联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破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第三节及第一节第二目)。
4、民族运动的发展:
①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节);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五节)。
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四条基本线索,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就能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柒’ 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
第一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丰富历史内涵,(再现历史)。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历史具有客观性和过去性的特点,有着时间、空间、人物等特定的场景。然而今天现实的课堂缺失了情感,老师不爱教,学生不想学,这样的课堂怎么能有生命的激情!更无法展现历史的生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人性都被忽略殆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丰富历史内涵。
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追溯历史。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历史知识,才能不知不觉神入历史,达到学习效果最佳。
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1: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情境创设实录
教师模拟丰富的内涵的历史故事引入本课,很有深意,其目的是为突破“三统一”的背景而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讲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他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实为刀形币),那使臣吓了一跳,以为是碰上黑店了,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竟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
师:同学们,假知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
这个情境创设故事很有趣,那么大家说说这个案例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
它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内涵,使久远而陌生的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个国家在文字、货币、语言、度量衡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的必要性。
如此看来情境创设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它有利于丰富历史内涵。再现历史,丰富历史内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历史。
第二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助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能力)
从青少年心理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角色扮演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境再现法,是让学生先感受、体验,再用语言表达。在感受体验时,大脑右半球兴奋;在用语言表达时,左半球兴奋,这就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请大家再看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2: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情境创设实录
创设情境:《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为了突破封建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我设计了充满想象力的情境歌谣《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以诙谐的歌谣交待了这个奴隶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问题,以大化小,以小见大。使学生们通过帮助奴隶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的了解到了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问题一: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要300人就足够了,剩下200人我应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呀!
问题二:哈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
问题三: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答理,长满了荒草,上面无利可图,可是我越来越富有。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影响了我的收成,我该怎么办?
问题四: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很高兴,他们一家一户卖力地干了起来,每亩地还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保密!他们太愚蠢了,哈哈-------。但是我还有烦恼,我的烦恼是什么呢?(私田合法化)。
教师拓展:他道出了所有新兴地主的心声。
通过这个情境创设,学生对大变革时期奴隶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问题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对封建制度的诞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此看来情境创设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人,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五官,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从“过去”走向“现实”, 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构建起学生通过图像认知史实的境界,构成百闻不如一见的视觉感知。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是最好的教师,是新知的增长点。
教师可采用设疑等多种手段,使历史情境再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已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案例3:七上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情境创设实录
方式一: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虚拟汉武帝招贤令:(也可以学生根据教材自己设计招贤令)
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大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中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良田美宅、黄金万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下面设置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必须完成什么任务?
问题二: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汉武帝以前,汉朝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
方式二:设计模拟对话:利用教材中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和张骞对话。(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
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情境创设,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积极热烈、充满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可见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培养
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我们不仅不可能指望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根本性的方面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就连最起码的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一最浅层的基本要求也难以达到。应该意识到没有情感的投入很难识记,记住也忘的很快。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人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才能在学习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
‘捌’ 如何运用情感教学上好初中历史课
一、情感教学的核心
情感教学与普通的教学方法相区别的是,情感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对情感的运用,将情感融入进课堂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为什么引入情感教学
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知识结构往往比较混乱,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学生都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不能自如地归纳、总结历史概念。即便是最基本的时序性,都是很多学生无法攻克的难关。对于绝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历史的零散性远胜过整体性。而现今的中学历史课堂中,大多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但由于学生本身掌握的知识有限,所以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分析和结论,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概念了。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它是由有着丰富情感的人的活动构成,在情感教学方面占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二者都是含有丰富情感因素的个体,脱离了情感的历史课程必然是枯燥无味,不但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同时还将降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如何运用情感教学
(一)寻找启情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师的备课的重点往往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结构、知识点方面进行设计,在课堂中,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主宰着课堂,但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知识的承载者,却不能更好得参与进课堂。因此,教师若想在传统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在备课这一环节中,必须要深入体验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善于发掘含隐性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要先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设计本课的情感教学方案,让自己先被教材中的情感所打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去感染学生。在《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单元中就可以用余光中的《乡愁》那首诗作为启情点来引入情感,让学生在这首诗歌的情感中去回顾历史上台湾问题的由来,然后再结合“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让学生主动去构建一个关于台湾问题的知识框架图。因此,一个好的启情点,可以很好让学生进入课堂,并且在课堂内容的展开上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历史教学中应大胆地运用音乐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导课阶段先向学生播放《松花江上》这受首歌曲: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沉郁悲怆的歌声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八十多年前的东北战场,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无不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在音乐所烘托出的情景氛围下,学生更能进入状态,在这一堂课的情景教学中学生学会的可能不仅只是知识,更多的也许燃起他们的那颗爱国心。这一课的情感创设也很好的为下堂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作了巧妙的铺垫。
(三)情感教学中的语言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语言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是组织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具有独特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不会特意去关注教学语言,因而课堂就显得比较枯燥无味。但在情感法教学中,语言作为情感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情感课堂的创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艺术的运用过程中,教学人员唯有自己的真情,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情。情真意切、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定会将学生带回历史的画面中去,让学生感同身受,动情动容。例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有感情的朗诵清代陈澧的《炮子谣》,凝重的声音一下子把师生们的思绪带进了一个鸦片毒害、令人凄凉和痛恨的情感世界中,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教学氛围。
(四)巧用多媒体
历史课具有过去性,这是学习历史的一大难点。很多遥远的事件倘若单凭板书去罗列概念,不能让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也不易于学生理解。在课堂情景创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引入历史情感,使学生在产生情感体验的同时,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结语:情感教学法的应用,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学记》有言: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位墨守成规的老师是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与时俱进,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的老师才是经得起教学实践考验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笔者会继续探索历史情感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坚持在每一堂课上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唤情。
‘玖’ 如何利用课件进行初中历史情境教
一、引言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儿童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外,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对历史的亲切感,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探索因果关系的能力。问题情境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景,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激发其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质量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学生们教活了。那么如何创设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情境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感受谈一点看法。
二、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当学生原有历史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用语言文字描述,走出课堂参观演示,通过角色扮演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等。
1.利用课本材料,想象历史情境
初中历史教材,突出了在文字阐述中穿插展示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图文资料。这些图文资料不但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观点的重要凭据,它们极大地充实、展拓和深化了教材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图文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如地图作为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地域变化的感知。根据地图和教师的讲解进行想象,学生对事件的经过即可了然于胸。有效利用教材所给材料,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的形象思维,在头脑中重现历史,从而更深入地认识、掌握知识。
2.学生扮演角色,再现历史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地这样设计情境:假如你是历史中的人物,面对此情此境你如何想?怎样做?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而能够以一种亲切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可以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让学生演出群儒与诸葛亮就抗曹问题进行辩论的场景,辩论的结果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让学生进入角色,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具史实以力争”,最后再由教师将结果加工成系统的结论。
3.参观演示,呈现历史情境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从课内走到课外,从学校走到社会,参观实物展览,将课堂上较为空洞的说教,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也是初中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参观博物馆、考古现场、陈列室、纪念馆等。博物馆是收藏、陈列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存的场所,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和可信性的特点,能够给参观者以丰富的感知和诸多的思考。学生能在想象中呈现出特定的历史场景、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4.对比历史事实与历史假设,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假设和对假设的检验,引发思考,激化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二战”结束之际,美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假如你是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你是否认为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出路,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来尽快结束战争。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录音)像(CAI课件、电影、投影)等手段,生动具体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把学生带入历史之中,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 “官渡之战”的时候,教师预先可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片段,加以其他相关材料做好课件。上课时先简单介绍一下战争的始末使学生有初步认识。随后就利用课件来表现战争场景,同时结合课文中的材料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播放视频,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彩描绘,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需注意的问题
在创设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除了掌握以上策略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与课程内容相适应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必须适合表现一定的历史内容,空泛的和牵强的情境不但起不到预定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其次,情境的创设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太简单会使其失掉兴趣,过难又会使其丧失信心。掌握这个原则,学生才会主动地去适应情境,引起兴趣,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完成对情境问题的探究。
2.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本身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努力寻找“启情点”,尽可能地增强情境的情感因素,要设法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提供的情境相融合,同时要把握好度。情境过多会使整节课没有起伏,课堂结构不生动;该用“情”时没用“情”,则调动不了学生的情感。
3.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服从历史规律
首先,情景的创设必须要体现出一定的历史知识、概念和规律,各种情景中都孕育着历史事实,学生要俄拘多通过它了解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规律。其次,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进人角色,激起情绪,引发思考,从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产生真挚情感,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情理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任何一种脱节的情景设置都是失败的、不可取的。
四、小结
实施有效的情境教学,有助于体现历史的生动性,也有助于理解生动的历史。问题情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学生目睹“历史的真实”,缩小学生和历史的时代距离,变以前被动地“听”、“记”为主动地“看”,这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问题情境可以把形状、声音、颜色同时作用于学生感官,使之同时接受各种信息,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有血有肉,生动且丰富的知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的。
‘拾’ 如何上好历史课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
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2 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栓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因此,一段精彩的导入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 创设情境,体验新知 情境创设强调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的历史情境,以激励学生的认知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历史不像其他学科,历史课中的情境创设要具有历史氛围。它既反映过去的事件、人物,又体现今天人们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看法。因此,历史教学情境创设除了要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我们知道历史是不可能从头再来的,但我们却可以借助情景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感受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现在很多老师都尝试使用“虚拟情境教学法”,通过虚拟的情景,再现历史。下面以我在讲授“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为例,来谈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美国百岁高龄老人马文•L•诺森今年秋天接受了贝勒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1929年迫于生计告别大学生涯时,他仅差1个化学学分就能拿到贝勒大学学士学位。 77个春秋后, 如今已经满百岁的他终于迎来迟到的毕业证书。 老师说:“诺森已经是一位百岁老人了。生日那天,儿孙们问他:您这一辈子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诺森老人说那当然有很多很多了,可要说最难忘的,得说是1929年那场灾难,那种残酷的现实,曾经扼杀了他年轻时的梦想。同学们知道诺森老人所说的灾难指什么吗?” 这样学生就能说出那场灾难指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这一环节通过一段虚拟人物诺森的故事创设了经济大危机的情境,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也能引领学生尽快融入大危机的情境中。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应努力在内心构筑一个历史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再现和还原历史事件发生时代的特定局面,任何历史都是现在的历史,只有更加深入一个特定时代人的心灵和思想,才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比较好的帮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历史是过去的,昨天已成为历史,更何况与学生相隔甚远的历史教材,学生和我们都是历史的旁观者,站在这个角度学历史,学生是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
3 氛围的,也就无法理解历史的真正内涵,也更无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穿越时空隧道,改变教师讲史说史、学生听史读史的学习方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演绎历史中的某一角色或片断,这样才会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理解的历史知识与历史现象。 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为什么学生会在我们的课上打瞌睡?那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未能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未能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教学模式中我们应用了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探究知识的方法。所谓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要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实践、操作。通过教学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小组合作探究过程的实施: 小组合作探究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明确探究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展示反馈结果。 1.明确探究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怎样
4 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即任务所要求的资源(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最好是单个学习者所不可能全部具有的,离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个人就无法实现任务目标。小组成员在任务目标上是共同的、明确的,同时资源上又是相互依赖的,这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活动的参与。 2.合作探究 确立学习任务之后,小组要通过研究学习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组员特点,分工合作,探索交流。在此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引导。 3.交流学习 小组成员通过探究,阐述各自观点,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再在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对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4.展示.反馈结果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讨,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激励。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要灵活调整教学环节,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小组面临问题时,能够加以指引,当学生感觉学习没有动力时,我们要及时地创设情境,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多走动,多观察,多倾听,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错误的思想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将课堂推向高潮。 接下来教师应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集体力量也无力解决的问题,一般也是这节课的难点问题做详细讲解。 四、梳理知识、归纳整合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及时构建知识体系而开展的整合性认知活动。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连接、重新整合,构建出个性化的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 有学生反映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要知识点印象不深刻、掌握不扎实,尤其听了若干节课后,很多节课混在一起,对前面某节课的印象更淡化遗忘,很难
5 回忆起某节课到底学了什么?哪是重点?有哪些重要题型?本节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当然由于课堂教学中的若干环节做得不够所致,但没把知识做好归纳整合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1、知识整合应该成为本节课的“浓缩袖珍版本”。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脑海中储存罗列了很多知识,繁多而零乱,使知识不能系统化、网络化,缺乏对本节知识全景式知识结构的构建。对于一节历史课,学生是按照教师讲授的先后顺序去听讲和接受的,就如同坐在河流上依次走过时间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学到后面,前面的可能就淡忘,最后不能见到整条河流的全景。如果在本节课小结中不去萃取本节精华、提炼出重要知识点和重要题型,使本节所讲知识浓缩为一个“精华袖珍版本”,那么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就不深刻,正所谓“纲不举目不张”。所以,一节课结束时要通过小结全景呈现本节知识结构,做到“举纲张目”。使学生在回望这节课的时候,只要想着课堂的知识整合部分,就能概视这节课的全貌。 2、知识整合应该成为本节课的“升华版”。很多教师把一节课的知识整合做成了知识的重复罗列,看似进行了整合,但没提炼出本节的知识精华,整合应该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对本节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是萃取知识精华的一个环节。所以能否通过课堂知识整合对本节课进行突破和升华是影响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做好知识的整合呢?我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这一环节的操作有如下几步:(1)学生个体先自结、整合知识点,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2)组内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3)教师适当地引导组间交流,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交流互评”中不断丰富学习的方法策略,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中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五、生成运用、巩固提升 本环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后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已获取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对前几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和提高。 这一环节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材料、诊断补偿、反馈矫正;学生的任务是自我演练、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出示训练材料(此训练材料应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在精确把握重、难点的前提下通过精挑细选所确定的
6 训练材料),材料的出示形式应根据学情灵活设置。(2)学生自我演练,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解决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的争议或疑惑,在组间或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达成共识,完成查漏补缺和巩固提升。 本教学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创设情景环节当我们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时要注意,这个“虚拟的” 情境不是随意编造的,而是以史实为依据,从当时历史背景出发,由教师精心编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呈现出来的。 2.在归纳整合环节需要学生自己总结整理,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学生思维的自我完善过程,以便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本节的学习内容为主,也可以构建出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3.在生成运用环节要注意,首先,在选择训练题目时,除对基础知识和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注重选择题目的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适当控制题量和难度,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题目;其次,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和规范性;再次,训练时,要注重互动性和规律性
相关参考:http://wenku..com/view/ee5fca90daef5ef7ba0d3c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