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知道《战国策》的相关历史资料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着。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题解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体例
今本共33卷:
东周策1卷
西周策1卷
秦策5卷
齐策6卷
楚策4卷
赵策4卷
魏策4卷
韩策3卷
燕策3卷
宋卫策1卷
中山策1卷
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评价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http://ke..com/view/19152.htm《战国策》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并取名《战国策》。《史记·田儋列传》有记载说:“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汉书·蒯通传》亦有类似说法。近人罗根泽据此认为《战国策》始作于蒯通,刘向加以增补编次而成。而多数学者认为,此书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大约是战国末或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和私人所遗留的史料编纂而成,内容庞杂零乱。刘向加以整理,才成为完整的着作。西汉帛书《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风格辩丽恣肆,铺张扬厉,后人称赞它“文辞□□乎上薄六经,下绝来世”(宋代李文叔《书战国策后》)。其主要艺术特色是:①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家庭说到朝政,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写到“虽欲言,无可进者”,阐明了纳谏除蔽的道理,遣词用语生动而又耐人寻味。又如《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描写了“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渲染悲壮气氛,读来令人极受感动。还有《齐策·冯谖客孟尝君》、《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等名篇,都受到历代读者的赞赏。②文笔多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作者用笔行文,当详则尽情挥洒,不吝笔墨;当简则一字不苟,惜墨如金。在许多篇章里,成功地描述了君王、后妃、谋臣、义士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把他们的性格特征、身份、处境,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如《秦策》写苏秦先以“连横”说秦王,转而又以“合纵”说六国,生动地描写出一个善于机变、惯于夸说,一切言行以利为转移,朝秦暮楚的纵横家形象。又如《齐策》记述齐宣王和颜□针锋相对的谈话,表现了宣王的专权骄横和颜□的蔑视权贵。这些手法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写作很有影响。③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书中主要记谋臣策士们的说辞,他们为使听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尽量把话讲得严密雄辩,无懈可击,并努力抓住对方最关心之点,一语破的。如《赵策》记述触龙的说辞,他顺着赵太后的心思,从谈家常入手,然后引古论今,层层深入地分析“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的危害,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劝告,让她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④善用比喻、夸张、寓言等多样化修辞手段,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如《楚策四》记庄辛说楚襄王,层层设喻,说明居安不思危之害。《楚策四》通过伯乐识骥的故事,说明有千里马在,尚待伯乐去发现。这类寓言和比喻,写得饶有风趣,常隐寓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很多后来成了有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此外,《战国策》还多用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使文章具有抑扬顿挫、气势贯通的特色。
《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也都明显得力于《战国策》。另外汉赋“铺张扬厉”的风格,直接承自《战国策》;而赋中常见的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战国策》也已启其端了。
东汉高诱为《战国策》作注。至北宋,刘向整理的《战国策》与高诱的注本都已残佚,曾巩校定其书,作了订补。南宋初,姚宏在曾巩校补的基础上,刊印《战国策》,为续注本。同时,鲍彪取曾氏本而改定原次第,作新注。元吴师道在鲍本基础上,补正其谬漏,作《战国策校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战国纵横家着作27篇,其中11篇的内容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文字也大体相同,另16篇则为佚文。原书未标书名,暂称帛书《战国策》或《战国纵横家书》,可据以订正今本书中的一些差误。http://xsc.jhun.e.cn/wxmz/17.htm
⑵ 《战国策》记录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战国策》是一部关于战国时代各国历史情况的重要记录,记录上起春秋,下至秦汉之际约二百四、五十年的史实。全书共三十三卷(以国别为基础,以时间为顺序排列。
战国时代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时代,旧的生产关系日趋瓦解,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勃然兴起,从而形成了国与国之间、一国内部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大增,成了强国。秦国的兴起,对其他六国形成威胁,迫使山东六国经常联合起来合纵抗秦。而秦国则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实行连横政策来分化瓦解各国势力。于是,在战国中后期,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合纵连横斗争。《战国策》记述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这一百多年间合纵连横的历史事件,而纵横家们的言论和活动更是书中极力渲染和刻划的对象。
⑶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什么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和谋士的言行都搜集于此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各自的阴谋阳谋等。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X6jFY9Y0oUIzc8hFJNQZlA
⑷ 战国时期持续了多长时间
战国时期持续了254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战国分为春秋乱世、百家争鸣,大秦帝国的崛起。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
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秦国于武王二年(前309)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
战国各国都吸收春秋时君权下替的历史教训,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纠过去宗法贵族把持国家大权之失。
战国时中央最高的官吏为相邦。相邦是百官之长,治理朝中百事,对大小官吏有赏罚之权。各国都置此官,但名称上略有歧异,有些国家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类的旧名。有的国家称为宰相,秦有时不置相邦,而设左、右丞相。
较相邦为低并分掌各种具体职务的官吏,有主管民政、军事和工程事务的司徒、司马和司空(见三有事),有管理刑罚和辞讼的司寇或司理。还有专管农业、手工业、山林资源的司田、工师、虞师等官。
⑸ 战国策 记载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
⑹ 《战国策》是谁写的,什么年代
西汉刘向编定。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着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6)战国策记载多久的历史扩展阅读: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人物介绍: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刘向是着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同时,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中国最早的目录学着作《别录》。另外着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刘向、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刘向早年得《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想的影响。继又参与石渠阁的五经讲论,濡染于今文经学活动。
他后来论历代兴革、国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学者的派头,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作为论证的依据。元帝时,他上封事。
论舜及文武周公时的祥瑞和幽厉以后春秋时期的灾异而归结于“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上文引成帝时上封事,论宗周以来大臣操持国柄之危国,借“王氏外祖坟墓在济南者。
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之异,申言“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这表明刘向的历史观是神学的历史观。他这种思想反映了西汉晚年大权旁落、皇族失势的悲观情绪。
刘向虽相信“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但认为“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可以“刘氏长安,不失社稷”。
这就等于说天命还是可以人力为转移,或至少可以多延一些时期。在刘歆的遗文里,就看不到这样的说法了。依《汉书·律历志》所保存下来《三统历谱》的材料来看。
历代的兴衰是按着五行相生的顺序进行的。按照这样的顺序,王莽以土德继汉的火德,就应该是当然的。王莽在死到临头时就还这样说:“天生德于予,汉兵有如予何!”
当刘向校订皇家藏书的时候,却很少运用这种神学历史观,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态度。
⑺ 战国策写作背景
你好!《战国策》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共有33篇,不是一时之作,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因此就谈不上写作背景.
⑻ 《战国策》简介
国别体。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着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X6jFY9Y0oUIzc8hFJNQZ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