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助高考历史答题的方法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指导
高考历史学科试题中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掌握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是历史高考取胜的重要手段。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何种形式的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一).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二).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
例:实业强国是近代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
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设立农工商总局
在这个专题式选择中,“近代”是时间限制,“实业强国”是主题;在小题中“洋务派”
是条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题限制。审清了这些限制和主题就不难做
答。
(三).识破“陷阱”巧解题
1.识破“条件陷阱”,提高审题能力
历史选择题不同于材料题和问答题,其特点之一是审题即是答题。因此,提高审题
能力显得特别的重要。审题时,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
度、次数等等限制条件都要看懂、审清,避免落入命题者设置的“条件陷阱”,造
成失分。
【例1】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解析:历史选择题,有时由于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较多,考生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本题题
干中的限定词有“近代中国”、“制度层面”和“较早”三个。根据“内容由器物
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排除A、B,根据“较早”可排除D,早期维新派王韬、
郑观应等主张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正确答案是C。
2.辩别“似是而非”,增强再现能力
历史试题的命题者通常针对考生易错、易混的知识及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命题,旨
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掌握。扎实的基础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时学习中
一定要重视基础掌握;其次,注意保质保量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
在解题时要对题干和选项中的主干成分进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奖励和保护实业,鼓励人民举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这些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
C、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的发展
解析:本题D项是一个迷惑性较强的干扰项。它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史实变成了“初步发展”的结论。解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正确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选择题的选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从属关系。在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
殊等方面,命题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俩。因此,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
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化的选项排除。
【例3】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先进分子的领导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本题比较容易错选B项。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广泛”一词,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学生、商人等广泛参与。选项B和C只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体。正确答案是A。
4.谨访“变换概念”,增强理解能力
历史概念是根据历史背景、存在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于历
史概念是史实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实,下联规律,反映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
过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识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学科能力的强弱,近几
年来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历史概念考查中,命题者常常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
制造分析、判断、推理等障碍,审题中不得不防。
【例4】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命题者用“偷梁换柱法”,将“封建制度”偷换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来
增强试题的迷惑性和干扰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仅是“封建制度”上层
建筑中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正确答
案是A。
5.拨开“因果混杂”,培养分析能力
在逻辑关系问题中,命题者常常设置因果关系倒置、时间先后顺序倒置等等,其中
以因果关系倒置为多。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
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
系。解答这类试题,一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要注意题干
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三是确定答案后将选项代入题干看看是否成立,进
一步检验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5】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
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背景发生在这一事件之前,人民政协诞生于1949年9月,D项1949年10月1日,首先排除D项,颈是人民政协的内容,而A项在内战一开始就有所体现。正确答案是B。
6.善辩“真伪信息”,发展迁移能力
近几年来历史学科试题的一个特点是: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考生运用基础
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题型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材料,并将获
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挂靠课本),然后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例6】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发动三大战役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材料
中“两个拳头(陕西和山东)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国民党发动的对陕北和山
东的重点进攻。为了减轻对陕北和山东的压力,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正确答案是A。
二、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一)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
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
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
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
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
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
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
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
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最
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
(二)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
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
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
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
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
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
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
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
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
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
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
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
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
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三、答题失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审题不严密,不能真正弄懂题干的要求,导致选择错误。
(1)对题目所给各个选项没有仔细阅读分析,只凭感觉选择,出现选择不准。因此在
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的阅读题干和选项,弄清楚题干与选项以及选项之间的
关系,千万不要轻率放弃。
(2)初步选择后,要用排除法和题干还原法做检验,做最后准确的判定。
(3)凭直觉选择后,要用在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正确的观点和对历史事物发展规律的认
识进行检验和判定,以保证选择的准确。
(二)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慌乱中没有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别是图表题,经
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丢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阅读中把材料彻底读通读懂读明白,
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才会有保证。
(三)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学习相结合,只用课本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题,
不能两者互补,致使思维不够辩证,答题内容不全。
(四)答非所问或者遗漏知识点。答题中要注意问题的设问,有几个设问就回答几个
问题,一问一答,要层次清楚。不要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要知道,判卷给分
是各个设问分别给分的。
(五)观点的错误,立场的错误,使答题出现较大的偏差。常出现的错误是:不实事求
是,按现在的社会情况和意识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
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六)答题针对性差,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因此,在答题中要仔细审读题目要求,问
什么就答什么,紧扣题目,逐层作答。
(七)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切忌答题只摆史实不讲
道理,更忌空讲理论而没有史实做依据。
(八)论述杂乱无章,前后无序。克服的办法是要按顺序答题。在回答每一设问的过程
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事物的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答题,要做到
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例清楚,语句通畅连贯。
(九)文字书写潦草,使阅卷人无法辨认。因此在答题中一定要书写工整。
四、高考历史规范性答题指导
答题重在答案的知识正确性,但每次考试后总有考生埋怨阅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
确却得不到满分。其实,原因很简单.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观”,缺
乏亲和力和严谨性,征服不了阅卷的“判官”。考试“四到位”能有效地解决非智
力因素造成的考试失分。
(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
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
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
圆珠笔也少用;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
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
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
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
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
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
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
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
“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
每个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
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
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
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
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
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语言到位。
例如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所以,
历史学科考试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
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
念、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同时,文字要
简洁,语言要精练。
B.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
高考中的题目怎样做得又快又对?其实高中的历史答题也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我们掌握的。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历史试卷答题技巧 方法 ,供大家阅读参考。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
一.历史试卷答题技巧
历史主观题方法指导
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 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 教育 等方面思考。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二.解题技巧
一、题 型
1、 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 、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注意:
(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①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注意: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如何有效学好历史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
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较容易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寻找一种 记忆方法 。例如我们在学习“战国七雄”时,要记住七个诸侯国的位置,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有一套这样的口诀:“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路就在脚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过就不会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独木桥,而是上面的这座可以畅通无阻的桥。
学好历史的方法
1、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时候,历史知识点不是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去理解。我们能够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往往并不是依靠硬记。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单独阅读书上的文字,还不足以真正理解了这些历史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地图、表格、绘画,以及改编的 故事 来理解。
2、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很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可以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如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对比;英国、法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 方法大全 相关 文章 :
★ 历史答题思路方法总结
★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启示类
★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汇总
★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小方法
★ 高中历史试卷答题技巧
★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 历史高分答题技巧
★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复习注意事项
★ 初中历史考试解题技巧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C.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套路及解法技巧总结
25 分大题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根据主观题的设问方式,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五大类。
对于材料的分层,一要明确材料主旨,这一信息结合材料和设问内容或材料开头语和材料出处即可获取;二要明确材料内容,即材料包括或涉及材料主旨的哪几个方面。划分材料内容层次的主要依据是:
1.内容的关联性。
2.材料的断句构成、标点符号,主要是句号、分号、省略号等。
3.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2分,分值为6—8分,则要点为3—4个,即3~4个层次。
分层之后,最后返回问题,根据对设问和材料的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12分开放探究题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1.命题形式:一般是1个材料、1个设问,分值在12分。
2.考查知识:以纵向或者横向命题为主,以当前社会热点及学术热点等切入,考查学生纵向综合及横向对比的能力。
3.考查能力:以概括、比较等设问方式呈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和归纳信息、对比分析的能力。.
解题方法:
1.审设问:审清答题来源和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明确答题方向。
2.读材料:首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信息,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信息等。其次,审读材料正文,找出材料的中心论点、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和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3.扣教材: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和读完材料后,应回顾与所学知识的连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4.组答案: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即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在规定区域内答题。
(2)两个原则:第一,答案在按分估点的基础上“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也就是要多角度组织答案,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用“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时应“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第二,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要紧扣设问,把答案要点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回答的要点。
15分选考题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1.命题形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一般两问,第一问多是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原因、内容、措施、特点;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析”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
2.考查知识: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材,多以中国的改革尤其古代的改革或人物为主,与当前社会热点有关,如“三农”“民生”“民主政治发展建设”“一带一路”等,力图给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3.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
1.根据材料,按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划分材料的层次。
2.根据材料的句意和段意,粗略列出答题的关键点及答案条数。
3.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外各种矛盾、生产力发展等角度分析;改革的评价要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
4.根据设问结合粗略列出的答案,组织出完整的答案。
典题示例: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9·全国Ⅲ,46)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
答案:
(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方法指导:
概括时:要充分依托材料、理解概括对象、根据分值提示,结合相关知识罗列要点,注意概括的点要全,面要广。
说明时:首先要分析材料,提炼关键信息,找出材料中与问题紧密相关的解题切入点,然后紧扣题意,回归教材,运用教材基本原理或知识准确、缜密地组织答案。
简析时:重在“析”,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D. 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步骤
最近几年,历史论述题作为一种较新的题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引起师生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步骤,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步骤
(1)提炼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判断表态。这又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
(3)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4)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讲,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甚至还会可能混淆事实,颠倒黑白。
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步骤高考题组
(一)(2010年新课标)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 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答案: 试题中恩格斯所述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前提”的要素主要有4个方面: ①生产方式:家庭手工工场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工厂出现;新兴行业出现;机械化生产(含大机 器生产)的出现,大机器生产。 ②资本积累:商品经济发展;商人阶级出现;重商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海外贸易、海外市场的建立;国家政策扶植。 ③雇佣劳动:雇佣关系;雇佣劳动;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劳动力不被束缚于土地之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④意识形态: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伦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自由平等观念;启蒙思想;打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样卷一 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是指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样卷二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是英国最先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不仅让人对自然、社会有新认识,更加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所代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变北的巨大作用,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样卷三 历史前提也就是时代背景。1、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古老的,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接触到科技的生产水平,也只是停留于手工工场,手工完成简单的生产环节。2、个别地分散地同奴隶制并存几百年,这是政治制度还很古老,没有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还有各地区仍属于孤立状态,没有联合起来,所以还不能形成有制度性的资本主义方式。只有在科技的进步,社会意识形态完善和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条件下才能把萌芽发展起来,所以历史前提是非常重要的。
样卷四 历史前提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的条件。条件包括:1、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社会,社会安定统一。2、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即受到新文化运动和启蒙思想的影响。3、资本:有原始的资本积累,可使其提供资金支持。4、市场:有广阔的市场要求,需求量大。5、 劳动力:劳动力丰富,英国的圈地运动解放了劳动力。6、有
新的雇佣关系产生。7、交通工具的发明,各地联系加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条件。 样卷五 如英国。这一历史前提表现为:1、英国最早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2、早期的殖民掠夺为其提供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3、圈地运动为其提供大量羊毛及自由劳动力。4、早期商业革命为其奠定良好基础。5、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城市促进工业化进程。6、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以上的历史前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再如中国,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当时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当时商人经营商业挣来的钱多用来买田置地,没有继续扩大资本,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前提”没有促进中国的发展。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社会多方面条件的共同存在,这样的“历史前提”才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2011年新课标高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是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 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功为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 的。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再如中古__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肯定西方文明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流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例题:
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菜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赞赏有加,说“这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 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材料二美国特拉华州的代表马丁·路德在制宪会议上评论道:“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 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则认为:“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典型表现是美国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 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评材料中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威廉·格莱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赞赏有加,基本持肯定态度;马丁·路德基本持否定态度;恩格斯对其既有肯定又有否定。(2分)关于美国17871年宪法,我们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或局限性。说它是“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是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它是西欧的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分权与制衡”原则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地方与111央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说它“没有迈川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确认了存在于美周的有色人种奴隶制”是因为:它没有完全反映维护群众权益的《独立宣言》的内容;它承认黑人奴隶制 和黑奴贸易,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 黑人的选举权被剥夺。(10分.言之有理即可)
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这一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际上此路不通,恰如立于墙壁之前寸步难行,不是踌躇不前,就是想前进一寸,反而后退一尺。” 评材料中福泽谕吉关于学习西方文明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提炼福泽谕吉关于学习西方文明的观点。其次,引用东方学习西方的史实加以评论,如中国、日本学习西方一败一成就是很好的例子。
【参考答案】福泽谕吉认为学习西方必须从变人心(观念和思想等)、变政令(制度和法律等)到变物质(先进的工具)依次进行才可成功,否则行不通。(2分)日本汲取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在思想上树立“脱亚入欧”观念;接着进行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摆脱列强的控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再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本迅速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0分,言之有理即可)
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 之制失也。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朝灭亡的认识(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讨论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一:秦朝灭亡是由于采取了郡县制。(2分)理由:没有沿用原来的分封制,王室失去了保护的屏障。(10分,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二: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2分)理由:秦朝灭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
会实际。(10分,言之有理即可)
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l‘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一1914年”中写道: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 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着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以前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__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__——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评材料中关于欧洲发展的推动力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关于欧洲发展推动力的观点。如 1914年欧洲已经成为世界的主人,吞并整个非洲,建立了对亚 洲的控制,其原因是现代化进程在继续和加速。其次,用欧洲 霸主地位确立的情况及其原因进行证明,要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763年至1914年,欧洲在世界上确立了霸主地 位。其主要推动力是__,即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2分)欧洲在世界上确立霸主地位的主要表现: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上,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亚非拉国家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或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思想上,资本主义的重商主义、民主自由思想、生活观念等 在亚非拉地区得到迅速传播。
科学革命主要指在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动摇了神学统治的理论基础。工业革命是指第一、二次工业 革命,它们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东方的贫穷和落后,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政治革命主要指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70年意大利的 统一、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等,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 泛建立。值得一提的是,这__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快速发 展。(10分,言之有理即可)
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国文明’’中写道:“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 一和连续。中国的发展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文明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游牧部族在侵人中原后,其语言、习俗和畜牧经济会被迅速中国化。(2分) ①统一和连续史实: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
E. 高考政治历史地理答题方法
政治高考答题方法
一、 选择题
(一) 选择题的构成
1、 从内容上看:有情景、立意、问题三个要素。
2、 从结构上看: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内容关系、主谓关系、
形容关系、动宾关系等。
3、 从形式上看:有一材一题,也有一材多题;有单独选择题,
也有组合选择题。
(二) 选择题答题方法
根据上面选择题的三种构成,我从三个对应的方面谈谈答题的方法:
1、 综合分析法——根本方法:从内容上看,选择题有立意、情
景、问题三个要素。因此,要从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原则上是:从情景入手,抓住立意——即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概括),看问题设置,选择出答案。简单的试题可能看完就作完了,有难度的稍加思考,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毕竟是单项选择题。
2、 关键词语法——重要方法:从结构上看,选择题有因果关系、
主次关系、内容关系、主谓关系、形容关系、动宾关系等,这些关系大多是通过一些关键词来体现的。因此,作题时要十分注意这些关键词的使用,通过关键词分析出题干和题肢的关系。
(1) 因果关系:关键词,由于,原因、因为、之所以、依据等
例题: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A.蚂蚁能够消灭虫害 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
(2)主次关系:关键词,根本、基本、最根本、重要、主要、最主要、决定、基础,制约、源泉、动力、唯一等
例题:决定居民消费从低级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财政收入状况 D.通货膨胀水平
(2) 内容关系:措施、手段、政策、方针、制度、内容等
(3) 动宾关系:表明、表现、说明、启示、体现、反映等
(4) 知识范围: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以及
一些具体的知识范围。
3、 排除法——辅助方法:从形式上看,有单独选择题,也有组
合选择题。其中组合式选择题最适合采用排除法,它可以通过确定一个肯定正确或者一个肯定错误的题肢,从而排除一些组合项,很快选出正确的组合项。(不是组合式选择题亦可使用排除法)。 作选择题时,还要注意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提法:比如:意识、理论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本质是正确认识;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二、 非选择题
(一) 试题类型
1、 简答题:简答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单独设问的简答题(2)多重设问的第一问为简答题的。
2、 辨析题:辨析题的类型是非常多的,有整体错误,局部正确;
整体正确,局部错误;半句正确,半句错误;补充条件;补全理由等。实行文科综合后,辨析题基本都成为辨析式的简答题,答题变得相对简单。
3、 论述题:论述题又可以叫材料分析题,有的是一则材料,有
的是多则材料。
(二) 设问类型:搞清楚设问类型十分重要,因为每一种设问,往
往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归纳起来设问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用一个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设问(小角度)
(1)试题特点:只有一个原理要求,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不高,而对某一问题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考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
(2)答题方法:原则分三步:
第一步,原理、方法论;第二步,用原理分析问题(分析一般分为:1、是什么问题2、造成的原因3、意义或危害 4、解决的措施。大多试题只答两层)。
(3)存在问题:原理不先行;不分段,一段话答完;分析缺乏层次,不写番号。
2、用多个原理或者较多知识设问(大角度)
(1)试题特点:要求用较大范围的知识回答和分析问题,这种试题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教高,而对某一问题深入分析能力的要求不高,重在考查考生的知识面,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
(2)答题方法:有几个原理答几点,每一点要求答两层:第一层,原理、方法论;第二层,用原理分析问题
(3)存在问题:要点过多;一句话一个要点;没有层次。
3、没有原理要求,直接以具体内容设问(属于小角度)
(1)试题特点:该试题没有明确的原理要求,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去找寻原理,同时试题问题的设置没有固定的套路,它是按试题本身的具体内容设置的,每一试题的具体内容不同,设置的问题就不同。该试题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不高,对具体问题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答题方法:找准原理;辩证分析;紧紧结合材料;紧紧针对问题。
(3)存在问题:找不到原理;不知道如何分析;不结合试题本身的问题回答;层次不清楚。
4、“体现了什么原理”的设问。(属于大角度)
(1)试题特点:提供一定的材料,设置一定的情景,然后设问:、“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原理”。这类试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简要的分析能力。
(2)答题方法:这类试题分两种情况答题:一是分数较少的试题,答题只需要答出原理,二是分数较大的试题,答出原理后需要简要分析。
(3)存在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分析太多;有的同学分析太少;分数多的试题只答原理,只是原理的罗列。
5、“是如何体现 ……原理”的设问。(属于小角度大角度兼有)
(1)试题特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归纳型试题的设问,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要求从具体的材料分析出一般的结论。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2)答题方法:这种试题答题方法从目前看有两种,一种是先分析材料,然后得出一般的原理,即:材料——原理;另一种是先答出原理,然后分析材料再得出一般的原理,即:原理——材料——原理。
(3)存在问题:不分析材料,只答原理;不知道材料包括那些原理。
6、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设问的试题。
(1)试题特点:试题是按照内容要求命题,“是什么”只需要回答基本内涵;“为什么”主要讲清楚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等;“怎么样”主要说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等。
(2)答题方法: “是什么”只需要回答基本内涵;“为什么”主要讲清楚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等;“怎么样”主要说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等。
(3)存在问题:“为什么”与“怎么样”分不清楚,知识掌握存在缺陷,答不完全。
7、辨析式的设问
(1)试题特点:问题的设置带有辨析的性质,不是全部的正确,也不是全部错误,需要加以辩证的分析。
(2)答题方法:这类试题原则上分三个方面答题:一是说明合理性;二是批评错误;三是判断,进一步指出错误实质。
(3)存在问题:找不出合理性;不能用原理分析;不进行辨析判断。
三、答题与书写技巧
1、见分答题:2-4分(1-2点)
5-8分(2-3点)
9-12分(4-5点)
13-15分(5-6点)
2、 原理先行,有分析过程 书写工整,试卷干净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郑 军
湖北秭归县屈原高中(443600)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发挥出自己的答题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技巧的运用要靠平时去练、去实践。笔者浅谈旨在说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好的成绩。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地理选择题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占44分,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有很大的作用。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常用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直选法
题干中含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根据题干要求,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正确答案。
[例1](2005年江苏卷)石灰岩受岩浆烘烤变质形成( )
A.砂岩 B.板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解析:本题是考查地理概念、原理等类型知识的题目,主要靠平时掌握的基础知识,考试时重现知识予以解答,不需要更多的思考。答案为D
2、排除法
先淘汰和题干要求不相干的或选择项本身叙述就有错误的,然后根据条件再作正确选择。
[例2] (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解析: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应全流域综合考虑,这样就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 。故答案为D。
3、转换法
用同一事实的两种说法,考察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转换视角。
[例3] (2005年江苏卷)当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各地河流封冻影响通航 B.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
C.非洲热带草原上动物成群北迁 D.澳大利亚小麦收割基本结束
解析:看起来,题干与选项无必然联系,如果把题干“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转换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那么,就可以判断A、B、C为错误选项。因为我国冬季只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在夏秋季节;非洲热带草原既有在北半球,又有在南半球,北半球热带草原上动物在干季时(时间上对应北半球冬季)南迁到热带雨林边缘及湿季的热带草原(南半球)去栖息,湿季返回。南半球热带草原上动物在干季时(时间上对应南半球冬季)北迁,湿季返回,所以C选择项以偏概全;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小麦为冬小麦,夏季收割。D为正确选项。
4、图像法
把题干的要求转换成示意图,根据示意图来辅助答题。
[例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 )
A.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 B.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南移动
C.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 D.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解析: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时间是7月初。可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趋向的相关知识转换为下图,太阳直射点在P点位置。故答案为C。
5、读图法
读图法与图解法有所不同,它是根据题干提供的相关示意图、表格或图像,进行分析题干要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5]如下图表示4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从图中可以读出①、②、③、④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比较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之后,③所示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故答案为C。
6、逻辑推理法
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属性和地理特征,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6] (2005年江苏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解析: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答案为C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黄石七中高级教师 徐国姣
综合考试已经历多届,文综地理试卷的结构也逐步稳定,文综卷第36题的知识结构对能力考查也具有相对稳定性。结合教学经验和高考阅卷经验,个人谈谈文综第36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1、空间定位方法:利用经纬度和区域特征空间定位,要求掌握中国和世界主要的经纬度及各区域的自然特征及人文特征,方能作出正确的空间定位。
2、解答区域自然特征及区位分析方法:第36题所考查的区域自然特征应当是该区域最显着的特征,不外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不同的区域其显着特征不同。其区位分析多找自然原因。
3、解答人文地理特征及区位分析方法:第36题考查的人文特征必定是该区域最显着的特征,不外乎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其区位分析方法与自然特征的区位分析不同,不仅要综合分析自然因素的影响,还要综合分析人文因素的影响。
4、解答环境问题及区位分析方法:第36题考查的环境问题必将是该区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外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旱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因此其区位分析既要分析自然原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又要分析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行为(过度砍伐、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扌焦采、过度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植被的破坏。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但考生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除了考生审题产生偏差外,还与考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有一定关系,答题技巧成为制约提高得分率的“瓶颈”。这一现象在2006年高考阅卷第36题的评卷判分中表现得很明显,为了提高得分率下列几点技巧值得考生关注。
1、审题技巧:审题要仔细,时间要充分(一般花60%的时间审题,花40%的时间答题)。审题首先要看清题意和图示,寻找关键词、时间、图名、坐标值及图形注解,然后还要审分值,从而明确答题方向,拟定答题要点,做到不答走题、答偏题、答漏题。
2、答题技巧:(1)少与多的技巧:为了赢得时间,答案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则不如多答。(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答案要尽量做到具体详细,但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适度模糊处理。(3)条理与段落的技巧:考生在答题时,按照答题卡上指定的题号,对号答题,一问答一段,不要把一大题的答案自始至终一个段落挤在一个题号内,造成不必要的丢分。(4)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地理考查的特征肯定是该区域最显着的特征,答题时要尽量找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或怕答不全,则主次一起答,多多益善。但注意要把最能代表该区域的特征,最能体现该现象的地理规律尽可能答在前头。
总之,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考生应以轻松、健康的心态迎接高考,愿每一位考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F.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
分点来答。
一,XXXXX变革它总体上历史地位,它的性质(如封建主的变革,奴隶主的变革,资本主义。。。)
二,XXXX变革在经济上的作用,如解放生产力,发展了商品经济,再或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XXXX变革在政治上的作用,如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民主政治成长,提高了行政效率,或者缓和阶级矛盾,又或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
四,XXXX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如带动了民主思潮的形成,解放了思想。
五,XXXX变革在生活习俗上的影响,如改变了民族风俗。
答题时注意题目是如何问的,是影响还是作用(作用的话就不答负面影响了)
各学科的要点,我随便说说我的心得吧。高中我选的是史地组合,地理学习主要靠理解,多看些图,弄懂书上的理论,就没啥了。语文考试需要积累,这需要平时下功夫。它也要很强的应试能力,对于现代文阅读,一定要学会如何答题,这个技巧过多且需举例,就不说了,建议你去咨询语文老师。英语,数学,我想我是没啥发言权力了。。。
呵呵,希望能帮到你。
G. 历史论述题答题思路方法
是除选择题之外考查学生的一种重要题型,在我们政治中考中占据近60%的分值。它的类型多样,可以是言行评析题、观点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它的信息容量大,答案的综合性要求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论述题答题思路 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论述题答题思路方法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 。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 文章 ,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 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 名人 名言 、 谚语 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1、看题目
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2)答题有何要求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 教育 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如“评价”(或影响),要注意一分为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
如“归纳”,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义。注意标好点子。
2、看材料
①、带着问题,明确方向,提取有效信息。(在材料中把涉及到的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勾画出来,组织答案的时候有可能要用到。)
②、运用历史观点,联系史实,站在历史高度读懂材料。
③、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注意句号、分号、省略号。每一个句号、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往往就是一个得分点。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④、注意材料前 提示语 或引文出处。出处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由此给我们隐形提示。
⑤、注意分值。一般1分即一个知识点,如3分肯定是三个知识点;2分是一个或两个知识点。看分答题。
⑥、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如:改革类;民族团结类;科技 文化 类;国家统一;国家建设类;反侵略类、战争等等,每一主题有每一主题答题的套路。
3、规范答题
①、严防错别字。
②、根据材料回答的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旨句,也可能是材料的关键词语、 短语 ,或者截取材料的词语组成一句话。)答题要把材料提炼,言简意赅,避免整段抄袭。
③、结合所学知识的,答题尽可能用教材文字和观点,史实准确,言简意赅;
④、序号化:回答问题要注意按照问题的先后顺序,再按时间、空间顺序等依次作答,且标明序号。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这种问法,材料中的点子归纳完后,还要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看分答题。
5、谈看法、启示、建议之类的题。一定要围绕主题谈,要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主旨弄清楚。这种题一般是1分或2分。如果是2分,至少要答2点。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3个步骤要掌握好,
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试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教材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
第三步,回答设问内容
①.注意答好第一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分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他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②.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
③.注意设问分值。材料分析题每问分值不同,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而分值大的则是要深入分析,回答问题应展开论述,详加说明。
④.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紧扣题意,论从史出,答出重点。对于材料分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中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材料分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
⑤.解答错误分析。一种是死抠教材,有的学生作材料题不太读材料及题目就开始翻教材,以为教材是万能的,希图从教材中找到现 成语 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一种是野马脱缰,这样的学生做材料题根本不管教材上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但往往不得要领。
历史论述题答题思路方法相关文章:
★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思路
★ 高考文综历史论述题解答应对策略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评价类)
★ 高中历史综合题解题技巧和思路
★ 高考历史答题思路方法
★ 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
★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方法
★ 高考历史12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整理
H.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中历史题都是根据高考导向而出的。一般都是出一段材料,阅读材料,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就需要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看看所问的问题,看看与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怎样应用上。一定要理解题意。做好这种题的前提是要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和会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I.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答:高三历史选择题的
解题技巧
专题一
怎样做历史选择题
“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
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
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
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
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解题方法
1.筛选法:
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
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