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厚重和什么的历史

厚重和什么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25 15:03:42

A. 烟雨麦积山——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圣地

在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处,西秦岭山脉小陇山的深处,曲径通幽,百鸟齐啭,溪水潺潺,层峦叠嶂,群峰耸峙,松涛如海。美境中突起一座并不算高的孤峰,只见其形似麦垛,面容紫褐,崖面龛似蜂窝,栈道纵横飞架,烟雨笼罩之时,横云飞渡之际,犹如海市蜃楼之幻景。这就是被誉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的麦积山。

与绚丽的壁画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壮丽的石刻鹊起八方的云岗、龙门石窟一起,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列。

《玉堂闲话》道: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兵荒马乱,百姓涂炭,中华大地在矛戈挥舞中震颤,短暂的十六国历经一百多年便灰飞烟灭,在历史的大河中实在是一闪即逝,然而,连年的战争留下了满目疮痍,也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与南方的茶马古道相比,更显出文化的厚重。在这条曲折、坎坷的大路上,不仅仅有驼队的脚印、士大夫和商人的仆仆风尘,还有历史的积淀。麦积山便是丝绸之路上一个不朽的例证,是古代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一块珍贵的文化和艺术瑰宝。

后秦时就有人在麦积山凿造佛窟,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这样言道: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诗中,我们体味到的是麦积山的秀美,并没有读到麦积山佛教文明的蛛丝马迹。

然而,文明的鼎盛需要高人来助推,来成就,感谢南宋永初年间两位传经布道的僧人,昙弘和玄高。他们一起禅居麦积山,共住寺院,学徒高达300余人,于是,这里佛气日盛,香火渐旺,越来越多的人将对佛祖的信仰倾注在了麦积山的石窟中,手艺精湛的工匠用虔诚的双手为我们留下了一尊尊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的泥塑。

北魏、西魏、北周,以及后来的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凿窟者前仆后继,造像万千。今天,当我们面对保存下来的194个窟龛、7800多件泥塑、石刻,1000多平方米壁画、8座北朝的崖阁时,无不赞叹 、敬仰。

当地人说,若遇淫雨霏霏,身处麦积山上,远处千山万壑迷蒙,山林汹涌如海,近处云雾飘渺笼罩,翠柏苍松挺拔,远近交织,此图景称“麦积烟雨”,为麦积八景之首。

无论是远眺,还是身处栈道,崖体上高达15米的巨大佛像都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1600年的风吹雨打,虽然剥落了部分泥塑的棱角,却没有吞噬掉雄伟的形体,佛像锐利的眼睛俯瞰着山水松涛,透露出慈爱的光芒,难怪前苏联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参观麦积山塑像后激动地说,北魏和宋的雕塑是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

我不禁疑问,如此峭的崖体上,古人如何做到攀爬在上,精心地塑出美轮美奂的佛身?

伟大的文明需要人竭尽全力地去创造,去完美,不惜代价。记载上说,古人凿石窟时,自下堆木,至高处,营造一层,木材随之拆除,最后至山脚。现在,当地仍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

东崖大佛上方,是最为壮丽的七佛龛,距地面八十米,一尊尊威严、细致的泥塑,显现了北周人的精湛的塑造技术,堪称麦积山泥塑之首。

手扶栏杆,我不禁想起了五代诗人王仁裕攀登麦积山时留下的诗句: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

真的很钦佩王仁裕,能斗胆攀上如此险的崖体,我猜想,除了勇气之外,在他的心中,一定深怀着崇高的信仰,因为,只有信仰才可叫一个人如此铤而走险。

如今,昔日诗人诗中的情景早已成为了历史,麦积山经过加固和修复,崖体稳定,栈道曲折宽阔,人们可以在崖上肆意游走,尽情远眺。

麦积山的崖体上,有一个曲折的小洞,是七佛阁到牛儿堂的必经之路,需弯腰屈膝通过。名曰“小有洞天”。关于此洞有一民间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某年四月初八,一县官临麦积山朝庙会,上至七佛阁,见众者望甩向牛儿堂之大铁链无人敢过,县官当众逞能,抓住铁链,双脚一蹬,成功到了牛儿堂。站在牛儿堂,县官向下眼望陡峭崖体,不觉天旋地转,双腿颤抖,已无勇气从牛儿堂回七佛阁了。随行众衙役见老爷身处险境,急请来石匠,自七佛阁到牛儿堂凿开了一个小洞,县官才得以爬着脱险。

如果现在没有“小有洞天”,估计敢通过大铁链由七佛阁到牛儿堂的人亦是寥寥。县官还算勇敢,因为一次唐突的去不能回,造就了麦积山今天的重要一景。

在牛儿堂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名金刚踩在一头朝西南卧倒的小牛犊身上的塑像。距麦积山以西六十里外的卧牛山,据说是头头朝麦积山卧倒的大母牛,她是牛犊儿的母亲。庙会的那一天,如织的人潮的喧嚣声惊动了卧牛山的大母牛,大母牛怕伤到自己的孩子,便朝麦积山大力地吼叫。牛儿堂里的牛犊听到母亲的呼唤,起来要走。牛犊一动,牛儿堂立马墙体崩塌,整个麦积山体晃动起来。佛祖急令金刚武士制服牛犊,一名金刚蹬上牛背,用力一踏,牛犊就再也起不来了,从此金刚永远站在了牛犊背上。

天水有歌谣说:卧牛山,麦积山,两山虽远山对山;大牛卧到卧牛山,神牛还在麦积山。

历史的光忽明忽暗,却总是薪火相传。敦煌的无数经卷经那个卑微的小人王元箓流失到了异族,敦煌的一部分壁画在那些历史上无知的人的手中变成了白墙。也许是隐没于深山之中的缘故,麦积山没有遭到类似于莫高窟那样的历史浩劫,这是我们的万幸。

感谢历史上那些为麦积山文明的保护做出贡献的人们。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麦积山能保存得如此完整,供我们这些后人细细瞻仰,除了“感谢”二字所,没有其他词语有能力形容今天的人们的心情。

与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塑相伴的,是鲜艳的色彩,无论是佛身上的细勾漫抹,还是龛壁上绘就的祥云、飞天、故事、佛像,仍很耀目,文明在这些五色交杂中闪烁着熠熠的亮光。

“话说麦积山属丹霞地貌,山体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泥塑着称,是世上名副其实的东方雕塑陈列馆,每年参观者八方而来,不计其数,天水因麦积山文明名震全球。但是,作为我们每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您想到过没有,麦积山山体并非坚硬的岩石,她的身体结构疏松,正被时间和自然无情地风化,未来某一天,她会彻底消失!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该怎么办?”一个30多岁的导游用评书式的讲解吸引来一大群人,语气中透露出这个西北汉子对麦积山刻骨铭心的深爱。

古人创造的这一灿烂文明有一天会消失吗?尽管我们不肯确定,但是,在不知道何年何月的未来的某一天,她还是会消失!

麦积山文明有一天如果消失,我们和我们的后人都是罪人!

风化,该死的风化!我好恨,我好痛!

是的,我们现在急于要思考的是:该怎么办?该怎么办?

B. 历史厚重感是什么意思

首先自己的历史知识要深厚.如果只有高中课本里那点历史知识的话,即使是妙笔生花也写不出厚重感.厚重感,又厚又重,无非是国家存亡,英雄折腰,蜿蜒曲折,悲惨经历,血的考研。。。。
首先你要熟悉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这是要靠文学基础累积起来的,应付高考,速成是不可能的。要么你就学会聪明的套作,挑几个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记住他们的历史功过,但是不能老套的模仿别人写过的题材。创新以及选材很重要,要学会尝试有些新的东西,但是高考应试作文又必须谨慎,免得写走题了。切忌写自己所不熟悉的历史以及走题和生搬硬套。

C. 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的诗句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 苦忆君家好巷坊,无多岁月已沧桑。
3. 十日从来九风雨,一生数去几沧桑。
4. 知尔有灵应不死,沧桑更变问麻姑。
5. 我上梁山望曹濮,长叹沧桑变陵谷。
6. 独将浑噩留天地,几为沧桑纪废兴。

D. 中国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你了解历史文化的意义吗

古代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4)厚重和什么的历史扩展阅读

古代的中央六部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部门

六部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实质上的机能与机构初现于周时的“六官”,秦汉时有“九卿”。朝廷的职务由这些首脑们分管。到了魏晋时,改称“曹”,尚书分曹执事,而曹逐渐演化成为步。到了隋唐时始确定六部分属于尚书省。

到了元时,尚书省分管六部,统领国家大事。而明朱元璋杀胡惟庸之后废中书省,直接由皇帝统管六部,此时共有“吏、兵、礼、刑、工、户”六部。

到了明代,六部官职分别有:尚书(共1人),左、右侍郎(共2人,相当于尚书的副手),郎中、员外郎等若干人。

1、吏部

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而吏部尚书就等同于人事部部长。吏部尚书在古时称为“天官”或者是“文官之首”,可见其地位之高。原因很简单,无论你平常贪廉忠奸,到年底了不还是得过我吏部的考核来进行升降奖惩么?

2、兵部

这个就是相当于现在国防部、武装部等一切跟武装斗争有关的部门的总和。在古时的和平年代,兵部的地位不如其他部门的高,但是如果到了战争年代,那么兵部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时候是你兵部尚书辉煌腾达的时候,打了胜仗还好,吃了败仗的话,你就洗把脸等着唾沫星子,轻则革职,重则丢掉身家性命。

3、礼部

放在今天,礼部的涵盖面也很广。包括教育部、文化部等。礼部的事多却不杂,包括接待外国君臣的相关事务,本国的各类礼仪事件等。

比如如果你是礼部官员,你发现某个王爷坐的车逾越了他的身份,那么这就是你的本职工作该管的事。明朝嘉靖年间着名的“争爹”事件就是一件礼仪上的事。

4、刑部

刑部主司刑法牢狱,基本上等同于今天的“公检法”,并且是一条龙服务。古代的刑部还有制定修改法律的权利,这一点又比现在的一些部门要高。

5、工部

相当于今天的建筑部等,虽然主管营造工程等事项,但是具体工作是个比较杂的部门。比如给皇帝修新居、哪的河堤决口修筑防御工事、皇亲国戚的陵寝选地,选材,修建等,同时还掌管天下山河大川。

毫无疑问工部是六部之中最有钱的部门。比如明朝权奸严嵩自己是吏部尚书,儿子严世蕃是工部左侍郎。一个掌管人事,一个是全国最大的包工头,贪污程度可见一斑。

6、户部

古时的户部主管财政,人员和土地。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另外还做一下国土资源和人口普查等工作。虽然工部管的是钱,但是钱是国家的钱,l六部的各类经费都得往户部报,如果国力强盛,事务还算轻闲,如果整个国家没钱,基本上户部尚书每天都是苦大头。

E. 历史的厚重感下一句是什么

历史的厚重感,下一句是至今有礼有节。上联:历史厚重,自古怀仁怀义;下联:圣人教化,至今有礼有节。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历史是为活着的人们而写的。活着的人们搜了死者腰包后,踏着死者尸体前进。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历史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可以通过传承而积淀下来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工具器械等现实生活中可感可观的物质文化遗产,看到这些东西我们可以遥望过去,感受前人的智慧与足迹,不再觉得匮乏与飘渺,明白自己也是社会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员。

F. 什么是历史厚重感

如下:

关于文学的历史厚重感,人们提的很多。然而,几乎没人能说清这种”厚重感”是个什么东西。所谓“历史厚重感”,说来说去就是诉苦大会。假如某部小说里的人民日子很惨,就有人会说这是历史厚重感。

假如他们日子过的不错,就没有历史厚重感了。厚重感是诉苦大会的同义词。凡是看过“历史厚重感”强的文学的,可以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但是这种“历史厚重感”,只能用来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因为他们历史上确实惨的日子多点。

如果换成发达国家,历史上光他们欺负别国了,生活水平也高,他们怎么写厚重感,无处下笔。但是诺奖作为一个国际奖,它不能成为第三世界的专属奖,所以大部分的获奖者,不是看所谓历史厚重感的。


简介: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神人记丑,烧给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

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G. 叶邑古城的古迹和厚重历史

旧县乡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据《四库全书》和清《叶县志》记载:古昆阳有八大景致,即玩龙仙台、澧水长桥、三王古冢、梅湾新月、太李仙庄、狐仙道院、百家古渡和王乔飞凫。无论是人姓地名、河流寺庙在这里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
楚长城。今尚存高3米、长2000多米的叶邑古城城墙,位于旧县乡中村村西300米处,对整个叶邑古城呈环状包围之势。楚长城是用黄土堆砌夯筑而成,解放前,附近的农民为了开荒种地,对其有轻微破坏,如今楚长城雄风不减,上面生长着多种野草、灌木,两侧是长势喜人的麦田。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黄河以南惟一的一座楚城,在当时担负着防御进攻、保护军民的重任。
烧车河。源头在保安镇境内,因烧车河支流众多,所以古时候也有万泉河的雅称。据旧县乡孟庄村80岁高龄的袁天喜老人介绍说,烧车河原本叫烧水河、万泉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昆阳之战。当时刘秀大败王莽军队后,欲挥师入宛城,在这条河中将缴获王莽军队的破损战车辎重付之一炬,后人为纪念昆阳之战,将这条河更名为烧车河。附近村民介绍,在当年刘秀烧车的地方,至今仍有一湾河水一半凉,一半温,类似温泉。烧车河蜿蜒近10公里,最后汇入澧河,是澧河的一条支流,由于上游建有三座中小型水库,所以其水流量受汛期影响不大,总能保持着一定的水流。每逢旱季,沿岸的万余亩良田可以汲水灌溉,旱涝保收,被当地群众称为“母亲河”。
汉代银杏树。银杏树因其生长年代的久远和极高的考古价值被封以“活化石”的美誉。在旧县乡北村刘秀庙中至今还生长着两棵汉代银杏树,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银杏树参天而立,和刘秀庙并肩栉风沐雨两千多年,在当地群众的心中,银杏树已经成为他们乞福求运的心理图腾。
澧水长桥。据明、清《叶县志》记载:澧水长桥在叶县南昆阳保澧河上,清末和民国初期被泥沙掩没。由于多年河水冲刷,被掩埋了几十年的澧水长桥奇观终于又显现于世,至今,在旧县乡叶公中学附近的河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气势磅礴的澧水长桥。据立于桥头的四棱碑文所载:澧水长桥始建于唐朝,为唐贵妃杨玉环舍金所建。澧水长桥共有72孔,每孔长约10米,且每孔均置龙状治水之兽,。澧水长桥向人们昭示着唐朝统治者宽厚仁慈之德和关注民生疾苦之举。澧水长桥在古时是官道上的大桥,是往返于云贵、幽燕的必经之路。据该乡中村申老安老人回忆,这座桥在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国初期时还能通行,只是后来遭洪水冲垮后才被掩埋。
梅湾新月。梅湾村位于旧县乡西北约4公里处的澧河左岸,据明、清《叶县志》载:梅湾为二里,梅湾古名因宋代梅尧臣而得名。梅湾村是梅尧臣的故里,,这里因澧河自西南而来,绕村半周后往东北流去,处于澧河之水环抱的梅湾村呈半圆状,好像是初现的月牙,梅湾新月因此得名。这样一个不足一千人的村子,经济收入以种植和养殖业为支柱,村民生产生活秩序井然,可能是历史名人故里的缘故,据村民说这里的学生都很聪明,才思敏捷,是旧县乡有名的大学生村,近300户的村子就出了40多位大学生,老人们庆幸地说,这都是沾了梅家的仙气。
叶邑关。位于旧县乡旧县老街,是当时楚国的南大门。关隘处一座古石桥保存完好,石桥用大块青石铺砌而成,每块巨石足有千余斤重,整座石桥呈拱形,石逢间已铺满苔藓,青石板纹理清晰,桥的北端左侧有块石碑,上面写着“叶邑关”。石桥至今还固若金汤,担负着整个街道的交通。叶邑关已于1997年被中国长城学会、中华集邮联合会入选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
叶邑古城和古城文化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诱惑着人们在这里探索、发现。这里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和谐的发展空环境,这里有浓厚的创业氛围,近年来旧县乡围绕叶公文化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全乡呈现出干事创业、稳定和谐的良好发展态势。叶邑古城传久远,叶公故里展新颜,旧县这座厚重的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和着新世纪的凯歌阔步奔向小康……

H. 描写历史厚重感的句子有哪些

描写历史厚重感的句子有:

1、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画纸。历史是无数的浪花,时间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时间是一座大花园。历史是繁星,时间是蓝色的天幕。

2、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了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3、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4、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

5、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的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I. 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的诗句

1. 关于历史沧桑的诗句
关于历史沧桑的诗句 1.问一下感慨历史沧桑无常的诗句
帝乡明日到,尤自梦渔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不用多说了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西窗剪烛图

字字伤心,

笔下处处留泪痕。

句句销魂,

容颜尽愁损。

一语未尽,

窗外西风紧。

是可忍,

孰不可忍?

叹红尘滚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表达沧桑的诗句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 苦忆君家好巷坊,无多岁月已沧桑。

3. 十日从来九风雨,一生数去几沧桑。

4. 知尔有灵应不死,沧桑更变问麻姑。

5. 我上梁山望曹濮,长叹沧桑变陵谷。

6. 独将浑噩留天地,几为沧桑纪废兴。

7. 沧桑转瞬谁能识,富贵浮云安可常。

8. 沧桑长共此山河,却为中原涕泪多。

9. 感慨沧桑眼前事,雍门琴罢不胜悲。

10. 回首沧桑已数番,感怀无尽又何言。

11. 世事沧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

12.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13.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4.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5.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6.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17.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3.形容沧桑的句子
沧桑就像我们生命中的老屋装满了回忆和心酸。

日光灼灼,照证鱼贝之山;月光冽冽,映定木林长川。

夫天地造化,自然工景,妙鎏金,巧运度,峰平地陷出桃源,水来沙凸现方丈。沧海桑田,难寻幼时归路;斗转星移,易惑冠后迷途。人生寂寥,吁叹聚离苦楚;红尘悲凉,唏嘘生死情怀。寒风吹才悼千冢,细雨便落赞百婴。

白云苍狗,何其之穷?马踏飞燕,何其之尽?天地一瞬,彭祖已寿千载;宇宙一息,大椿万轮春秋。今日流觞观宴式,他时换盏赏此觞。人之于天意无奈者,盖咸至此!霜松晓烟,全笼银衣天岭;舞柳夕光,遍洒密鳞波江。但思年年景在,休唱岁岁丝长。

沧桑本一生,人力何能当?风号寂寞,雨诉心伤,人去楼空是沧桑,千古无名是沧桑!琼玉杯,翡翠浆,酒入回肠消沧桑,气出高喉歌霓裳!滟潋碧霄才情住,笔记沧桑唯墨香!
4.关于历史的诗句
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
5.用什么诗句形容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历程
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

烽火硝烟,江山激昂。

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

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

——朱相远《中华世纪坛序》

百年忧患,敌忾同仇。

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槃。

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

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魏明伦《中华世纪坛赋》

两句皆出自歌颂中华世纪坛的辞赋作品,包括两赋一序,两赋分别出自魏明伦和雪川的手笔,一序是朱相远创作的。这三篇文章主题各有侧重,气势雄浑,气韵悠扬。

魏明伦的赋主要表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跨度、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气势磅礴;雪川的赋更多的是展示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厚度,文采飞扬;朱相远的序在渲染中华文明的同时,更关注的是社会变革,文章的现实感强。二赋一序,俱为佳品。

阅读全文

与厚重和什么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