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当今史学研究新成果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笔者认为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紧扣史学研究前沿,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本文试着从“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小组合作法”、“自主学习法”、“分层教学法”,“历史教学概念”五种教学方法,一个概念入手探讨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所需,必须合理选取现代新型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模式,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计算机普及与日益智能化,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也跟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了提高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自己在历史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思考。
一、利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明确的、具体的任务驱动为目标,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巧妙、明确、合理的设计教学任务,可以显着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创设和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制定并引导学生进入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指导和答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服务学生,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任务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进行反思,总结任务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于之后的教与学[1]。
二、演示讲解法,让学生耳熟能详,巩固知识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技术学科,教师在上课时,通过图画、投影、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比如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采用演示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掌握知识。利用演示讲解法既直观形象,印象深刻,又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历史素养和创造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但在演示讲解中,要选择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事物,配合语言有感染力的讲授法,演示完后要让学生自己实践,使学习内容得到巩固。
三、小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小组合作教学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一般每7―8人一组,每组含高、中、低三个层次学生,要避免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插科打诨”。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一课,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网上查阅,小组成员分工与合作,获取秦朝施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背景、过程、演变、影响、意义等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学习能创设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2]。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小组成员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完成结果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形式多样化,如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四、自主学习教学法,树立学生自主终身学习观念
单纯通过历史课来满足每个同学对历史学习的需求是很困难的,何况历史学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历史课时又有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广泛阅读、网络学习、咨询答疑等来掌握教材之外的知识。如我校搭建Moodle在线自主学习的平台,除了提供给学生教师所用的课件、教案等基本教学资料外,还分类设置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专题的教程、试题和素材库,以便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水平,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及进度,并进行自我测试,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上取得不同的进步。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五、注意分层教学,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分层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之上的[3]。在分层教学实施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并且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教师在学生不能够解决的时候再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分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意识、思维发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都得以提升。
历史概念分为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
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形成学生的时间概念
1)严格地按照年代的顺序讲授历史;
2)帮助学生懂得纪年的标准和 方法;
3)指导学生记忆历史年代和技巧和方法 。主要包括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
2、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1)提示地点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形成学生的地理概念;
2)科学地使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掌握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识图、 填图的能力;
4)纵横联系,以求“类通” , 从而了解历史地理概念的作用。
中学历史是一门富有时代气息的课程,我们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形式,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历史成为真正的实用课程。在历史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B. 怎样才能使中学使历史教学高效
一、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材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教什么、学什么教材处理不够恰当,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历史没用,既不能学到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不能为自己的升学考试多拿分数,学它有何用呢?
历史教学要完成传授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任务,这是每个历史教师都心知肚明的事,但是具体到某个方面、某个环节,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比如传授知识方面,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可谓浩如烟海,用什么方法取舍这些知识?这些知识中哪些学生必须了解掌握?这是我们历史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不可回避、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然而当前我们的历史教材就是在这个最基本问题上,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
①忽视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面面俱到,内容多、杂,专业性强。
2.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是出现历史教学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
3.部分教师重教法,轻学法指导,学生喜欢听历史课,但并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考试成绩总是平平。
二、加强学习,提高历史教师的个人素质,改进教法,寻求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历史学科趣味性强等优势,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做好学法指导,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做到“低负高效”,让历史教学走出困境。
历史教育走到如此尴尬的境地,有社会原因,教材原因,也有教学原因。社会原因是现行的考试制度带来的,只要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变,要想让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主动改变对历史学科的态度是绝不可能的,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即使改变也不太可能朝着利于历史教学的方向改变。因此,论述史学的价值和呼唤社会的重视,是不可能改变历史教学的现状的。教材原因,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编出切合中学实际的历史教材来。在现行教材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有教学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改进教法,寻求到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历史学科趣味性强等优势,把历史课上活,最大限度地克服现行教材的不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全面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使历史课做到“低负高效”,这样才能让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充分显示历史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怎样才能把历史课上活,怎样做好学法指导,做到历史课的“低负高效”,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学好历史课呢?下面把我在历史教学中的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感想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改革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做到“史论结合”,上活历史课。
在人们以往的观念里,提起历史课,都会认为那不就是讲故事吗?只要老师口才好,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知道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课就算是教好了。如果老师还能启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则更属不错了。但是,我认为老师仅仅意识到这些、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但不是科学,从科学上讲这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同样,当人类历史过渡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时候,人们以母亲的血缘为纽带,妇女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这也是常识,当然这是学生在课堂上最起码应该掌握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师的意识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里学生应该掌握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知道这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历史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史实是其血肉,理论是其主导,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观,是惟一的科学历史观。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鉴别、选择、分析史料,还是说明、分析、论证观点,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它也必然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自己在历史教学中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开始在课堂上,自己也热衷于讲故事,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但却很难有深度,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总是不好;后来认识到理论分析的重要性,每次都是从分析背景开始,到总结性质意义结束,学生连听也不喜欢听了。这使我意识到,在历史课上,史实是血肉,理论是骨骼,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血肉,立不起来,只有骨骼,又难免死板干涩。那么,如何在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及保证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又能兼顾理论层面的高度及深度的分析呢?另外,我在授课中发现,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理论掌握(这是在政治课上接触的),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等可以背诵得滚瓜烂熟,但他们面对问题需要理论分析时,又无法下手。为了解决史论脱节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注意增加学生的参与。现在的孩子想象丰富,重情节,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秦始皇、汉高祖,让他们回到久远的历史年代,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课北宋的政治和经济。重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点是对这一措施实施后的结果和影响的分析。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宋太祖,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现在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每个学生都显得积极活跃,非常乐于参与,大家集思广益,找出了自唐朝以来至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并找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这时,再让大家对照课本,看自己的方法与当时宋太祖的措施有何不同。这样一来,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理解与记忆并举。当学生掌握了宋朝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后,又要求学生用辨证思维来分析每一项措施的利弊,往往伴随着一个问题的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比如这一措施,虽然避免了地方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又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剧增,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为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也学会了用辨证思维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懂得了一个哲理,那就是人们对真理的探索是一个不断矫正和无限接近的过程,这世上并不存在绝对真理,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所谓明智,就是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比较清醒的状态,能较好地认识世界,了解自己,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以宏观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若是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早日达到这个境界,历史老师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了。若能这样,历史课的社会意义也就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学习历史没用的想法了,前面我们提到的现行历史教材忽视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不足也就可以得到弥补了。
(二)根据课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照本宣科”是目前许多历史教师所犯的通病,每次教研会上都听到有不少老师说:“我们的学生素质太差,象你那样讲学生肯定听不懂,所以我们只能照本宣科,上课勾勾书就让学生去记,考试效果还好一些。”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学习历史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某些道理,老师把道理讲得越透,学生越能理解,真正理解了的东西不必死记就能记住。而只勾勾书就让学生去记,学生不能理解也就只能死记,死记不仅难得记住,就是花很多时间记住了的东西也很容易遗忘。另外,“照本宣科”还有一个很大的危害,那就是学生听了这样的课他们会觉得历史课有没有老师讲都一样,只要识字都能学好历史,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不听历史课,不喜欢上历史课了。
历史知识看起来比较散乱,没有多少联系,实际上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历史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往往互为因果关系,老师如能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教材内容应做灵活处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按知识间的这种联系来组织教学。如我在讲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这一课时就是这样做的:首先点出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既然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必然是发生在资产阶级产生并发展壮大之后,由此引出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这个问题来。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初步发展,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标志就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由此又引出维新变法运动来。这样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自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了,学生听了这样的课自然也就容易对知识形成较系统的印象,容易记住了。
(三)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让“史”变“活”。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运用问题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第一、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讲“大变革时的社会经济”时可提问,“为什么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以发展呢?”讲“古代希腊”时可设问,“你知道‘爱琴海’名称的来历吗?”这就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第二、课中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如讲“红色政权的建立”时可适时提问: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武装起义的道路,但武装起义失败了,革命的道路怎样走?②这条正确的道路是如何形成的?③红色政权又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这样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上。又如讲“戊戌变法”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变法会失败吗?”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荣禄就不会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就会成功;有的学生认为光绪帝没有实权,成功、失败难以预料。这样,学生被充分溶入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之中,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
第三、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学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后,可提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的,结果如何?”这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此外,还可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讲隋朝时,可提问: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隋朝大运河,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又如讲“古代罗马”时,可提问:有人说,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的鼻子没那么美,安东尼将战胜屋大维取得政权。这种说法对吗?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讲述,可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不能上成故事课,但并不是说历史课上不能讲故事,历史课上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讲述,甚至讲一些故事,可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教学中教师若能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历史场面,挖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情感材料,增强讲授“角色”的感染力,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是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如我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时,做了如下讲述:“……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二百五十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时候,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希望挽救他的生命,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的爱犬,叨住他的肩膀,不使其下沉,邓世昌毅然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之中……”学生听后,不仅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讲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这一节时,我插讲一段机户施复发家的故事:有一名叫施复的机户,家里有一台织机,夫妻二人靠织绸和养蚕为生。几年间他们赚了一些钱,买了三、四台织机,还花钱雇了几名织工。这样,不到十年他们赚了更多的钱。接着施复又买了许多织机,雇佣了许多织工。这样,施复就脱离了劳动,专靠雇佣机工生产,成了富有的机户。接着用“施复不劳动为什么能成为富有的机户”为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故事中就学到了知识。
(五)把学习历史的“钥匙”交给学生,即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长久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课有趣,但历史课太难学,这反映学生没有学懂历史,他们仍然把历史课当成故事课,只是在听老师讲的故事,这必然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长久兴趣。因此,把学习历史的“钥匙”交给学生,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历史,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长久兴趣十分重要。如何把学习历史的钥匙交给学生呢?
第一、巧设疑是掌握“钥匙”的前提。(1)疑要设在“文眼”上,所谓“文眼”,就是章节重点难点的关键点,在这个关键点上设疑,解决问题就会势如破竹。如讲德国十月革命时,在学生掌握了原因、时间、领导、主要大事的基础上,设问:比较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说明为什么一个成功了,一个却失败了,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训?通过比较发现诸如革命背景、方式、破坏革命的机会主义政党等基本相同,而仅仅是否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这一点的不同,造成了一成一败,这一强烈反差,很容易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2)设疑要科学、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3)设疑要激发思维兴趣。如果教师通过设疑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如讲美国内战前,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自亦良好。
第二、巧妙引导学生掌握“钥匙”。(1)因势利导。这要求教师有驾驭教材的高超能力,备课时把设疑后出现的种种情况都想全面,才能巧引妙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教材的一个重点,可简单概括为:A.帝国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B.后起强大者要重新分割世界,弱者不让→C.矛盾尖锐→D.同盟国、协约国→E.矛盾激化导致战争。实际回答中,有时学生从第一条答起,抓住了根本却不深入,这就要通过“不平衡”的具体情况如何,导致了怎样的矛盾,形成了怎样的态势,导致了什么结果?引导学生从第一点答到第五点。有时学生一开始就答第四点、第五点,那就要由四、五点往前推,为什么会产生两大军事集团,为什么帝国主义国家间会产生尖锐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哪里?这样就可推回到第一点。洞察全局,巧妙推理,这便是因势利导,对课堂教学十分有用。(2)创设意境,激发求索意识。设疑后,创设一种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意境,能进一步刺激学生求知欲。引导得好,会使问题化难为易。如讲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我在讲了农奴制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农奴处境恶化、起义频繁等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的背景后,话锋一转,突然发问:“如果你是当时的亚历山大二世,怎么办?”当学生兴奋起来后,趁热打铁,巧引妙导,不看书便讨论出改革内容,然后穷追不舍,这样的改革是什么性质的?会给俄国带来怎样的后果?本来难记难懂的内容,变得易记易懂了。
(六)教给学生“巧记”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轻松记忆历史知识,学生就能既喜欢上历史课,又不害怕历史考试,历史教学的“低负高效”目标也就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常听学生说:我喜欢上历史课,但害怕历史考试,记忆难成了学生学习历史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学习历史是免不了记忆这一关的,众多的概念、事件经过、结论及时间等都需要记忆,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学生学好历史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科学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个科研课题《重大历史事件巧记方法研究》就是想找到一些科学记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但历史知识并不散乱,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若按历史知识自身的结构与体系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就能做到理解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效率。因此,记忆历史知识,首先要认知所要记忆的历史材料的知识结构。
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关于人类记忆,经过一个世纪的充分研究,我们能说得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即是说,为提高记忆效果,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加以组织、整理,使之系统化并以简化的方式保持在记忆中。这样,原来看去杂乱无序而又相互孤立的历史材料,就变成了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既便于学习记忆,又可使记忆在头脑中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准确完整科学地记忆打下基础,也为以后各种记忆方法的施行创造条件。如何根据历史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呢?
第一、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建立记忆历史知识的“总菜单”。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方式,是历史知识的精华,是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因此,指导学生记忆,应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总体结构,并根据它建立起记忆历史知识的“总菜单”。这样,学生记忆的历史知识就能找到信息“储存”的好的模型,从而使记忆的历史知识形成条理,长期保持在头脑中。
历史知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4大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大块历史知识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如世界古代史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4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奴隶社会又分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在中国史课本讲,故不讲中国而讲波斯)和欧洲两大文明发源地两部分。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就有埃及、古巴比伦、波斯、印度,而欧洲两大文明古国就有希腊、罗马。封建社会和其它部分可照此分割。中国古代史则更容易明确分割。其它几大块皆可照此办理。
知识的基本框架和大致脉络,形成了“知识树”的主干部分。从而避免了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乱、重叠、交差,避免了记忆的盲目性。特别对于恰如其分地掌握基本知识的跨度和问答题的基本线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历史知识的结构建立记忆历史知识的“子目录”、“子子目录”。
对具体的历史知识,或对一章一节,甚至对于一段历史材料也存在着知识结构,根据这些知识结构可以建立起记忆历史知识的“子目录”、“子子目录”,从而使记忆的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网络。这样的学习和记忆对于考试更切实际。
首先是对具体的历史知识,比如“近代史上中国人怎样向西方学习的?后来发生了什么转变?”这个题目,就应分成鸦片战争前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及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等几大块。从提出向外国学习,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学说,到深层次的文化角度,到一切失败和十月革命发生后,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来观察国家命运,条块分明,逐次深入。
对于具体的章节,如唐朝的对外关系,可分为唐都长安、经济方面、科学技术方面、文化艺术方面4大块,从这4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记忆这一章知识,这一章知识的知识结构也就建立起来了,这一章也就得到了系统化、简要化。把系统化、简要化的知识存入记忆中就容易记牢,而不会很快忘记。
第三、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结构概括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结局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以便通过这些规律去记忆历史知识。
按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规律记忆历史知识可以真正做到理解记忆、灵活记忆。这样,许多历史知识就不必记得很死,只要读一读头脑中有一定的印象,需要运用的时候,按规律去推就能得到准确答案了。
例如: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可寻。(1)革命前三国的资本主义生产都有了较快发展,正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推动了革命的发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2)革命前,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又都受到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的严重阻碍,要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扫除这些障碍,这是三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原因。(3)革命前,阶级矛盾或民族矛盾的尖锐,也是三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原因。(4)革命的爆发都有一件事成为导火线。(5)革命的爆发都有一件事成为其标志。(6)革命中都出现了一位核心的领导人物。(7)革命中都有一个转折性的战役。(8)革命中都颁布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9)革命的结果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了解了这些规律,再按这些规律对这几课的知识作比较记忆,这样记忆的东西就很有条理,容易记牢。即使过一些时间,遗忘了某些知识点,也很容易根据其它相关的知识按这些规律去推测,从而找回被遗忘的记忆。
总之,面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危机,我们只要敢于正视危机,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运用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历史学科趣味性强等优势,把历史课上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全面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使历史课做到“低负高效”,历史教学就能走出困境,充分显示出历史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C. 如何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
一、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光靠“死记硬背”“拼时间”是不行的.新课改理念下,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更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复习课同样如此,有效的复习绝不是对知识进行再次讲解,而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个器官——耳、眼、口、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觉得历史复习课并不枯燥,学习历史有法可循,日积月累就会对历史复习课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确实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他们不会整理知识,没有历史的思维方法,所记忆的知识零散而不成系统,非常容易忘记.最终,他们虽然努力却成绩平平.对于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历史知识要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尤其要将自己归纳、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
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先看目录,整理出两条中心线索: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便是“树干”.列强的侵略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这样就“揪出”了“小树枝”,再扩展到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目的、导火线、经过、结果、影响……这样就由“小树枝”扩展到“树叶”,既能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再次访问”,又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框架的构建,强化了复习的系统性,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能够自己整理出另一条“树干”——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将自己归纳知识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二、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
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运用,能够审题、解题.在全面掌握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要教会学生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进行知识归纳.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提到台湾问题,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纵横串联:(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史实;(2)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3)我国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5)阻止台湾回归的因素;(6)你对祖国统一有何认识?通过纵横串联,既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加深了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历史复习中,学生还需要学会比较对照、辨析异同.比较教学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复习课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前后贯通、中外交错地复习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此方法应用于复习,有利于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如在复习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笔者先明确比较点: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是美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次战争皆因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起,都以替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结局.它们是有着许多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
然后,让学生采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颁布的重要文献、结果、性质、影响,区别出它们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学生认识到了这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国在近代发展史上不断进步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在历史复习中,横向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如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中,笔者抓住各历史事件的关联,专门设计了专题复习内容《近代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于近代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进行横向比较教学.通过对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性质等进行横向比较复习,加深学生对改革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改革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使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世界历史步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学生对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三、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特长生的身上,我们还要将目光聚集到学困生身上.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学困生.平时,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把补缺补差工作放在平时,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平时经常把学困生找来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欠缺的部分,伺机给他们补缺补差.建立学困生纠错本,要求他们把常错的题目重新订正在纠错本上.这样,到复习课时,他们就不至于拉下太多,复习课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实现.
2.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由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在后期的复习教学中安排团队学习.可以采取2名优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的模式,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来帮助他们.
3.建立鼓励的评价机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困生学习差主要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他们有足够的展示机会;在课堂上发现其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学困生的学习会逐步赶上,复习课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然就更加牢固.
历史学科作为中考必考学科之一,复习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给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实验,以上方法就是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只是笔者个人之见,但对于提高历史复习课,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成为历史复习课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快乐之中复习,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D. 谈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解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解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就是让学生去理解和了解一些简单的重要的历史,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一些其他方面的品格。对于高中以后的教育也是有帮助的,主要就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其他的一些知识。
E. 如何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祁县教育局教研室 武晓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
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
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
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着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F. 如何落实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八大有效策略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他作为一种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但在不同年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到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什么是“有效教学”?综合多个流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有效教学”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特级教师姚焕成在他发表的《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提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未来生活做准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也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两位专家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上有所进步。通过有效课堂的实施,学生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把课堂的有效性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追求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这一结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着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国的兴亡”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一目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的认识,再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目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有”。《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屑。看到这种情景我马上接着问:“现实历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呢?”。学生们的脸上现出愕然!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他们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着问:“唐僧是不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真经?”。学生们都陷入了思索,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印在他们心中。这时候我开始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并且强调贞观年间玄奘是独自西行的,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从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经历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无逊色,玄奘回国后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通过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样的导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同时还会产生浓浓的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巧设问题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
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
1、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学习;近代史中,对于国共两党进行的三大战役的学习等,我就借助路线挂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兼容性高的特点,把图片、影片、录像等史料重现,通过历史的原貌的重现,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开国大典”时,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国悲壮的近代历史简评,同时,放映了第一届领导集体走上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当时,全班的学生都震撼了,他们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3、插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有人称历史课是史话教学,可能有些偏颇,但也体现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我把当时民间传诵的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跟同学们一起分析。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述了奕山“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四、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历史学科学习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的,是鲜活而又富有生命意义的。作为历史教师,教学中只有把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1、挖掘历史教材与现实社会的切入点,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这是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保证。如:学习《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时,我给学生看了很多当时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图片,跟着学生一起分析洋务运动的价值,洋务派自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性的相关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别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如何认识晚清政府实行的洋务运动?②如何理解新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③对中国加入WTO你怎么看?④对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你怎么看?从对比中学生更加明确中国政府的做法是时代所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取得一个又一个经济战争的胜利。
2、融入乡土历史,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历史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老师应该从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学资源还包括多媒体、电子书库、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博物馆、图书馆等。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历史,树立为家乡发展服务的理念。《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中,在介绍“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兴盛”知识,我就比较详细地给学生介绍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情况,介绍鲤城区水门巷的市舶司、涂门街的清真寺、晋江的草庵寺等,并引导学生去游览参观这些历史古迹。总之,结合自己本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从研究乡土历史的角度学习历史,更便于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扩展历史知识。
总之,历史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历史,而不应该是带着历史走向学生。只有把历史的真实性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历史中不断感悟,内化成自身的素养,才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
G. 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在困绕着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也曾说过:“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理念和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业务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学会学。苏联着名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紧扣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细化、具体化,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既有指导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教学的成败。所以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剧本”,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三、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成就感与自信心。着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中认为,人们对工作或学习如得到满意的结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心,从而会增强动机,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颖益智的导入,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教师思维过程的示范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评价、剖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精彩的课堂小结,正确的学法指导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四、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并迅速被遗忘,自然也就谈不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历史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另外,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不能让学生用已知说明未知,不能以史为鉴,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为此,应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使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五、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而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就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还要学会赞赏他们。
六、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体要求有:第一、问题设计不宜过难或过易。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第二、准确表达问题。第三、做到因人施问。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第四、变换提问方式。可以采用疏导式提问,即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也可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学生向老师提问等。第五、留出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第六、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得到借鉴。第七、及时作出评价。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出评价。
七、合理利用教材
第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内容。这样做,一方面轻松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还减轻了教师负担,省去了教师费尽心思地到处找材料的痛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书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考试题中就有出现,这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也有很大帮助。
第二、课本知识材料化、问题化。即老师根据课本知识的重要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自行阅读并进行探究分析。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老师从繁琐冗长的讲述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学生,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被动接受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八、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借此达到教师的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第一、开发社区资源,加强历史直观感。社区教学资源分为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有形资源和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无形资源;第二、多角度挖掘物质资源(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体现历史多样性;第三、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展现历史的鲜活性。
综上所述,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一种价值追求,历史教师应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H. 高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有什么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高中历史的学习全靠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却并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可见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很重要。下面我为大家推荐一些有效了历史教学策略,希望能帮助历史教师们提高教学效率!
一、有效的教学实施的策略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有效教学首先不能缺少的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研读,仔细领会,这样才能做到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历史这门学科,单单把历史发展的过程介绍给同学,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仅仅靠教师的知识灌输是学不好的。所以我觉得一个有能力的老师,首先要把自己所要教授的教材认真领悟透彻才能系统地分析教材,准确地了解知识之间的纵横交错联系,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在充分的理解后,做出准确的定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艰辛,而教师在把握了教材,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后,也能层层推进,拾级而上。从而增加课堂的有效性。所以,对教材整体的有效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也是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的 方法 之一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只有学生“想学”“有兴趣学”,他才能融入课堂,才能激发巨大的学习动力,创造出有效的学习收益。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工作一样,只有喜欢了,高兴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然后发挥自身的才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效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学生能不能对历史充满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历史,就要看教师的有效实施和策略了。比如:(1)巧设悬念,任何一个东西,悬念都能激发一个人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动荡的十年”时,可以这样说,刘少奇于1969年逝世,可他的追悼会却在1979年才召开,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如此这般,学生们就会低下头开始讨论或者开始翻开课本,从而达到教师的目的。(2)开启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和老师在教授过程的合作,也有学生和学生在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的合作,比如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分组讨论,既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相互学习的兴趣。(3)有效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历史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能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环境中,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以历史人物的视角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时候更能将学生带入历史事件,掀起学习的高潮。
2.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历史是一门特殊学科,不同于数学的刻板,也不同于语文的随意,历史是现实,不用华丽的语句去修饰,它就是历史,需要去牢记,但是牢记的并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其中的 经验 教训。学习环境是承载教学知识的平台,不该是现实的,创设情境应该贴近生活,情境创设是内在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眼光去发现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素材,激发学生心中的探究激情,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因素。比如:(1)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影像资料等等各种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历史,可以在讲述清末民初动乱年代时,放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那种人心惶惶的氛围,将 历史 故事 丰富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历史中还遗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我们虽然在课堂上不能直接展示,但是我们有照片,有模型,将这些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发现历史的真实情况,体现历史的重要价值。
3.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学生,更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首先,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评价,勇于评价并且学会评价,具有民主性。其次,评价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学生老师之间的互评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以考试为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学生是非常厌恶考试的,考试要适当,方法要得当,不要因此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还有,教师的评价不能缺少客观性,虽然是为了鼓励学生,但是好和坏一定要区分开,好的要大大地评价鼓励,不好的,要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以后更加努力。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比如能不能够主动探索发现,能不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不能主动参与讨论等等。最后,教师评价的语言要有鼓励性,课堂的评价应该富有激励性,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有时候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笑容以及一个不经意的夸奖词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一个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鼓励的评价激发学生无尽的潜力。但是,教师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好的要给予鼓励,对于错误的要及时指正,并且认真地给予 教育 ,只有这样客观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有效教学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策略的落实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的教学,真正使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
三、历史 教学 总结转瞬间又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学期是在紧张、忙碌、充实、成长中度过的,坦率地说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繁忙的一个学期,同时更是我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在教学业务上,更多的是在教学经验上、在教育教学心理承受能力上……。
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安排我教七年级的历史课并承担备课组长的工作。
学校对我的信任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并时时刻刻激励着我,用心去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以不辜负学校领导对我的殷切期望。
七年级的历史组有耿立老师、李霞老师、新来的李红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加上我一共是五个人,他们是我工作中愉快的合作伙伴。
因为第一次承担备课组长工作,在工作中多少会有一点点手忙脚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经常替我分担一些组里的工作,在这里真诚的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和他们在一起工作,还不如说是我在向他们学习,坦率而言,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和他们相处如沐春风、和煦温婉而生机勃勃。
团结的团队是我成长的沃土,并且不断地给我信心和勇气,闯过一个个难关。
新学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历史课堂,不知道怎么学习历史,更不知道历史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我知道,攻坚战还在后面呢。
师生相互调整、适应的过程,真是一段难忘的历程啊!每前进一步都是那么艰难,每节课我要面对学生审视的目光……我知道,他们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适应我。学生的这种心态及行为我能理解,我要做的就是尽快让学生适应我,适应七年级的历史学习,同时,我也得想尽一切方法让学生喜欢我,喜欢历史课。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并且注意调整以往我的教学方式,根据他们以前学习的习惯,一点一点地使历史课堂走进他们,让他们适应七年级的历史学习,同时也使我适应了同学们。
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困难都是我成长的催化剂,这催化剂往往也会生出快乐的小泡泡。
在与学生们的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了解我、接受我的授课方式,进而了解怎样去学习历史,更学会了去懂得历史。
期中考试中,我所任教的七年级十一班、十二班、十三班、十五班、十七班和十九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区里各校评比中七年级期中考试成绩各项指标遥遥领先,这是七年级全体历史老师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取得的成果。
这学期我参加了长春市第三届教师论坛活动,在区选拔中脱颖而出,参加的论坛稿件及录像被选送到市里,在市里的层层选拔之后,入围最后十人的市级论坛竞赛。通过参加这次论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而且也使我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我也从其他的参赛选手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更增强了我坚持学习、不断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这个学期 七年级历史 组组织了“动手做历史”活动和百题竞赛活动,不仅增添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历史走进了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历史,喜欢上历史课。
作为备课组长,不仅要积极组织各项活动,更要把日常的教学工作做好。每个周三的第二节课是我们的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集体备课我们都认真准备,做到有效备课。这学期我们还承担了全区七年级的集体备课任务,共为区里七年级历史老师精心备了四课时的内容,得到的教研员及区内历史老师的认可,并获得一致好评。
备课是为了上好课,课堂我认真、严谨地完成授课任务,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新来的李红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经常听我的课,为了能让他们尽快的熟悉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我都做到敞开课堂,毫无保留,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不断进步。
我们给每一课都配上了随堂练习,在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的同时,每次我都认真准备随堂练习、单元测试题、综合测试题以及复习提纲;这样精心准备的习题,使学生精练、老师精批,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高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有什么相关 文章 :
★ 中小学国防教育论文
★ 2022初中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最新8篇
★ 高中政治备考最有效六大方法
★ 2022教师学期教学总结
★ 高三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 课堂教学总结(精选12篇)
★ 2021高中课题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 高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分享
★ 高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I. 如何评价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在困绕着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1.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起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还得回归到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上。反思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肤浅。在一些教师的眼里,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参考书中的几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
为此,历史老师首先要准确领悟"三维"目标的内涵:"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闪光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看它是否全面,三个维度是否有遗漏,因为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当然,对每一节课来说,要重视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分解,使之细化、小化,目标不在于太多,也不是每一项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等重要,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二看它是否明确,即目标阐述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四看是否将它贯彻到了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有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教学的渠道
2.1 注重问题设计。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
2.2 准确表达问题。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2.3 做到因人施问。因材施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很清楚,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地与你目光碰幢的学生,往往期待能站起来回答,而那些低头不语的学生则可能正在"保佑着老师别叫我回答啊",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3.倡导合作探究――有效教学的关键
合作探究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所谓"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并不是简单地把桌子合并起来,几个人凑成一堆,随便说上几句就行了。我认为有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首先按个人的兴趣、需求、学习基础等级等标准自主分组。大组还可以再按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个竞争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上、中、下的各类层次,让小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合作"的基础是分工,没有分工就不能合作。"分工"对学生来说,首先是独立学习。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合作"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导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点拨,或投石兴澜,或锦上添花。引导学生快速思考、认真归纳、争相表现。学生的活动方式要丰富多彩,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同桌讨论,可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也可以分组辩论对抗竞赛。
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应该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对于教师而言,要对教材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精心设计出探究问题。注意设计的问题,一要适度,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实现情感体验――有效教学的回归
4.1 建构情感认知――知情合一。指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选择教学内容的"启情点"。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都能自然而强烈的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精心寻找"启情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如采取辩论会、竞猜、课外寻古、抢答等形式,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4.2 建构价值观――情识交融。当然,价值观带有典型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性格。而我们知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形成的,单靠讲述几个历史故事,或是几个历史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我们课堂的一部分,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用心经营历史课堂,不仅仅要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也让我们的教师在自主、创新的课堂里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这也许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