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宜宾的历史沿革
秦时在宜宾市境设置了第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僰道县。治所僰道城,即今天的宜宾城区。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郡治初设鄨(贵州遵义市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移僰道城,属西汉益州刺史部。王莽于公元9年建立“新”朝,犍为郡改称西顺郡,僰道改称僰治,其郡治、领县未变,至更始元年(公元23年)而止。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犍为郡迁治武阳(彭山县江口镇)。僰道县仍设。
南齐武帝时(483~493年)犍为郡由武阳迁回僰道城,至501年,僰道为“夷戎”占据,郡废。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平定“夷戎”后,于僰道城设戎州。北周于明帝元年(557年)占据戎州,保定三年(563年)在戎州原僰道县地域建外江县(治宜宾城)作为州治。
隋于公元581年取代北周,据有宜宾,仍设戎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僰道城第三次成为犍为郡郡治直到唐初。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隋犍为郡,复设戎州。唐代除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改称南溪郡外,戎州长期设立直到唐末。其州治,唐武德元年至贞观六年(618-632年)在翠屏区李庄镇对岸涪溪口,贞观六年至长庆元年(632-821年)在宜宾城三江口,长庆元年至会昌元年(821-841年)在李庄镇对岸涪溪口。唐会昌元年(841年)戎州复设于僰道城。唐会昌二年(842年)因金沙江大水,州治由三江口迁岷江北岸旧州坝,直至唐末。
五代时前蜀、后蜀仍设戎州、僰道县,州县治在江北未变。
宋于乾德三年(965年)占据戎州,仍设戎州治、僰道县仍治于江北旧州坝。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僰道县改称宜宾县。州、县治仍设江北旧州坝。宋咸淳三年(1267年)叙州安抚使郭汉杰为对付元军骑兵,筑登高山城于今翠屏区白沙湾街道境内白塔西路侧,宋叙州治宜宾县治同迁登高山城。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郭汉杰降元。次年,元军毁登高山城,将叙州、宜宾县治迁回三江口旧城区。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叙州升为叙州路,叙州路治和宜宾县治设三江口城区。另城中设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统管叙州、马湖二路及各州、县长官司、千户所等。红巾军首领明玉珍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重庆称帝,号大夏。占领宜宾后,在三江口宜宾城中设叙州军民宣抚使司管理市境地域,城中宜宾县治仍设。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大夏政权灭于明,明据有叙州路和宜宾县,路、县治仍设三江口城区。明洪武六年(1373年)叙州路改称叙州府,府治与宜宾县治仍设三江口城区,并于同年修筑叙州府石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义军占领宜宾城。其后,南明军、清军反复争夺宜宾。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王朝称“叙地全入版图”行使对叙州府统治权。清宣统三年(1911年)公历12月5日,反清保路“同志军”迫使清叙州知府反正,成立川南军政府,清王朝在宜宾的统治结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国2年(1913年)废叙州府,宜宾县及原府属各县归四川省下川南道(次年改为永宁道)管辖。民国23年(1935年)3月,四川省分设18个行政督察区,四川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宜宾县治设三江口城区。
1949年12月11日宜宾解放。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宜宾军事管制委员会设立。1950年1月1日,西南行政区川南行政公署设立。1月2日川南区宜宾专区建立。专区专员公署设于三江口城区。1952年9月1日,川南区宜宾专区改称四川省宜宾专区。
1954年四川省宜宾区专员公署改称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
1967年4月,四川省宜宾专区改称宜宾地区。专区专员公署、地区革委会和地区行政公署均设三江口城区。 1968年成立宜宾地区革命委员会取代宜宾专员公署。1978年4月,宜宾地区革命委员会改设为宜宾地区行政公署。
1996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宜宾撤地设市。1997年2月24日,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三江口城区。1998年7月13日,市政府由城区中山街迁南岸蜀南大道至今。
1957年3月,屏山县由乐山专区划入宜宾专区,至此,今市属10县(区)地域已归属宜宾版图。
1960年7月,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合并后的宜宾专区辖有2市16县,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辖仍设三江口宜宾城。
1978年4月,隆昌县由宜宾地区划归内江地区。
1983年3月,富顺县由宜宾地区划归自贡市;同年6月,宜宾地区、泸州市分设,原泸州专区所辖市、县陆续划出,至1985年5月,宜宾地区辖有1市9县。
1996年10月,撤销宜宾地区,改设四川省辖宜宾市,原县级宜宾市改设为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市辖有1区9县。
2011年2月,南溪撤县改为宜宾市南溪区,宜宾市辖有2区8县至今。
2. 请问宜宾市是哪里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成长江,素有“长江第一城”之美称,自古以来就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战略转换要地,被誉为“西南半壁古戎州”。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宜宾成为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与长江东西轴线的交汇点,是川滇黔结合部和攀西六盘水地区出入长江黄金水道、成渝经济区连结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国家规划的长江六大重要枢纽港之一和金沙江水电滚动开发的依托城市。被列入国家成渝经济区规划重点支持发展区域,是四川建设长江上游沿江经济带、川南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支撑城市。
宜宾历史悠久,在距今4万年时,宜宾市境内已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原始农耕已有发展。出现了氏族部落,进入原始渔猎和农耕生活阶段。1996年10月,撤销宜宾地区,改设四川省辖宜宾市。
宜宾市辖2区8县,幅员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4.29万,有2190多年建城史、4000多年酿酒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酒都,世界名酒五粮液的故乡。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25.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97亿元,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060元,增长8.2%。
3. 宜宾历史
周朝时期 属蜀国辖地
先秦时期 僰国属地
秦时期 属蜀郡,置僰道
西汉时期 属犍为郡,置僰
东汉时期 属蜀郡,置僰
魏晋时期 置僰道县
南北朝时期 梁武帝设戎州,北周时,宜宾城戎州仍置,另新设外江县。
隋时期 外江县复名僰道县
唐时期 属剑门道,置戎府,称戎州。
北宋时期 置戎州,蜀梓州路,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僰道县方改为宜宾县。
南宋时期 置叙州府
元时期 属叙南宣慰司,置叙州路。
明时期 属四川行中书省,置叙州府。
清时期 属四川行省,置叙州府。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仍保留叙州府,民国2年止,今市属区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
民国18年后废道,各县直属四川省。
民国24年6月,设置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11日 宜宾解放
1950年 11月设置川南行署区宜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同年11月改称宜宾区专员公署。
1952年 9月,设置四川省宜宾区专员公署。
1954年 改称宜宾专员公署。
1960年 7月,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辖有2市16县。
1978年 4月,宜宾专员公署改称为宜宾地区行政公署;
1996年 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宾地区,改设四川省辖宜宾市,1997年2月,宜宾市人民政府成立。
4. 宜宾是什么样的城市,它的历史有多少年,除了名酒外,还有什么特产能让大家感兴趣。
宜宾特产:
宜宾夏橙
宜宾是中国夏橙主要产地。江安伏令夏橙皮薄汁多,酸甜适度,畅销世界许多地区。所产红桔味甜性温,还有血橙、脐橙、锦橙等优良品种。桐梓镇的藤梨,赶场山李子都是一大绝。
宜宾荔枝
史载宜宾古代盛产荔枝,棘人以荔枝为业。离宜宾县城约15公里有打鱼村打鱼社,有大小五棵荔枝树。其中荔枝沟有姐妹树,经西南农学院专家早期鉴定为唐代以前种植,世代传为贡荔。现逾千年仍枝繁叶茂,大的干周5.6米,高16米。
屏山椪柑
宜宾屏山县所在金沙江沿岸独特的气候特征,这里独具特色的丰富热资源和亚非带气候属性,酿成了屏山椪柑的优良品质,椪柑果面橙黄、光滑、皮薄、籽少、质脆、甚甜、清香、汁多。
特色佳肴
宜宾燃面
宜宾燃面早在清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为中华名优特色小吃,驰名中外。
宜宾人最喜爱吃面,常见的有,炖鸡面,咸鲜面,肥肠面,牛肉面,京酱面,口蘑面,三鲜面,辣鸡面,鳝鱼面,龙凤面。其中燃面是宜宾最具特色的小吃,原名叙府燃面,早在清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
2010年7月25日,被正式确定为翠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竹海名菜
以竹笋、竹荪蛋、竹荪菜、竹菌、竹海腊肉、竹筒豆花、竹筒竹、竹荪酒、竹泡菜等“竹”菜汇成的“全竹宴”。可谓满桌皆是竹,无竹不成席,令人大开眼界、垂涎欲滴。
李庄白肉
李庄白肉选料精、火候准、佐料香。成菜白肉把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
5. 宜宾县的历史沿革
宜宾汉置“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称“宜宾”。
宜宾”一名早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因隋末,南安县(今乐山)在蕨溪镇宣化坝置存,郡治设于今宜宾三江口,僰道(城区)为犍为郡郡治。
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少数民族“慕义来宾”(或说唐王朝少数民族“以义宾服”)之意,改存马县为义宾。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代第二皇帝赵匡义(亦叫“光义”)上台,“义宾”之“义”“犯讳”,于是按《孟子》“义者宜也”句意,把义宾改为“宜宾”。不过,此“宜宾”是指设县城于今宜宾县蕨溪镇宣化坝(共138年)的宜宾,不是指今三江口旧城所在。但是,毕竟“宜宾”一名已有出现。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宜宾县降为宜宾镇并入僰道县,至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称为宜宾县,城在今江北旧州坝(共153年)。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宾县城又迁至登高山(共9年),今三江口旧城东。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宾县城复迁回今三江口城区,县名从此时开始。
1951年6月置宜宾市后,县治所于同年10月迁喜捷镇,1952年8月复迁回宜宾市城区。1965年7月再迁柏溪镇至今。
2003年1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宜宾县真溪乡更名为新发乡;将宜宾县真溪乡和高场镇的蒋坝、石盘2个村成建制划归屏山县管辖,乡政府驻新农 。
宜宾置县时间有两说:一说认为“秦曰赞道”,“道”相当于县级政权,置县当自秦始;一说认为:西汉置焚道县。“宜宾”之名出现至今已1026年,实则今三江口宜宾城被称为“宜宾”则仅有726年。因“宜宾”承传于僰道,僰道城即今宜宾旧城所在,且从隋至2011年内,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及民国时期专员公署大多数时间均设治于今宜宾城区(含三江口旧城、旧州城、登高山城地域),为具有二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郡。
6. 四川宜宾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东靠万里长江,西接大小凉山,南近滇、黔,北连川中腹地,素为川南形胜。因金沙江、岷江在宜宾交汇始称长江,故宜宾市又称“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还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僰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等,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和影响。
宜宾位于川滇黔结合部,是着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古称 僰道,为刺人聚居之地,战国后期属秦蜀郡,自西汉建县已有2180多年的建城史,北宋政和四年(1114),僰道县始改名宜宾县。 1951 年设市。全市辖1区9县,现有人口515万,区域面积1328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 75.2 万,面积 1123 平方公里。 区号0831,邮政编码644000,车牌编号:川Q
7. 宜宾的得名的由来
宜宾前身名叫“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方改称为“宜宾”。但是,“宜宾”一名却早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来由乃是:隋末,曾析南安县(今乐山前身)部分地域在今宜宾县蕨溪镇宣化坝置存阝马阝县作为郡治设于今宜宾三江口城区的犍为郡辖地;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少数民族“慕义来宾”(或说唐王朝少数民族“以义宾服”)之意,改存阝马阝为义宾;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代第二皇帝赵匡义(亦叫“光义”)上台,“义宾”之“义”“犯讳”,于是按《孟子》“义者宜也”句意,把义宾改为“宜宾”。不过,此一“宜宾”是指设县城于今宜宾县蕨溪宣化坝的宜宾,不是指今三江口旧城所在。但是,毕竟“宜宾”一名已有出现。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宜宾县降为宜宾镇压进入僰道县,又经过43年,至宁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道县方改称为宜宾县。然而,这时的宜宾县城却仍不在今三江口旧城区,而是在今江北旧州坝。至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宾县城又迁至登高山(今三江口旧城东)。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宾县城复迁回今三江口城区。今三江口宜宾旧城区叫做“宜宾”,从此时开始。
总之,“宜宾”之名出现至今已1026年。今三江口宜宾城被称为“宜宾”则仅有726年。其间,有300年时间,“宜宾城”设于蕨溪宣化坝(共138年)、旧州坝(共153年)、登高山(共9年)。尽管如此,因为“宜宾”承传于僰道,僰道城即今宜宾旧城所在,且从隋至今年内,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及民国时期专员公署大多数时间均设治于今宜宾城区(含三江口旧城、旧州城、登高山城地域),因而习称宜宾为“具有二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郡,准确无误。
8. 宜宾的历史特点
宜宾的历史特点:宜宾文化底蕴深厚,有2200年建城史、4000年酿酒史、3000年种茶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酒文化
蜀南竹海山顶看竹波万里情景
酒之历史:宜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托世代承传的习俗和经验,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酿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历史美酒。有史可考,诸如先秦时期僚人酿制的清酒、秦汉时期僰人酿制的蒟酱酒、三国时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红果酿制的果酒等。[30]
竹文化
竹之美景:宜宾是一个以绿色竹子环绕起来的城市,因《卧虎藏龙》而名扬天下的蜀南竹海则是宜宾“竹之美景”的代表,120平方公里,清风徐来,极目之处,尽皆竹浪,北宋文人黄庭坚一句“壮哉,竹波万里”道出了蜀南竹海的气魄和雄浑。
竹之工艺:借助丰富的竹子资源,在宜宾市长宁、江安县形成了许多以竹子为原料的工艺品,品种多,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竹雕、竹根雕、竹编等,特别是借助竹根而雕成的各种工艺品,江安竹簧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8]
竹之美食:宜宾人以竹子为原料作出了各种菜肴,进而形成了“全竹席”,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竹子以及竹子的不同部位,配合着其他美味原料可以制作出“竹之佳肴”,如竹筒饭、竹根酒、竹叶黄粑、三鲜竹荪汤、凉拌笋丝等。
大江文化
在宜宾境内,有长江、金沙江、岷江,还有淯江、符江、横江、越溪河、南广河、黄沙河、萃河等,是这些河流为宜宾带来了富足,也是这些河流孕育了宜宾的大江文化,延续了宜宾的文化根脉。宜宾的大江文化,涵盖了龙崇拜、敬“川主”、修塔镇水、码头民俗等。
宜宾是长江起点,宜宾码头有“六渡八帮”。六渡是六大渡口:北关渡、东门渡、合江门渡、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八帮是八大船帮:干货帮、成都帮、五板帮、叙渝帮、叙泸帮、竹木帮、盐帮、嘉阳帮。
僰人文化
僰民族是曾经长期生活在宜宾的少数民族之一,已销声匿迹,只有文物和遗存堪资探究。宜宾的僰文化,可自崖葬悬棺、铜鼓中略知一二。
茶文化
“僰道出香茗,悠悠三千载”。僰道是宜宾最早的行政称谓,公元前1022年,僰人助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始建僰侯国。宜宾有3000年茶叶生产历史,是茶马古道的驿站。
文化艺术
从明代开始,金沙江下游的生产和社会得到空前未有的发展,金沙江船运也自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因此逐渐形成的。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来源于金沙江船工们的生活,是在古老的木船航运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它集指挥航运劳作、协调航运劳动的一致性和娱乐性为一体,是对船工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9. 宜宾的历史
宜宾历史悠久,在距今4万年时,宜宾市境内已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原始农耕已有发展,出现了氏族部落。先秦时,主体居民为僰人。有说战国时秦灭蜀(前316年)后,已属蜀郡;史籍则载系战国后期(前250年左右)李冰通僰后方纳入蜀郡范畴。宜宾始置之县级政权僰道有说建于秦、有说建于西汉。僰道设县后,今市境大部已纳入其范围。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僰道县属犍为郡,至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为郡移治僰道,今宜宾城已成为郡、县同治之所。历西汉、东汉,今市境大部均在犍为郡僰道县境内。西晋永嘉五年(302年)后,犍为郡、僰道县短期荒废,僚人大批入蜀,占据今市境各地。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先铁讨定占据此地的“夷僚”,于今宜宾城设戎州。北周时,宜宾城戎州仍置,另新设外江县。至隋,外江县复名僰道县,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僰道县方改为宜宾县。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县、屏山县曾分属泸州及越嶲郡、马湖路、马湖府外,大部属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仍保留叙州府,民国2年起,今市属区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民国18年后废道,各县直属四川省。民国24年6月,推行行政督察区制,四川省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宾,辖有除屏山县(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外的今市属各区县地。1949年12月11日宜宾解放。1950年1月设川南行署区宜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同年11月改称宜宾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为四川省宜宾区专员公署。1954年称宜宾专员公署。
1957年3月,屏山县由乐山专区划入宜宾专区,至此,今市属10区县地域已归属宜宾版图。1960年7月,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辖有2市16县。1978年4月,宜宾专员公署改称为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同时,隆昌县由宜宾地区划归内江地区。1983年3月,富顺县由宜宾地区划归自贡市。同年6月,宜宾地区、泸州市分设,原泸州专区所辖市、县陆续划出,至1985年5月,宜宾地区行署辖有1市9县。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宾区,改设四川省辖宜宾市,1997年2月,宜宾市人民政府成立。宜宾市辖有1区9县,至2005年辖地相沿未再变易。
--宜宾家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